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女主她好不对劲[快穿] > 第269章

第269章

了,不打个三五年肯定不乐意回来。 但你要是让他老老实实地坐在这皇宫里面,处理个三五年的政务,履行他做皇帝的职责,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 沉思了片刻,朱高煦给出了解决方案。 “爹,话是这么说!” “但是内阁只要存在,迟早就会有权柄大增的那一天!” 朱棣闻言怔然失色,下意识地追问道。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谁都有怠政的时候。” 朱高煦笑呵呵地看着朱棣,“比如说您老人家,是不是最近就很烦躁,皇帝兼职宰相后,需要处理的政务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再者说了,您确实也老了,精力大不如从前,所以是不是也想着把政务交给内阁去处理?” “可内阁现在没有人啊,那就让朝堂公卿顶上,只要朝堂公卿进入了内阁,内阁权柄就会不断增长!” 朱棣脸色渐渐凝重了起来,以他的智慧不难理解,朱高煦这话里的深意。 不得不承认,这逆子洞察人心的本事,确实是当世一流。 朱棣最近的确十分烦躁,不乐意处理这些政务,大小破事一大堆,成天坐着批阅奏章还处理不完。 想他以前那是何等潇洒轻松,北伐打仗出去浪个三五年,巡视北平再出去浪个一两年,政务也全都是太子朱高炽处理好了,上报给他只需要盖章戳印就好了,简直不要太爽! 长久这么配合之下,朱棣都快忘记了处理国政才是皇帝的主业! 现在朱高煦做了太子,直接当甩手掌柜,给出了一些朝政大方向,然后就躲在东宫里面享清福了,政务全都落到了朱棣头上。 朱棣这哪里能够适应啊,无比怀念自家老大,也无比痛恨混账老二! 可皇帝毕竟是皇帝,现在大明百废俱兴,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力,朱棣也不得不耐着性子去处理政务,承担起自己作为大明天子的职责。 只是内阁这个问题,朱棣确实有过放权给他们的打算,但又害怕内阁日后会得到权柄,会重新凝聚出相权,所以有些犹豫不决,一直没有动作。 此刻听到朱高煦这番话后,朱棣脸上也有些挂不住了。 因为怠政就想放权,而且还被这逆子给看穿了,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那你刚刚还说放权给文臣?” 朱棣瞪眼,气冲冲地开口道。 朱高煦不以为意,转而谈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其实皇权和相权的冲突,在于双方之间拥有的权力重复了!” “宰相不仅拥有议政权和行政权,还拥有决策权,问题就出在这决策权上面!”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自诩为天子,是王朝真正的主人,而王朝如何发展应该由他的主人决定,所以决策权应该在皇帝天子手中,而不应该在宰相手中,这就是皇权和相权冲突的根源所在!” “想必爹您也明白这一点,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如此进行了拆分对吧?” 朱棣点了点头,没有否认朱高煦的说法。 “那问题就来了,朝堂公卿本身拥有行政权,一旦进入内阁之后,那就又得到了议政权,倘若后世子孙不肖,出现怠政的昏君,决策权自然就会落到内阁手中,三权合一相权自然就会死灰复燃!” 朱棣听到这话,瞳孔猛地一缩。 他终于明白了这逆子的意思。 内阁存在,相权就必定会有死灰复燃的那一天! 毕竟,历朝历代都会出现昏君,朱棣自问他老朱家也不会例外。 而当昏君出现之时,就是相权诞生于内阁之机! 第653章 内阁改制!做好辅佐顾问机构! 朱棣脸色颇为凝重。 当他得知相权定会死灰复燃后,这位永乐皇帝心中就很是不安。 毕竟历朝历代出现的祸国权臣,简直不要太多,几乎都是宰相! 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前宋的蔡京、秦桧,每一个都是专权误国、祸国殃民,搞得天怒人怨,葬送了王朝最后那点气数。 历史教训就在眼前,朱棣自然不愿意见到,大明日后也出现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权臣奸相! 而且相权本身就对皇权有着制约掣肘,朱棣更不愿见到他的子孙后人被权臣所欺辱,导致皇权旁落,大明江山落入外人手中! 那么,难不成要废掉内阁? “逆子,那你说该怎么办?难不成直接废掉内阁?” “废掉内阁?”朱高煦笑了,“爹您老人家舍得吗?” “现在有内阁辅佐,您老人家还成天叫苦叫累,真要是废掉了内阁,您还不得闹翻了天!” 听到这话,朱棣老脸一红,哼哼唧唧地不再开口。 这个逆子,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留啊! 混账至极! “其实内阁废与不废,问题都不大。” “关键问题在于,内阁处理政务的过程,存在一个先后问题!” “现在内阁处理政务的方式,应该是他们先看到奏章,议论之后把处理意见附在奏章上面,再交由您老人家定夺,对吧?” 朱棣点了点头,觉得有些纳闷。 这种处理方式有什么问题吗? 天下各州府县奏章何其多也,不先经由内阁筛选一番,他朱棣全都亲自上阵,连那些鸡毛蒜皮的腌臜事情都要亲自处理,那得处理到什么时候去,觉都不用睡了吧? 奏章经过筛选之后,有了内阁众人的处理意见,他这位皇帝只需要粗略地扫上一眼,确定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按照内阁众人的意见签字盖章了,然后再将奏章转交给相应部门,让其去照章办事。 朱高煦看出了朱棣的茫然,“所以这就是问题啊!” “其一,内阁众人会不会有私心,其处理意见会不会因私废公?”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封奏章是弹劾内阁大学士的好友官员,爹你觉得这位内阁大学士会怎么做?” “扣下奏章不让您这位皇帝看到,内阁大学士当然不会这么做,他也没有这种权力,但是在处理意见上面稍微文过饰非一番,不着痕迹地为这名官员掩饰一下罪过,当爹您看到之后是不是就会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这名官员好像也没犯什么大事儿嘛!” 朱棣闻言悚然一惊,脸色渐渐变得凝重了起来。 朱高煦举的这个例子通俗易懂,朱棣又岂会听不明白。 这个例子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甚至说曾经已经发生过,只是他朱棣没有注意到罢了! 先入为主的观念,肯定会影响皇帝的判断! 换而言之,内阁这是在动摇皇帝的决策权,或者说是在攫取决策权! 通过他们内阁的处理意见,从而影响到皇帝的决策,达到变相决策的目的! 当然,朱棣自问以他的英明神武,不会受到这些小手段的影响,可是后世子孙呢? 尤其是那些怠于政事的昏庸之君? 他们只怕看都不会看,直接签字盖章了! 那这样一来,内阁等同于变相掌控了决策权,又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嘶…… 可不让内阁筛选一番,那自己这个皇帝的工作量就太大了啊! 朱棣看向朱高煦,眼神中带着希冀。 “筛选一番确实可以,但问题在于,内阁众人不能看到奏章,或者说不能先于皇帝一步看到奏章!” “他们可以通过奏章的来源,排出一个优先级,将特殊紧要的奏章优先呈送皇帝,然后皇帝会小范围地召集他们商议,或者大范围地召集朝堂公卿议事,处理最重大的事件。” “得到了皇帝的意见和态度,就由内阁的那些专职写手草拟谕旨,被皇帝首肯后,再下发下去,在这样的政务处理流程中,重要事务的处理皇帝的想法几乎不受任何的制约,也不会受到任何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从而将决策权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 朱棣闻言一怔,随即点了点头。 朱高煦提出的这个办法,确实是将内阁攫取决策权的可能降到了最低。 毕竟皇帝率先一步看到了那些军国大事的奏章,自己心中也多少会有相应的处理意见,再与内阁众人商议一番后,取长补短之下就可以行成最终的解决方案,从而推行下去! “其二,内阁的人员编织,其实没有固定的必要!” 朱高煦淡淡地开口,“毕竟只是一个辅佐机构和顾问机构,为什么非要规定其编制和人员呢?” “他们可以是朝堂公卿,也可以是翰林学士,只为服务于皇帝处理政务而存在,只依赖于皇帝的信任进入内阁,所以他们应该只存在一个值房,在皇帝的认可之下,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内阁,也随时可能因为特殊任务而离开内阁。” “如此一来,即使是首席内阁大学士,对其他内阁众人也没有明显的统辖权和约束力,所以内阁众人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团结的群体,凝聚出相权,从而来挑战皇权。” 朱棣猛地一拍案桌,颇为欣喜地起身。 “老二你这个法子确实不错!” “这样一来,不但大大提高了内阁的行政效率,而且大幅度降低了内阁攫取权柄的可能!” 没有固定编制人员,也就意味着内阁没有攫取权力的根基,他们也永远不可能凌驾于六部之上,从而凝聚出相权! 毕竟经过改制后的内阁,就恢复了其本质,只是一个皇帝的辅佐机构和顾问机构! 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进入内阁,又什么时候离开内阁,自然不会再花心思在内阁上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阁这是“返璞归真”了啊! “其三,内阁人员,不能只固定在文官缙绅里面,勋贵武臣同样可以进入内阁!” “比如辽东战局,比如西南战局,凡于军国大事相关的奏章,都需要文武重臣一起发表意见,而不是仅仅依靠文臣缙绅一家之言!” “朝堂之上需要文武制衡,内阁里面同样需要,这样才能彻底避免皇权旁落,相权重生!” “说白了,内阁就是一个小圈子,里面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军国大事由他们统一意见之后,再下达各部寺监处理!”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可以达到互相掣肘制衡的局面,避免昏君使出昏招,避免权臣祸国殃民!” 第654章 儒臣的理想!相权的意义! 朱高煦说完, 永乐皇帝顿时陷入了沉思。 不得不承认,他这套内阁新制度,堪称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毕竟进入内阁的重臣,全都是因为皇帝的信任器重,这才得以进入内阁这个小圈子。 换句话说,内阁里面的人,全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 而且因为人员不定没有编制的原因,内阁众人也不会被有心人整合在一起,凝聚出相权,从而挑战皇权。 不过问题在于,这个逆子提及了昏君一事,内阁可以制衡掣肘昏君,这怎么可能呢? 即便朱棣不愿去细想,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老朱家的子孙后人,少不了会出现昏庸之君,这是历代王朝都无法避免的事情! 王朝盛极必衰,而国力衰微之际,就是昏君迭出之时。 那老二这个逆子,如何去限制那些昏君呢? “逆子,你方才提到了掣肘限制?” 朱高煦点了点头,没有藏着掖着。 “爹,也不怕你不高兴,我老朱家日后肯定少不了一些昏君闇君!” 何止是一些啊! 大明王朝的昏君闇君那可是出了名的多! “大明战神”,“叫门天子”,“瓦剌留学生”,正统皇帝朱祁镇! “姐弟恋天子”,“西厂创始人”,成化皇帝朱见深。 “朱寿大将军”,“兼职镇国公”,“民妇爱好者”,正德皇帝朱厚照。 “道士皇帝”,“修仙天子”,“绝不上朝第一人”,嘉靖皇帝朱厚熜。 这之后还有“宅男皇帝”朱翊钧,“短命皇帝”朱常洛,“木匠皇帝”朱由校,“亡国劳模”朱由检。 每一位那可都是鼎鼎大名的奇葩皇帝,每一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爱好,因此饱受世人诟病! 朱高煦对内阁改制,实际上就是按照满清军机处的模式,这样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也彻底杜绝了内阁出现相权的可能。 但也正因为如此,日后一旦出现这些不成器的不孝子弟,那对大明王朝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所以,朱高煦觉得有必要给这些不肖子孙套上一层枷锁! 即便他们再昏庸无能,群臣也有办法加以制衡,不至于让大明王朝就这么轰然崩塌了。 “爹,您做了这么久的皇帝,在您看来,那些文臣缙绅为什么要当官?” 为什么要当官? 朱棣闻言一怔,并没有吭声。 与其多说多错,平白让这逆子教育自己,还不如静静地听着。 “如金忠、蹇义、夏元吉等纯臣良臣,他们入朝为官,自然是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抱负!” “儒家讲究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入朝为官一开始也不是为了贪腐受贿,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热血没有梦想,都想着能够登堂入室执掌中枢,治国平天下,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造福天下百姓!” 他这个说法,朱棣并没有反驳 诚然,自洪武朝到永乐朝,大明王朝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 但是这些贪官污吏也不是生下来就是贪官污吏,他们之中有很多都是真正入朝为官后,迫于生计迫于环境,所以自甘堕落选择同流合污。 而且还有很多纯臣良臣,如金忠、蹇义、夏元吉等人,始终坚守为官初心,一心一意地为国为民,在实践自己政治理想的道路上面越走越远,也为大明朝廷为天下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 比如户部尚书夏元吉,朱棣一直念着他的功绩。 如果不是这个小算盘,艰苦支撑着永乐初期的大明财政,大明王朝只怕早就分崩离析轰然崩塌了。 朱棣作为始作俑者,哪里不知道永乐初期朝廷财政是何等艰难,说是举步维艰也丝毫不为过。 但他朱棣为了文治武功,为了证明自己这个天子的合法性,只能不断压榨手下人的能力。 朱棣至今都还记得,为了筹措钱粮,夏元吉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都说不好觉,待在户部值房里面冥思苦想思考解决办法,第二天就顶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找自己大吵大闹,试图削减一下各项新政的用度。 偏偏他朱棣还不能松口,也不敢松口! 永乐新政,是洗清建文旧朝影响、稳固永乐统治的根基,所以任何一项新政都必须按时进行,不能停下也不能废除! 那段日子,是真的艰难啊! 朱棣和夏元吉吵了无数次,也商量了无数次,好在最后都熬过来了! 如夏元吉这等良臣纯臣,一心为国为民,谁能从他身上挑出什么过错呢? 大明有此等无双国士,实乃大明之幸! “那么,文臣儒臣最期待的治政模式是什么呢?” “皇帝垂拱而治,天下交由儒臣打理,作为天子只需要签字盖章就好了!” 不等朱棣开口,朱高煦直接给出了答案。 “换句话说,前宋那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运转模式,就是儒臣心目中最理想的模式!” “这不可能!”朱棣瞪眼,直接摇头拒绝! “前宋朝廷也已经证明了,这种运转模式隐患太大,足以动摇江山社稷!” “文官掌握朝廷大权,连皇权都要受到掣肘制衡,武官勋贵沦为文官缙绅的陪衬奴仆,这样畸形的制度之下,王朝不轰然崩塌才怪!” “确实是这样!”朱高煦没有反驳,“但那只是因为,前宋王朝这条路走得太极端了!” “他们彻底把朝堂大权交给了文官缙绅,所以那些士大夫才会气焰嚣张,才会肆无忌惮,最后葬送了前宋的国家气数!” “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放权给文臣,也有正面作用。” “比如宋仁宗有一次答应要提拔张贵妃的一位亲戚,时任御史的包公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大声咆哮朝堂,争论中包拯唾沫飞舞,溅了宋仁宗一脸,此事最后也不了了之。” “言官谏臣不惧生死不畏强权,指责皇帝的过失,这就是正面作用!” 朱棣听后脸色阴晴不定,他想不明白这个逆子到底想说什么。 明明要打压文官集团的人是你,现在怎么听这意思又要放权给文官集团了?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朱高煦幽幽开口。 “内阁改制后,相权再无死灰复燃的可能!” “但是相权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制衡皇权啊!” “如果没有了相权,那大明一旦出现昏君闇君,何人加以制衡?” 第655章 放权!给皇权套上一层枷锁! 何人加以制衡? 没人能够制衡! 朱棣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当相权彻底消失,皇权高度集中,皇帝天子就会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可一旦出现了昏君闇君,那对大明王朝而言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一个无人制衡的昏君闇君,会做出什么事情? 横征暴敛,祸乱朝纲,鱼肉百姓,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朱棣从大明开国没多久的现在,直接看到大明亡国的景象!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皇帝高坐在龙椅上面,耽于享乐同美人嬉戏,而天下遍地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饥民,游荡在大明的田地上!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王朝最后被推倒重来,再次被推翻的景象! 这种感觉简直太难受了! 足以令他这位永乐皇帝感到窒息! 朱棣不想见到,也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家族或者子孙后辈,走向这样的结局。 但是,谁又能够保证,大明王朝不会出现昏君闇君呢? 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 强如大汉,盛如大唐,出现的昏君闇君也不在少数! 大明王朝难道就会逃过一劫吗? 绝无可能! 朱棣陡然惊醒过来,他感到自己脊背发凉,冷汗已经浸湿了衣衫。 一味的加强皇权,不采取任何制衡手段,大明迟早会有灭亡的那一天! 所以,现在必须得做些什么! 但是现在又能做什么呢? 放权给文官缙绅,让相权死灰复燃,形成前宋那种“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从而对皇权形成制衡掣肘? 可是前宋王朝已经证明了,这条道路走不通啊! 朱棣脸色苍白,苦苦思索着解决办法。 然而他冥思苦想了良久,最后还是失魂落魄的瘫软在椅子上面。 他想不出任何解决办法! 但是他想不出,不代表这个逆子就想不出。 朱棣清楚这个逆子主动提出了这件事情,那他肯定就会有想法。 “老二,你到底想怎么做?” “简单!”朱高煦舔了舔有些干燥的嘴唇,“给皇权套上一层枷锁!” 给皇权套上……枷锁? 朱棣豁然起身,难以置信地看着朱高煦,只觉得一股寒意,从心底涌起! 这个逆子,可是大明王朝的太子储君啊,他可是下一任大明皇帝啊! 自从大明立国以来,太祖高皇帝就一直在加强皇权,不惜钓鱼执法一举废除了传承千年的宰相制度! 哪怕是朱允炆那个蠢货,也知道加强皇权,即位称帝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进行改制,削平天下藩王! 而他朱棣这个永乐皇帝也不例外,采取温和手段削平了所有藩王,并通过文物制衡将大权牢牢掌控在手中! 可是他之后,眼前这位太子殿下,竟然想要给皇权套上一层枷锁! 这简直就是打碎朱棣世界观的莫大震撼! 偏偏朱棣还无法反驳! 因为先前那番谈话,他已经明白了皇权若无制衡的巨大隐患! 所以哪怕英明神武如他朱棣,也不得不承认,太子朱高煦的观念是对的! 只是这对于朱棣而言,一时间有些不能接受罢了。 “你想怎么做?” “具体还没有想好,只是有些不成熟的想法。” 朱高煦坦然开口,“比如说,朝廷税收这一块,应当割裂开来,皇室严禁插手其中!” 皇室严禁插手税收? 作为天下之主的大明皇帝,不能插手税收? 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朱棣惊了,呆呆地看着朱高煦。 “爹,朝廷税收是哪儿来的?是从天下百姓手

相关推荐: 醉情计(第二、三卷)   鉴昭行   小白杨   屌丝的四次艳遇   盛爱小萝莉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镇痛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突然暧昧到太后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