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女主她好不对劲[快穿] > 第337章

第337章

锦衣卫指挥使身上啊! “别整出太大动静。” “挑五十个人,咱们直接上路!” 朱高煦轻笑道:“倒是好久没有出去策马奔腾了,难道你就不怀念吗?” 怀念,确实怀念。 “可是……陛下……这……” “放心吧,朝政有太子处理,他做的比我这个皇帝好多了,有朕没朕都一样!” “朕倒是听说最近江南那边又开始不安分了,所以顺道过去看看!” 聂兴闻言还是满脸犹豫之色,结果朱高煦直接起身踹了他一脚。 “怎么?” “这官儿当久了,都忘了自己是谁了吗?” “你聂兴什么时候变成了个瞻前顾后识大体的大人物了?狗东西!” 聂兴揉着屁股嘟囔道:“谁瞻前顾后了?” “俺是在想,这肯定瞒不了多久,太子殿下知道了,俺又少不得会被一顿斥责。” “那些个文臣缙绅,又该上奏弹劾俺了,甚至会指着俺的鼻子骂……” “哈哈哈!”朱高煦大笑道:“谁敢骂你,那就揍他,朕给你这个权力,太子也不例外!” “按辈分来说,你聂兴可是他叔,反了他了,还敢骂你!” 此话一出,聂兴顿时眉开眼笑,立马就去安排出宫事宜。 而朱高煦仅仅是去了坤宁宫,知会了韦妃一声,在后者哀怨目光注视下,直接就溜了。 等太子朱瞻壑前来汇报政务时,只见到了玉玺下面压着的一张纸条。 “朕去南方看看,玉玺在这儿,有事儿自己盖章,勿扰!” 朱瞻壑:“???” 啥? 走了? 还有天理吗? 还有王法吗? 还有公道吗? 你是皇帝我是皇帝啊? 太子爷恶狠狠地咆哮良久,最后拿起玉玺狠狠盖了几次。 “狗屁太子爷!” “我就活生生是个大冤种!” “这么多年了,我还没出去过呢!” 抱怨归抱怨,朱瞻壑还是没有懈怠,承担起了监国太子爷的职责。 倒是对外宣称皇帝陛下龙体抱恙,需要静养,严禁外人打扰。 其他朝臣倒是不觉得有什么,毕竟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太子爷监国理政,有皇帝在和没皇帝在,有区别吗? 唯有蹇义、夏元吉这些朝堂公卿很是不满,他们几乎全都猜到了真相。 那位武德皇帝陛下,只怕又溜出去玩了! 成何体统?! 岭北行省。 于谦看着锦衣卫送来的回复,眉头都拧成了一股绳。 “杀光诛尽,一个不留?” “这……合适吗?” 人家可是来投降的啊! 你这非但不接纳,还要把人家杀光诛尽! 咱那位武德皇帝陛下,心眼多少有些显小了嗷! 当年那一仗,究竟发生了什么? 以致于皇帝陛下至今都对这瓦剌恨之入骨? 于谦不敢去深究,只能遵命行事。 至于怎么妥善处理此事,那就需要动一番脑筋了。 暗自琢磨了片刻,于谦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也先啊也先,别怪本官行事狠辣。” “实在是你瓦剌自己造的孽,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招惹我家陛下啊!” 于谦叹了口气,随即就开始了布置。 很快和林城中出现了谣言,瓦剌部落首领也先寻到了成吉思汗的圣旨金牌,欲将此物献给大明,换取大明王朝的庇护。 这个消息一出,瞬间就掀起了一片哗然,无数部落蜂蛹到了和林城,全都恶狠狠地盯着也先等人。 那可是成吉思汗的圣旨金牌! 身为蒙古后裔,竟然将伟大的成吉思汗遗物,送给大明人! 这也先简直就是个畜生东西,天杀的孬种懦夫! 谣言愈演愈烈,也先等瓦剌人也察觉到了情况不对,再次求见于谦却被拒绝后,他立马就反应了过来,这是明人的毒计! 也先吓得胆战心惊,连夜带人逃出和林,却被上百个部落团团围住,被这些愤怒的蒙古勇士直接撕成了碎片,连尸体都找不到一块完整的。 翌日清晨,于谦得知消息后,只是微微一笑,并未过问。 他知道,也先一死,瓦剌部落就会废了。 再者这些蒙古部落也不会容忍瓦剌部落再继续存在下去。 第868章 祭拜张軏!朱高煦的退休念头! 南京。 张軏之墓。 聂兴和朱高煦抵达了此处。 看见墓碑两侧并无杂草,并且上面还有许多祭品,一颗心顿时就放进了肚子里。 朱高煦一身武夫劲服,也不管什么脏不脏的,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张軏墓碑前。 聂兴倒是命人取来了很多美酒,以及早已准备好的大鱼大肉,兄弟二人就这么坐在张軏墓碑前大吃大喝了起来。 “小軏軏,这酒可香了嗷,也辣得很,就跟那大洋马一样辣!” 朱高煦猛地灌了一口美酒,然后仰天大笑道。 聂兴在一旁也开了口,戏谑笑道:“那可不是嘛!你这小子走得早,没有看到,赵王爷去年给陛下进献的大洋马,那身段那模样简直是……绝了!” “啧啧,可惜了啊,大洋马才一进宫,就被皇后娘娘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到现在咱们陛下都还没有尝过滋味呢!” “聂兴你大爷的!”朱高煦面子上挂不住了,直接一脚踹了过去,将聂兴踹了个狗吃屎。 “你怎么知道老子没试过?” “你这分明就是嫉妒!” 聂兴也不爽了,回骂道:“就你?皇后娘娘放个屁,你就不敢吭声了,简直就是有史以来最惧内的皇帝,丢人不丢人啊!” 他这倒不是玩笑话,而是确凿的事实。 这朱高煦即位称帝后,汉王妃韦氏自然升格成了韦后。 结果韦氏这一做了皇后,就一刻也听不下来了,后果事务她要管,皇帝的饮食起居她也要管。 要不是当年太祖高皇帝定下了铁律,后宫不得干政,只怕韦后还会插手外朝事务。 朱高煦性子清冷,最怕的就是麻烦,所以索性全都丢给了韦后去管。 好在韦后是个识趣的人,什么事情她可以管,什么事情她绝不能插手,这些她还是分得清的,所以朱高煦对这位皇后颇为满意,也颇为敬重,一切都由着她去折腾了。 这落到了聂兴眼里,那就是惧内的表现。 “你个混账东西懂什么?” “谈起惧内,你丫才是最惧内的那一个吧?” “我可是听说,你聂兴娶了一个五大三粗的母老虎,只要嚎一声,你这家伙就走不动道儿哈哈哈……” 朱高煦毫不留情地讥讽道,臊得聂兴满脸通红。 说实话,他也没有想到,聂兴这家伙竟然喜欢那一款。 他那位妻子生得魁梧高大,膂力过人,站起来就跟一堵墙一样,也正因为如此二十几岁都没能嫁出去,成了一个待字闺中的老女人。 聂兴偶然间听说之后,加上朱高煦一直在催促他成婚,这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登门拜访。 然后当天就定下了亲事,一个月不到二人就成婚了。 婚礼上面,朱高煦亲自去了,一见到这位兄弟媳妇儿,吓得他险些喊人护驾了。 没办法,这位兄弟媳妇儿长得太过……凶神恶煞了些! 现在两人都喝了酒,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了。 是以朱高煦问出了那个,一直埋藏在他心里面的问题。 “聂兴啊,你跟老子说一句实话,你到底喜欢她哪一点?” “当年你聂兴都是锦衣卫指挥使了,什么样的美人找不到,为何偏偏喜欢这一款呢?” 聂兴闻言满脸娇羞之色,随即咂了咂嘴,拿起酒缸猛灌了一口。 “陛下,俺是个粗人,看不上那些什么娇嫩美人,她们也看不上俺,更不可能真心对俺!” “但是俺媳妇儿不一样啊,只要我对她好,只要我愿意娶她,她就想方设法地对我好,每次我回到家,她都会把饭菜给我准备好,还给我洗脚给我按摩,给我生儿育女,这样的好媳妇儿,上哪儿找去?” 听完他这番话,朱高煦顿时惊为天人。 聂兴这家伙,难得糊涂啊! 那位兄弟媳妇儿倒也争气,这几年陆续给聂兴生了三个大胖儿子,把聂兴高兴得都快合不拢嘴了。 “你小子,现在也算是阖家美满了。” 朱高煦莫名叹道。 聂兴闻言一愣,随即收起了脸上的笑容。 是啊,他是阖家美满了,可是小兰子和小軏軏,却连媳妇儿都没有啊! 聂兴重新开了一坛酒,然后倒在了张軏的墓碑旁边。 “小軏軏,多喝点,你小子最喜欢喝酒了,也不知道下面的酒,合不合你的口味。” 朱高煦也沉默了,盯着张軏的墓碑怔怔出神。 “陛下,您还记得小軏軏怎么死的吗?” 聂兴突然莫名其妙地问了一句。 朱高煦看向他,随即点了点头。 “朕自然记得,永远都忘不了!” 当年张軏听信了姚广孝之言,为了扶持汉王朱高煦上位,率锦衣卫精锐发动宫变,冲击东宫意欲将当时的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一举诛杀,从而扫清汉王朱高煦的即位之路。 但是,姚广孝之所以给他出这个计策,本就是心怀不轨。 谁都知道张軏乃是汉王朱高煦的铁杆党羽,他一旦当真谋害了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那汉王朱高煦势必会受到牵连。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针对朱高煦的杀局。 然而张軏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 他还是这么做了。 因为那个时候的朱高煦,只想着去云南就藩,并不想做皇帝。 结果,张軏故意搞了这么一出,故意率军冲击东宫,然后身死当场! 他是要用自己的命,铸就汉王朱高煦夺嫡的决心! “用阿軏的尸骨……铸就王爷的帝路……” 这句话,朱高煦到死都忘不了! 一想到这儿,朱高煦眼眶就更红了。 “你这个混账王八蛋啊!” “你看看我现在,做皇帝了,但是我开心吗?” “这个皇帝,本就不应该由我来做,结果谢现在硬生生成了我,也让我这辈子都被禁锢在那牢笼里面。” 朱高煦叹气道:“老子很早之前就告诉过你们了,老子真的不想做皇帝,可是你们这些家伙,非要逼着我去争逼着我去斗啊!” “但是这些年来,我过得真的不开心,真的一点都不开心啊!” 朱高煦猛灌了一大口酒,哽咽道:“我只想带着你们去云南就藩,只想带着你们出海远航,咱们兄弟几个天南海北地出去闯荡,这不比做那劳什子皇帝,要来得痛快得多吗?” “小軏軏啊,你这家伙,就是心思太多,心思太重了!” “要是你还活着,那该有多好?” 朱高煦抹了把鼻涕眼泪,然后伸手擦到了聂兴裤腿上。 聂兴怒了,满脸嫌弃地踹了踹。 “看到了吧?” “你们两个一走,现在就剩下我了,天天被这狗皇帝欺负!” “早知道当年老子就不该归顺那狗屁汉王,跟着兄弟们去游历天下,那该有多痛快?” “怎么?”朱高煦笑骂道,“老子是少你吃还是少你穿了?你个死没良心的狗东西,真是混账至极!” 二人互相看不顺眼,展开了一场酣畅淋漓地对骂。 骂归骂,酒照喝。 喝完了带来的酒,二人就这么躺着闲聊。 聊着聊着就睡了过去。 翌日清晨。 朱高煦让聂兴取了张軏墓上的一抔黄土,小心翼翼地装进了瓦罐里面。 “小軏軏,再等个几年,然后朕和聂兴会带着你还有小兰子一起出海,去见识见识真正的广阔天地!” 第869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南京。 作为大明王朝的留都,其实先前这两京制度遭到了很多朝臣非议。 其中叫的最欢的那批人,正是江南士绅缙绅。 起初大明王朝定鼎于南京,近水楼台先得月,江南士绅通过霸榜科举,一跃成了江南缙绅,一度掌握了朝堂话语权。 比如永乐年间,永乐皇帝设立内阁初期,七位内阁学士中就有五人是江西缙绅,朝堂之上的南方官员一度超过了一大半。 这也是为何,当年朱棣决心迁都北京,朱高煦也鼎力支持的原因之一。 没办法,朝堂政局讲究一个平衡,不能成为某一派系或者说某一人的一言堂! 帝王心术,就是平衡之道,比如文武平衡,比如南北平衡,一旦哪一方失衡,就会酿出大祸来。 当年即便是言出法随的太祖高皇帝,洪武年间也爆发了一场南北榜案的惊天丑闻! 大明迁都北京之后,政治中心自然转移,但南京毕竟是昔年的国都,所以留下了一套中央班子,七部尚书、还有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北京相同。 朱高煦即位之初,就通过颁诏的形式,确定了北京的正都位置和南京的留都位置。 从此北京各衙署去“行在”二字,南京各衙署加“南京”二字,意味着明朝两京制度的最终确立。 而南京的中央机构主要管理是南直隶的相应事务,也不能说没有实权,但相比于北京,肯定是远远不如。 正因为如此,所以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职,很是清闲,任职官员被称之为“吏隐”。 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南京的中央机构实际上已经成为养老机构。还有就是党争失败的官员,往往看似是平级调动到南京,实则是贬到了南京。 但是现在还不同,南京七部也具有一定的实权,主要是因为南京所在的南直隶地区辖十五个府又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之地,却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原来三司执行的职权便由南京六部负责,其中又以南京户部、南京兵部的权力最重。 现任南京户部尚书,正是朱高煦的绝对心腹,周忱周恂如。 这个昔年略显青涩的热血年轻人,现如今也蓄起了胡须,并且因为常年执掌南京户部大权,养尊处优之下,也逐渐培养出了上位者气度。 骤然间听闻皇帝陛下南巡,周忱虽然有些惊讶,但是并不惶恐,立刻率领南京各部司官员出城相迎。 没办法,他这是快要习惯了都。 这位武德皇帝陛下,最喜欢干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 朱高煦先和周忱闲聊了几句,紧接着就看向了南京兵部尚书张本。 这张本是洪武年间的老臣,以国子监生被授予江都知县,然后一路仕途高升,虽然没有什么太过拿得出手的光辉政绩,但是他治理政务突出一个“稳”字,乃是不折不扣的循吏。 而且这张本是个清官,永乐皇帝朱棣也深知这一点,有一次朱棣宴请近臣时,在每个人的岸上摆一银器,把这些都赐给在座各人,唯独给张本的案上摆陶器,朱棣对他说:“爱卿号称‘穷张’,银器也没什么用。”张本叩头致谢。 所以朱高煦对这张本还是颇为看好,陈洽由南京兵部尚书升任北京兵部尚书后,本是永乐重臣金忠主动请求留守南京,可没过几年金忠也病逝了,所以朱高煦就让张本接替了他的位置。 这位老臣干得还算不错,行事一板一眼,没有丝毫疏漏之处,就是突出一个“稳”字。 朱高煦先是设宴款待了这些南京官员一番,以宽慰他们留守功绩,等宴会结束之后,单独留下了张本和周忱二人谈话。 周忱倒是不以为意,皇帝陛下来了,肯定是要找他密谈的,不管是上海水师基地和海军学院,还是南直隶这些年工商业的发展,这都是皇帝陛下关心的问题。 倒是张本有些受宠若惊,他年纪已经大了,能够做到南京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仕途已经算是到此为止了。 朱高煦留下张本的原因也很简单,他想听听这位四朝元老对近些时间内朝廷那些新政的看法。 鉴于上一次的科举改制一事,若非蹇义夏元吉去请动了老先生陈济开口,朱高煦只怕会犯下大错,所以从那之后,朱高煦就不敢随便开口下令了,凡是重大的改革项目,他都会召集一些三朝元老或者说四朝元老询问一下他们的意见,从而查漏补缺。 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家在大明官场里面摸爬滚打了一辈子,走过的路比朱高煦吃过的盐都多! 他们对大明官制的了解,以及对大明国情的了解,远远要超过朱高煦这位大明皇帝! 这可都是些人才宝藏啊! 眼下这张本,就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老尚书,朕就是想问问您,国朝这些新政,可有什么弊病?” 听到这话,张本一愣,随即露出了为难之色。 皇帝陛下这个问题,可真不好回答啊! 谁不知道现在朝廷推行的这些新政,基本上全都是出自眼前这位陛下之手? 这你还真敢说出什么弊病吗? 那就是在打皇帝陛下的脸啊! “陛下恕罪,臣年迈昏聩,不知……” “老尚书!”朱高煦抓紧了他的双手,诚恳开口道:“你不要多想,朕是认真的。” “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朕推行这些新政,目的自然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为了让我大明蒸蒸日上。” “但是朕毕竟是大明天子,所以身边那些人除了恭维就是迎附,没一个人敢指点君王过失,朕这心里面一直都很是不安!” “老尚书为国朝操劳了一辈子,想来也不愿见到国朝留下隐患吧?老尚书有话但说无妨,朕赦老尚书无罪!” 话听到这儿,张本也很是动容。 这位皇帝陛下,也并非像是那些朝臣评价的那般,乾纲独断、圣心独裁,听不进去人话嘛! 看看,多谦逊有礼啊! 既然皇帝陛下都开口了,那张本也不能拒绝。 “陛下,眼下国朝新政,大致有三。” “其一是内阁令杨士奇推行的摊丁入亩新政!” “其二是内阁大学士杨荣巡抚天下,兴办免费教育!” “其三是中央各部寺监入驻地方,在地方上设立分部机构!” “其余的国策,比如远洋贸易,比如西征中亚,这些是军方的项目,臣身为文臣,就不过多置喙了。” “所以今日咱们就浅谈一下这前面这三大新政,从第三项中央部寺监入驻地方开始……” 朱高煦:“……” 额,好像找了位喜欢唠嗑的老baby! 第870章 皇权不下乡?打破基层垄断! “陛下,老臣以为,此举实有不妥啊!” 张本意味深长地开口道:“如此大规模的扩大朝廷官吏数量,带来的隐患简直太多了。” “其一就是官员多了那朝廷开支就会随即增长,陛下又准备推行高薪养廉之策,这两相结合之下只怕朝廷每年用于官员俸禄的开支,都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官员俸禄增长得越多,朝廷财政开支也就越多,真正用到老百姓头上、发展民生的钱财自然就会变得越少,这不是一件好事啊陛下!” “其二,让中央部寺监进驻地方,老臣以为这确实没有必要,地方设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指挥使司三司并立,互不统署互相监督,决计不会出现什么反叛作乱之事,陛下又何苦再如此行事,平白扩大朝廷规模呢?” “这机构变得臃肿,官员人数大幅度增加,不但会损耗朝廷财政,还会致使人浮于事、争斗不休,整个大明官场都会变得乌烟瘴气,于国没有丝毫益处啊!” 不得不承认,张本这位老尚书,还是经验十足的。 朱高煦眉头紧锁,端起茶杯陷入了沉思。 说白了,张本反对的原因,主要就是冗官冗员冗费的问题。 这“三冗之患”,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前宋王朝。 从前宋的真宗(赵恒)、仁宗(赵祯)时期起,行政机构越来越庞大,财政负担急剧增加,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出现了机构重复,官员数额迅速增加的情况,官僚机构叠床架屋,通过科举考试录取的官员越来越多,这就使官僚队伍迅速膨胀,许多无真才实学的纨绔子弟。 甚至是为了安排这些获得做官资格的人,朝廷对各级政府机构采取“有定官,无限员”的办法,尽量扩大各级政府机构的容量,简直就是离谱到了极点! 在前宋朝廷如此肆意放纵之下,那些个文人士大夫更加肆无忌惮,大肆将自家的子侄晚辈安排进入官场,甚至是刚出生不久的幼儿都被列入官僚队伍

相关推荐: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鉴昭行   取向狙击   [快穿]那些女配们   突然暧昧到太后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致重峦(高干)   盛爱小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