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死…… 突然,纸张被掀开了,自己又活了下来! 但是,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 如此循环往复,就问你遭不遭得住! 细川满元好歹也是足利幕府的三管领之一,什么样的酷刑他没有见过? 然而真个进了大明的诏狱之后,他发现自己真是见识少了,以致于身上没半点伤势,还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精神都差点崩溃了! 如果不是大明汉王有意留他一条狗命,他只怕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经过这连续几个日夜的折磨,细川满元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他想在大明朝活下去,活着回到大日帝国,就必须听从大明汉王的一切命令,没有其他的选择。 所以,当再次见到汉王朱高煦,细川满元恨不得上前亲吻他的鞋尖。 朱高煦淡淡地暼了他一眼,笑道:“你是倭国副使,不必行如此大礼,起来吧。” “谢过尊贵的大明汉王殿下。”听到这话,细川满元先是道了声谢,这才敢乖乖爬了起来,有些畏畏缩缩地看了朱高煦一眼。 朱高煦见他这副模样,顿时露出了一个和善笑容,结果却吓得细川满元立马跪倒在地。 朱高煦:“???” 文武百官:“???” 你娘咧! 这……这不对吧…… 你好歹也是倭国使臣啊! 你不要面子的吗? 杨士奇麻了,黄淮麻了,群臣见状都麻了! 汉王殿下到底做了什么,把嚣张跋扈的倭国使臣折磨给了这副模样? “咳咳,细川啊,快起来快起来,本王说了不必行此大礼。” 朱高煦也很纳闷,这家伙这么没骨气的嘛,不就是一些刑罚…… 想着,他伸出手去,准备扶起这位倭国副使。 然而下一秒,细川满元直接被吓得浑身颤抖,十分乖巧顺从地用脑袋贴上了他的手心。 文武百官:“!!!” 第166章麻了!倭国主动请求天使降临! 朝堂之上,气氛诡异。 即便汉王爷脸皮再厚,此刻都感到略显尴尬。 “细川啊,快起来,咱们聊会正事。” “听说足利幕府派你入明,是为了窃取我大明军械资料?” 细川满元一愣,当他注意到了汉王爷的隐晦目光,随即立马点了点头。 “啊对对对,外臣是为了窃取大明先进的军械技术……” 窃取你大爷啊! 别说我了,足利义持胆子都没这么大! 在大明境内,一个外臣想要窃取军械资料,那不是找死吗? 就算你侥幸窃取成功,谁能保证不会被明廷察觉,谁又能保证你能成功地将这些资料带回倭国? 所以,傻子才会干这样的事情。 但是现在,在大明汉王爷的淫威之下,细川满元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他就是这么个傻子。 一旁的黄淮杨士奇等人,看着汉王与这倭人拙劣的表演,只觉得无语至极。 汉王爷说什么,这下贱的倭人都是那句“啊对对对”,二人间的勾结还不够明显吗? 杨士奇捋着胡须,一颗心沉到了谷底。 朱高煦强逼倭国副使伪造证词,造成大明与倭国不和。 汉王爷究竟想做什么? 难不成他真想劳师出海,远征倭国? 这太搞笑了吧?! 要知道倭国可是太祖高皇帝钦定的不征之国! 论及这倭国的发家史,那也算是有过辉煌有过落寞。 倭国在唐朝后期与中土断交,一直到在大元朝建立。 忽必烈年间,为使倭国臣服,多次派遣使节到倭国,要求倭国臣服大元并且进贡。 忽必烈一共派遣了五次使臣,都被倭国掌权者直接拒绝,愤怒迫使忽必烈汗悍然下令对倭国发动进攻。 蒙古军队积极出海远征倭国,但由于蒙古本身不擅长海战,加上天气不利于增援部队,仅仅只是在作战初期取得胜利。 最终横扫中原的蒙古铁骑全部以惨败告终,倭国从此脱离了中土,再无往来。 直到太祖高皇帝定鼎山河建立大明,也曾派使节到倭国,然而竟被骄傲自大的倭国斩杀了大明使节。 其实站在倭国的角度想想,他们在元朝强盛的武力之下,都能硬生生地击溃元朝远征军,没有选择回到元朝,现在面对大明使者,那自然是强硬了起来。 大明天使被杀,高皇帝震怒异常,险些出兵征伐倭国。 但他深思良久之后,还是选择了放弃出兵,并且将倭国、朝鲜等邻邦小国列为不征之国。 原因很简单,没有意义。 大明兴师动众地远征这些邻邦夷国,就算是胜利了,大明得到的也是一片片未经开发的不毛之地,当地土著也不会听从大明朝廷的命令,甚至可能反复反叛,安南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倘若远征军如同元朝那般失败了,庞大的军势、庞大的人力和兵力的损失都必须由朝廷来承担,那会是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太祖高皇帝即便愤怒,也忍住了没有远征倭国。 那么眼前这位汉王爷,难不成还有如此壮志雄心? 杨士奇眉头紧锁,紧紧盯着汉王爷,试图看穿他搞这些事情的深意。 朱高煦也不废话,直接点出了主题。 “细川啊,本王听闻你们倭国现在可不太平,对不对?” “啊对对对……幕府与南朝恩怨已久,南朝后龟山天皇因不满幕府破坏两统迭立,怒而出奔嵯峨,秘密临幸吉野,正召集旧南朝势力以示抗议……” “虽然两方在上野亲王的调停下暂时达成了和解,但是不少南朝国司跃跃欲试,正准备假借拥护天皇之名,发动叛乱,反抗幕府!” 听到这话,群臣都是瞠目结舌。 黄淮满脸鄙夷之色,对一旁的杨荣笑道:“勉仁,这真是些不知仁义恩德,不慕教化圣言的蛮夷啊!” 杨荣淡淡地点了点头,虽未开口,但他那眼神中,也充满了鄙夷不屑。 按照倭国的政治体制,天皇应该是倭国之主,就类似于大明天子。 结果现在多出了一个挟天皇以令诸侯的幕府大将军,将天皇玩弄于股掌之间,致使那什么后乌龟出奔蒙尘,不得不向大明求援。 最搞笑之处在于,这倭国竟然也分南北朝,南北天皇追根溯源还是一家人,之所以还是因为幕府搞得鬼…… 这算什么? 君不君,臣不臣,一群海外蛮夷! 恰在此时,左都御史顾佐突然高声念道:“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 百官听了这诗先是一愣,随即轰然大笑不止。 这首诗乃是当年太祖高皇帝震怒之下所写的《倭扇行》,可谓是极尽辛辣讽刺! 细川满元见状满脸涨得通红,但他依旧跪倒在地上,根本不敢起身。 相比于自己的小命,尊严骨气什么的,都不重要了! 朱高煦同样笑得开怀,他没想到顾佐这家伙胆子这么大,还敢当众用诗羞辱倭国使臣。 不过这样反而更好,让百官都见识到,倭人也就那么回事,他们骨子里的奴性堪称天下一绝! “行了行了,都闭嘴!” 随着朱高煦一声低喝,百官立马止住了议论,大殿内瞬间安静了下来。 汉王爷这才再次问道:“既然如此,那细川你们此次为何来我大明?” 听到这话,细川满元身子一颤,似乎想起了什么恐怖的事情。 他急忙以头触地,朗声高喝道:“外臣等此次前来大明,一是请求大明恢复与小国间的勘合贸易,二是请求大明天使降临小国,调停小国内幕府与天皇的矛盾!”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第一个目的并不难猜,杨士奇等人早就猜到了。 毕竟两国贸易就代表着利益,并且倭国那点特产大明看不上,但大明出口的商品却是倭国争相追捧的紧俏货。 所以暂停了两国勘合贸易,对大明没有一点影响,反倒是对倭国影响深远。 他们此刻前来请求重开贸易,自然是情理中的事情。 但是,这第二个要求,却是震惊了满朝文武! 倭国主动请求大明派遣天使,调停他们国内幕府与天皇的矛盾与冲突! 这可不是大明主动,而是你倭国主动啊! 一时间,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显得颇为意动。 毕竟当年太祖高皇帝派遣使臣过去,还被这些愚蠢的蛮夷给宰了。 现在他们却主动请求大明天使降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等于倭国变相承认了大明宗主国的地位! 如果这事儿办得好的话,皇上北伐归来,只怕会欣喜不已。 唯独杨士奇眉头紧锁,瞟了一眼老神在在的汉王爷,心中顿时了然。 哪里是倭国主动,分明是汉王让倭国使臣变得主动啊! 第167章定计!说服下西洋三人组! 早朝结束。 汉王爷留下了六部九卿与内阁大臣。 他选择将细川满元带到早朝上,就是为了释放一个信号。 然而,真正做出决断之人,还是这些朝堂巨头。 朱高煦领着他们来到西暖阁,待一众巨头坐定之后,这才淡淡开口道:“倭国一事,诸位也都清楚了,说说吧,这事儿怎么处理?” 一众巨头面面相觑,开始议论纷纷。 诚然,倭国一事对大明而言,是一件好事。 既然人家都主动求到大明头上,请求宗主国派遣大明天使降临,调停他们国内的矛盾,那大明自然不应该放弃这次大好机会。 毕竟此事如果办得好,将会大大增强大明在海外诸国中的威望,更加一步确立大明宗主国的地位! 这不但符合朝廷一向施行的怀柔远人国策,而且完美契合了儒家以德服人、弃战主和的理念。 所以,一众巨头中鲜少有人反对,都在兴致盎然地探讨该派遣何人为天使,带多少人出使更加合适。 只有那么几个聪明人,静静地坐在位置上,一言不发。 如杨士奇,从早朝开始,他便一直冷眼旁观,此刻仍在思索着汉王爷的目的。 可以确信,倭国根本就没有主动请求大明调停,这细川满元不知道被汉王用什么刑罚折磨成这副鬼样子,汉王让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成了提线木偶。 那么,汉王这就是想欺瞒整个朝廷,而后插手倭国内政! 他到底想做什么? 倭国有什么东西值得他如此算计? 一时间,杨士奇百思不得其解。 朱高煦扫了一眼众人表现,注意到哈士奇的格格不入,心中顿时了然。 这老货还真是精明,一眼就看穿了自己这些小把戏。 继续拖下去,其他巨头恐怕也会反应过来。 想着,朱高煦立马喝道:“既然如此,本王这就上折子给老头子,派遣郑和王景宏二人为正副使,率船队出使倭国,调停其国内争斗,宣扬我大明国威!” 听了这话,一众巨头顿时一愣。 郑和与王景宏? 为何又是这两个太监? 宣扬国威,扬威异域,这种光宗耀祖的事情,就不能让文人去做吗? 偏偏让两个死太监抢了先,似乎还成了专业人士! “诸位心中都清楚,郑和王景宏二人多次下西洋,途中解决了不少海外藩国内的内乱与矛盾,不但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而且彰显了我大明天朝上国的威严,因此他二人是最佳人选。” “尤其是郑和本人,在多次冲突事件中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与军事谋略,倭国一事对他而言只是件小事罢了。” 众人听了这话,虽然很不乐意,但是也无法反驳。 毕竟郑和三次下西洋的功绩摆在这里,顺手解决了麻喏八歇国东西二王之战,收拾了嚣张狂妄的海盗陈祖义,奉皇命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助其免受暹罗的侵扰,设计生擒试图谋害舟师的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 这一桩桩一件件辉煌成就,无一不在彰显着郑和的卓越才能。 要是换个人儒臣去,还真不一定能干得比他好,甚至有可能早就死在陈祖义的手中了。 只是可惜,这郑和是个宦官,没卵子的货。 众人这么想着,也只有捏着鼻子认下。 杨士奇始终一言不发,直到汉王爷宣布议事结束,这才忧心忡忡地离去。 待一众巨头走后,朱高煦立马命人唤来郑和、王景宏与吴宣三人。 三人接到消息后,当即动身赶到西暖阁。 “臣等参见汉王殿下。” “唔……都平身吧,唤你们前来,想必你们心中也有数了。” 朱高煦笑着扶起了三人,给予了他们颇高的尊敬。 毕竟这三位可是下西洋的有功之臣,为了大明常年在海上漂泊,理应值得尊重。 方才那些巨头,听见朱高煦准备让他们出使倭国时,不少人还露出了不满之色。 朱高煦自然注意到了,只是没有提及罢了。 昔年郑和远行出海下西洋的时候,不见他们主动请求同行。 现在去一趟倭国,一个个都开始意动,巴不得自己前往! 为什么? 因为远航时间太长生活太苦,还极易生病死去! 但是去倭国可不一样,忍受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去倭国吃香的喝辣的,还能给自己捞一笔政绩,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可惜的是,汉王爷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这些个文人士大夫,无耻秉性可见一斑。 听到汉王爷的询问,郑和稍微一思索,立马反应了过来。 “汉王殿下是说,让臣等出使倭国,调停他们国内的矛盾?” “嗯,你只是猜对了一半。” 朱高煦笑道,随即给了一旁侍立的聂兴一个眼神,后者立马走出暖阁严阵以待,严禁任何人偷听窥伺。 “本王的确想让你们去倭国,但不是为了调停他们国内的矛盾,而是为了征服整个倭国!” “倭国根本就没有派遣使臣前来求援,这些倭国使臣不过是为了贸易而来,今日早朝上那些话,都是本王教细川满元说的。” 此话一出,郑和三人吓得面色惨白,难以置信地看着汉王爷! 倭国根本没有求援! 这一切都是汉王爷的计策! 这可是欺骗整个大明朝廷啊! 汉王爷究竟想做什么? 征服倭国,那有什么意义? 郑和强忍住心头的恐惧,硬着头皮劝谏道:“汉王殿下,倭国远在海外土地贫瘠,又与我大明隔着茫茫大海,即便我大明打下了倭国,那也根本就是得不偿失!” “更何况这倭国是一块飞地,土著倭人对我大明毫无归属感,反叛只怕此起彼伏,到时候我大明反倒是会因此受到牵制,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偿失啊殿下!” 这番话语,算是苦口婆心的规劝了。 朱高煦听后点了点头,为郑和的军事眼光点赞。 “其一,倭国土地贫瘠,但是矿产丰富,一座石见银矿每年就有数万万两白银产量,而且这还只是一座银矿,还有许多金矿、铁矿、盐矿,单论这些矿产而言,我大明会得不偿失吗?” 听到这话,三人眼睛瞬间瞪得滚圆! 每年数万万量白银产量,这是什么概念? 一时间,他们三人脑海中,全是白花花的纹银在飞舞。 “其二,倭国的确是一块飞地,但是我大明不需要在那里布政,只需要在倭国不断攫取财富、攫取资源、甚至攫取人口,将其所有资源攫取干净后,再丢弃便是!” 三人:“!!!” 攫取! 不断攫取! 直至将倭国攫取一空! 然后……直接将这块飞地丢弃! 这已经不能用心狠手辣来形容了,这简直就是丧心病狂啊这! 第168章海上利益!大航海家的慨叹! 麻了! 彻底麻了! 郑和怎么都想不到,这汉王胆子竟然如此大! 设计哄骗整个大明朝廷,强行插手倭国内政! 而且他还要违背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祖训,对倭国这不征之国动手! 王景宏同样感到惶恐惊惧,坐在小板凳上惴惴不安。 倒是长江水师将军吴宣神态自若,不以为意。 他本就是汉王爷的心腹,当年也是得汉王举荐才能入郑和船队随同下西洋。 光是这份下西洋的政绩,就让他吴宣成了大明水师武官一把手,颇有几分炙手可热的意味。 而且通过下西洋夹带些许私货,吴宣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一切,都是汉王爷的恩德。 更何况现在汉王朱高煦成了监国汉王爷,夺嫡势头正猛,吴宣自然抱紧这根大腿,绝不撒手! 在吴宣眼中,不就是打个倭国嘛,水师船队都足以将其灭了,这两个死太监在担心个什么? 想着,吴宣当即表态。 “殿下此言大善,吴宣愿为殿下抛头颅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听到这话,朱高煦有些哭笑不得。 没想到原主送这吴宣入郑和船队,还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惊喜。 吴宣虽然是个阴险小人,但现在是自己人,将他发配去收拾倭奴,也是个不错的人选。 恶人还得恶人磨啊! 郑和二人却是心中一沉。 吴宣是汉王心腹,这是朝野皆知的事情。 但他与王景宏可不是,他们是内侍宦官,只忠于当今天子! 对内侍宦官而言,他们不在乎谁当太子,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等新帝即位后,他们这些内侍宦官不是被发配去看守皇陵,就是被逐出宫廷。 所以二人对汉王朱高煦可以说是无感,既不喜欢也不厌恶。 但是现在吴宣主动表态,无异于在逼迫他们二人表态啊! 郑和长叹了口气,再次劝道:“汉王殿下,倭国可是高皇帝钦定的不征之国,难道殿下准备违背祖训吗?” “呵,祖训?我爷爷的话,就一定要遵守吗?”朱高煦冷笑了一声,“那我大明出兵安南的时候,你怎么不提祖训?安南不也是我爷爷定的不征之国吗?” 郑和:“!!!” 你大爷! 我当时在大明吗我? 再说就算在,我一个宦官我也不敢开口啊! 这汉王朱高煦显然是打定了主意,非要对倭国动手啊! 一念至此,郑和索性闭口不言,不再吭声。 王景宏沉默了良久,见此情形,他也不得不开口了。 “汉王殿下,眼下皇上正在北伐瓦剌,如果骤然对倭国动兵,只怕那些文臣不会答应,这也不符合朝廷怀柔远人的国策。” 不得不说,王景宏是个聪明的宦官。 他并未延续郑和的说法,而是将矛盾引到了文官集团身上。 你想要我们出海远征,征伐倭国,那水师将士总得备上粮草辎重吧? 只要一动国库,那定然瞒不过户部尚书夏元吉,这计划也就胎死腹中了! 朱高煦扫了他一眼,淡笑道:“文臣集团不用担心,只要你们三人同意,本王自会去说服他们。” “本王对你们三人很是看好,毕竟大明朝的将来,还在你们三人身上!” 此话一出,三人都有些发蒙。 大明朝的将来,在我们三人身上? 我们怎么不知道? 你可真敢说啊! 瞧见三人神情,朱高煦也不着急,而是嘬了一口茶水。 “郑和,你三下西洋,有什么感触吗?” 提及远航感触,郑和也是有些感慨,下意识地回答道:“财富来自海上,危险也会来自海上,这是臣下西洋多年来的感慨。” “前宋之所以能以半壁江山对抗女真蒙古百年,全都是因为海上贸易的暴利,我中土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深受西洋各国喜爱,可以说紧俏到根本都不愁卖!” “朝廷完全可以用这些并不影响国计民生,华而不实的特产换取西洋各国的金银、粮食、香料等物,甚至可以换取各种我大明急需的物资,毕竟只要将茶叶丝绸瓷器等特产运出海外,那就是十倍以上的巨利,这些利润完全可以弥补我大明的金银不足,粮食产量不够等问题。” 顿了顿,郑和抿了一口茶水,继续解释道。 “然而,并不是只有我们能看到这些利润,西洋诸国也一样能看到这些利润,总有一天他们会不满足于从我们手中高价购买商品,而是想方设法地低价购买我们的商品,甚至是不用花钱就能得到我们的商品!” “到了那个时候,我大明的海疆将无一刻的安宁,甚至极有可能引来西方的强国,如奥斯曼帝国等。” 听到这话,朱高煦同样慨叹不已,他真想唤来杨士奇等文人士
相关推荐: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取向狙击
云翻雨覆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大胆色小子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蔡姬传
醉情计(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