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女主她好不对劲[快穿] > 第78章

第78章

族人,都极其喜爱茶叶。 一直到了明代,对于洮河西宁一带的西蕃,皆以茶马为羁縻。 互市开启,可以有效地消弭兵祸,稳定边防。 只不过大明与蒙古之间,有着夺走江山的世代血仇,两国之间想要开启互市,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夏元吉闻言脸色微变,缓缓回答道:“汉王殿下,户部短时间内可以调动的钱粮有限,不如等到明年开春,征收夏粮之后……” 不是他有意拖延“牧羊计划”,实在是户部财政又开始紧张了。 眼瞅着这才将北伐大军前期大多粮草辎重备齐,国库已经亏空了,哪里还有余钱发动“牧羊计划”? 这“牧羊计划”可以称为百年大计,只要施行顺利,大明百年之内都不会再有胡虏之患。 但关键问题在于,牧羊计划前期需要投入海量银钱,偏偏这个时候国库又没钱了,拿什么发动计划? 朱高煦听了这话,一张老脸顿时就黑了。 明年开春? 征收夏粮之后? 你大爷的! 这还玩个屁啊! 金忠见状叹了口气,苦笑道:“汉王殿下,顺天新都要修,文献大成也要修,开了春郑和又要下西洋……这些项目都不能暂停,户部也是没有办法啊!” 夏元吉听到这话,委屈得都快哭出声来。 “汉王莫不是忘了,还要在盐山盐矿建厂生产新盐,以及各地煤山建厂生产蜂窝煤……这每一个项目都是巨大开支,户部现在是真没钱了啊!” 朱高煦:“!!!” 麻了! 彻底麻了! 这他娘的又没钱了! 他前面辛辛苦苦折腾了那么几次,少说也给大明国库带来了两千万两的财政收入! 结果等到现在自己监国的时候,国库竟然没银子了,这让他上哪儿说理去? 夏元吉长叹了口气,“汉王殿下如果能征得皇上同意,停掉这里面的任何一项,老臣立马就着手推行‘牧羊计划’……” 朱高煦蒙了,恨不得给这老货一脚。 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这是永乐新政的三驾马车,拉动永乐朝新政改革。 朱高煦要是敢停一个项目,只怕朱老四那个坑儿贼立马就会疾驰回京砍死他这个监国汉王爷。 至于新盐法那更不能停,事关大明百姓的民生福祉,让天下子民都吃的上好盐,决计不能说停就停。 而蜂窝煤项目则是盈利项目,停了国库只会更穷…… 想着,朱高煦只觉得有苦难言。 这国库他娘的根本就是一个无底洞啊! 怎么填都填不满! 除非…… 第124章搞钱!每一任监国的任务! 朱高煦沉默了。 他怎么都没想到,朝廷国库里又没钱了。 上次处理郑和带回来分番货,给朝廷挣了一千万两银子。 而后抄了刘观这些贪腐御史,借助军器局贪腐案又打掉了朝堂上的不少贪官污吏。 抄这些蛀虫的家,现银加起来都有几百万两银子,再算上那些古玩字画,怎么算也不会低于千万两银子啊! 后面寒冬来袭,朱高煦怜悯平民老百姓无法取暖,捣鼓出了蜂窝煤,又分给了户部三成利润。 这几个月来蜂窝煤销售异常火爆,加上那些个富商巨贾的参与加盟,总利润少说也有上百万两。 这连续好几次的巨额收入,加起来三四千万两银子,堪比大明一年财政收入总额的一半,就这么没了? 你大爷啊! 朱高煦面容有些抽搐,死鱼眼一下子瞪得滚圆,难以置信地看着夏元吉。 “老夏头,钱呢?银子呢?户部钱粮有限是什么意思?本王粗略估算了一下,这几个月内户部可是有着三四千万两银子入账……” “什么?三四千万两?”夏元章华急眼了,板着老脸咆哮道:“汉王殿下莫要说笑,我户部进项不过一千六百四十二万两,哪里来的三四千万两……” 此话一出,这回轮到朱高煦傻眼了。 “这不对吧,第一次品鉴会一千万两,抄刘观那些蛀虫的家……” 二人大眼瞪小眼,细细一合计,最后得出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论。 朱高煦的确没有估算错误,这几个月朝廷进项确实有三四千万两。 但是,这三四千万两银子,并非全都进了国库,而是有大部分都进了内帑! 比如从那些贪官污吏家中抄没的古玩字画,直接被送进了内帑,夏元吉那是见都没见着,更别提拿去变现填补国库了! 此刻朱高煦人都傻了,原来是朱棣这个坑儿贼在背后搞风搞雨,不当人子! 户部虽然号称掌管大明朝廷的所有钱粮,但是这个“所有”,并不包括内帑! 内帑,那是什么? 那是皇帝、皇室的私财、私产! 换句话说,内帑就是皇帝的小金库! 户部所管辖的仓库,主要是以太仓库为主的国库,还有左顺门,宝善门以东以及南城磁器各个仓库,这是户部所管辖的范畴。 而内府十二监,牺牲所,神乐堂,太常寺,光禄寺,国子监等部门则各有自己的仓库,是这些部门自己的部门经费,户部是无权管辖的。 还有太仆寺的常盈库,以及工部的节慎库,这也是专属于这两个部门的,户部同样无权插手。 除此之外,就是皇帝的内帑了,称为“内府十二库”,岁进百万两金银有余。 内库只能由皇帝自己决定用途和管理,户部可以派遣官员巡视和登记内库收支,但是无权管理。 工部只负责查验进入内库的东西,如“洪武、永乐间,各处府县岁贡彩段,工部验中方送内库。” 而户部只负责记账,“帑银属内府,虽计臣不得稽赢缩”。 也就是说内府的收支,哪怕是户部的“计臣”也不能完全了解实际账目到底多少,实际上的管理人员则完全由宦官组成。 想着,朱高煦顿时勃然大怒,一张脸黑如锅底。 朱老四啊朱老四,你还真是个狗日的坑儿贼啊! 明明是大明朝最有钱的土财主,手握数不尽的银子,上次还有脸跟自己哭穷,硬生生骗走了自己一半的羊毛衣份子! 禽兽不如! 不当人子! 丧心病狂! 丧尽天良! 丧权辱国! 朱高煦这个气啊,恨不得骑上快马追上朱棣,找这个坑儿贼算账! 好在理智战胜了愤怒,他终究还是忍住了。 “夏元吉,那一千六百多万两,你这么快就花光了?” “你不是‘小算盘’吗?你会不会打算盘啊你……” 夏元吉:“!!!” 渣男! 真是个渣男! 好的时候叫人家老夏头! 不好的时候直接就喊人家夏元吉了! “汉王殿下,方才老臣已经说过了,永乐新政三大项目,营建顺天帝都、编纂文献大成与郑和下西洋,这是新政的重中之重,必须长时间地拨款支撑项目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户部与工部官员正在勘探天下各地的盐山盐矿,开设新型盐场,以往那些盐场也在逐渐改良……” “这一笔笔巨额支出加起来,户部哪里还有余钱?汉王如果不信,大可以去巡视国库,是真没有钱了啊……” 听了这话,朱高煦无奈地翻了个白眼。 他又想起了那日狗日的坑儿贼朱棣所说的话,虽然大部分都是假的,比如他朱非但不穷,还是大明最有钱的地主,但是有一句话当真说对了。 这个夏元吉,真是个扣扣搜搜的小算盘! 国库现在绝对还有钱,只是这老货不愿意动用,已经安排好了这些余钱的去向。 早知道有这么一档子事情,朱高煦当初拉户部入伙干毛线,真是混账至极! 一想到这儿,朱高煦忍不住吐槽道:“夏元吉,你个老东西,户部没钱,那你当日还答应得这么快?早知道本王自己单干了,哪里还用看你这老货的脸色……” 话音未落,都御史顾佐立马瞪大了眼睛,恶狠狠地瞪着朱高煦。 “汉王殿下,夏尚书是朝堂重臣,皇上的肱骨臂膀,还请殿下放尊重一点……” “尊重你大爷,顾礼卿,你在狗叫什么?有种过来跟本王打一架,让本王出口恶气……” 众人:“???” 疯了? 绝对疯了! 这个汉王爷又开始犯浑了! 下意识地,众人识趣地抬头张望,左顾右盼,根本不理他。 朱高煦满脸郁闷地回到御案后面,看着桌上那堆积如山的折子,满脸写满了生无可恋。 他现在算是看明白了,朱棣就是个十足的坑货! 明明知道朝廷财政紧张,还一意孤行地亲征北伐,将这个烂摊子扔给自己的儿子们,想尽办法筹措钱粮! 谁监国理政,谁就要负责给他打仗搞钱,给他文治武功搞钱! 搞钱,是监国的任务! 然而最他娘的气人的是,这个狗日的坑儿贼,他那内帑里面堆满了钱粮! 狗日的坑儿贼,你大爷的! 朱高煦越想越气,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朱棣与那些地主老财一样,即便做了皇帝,也是小农思想,喜欢将金银囤起来。 但是这样的做法,会极大地损伤货币流通,间接抑制了大明经济发展。 所以,该怎样做,才能掏空永乐帝的小金库? 嘶……这个想法很诱人啊! 要是真成功了,掏空了永乐大帝的小金库,那我朱高煦足以青史留名了! 第125章废纸!抢救大明宝钞! 夏元吉留下折子后就走了。 留下朱高煦孤身一人,坐在御案后面望着那些折子发呆。 他随意翻看了几本折子,里面的内容倒是很简单。 大多都是因为朱老四御驾亲征,关于北伐钱粮物资调度的折子。 内阁大学士已经给出了草拟意见,朱高煦只需要签字盖章就行了。 朱棣设立内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实在累得吃不消了。 大明朝之前,丞相的角色是始终存在的。 或许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和人数,但是这个辅佐皇帝处理各项事务的职能部门,始终不可或缺。 但是到了太祖爷朱元璋时期,他为了加强皇权,借着清除丞相胡惟庸的大好机会,将中书省完全撤销,一举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 丞相被废了,老朱家的皇权加强了。 然而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大明朝没了丞相,每天需要处理的国政还是那么多,并没有因为中书省的撤销而减少。 原来六部的政务全都汇总到中书省,由丞相统率这个机构分门别类地处理。 只有重大事项,才会提交到皇帝面前进行决策。 不过太祖爷朱元璋把中书省一撤,没了丞相领导的中书省这个辅助部门,所有的工作量就必须由他这个皇帝来承担。 六部所有事情都直接向他汇报,使得太祖爷朱元璋的工作量成倍增加,生生将他累成了一个劳动模范。 到了朱老四即位称帝后,这个战争狂人哪里有时间与精力,处理这么多的政务,所以他创立了内阁。 最开始的时候,内阁由黄淮、杨荣等七人组成,均为翰林院大学士,随时跟在皇帝身边处理事务。 有了这么一个高效的团队,朱棣终于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身来,专心向漠北征战。 不得不承认,黄淮杨荣等内阁七子还是有真才实学的,眼前这些户部的折子都给给出了合适的处理意见,朱高煦只需要在上面签字盖章就行了,根本不用他思索如何处理。 反倒是工部和兵部的折子要麻烦多了。 工部负责北伐大军的武器辎重,包括火铳、战马、大炮、火药、刀枪等。 兵部则需要推演北伐大军进军路线,及时作出对应的调度安排。 当然,这些东西内阁都有处理意见,都是他们这些巨头商量好的决策,基本上不用出什么问题。 换而言之,朱高煦这个监国汉王爷,需要做的,就是一个复核、签字、盖章的工具人。 至于他真正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搞钱! 夏元吉今儿又向他哭了一回穷,明里暗里地都在暗示他,国库又没钱了,你这个监国汉王爷该想办法搞钱了…… 朱高煦虽然明白他的暗示,但是搞钱这种事情,就算是他,也不能想搞就搞啊! 即便要割韭菜,你总得让汪福光这些富商巨贾赚些钱吧,不能隔个三五天就割人家一次啊! 更何况,下次品鉴会将会竞拍各地新盐的销售权,敲定大明天下盐商,影响极其深远。 朱高煦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再次割一波韭菜,反倒影响了新盐法的布局! 所以,该怎么搞钱? 现在他也没心情处理政务了,满脑子想的只有两个字。 搞钱! 想方设法地搞钱! 而且还要搞朱老四那个坑儿贼的钱! 这个狗贼把金银丝绸全都放到内帑十二库里堆着发霉,简直就是个天大的蠢货! 经济的命脉在于流通! 你丫把那些金银财宝堆着发霉,社会上就少了一大笔流通的货币,那大明经济还如何发展? 一旦当前的货币不流通,就必须发行更多的流通货币,也就是大明宝钞! 如此多来几次,就会引发那些停止流通的货币进入流通领域,结果就是货币贬值,物价抬升,最严重的结果是货币成废纸,百姓拿大明宝钞擦屁股…… 朱棣的小金库! 大明宝钞! 搞钱! 托着下巴深思了良久,朱高煦眼里闪过一道精光。 或许,那是个绝佳的好办法! 想着,汉王殿下当即起身,喝道:“来个人,去把太子爷请来!” “另外,凡是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都给本王唤来,半个时辰后举行临时朝会!” 此话一出,众人傻眼了。 临时朝会? 这是什么意思? 汉王殿下又要作什么妖? 众人虽然不明白汉王殿下想做什么,但他们心中清楚定是有大事发生。 不然监国汉王爷,至于这样大张旗鼓地唤来所有在京官员,搞个临时朝会吗? 很快太子爷闻讯小跑着赶了过来,见到朱高煦的时候,已经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 “哎哎……老二啊,出了什么大事儿?” 大胖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心急火燎地问道。 老头子御驾亲征刚走第一天,这个老二就突然下令举行临时朝会,还唤来所有在京的文武官员。 这明显是出了什么大事啊! 所以朱高炽来不及多想,立马小跑着就赶到了乾清宫。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朱高煦这个混账正在悠哉悠哉地躺着假寐。 “唔,老大你来了?是个件大事,我一个人拿不定主意,所以想请你定夺!” 说着,朱高煦把刚刚草拟的计划书递给了大胖胖。 太子爷一愣,强忍着心头的怒火,接过计划书翻阅了起来。 然而不到片刻,大胖胖陡然变了脸色,一张脸冷得有些吓人,甚至还略显苍白。 “老二,你这计划书里说的都是真的?大明宝钞最后会变成一堆废纸?” 朱高煦叹气道:“宝钞的问题,周忱早就跟我提过,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先前一直忙着其他事情,到现在才有时间来处理。” “老大,计划书里写的很清楚了,如果再不抢救一下,大明宝钞将会沦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别说当做货币使用,百姓拿去擦屁股都嫌硌得慌!” 大胖胖:“???” 啥? 擦屁股? 拿宝钞擦屁股? 那可是大明宝钞啊! 当年太祖爷朱元璋结合当时的国家财政状况,为发行宝钞酝酿准备数年的时间,一经发行就成功解决了建国初年各项巨额财政支出的需要,堪称大明一大国策! “老二,快想办法,宝钞一旦崩了,那大明财政也就崩了啊!” “问题不大,可以拿这玩意儿当厕纸,擦屁股嘛……” “???” 第126章弊病!跟厕纸一样的大明宝钞! 乾清宫,正殿。 一位位在京官员匆匆入内,显得有些忧虑。 毕竟现在监国之人,不是太子殿下,而是汉王爷。 皇上前脚刚走,这位汉王爷现在就迫不及待地举行临时朝会,还一口气唤来了在京五品以上的所有朝臣。 这般大张旗鼓的举动,很难不令人生出疑心。 监国汉王爷,这是又要作什么妖? 原先空荡荡的大殿内,宫人内侍已经按次序摆满了一张张锦凳。 汉王爷正大马金刀地坐在龙椅旁的小板凳上,太子爷朱高炽也坐在他旁边,满脸忧虑地看着计划书。 大胖胖现在脑子里都是“钞法”二字,整个人忧虑到了极点。 这可是大明钞法,朝廷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 如果在他手里面出了问题,那他这个太子爷也不用做了。 想着,很快在京官员尽皆到齐。 金忠夏元吉等六部尚书齐至,黄淮杨荣等内阁大学士抵达,甚至就连朱勇这些留守京师的武官勋臣都赶了过来。 汉王朱高煦现在监国理政,是大明朝名义上的头头,加之圣命金牌在身,无人胆敢不从。 眼瞅着人到的差不多了,朱高煦也不废话,沉声道:“既然都来了,那先请坐吧,今日要商谈的事情,关乎到我大明的经济命脉,所以时间较长。” 众人听了这话一愣,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忧心忡忡地坐了下去。 反正皇上也不在,这次朝会算不上多正式,坐着总比站着好。 群臣老老实实地坐在小板凳上,很快便有宫人送来了策划书。 这是朱高煦让内阁里好几个中书舍人誊抄后的成果,内容一模一样,字却比起原本好看许多。 夏元吉翻看策划书一看,下一刻眼睛瞪得滚圆。 “抢救大明钞法策划书!” 大明钞法! 汉王殿下,竟然想对大明钞法下手?! 他怎么敢的啊?! 钞法,事关大明帝国的经济,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皇上前脚刚走,挥师北伐打瓦剌去了,你后脚就跳出来革新钞法,这合适吗? 一时之间,夏元吉、金忠等朝堂重臣有些忧虑,脸上的皱纹都深了几分。 他们翻阅着这所谓的策划书,越看越是心惊,越看越是胆寒! 虽然“国家银行”、“宏观经济管理”、“购买力”、“公信力”、“储备金”等等新鲜词汇,群臣先前闻所未闻,初听之下一头雾水,但是稍加思考也就明白这意思了,通俗易懂。 然而他们看明白了,心中却是越发惶恐不安。 按照这策划书所说,大明立国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英明神武的太祖高皇帝为了缓解朝廷南征北战的财政压力,大力推行宝钞纸钞,将其定为国策。 当时国内的政府税收收入,加上铜钱不足等问题,导致朝廷难以应对各项开支,最终高皇帝发行了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发行后,对于政府解决国内财政压力的效果是明显的。 毕竟这宝钞名义上就是官方货币,朝廷可以无限印刷,没钱了再印就是。 然而策划书里,却指明了宝钞的种种弊端,尤其是不加限制的大肆滥印滥发后,不出百年,这宝钞就会沦为人人弃之如敝履的废纸,掉在地上连狗都不愿意去踩一脚! 这是真的吗? 夏元吉等重臣忧心忡忡地翻阅着策划书,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太祖曾经引以为傲的宝钞,将会不断贬值,最终将沦为一堆废纸! 即便他们不愿相信,但摆在众人眼前的事实数据,却是由不得他们不相信。 洪武八年推行钞法,一两白银换一贯宝钞,四贯宝钞等于一两黄金! 但是到了洪武三十年,一两白银可换十四贯宝钞! 而后到了永乐元年之时,一石米的价值已相当于宝钞十贯! 要知道,在洪武八年之时,一石米的价格用宝钞一贯即可购买! 也就是说,短短二十来年的时间,大明的宝钞已经贬值了十倍有余! 这贬值速度,快得令人心惊肉跳! 群臣没有吭声,尽皆看向了户部尚书夏元吉。 他是户部尚书,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旁人或许不知道,但他夏元吉肯定知晓! 但是,夏元吉迎着这些带有质疑的目光,最终竟然点了点头。 “的确,这些数据没有任何问题,都是现在的市价!” 听到这个回答,所有人都震惊了,根本难以想象。 短短二十来年的时间,大明的宝钞已经贬值了十倍有余!

相关推荐: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鉴昭行   取向狙击   [快穿]那些女配们   突然暧昧到太后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致重峦(高干)   盛爱小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