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 “君子立于世,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些道理,难道你不懂吗?还是说你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朱瞻基没有回答。 成王败寇! 现在说什么都没有意义! 如果这一战他朱瞻基赢了,那史书就可以由他书写! 只是可惜,功亏一篑! “孩子,我想问你一件事情。” 朱棣的眼睛眯了起来,盯着朱瞻基。 “你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你二叔?” “因为……二叔不死,我没有活路!” 朱瞻基颤声道:“监国之后,我本想留二叔一条性命。” “可是那些汉王党羽闹出的动静太大了,二叔手里握着的兵权也太多了!” “北疆驻军,西南战兵,还有郑和水师,他们都敢为了二叔无诏调兵,威逼朝廷!” “二叔不死,哪怕我即位称帝了,也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大明迟早会爆发出另外一场靖难之役!” “所以你觉得杀了你二叔,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朱棣叹了口气,对这个孙子感到彻底失望。 换句话说,朱瞻基之所以非要杀了朱高煦不可,说白了就是他发现自己根本斗不过后者。 朱高煦活着的时候,羽翼丰满,兵强马壮。 哪怕他朱瞻基已经夺了监国职权,也根本压制不住汉王党羽! 所以这小子想得就很简单了,只要杀了朱高煦,那汉王党羽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他可以逐一攻克。 可事实真会是这样吗? “即便汉王朱高煦死了,汉王世子可还在,赵王朱高燧也还活着!” “那些汉王党羽转而拥护他们,那你又该怎么做?难不成把你二叔三叔这两脉全部杀光诛尽?” 朱瞻基低下头去,无法回答。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真会一路杀下去! 连救过自己性命的二叔都杀了,为了那个皇位,没有谁是不可以杀的! 朱棣眼中露出了一抹哀色,恨铁不成钢地逼问道。 他没有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好圣孙,会是这么个心狠手辣、目光短浅的废物东西! 这孩子已经疯魔了啊! “孩子,你知道朕最痛心的是什么吗?” “你爹宽厚仁慈,如为君,纵使不能为大明开疆拓土,但守成足矣!” “可恨你爹英年早逝,就那么撒手人寰了,甚至来不及再帮你撑个几年,让你有时间成长起来!” 顿了顿,朱棣又叹息道:“你爹临终之前,是不是多次劝你不要跟你二叔争了,你斗不过你二叔的。” “可是你这孩子偏偏不听,非要跟你二叔夺嫡争位,怎么都舍弃不了那储君大位!” “你以为夺嫡争位,会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一整盘棋局,你这个太孙毫无还手之力,始终都被你二叔的人牵着鼻子走,甚至连你身边的人都一一离你而去,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你告诉朕,这样的你,拿什么跟你二叔斗?识人不明,听信谗言,宠幸佞臣,疏远忠良,刚愎自用,不择手段……你太令人失望了啊!” “皇爷爷!”朱瞻基颤抖着声音道,抬起头来,乞求的目光看向朱棣,希望他别说下去了。 事到如今,朱瞻基哪里还不明白,戴纶那个贼子必定是汉王朱高煦的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蛊惑自己来的。 可自己非但没有丝毫察觉,还不听杨溥的劝谏,对那贼子言听计从,以致于最后酿成大错,万劫不复! “看来你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朱棣注意到了朱瞻基眼中一闪而过的寒芒,显然还在记恨戴纶这个小人物,更是对朱瞻基失望透顶。 一想到这孩子是老大最疼爱的儿子,也是自己曾经最偏爱的好圣孙,朱棣就心痛得无法呼吸。 “你现在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金忠蹇义夏元吉这些九卿大员,会联手抵制你这位监国太孙吧?” 朱瞻基没有回答,因为他确实想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那些九卿大员为何全都抵制自己。 “君者,正也,势也,如以狡得利,以诡立世,以狠谋身,则人不久,国不长!” “阴谋诡计,是上不了大台面的,哪怕你夺得了监国职权又能如何?朝野上下只会认为你朱瞻基是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人,如此君主谁愿死心塌地地追随效忠?” “反倒是你二叔虽然嚣张跋扈了一些,但他行事向来光明磊落,言出必行,从来不屑于使用这些鬼蜮伎俩,哪怕跟你夺嫡争位,也都是正大光明的阳谋大政,这就是你不如你二叔的地方!” “呵!”朱瞻基轻笑了一声,对朱棣的说法嗤之以鼻。 朱高煦光明磊落? 朱瞻基心狠手辣? 不过是他这一局输了罢了。 朱棣冷眼看着这个孙子,彻底失去了开导他的兴致。 “你真以为你二叔会杀了你?” “他给你的安排,是去朝鲜或者美洲,率军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可你这一局要是赢了,你朱瞻基又会怎么做?汉王一脉和赵王一脉只怕会被你杀个干干净净!” 啊?! 朱瞻基目瞪口呆地看着朱棣。 他当真没有想到,二叔竟然真的会留自己一命! 原本他都已经心存死志,彻底失去了希望。 朱棣再次叹了口气。 “今天,是朕给你上的最后一课。” “你能听进去最好,如果听不进去,那就算了。” “朕原本以为,你将来的成就会远超你爹,甚至不亚于朕!” “可是现在看起来,你的性子根本不适合为君为帝,你也不会成为一代明君!” “皇爷爷,我……” 朱棣摆了摆手,直接结束了谈话。 “去吧!” “率军去美洲!” “这辈子都别回来了!” “带着你爹那一脉,去建立自己的王朝!” 第622章 太子朱高煦!朱瞻基远航美洲! 永乐十八年,春。 正月丁卯,天德,黄道吉日! 今日,注定会是一个名留史册的重大日子! 因为就在今日,皇上将册立汉王朱高煦为国之储君,入主东宫! 华夏乃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历代宫廷册立储君的仪式都十分隆重。 更何况这场东宫册立大典,自去年便开始筹备,隆重到了极点。 因为册立的太子殿下,乃是未来的帝国继承人,乃是一国之储君! 正因为册立储君的非凡意义,加之汉王朱高煦的崇高威望,为了今日这场册立大典,整个朝廷七部百司自去年便开始紧张但激动地忙碌了起来。 早在一月之前,皇帝陛下便派出使臣四出祭告诸神,命令朝臣及诸番写好贺表,甚至一应参与册立太子典礼的赞礼官员、百官和所有有关人员都要在册立的前一天排演册立礼仪,海外诸王纷纷赶回京师……隆重到了有些夸张的地步。 其实朱高煦有些怀疑,这是不是老头子给自己的变相补偿。 可当他得知朱瞻基最终被老头子安排去美洲,而不是朝鲜后,朱高煦就有些不太能够理解了。 谁也不知道那日朱瞻基到底与朱棣聊了什么,反正最终结果就是,原本既定的朝鲜,变成了美洲。 那可是美洲啊! 郑和去了一趟,命都差点搭上了。 哪怕是郑和水师的顶尖舰队护航,也不一定保证就不会出现意外。 心疼爱孙的老头子,怎么就忍心把朱瞻基给发配去美洲了,这辈子都不再见? 朱高煦想不明白,也懒得去想。 因为他现在忙着准备东宫册封大典,忙着学习那些繁文缛节。 直到大典举行的这一天,刚刚清晨时分,宿卫宫廷的禁军卫队金吾卫再次威风凛凛地排列在午门外东西两侧,尽显森严仪仗。 拱卫司同样在丹陛东西、丹埠东西两侧陈列仪仗,丹陛南侧则摆好奏乐的乐队,由和声郎亲自指挥,甚至为了增加气势,典牧官还在奉天门外依序放着一些豢养的虎豹! 可以说为了今日这场盛事,朝堂上下尽皆忙碌不已,唯有当事人还在心安理得的睡大觉。 夜半时分,朱高煦就被宦官唤醒,开始了准备工作,静静等着仪仗队的到来。 做太子啊! 其实朱高煦是拒绝的! 他更想带着大明无敌水师去串门! 奈何大胖胖走的太早,老三又不成器! 随着朱瞻基被发配去美洲,太子这个储君大位,也只有落到他朱高煦头上了。 只是真走到了这一步,朱高煦反而感到了些许惶恐。 太子,以及皇帝,自己真能够做好吗? 以往他可以任着性子胡来,因为还有永乐皇帝给他兜底。 可真成了太子殿下,他就会被套上一层层的枷锁,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潇洒自由了。 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啊! “爹啊,犹豫什么呢?” 朱瞻壑笑呵呵地开口。 “不会到了现在,您老想退缩了吧?” “皇爷爷可等着呢,满朝文武也都等着呢,您可别在这个时候犯浑!” 听见便宜儿子这话,朱高煦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 这小子一直待在北平历练,倒是没有先前那么愚笨了。 韦妃也款款走了出来,替朱高煦整理好衣角。 “别想那么多了王爷。” “咱家走到这一步,已经别无选择了。” 朱高煦闻言深吸了一口气,不敢再犹豫不决,步履坚定地走出了汉王府。 此刻文武百官早已身穿禽兽官服,齐集于午门外,而后来到奉天殿外的广场之上依序排班列好,观礼册立大典。 而尚宝卿则跟随小鼻涕一同恭敬地前往谨身殿,奉迎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身着身穿赤红通天衮服,头戴青玄赤黄冕冠,浑身散发着威武霸气。 这一刻,原本略显迟暮的他,似乎重新恢复到了巅峰时刻! 在近侍的族拥下朱棣起身离座,乘天子龙辇从谨身殿来到奉天殿。 尚宝卿捧着天子玺印,侍仪导引圣驾,一路韶乐不止。 朱棣高坐于龙辇之上,望着肃穆而立的满朝文武与诸王公卿,脑中思绪万千。 昔年册立老大为太子的时候,似乎也是这般场景吧? 一时间,朱棣陷入了回忆之中。 如果老大能够再撑几年,等到瞻基那孩子成长起来,是不是结局就完全不同了? 不知不觉间,朱棣已经在美妙悦耳的韶乐之中升上宝座,四位引导官领着朱高煦来到了大殿之前的丹陛拜位侍立。 接下来便是赞礼官与内赞官对朱高煦进行双重折磨,一会儿跪一会儿起,一会儿走几步再跪,一会儿跪几步再起…… 一整套流程走下来,汉王爷已经快要发飙了。 最后朱高煦在对陛下鞠躬行礼,郑重四拜,这才总算是结束了这惨无人道的刑罚。 按制接下来朱高煦应到中宫朝谢皇后,从而正式成为皇太子。 但自徐皇后病逝,朱棣也决意不再设立皇后,故而反倒是减少了一桩麻烦。 到此,这场大典,也步入了尾声。 观礼的众人,神情各不相同。 站在前列的赵王周王等人,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 因为汉王朱高煦在夺嫡之中获得胜利,顺利入主东宫,那就意味着他们可以保全自己现在的权势和利益,诸王外放的政策也不会出现任何变动,那可是他们自己的王国! 而薛禄柳升等武官勋臣同样欣喜不已,他们一直鼎力支持汉王朱高煦,当年夺嫡失败陷入沉寂,没想到事情竟有转机,今日亲眼见证了汉王殿下入主东宫,成为永乐朝第二位太子爷! 朱高煦成功上位,这是武官勋臣最乐意见到的结果! 因为朱高煦与朱高炽不同,这位可是野心勃勃的开疆雄主,武官勋臣不愁自己会被搁置清算! 而且那朱瞻基被皇上发配去了美洲,这辈子都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汉王朱高煦,将会是唯一的帝国继承人! 但有人欢喜有人愁。 不少缙绅官员神情凝重,已经开始思考着如何应对这位新任太子爷了。 毕竟太子朱高煦敌视程朱儒官,敌视文臣缙绅,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如今他朱高煦入主东宫成了储君,只怕日后文臣缙绅的日子会很难过了。 朱棣将所有人的神情尽收眼底,一时间也是有些感慨。 “老大啊老大,希望这是你愿意见到的结果!” 随着礼乐官一声高喝“拜太子”,诸王公卿与满朝文武纷纷跪倒在朱高煦身前,哪怕心中再不愿意,也只能朗声高喝道:“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自此,大明再无汉王朱高煦,唯有太子朱高煦! 洪武二十一年正月丁卯,帝册立长孙为皇太孙,因太孙之庆,大赦天下,恩泽四方。 与此同时,刘家港码头,朱瞻基正率五万战兵登船,即将出海远行前往美洲,为大明开疆拓土,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王朝! 朱瞻基身旁并无他人,除了他太子一脉的兄弟外,没有一个追随者。 说来也挺讽刺,夺嫡失败的他,再无任何人追随,落得个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哪怕是那些文臣缙绅,也都不愿追随这个心狠手辣的君主,前往海外不毛之地! 对此朱瞻基也无可奈何,回头眺望了一眼金陵帝都,最终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去。 但正当这个时候,远处却传来了一声高呼。 “殿下且慢!” 听见这个熟悉的声音,朱瞻基难以置信地回过头去,只见杨溥正大包小包地拎着东西跑来,身后是杨溥的家人。 “杨先生,你……” “太子爷把殿下托付给杨某,杨某受人之托,当忠人之事!” 听见这话,朱瞻基眼眶顿时就湿润了。 他郑重地看着杨溥,诚恳开口道。 “杨先生,你素有大才,留在大明自有锦绣前程,何必跟我去那不毛之地吃苦受罪?” “更何况我先前还那般对先生,先生何苦……” 杨溥摆了摆手,展颜笑道。 “殿下不必愧疚。” “我知道殿下本性不坏,先前不过是被戴纶那贼子蛊惑罢了。” “此去美洲前路不明而且危险重重,殿下身旁若无人出谋划策,只怕会有性命之忧!” “杨某不才自问满腹经纶,如今辞了朝廷的官职,已经无处可去,不知殿下可愿收留?” 朱瞻基哪里听不明白,这是杨溥在给自己台阶下。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朱瞻基也真的需要杨溥辅佐自己。 “先生大恩,朱瞻基永世难忘!” “若此行顺利,孤开创出大明王朝,必奉先生为国相!” 杨溥闻言会心一笑,当即命人把家眷都安排上船。 其实他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告诉朱瞻基,这的确是他杨溥的本意,但也是皇帝陛下的意思。 那位皇帝陛下对朱瞻基的疼爱,远远超过朱瞻基的想象。 就连这五万战兵,也全都是从京营里面抽调的精锐战兵! 有时候杨溥也会慨叹,如果太子爷没有英年早逝,汉王朱高煦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坐入主东宫了? 他想的这些,朱瞻基并不知情。 得了杨溥这位大才辅佐,再加上五万战兵,原本有些心灰意冷的朱瞻基,此刻也重新振奋起了精神,意气风发地下令起航! 美洲又如何? 不毛之地又如何? 他要去这不毛之地开创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明王朝! 第623章 迁都!朱棣迁都的真正原因! 乾清宫。 朱棣有些气闷。 因为他的太子有些不靠谱! 原本朱棣以为,让老二入主东宫后,这个逆子会受到鞭策,不敢再像以往那般恣意妄为。 毕竟自家老二的能力和本事,已经得到了他这位永乐皇帝的认可。 朱棣还想着让太子朱高煦监国理政,他可以过几年逍遥的安生日子。 可哪成想这个混账东西,哪怕是做了太子当了储君,依旧我行我素! 让他监国理政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臣经常连他人都找不到在哪儿! 一涉及到新政相关的事项,这个混账东西就冒出来了,直接拿了玉玺盖章,然后就不见了踪影! 每每想到此处,朱棣就有些气急败坏! 哪有你这样做太子的啊? 除了新政事项其他全然不关心在意! 正想着,只见一道人影走了进来。 “爹,你玉玺呢?” “放哪儿了?快拿来我盖个章!” 朱高煦大大咧咧地开口道,丝毫没有注意到朱棣的眼神。 找了半天也没瞧见玉玺,朱高煦这才抬头看向朱棣,顿时整个人愣在原地。 “咳咳,爹啊,你这么恶狠狠地盯着我作甚?” “呵。”朱棣轻笑一声,“太子殿下还真是日理万机,朝臣连你人都见不到,也不知道你这个监国太子爷一天到底在干什么!” 嚯,原来是有人打小报告了! 朱高煦丝毫不慌,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面。 “还能忙什么?一条鞭法推行得并不顺利!” “再说了爹你才是皇帝陛下,你一天不处理政务,躲在乾清宫干嘛?” 朱棣闻言一愣,随即愤怒地拍着案桌。 “还要老子处理政务?” “那老子册封你这个太子做什么?” “年纪轻轻地就知道偷懒,你不趁现在监国理政得一些经验……” 朱高煦无奈地翻了个白眼,不管你说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听。 他娘地,你好歹也是永乐大帝,怎么光想着让人帮你处理政务? 还好意思说我偷懒,你成天干嘛去了? 父子二人就这般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愿意让步。 沉默良久之后,还是朱高煦率先认怂开了口。 “倒是真有个事情,还得让您拿主意!” “说吧!”朱棣傲娇地回答道。 “北京宫殿马上就要修成了,如果您真要迁都北京,可以开始准备了!” 新都修成了? 朱棣闻言一喜,脸上露出了笑容。 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这是永乐新郑的三架马车! 现在《永乐大典》已成,郑和下西洋也带回来了神种,就差迁都北京这最后一项了!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当即下令道。 “既然如此,那就放在明日早朝商议,给群臣一个信号。” 看着满心欢喜的朱棣,朱高煦张了张口想要说些什么,可到底是没有在这个时候扫兴。 因为朱高煦十分清楚,朱棣想要迁都北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不在少数,明日早朝只怕会不如人意! 毕竟北京地处边塞,气候也不算宜人,哪有住在金陵逍遥快活? 习惯了十里秦淮的温柔乡,想要让那些达官显贵们现在迁去北京,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朱高煦也能明白,朱棣为何非要迁都北京。 一是因为巩固政权。 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是就藩北京,北京是他的封地,也是他造反政权的大本营、根据地。 朱棣在北京耕耘了几十年,也生活了几十年,这里是他的基本盘,一切都知根知底,就连北京的饮食都合他的胃口,为了皇位的稳固,朱棣需要迁都。 二是南京地理位置欠佳。 南京虽然富庶繁华,坐拥长江天险,且是六朝古都,看似适合作为明朝的首都,但是实际上,南京的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无一不是南方割据政权。 而大明王朝可是大一统帝国,此时南京作为首都,明显位置太靠南了,对中原与北方的掌控力极低! 要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可是因为信息传递、交通运输的不便,距离首都越远,军情传递、政令传达、军队调遣、粮草支援难度越大,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就越弱。 如果首都一直定于南京,那么在首都的带动下南方的经济会越来越繁华,而北方将会逐渐衰弱而导致人口无法增加,人口不足的北方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首都定于南京遥控北方防务,就必须面临一个战略选择——外重内轻还是内重外轻。 内重外轻战略必然导致边境力量不足,北宋覆灭之鉴犹在眼前;而如果外重内轻,唐朝安史之乱也是历历在目,朱棣自身也是通过镇守北京逐渐做大,长安、开封尚在北方犹有此等弊病,南京远在江南必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而如果要保证塞方稳固,必须驻守重兵,但是一旦重兵囤积,很容易尾大不掉发生叛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选择的办法就是“天子守国门”,直接迁都北京! 偌大
相关推荐: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差生(H)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大胆色小子
烈驹[重生]
捉鬼大师
小白杨
吃檸 (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