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的名单里面。 如此一来,由于官僚人数恶性膨胀,官僚机构臃肿不堪,因而衙门作风盛行,官员奢侈腐化,办事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冗官”之灾日益严重,进而导致了“冗员”和“冗费”的问题。 因为官员人数增多,朝廷需要的财政开支自然就大大增加,需要拨出数十倍的俸禄去供养这些不干正事的所谓官员。 “三冗”泛滥成灾,使得前宋王朝形成两大弊病,一是生产萎缩,国家财政空虚,“积贫”总是极为严重;二是军事制度败坏,国防力量薄弱,对辽、西夏的侵扰无能为力,“积弱”问题相当突出。 “三冗”导致“两积”,再加上前宋王朝最有名的文臣党争,生生耗尽了大宋王朝的国运。 接下来就是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内乱不止的同时,边境地区又接连受到外患的困扰。 前宋王朝号称养兵百万,使得田无可耕之民,国储不足,赤字增加,竭民赋租,但在强敌临境时,国家却无可战之军,不得不岁输金帛,苟且偷安,最后只好用金币去买边境地区暂时的安宁。 所以,三冗之患,成了压垮前宋王朝的一块巨石! 这些道理,朱高煦自然明白。 但他之所以要这么做,同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老尚书,你可知这乡野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皇权不下乡”?” 此话一出,张本和周忱都是浑身剧震,吓得急忙起身跪倒在了地上。 朱高煦见状笑着让二人起身。 “这不是你们的问题,而是历代王朝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弊病!” “朝廷官府只设置到了县一级,而县之下的乡野,则是士绅和宗族的天下!” “朕之所以要中央机构进驻地方,之所以要扩大朝廷规模,就是为了打破这宗族和士绅对地方乡野的垄断!” “官员的数量以后肯定要增加很多,但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也必须要推行下去,皇权不下乡的历史必须要终结,朕希望的是,朕的一道旨意能够快速的贯彻到天下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到了县一级就戛然而止!” “朕不希望大明天下的田地,还全都被士绅和宗族给掌控在手中;朕更不希望,我大明王朝的百姓子民,还一直受到地方士绅和所谓宗族的奴役与欺压,敢怒不敢言!” 为什么要扩大朝廷规模? 为什么要让中央机构进驻地方? 没有官员去占领乡村,那么乡村就依旧还是士绅与宗族的天下! 大明的国法比不上宗族的家规,大明的律令比不过士绅的一句圣言,这算是哪门子的道理? 朱高煦要推行摊丁入亩新政,首当其冲的敌人,正是占据了大部分田地的地方士绅! 从土地到宗族与士绅,这无疑是一块极其难啃的骨头! 在生产效率底下的时代,百姓同宗族聚在一起,报团取暖勉强维持生计,这是可以接受的事情,因为历朝历代的华夏百姓都是这么过来的。 而这宗族里面难免会出现一些读书种子,他们得到宗族的支持与培养,通过科举大考成功获得功名,甚至更进一步入朝为官,就摇身一变成了士绅和缙绅,整个宗族也会因此得到利益回馈! 宗族和士绅,其实本就是一体的,宗族培养出士绅,而士绅则回馈利益给宗族,我双方的默契配合之下,兼并地方田地,鱼肉地方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以肥自己。 可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不管是宗族还是士绅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大阻力,因为宗族士绅最先考虑的不是全族的利益,而是最先考虑自己小家的利益,士绅最先考虑的也不是国家的利益,而是最优先考虑他们可以通过国家的政策从中谋求到多少好处! 这就是摊丁入亩政策面临的两大敌人,宗族和士绅! 不打破士绅的特权,就算现在均分一次田地给平民百姓,但是要不了多久,这些田地最终还是又会回到那些拥有功名特权的士绅手中! 不打破宗族体系,社会人口就很难流动起来,人口不能流动起来,就只能捆绑在土地上维持低成本的运转,最终百姓子民耕田种地的收益,也只会肥了宗族,而不是利国利民! 杨士奇已经撑不住了,新政推行到现在,他肩膀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到了这个关键时刻,朱高煦绝不允许他后退! 所以现在,朱高煦要亲自出手! 第871章 武德皇帝埋下的一颗颗种子! 宗族。 这个东西,由来已久。 华夏百姓安土重迁,重视血脉亲情,所以就诞生了,宗族这个产物。 但是,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最大的危害恰恰就在于宗族会掌握基层政权。 不管是什么政策,不经过乡野宗族的允许,国策甚至都下不了乡! 比如一县财政税收,大多都要仰仗这些控制了地方田地和地方百姓的宗族,在这种宗族插手粮税征集的情况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甚至可以左右中央政府的财源! 政权的物质基础是人、财、军,有着宗族这层隔膜,中央政府始终都不能真正掌控田地,不能掌握大明百姓子民,因为双方之间隔着宗族这一层厚厚的屏障! 不管是地方士绅还是朝堂缙绅,每个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宗族,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但始终都存在。 因为人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有父母、有兄弟姊妹,而父母也有父母和兄弟姊妹,这些亲族聚在一起就成了宗族,从而就会产生利益输送。 比如一位在京朝臣,他虽然人在京师,看似为官清正廉洁,可是他背后的宗族呢? 诸如杨荣、黄淮、金幼孜等人,不但自己贪腐受贿,他们背后的宗族更是在地方乡野间肆无忌惮,兼并田地鱼肉百姓,地方官员却是敢怒不敢言! 为什么? 因为惹不起啊! 一个州府县官,顶天了不过是正四品的官儿,还是个地方官儿,他敢对杨荣、黄淮这等朝堂重臣的宗族动手吗? 再说了,他们这些地方官虽然是异地为官,但他们背后的宗族还不是跟杨荣、黄淮等人一样,该兼并田地的兼并田地,该搜刮民脂民膏的搜刮民脂民膏,没有任何区别,大家都一样! 历史上连杨士奇都不能免俗,他杨士奇确实清廉持正,可是他的宗族家人却在老家横虐乡里,其子杨稷仗势行恶,虐杀百姓,等杨士奇知道的时候,他这个好儿子已经犯下许多坏事,杀害了数十条人命,最后被处以斩刑,连带着杨士奇的声望也大为受损。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得无非就是这个道理。 宗族培养出人才,而人才“得道”后就反馈给宗族利益,双方早就形成了这种默契的合作模式。 对于宗族的普通一员而言,这些百姓子民的生老病死、入学升官、婚丧嫁娶等等一切事由无不与宗族相关。 治理有序的宗族,或许能够给他们提供保障。 但如果普通百姓子民父母不幸去世,他非但得不到任何物质保障,反而可能会被吃绝户;如果妻子丈夫去世,宗族可能严厉阻挠其再婚,要她守寡守节不然就浸猪笼;乃至极端情况,百姓子民只要得罪某位宗族长老的利益,在祖坟祠堂的一次无心之举也能被扣上不敬祖先背叛宗族的帽子,甚至有可能被私刑致死;又或者是百姓子民本来好端端租种族田,结果被宗族士绅看上了名下的几亩田地,也可能会被逐出宗族去,让其成为人尽可欺的流民。 当年解缙因为推广弘扬新学,结果被解氏宗族直接开宗除籍,沦为了孤魂野鬼。 说白了,解氏一族就是害怕解缙推广这些他们认为的歪理邪说,遭到整个天下士林群起而攻之,会牵连到他们,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解缙非但无事,反而因为朱高煦入主东宫乃至登临帝位,一跃成为学部尚书,总管天下学政,真真正正的朝堂公卿。 而解氏一族也因此彻底沦为了天下笑柄,遭到无数人耻笑谩骂。 结果解氏一族见状,前不久又舔着脸联系解缙,希望他能够回归宗族,带领宗族再次振兴起来! 为什么解氏一族会这么做? 宁愿放下所谓的宗族脸面,也想要解缙回归? 说白了,还不是因为利益二字! 整个大明天下谁不知道,解缙是他朱高煦这位武德皇帝陛下的绝对心腹,炙手可热的朝堂公卿。 这要是解缙回归宗族了,那他们自然就可以仗着解缙的势力,在江西吉水县乃至整个吉安府为所欲为,兼并田地以肥自身! 这就是宗族! 通过族内的地方士绅和朝堂缙绅,在乡野间成为一个个封闭独立的自立王国! 地方官员想要推行朝廷国策,想要征收赋税,都得要先提前跟这些独立王国的国王们打打招呼,否则人家可能会鸟都不鸟他! 宗族的特点是以姓氏为纽带,以血脉为桥梁,以利益为目标,以土地为根本,形成了一个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 这一个个独立王国,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对朝廷的危害不言而喻! 而杨士奇现在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现在还在缓步推行,迟早都与这宗族发生正面冲突,双方之间绝对没有调和的可能! 所以,朱高煦不得不出手! 打破宗族最好的办法是迅速城市化,让百姓子民离开田地奔向城市,从而脱离宗族的掌控。 而相应地城市就必须为这些百姓子民提供就业机会,确保他们离开田地之后可以养家糊口甚至是发家致富! 换句话说,想要彻底打破宗族垄断,那就必须要等到大明走进工业化时代,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田地荒芜与粮食减产的大问题。 以大明王朝目前的经济条件和工业水平,想要推行城市化至少还需要数百年的时间。 这一点,朱高煦心里很清楚! 诚然,因为他是穿越者,所以他能够透过迷雾看透未来,看到大明王朝应该走上的正轨道路,但他的子孙却没有这种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他现在不做,他的子孙更做不了,也不可能会做! 正因为如此,即使现在再如何艰难,朱高煦也要把这些新政全部推行下去,提前给大明王朝埋下一颗颗种子! 等到士绅缙绅被打垮,等到新的利益集团成长起来,就算这些守旧之人纠集起来反扑,这些在新政中得利的人也会全力抵抗,与之争斗,保住自己的利益! 弘扬新学如此,推行摊丁入亩亦是如此,组建远洋贸易船队更是如此! 只要这一颗颗种子能够安然无恙地成长起来,那即便他朱高煦驾鹤西去了,大明王朝也会向着他朱高煦亲手设定的方向,驶向一个全新未知的远方! 第872章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老尚书,您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东阿张氏是不是因为您的原因,而得到了太多利益呢?” 朱高煦将话题抛回给了张本。 张本为官清正,号称“穷张”,这是朝野上下人人皆知的事情。 所以眼前这位老尚书,可谓是大明清官的榜样! 但是,他张本是个清官,可他背后的宗族呢? 张本选择了沉默。 因为他自身也是缙绅的一员。 说句不好听的,这满朝文臣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缙绅! 张本是山东聊城东阿人士,东阿张氏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书香门第之家。 而随着张本这官儿越做越大,事情就逐渐有些变了味道了。 洪武年间,张本以国子监生被授予江都知县,大明官场遵循异地为官的原则,所以那个时候张本背后的宗族张氏还没怎么样。 毕竟只是一个区区知县,而且他人还在南方,就算东阿张氏想要找他张本的关系,也是难上加难。 这之后,张本历任扬州知府、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等职位,官儿是越做越大,他背后的宗族也靠着他张本的名声,开始露出了欺压百姓的苗头。 为什么东阿张氏敢这么做? 因为有张本这位大人物撑腰啊! 东阿县令敢管他们吗? 县令不敢管! 反倒是还要仰仗张氏这种地方士绅配合他这个县令布政,完成朝廷下发的任务,以及身为县令的本职工作。 就比如东阿县令想要征税,东阿张氏要是不配合的话,那他们有的是办法让这位县令老爷一颗粮食都征收不到! 要知道在地方县城里面,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布匹等方方面面的生意买卖,那可都是地方士绅的产业,而不是官府衙门的产业! 此外县令衙门里面的那些文书胥吏甚至包括捕头衙役也全都是地方人员,可想而知他们的立场会向着谁! 地方士绅要真是发了狠,铁了心地想和县令对着干,除非这位县令来头很大背后站着一位极强的靠山,否则哪怕他身为县令,也只有被地方士绅给架空的份儿,做个泥塑的县令老爷! 张本可谓是大明官场的活化石,从洪武年间就开始做县令,然后是知府、参政等等,一步一步地升迁爬了上来,所以他比谁都清楚这背后的蝇营狗苟与腌臜丑事! 所以,东阿张氏才会随着张本官位的晋升,逐步变成了盘踞整个东阿的名门望族! 当张本以工部左侍郎的身份,正式步入朝堂进入朝堂中枢后,他背后的宗族张氏,已经开始不满于东阿这个小地方了,开始把手伸向了兖州府。 同样的道理,兖州知府敢管东阿张氏这些腌臜事情吗? 他同样不敢管,或者说也不不会管。 你教训东阿张氏吧,会得罪在朝堂之上的侍郎张本,给自己立下了一个政敌。 再者又不是东阿张氏一家这么做,兖州知府他背后就没有宗族吗,他背后的宗族不会这么做吗? 大家都是一样的,背后宗族也都是一个尿性。 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反正知府知县的任期就只有三年,只要在这三年时间里,东阿张氏做得不要太过分,不干出什么明犯大明律令的事情,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一起和睦相处,这事儿自然就这么过去了。 等到他张本再次升官,他被任为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务时,东阿张氏这些年间早已从一个东阿张氏膨胀为了盘踞整个兖州府的庞然大物,名下田产多达万亩,府内产业更是遍布兖州府各行各业,光是每年通过这些产业田地得到的收益,都足够他东阿张氏白吃好几辈子了! 但是,这还不够。 家业是有了,那就要考虑传承的问题。 所以这些年来,东阿张氏也没少找他张本联络感情,推荐族内的杰出子弟,希冀着张本能够动用一下他这位南京兵部尚书的人脉关系,帮助这些东阿张氏的族内子弟步入仕途,或者说透露一下科举大考的风向,从而确保东阿张氏传承有人,后继绵延! 这就是一个宗族的崛起过程,靠的正是科举制度。 说起来也很是悲哀可笑,当年李唐朝廷之所以推行科举制度,就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官场的封锁。 而这科举也从李唐开始定型,被誉为是历代国朝的抡才大典。 可是等到了大明王朝,科举制度发展至今,却是早已经变了味道,反倒是成了培养出一个个士绅缙绅大族的工具,让人觉得可悲又可笑! 这里面的道理,张本这位老尚书自然都懂。 他可以做到洁身自好,可以做到不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但是他背后的宗族东阿张氏却是做不到,甚至比朝堂官场里面的贪官污吏做得还要过分。 毕竟那些贪官污吏,只是一个人贪腐,而这东阿张氏却是阖家阖族侵占田地,欺压地方百姓! 这么看起来的话,这些宗族的危害,甚至还要远远超过那些贪官污吏! 因为,一个宗族崛起的过程,就是一个吸血的过程,吸的是当地老百姓的血,可谓是敲骨吸髓! “陛下,老臣……有罪!” 张本颤颤巍巍地起身,想要跪地请罪,却被朱高煦一把给扶住了。 “老尚书切莫如此。” 朱高煦叹道:“此事与您无关。” “老尚书“穷张”的名号,可是天下皆知。” “国朝上下,如您这般一直坚守原则、洁身自好的官员,已经太少太少了。” “至于那东阿张氏,不过是一群吸血蛀虫罢了,可这大明天下,却不只有这么一个东阿张氏,几乎每一位朝堂重臣背后,都站着一个“东阿张氏”!” “这也是为何,朕一定要推行摊丁入亩新政,一定要扩展朝廷规模,打破士绅宗族对地方封锁的真正原因!” 张本闻言脸色微变,深深地叹了口气。 “可是陛下想过没有,这样一来,国朝只怕会失去士林之心啊!” 朱高煦闻言轻笑道:“那又如何?” “他们难道还敢造反不成吗?” “老尚书要知道,手握兵权的皇帝,永远都会立于不败之地!” “谁敢在这个时候冒出头来,朕就敢将他们杀光诛尽,骨灰都给他们扬喽!” 听见皇帝陛下这杀气腾腾的话语,张本一时间有些愣神。 “可是陛下,如此一来,您这名声……” “哈哈哈……”朱高煦大笑道,“朕还要什么名声?”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史笔如铁,那又如何?” “是非对错,自有后人评说!” 第873章 天下士绅皆该杀!无一例外! 武德皇帝的霸气,一直都存在。 这一点,张本也时有耳闻。 当年这位皇帝陛下还是汉王爷的时候,就曾两次亲自动手。 一次是率铁骑直奔北疆,血战了整整一夜,成功救下了如今的北美王朱瞻基和当朝太子朱瞻壑,之后汉王朱高煦受命成为三军主帅,率北伐大军横扫了整个漠北,几乎将鞑靼与瓦剌杀绝了种,一举收复了岭北行省,自此大明百年内再无北虏之患! 另一次则是对内,汉王心腹周忱奉朝廷之命前往江南稽查江南官田一事,结果却被江南士绅戏耍玩弄,还设局将周忱害得锒铛入狱、爱人惨死,汉王朱高煦得知消息后一怒下江南,率两支禁军虎贲血洗了整个江南之地,士绅豪强被抄家灭族之人不计其数! 也正是这第二次,整个天下都看到了汉王朱高煦对士绅豪强的痛恨,变相加剧了他们支持太子朱高炽,拼死打压汉王朱高煦,汉王党与太子党的夺嫡争斗也因此变得愈发激烈不可控。 只是谁都没有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太子朱高炽却突然撒手人寰,留下了尚未成长起来的太孙朱瞻基! 一个半大孩子,如何斗得过羽翼丰满的汉王朱高煦,最终结果就是,太孙朱瞻基被废,汉王朱高煦入主东宫,正式成为了永乐朝第二任太子,随即没过几年,永乐皇帝陛下宣布禅位于太子朱高煦! 这位昔年的蛮横武夫,靠着粉碎一切的凶戾与狠辣,硬生生地坐上了那张龙椅! 朱高煦即位称帝改元建新后,就立刻着手打压士绅缙绅,一条鞭法还不够,还要摊丁入亩,还要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可谓是斩断了士绅敛财的根基命脉! 这一切,张本都看在眼里。 从内心而言,这位四朝元老,是不太支持朱高煦这么做的。 因为朝廷与士绅起了嫌隙,最后受损的只会是大明,只会是国朝。 可是从受益者而言,这些新政真正受益之人,正是大明天下这千千万的百姓子民,所以张本也不能拒绝,更不能反对! 只是他没有想到,仅仅只是摊丁入亩这还不够,武德皇帝陛下竟然还想要打破宗族制度,彻底解放在田地耕种的百姓子民! 这么做,真的可以吗? “陛下,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无不重视稼桑农事,若陛下打破了宗族制度,废除了那些士绅在地方上的权力,敢问这乡野之间何人去管理?” 听见张本这话,朱高煦顿时就笑了。 “你这个问题,朕不只听到过一次了。” “在你们这些人看来,士绅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朝廷稳固
相关推荐:
醉情计(第二、三卷)
小白杨
突然暧昧到太后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镇痛
总统(H)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差生(H)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