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女主她好不对劲[快穿] > 第339章

第339章

统治,利用他们读书人的身份和学识,安抚教化百姓子民,对吧?” “可事实结果呢?他们这些士绅有好好地在安抚教化百姓子民吗?” 张本闻言一怔,默默地低下了头。 “他们没有!” “他们非但没有,反而在奴役压榨百姓子民!” “他们通过读书人的功名特权,采取一些愚民手段,将本属于百姓子民的田地侵占兼并到自己名下,将本该安心劳作的百姓子民变成他们的佃户奴隶,源源不断世世代代地为他们这些士绅老爷们生产粮食!” “那些田地,是朕的,也是百姓的,不是这些士绅豪强的!” “那些百姓,是朕的子民,不该是士绅豪强的佃户奴隶!” “你说朕为什么要整死这些士绅豪强?” 听见皇帝陛下这些杀气腾腾的话语,张本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张了张口想要说些什么,可最终却什么话都没有说出来。 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因为皇帝陛下是对的。 张本做了这么多年的官,见了这么多年的士绅大户,没有一个是清清白白的。 就连那些所谓的书香门第之家、诗书簪缨之族同样如此,甚至他们的吃相还要更难看一些! 表面上是知礼守节秉持圣贤之道的书香门第之家,可是实际上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些所谓的书香门第之家,府内上下有多少奴婢杂役,府内名下又有多少田地佃户? 就算是有百姓想要逃避赋税,主动将田地投献给他们,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是不对的做法吗? 自己名下的田地多了,朝廷可以征收赋税的田地就少了,这就是废公肥己的做法,本身就与圣贤一直推崇的“忠君爱国”思想相违背! 他们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他们偏偏就这样做了。 他们不但这样做了,还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喊出“耕读传家”的口号,给自己这种行为披上了一层遮羞布! 为什么? 因为读书人当耕读传家啊! 没有田地你怎么耕读,没有家业你怎么传家? 而且大家都在这么做,那我这么做,也就不算错,法不责众嘛是不是? 说起来也很可笑,这些士绅读了一辈子圣贤文章,圣贤道理没有读懂多少,可是违背圣贤之道的事情却是没有少做! 天下士绅皆该杀! 无一例外! “陛下,臣还是那句话,没有了宗族没有了士绅,乡野之间只怕盗祸四起,这对国朝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张本再次开口,提出了这个隐患。 他看出了皇帝陛下对士绅对宗族的杀心之甚,所以很难不开口。 朱高煦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笑着反问道:“老尚书,倘若人人都能够吃饱穿暖,人人都可以读书习字,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去做盗寇呢?” “即便是有这种天生坏种,百姓读书习字后,也知道这是触犯了大明律令的,他们可以直接去报官,县官若是徇私舞弊什么的,他们还可以去上访申冤,总归不会让他们受委屈的!” 听到这话,张本心神剧震! 人人都可以吃饱穿暖! 人人都可以读书习字! 这真的可以做到吗? 如果真能做到,那大明会是一个怎样的盛世啊? 一时间,张本有些神情恍惚。 身旁静静听着君臣奏对的周忱同样如此,被震惊得有些说不出话来。 朱高煦面色平静地看着二人,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构想。 “自从大明从北美洲带回来了那些高产粮种之后,现在大明的粮食产量已经翻了十倍不止。” “当然,主梁还是水稻和小麦,土豆、甘薯、玉米这些可以作为辅粮,可等到天降灾祸的时候,这些辅粮杂粮却也可以成为救命的粮食,至少可以保证老百姓还有粮可食!” “人人都可以吃饱穿暖,这并非是朕的一句空口白话,而是朕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大明需要更多的耕地,可以种植作物生产粮食的耕地,只要粮食足够多,那大明百姓就不会饿肚子。” “人人都可以读书习字,这更是一个宏伟的梦想,眼下杨荣正在负责此事,他将会在天下各地州府县级以下,在乡野之间兴办免费学校,为天下孩童启蒙铺平他们走上科举的道路。” “这两步,大明会一直走下去,直到这两个目标彻底达成!” 第814章 民智民愚!一切都是为大明百姓! 免费教育,目标在于开启民智。 没错,朱高煦就是要开启民智,而且这件事情他一直都在做! 最初朱高煦这个汉王爷监国理政的时候,就起用了鲁穆鲁铁面为通政使,专门负责开办大明新报。 这古代其实有报纸,大明承前宋之制,设通政司和提塘官,专门负责官文报的收递工作,叫做“邸报”,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 这邸报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最早出现在西汉年间,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朝廷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手中。 然后历朝历代沿用至今,大明还设立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 只是问题在于,这邸报不是给百姓看的,而是给地方官员看的,说白了这是一种类似于公文性质的报纸。 而朱高煦当年让鲁穆办的大明新报,则是专门给老百姓看的,通篇都是采用大白话,并且通政使司早已进驻地方,招揽了一些落魄秀才童生专门游走于乡野各地,为老百姓讲解宣传这报纸上面的内容。 为此朝廷每年都要拨出一大笔款项,专门交给通政使司刊印办好这大明新报! 朱高煦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正是为了开启民智! 历朝历代古往今来,所有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全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愚弄百姓! 没错,动用各种各样的愚民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什么“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等,连那位至圣先师都曾经高喊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圣贤之言”,他这些徒子徒孙们玩的花样就更多了。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喜欢玩“君权神授”这套把戏,利用平民老百姓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把他们这些帝王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天的命令,通过人为地制造一些祥瑞,然后证明自己就是“天命之子”,证明自己的君权乃是神授,将此称之为“天命”! 西汉的大儒董仲舒也十分配合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宣扬君主就是上天选择的,如果君主有过失上天会降罪,从而继续愚弄百姓子民,继续让百姓子民对君权充满敬畏,而且他这一手还将儒家与皇权捆绑在一起,确立儒教独尊经久不衰的崇高地位。 说白了,历代帝王就是借助这种莫须有的神秘感,借助这一套又一套的愚民政策和愚民手段,来赢得天下子民认可与敬畏,以便他们更好地统御万民,主宰江山!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威严! 这就是上层统治者一直都在干的事情! 至于平民老百姓,他们只需要听从天子的命令就行了,但是天子距离他们太过遥远,所以他们只需要听从地方士绅权贵的命令,愚昧且麻木的活着! 民智未开之前,历代帝王都是采取愚民政策用来统治百姓,传承千年的儒学在这方面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就连那位至圣先师都说出了这等儒家圣言,可想而知他的徒子徒孙们,又会采取什么措施愚弄百姓。 最恶心的地方是什么? 最恶心的地方是至圣先师的徒子徒孙,人家可是读了书开了智的。 读书人之所以能够明辨是非,不仅仅是读书,更是因为读书人享有特权,可以不受路引限制,自由行走天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但是地方老百姓呢? 他们深受路引制度的限制,别说什么出去游山玩水了,基本上连离开一县之地都不可能! 这路引就是百姓离乡远行的证明,上面会详细标注清楚一切信息,姓名、年龄、籍贯等等,甚至还有相貌特征,以及回乡的时间! 如果超过了这个期限,将会遭到严惩,轻则流放重则杖杀。 不计其数的百姓,他们的一辈子,全都是生活自己那个小村庄里面,别说什么出门远游了,他们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外界今夕是何年。 说白了,朝廷就是要将百姓子民禁锢在乡野田地里面,让他们开不了眼界,让他们安安心心地、老老实实地耕田种地,不会生出其他什么欲望与心思! 可是这样一来,老百姓是安稳了,但朝廷真正得到利益了吗? 没有! 利益好处全都被宗族和士绅给占了去! 因为宗族和士绅是老百姓能够接触到的,最大的人物! 相比于朝廷,这些宗族和这些士绅,更是会想方设法地愚弄百姓子民,将他们世世代代都禁锢在地方田地里面,让他们世世代代地给自己耕田种地! 举个可悲又可笑的例子,当有人询问百姓,皇帝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不知道今夕是何年,不知道皇帝的年号是什么,不知道皇帝对大明意味着什么,他们只会傻乎乎地揣测,可能皇帝的生活很是富足,锄地用的是金锄头,挑水用的是金扁担吧? 可笑确实可笑,可悲也很可悲。 这就是宗族和士绅干的好事! 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地愚民百姓,让百姓麻木不仁地活着。 而朱高煦要的是什么? 要的是打破他们对地方百姓和田地的封锁! 所以开启民智,势在必行! 只有真正的开启民智,只有真正让老百姓脱离田地走出宗族走向大明,大明王朝才能彻底完成蜕变! 毕竟想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仅仅靠着科举筛选出来的那些儒家门徒,难道就能做到吗? 别开玩笑了! 这样只会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士绅,一个又一个的缙绅! 通过一系列手段开启民智,给百姓子民提供免费教育,让他们人人都能够读书习字,让他们拥有了解到这个大明的机会,让他们产生出欲望和智慧! 等到这一步做完,哪怕再有新兴的势力集团,想要抢走他们自己的田地,他们不会再像以往那般忍气吞声,不会再像以往那样逆来顺受,他们会奋起反抗,通过大明律令捍卫自己的权益! 通政使司这些年可是干了不少的事情! 比如第一要务就是普及大明律令,也就是最简单的“普法”工作。 毕竟每年朱高煦都给鲁穆投了那么多的银子进去,他要是连这一件事情都干不好,朱高煦早就将他一脚踹到爪哇国去了! 他的大明,不会容忍任何人破坏! 第815章 利国利民!大明钱庄现状! 翌日清晨。 朱高煦带着周忱视察大明钱庄。 当年朱高煦还是汉王爷的时候,奉命监国理政,为了抢救不断贬值的大明宝钞,在与财税专家夏元吉商议之后,立刻退出了大明钱庄计划。 调动国库和永乐皇帝的内帑金银作为储备金,允许老百姓用大明宝钞等价兑换真金白银,这才总算是将大明宝钞给保住了。 当然,这也难免导致某些人趁机发了一笔横财,但更多的则是被朱高煦给一网打尽,就比如当年的缙绅之首杨荣。 这家伙伙同大量官员缙绅,试图囤积大明宝钞拿到大明钱庄兑换真金白银,一方面可以借此敛财,另一方面则可以打击朱高煦这个汉王爷。 可惜他远远低估了朱高煦的决心,反倒是被他给一网打尽,直接沦为了阶下囚徒。 杨荣也是那一次,直接被打入了诏狱,硬生生地完成了改造,洗尽铅华重新做人。 大明钱庄通过兑换业务提升了大明宝钞的公信力,顺利解决了大明宝钞的信用问题。 而另一项存款业务补充钱庄的准备金,并且大大有利于百姓出行,毕竟纸币本就便于携带,真金白银踏实是踏实,就是太重了一些。 大明钱庄问世之后,也变相刺激得大明经济更加繁荣。 除此之外,大明钱庄正常运行后,也早已开设了借贷、放款、基金等业务,就比如朝廷一直鼎力支持的耕地扶持基金。 这耕地扶持基金,说白了就是老百姓可以在钱庄获得一笔低息贷款,拿着这笔钱去购买种子农具,然后种在钱庄指定的田地里面,仅仅只需要缴纳一成收成作为田税,其余收入全归自己所有。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明钱庄的耕地扶持基金,一直都是老百姓最希望得到的天大好事。 但很可惜僧多粥少,而且大明钱庄名下的田地,也基本上都是藩王外迁之后留下的王田,以及地方上那些被查处的贪官污吏名下的田地,数量有多有少,并不能真正做到满足所有百姓。 对此大明钱庄还特别退出了相应的考核监察制度,要是哪个人占了这名额却不老老实实地耕田种地,最后收成也不好的话,那会直接取消其申请这耕地扶持基金的资格,永远都不会恢复! 除了耕地扶持基金外,还有商业借贷基金、工厂投资基金等等不一而足,可谓是照顾到了老百姓的方方面面。 大明钱庄自诞生至今,早已逐步走上了正轨,发挥出了后世银行那般的重大职能,这是大明君臣最喜闻乐见的事情。 此刻朱高煦与周忱走进的这大明钱庄,正是朱高煦当年亲手开办的第一所大明钱庄,那个时候朱高煦还邀请了太子爷朱高炽亲自来剪彩。 如今钱庄依旧,却是物是人非。 老大的尸骨都被朱瞻基给运到北美去了,现在他陵墓里面只是衣冠冢。 一想到这儿,朱高煦就忍不住有些神情黯然。 “恂如,这大明钱庄运行得如何?没有出现什么纰漏吧?” 基于大明钱庄的重要性,它是直属于朝廷户部直接管辖,这南直隶的大明钱庄则是由南京户部尚书直接管理。 周忱早就明白大明钱庄的重要性,对此也很是上心。 “陛下明鉴,自大明钱庄运行以来,逐渐发挥出了重要职能,而且还开设出了越来越多的金融业务,备受官员百姓好评。” “如今百姓将余钱存入钱庄,或是将金银兑换成武德宝钞,这都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了,事实证明,老百姓对大明钱庄无比放心。” 听到这话,朱高煦欣慰地笑了笑。 “倒是前不久扬州大明钱庄那边,出现了内部人员挪用公款、欺上瞒下的恶劣事件,好在监察机关及时发挥了作用,将一干人等全部揪出拿下,扭送去了衙门治罪,这才总算是平息了风波!” 朱高煦闻言哑然失笑。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人性贪婪、欲壑难填。 大明钱庄里面的这些工人管事,天天跟那么多的真金白银和大明宝钞打交道,不生出别样的想法才怪事。 所以朱高煦早就设立了一整套完备且严厉的监察体系,一旦真有人从中贪腐,而且对不上账的话,那都察院就会派遣巡查组前来清查,别说什么“上下勾结、互相包庇”了,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按贪腐之罪从重严惩。 “那扬州大明钱庄换光了吗?” “陛下放心,所有人全都换的一干二净,哪怕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职员也全部给革职,不予录用!” 嗯,这就是朱高煦推行的连坐制度! 这种地方不比其他地方,人性的贪婪将会无限放大! 若是不推行极其严厉的处罚制度,难以压制这些内部人员的贪婪心理。 乱世当用重典,就是这个道理。 可惜还真有人胆敢以身试法,这倒是一件大好事,至少给其余钱庄的职员提供了鲜明的前车之鉴。 “此外户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一应钱庄职员全部要避嫌,不得在自己所在的州府钱庄任职,和做官是一样的道理……” 周忱叙述了一遍如今的大明钱庄制度,总体而言很是不错,朱高煦听得很满意。 看着大量百姓将真金白银存入大明钱庄,然后兑换出宝钞或者叫银票离去,朱高煦却眉头一皱。 “恂如,时候应该差不多了,可以将大明钱庄的规模扩大到县城一级了!” 此话一出,周忱顿时大惊失色。 大明钱庄真正建设之初,除了南京这第一钱庄外,就是扬州和开封那两家,仅仅只有三家。 伴随着这三家大明钱庄的正常运转,逐步走上了正轨之后,朝廷户部才扩大了规模,逐步于各行省治所所在的府中心开设了大明钱庄分号,然后又推广到了人口稠密、商业繁华的州府。 这就是大明钱庄的发展历程,总结起来就是一次建立、二次扩张。 但是,大明钱庄想要扩张,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就是每一个分号钱庄都要准备一定的储备金,这涉及到大明钱庄的公信力问题。 两京大明钱庄的储备金是一千万两白银,府城钱庄储备金则是一百万两白银,这么折算下来其实才勉强够用,这还是调动了国库储备白银的原因! 现在陛下准备进行第三次扩张,直接让大明钱庄进驻到县城一级,那这储备金只怕是一个天文数字啊! “陛下!如此多的准备金,我们的成本太高了,只怕难以为继啊!” 朱高煦闻言摇了摇头,耐心解释道:“恂如,你想岔了。” “或者说,这银本位,本身就很脆弱!” 第816章 钱庄的意义!银本位要不得! “银本位?” “这是什么意思?” 周忱满脸茫然地看着朱高煦。 他虽然这些年跟着夏元吉学了不少治政经验,已经逐渐趋向于一名合格的财税专家了。 可是问题在于,哪怕是夏元吉本人即便再出色,也都会受限于大明王朝这个时代。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朱高煦笑呵呵地看着周忱,索性走进了大明钱庄的贵宾室,准备好好给这位日后的大明户部尚书上一课。 这大明钱庄的贵宾室,也就是后世的VIP,能够进来的人非富即贵,并且保密性极好。 大明钱庄的员工,自然是认不出朱高煦的,并不知道站在他们的人,就是当今皇帝陛下。 但是他们认识周忱啊,这位南京户部尚书可是大明钱庄的老熟人了,没事就喜欢过来坐坐,与钱庄经理皇甫云和喝喝茶聊聊天什么的。 只是此刻皇甫云和恰巧不在南京,扬州大明钱庄出了那么大的事情,他这位大明钱庄总经理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这段时间皇甫云和一直在带队亲自巡查天下各地的大明钱庄,避免再出现扬州大明钱庄那种恶劣事件。 要知道,大明钱庄的这块金字招牌,当年可是汉王朱高煦用无数银子硬生生地给砸出来的,甚至掏空了国库和永乐皇帝陛下的内帑! 而现在汉王朱高煦摇身一变成了武德皇帝陛下,大明王朝的主人! 这玩意儿要是大明钱庄的金字招牌砸了,公信力下降了,他皇甫云和万死难赎其罪! 从钱庄职员了解了这些隐情,朱高煦也有些哭笑不得。 皇甫云和可是他的心腹老人,这些年来也确实做得不错,只是朱高煦这位大明皇帝太忙,所以君臣始终不得时间相见。 原本朱高煦还想找这位老朋友喝喝茶聊聊天,结果来的倒是不凑巧了。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谈正事了。 朱高煦看向周忱,耐心解释道:“恂如,想必你也看出了,大明钱庄的重要性,不只是稳定宝钞价值那么简单,也不只是为了存款取款,给老百姓带来便利!” “实际上,大明钱庄承担着货币发行的任务,主要任务是保证货币的稳定运行,货币是什么?周忱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货币? 就是金银宝钞这

相关推荐: 云翻雨覆   蔡姬传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镇痛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