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女主她好不对劲[快穿] > 第93章

第93章

大夫,让他们都好好地听听! “郑和,这是振聋发聩之语啊!你放心,本王会原原本本地将这话传给老头子。” “那奥斯曼帝国,很强吗?” 在朱高煦记忆中,那奥斯曼帝国是个被中原打跑的突厥小部落,逐渐强盛壮大而起,这个应该正在南征北战,不断扩张! “王爷,奥斯曼帝国是国力完全不下于我大明的一等一强国,就连西洋中的苏禄、满剌加等小国也深受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信仰他们的教派,供奉他们的真主……” “若是在海上与奥斯曼水军遭遇,臣有绝对信心将其击败,然而如果是在陆上遭遇,我大明与奥斯曼帝国的胜负尚不可知!” 朱高煦摸着下巴点了点头,眼神中不断有光芒闪烁。 奥斯曼帝国此刻正忙着西征,吊打欧洲那群高贵的野蛮人,根本不会与大明发生战事,至于他们的海军,不过是在地中海一带罢了。 倒是不久后的葡萄牙与西班牙,将会开启大航海时代,那才是朱高煦担心的问题。 “郑和,此事不用担心,大明与奥斯曼因为地域问题,是打不起来的,此刻亚洲粗略算可以说是三分天下,东亚的大明王朝,中亚的贴木儿帝国,以及西亚的奥斯曼帝国。” 亚洲? 汉王说的什么意思? 郑和三人有些发蒙,愣在了当场。 “唯一有可能的危险,就是来自于海上,这也是本王要你们征服倭国的原因!” “本王打算在海上各个海峡要道上,建设水师基地,将军事力量推进到敌国跟前!” “沿着你们下西洋这条海路,建设强大的海上舰队巡航于海路之上,保护海上商道,保证我大明的海上贸易!” “而倭国这块飞地,就是这水师基地计划中关键的一环,必须将其打掉,完成整个东洋的拼图!” 第169章文人的无耻!下西洋阻力真相! 乾清宫,西暖阁。 郑和与王景宏面面相觑,显得很是犹豫。 诚然,汉王殿下交代的这个任务,充满了极大的危险。 但是这两名航海家不得不承认,在当前整个大明天下,也只有眼前这位汉王爷,才真正意识到了海洋对于大明的重要性! 甚至就连当今天子,说的不好听一点,那也只是贪图海上财富罢了。 至于太子爷与他的文官集团,恨不得他二人早死早超生,彻底暂停下西洋的国策! 朱高煦见二人显得犹豫,顿时话锋一转,准备采用攻心之策。 “郑和,景宏,你们二人可知,为何那些个文臣全都极力反对你们下西洋?” 听到这话,郑和先是一愣,随即脱口而出道:“因为下西洋靡费甚重,花了太多的钱粮,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情!” 前面两次远航下西洋,朝廷几乎没有半点收入,藩国上贡的贡品也全都进了内帑,国库反而倒贴出去了海量钱粮。 虽然大明成功扬威海外异域,得到海外诸国拥戴敬重,但是这种亏本买卖,像极了那些文人士大夫所说的,赔本赚吆喝! 好在这第三次船队运回来了不少番货,加上眼前这位汉王爷的鼎力相助,才给朝廷国库带来了一千万两银子的收入,郑和等人才得以幸免于难。 真要论起来,郑和与王景宏等人还欠他汉王爷一份恩情! 朱高煦听到这个回答只是摇了摇头,冷笑道:“这只是一方面,不是主要原因!” “郑和啊,你这回带回来了不少番货,也成功给国库增添了一笔巨额收入,但是你信不信,等你下次请求继续下西洋时,那些文臣士大夫还是会跳出来反对!” 此话一出,郑和惊了,有些不太明白汉王这话中的深意。 “因为下西洋是永乐三大新政之一,新政新政,就在于一个‘新’字!” 朱高煦叹了口气,耐心解释道:“从洪武朝到建文朝,朝廷一直严格施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国策,直到永乐朝打破这禁令,老头子命你们冲破这块坚冰,率大明船队巡戈异域,教化四夷,以此拉动永乐新政改革!” 郑和与王景宏连连点头,他们身为天子内臣,又是下西洋的正副使者,这些隐秘还是心中有数。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从洪武朝到建文朝,海外藩国就没有获得过我大明的特产吗?” 从洪武朝到建文朝,当时正严格执行海禁国策,海外藩国如何获得我大明特产…… 不! 不对! 郑和陡然惊醒,一张脸阴沉如水! “汉王殿下的意思是……走私?” “对,就是走私,建文朝沿海走私可谓是大行其道!” 朱高煦给出了准确回答,脑海中思绪万千。 华商出海贸易,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时期,在汉朝甚至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华商出海贸易更是络绎不绝,出现了一大批通商口岸。 到了前宋,仅是凭借着海上贸易的惊天利润,弱宋都能抵抗辽金蒙古百年,足以见海上贸易背后的利润之恐怖! 但是到了大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屡屡颁布禁止和限制华商出海贸易的法令,还上升到“祖训”的高度,使得后世之君不得不遵守。 朱允炆在建文三年时还颁布诏令禁止华商出海贸易,其诏令中给出了一个可笑的理由:沿海的百姓出海贸易容易引诱蛮夷为盗,伤害良民。 即便是到了永乐朝,朱老四在登基的第一年就昭告天下民间百姓不得私自出海,继续遵行洪武事例。 永乐朝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 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然而因为这海禁国策,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 如“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沿海子民除起来进行斗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 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活不下去的沿海百姓只能选择违法乱纪,为盗为匪,与沿海地区的商贾合作,靠走私中原特产而谋取暴利,得以苟活。 这种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经,正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甚至发展到成大明中后期那等与朝廷争锋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 沿海走私泛滥成灾,满朝文武难道都不知情吗? 不,他们知情,至少半数之上! 文臣集团当然知道海上贸易的惊天利润,可是好处都让皇帝给占了,郑和下西洋运回来的宝贝也都进了内帑,即便这回运回来的番货也变现成银子进了国库,他们可是什么都没有捞到! 想着,朱高煦再次冷声道:“要知道前宋的海上贸易异常兴盛,号称‘万国衣冠,络绎不绝’,光是朝廷从海上贸易征收的税,约相当于国家一年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那个时候,什么‘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说白了就是帝与士大夫分肥天下,皇室赚了个盆满钵满,文人士大夫们也吃了个满嘴流油,所以他们竭力推进航运贸易和市舶管理,甚至支持某些具备雄厚资金实力的豪家大姓,以私商身份前往海外经营贸易,一切都不过是为了银钱。” “蒙古入主中原,读书人换了个主子,地位虽不如在赵宋时期,也还算是过得去,蒙古朝廷要倚仗这些读书人治国,所以对他们也颇为优待,靠着海上贸易同样吃的肥头大耳!” “可惜到了我大明,高皇帝制定出了海禁国策,可怜这些肥头大耳的士大夫们,现在却是吃不饱了,只能靠走私来赚赚小钱……” 听到此处,吴宣直接吐出一口老痰。 “我呸!这些个文人士大夫,真是有够无耻的!” 郑和与王景宏同样异常愤怒,到了现在他们哪里还看不明白。 洪武朝律法严峻,他们还不敢,但是到了刑律宽仁的建文朝,这些狗东西胆子就大了,利用沿海百姓走私倒卖谋取暴利。 而永乐朝后,下西洋一开始,他们这走私买卖就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难怪,从一开始,这些无耻的文人就极力反对下西洋一事! 一想到这儿,郑和就恨得咬牙切齿。 朱高煦见状笑道:“我那位好大哥耳根子软,他身边又都是些文人士大夫,说句不好听的,等我家老头子驾鹤西去,你们还想下西洋,那就是想屁吃!” “本王得提醒你们一句,想要继续远航下西洋,想要为大明建功立业,必须在永乐朝完成革新,将一切著为令!” “即便我那好大哥坐上了龙椅,他也不敢去改革,二位明白了吗?” 郑和深深地看了汉王一眼,他知道这话不是在危言耸听。 太子爷是个只关心仁政民生的主儿,一旦他上位,北伐下西洋这些项目只怕立马就会叫停,他郑和也会被打回原形,去给当今天子看守皇陵! 想着,郑和长叹了口气,起身跪倒在地。 “郑和愿尊殿下之命,誓死完成殿下重托!” 王景宏面色大变,因为这是认主之礼啊! 但事到如今,他也没有其他选择,除非他想死在汉王手中! “王景宏愿尊殿下之命,誓死完成殿下重托!” 吴宣见状一摸脑门,索性有样学样,也跪在地上来了一句。 “吴宣愿尊殿下之命,誓死完成殿下重托!” 朱高煦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上前将三人扶了起来。 “你我四人,不为其他,只为后世子孙!” “殿下高义!” 第170章郑和:火炮还能安在海船上? 刘家港。 朱高煦在三人的陪同下,准备检阅大明水师。 前几回他因为品鉴会的事情,也曾到过此地远远地观望大明水师。 风和日丽,江面上百舸争流,旌旗蔽空,鼓角齐鸣,大明水师威武雄壮,军容之盛为开国以来前所未有! 纵观整个世界,此刻的大明水师,是整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没有之一! 然而让人惋惜的是,这样一支无敌水师,后面在文人的干预之下,竟逐渐没落了下去,甚至都未绽放出它应有的耀人光彩! 好在朱高煦来到了大明朝,他不会允许这种可笑的事情发生。 大明水师将会在他手中,绽放出无敌水师的耀眼光芒! 朱高煦在后世的时候,就是个军事爱好迷,先进战舰也见过不少。 尽管如此,当他走近宝船后,还是被眼前这大海船给震撼住了。 光是浮在水面上的部分,都足有四五层楼之高,水下部分有多深,根本就看不清楚。 要知道这可是大明,朱高煦根本无法想象,那些匠人是如何造出这样震撼人心的辉煌杰作! 一艘宝船就如同一座水上堡垒,带给他人无与伦比的巨大压迫感与窒息感! 可想而知,当海外诸国那些没见识的蛮夷见到这郑和宝船,不用郑和开打,就足以吓得他们跪地求饶了。 想着,朱高煦又有些心惊,下意识地问道:“郑和,你这宝船上哪儿找这么长的龙骨去?” 龙骨是在船体的基底中央连接船首柱和船尾柱的一个纵向构件,它位于船的底部,这就意味着一条船能造多大,完全取决于龙骨的长度。 眼前这艘宝船跟他娘的海上堡垒一样,那得用多长的龙骨作为架构? 郑和倒是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王爷,哪有没有这么长的龙骨?宝船龙骨都是用榫卯结构拼接起来的……” 朱高煦:“???” 啥? 榫卯结构? 你大爷的,这有点坑啊! 所谓“榫卯结构”,就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这可是在海上啊,面对那些狂风巨浪,这玩意儿不会散架吗? “郑和啊,拼接龙骨会不会有风险?要知道你们船队最大的敌人,就是海上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王爷放心,这宝船乃是龙江船厂所造,质量上而言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臣在海上远航了这么久,也从未出现过……” “那你们开炮的时候,这拼接龙骨不会裂开吗?” 朱高煦摆了摆手,满脸狐疑地看着郑和三人。 不料三人一愣,脑子有些转不过弯来。 吴宣见气氛有些诡异,急忙问道:“咳咳,汉王殿下,开什么炮?在宝船上不需要开炮啊!” 朱高煦:“???” 嗯? 是我落伍了? 你他娘的坚船利炮合着就占了前面俩字啊? “等会儿,我现在血压有点高,你们说说在船东在海上爆发了战斗,都是怎么打的?” 朱高煦抚着额头,一屁股坐在了甲板上。 有那么一瞬间,他觉得大明朝的海上强国梦瞬间破灭了。 尼玛啊! 这么大一条船! 你竟然不安火炮在上面! 大明朝这水师舰队,是来搞笑的吧? 吴宣负责船队武备,当即解释道:“王爷,船上也有不少火炮,但不是为了海战而用,而是为了两栖部队用于登陆时在陆地上用。” “我大明水师的海上作战方式,还是以弩箭、火铳等武器为主,采取‘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的作战方针……” 听到这个解释,朱高煦有些哭笑不得。 合着这些大明朝的航海家们,就没有想过直接在船上开炮吗? 明明有着像模像样的火炮,却是非要运到陆地上使用,这不是蠢吗? “老吴啊,你们三人就没有想过,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可以直接把火炮安在战船上,发现敌情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开炮将其摧毁?” 三人:“???” 啥? 把火炮安在战船上? 然后直接在战船上开炮歼灭敌军? 这是可以做到的吗? 三人短暂愣神之后,都有些意动。 毕竟趁敌军还未做出任何反应,直接在茫茫大海上开炮歼灭敌军,那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 如此一来,也不需要水师将士乘坐蒙冲、斗舰等战船冲上去与敌军殊死搏斗了。 只要在火炮射程之内,我大明就是天理! 然而还有一个难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拼接龙骨绝对承受不住,不然火炮后坐力绝对会将其震得裂开! 郑和立马提出了这个难题,朱高煦听后只是淡淡一笑,反问道:“这宝船可曾可曾参加战斗?” 脚下这艘宝船,堪称当世独一无二的惊天巨舰! 但是它并未像朱高煦期待的那般,不但是坚船,还配备有各式利炮! 整艘大宝船的武备都不强大,甚至可以说是不完善! 究其原因,郑和直接点明了。 “王爷,这大宝船并不参加战斗,是用来接见西洋各国国王官员,用以震慑西洋各国,扬我大明国威的。” “何况船身越大,操作就越困难,只有斗舰、海鹘这等灵活机动的战船才是主力。” 听到这话,朱高煦点了点头。 说白了,这大宝船就是面子工程,用以提供威慑,真正作战的还是那些小战船。 然而斗舰、海鹘等战船又稍显小了一点,根本不足以安装火炮! 想着,朱高煦当即下令道:“立刻停止建造宝船,这种面子东西有一艘足矣,让船厂的匠人们建造可承载火炮的坚船!” “大宝船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真能扬我大明国威吗?遇到奥斯曼帝国这等一等一强国,你敢靠岸他不抢了你才怪!” 郑和原本还想开口劝阻,毕竟这大宝船可是船队的门面。 然而当他听到后面这句话,立马就老实了。 人家或许没有心思,但见到了大宝船,他还真敢抢! “传令下去,所有船厂,建造船只均以作战和运输为标准要求,要造实用的船只。” “还有一点,本王不得不提醒你们三人一句,你们去倭国是去搞事情的,必须在明年开春出发前,全力提升船上的武备,包括这艘华而不实的宝船,不然你们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说实话,朱高煦到水师舰队视察一番后,略微有些失望。 好在还有改善的机会,足以让水师战力再提升好几个档次! 郑和三人听到这话,全都变了脸色,当即连连表态。 “去找匠人商议一下,想办法将火炮安在搬上战船,这才是你水师舰队最大的底气!” “过完年后,你们就要马不停蹄地出海北上,剿灭那些肆虐沿海的海盗倭寇,一为练兵,二为百姓,三为财富!” “至于火炮火器,本王会让军器局与兵仗局优先配备给你水师,不要再令本王失望啊!” 三人面面相觑,最终躬身领命。 第171章公豹啊,你这有点消极怠工啊! 安排好了水师的事情,朱高煦这才得空来到诏狱。 郑和三人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至少三人都很识趣。 朱高煦虽然是监国汉王爷,但水师出兵剿匪这么大的动作,可不是他这个汉王一句话就能调动起来的。 没有永乐帝的圣旨,没有兵部的调令,任何人敢无诏出兵,那就是谋反之罪! 但三人没有拒绝,也没有提及圣旨,而是当场选择接受。 这是三人对他朱高煦的全盘信任! 或许吴宣那家伙没有考虑到这茬,只想着抱紧汉王爷这根大腿。 但是郑和与王景宏这两个大太监,绝对思考过这个隐患。 但他们没有提及,甚至没有多言,而是选择无条件相信自己,这就是最好的态度! 其实当朱高煦把话全都讲明白后,他们这下西洋三人组,除了跟汉王爷一条道走到黑之外,再无其他路可走。 毕竟大胖胖朱高炽与他的文官集团在那儿摆着,等到永乐帝下去接受朱重八的教育,下西洋立马就会暂停,不复此刻的荣光! 历史正是如此,不过洪熙帝性子宽仁,并未对他们下死手,郑和调任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宏受任南京守备,水师舰队被束之高阁弃置不用。 即便是这样的结果,也是郑和王景宏二人不能接受的。 如果有机会建功立业,名垂千古,谁又愿意甘于平庸呢? 想着,朱高煦已经到了镇抚司衙门。 纪纲亲自出门迎接,态度摆得十分端正。 毕竟皇上已经传话回来,锦衣卫听从汉王爷的一切命令。 而且纪纲可是清楚,太子朱高炽命言官谏臣的弹劾奏章,全都被皇上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连句回话都没有。 这天差地别的区别待遇,啥子都看得出来,皇上现在中意哪位皇子! 汉王朱高煦,当真有夺嫡成功的可能! 而且这个可能性,还在不断变大! 纪纲很是怀疑,皇上这是在故意放权,让汉王爷去搞他的新学! 一旦新学成功,那么储君的位置,就要换人了! 朱高炽那头猪猡失去了文官集团这个最大的靠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他还拿什么跟汉王爷斗? 一想到这儿,纪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笑得很是下贱。 朱高煦扫了这厮一眼,有些诧异于他这谄媚的态度。 这家伙可是纪纲啊,日后指鹿为马密谋造反的主儿,怎地现在如此谄媚下贱? “纲子啊,那倭国皇子怎么样了?抢救过来没?” 听到这话,纪纲嘴角有些抽搐。 那倭国皇子彦仁肋骨断了五根,五脏六腑移位,四肢断了一半……… 这他娘的别说抢救过来,能把他尸体恢复一下就算不错了! “王爷放心,还有一口气在,我锦衣卫的刑讯好手正在抢救!” “唔……实在救不活就宰了吧,倭国事情已经安排妥当,少他一个皇子也影响不了什么。” 纪纲:“???” 你大爷啊! 你怎么不早说啊? 我尼玛心态崩了啊! 打发走了纪纲,朱高煦来到新学教材编纂小院。 刚一走进小院,就见到陈济、王景、邹辑几人在高谈阔论,就连年纪最轻的曾棨都时不时插上几句。 唯独只有骄傲放纵解公豹蹲在墙角,不知道在干嘛,似乎正在面壁思过。 “咳咳,诸位大家都忙着呢?” 朱高煦轻咳了两声,讪笑着打了声招呼。 众人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光不善地瞟了他一眼,随即又恢复了激烈的讨论,根本就不搭理他。 见此情绪,汉王爷只能自认理亏,腆着脸

相关推荐: 云翻雨覆   蔡姬传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镇痛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