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时间寂静无声,显得庄严肃穆无比。 直到御前太监宣读永乐皇帝禅位诏书,大殿中人才将心思集中在眼前这神圣无比的登基仪式上。 等到诏书念完,朱高煦心里面顿时松了一口气。 直到现在,他才算真的坐上了帝位,任何人都不能将他这个皇帝宝座上拉下马来。 因为他是合理合法的大明皇帝,传承于永乐皇帝朱棣,而且还是禅位传承,合法性堪称完美! 接着同样一身明黄色龙袍的永乐皇帝,在群臣的跪地朝拜中走进了大殿,面带微笑地挽着朱高煦的手走出大殿,来到奉天殿外广场高高的丹墀之上,文武百官随即跪在丹墀下的御路两旁。 威武高大的仪仗卫士站班在仪仗墩上,手执旌、旗、伞、盖、斧、钺、戟,将眼前的禅位大典衬托的肃穆无比。 朱棣从尚宝太监和印绶太监手中接过了大明权力的象征—玉玺与虎符。 “太子,朕今天就把这大明江山就交给你了!”朱棣将玉玺与虎符郑重的交到朱高煦手中,满脸欣慰之色。 朱棣心中清楚,他的任务结束了,属于他的永乐时代,也到此结束了。 但是朱棣并不后悔,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爱子朱高煦即位称帝后,大明将会迎来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 朱高煦顿时觉得双手似有万斤沉重,因为他知道,自己手中托着的,不仅仅只是这皇帝权力的象征,更是这大明的亿兆百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顾佐、解缙、夏元吉等朝堂公卿的带领下,整个大殿,广场中的群臣与士兵一排排地跪倒高呼。 声音传到皇宫外,所有百姓也自发跪地高呼。 因为他们知道,这方天地已经换了新主人。 天子禅位一事,通政司早就通传了天下。 这不只是皇权的过度,更是一个时代的更迭! 天地仿佛都失了声,此时的朱高煦就是整个天地的中心,受万人朝拜,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原来这就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皇帝,这就是天地至尊,这种主宰天下万民生杀予夺的感觉果真是令人迷醉! 朱高煦叹了口气,随后环顾四周,帝王气度彰显而出。 享受了一下万人朝拜的朱高煦率领群臣回到了大殿中,等满朝文武按次序站好后,这位新帝下达了自己帝王生涯中的第一个诏命。 “自古受命之君,非有德不王,故以明年为武德元年,大赦天下!” 新帝年号,武德! 闻听此言,儒臣狂喜,武官振奋! 新天子,年号“武德”! 在一众儒臣看来,武德”年号的内涵,正是接续先贤德政、善政之意! 毕竟先贤有云:“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此七即制止暴力、收纳兵器、允王保之、耆定功业、安定百姓、安抚万邦、常有丰年,故而这“武德”年号蕴含着平定天下,使万民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 但在武官眼中,武德武德,止戈为武,唯战方能止戈! 武德就是武功,就是开疆拓土,就是鲸吞蚕食,吞并八荒! 新天子使用“武德”年号,绝对是在彰显他并吞八荒蛮夷的壮志雄心! 自此,武德皇帝正式上位,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第793章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同! 禅位大典完美结束。 大多数朝臣都是颇为欣喜。 唯独有那么几人,却是感慨万千,高兴不起来。 比如北美王朱瞻基,作为大明海外藩王,他同样参加了禅位大典,与一众藩王亲眼目睹了朱高煦即位称帝。 这种感觉,并不好受。 毕竟永乐皇帝将皇位禅让给武德皇帝,那就完全确立了朱高煦这位武德皇帝的法统合法性,任何人都不能从中挑出任何过错之处。 这也就意味着,今日这场禅位大典结束,朱高煦这一脉就会成为真正的帝室嫡脉,大明王朝的皇帝天子也只会从他朱高煦这一脉中诞生! 除非朱高煦这一脉彻底死绝了,才有可能会按照就近原则,从旁系遴选合格的帝王。 但是,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或者说完全没有可能。 据朱瞻基所知,他这个二叔现在就有十一个儿子,大部分还都是正宫皇后韦后所出,全都具备嫡脉身份。 至于嫡长子朱瞻壑,随着太子朱高煦即位称帝,那他这位皇太孙自然也随之升格晋升为皇太子,大明王朝的储君。 朱瞻壑膝下也育有两个儿子,都是太孙妃孙若微所生。 一想到孙若微,朱瞻基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一道倩影,更是令他心情苦涩无比。 赵王朱高燧早就察觉到了朱瞻基的异样,或者说这段时间他一直明里暗里地盯着这个小子。 没得办法,朱高燧的利益,早就与朱高煦捆绑在了一起。 只有二哥朱高煦即位称帝,才能确保朱高燧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朱高燧一直都在盯着朱瞻基,以防这场禅位大典出现任何变数。 好在,朱高燧担心的情况没有发生,他那位父皇虽然老了,但不是疯了,没有给朱瞻基任何翻盘的机会。 禅位大典结束,朱高煦正式即位称帝,年号武德。 自此,大明江山换了一个主人,而前太子朱高炽这一脉,也彻底与帝室皇位无缘,成为了北美藩王一脉。 朱高燧也彻底放下了心。 眼见朱瞻基神色凄苦,朱高燧心中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想起了好大哥朱高炽,听说朱瞻基这次准备带走好大哥去北美,这一走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再见。 一想到这儿,朱高燧就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 “行了,大侄儿,禅位大典结束了,陪三叔去喝两盅!” 面对赵王朱高燧释放出的善意,朱瞻基也没有拒绝。 现在他确实需要大醉一场,来排解心中的凄苦,从而彻底斩断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叔侄二人略显落寞的离去,这一幕落到了不少朝臣眼里。 按照宗法礼制,赵王朱高燧与北美王朱瞻基,其实都具备储君资格。 朱高燧乃是永乐皇帝的嫡三子,而朱瞻基则是永乐皇帝的嫡长孙,如若不是因为当年那场变故,不是因为汉王朱高煦横空出世,或许如今坐上龙椅之人,不会是这位武德皇帝了。 奈何木已成舟,除非武德皇帝子嗣断绝全部死尽,否则帝室一脉只会是朱高煦子孙。 这两位藩王,也断然没有入主中央朝廷的可能! 朱高煦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因为禅位大典结束,他正式即位称帝,还有很多事情要忙。 其实按照正常的即位仪式,一般都是上任皇帝病逝,太子于灵前即位。 先帝崩逝,新帝即位,需要走三个流程。 第一步,灵前即位,这是权力交接过程,太子成为“代理皇帝”,一边忙着筹备登基大典,一边主持先帝的葬礼。 第二步,举行登基大典,这是身份合法过程,只要登基大典完成,那太子就摇身一变成为了新帝,彻底坐稳了皇位龙椅。 第三步,改元建新,这是打出政治旗号,向整个天下宣告,从此旧时代结束,大明进入一个新帝执掌的新时代! 按照既定流程制度,一般即位的太子都要走第一个流程,于灵前即位,成为代理皇帝,以正君臣之名。 至于登基大典,那不过只是一个仪式,一个宣告天下,这个国家换了主子的仪式,相当于小孩子的满月酒或者抓周仪式。 其实在登基大典以前,新帝就已经受百官参拜,奉为大明新帝了。 比如当年朱棣成功攻破帝都金陵,大军直入紫禁城,建文帝不知所踪后,那些燕军将士对他的称呼便不再是“王爷”,而是“皇上”、“陛下”! 先贤有云:唯名与器,不可假人! 只要太子殿下堂而皇之地一屁股坐在了龙椅之上,百官随即进行三拜九叩之礼,如此过后,这方江山便换了主人。 偏偏永乐皇帝还没死,而是举行了禅位大典,所以朱高煦这是直接一次性把前两步就都给走完了。 如此一来,朱高煦这位武德皇帝,可远非那些刚刚即位的新帝可比。 其一,太上皇还在,足以镇压任何不臣,那些心思叵测之人,也决计不敢作乱。 其二,朱高煦即位称帝之前,做了整整五年的太子爷,而且还是监国太子爷! 相比于那些刚刚即位称帝的新帝,朱高煦对朝堂的掌控程度,远非那些新帝可比。 看看七部百司那些朝堂公卿,不是朱高煦的心腹亲信,就是已经向朱高煦妥协。 再看看军部一众大将,都是早年追随支持汉王朱高煦夺嫡之人,堪称朱高煦的绝对心腹。 这就导致,此刻龙椅上面坐着的这位武德皇帝,并不是什么在朝堂之上毫无根基的新天子,而是一位大权在握的真正帝王! 想要做到这一步,那些刚刚即位的新帝,不知道要耗时多久,或者说要费多少心计! 但是朱高煦并不需要,或者说这场禅位大典的根本目的,就是朱棣想要把权力全部过渡给朱高煦,以支持他推行摊丁入亩这项新政! 换句话说,武德皇帝朱高煦与永乐皇帝朱棣完成了一场完美的权力过渡! 永乐皇帝已经走了,黯然返回了西宫。 这方朝堂,这个王朝,这个大明,将彻底属于新帝朱高煦! 原来,这就是天子! 原来,这就是皇帝! 原来,这就是九五之尊! 天子天子,受命于天,代天牧狩! 天子受命于天,一切礼乐(政令)征伐(军令)自天子出,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 口含天宪,言出法随! 第794章 父子谈心!永乐皇帝暗下决心! 禅位大典结束。 朱高煦并没有闲着,而是立马赶去了东宫。 毕竟永乐皇帝可还没死呢,不管朱高煦想做什么,都得给朱棣打好招呼。 尤其是今日禅位大典的时候,朱高煦明显察觉到了,朱棣的情绪不佳。 细细想来,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毕竟朱棣可是永乐大帝,一辈子征战沙场的铁血帝王,就这么让渡出了所有的权力,甚至连皇位都禅让了,骤然间失去了一切,朱棣心里面肯定不好受。 作为一个聪明的新帝,这个时候自然要稳住太上皇的情绪,以免发生不该有的猜疑与忌惮。 就比如满清乾隆帝和嘉庆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们之间的故事复杂幽深,充满了猜忌、博弈和争斗。 当年乾隆皇帝做了六十年的皇帝之后,选择主动禅位,将皇帝的宝座传给了嘉庆帝,自己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然而乾隆皇帝虽然退位了,但其实他仍然是这个国家的实际掌权人。毕竟养尊处优、指点江山了这么多年,任谁都不会如此轻易干脆地将自己的权力全部让出。 因此,在嘉庆帝继位的时候,乾隆皇帝颁布了一道谕旨,表示自己虽然已经退位,但不会就这样不管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他在谕旨中明确写到,治理国家并非易事,而自己治理国家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所以他会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嘉庆帝,让其能够更好地管理这个国家。 换句话说,乾隆帝这道谕旨表明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嘉庆帝只是一个空壳皇帝,自己虽然身不在皇位,但是实际的权力仍然掌控在手中。谕旨上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乾隆皇帝可以名正言顺地继续掌管大权。 以致于嘉庆帝没有实权,不过是一个挂着皇帝头衔的傀儡罢了,被乾隆帝的一纸谕旨死死限制,没有任何机会,在刚登基的几年可以说是毫无作为,一直当了几年的傀儡皇帝,这种忍气吞声的生活一直到乾隆驾崩才结束。 朱高煦可不想成为嘉庆第二,所以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该有的态度还是要有,至少得稳住朱棣的情绪。 永乐皇帝的一众妃嫔与宫人,全都搬迁来了西宫。 但是即便如此,西宫还是略显孤寂清幽。 在小鼻涕的带领之下,朱高煦很快来到了朱棣寝宫。 进门之前,朱高煦扫了一眼略显清幽的西宫,主动开了口。 “西宫毕竟是太上皇居住之地,太过清幽冷寂了些。” “明日朕会让内廷多调一批宫人过来,以充实西宫内廷。” 对于这个建议,小鼻涕自然是欢欣鼓舞。 随着永乐皇帝禅位给武德皇帝,完成了大明王朝的皇位更迭,很多人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就比如说小鼻涕,以前他是内廷总管,御前第一太监。 但是现在,因为永乐皇帝成了太上皇,搬离乾清宫来了西宫居住,小鼻涕自然要跟随,也失去了内廷总管的位置,成了一个养老太监。 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仅是外朝,内廷同样如此。 现在新帝主动提出迁徙宫人过来,释放出了善意,小鼻涕自然是颇为欣喜。 进门之后,朱棣正戴着一副老花镜,不知道在看着什么书。 这副老花镜,是朱高煦命皇家制造局专门打造的,送给朱棣的生日礼物。 以皇家制造局目前的制造水平,打造这样一副老花镜,根本不成困难。 而且这副老花镜可是镶金戴玉,一看就昂贵到了极点,足以配得上朱棣的身份,因此朱棣也很是喜欢。 毕竟这人年纪大了,眼神就不好了,连东西都看不清。 这也是朱棣为何一心想要的禅位的原因之一。 当他悲哀地发现,自己别说处理政务了,就连奏章都看不清楚,那等无奈和绝望可想而知。 朱棣是一位英明的帝王,所以他不愿自己成为大明王朝的拖累。 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太子朱高煦都做得极为出色,甚至比他这个永乐皇帝还要出色,再加上太子朱高煦有心推行摊丁入亩新政,向天下士绅缙绅宣战,所以朱棣这才终于下定决心,直接禅位给太子,助他打赢这场战争。 “咦,皇帝,你怎么还有时间过来?” 朱棣笑呵呵地抬头,看着一身龙袍的朱高煦,满脸都是欣慰之色。 不得不承认,这个儿子最是像他,穿上这身龙袍之后,也显得英武至极。 朱高煦笑呵呵地坐下,主动给朱棣斟茶倒水。 “那边的事情忙完了,所以想着过来看看爹。” “毕竟爹第一天做太上皇,儿子担心爹会不习惯,万一哭鼻子了怎么办?” “滚犊子!”朱棣没好气地笑骂道,“你爹我会那么小气吗?” “老子打了一辈子的仗,又兢兢业业地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现在终于是退休了,可以安安心心地享受一下了!” 最后这句话,朱棣自己都不相信。 毕竟他的身体已经差到了极点,眼瞅着没有多少时间了。 “倒是朕听说,老三和瞻基一起喝闷酒去了,似乎准备大醉一场!” 听到这话,朱高煦神情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 朱高燧和朱瞻基去喝闷酒? 这是受刺激了吗? 哈,真是神奇的命运啊! 历史上汉王朱高煦谋反失败,被朱瞻基做成了瓦罐鸡。 当时不少朝臣建议捉拿赵王朱高燧,因为朱高燧和朱高煦共谋逆很久,若不捉拿朱高燧,他日赵王也可能谋反。 朱瞻基这小子为了名声,一直没有同意,直至朱高燧郁郁而终,相比于瓦罐鸡朱高煦,朱高燧这家伙反倒是得了个善终。 如今朱高燧和朱瞻基一起喝酒,真是让朱高煦有些难以直视。 “随他们二人去吧!” “毕竟都是海外藩王,多交流一下治国经验也是好的。” 朱棣笑呵呵地点了点头,对新帝的回答很是满意。 他这辈子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子孙争斗骨肉相残。 好在朱高煦心胸宽广,并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做皇帝的感觉怎么样?” “嗯,也就那样吧,没什么感受!” “你这逆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那要不您把皇位拿回去,我继续做太子?” “……” 朱棣无语了,好悬一口气喘了上来。 “赶紧滚蛋!” “朕看着你就来气!” “得嘞!”朱高煦起身就走,“爹您安心养老,我会经常过来看望您的!” 朱棣不耐烦地摆了摆手,目送着朱高煦离去。 他当然明白朱高煦此刻前来探望的原因,所以朱棣感到很是欣慰。 这个儿子天生就是做帝王的料,只会比他朱棣更加出色。 为了那个共同目标,朱棣暗自下定了决心。 他会在这西宫深居简出,消弭永乐皇帝的所有影响,以免给新帝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老二,放手去做吧,爹永远支持你!” 第795章 大朝会!亏到吐血的文臣缙绅! 武德元年,大朝会。 刚刚三更天,夜幕尚未退去,整个京师之中却是一片车水马龙,灯火通明! 难得在家休沐了几日的文武百官,此时纷纷穿上最光鲜亮丽的华贵朝服,心情沉重地向着皇宫赶去。 因为,今日乃是大朝仪,皇上将于奉天殿大会文武百官、王国诸侯和外国使臣的朝会,接受群臣使臣等朝贺的重要日子! 大朝会,不同于以前每日的日常早朝,一年一度举行一次,乃是天子皇帝接见诸侯、藩王、百官,规格最高的朝仪。 按照《周礼》所言,大朝会之目的在于“图天下之事”,天子询问诸侯国内的治理情况,诸侯需作详尽汇报,故诸侯朝见天子亦称“述职”,相当于现在领导干部一年一度的“述职报告”。 此外,天子还会询问地方的治理情况,这就涉及到了地方官员,谓之“图考绩”,类似现在对各级官员的“绩效考核”或曰“目标管理”。 说白了,大朝会更像是一道考核,一个皇帝可以借此向任何人发难的大好机会。 以往每年一度的大朝会,文武官员或许不怎么重视,按部就班即可。 但是今日这一场大朝会却是完全不同了,因为这是武德皇帝第一年的大朝会,足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要是哪个藩王、官员的回答不能让武德皇帝满意,又或者说武德皇帝本就有心借助此次大朝会向某些人发难,那今日这场大朝会注定不会太平。 所以,今日这场大朝仪,更是那位大明武德皇帝展现出他执政理念的重要日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德皇帝会不会借此机会,一举荡平朝中不和谐的声音,大肆提拔心腹近臣,从而彻底掌控朝政大权? 这是每个官员,此刻心中不约而同浮现出的一道难题! 因此文武百官不得不不重视,早早出门前去觐见。 轩冕朝元涌翠埃,中天鸡唱内门开! 文武百官寝食难安、夜不能寐的时候,大明新天子、武德皇帝朱高煦同样早早地穿上了金黄赤边衮服,头戴青玄赤黄冕冠,坐在龙椅之上深思。 今日,是武德元年的第一次朝会! 今日过后,永乐盛世就此结束,将会成为历史! 自即日起,将是他朱高煦这位大明新天子的武德时代! 因为就在今日,他朱高煦将接受万人朝拜,他朱高煦将君临天下,开启大明帝国一个崭新的帝国时代! 所有人都清楚,今日之大朝会,将决定大明这个帝国未来的走向! 执掌七部的七部尚书,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元吉、兵部尚书陈洽、礼部尚书王景、刑部尚书金纯、工部尚书宋礼、学部尚书解缙。 执掌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鲁穆、执掌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顾佐、执掌大理寺的大理寺卿贾谅…… 一众朝堂公卿带着自己辖制衙门的大小官员,安安静静地站立在宫门之外,而杨荣、杨士奇等一众内阁学士亦是立于他们之前。 说起来,内阁经过改制之后,地位已经大大提高,足以与七部比肩。 原因很是简单,进入内阁之人,比如杨荣、杨士奇,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 光是靠着这个身份,就没有人敢轻视内阁中人。 再者因为考成法的原因,内阁有稽查各部寺监任务完成的情况,所以也就有了辖制各部寺监的权力。 虽然说这点小权力,压根就不能跟都察院掌控的大权相提并论,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再加上内阁身为皇帝顾问机构的特殊性,也从来没有人胆敢轻视。 光是这些七部三司的官员,都已经多达数百人。 再加上
相关推荐:
云翻雨覆
蔡姬传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镇痛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