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女主她好不对劲[快穿] > 第77章

第77章

他们势必会成长为一支铁军。 更加可怕的是,他们才经历了四个月的训练! 仅仅四个月! 就练出了一支铁军! 那位汉王殿下,真是神乎其技! “皇上,看来汉王殿下对训练新兵有独到见解,臣建议命众将前往西山观摩学习,日后源源不断地为我大明产出铁军……” 此话一出,一众将佐的神情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脸色很是精彩。 朱棣嘴角抽了抽,有些尴尬地回答道:“爱卿可知训练这支幼军,那个逆子砸了多少钱?” 金忠闻言一怔,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那个逆子倒是舍得,整日白面馒头大米饭地伺候着幼军将士,时不时隔三差五还有肉食,一千名幼军将士平均下来每月得花两千银银子,七千名将士一个月就得耗费上万两白银……” 听了这话,金忠那是又好气又好笑,最终看向一旁老神在在的汉王朱高煦,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这才明白皇上口中的“砸钱”是什么意思。 合着就是拿钱硬生生地堆出来的呗? 好吃好喝地伺候着,等他们吃饱喝足了,再上强度不停训练…… 只要保证钱粮充足,这样的练兵方式,是头猪都能练出一支铁军! 但是,这种练兵方式,对大明而言根本就毫无用处。 平均下来一个幼军将士每月就得耗费二两银子,大明如今有多少战兵? 十万? 还是百万? 京营约有五十万,加上各地卫所的卫所兵,只怕不下五百万之众! 真要推行汉王这种练兵方式,那朝廷每月都得耗费上千万两白银养兵…… 这可能吗? 根本就不可能! 大明一年财政收入才多少点银子? 家国大事,钱粮二字。 汉王殿下此举,真是本末倒置啊! 柳升等大将也是叹了口气,感到无比惋惜。 看着眼前这一个个方阵走过,他们这心里就愈发难受。 诚然,单论训练效果,眼前的幼军自然无可挑剔。 但是众人一想到花了那么多钱,顿时就提不起兴趣来了。 毕竟,朝野上下都知道,大明财政紧张啊! 此刻朱瞻基已经率领第一方阵回到台下,幼军五个战团立在大军之前。 整个幼军军阵如同一个整体,从正步到立定如行云流水,尽显少年郎的蓬勃风姿。 朱瞻基左手擎旗,右手高举,陡然高喝道:“万岁!” 幼军将士沉寂了几秒,而后一起举起了手中的武器,嘶声高呼。 “万岁!” “万岁!” “万岁!” 整个幼军七千人的威势竟然如同千军万马,声震云霄! 很快三大营的将士也不再沉默,震耳欲聋的高喝声响彻云霄,撕裂苍穹。 “万岁!” “万岁!” “万岁!” 朱棣眼眶微热,静静地享受着这一幕。 但下一刻,就有一道刺耳的声音响起。 朱高煦贱贱地问道:“爹啊,感觉如何?” “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朱棣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嘴角有些抽搐。 “……” 第121章出征!监国汉王朱高煦! 朱棣原本正在享受着将士们的高呼,却是被朱高煦突然恶心了一下。 本就小肚鸡肠的永乐帝,索性恶心这个逆子一回,招了招手将他唤到身旁。 “诸位爱卿,方才你们也看过了,觉得汉王这幼军操练得如何?” 幼军令行禁止的训练成果摆在眼前,群臣不管是否知晓实情,表面上都是一片恭维之声,甚至不少武将声称汉王殿下已经得了皇帝的兵法真传,令朱棣听后哭笑不得。 “老二的练兵之法,朕可是教不来啊!” “若是将他这练兵之法推广到各军,只怕夏爱卿会跟朕拼命啊!” 此话一出,众人一阵大笑。 夏元吉见皇上拿自己打趣,索性附和追问道:“这支幼军操练不过短短四个月,却是已经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假以时日绝对会成为一支铁军。” “就是不知道,汉王殿下操练这幼军耗费几何?” 听到这话,金忠等深知实情的人神情顿时变得很是精彩。 朱高煦倒是无所谓地耸了耸肩,笑道:“一个幼军将士每月耗费二两银子,只是吃喝拉撒,还没算上武器军服这些辎重……” 夏元吉:“???” 啥? 一个人? 每月二两? 还只是吃喝拉撒? 合着你这幼军就是硬生生拿钱砸出来的呗! 夏元吉一听就急眼了,他这个户部尚书日子过得无比艰难,每日为操持国家钱粮,都快愁白了头。 奈何摊上了朱棣这么一位花钱大手大脚的皇上,他又能怎么办? 近段日子好不容易国库有了些进项,日子也算是有了盼头。 结果你这狗日的汉王又开始作妖,白白浪费那么多的银子,就为了陪这些幼军娃娃过家家? 想着,夏元吉一张老脸顿时黑成了锅底,直接看向了永乐帝。 “皇上,我大明养不起这样的兵,汉王殿下这种练兵方式绝不可取。” “我大明有百万大军,若是都按照这样的方式练兵,就算是每年整个岁入都拿去练兵也不够用!” “所以就算汉王殿下练得兵再好,也不是大明能够使用的方式,还请皇上明鉴!” 无怪夏元吉在这个大喜之日,当众驳斥汉王朱高煦的练兵方式。 实在是因为他这个户部尚书,现在真的怕了。 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天子朱棣,已经将整个大明折腾得财政紧张了。 要是再加上一个同样把钱不当钱的监国汉王爷,那他户部尚书夏元吉还活不活了? 这股子“歪风邪气”,必须趁早刹住,绝对不能任由汉王恣意妄为! 朱棣见状讪讪地笑了笑,随即看向面无表情的朱高煦。 “你这逆子听见了吗?砸钱练兵这种方式不可取,否则小算盘要找你拼命了!” 众人一阵哄笑,静静地看向汉王朱高煦。 眼瞅着这些家伙丝毫不给面子,朱高煦也是很无奈,只能叹道:“爹,现在养不起这样的兵,只能说明我大明的国力不够,但是不代表我大明养不起这样的兵!” “儿子相信将来我大明会越来越繁荣昌盛,就是养这样的兵也不在话下……” 朱棣听了这话,总算是松了口气,他还真担心自己出征之后,这混账东西会一意孤行。 “那朕就带着你的吉言,御驾亲征北伐瓦剌,为我大明打出一个万世太平!” 话音一落,永乐帝第二次北伐就此拉开了帷幕。 永乐帝以安远侯柳升领大营,武安侯郑亨领中军,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领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谭青领左、右掖,都督刘江、朱荣为前锋,骠骑将军薛禄总领三军,率五十万大军北征。 早在九月份,随着朱棣指令下达,大军就已经向北平居庸关一带集结,准备向宣府地带汇合。 朱棣此刻率众将出征,领着三大营精锐,将会直奔北平,待明年开春二月,兵出居庸关,痛击意欲南侵劫掠的瓦剌军,肃清整个漠北地区。 亲自送走了北伐大军,朱高煦顿时觉得有些空落落的。 他虽然知道永乐帝此次北伐,将会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部,斩首数千级,瓦剌大军崩溃败逃,大明王师追至土刺河,险些生擒马哈木、太平等瓦剌首领,但是这颗心总是安定不下来。 此次北伐明军大捷,却也是一场惨胜,大明也有数量相当的将士阵亡。 毕竟王师深入漠北,后勤补给比较困难,劳师远征,只宜速决,本就不利持久作战。 先天弊病摆在眼前,永乐帝六飞五渡,实际战果却有些不尽人意,也是可以接受的事情。 纵观朱老四这五次北伐,世人号称“五出三犁”,是说前三次都有实际战果。不过没有一次成功擒获鞑靼、瓦剌首领,也就没有实现战略目的。 第一次、第二次北伐,大明王师都曾与蒙古首领阿鲁台、马哈木等人正面交锋,却未能将其杀死或擒获,使得鞑靼、瓦剌两部一直都有其自己的领导核心。 “朱老四啊朱老四,希望我的锦囊能助你擒杀马哈木!” 朱高煦叹了口气,正准备转身离去,不料回头一看,大胖胖正在等着自己。 “老二,嘀咕什么呢?” 朱高煦翻了翻眼皮,没好气地抱怨道:“你说老头子是不是老糊涂了,打仗不带上我,还让我留下监国……” “哎哎,你小子说些什么混账话!” 大胖胖赶紧捂住了他的狗嘴,生怕他再蹦出什么惊人之语。 “老二呐,既然皇上都下旨让你监国了,你就得扛起监国的职责!” “不过大哥希望你记住一句话,坐在这个位子上,你代表得就是天下百姓,一言一行都得谨慎再三,否则将会带来极其巨大的影响……” 朱高煦听着大胖胖这些絮叨,倒也没有觉得不耐烦,反倒是心中感到了些许温暖。 这位太子爷的宽厚仁慈,果真不是作家的。 否则他大可以任由自己胡乱折腾,最后等着被朱老四收拾,哪里还会这般苦口婆心地警示自己。 只是可惜,大胖胖只做了八个月的洪熙帝,就撒手人寰了。 “老大,我怎么觉着你真瘦了不少?” “哎哎,你再看看,我真瘦了?” “起码得少了十斤!” “哎哎……喜事!” 一旁的杨荣等大佬,静静地看着眼前这兄友弟恭的和谐一幕,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 这画风,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诡异? 第122章学校如林!重视教育的老朱家! 乾清宫。 龙椅旁边,朱高煦坐在了小板凳上面,听着群臣的汇报。 朱棣走了,带着五十万大军,心满意足地北伐瓦剌去了。 他倒是走了,剩下这一堆烂摊子,却要朱高煦来收拾。 毕竟他这个汉王殿下受命监国,真要论起来临时地位比太子爷还高。 此刻朱高煦正生无可恋地坐在小板凳上,没有召开正式的朝会,只是在京的文武官员聚在一起,勉强算是一个小朝会。 吏部和礼部汇报了一下明年开春科举大考的准备情况,事关春闱大考,朱高煦不得不重视。 洪武元年,刚刚登基的太祖朱元璋,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就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由于早年失学,在戎马之间,太祖朱重八也不忘恶补学业,在他身边聚集最多的就是知识分子。 因为他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吃了太多没文化的亏,所以老朱一举奠定了大明朝“养士取士”的基本国策。 想着,朱高煦就忍不住暗自赞叹,为老朱同志点赞。 人家一边打仗,还一边忙着学习,这才成功开创了大明朝的基业,甚至打造了一个洪武盛世。 大明太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当过乞丐要过饭,做过和尚撞过钟,参加义军造过反……可谓是元末群雄里面出身最惨的人。 群雄并起,逐鹿天下,最终却是他朱元璋戡乱摧强,剪灭群雄,得了天下! 太祖爷朱元璋,不愧是千古一帝! 经过洪武朝不断地完善举制,现在永乐朝的贡举制十已经分完备。 乡野间设立学舍,每三十五家办一“社学”,生员没有定额,为稚子幼童启蒙;地方上有县学、州学、府学,每天供应生员饮食,给天下学子开辟出一道求学之路。 府、州、县学府所招收的学子,以官员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优秀者、年十五岁以上、读过“四书”的为合格。 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成绩优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选拔最优者送至京师,入国子监进学修德,妻子可随行,负责一切费用。 学成后由天子召见,分科擢用,其任用之职务有御史、知州、知县、教官、经历、县丞、部院书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至于乡里学舍之教师,由郡守县令选择有学行者担任之,乡学同样三年一大考,师生均有升级制度,十分完备。 大明办学之盛况,远远超过了唐宋时期,诚可谓是“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不过太祖爷朱元璋起初并不重视科举,按照他的计划,参加科举的必须是学校的生员,但学校生员做官则不一定非要经过科举,如国子监学子考核通过后便可出任官员。 大明也因此施行学校与科举交错的取士政策,“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也就是说,要参加科举必须先入学校进学,学校中的佼佼者不经科举也可以给官。 只是不同时期,历代帝王对科举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比如永乐帝朱老四,明显更加重视科举大考。 毕竟科举大考是国家公平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是国家的柱石和根基。 在大明朝,想要做官,容易,也不容易。 科考按流程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而参加院试前必须先参加各府县由地方学政主考的府试和县试,通过后取得童生身份,才能参加各州由地方学政主考的院试,如此而言实际上是五级。 通过院试后取得秀才身份,又称为生员、茂才,第一名称之为案首。 考中秀才的学子便获得了一定的特权,比如免除赋税、徭役,可以向县官提出建议等。 并且秀才相当于“潜力股”,进能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退能开设私塾,收受束脩(弟子学费)。 虽然秀才不至于大富大贵,但凭借这些收入与特权,也能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因此考中秀才是读书人科考的第一步。 而生员便能入县学继续学业,经岁科二考合格后,便准备入省城参加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且都在每年的九月进行,因此称为秋闱大考。 发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称乡榜为桂榜。 乡试的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通过后便取得举人身份,第一名称之为解元。 学子中举意味着正式摆脱了平民身份,进入了士大夫阶层,举人便具备了去吏部求官的资格,从此进入仕途。 中了举人后称之为“发解”、“发达”,人称“举人老爷”,与县官相当,地位从此大大不同。 而且举人永远具有继续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这就意味着举人老爷们永远都有一步登天的机会,难怪范进中举之后会高兴得疯了。 会试由礼部主持,在应天帝都的贡院举行,主考官均是进士出身的副都御史以上的朝堂重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考试在春天,所以称为“春闱大考”,又因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所以称之为杏榜。 通过会试便是贡士了,第一名称之为“会元”。 贡士实际上就是进士,殿试不过是为了对他们进行合格的区分,选拔出官员等第,赐给他们一个出身罢了。 取得贡士业位,基本上意味着一步登天了,只需等待殿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便能实现终极目标—入仕做官了。 殿试则只考策问,且只考一天,日暮交卷。 殿试又分三甲,一甲仅三人,就是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并且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编修。 二甲第一称为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进士欲授官必须再经朝考次,择优选为庶吉士,余者分发六部任主事或者分派外地任职。 经过这一级级的科考筛选之后,成功金榜题名之人,必定都是身怀真才实学的才子俊彦,他们将会被授予官职正式踏上官场。 吏部尚书蹇义与礼部尚书吕震,此刻汇报的就是春闱大考的准备情况。 朱高煦静静地听完后,点头嘱咐道:“这是朝廷的抡才大典,二位还请多加重视。” 蹇义与吕震自然明白春闱的重要性,不敢有任何马虎懈怠。 处理完了一堆折子,却又听见兵部官员在沙盘前面大声争吵议论。 眼见此景 朱高煦不由感到好奇,悄无声息地上前静静观看。 “皇上应是出居庸关,至宣府一带出塞!” “马哈木的瓦剌军在胪朐河,王师行军都要数个月之久……” 唔,原来他们在推演着北伐大军的行军路线,以及马哈木的布防局势。 “汉王殿下,你觉得马哈木会往何处逃遁?” 金忠突然开口发难,将朱高煦卷入了战场。 朱高煦闻言微微一笑,上前将代表马哈木的棋子随手落在了一处。 众人:“???” 第123章麻了!夏元吉又开始哭穷了! 这是……什么意思? 金忠捋着胡须,瞧了一眼棋子落下的地方。 根据锦衣卫的情报,那是忽兰忽失温,一块肥美牧场。 距离此地不远处就是双泉海,既撒里怯之地,相传此地是当年元太祖的发祥地,曾建造萨里哈老徒行宫。 难道说马哈木等人会逃至此地? 想着,金忠自己也不由哑然失笑。 这怎么可能? 即便瓦剌军不敌大明王师,选择战略性逃遁,汉王殿下怎会知道他们逃遁的地点? 难不成这位汉王爷还能未卜先知? 眼见众人满脸狐疑地看着自己,朱高煦只能耸了耸肩,笑道:“随手落的,不必在意。” 事实上,朱棣此次率五十万大军亲征漠北,讨伐马哈木的瓦剌军,大明前锋正是在双泉海与马哈木军遭遇。 第二天大明王师得知,马哈木、太平在百余里之外,随即挺进忽兰忽失温,在此地与瓦剌大军展开了一场战争史上少有的阵地战。 但是朱高煦该怎么解释,难不成告诉金忠等人自己是个挂逼? 所以他只能敷衍了过去,并未引起金忠等人的重视。 反正锦囊在老三朱高燧手中,北伐大军找不到瓦剌军主力的时候,他打开锦囊问题也就解决了。 朱棣御驾亲征倒是痛快了,六部百司却因为他北伐忙得不可开交。 吏部与礼部在准备春闱大考,兵部在推演北伐战局走向,户部与工部则忙着配合兵部调度北伐所需的粮草物资。 北伐战事一起,整个大明瞬间备战,六部之中唯有刑部稍微轻松一点。 朱高煦好不容易处理完了一堆折子,眼瞅着到饭点了,正准备起身离去,却不料户部尚书夏元吉又抱着一堆折子走了过来。 “汉王殿下,这是户部与工部配合兵部调度的钱粮辎重,还请汉王殿下阅览过目……” 朱高煦有些麻木地摆了摆手,示意他将折子放下。 “老夏头,老金头,以往太子爷监国的时候,也有这么多的政务需要处理吗?” 群臣闻言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金忠捋着胡须道:“汉王,太子殿下监国的时候,可比你艰难多了。” “至少皇上此次北伐之前,朝廷有了一大笔收入,短时间内可以勉强支撑各大项目的正常运转……” 夏元吉也笑道:“当初皇上第一次北伐之时,为了筹措钱粮物资,我等与太子殿下可是愁得好几日都吃不下饭……” 听了这些话,朱高煦只能幽幽叹了口气。 自己难,大胖胖更难啊! 监国这差事,根本就不是人做的! 朱高煦接过折子,突然问道:“老夏头,老金头,‘牧羊计划’准备得如何了?” 按照他们上回的商量结果,等朱老四御驾亲征打趴了瓦剌之后,就可以顺势推行牧羊计划了。 但是在这之前,户部与兵部需要互相配合,准备在西北边城同蒙古三部开启互市。 大明现在并不是没有互市,但都在甘肃四川一带,同西南乌斯藏与西部的西番进行茶马交易。 乌斯藏人成天食肉饮酪,而茶能解毒去病,还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因此,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等于控制了乌斯藏人的生活。 所以,茶叶自宋朝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 “茶马互市” 可以维护中原在西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是历代王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治边政策。 其次,通过茶马贸易,还可以满足中原王朝对战马的需要,又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 如唐代之回鹊,宋代之契丹,以及夏金国之藏古,食肉饮酪的外

相关推荐: 屌丝的四次艳遇   烈驹[重生]   蔡姬传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痞子修仙传   吃檸 (1v1)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醉情计(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