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女主她好不对劲[快穿] > 第256章

第256章

一个北疆和中原地区,重要程度比肩江南等地,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这一点当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也曾考虑过,试图迁都西安、开封等地,可最后因为一系列变故不了了之。 最后则是朱棣作为一位有着雄心壮志与极大野心的英明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可以将战略中心集中于打击北方游牧政权。 北京作为南方粮食的集中目的地,同时也是九边大军军粮运输的起点,大部分北方边军的粮食都在北京的控制下,有利于稳固的控制军队。 更何况朝廷现在收复了岭北行省,并且土豆也开始了推广种植,只要将重心放在治理岭北行省上面,大明未尝不可永绝北虏之患! 总而言之,朱棣迁都北京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什么阴谋论,也是切切实实的国家大计。 定都南京首先不利于政权稳固,其次不利于国家战略安全,最后不利于朱棣开拓进取、经略北方,而迁都北京实际上是实现了大明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军事防御的重心转移,对大明的统治有着深远的好处。 所以,迁都北京,势在必行! 就是不知道,那些个达官显贵,会不会老老实实地配合了。 第624章 迁都之争!天子守国门! 翌日,朝会! 满朝文武排班列好。 朱高煦此次站在了陛阶之上,太子该站的位置。 先是七部尚书各自汇报了一下重要朝政,让众人了解一下大政方针的进度,而后才是解决其他政务的时间。 “诸臣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大太监小鼻涕高喊了一声,按照流程没事就可以撤了。 可今日这场朝会,注定会不简单。 他话音刚落下,工部尚书宋礼就施施然地站了出来。 “皇上,臣有要事禀奏!” “准!” “北京新都宫殿已成,祈请陛下御驾北京!” “宋卿家辛苦了,既然新都已成,那朕意迁都北京,诸卿以为如何?” 朱棣高坐在龙椅上面,开口就是一个王炸! 此话一出,满朝哗然! 迁都北京! 北京新都这么快就修成了? 朝廷真的要迁都北京了? 群臣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虽然他们早就察觉到,皇帝陛下有迁都的心思,可真当到了这一刻,群臣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南京可是帝王佳丽地,又是六朝古都,作为都城不好吗,为何非要迁去北京那个苦寒之地?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找罪受嘛! 七部尚书早就与朱高煦通了气,所以此刻老神在在地没有吭声。 可其余朝臣却是炸开了锅,尤其是那些南方臣子,反对的声音最大! 他们本就是南人,去了北京能不能适应暂且不谈,关键在于他们的家族产业基本盘可全都在南京! 这要是真迁都北京了,那一切可都要从头开始,这对于南臣而言简直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 当即就有人站了出来,高声反对道。 “皇上,臣反对迁都北京!” “奏!” 朱棣也明白,总会有蠢货看不清形势跳出来反对,所以他倒是没有动怒,而是想听听这些蠢货有什么借口托辞。 这名官员一甩袖袍,开始侃侃而谈。 “皇上,北方乃是苦寒之地,所产之粮并不能供应朝廷所需!” “如若迁都北京,那粮食问题如何解决?” 朱棣没有吭声,而是给了朱高煦一个眼神。 老子都让你做太子了,你总得出出力吧? 感受到皇帝陛下的目光,朱高煦只能无奈接话。 “工部近几年在疏浚大运河,现可保证漕运畅通!” 北京没粮,那就从南方调粮,问题不大。 可此人早就预料到了,继续追问道。 “太子殿下的意思是,依靠漕运从南方调粮去北平吗?” “可太子殿下想过没有,朝廷每年需要从南方向北京大量调集漕粮,仅在漕运一项就会损耗百万石粮草!” 哟,有点意思! 朱高煦有些惊讶地看了此人一眼,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为了保证漕运畅通,沿途就需要养活大量的漕丁、纤夫,这些都是因为都城在北京的额外开销。” “而漕粮由南到北几千里运送,光是损耗与漂没就得十成去了三成,这又是一大笔损失!” “若是大明不迁都,仅此两项就能为朝廷省下几百万石的粮食,用以发展民生难道不好吗?” 不得不承认,此人的确有几分见识,也不是在胡搅蛮缠。 朱高煦见他身着绿色袍服而且模样年轻,忍不住追问道:“你是何人,现居何职?” “臣王翱,忝为兵部主事!” 王翱! 原来是他! 朱高煦恍然大悟。 这是于谦那一榜的探花郎! 说起来,这一榜的几个小子,现在都被朱高煦扔了出去。 状元陈循被扔去了东鲲,接任杨溥东鲲布政使一职。 而榜眼陈鼎则被扔去了南洋旧港,顶替年迈的黄淮大学士。 至于于谦于大爷则是在安南从县令做到知府,现在被扔去了岭北,接替杨荣出任岭北布政使一职。 一晃眼,七八年时间就过去了啊! 朱高煦有些神情恍惚,直到朱棣提醒了一声,这才回过神来。 “太子?” “王翱,账不是这么算的。” 既然是有才华的,那朱高煦也不介意提点他一下。 “漕运耗费没有你担心的那般沉重,如今我大明水师舰队完备,完全可以改走海路运送漕粮,以减免运河两岸百姓的负担。” “另外,户部正在种植神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北方虽是苦寒之地,神种也能正常生长,届时北方的粮食需求也没有那么大!” 听见这话,群臣脸色再变。 这还是他们再一次听到神种的消息! 自从那场刺杀案件之后,所有人都对神种避而不谈,唯恐惹得皇上不快。 与此同时,关于神种的各种谣言也是甚嚣尘上,毕竟皇上就是吃了这神种才中毒的。 可现在看起来,好像压根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啊! 王翱灰溜溜地回到了原位,其实他只是觉得迁都没有必要,反倒是会劳民伤财,所以才会壮着胆子出言反对。 可是现在看起来,还是他见识浅薄了,太子殿下与皇帝陛下早就做足了准备。 没有合适的理由,反对的声音也渐渐沉寂,可还是有那么一批人满脸写着不爽。 朱高煦见状索性摆明车马,把话摆明了来说。 “朝廷为何要迁都,想必诸位心中也清楚。” “定鼎南京只是权宜之计,昔年太祖高皇帝也有迁都的打算。” “南京虽为六朝之都且有天险地利,但大明幅员辽阔,定都南京只会使得南方更富北方更贫,不利于朝廷掌控地方疆土!” 朱棣闻言眼睛一亮,他没想到老二轻飘飘几句话,就说到他心坎里面去了。 “而且朝廷如今收复了岭北行省,又得了神种利器,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便是治理岭北,将其牢牢掌控在手中,如此一来我大明未尝不可永绝北虏之患,为后世子孙开出一个万世太平!” 永绝北虏之患! 为后世子孙开万世太平! 朱棣听得热血沸腾,猛地拍案而起! “太子此言大善!” “朕多次挥师北伐,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永绝北虏之患,给后世子孙打出一个太平盛世吗?” “现在蛮夷部落是被打残了打跑了,可谁都知道他们总会有卷土重来的那一天,届时何人守护我大明江山?” “朕迁都北京,就是要让后世子孙以朕为榜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群臣还能怎么办,难不成还能反对? 七部尚书早就做好了准备,当即跪倒在地,高呼“陛下圣明”! 自此,迁都北京,尘埃落定。 而永乐皇帝与太子朱高煦的话语,也在通政司的有意宣扬下,传遍了整个大明!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第625章 亲临上海!太子画下一个圈! 松江府,华亭县,上海镇。 当朱高煦一行出现在华亭县衙的时候,华亭县令唐文明吓得魂不附体,他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还没有资格接触太子殿下。 更何况这位刚刚入主东宫的新任太子爷,可是出了名的嚣张跋扈、蛮横霸道啊! 唐文明想不明白,整个人惶恐到了极点。 朝廷已经下令迁都北京了,这个时候你太子爷不在京师里面主持大局,跑来这里做什么? 而且这样一尊大佛,来到他这小小县衙到底能有什么事情? 就算是他有什么不法行为,自有监察御史弹劾、按察司上门捉人,也用不着这样级别的大佬亲自上门擒拿啊! 唐文明战战兢兢地迎出县衙八字墙,好歹是进士出身的正印官,倒是没有失了体统。 见到朱高煦一行人,赶紧一揖到地,虽然没有跪地叩首,也把姿态放得很低。 其实以唐文明现在的想法,恨不得直接跪倒在太子殿下身前,把自己做过的坏事情全都讲出来,请求太子殿下发落。 但是文人还是得讲究一个脸面,讲究一个气节,不能人没了,名声也毁了。 “不知太子殿下驾到,有失远迎,还请殿下恕罪!” “不知者不怪,我就是随便看看,你们忙自己的去吧!” 听到这话,唐文明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挥手散退了县衙众人,自己则老老实实地站在了朱高煦身后。 他稍稍抬头扫了一眼,心中更是惶恐不安。 此刻站在太子殿下身旁的人,可都不是什么善茬啊! 除去太子殿下贴身护卫聂兴与郭登不谈,他们一直与太子殿下形影不离。 左右两边站着的人,赫然正是水师巡抚郑和和副使王景宏! 因为郑和远航美洲给大明带回来了神种,因功晋升为水师巡抚! 巡抚一职,乃是太子殿下特意奏请皇上所设,地位甚至还在水师提督吴宣之上,总管大明水师一切事务! 要知道这个“大明水师”,可是大明疆域内的所有水师,囊括了金陵水师(郑和)、渤海水师(吴宣)、东鲲水师(朱桢)与南洋水师(朱高燧)! 可以说这个水师巡抚一职,乃是太子朱高煦特意为郑和所设,名义上统管大明疆域内的所有水师,足见这郑和权势之重! 郑和王景宏身旁,则是江南采访使周忱! 当初汉王一怒下江南,不但血洗了江南五府的士绅豪强,还趁机推行一条鞭法。 之后汉王因夺嫡争位赶回南京帝都,这周忱就率领天策卫与飞熊卫留在江南主持一条鞭法的推行,期间也剿灭了不少负隅顽抗暗中阻扰新法推行的士族豪族,可谓是凶名赫赫! 唐文明最害怕的人,除了太子朱高煦,就是这采访使周忱了。 哪怕人家压根都没有正眼看他,仅仅只是站在周忱身边,唐文明都感觉到一阵心惊肉跳,背后直冒寒气。 “恂如,一条鞭法推行得怎么样了?” 朱高煦看向周忱,后者立马取出了奏报。 这是他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就是等着给太子殿下汇报。 “殿下,一条鞭法已在江南五府顺利推行,百姓对此拍手称快,盛赞皇上是圣君明主。” “推行下去后,朝廷今年税粮翻了十倍不止,老百姓承担的赋税也大幅度减少,先前出逃的百姓也纷纷返乡安心耕种。” 朱高煦接过奏报看后,欣慰地点了点头。 周忱的能力,他还是比较认可的。 尤其是自己已经给他做好了铺垫,而且留下了天策卫与飞熊卫两大禁军辅佐,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推行下去就行了。 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那他就不是周忱周恂如了! “做的不错!” “总结一下经验,汇总之后上报一份给朝廷!” “另外那些新学子弟继续带在身边,要不了多久一条鞭法就会推行至整个天下,他们可都是人才,放出去也能独当一面了!” “殿下英明。”周忱欣喜地点了点头。 推行新法的过程中,那些新学子弟可是做出了不少功绩。 有了太子殿下这句话,也就意味着他们先前的艰辛付出有了回报,哪怕不用参加科举,也能因此顺利出仕获得官职了。 等到他们顺利出仕,就会成为天下士子的榜样,届时还会促进新学的推广,这是相辅相成的大好事情! 太子殿下果真算无遗策,一言一行都大有深意。 一时间轴忱想了很多,对朱高煦也愈发钦佩敬畏。 朱高煦倒是对此浑然不知,他还在观察眼前这个上海镇。 其实他这次来上海镇,就是想要将其打造成江南五府的商业中心。 毕竟是后世的魔都啊,原本就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朝廷即将迁都北京,这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与此同时也无法避免对中南半岛与南洋等地的掌控力减弱。 所以在这之前,朱高煦必须做好安排。 再者大明即将正式踏入大航海时代,也是时候建设好海关,治理海上疆域了。 按照朱高煦的计划,朝廷迁都北京之后,将从南到北开设五个海关口岸,分别是北方的天津卫、山东的胶州卫、松江府的上海镇、福建的泉州以及大明南部重镇广州。 海关口岸一旦建成,就会带动当地商业迅猛发展。 天津卫靠近京师,山东胶州卫则是辖制辽东、宁国与琉球三国,福建泉州用以同东鲲楚国来往贸易,广州则是利于南洋七国往来通商。 所有大明百姓都可以出海贸易,海外藩国也可前来通商,不过要在海关缴纳不低于货物价值三成的关税。 海上贸易的恐怖利润,前宋已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大明已经正式开海,随着海外诸王稳固了疆土,一个大航海时代就会到来! 但海贸巨大的利润肯定会刺激到大量的走私行为,暴利面前那些人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这就需要朝廷提前做好准备。 大明水师还需要更加强大,能够在大海上随时搜查任何的船只,任何没有完税的船只都要缴纳税款一倍的罚款。 而这上海镇就是一个起点! 朱高煦要效仿后世那位伟人,在这里画一个圈。 等到上海海关建成,其余海关就有了模板,大明海疆管理也就走上了正轨! 第626章 蓝图!海军学院的构想! 一行人来到了吴淞口。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蛮荒之地。 见此情形,朱高煦忍不住眉头一皱。 “唐县令,新法推行得如何?” 朱高煦看向唐文明,准备了解一下上海的风土人情。 唐文明眼见太子神情不悦,立马躬身解释道。 “殿下,华亭新法已经推行成功。” “但自隋唐年间,华亭就是以海贸渔业为主,海舶云集,至前宋更是风樯浪舶, 商贾糜集之地。” “加之华亭濒临大海,土地盐碱化严重根本无法耕种,所以才会有不少荒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唐文明很聪明,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朱高煦扫了他一眼,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这的确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整个松江府都是以棉纺织业为主,华亭县濒临大海商贸便利,加上田地盐碱化严重,无法种植粮食,只能以棉纺商业为主。 朱高煦记得,到了大明中叶,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 布匹行销全国,远销海外,有“木棉文绫,衣被天下”之称,而且因为地利优势,上海也成为海运贮粮的集散中心。 既然要将上海打造成商业城市,这两个优势自然得好好利用起来。 但是这些荒地也不是全然没有用处,不能就这么给荒废着。 “不能耕种,那就基建!” “此地完全可以建设成一个庞大的纺织基地,濒临大海水力充沛,利用水车作为织造动力,产量将会很是吓人。” “而且就在这海关口岸,生产出来的丝绸布匹也可以立马就卖出去。”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都没有应声。 他们都知道这位太子殿下一直都很看重那什么工商业,以前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在北平搞出了不小的风波。 可是太子太过于关注工商业,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周忱沉默了片刻,还是硬着头皮开了口。 “太子殿下,自古当权者首重农桑,衣食才是百姓生存之根本!” “殿下太过看重工商,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殿下如今身为储君,若不重视农商改重工商,下面的官员也就更不会重视农桑之事了,长此以往只怕会出大乱子啊!” 朱高煦没有想到,周忱见识如此深远。 不过人家说的也没有错,所以他倒是没有动怒。 “恂如,你说的不错,但还是有些片面了。”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士农工商缺一不可!” “大明发展了这么多年,士与农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工与商反倒落了下乘,继续这样下去,大明是发展不起来的,这一点你们要牢牢记住!” 无农不稳! 无工不强! 无商不富! 一时间众人都沉默了,仔细琢磨着这三句话。 朱高煦没有过多解释,重农抑商这是华夏传承至今的基本理念,想要短时间内改变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他朱高煦现在成了太子,权势比之先前更大,可以做的事情也就更多了。 只要命令下达,手底下的人就会去做,至于他们能不能接受就不是朱高煦该考虑的事情了。 一行人继续前行,耗费了小半天时间,巡视完了整个上海镇,最后再次回到了吴淞口。 怎么建设这个天然港口,朱高煦心里面已经有了大概构想。 首先就是要在吴淞口修建一座大型的商业港口,然后带动整个上海镇发展,逐渐变成一个专攻海上商贸的工业基地。 其次得在吴淞口对面的长兴岛上修建军港,以水师驻防用以威慑走私者。 一想到这儿,朱高煦就看向了郑和。 “老郑,对面那个岛不错,可以打造成为水师基地,再建造一个海军学院!” 海军学院! 郑和王景宏听到这四个字,都是激动不已。 当年汉王曾经许下承诺,会建造一所海军学院,培养海军人才,以传承他们的衣钵,确保日后大明水师后继无人。 可直到过去了这么多年,海军学院都看不见影子。 反倒是那楚王朱桢在东鲲打造了一支东鲲水师,而且还有专门的水师学院,走在了他们前面! “敢问殿下,何时可以动工?” “马上就可以,我会调一支皇家工程队过来,专门负责此事。” 朱高煦笑呵呵地回答道,以显示自己对大明水师的重视。 建设海军学院,培养专业人才,朱高煦一直都有这个念头。 原本大明水师战力就极其强悍,而且有着巢湖水师的底子在那里,以前还有不少熟知水战的海军将领。 可是因为太祖朱元璋长期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加上老一辈水师将领的病逝,反倒令大明水师后继无人,朱棣不得不让郑和王景宏这两个从未接触过水师的太监下西洋,不得不说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 如果不是郑和自身就是一位有勇有谋的人杰贤才,而是一个平庸无能的普通宦官,只怕也就不会再有七下西洋的历史壮举了! 水师缺人才,奇缺! 不仅仅是造船的人才奇缺,这合格、专业的水手同样非常奇缺! 如果仅仅只是依靠老一辈的经验来培养专业的水手,速度非常慢不说,而且很多时候原有经验不一定可靠,甚至于某些本身就还是错误的经验,那更是会误人子弟! 所以朱高煦要专门成立一个专业性的海事学院,来培养专业的海洋人才。 学院子弟通过学校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对海洋洋流、气候、全球地理知识、天文知识、海洋生存知识、远洋船只构造等等船舶知识全都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学习。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光是还海军学院的先生就是一个难题。 总不成他朱高煦这个太子不做了,躲到海军学院教书吧? 即便朱高煦愿意,朱棣也会扒了他的皮! 而且学院子弟肯定得先从娃娃抓起,从最开始的读书习字开始,不然后续根本就学不进去。 不过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

相关推荐: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屌丝的四次艳遇   云翻雨覆   蔡姬传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烈驹[重生]   误打误撞(校园1v1H)   镇痛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