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个岛上做山大王了。 而最令大明沿海百姓深恶痛绝的倭寇浪人,前不久也被大明水师给清洗了个干干净净,甚至直接打到了他们的老巢,硬生生地将倭国给变成了宁国! 没有了倭寇海匪的袭扰,也没有了军阀势力的觊觎,大明朝廷为什么不能开海? “因时制宜”这四个字,最是令人寻味。 吏部尚书蹇义同样开了口,沉声道:“陛下,若不开海,只怕东海五国与南洋七国将会与朝廷离心离德,反倒是得不偿失!” 蹇义这话意思就很直白了。 你把人家赶到海外去就藩,结果还不开海通商,那这些宗室亲王岂不是一个个心怀怨愤? 这一旦处理不好,埋下一个心怀不满的种子,只会给日后留下致命的隐患! 户部尚书夏元吉早就坐不住了,急声道:“皇上,废除海禁还是大势所趋,于国于民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朝廷可在各港口设立税关,以此限制民间私人的走私贸易,此外南洋七国也可进行开发,早一步进入正轨,朝廷的压力也就会小上一些。” 听到这话,朱棣深深地看了夏元吉一眼。 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老二那个反骨逆子,此刻正在北平捣鼓什么新商税! 在港口设立税关,向往来船只船队收取税款,这同样是商税的一种。 果然啊,这废除海禁一事,背后果真有那个逆子的身影! “罢了,朕不是一个糊涂虫。” “户部准备一下吧,尽量降低此事可能引起的动荡。” 此话一出,众人大喜,纷纷跪倒了地上。 杨士奇激动得面色涨红,一颗心终于落到了肚子里。 自即日起,大明开海! 第508章 太平盛世!只不过是个笑话罢了! 北平。 城门口。 杨士奇面露惊容。 自那日皇帝陛下决意开海后,他反倒是闲了下来。 毕竟废除海禁国策,允许民间百姓子民出海贸易,这是一件足以影响大明国运的天大事情,不是皇帝陛下轻飘飘一句话就可以瞬间改变的。 接下来整个大明朝廷都会进入一个忙碌期,为即将开海做足准备。 比如,制定出新的私人海外贸易政策,哪些东西可以任由百姓子民运出海外经商,而哪些东西则是违禁品,严禁任何人私自带出海。 再者,东海与南洋一应港口舶司都需要出台新的政策,并且派遣专人专户管理。 总而言之,皇帝陛下一张嘴,下面朝臣跑断腿。 海禁国策虽然已经废除,但想要成功落实推行下去,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准备工作。 而杨士奇如今依旧挂着个旧港布政使的名头,在中央朝廷并无官职,所以一时间反倒是得了空闲。 至于“南洋相国”之名,那不过是赵王等宗室亲王的尊称罢了,如今身在大明更是无人胆敢提及。 毕竟,在整个大明天下,相国、宰相之词,都是禁忌! 故而闲来无事之下,杨士奇就动身赶来了北平。 他心心念念的那位汉王殿下,不知过得可好? 然而一路行来,杨士奇却是大为惊奇。 从应天帝都到北平新都,这一路上走走停停,杨士奇也对大明朝如今的现状有了深刻的了解。 哪有什么太平盛世,除了凤阳、开封等这些重大城市外,一般城镇都是流民遍地,百姓子民面有菜色,大部分面黄肌瘦,一看就是营养不良。 尤其是这些百姓子民看到身穿官服的自己,竟然下意识地露出了畏惧惊恐的神色,别说上前搭话了,连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杨士奇一行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明百姓对朝廷官员,就只剩下了害怕与恐惧! 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脸面敢自称“太平盛世”? 杨士奇此行,不单只有他一人,还有礼部尚书王景。 王景这三年来,一直忙着游走天下各地州府,弘扬推广新学新政,迄今为止新学已经卓有成效。 此次王景前去北平,也是为了向汉王殿下请教一下新学的事情。 现如今新学以陆学、科学与公羊学三派为主,南直隶各大州府官学里面都设置有相应学科内容教授子弟,以往程朱理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荡然无存。 毕竟是礼部与学部联合出手展开行动,加上顾喷子的都察院从旁全力辅佐,即便有不少程朱缙绅试图阻拦,在暗中搞一些小动作,那也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罢了。 两位尚书大人与三位侍郎大人,身份地位摆在那里,地方官员除了布政使能够与之掰掰手腕之外,还有谁挡得住他们? 然而能够做到一地布政使这个位置上的人,都是主宰一地百姓民生福祉的人杰人尖,他们或多或少地都知道一些旁人不知道的东西。 比如,皇帝陛下的态度! 是,新学是汉王朱高煦捣鼓出来的,也是这恶贼一力推行的。 但是,那是在汉王监国理政的时候! 陛下已经还朝,却没有及时“拨乱反正”,这就已经表达出了陛下的态度! 解缙解公豹还做着他的学部尚书,王骥还做着他的学部侍郎,大力推广弘扬新学! 甚至都察院以权谋私,严打阻碍新学推广的士绅缙绅,这些皇帝陛下都看在眼里,但他却是什么都没有做! 还需要说明什么吗? 捣鼓出新学之人,的确是汉王朱高煦! 但真正想将新学推广至天下的人,却是永乐皇帝朱棣! 知道这么一个隐秘,各地布政使别说阻碍新学了,要不是他们顾及自己的脸面,当真恨不得调转马头对付那些个程朱缙绅! 种种原因之下,新学推广其实比较顺利,除了少数头铁的缙绅外敢于阻挠罢了。 不过新学推广工作进行到了这一步,接下来的推广事宜,王景还需要向汉王殿下请教一二。 “王大人,这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真是令老夫……” 杨士奇轻叹了一声,面露惭愧之色,后半句话硬生生地给咽了回去。 王景听到他这话之后,倒是神色如常。 毕竟三年奔波游走于各地州府,王景对此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更何况,相比于只看到表象的杨士奇,王景更是深知造成这般现象的本质。 “杨大人可知,大明百姓生活为何如此困苦?” 听到这话,杨士奇一怔,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他在南洋奔波了三年,骤然间回来见到大明百姓日子过成这副模样,还真没有想过原因是什么。 王景叹了口气,神色顿时一正。,吐出了一句骇人听闻的话! “因为士绅!” 杨士奇:“???” 士绅? 怎么会是士绅? 真要算起来,你我二人可也是士绅啊! 士绅士绅,说白了就是身怀功名的读书人,以及步入仕途的官员缙绅! 这些地方百姓日子过得如此困苦艰难,怎么会是因为地方士绅? 士绅不是承担着教化救助当地百姓的职责吗? 怎么会是这样? 杨士奇满脸茫然不解,下意识地看向了王景。 后者苦涩一笑,回想起汉王殿下教育自己时的模样,与眼前的杨士奇如出一辙。 “士绅通过朝廷赐予的功名,大肆兼并田地侵占庄园,将地方百姓的命脉根基握在了手里,你说老百姓能不听他们的吗?能不怕他们的吗?” “他们兼并侵占了大量田地庄园,依靠读书人的功名特权,要么不缴税,要么与地方官员勾结拖欠税粮,从而大大减少了朝廷的税收。” “百姓无地可种无粮可食,对朝廷怨恨不满;朝廷税收不足无力赈灾,对百姓增加税收……最终好处全都落到了士绅手中,他们一边歌舞升平一边饮酒作乐,笑看天下风云。” “呵,这就是汉王殿下甚至皇帝陛下,为何要弘扬新学的真正原因!” 杨士奇:“!!!” 士绅! 兼并田地! 拖欠税粮! 汉王殿下,当真对士绅动手了! 第509章 盛世雏形!汉王殿下带来的震撼! 一进入北直隶。 映入眼帘的场景却是完全不一样了。 越是往北平方向走,就越发显得繁荣。 先前荒凉的村镇景象,也慢慢变成了背景。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异常喧闹的繁华城市。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令杨士奇与王景感到惊诧莫名。 北直隶在汉王殿下的治理之下,竟然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勃勃生机。 二人此刻都很开是好奇,汉王殿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王景礼部尚书的身份,沿途州府县官还算识趣,任由他们一行人随意游走查看。 杨士奇与王景都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清楚有些东西不能只是看表面,越是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越是能够映射出真相。 所以杨士奇等人接下来选择绕过城市,走一些地方乡镇。 然而随便走进了一座镇子,众人就被一阵清脆悦耳的朗朗书声吸引了注意。 四间大瓦房围成了一个硕大的院子,通体建筑采用水泥红砖,略显简陋单薄,但却是透露着一种别样风情。 院子正匾额上,刻着“学校”二字。 学校? 难不成是官学? 便是桃园郡城的学堂了。在这个院子的后方,一扇月亮门通往一排排厢房,是学堂延们的宿舍。 正当二人诧异的时候,一张熟悉面孔却突然浮现在他们眼前。 罗网头目,原锦衣卫百户,聂兴。 “杨大人,王大人,许久不见了!” 王景与杨士奇一见到聂兴,脸色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 礼部尚书王景还好,毕竟他至今还被贯以“汉王党羽”的标签,所以此刻看见聂兴反倒觉得有些亲切。 但是杨士奇此时倒是心情有些复杂,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刚刚回到应天帝都,杨士奇就得知汉王朱高煦举家搬往北平,督造北平新都的修建事宜。 而这位嚣张跋扈的汉王殿下,在北平恣意妄为,为非作歹。 “住皇宫,设暗卫,大肆敛财,党同伐异,铲除异己……” 最初听到这话的时候,杨士奇只是置之一笑,不愿相信。 但是眼下,自己等人进入北直隶后不久,汉王鹰犬聂兴就赶了过来,突然出现在自己等人面前。 这说明什么? 汉王设暗卫,是真的! 整个北直隶,只怕都在他的监控之中! 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汉王朱高煦就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情报,然后迅速做出应对措施! 此刻出现在眼前的聂兴,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汉王殿下为什么要这样做? 此举无异于是在谋逆造反啊! 北平乃是洪武燕王、永乐皇帝的龙兴之地! 但即便是曾经的燕王朱棣,对北平的掌控,也仅仅只是局限于燕王府罢了! 如今的汉王朱高煦,更是直接将手伸到了整个北直隶! 这未免太过骇人了些! 聂兴看着眉头紧锁的杨士奇,嘴角浮现出了一抹笑容。 “杨大人,此去南洋一别三年,杨大人倒是风采依旧。” “虽不能会面,不过杨大人‘南洋相国’的名头,却是如雷贯耳啊!” 听见这话,杨士奇一愣,深深地看了聂兴一眼。 在他的印象里面,这聂兴一直都是个有勇无谋的鹰犬罢了,什么时候连说话都这么滴水不漏文绉绉的了? 看来这三年以来,成长的人,不只有自己啊! 杨士奇暗自慨叹了一声,颇有些物是人非的惆怅。 “聂……壮士,这‘学校’是社学吗?” 朝廷在乡野间设置的官学称为社学,主要是负责给适龄稚童启蒙。 而朝廷在州府县城设置的官学就是县学等了,那才是士子学子进学修德备战科举的地方。 应天帝都还设置有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汇聚天下杰出俊彦。 从社学到县学,再到帝都国子监,配合科举制度,朝廷给天下士子铸造了一条通天坦途。 听到杨士奇的询问,聂兴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走到了学校窗户边,笑道:“杨大人为何不亲自上前一观?” 众人闻言,下意识地走上前来。 然而映入眼帘的一幕,却是让他们眉头一皱。 这窗明几净的学堂,看起来比刚刚经过的一些官府衙门的房舍还要好一些,透过窗子。 只见正在读书写字的孩子们,都穿着统一的服装。 但他们并没有在吟诵诗词,也不是在埋头挥毫写字,而是在摆弄着一些不知名的物件。 虽然这些孩子的桌子上也有书本,但与众人记忆中的读书是完全不一样。 “他们这是?”杨士奇指着那些房子里的孩子问道。 南洋相国大人很难理解。 那些屋子里的孩子已经是半大人了,一般人家里这样的孩子,都算是半个劳力,需要下地干活耕种了。 可是这些孩子倒好,聚集在这学校里面,既不读书写字,又没有替父母分担一下农活,这不是在白白浪费他们的光阴吗? “哦,他们在学习匠艺!”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 杨士奇与王景对视了一眼,满脸骇然之色。 汉王殿下竟然让这些孩子学习匠艺? 这不是在自掘坟墓,挖断大明王朝的根基吗? 任何一个朝廷,都离不开读书人为天子牧民,管理天下百姓地方政务! 可是你汉王朱高煦倒好,直接将这些孩子给培养成工匠,斩断了读书人的来源根基! “汉王殿下说了,所有适龄的孩子,都是必须要读书的,哪怕家里再穷再苦,也要抽出时间读书写字,就算是多认识几个字也好。” 听到这话,众人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他们自己都是靠科举翻身,改变了自身乃至家族的命运,所以对汉王朱高煦的这种说法十分认同。 “但读书这事儿,毕竟还是需要一些天分的,有一些上了社学,却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子,所以就改学别的了,主要是教给他们一些谋生的技巧,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条出路。” 聂兴笑道:“这学校是汉王下令建的,皇家工程队来修的,不收取百姓一分一毫,孩子们全都是免费入学一视同仁,至于学校里的老师则是大明工会的大匠宗师、皇家制造局的能工巧匠以及一些毛遂自荐的落魄文人。” 众人闻言顿时沉默了。 “现在皇家制造局里面那些能工巧匠,最大的爱好就是能将自己的学问编纂成书,教授天下,所以这些孩子们也不担心没有什么可学的。” 杨士奇沉默半晌,不甘心地追问道:“那些匠人,视自己的手艺为不传之秘,那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他们怎么会愿意公开教授呢?” “这是大明工会与皇家制造局联合制定的奖励政策,比如前来授课一年经考察后可以提升评级,那些匠人争着抢着都原来来;再如教学时间达到了多少年,大明工会会发放养老金,保证匠人可以安享晚年等等……” “诸位,北平乃至整个北直隶,都已经不是三年前了,接下来你们将会见到一个真正的盛世雏形!” 众人:“!!!” 第510章 免费办学!杨大人格局小了啊! 盛世雏形! 这个词汇,带给众人极大的震撼! 王景与杨士奇以往也总喜欢把“太平盛世”这四个字挂在嘴边,对永乐朝歌功颂德。 这以前他们二人还都是个纯粹文臣,屁股也自然而然地歪向了程朱缙绅那边。 程朱缙绅最拿手的好戏,就是粉饰太平,鼓吹盛世,侈人视听。 但是,那位嚣张跋扈的汉王爷最是看不惯文人这般做派。 所以汉王监国理政的时候,可是没少收拾文臣缙绅。 内阁诸位大学士,罢免的罢免,流放的流放,杨士奇更是被流放去了南洋旧港。 不过经此一遭,杨士奇也成功在南洋洗尽铅华,得以蜕变。 尤其是此次带着外来人的目光,从应天帝都游历到北平新都,亲眼目睹大明百姓的真实生活现状。 哪里有什么太平盛世,不过都是个笑话罢了。 越是游历,见到的困苦百姓越多,这种感触就越是强烈。 可是现在,反倒是汉王鹰犬聂兴,吐出了这个词汇。 盛世雏形! 虽然只是雏形,但依稀可见盛世! 谁给了聂兴这般勇气,胆敢称北直隶为盛世? 不过值得认可的是,眼前汉王殿下创办的这些学校,堪称真正的仁政善举。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是真正要落实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杨士奇喟叹了一声,想要找出一些漏洞,以此寻求心理安慰。 然而聂兴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与他争辩,兀自开口道。 “对啊,万事开头难!” “当初汉王推行这项政策的时候,阻力一样大,但不也是办下来了吗?” “当初汉王爷制定出这项政策,要是不送适龄孩子去学堂读书,赋税就要重一些,北直隶的百姓那也是炸开了锅,压力全给到了郭老大人身上。” 似乎想起了什么好笑的事情,聂兴突然笑呵呵地开口道:“郭老大人一大把年纪了,在汉王殿下面前又吵又闹的,甚至到后来哭鼻子抹眼泪,谁也受不了啊!” “好不容易推行一两后,百姓子民们也总算明白了汉王殿下的苦心,现在可是挤着要把孩子送进这免费学校咯,从学校里出去的孩子,找事做都容易一些,薪饷也更高,所以这时间花得值得。” “尤其是某些天分较高的孩子,还会被大匠宗师看中,直接被带入西山精心培养,还会给家里发放一笔数目不少的安家费,足够普通百姓家庭几年吃喝不愁了……” 听见聂兴这话,众人再次一片沉默。 从他口中不难得知,北直隶的百姓,已经对这免费学校很是认可。 连带着,他们也彻底扭转了对工匠的贬低看法,甚至开始变得推崇了起来。 毕竟自家孩子在学校里面学到了东西,将来会有一个更好的出路。 而且还伴随着学校的种种奖励制度,甚至自家孩子还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汉王朱高煦,真是好大的手笔啊! 他竟然凭借一己之力,通过开办这匠人学校,成功扭转了世人对工匠的嫌弃鄙夷! 一想到这儿,杨士奇心中更加感到不安,王景也有些慌了手脚。 不管程朱缙绅如何不堪,朝廷总归需要的是读书人,而不是清一色的匠人! 这他娘地汉王殿下在北直隶搞这些动作,难不成是想让匠人彻底取代读书人? “负担一个孩子入学读书,花费不少吧?”杨士奇转换了一下思路。 这个问题,就有关汉王是否敛财贪腐的意思了。 毕竟他朱高煦在大明北直隶开办这么多的免费学校,而且一直都不收费,那这钱该从什么地方来? 匠人可以因为匠人工会和皇家制造局的原因,免费前来学校授课教学。 但更多的还是常驻此地的文人师长,他们的基本温饱得保证吧? “是挺重的,不过免费办学是汉王殿下的宗旨,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的经费,通通由皇家教育局负责,且有专人负责巡视各地州府,一旦发现当地学校出现了问题,就会问责地方官府。” 众人:“???” 啥? 啥玩意儿? 皇家教育局? 这又是个什么鬼东西? 众人下意识地看向了礼部尚书王景,后者人都傻了。 这尼玛地,汉王爷不是捣鼓出个学部,执掌天下学政教育吗? 咋滴现在又搞出来一个“皇家教育局”? 那学部算是个什么东西? 解公豹要是得知此事,肯定会伤心的啊! 而且如同皇家制造局那般,这皇家教育局前面多了“皇家” 二字,一看地位权力都不会小,只怕还在学部之上! 杨士奇有些哭笑不得,只能继续追问道:“那皇家教育局的经费从何而来?难不成全是汉王殿下自己贴钱开办学校?” 就算杨士奇相信汉王殿下有此善心,但是这样免费办学下去,汉王府就算有金山银山,他也扛不住啊! 也许一个孩子入学用不了多少钱,但是放眼整个北直隶,成千上万的免费学校,师生更是数以十万计,那开支将会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 聂兴闻言点了点头,慨叹道:“的确如此啊!汉王殿下贴钱办学校,险些把汉王府给掏空了。” “好在北平商业圈逐步走上了正轨,新商税带来的巨
相关推荐:
醉情计(第二、三卷)
小白杨
突然暧昧到太后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镇痛
总统(H)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差生(H)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