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 真要论起来,杨士奇无疑是夏元吉与王景的晚辈,更何况这两位都是正二品的尚书大人,妥妥无疑的朝堂巨头,杨士奇如今还挂着旧港布政使的名头,还真比不过人家,也不敢在他们面前拿大。 三人熟络了一阵,欢声笑语不断。 夏元吉随即看向停靠在码头上面的南洋舰队,眼神变得热切了起来。 “士奇,不知此次回京,可是带来了南洋之地的税粮……” 这才是夏元吉屁颠屁颠地赶来刘家港迎接杨士奇的真正原因。 毕竟,大明现在,有些捉襟见肘了啊! 钱财什么的都还好说,可是大明粮食真不算多了。 尤其是汉王朱高煦那个混账东西,在北平搞风搞雨地,拉着北直隶大部分民夫青壮修路去了,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都快供应不上了。 如此一来,夏元吉这位户部尚书头发都快愁白了,希冀着杨士奇能够带给自己惊喜。 杨士奇一向知道这位户部尚书大人的脾气秉性,所以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爆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夏老放心,十五船粮食,全是去年至今的新粮!” 夏元吉:“!!!” 十五船! 粮食! 夏元吉眼前一黑,险些直接嘎了过去。 杨士奇眼疾手快,急忙上前扶住了他。 “夏老?夏老?!” “好!好啊!士奇你们这回真是立下大功了!” 夏元吉兴奋不已地大笑道,一颗心终于放回了肚子里。 一旁的王景见状,有些哭笑不得,不知道说些什么是好。 这位户部尚书,皇帝陛下的小算盘,真是可爱得紧啊! 杨士奇忽然看向了王景,满脸希冀地询问道:“王大人,汉王殿下如今……何在?” 听到这话,王景与夏元吉的脸色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 “咳咳,杨大人有所不知,汉王殿下两年前奉命前去北平督造新都,如今已经成了北平包工头,搅得整个北直隶鸡飞狗跳……” 杨士奇:“???” 啥? 北平? 包工头? 这是什么操作? 汉王殿下突然就改行了? 第506章 大明现状!解除海禁与顺应大势! “咳咳,杨大人不必在意那些细节。” 王景神情古怪地提了一句。 汉王爷想做什么。 天知道。 人家突然来了兴致,非要搞出些古怪动静,皇帝陛下拦都拦不住。 “汉王殿下奉命督造北平新都,据说反响很是不错,刚去北平没多久就查处了孙瑜等上下勾结、贪腐受贿的贪官污吏,一举肃清了北平官场的不正之风。” 杨士奇听到这话,顿时欣慰地点了点头。 这才对嘛。 汉王殿下还是那位汉王殿下。 一言不合就先杀几个贪官污吏立立威。 “不过汉王殿下在北平住皇宫,设暗卫,大肆敛财,党同伐异,铲除异己……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杨士奇:“???” 尼玛? 住皇宫? 设暗卫? 大肆敛财? 这……不合适吧? 汉王殿下究竟想干什么? 难不成他当真有那个自信,再来一次靖难之役? 王景说这话的语气十分轻松,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个敌视汉王爷的太子党官员。 但事实恰恰相反,礼部尚书王景可是铁杆汉王党,一直致力于弘扬推广新学。 自家那位汉王爷,在北平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究竟想干什么,王景等人并不清楚。 但是他们相信一件事情,汉王殿下行事从来不会无的放矢,他有着自己的考量。 源于这最坚定的信任,所以王景反倒对汉王殿下现在的处境不甚在意。 不过是些跳梁小丑,故意引导舆论,污蔑自家王爷的清名罢了。 问题不大。 反正自家王爷也从不在意这些虚名。 夏元吉没好气地瞪了王景一眼,随即看了杨士奇。 “士奇,准备一下,待会儿就要去面圣了。” “什么?”杨士奇闻言一惊,失声道:“陛下竟驾临刘家港……” 这是什么礼遇? 皇帝陛下亲自到港口相迎? 我杨士奇此生何德何能,值得皇上如此恩遇? 夏元吉欣慰地拍了拍杨士奇的肩头,他对于这个后辈一直都很看重。 三杨里面,杨荣难成大器,杨溥谨小慎微,唯独杨士奇有宰辅相才! 事实证明,夏元吉眼光不错,甚至杨士奇的优秀还远远超出了他的意料。 赵王朱高燧与杨士奇二人,一文一武互相配合之下,不过短短三年,就破灭七国,硬生生地打下了整个南洋之地! 如果说沙场征伐乃是赵王朱高燧的主场,那么粮草调度后勤政务则全部依靠杨士奇一人处理。 哦,还有个黄淮,不过是个添头罢了。 三载时光弹指间,南洋之地彻底成为大明疆土。 杨士奇之名不但威震整个南洋,更是响彻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大明境内。 南洋相国杨士奇,何人不知,何人不晓,就连皇帝陛下都听闻了杨士奇的大名。 “士奇,你的功绩,皇上看在眼里,朝廷同样看在眼里。” “所以此次皇上命你回京述职,应当是准备重用于你了,希望你心中有些准备。” 顿了顿,夏元吉低声提醒了几句。 “近些日子,大明可并不太平啊,先是宁王朱权成功打下了倭国全境,上表朝廷赐名‘宁国’,紧接着楚王朱桢也不甘示弱,上奏朝廷立了楚国。” “宁国与楚国的建立,成了一个明显的信号,朝中上下已有不少朝臣上奏,请求皇上废除海禁之策,允许百姓子民出海贸易,这里面不乏有九卿大员,甚至隐隐可见汉王爷的身影。” “只不过,皇上将这些奏章全都留中不发,态度暧昧不明,这才将海禁一事拖延到了现在,然而皇帝陛下突然召你回京述职,那就意味着这件事情必须有个交代了。” 夏元吉神情凝重地看着杨士奇,沉声道:“如今东海五国打包加起来,都比不过一个南洋王,希望你明白老夫的意思。” 杨士奇神情一肃,正色道:“夏老放心,士奇明白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不过,士奇敢问夏老,废除海禁,是否利于朝廷,利于百姓,利于大明?” 听到这话,夏元吉为之一顿,随即兀自叹了口气。 “年轻就是好啊!” “可惜老夫年岁太大了。” “比不得你们这些年轻人喽!” “士奇,顺应大势,守住本心,放手去做吧!” 话音一落,夏元吉径直转身走了,身形显得有些落寞。 杨士奇看着这位亦师亦友的朝堂巨头,恭恭敬敬地向他行了一礼。 世人皆知夏元吉乃是永乐皇帝陛下的心腹重臣,所以夏元吉的一言一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代表皇帝陛下的意志,透露出隐晦莫名的政治信号。 经过方才夏元吉的提醒,杨士奇已经感知到了这个政治信号。 那便是,皇上也有意废除海禁! 明白了这个道理,剩下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自己此次回京述职,其一是为了请求皇帝陛下解开海禁,其二则是请求皇上敕封南洋七国。 第一件事情乃是重中之重,但很有可能不能办成。 第二件事情就简单多了,毕竟这是朝廷诸王外放的国策。 一旦朝廷敕封了东海五国与南洋六国,那么大势就成了! 打开海禁,允许百姓子民出海贸易,这就是大明朝未来的大势! 东海五国与南洋六国可是朝廷的宗亲藩属国,有着这么一层渊源存在,一众藩属国与中央朝廷之间的联系,只会比以往更加频繁紧密! 而且,中央朝廷对待这些宗亲藩属国的态度,表面上会稍微宽松,但是暗地里只会比之以往更加严苛。 毕竟,这些可都是大明朝的宗亲藩王! 大势当前,即便是皇帝陛下,也不得不考虑朝野民议! 更何况南洋七国远比东海五国更加重要,更能给中央朝廷带来收益与利益! 所以,只要自己代表南洋七国,顺应大势请求皇上废除海禁国策,再携踏平南洋七国之大功,足以凭借这些功绩步入内阁,执掌大明中枢,实践自己的才学抱负! 杨士奇深吸了一口气,在礼部尚书王景的带领下,亦步亦趋地走向皇帝行在之处。 南洋相国大人,即将与永乐皇帝陛下,进行一场事关大明国运的谈话! “王大人,汉王殿下究竟在北平捣鼓什么?” “杨大人这话真是问到老夫了,说实话,老夫的确不知。” 王景苦笑着摇了摇头,随即又低声吐出了一句话。 “不过据北平传闻,汉王殿下正在推行新商税,成果很是喜人!” 杨士奇:“!!!” 商税! 原来如此! 那么废除海禁一事…… 背后定然有那位汉王殿下的身影! 新商税一旦成形,随着海禁国策废除,那大明将会迎来一个商业巅峰盛世! 第506章 简在帝心!开发南洋的难题! 一处阁楼。 永乐皇帝已经等候多时了。 南洋七国,远比东海五国重要得多。 毕竟南洋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旦开发成了,那就是一座天然粮仓! 粮食,是大明如今最稀缺的物资! 金银财宝的什么都好说,唯独这大明的粮食产量一直提不上去。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要是填不饱肚子,那可就对朝廷不再敬畏,甚至是充满了怨言。 元末乱世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老朱家正是饿得活不下去了,这才会起兵造反,从而夺得了天下! 朱棣自问文治武功比不过太祖高皇帝,当然目前而言真的比不过。 但是如果能够将南洋打造成大明的天然粮仓,那他朱棣就有希望成为超越太祖高皇帝的千古一帝! 所以,朱棣有些心急,匆匆赶来了刘家港,只为第一时间从杨士奇口中了解南洋的情况。 金忠与蹇义正坐在朱棣身旁,神情同样颇为严肃。 他们自然看出了皇帝陛下的焦急,也知道皇上对南洋那边情况的忧心。 今日这场会面,极有可能决定大明朝的国运! 接下来大明百年兴亡 很快小鼻涕匆匆走了进来,轻声道:“陛下,人到了。” “快宣!” 永乐皇帝顿时坐直了身体,神情也变得肃然。 不一会儿,杨士奇走了进来。 然而众人在看到杨士奇之后,却瞬间都愣住了。 他们原以为,此刻该见到的应该是位春风得意的翰林官,就如那凯旋而归的将军一般,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可看眼前的杨士奇,却是脸色发黑,人也消瘦,这哪里还有以往杨大学士的意气风发。 仿佛整个人完全是面目全非了,蹇义与金忠等人也震撼了,面上的笑容,也逐渐消失。 永乐皇帝也打量着杨士奇,眉头微微皱起,他记忆的深处,杨士奇本来该是个皮肤白皙,举止文雅之人,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翰林学士。 可是现在,不过才短短三年时间,他怎就变成了这副模样? 永乐皇帝心中一荡,不由感慨道:“赶紧赐坐。” 小鼻涕立即命人搬来了锦墩,请杨士奇坐下。 杨士奇先是恭敬一礼,这才欠身坐在锦凳前半截上面。 “陛下,臣有本奏,事关南洋要务!” 朱棣闻言顿时抖擞精神,心情复杂地看着杨士奇。 这个杨士奇,在见到朕之后,没有抱怨,也没有开口说自己有多辛劳。 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有南洋要务上奏。 “爱卿有话直说,朕今日有的是时间,与爱卿长谈!” 杨士奇听到这话心中一动,随即立马道出了此次回京的目的。 “陛下,臣请求陛下效仿东海五国制度,册封南洋七国,以卫宗藩、屏宗室!” 这是第一件事情,也是相对而言比较轻松的事情。 “南洋七国原先的王室已经押送回京,这是宗室诸王自行挑选的藩国,还请陛下过目。” 杨士奇递出了一份名单,转呈给了朱棣。 永乐皇帝只是轻飘飘地扫了一眼,便将名单递给了礼部尚书王景。 “这是早该做的事情,因为南洋偏远,才拖到了现在。” “礼部准备敕封事宜,派遣专员特使前往南洋敕封七王。” 常言道“唯名与器不可假人”,名不正则言不顺。 南洋七王现在占据着七国疆土,却是没有得到大明朝廷的册封,所以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这样极其不利于他们在藩属国的统治。 王景应声领命,将名单接入手中,此事列为礼部头等大事。 朱棣对于此事不太关注,只要七国国王都是大明宗亲藩王,那就行了,至于谁在谁地,倒是对中央朝廷而言,没有什么影响。 “爱卿,朕想知道,南洋的水稻是否一年三熟?” 朱棣神色肃然,满脸希冀地看着杨士奇。 后者同样脸色一正,直接点了点头。 “是的,陛下!” “南洋水稻可一年三熟!” 听到杨士奇的这句话,众人都是神情一震,面露欣喜之色。 南洋水稻一年三熟,这个消息最先出自汉王朱高煦口中。 基于当时的局势,很多人都不相信,甚至是不敢相信。 毕竟汉王朱高煦这样说,很有可能只是为了给征伐南洋寻找一个理由与借口罢了! 这世上怎么可能有如此天然粮仓?! 然而,这句话从杨士奇嘴巴里面说出来,意义却是完全不一样了! 杨士奇乃是南洋七国的相国大人,一言一行代表着南洋七国的利益,至少目前而言是如此。 所以,这位南洋相国大人,是决计不会信口雌黄,随口胡诌的。 这就意味着,南洋水稻可以一年三熟,这竟然是真的! 粮食! 密密麻麻的粮食! 无穷无尽的粮食! 朱棣惊喜万分,激动地起身来回踱步。 大明现在最缺什么? 缺粮食! 老二那个反骨逆子,不知道在北直隶搞什么东西。 这两年来北直隶劳力青壮大部分都被他征用,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都快不能满足北直隶百姓的粮食供应了,更别提向朝廷缴纳税粮了。 这样搞下去,朱棣也有些撑不住了。 他很是想亲自去一趟北平,把老二这个反骨逆子吊起来打一顿! 但基于对这混账东西的信任,朱棣还是强撑着给他兜底,直到现在都没有过问北平那边的事情。 不过这样一直下去也不行啊,至少需要寻到一个粮食进项,填补北直隶这个巨大的窟窿! 好在,关键时刻,南洋七国站了出来! 开发! 一定要开发! 将南洋七国打造成大明的天然粮仓! 然而正当众人为此欣喜不已的时候,杨士奇却又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 “陛下,诸位大人,现在最麻烦的问题在于,南洋土著百姓出了名的好吃懒做。” “明明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却是惰于耕种,只求吃饱饭即可。” “臣等推行了很多激励政策,却是丝毫不见效果。” 此话一出,众人眉头紧锁。 “陛下,臣请废除海禁国策,允许大汉子民出海旅居!” 第507章 大势所趋!大明自今日起开海! 阁楼内。 鸦雀无声。 众人神情凝重。 因为杨士奇的突然发声,海禁问题已经摆在了眼前。 大明粮食产量太低,已经成为制约大明发展的关键问题。 现如今伴随着朝廷推行各项新政,整个大明百废俱兴,焕发了完全不一样的蓬勃生机。 然而同样是因为新政的推行,朝廷也填补了大量的钱粮,尤其是诸王外放之国策。 大明宗亲藩王尽数外放就藩,手握六卫三万战兵前往异域征战沙场,为大明开疆拓土。 这项由汉王朱高煦提出的大明国策,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辉煌卓著的战绩。 东海五国,南洋七国,中南六国…… 除了中南六国因环境地利问题征伐难度较大外,东海五国与南洋七国均已经成为大明王朝的疆土! 泱泱大明,版图之盛,从未有过! 而且兵部已经收到捷报,大明王师已踏平中南三国,吞并剩余小国联邦指日可待! 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朝廷为各路大军提供的粮草辎重,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还是东海、南洋、中南各路大军先后出征,朝廷只是为他们提供前期粮草的情况之下,就几乎已经快要掏空了国库! 换句话说,要是国库钱粮充足,如今整个大陆的东方,只会存在一个伟大的国度,一个真正的天朝上国! 所以,朝廷现在对钱粮的重视,已经到了一个快病态的地步。 只要钱粮到位,一切都不是问题。 国家大事,钱粮二字! 但是,想要将南洋打造成天然粮仓,就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 那就是南洋土著居民太懒了。 好吃懒做,吃不了苦。 有事没事就往树荫下面一躺,舒舒服服地晒太阳…… 这样的劳力别说与大明子民相比,连最近臭名昭著的倭奴都比不上! 指望调动这些劳力开发南洋,朱棣自问这辈子都没有什么希望,成功将南洋打造成粮仓了。 思来想去,还是那个问题,必须废除海禁国策,迁徙大明百姓进入南洋,开发利用这块宝地! 所以,开海势在必行! 但是有一个问题,很严重的问题。 海禁国策可是太祖高皇帝钦定,自己这个永乐皇帝要是直接下令废除海禁,那无异于是违背了太祖祖训。 朱棣并不愿意这么做,毕竟他当初夺位称帝的时候,可是打着奉太祖遗诏奉天靖难的名义。 也就是说,他朱棣为了给自己即位称帝寻到一个大义名分,蒙上了这么一块遮羞布! 永乐皇帝的法统不是来自建文皇帝,而是来自洪武皇帝,大明太祖朱元璋! 海禁国策与其他不一样,这是太祖高皇帝十分重视的国策,终洪武一朝都在严格推行,甚至到了“片板不得出海”的恐怖地步! 而海禁一策也早已深入人心,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都对这海禁国策习惯了。 如果突然间废除海禁,允许大明子民出海贸易旅居,那势必会引发国内动荡,天下不安! 一时间,朱棣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知该如何是好。 杨士奇看出了皇帝陛下的迟疑,直接跪倒了地上,从怀中取出了一物。 “陛下,这是南洋七国宗王的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废除海禁,请求大明开海!” “这上面不只有七位大王的签名,更有南洋上万子民的手印,他们同样希望能够真正成为大明王朝的百姓子民,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 闻听此言,朱棣神情豁然动容,急忙命人将万民书取了过来。 上面的签名与手印清晰可见,一个个都承载着期盼与希望。 诚然,只有大明开海,南洋土著百姓才有机会进入大明,一睹天朝上国的盛世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这南洋七国乃是大明的宗亲藩国,同样隶属于大明王朝! 他们国内的百姓子民,自然也就是大明王朝的百姓子民。 他朱棣这位永乐皇帝,可是他们的君父! 看着眼前这份万民书,朱棣心情很是复杂。 兵部尚书金忠作为永乐皇帝的心腹重臣,此刻也明白皇帝陛下的心思。 但废除海禁,大明开海,这是大势所趋,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所以金忠轻轻咳嗽了两声,出言道:“陛下,老臣记得洪武年间,高皇帝之所以执行海禁国策,乃是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 “然如今东海五国尽为大明宗亲藩属国,再无海盗倭寇滋扰之患,废除海禁允许百姓出海,与海外藩国友好往来,以全亲亲之谊,这是因时制宜之举……” 老金头毕竟是永乐皇帝的左膀右臂,转眼间就为皇帝陛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开海借口。 诚然,海禁国策是太祖高皇帝定的,这没得说。 但是太祖高皇帝定这么个政策,是因为江浙一带的百姓,甚至当时居住在泉州一带的外国商团曾经协助过张士诚、方国珍等人与高皇帝争夺天下,使高皇帝对海上贸易产生了恐惧。 再加上一些元末逐鹿中原失败的军阀势力都选择远遁海外,倭国的倭寇海盗又时常滋扰沿海地区,高皇帝这才确立了海禁政策。 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啊! 元末远遁海外的军阀势力,早就不知道漂流到哪
相关推荐:
鉴昭行
绝对占有(H)
蔡姬传
天下男修皆炉鼎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
烈驹[重生]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