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女主她好不对劲[快穿] > 第329章

第329章

这位武德皇帝推行的各项新政,出发点都是为了减轻百姓肩上的负担,可以说都是利国利民的仁政国策,所以蹇义不能去反对,也没法反对。 但是这一次,朱高煦却是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夏元吉同样叹了口气,神情很是凝重。 “陛下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他走的太急了,步子也太大了!” “宜之,可敢随我前去面圣,劝陛下收回成命?” 蹇义闻言一愣,随即释然地笑了笑。 “有何不敢?” “你真当老夫在乎这所谓的仕途?” 蹇义大笑道,直接表明了态度。 他蹇义真正在乎的是,一旦他与夏元吉都致仕了,这方朝堂上面将全都是武德皇帝的心腹近臣,再无人胆敢仗义执言规谏天子! 就比如说现在,明知道皇帝陛下犯了错,可是那些个朝臣却全都装作不知,一个个地默不作声作壁上观! 真等到皇帝陛下自食其果,他们才好跳出来,以此展开反击! 可这等恶果,却是要祸及天下士子学子啊! 他们的前程尽毁,此事又该何人承担? 所以,蹇义不能再退缩了,他要与夏元吉一起前去面圣,哪怕丢了身上这身官服,今日也要将武德皇帝给骂醒! 然而等二人赶到乾清宫外,请求面圣时,朱高煦却直接避而不见。 二人跪在地上良久,皇帝陛下却始终不肯相见。 最终万般无奈之下,夏元吉只能想出了最后的办法。 “为今之计,只有去找那位了!” “除了他以外,没人能够让陛下回心转意!” 夏元吉叹了口气,满脸愁容。 皇帝陛下避而不见,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和决心。 但这一次,错的人可不是我们,而是您这位皇帝啊! 蹇义闻言一愣,下意识地追问道:“哪位?” “去了就知道了!” 夏元吉深深地看了一眼乾清宫,然后径直出宫直奔陈府而去。 此刻兵部尚书陈洽刚刚回府,因为他兄长陈济已经是弥留之际,时日无多了,所以陈洽只要一下朝,处理完了兵部事务后,就会立刻回到府中。 结果他前脚刚刚进门,后脚蹇义与夏元吉就赶了过来。 “叔远,老大人可还好?” 夏元吉主动开口询问道。 陈洽脸色微变,略显不悦。 “二位,家兄已是弥留,二位还是莫要前去惊扰了。” 他与蹇义夏元吉不熟,也谈不上什么交情。 更何况这二人一来,就直接询问陈济的病情,明显就是来者不善。 蹇义苦笑着解释道:“叔远,若是有的选择,我二人定不然前来惊扰老大人!” “但是陛下不肯见我们,一旦科举改制真那么改下去,那大明可就完了啊!” “叔远,请你以江山社稷为重,让我们见见老大人吧!”夏元吉一揖到底,言辞恳切。 蹇义见状也有样学样,一揖到底不肯起身。 见此情形,陈洽又气又怒,最后还是进去通传了。 片刻之后,陈济将蹇义夏元吉请入了房间。 得知了事情真相原委,陈济当即派陈洽入宫,请求皇帝陛下驾临陈府。 此刻朱高煦正在与解缙、王景二人商议科举改制的具体事宜,却骤然得知兵部尚书陈洽求见,也没有多想便将他唤了进来。 结果朱高煦万万没有想到,陈洽竟然带来了一个噩耗。 “陛下,家兄已入弥留之际,恳请陛下移步!” 此话一出,朱高煦豁然起身,什么都顾不上了。 “快,备马,立刻去陈府!” 半个时辰之后,朱高煦终于赶到了陈府。 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病房。 一股浓烈到刺鼻的汤药味传来,令朱高煦心情顿时沉重到了极点。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骨瘦如柴的病人,形销骨立,面无人色,就连头发都了大半,浑身上下散发出浓浓的暮气。 这是陈济。 那个当年主持编纂新学教材的大明史学家! 也是那个以布衣身份,任正总裁,编纂《永乐大典》的两脚书橱! 昔年诏狱众才子,除了陈公甫遇害离世外,其余众人现在都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了。 唯独只有陈济不愿入仕为官,一直赋闲在家潜心治学,终日端坐,手不释卷。 朱高煦也只能投桃报李,重用他弟弟陈洽,将其提拔为了兵部尚书。 “陛下……老臣……” 眼见朱高煦来了,陈济挣扎着想要起身,却是无力地撑起来,连话都说不太清楚了。 朱高煦见状急忙上前一把扶住了他,只觉得鼻梁有些发酸。 “陛下,您来了。” “老先生,朕来了,来得有些晚了。” 朱高煦紧握住陈洽那干枯的手,眼眶有些发红。 陈洽强行露出了一个笑容。 “陛下,科举……不能那么改!” 朱高煦闻言一怔,随即注意到了房间里面的蹇义夏元吉,眼中闪过一抹冷意。 “陛下可知……为何……要考……四书五经?” “因为那是……寒门弟子……唯一能……接触到的……知识!” “若……擅自改动……寒门子弟……再无……出头之日!” 此话一出,朱高煦如遭雷击。 科举为什么要考四书五经? 因为那是寒门弟子唯一能够接触到的知识! 儒学传承了千年之久,出了那么多的大儒硕儒,留下了那么多的圣贤书籍,还分裂出了大量的分支学说! 寒门子弟生活拮据,哪有钱去买那么多的圣贤书,哪有机会去认识结交那些大儒名士? 唯有四书五经,这流传最广的儒家典籍,是他们唯一能够接触到的知识! 换句话说,他朱高煦想要对科举改革,想要考新学内容,那就要先将新学教材编纂发行天下,要先将地方上面的官学书院建立起来,否则他这样做只会毁了科举,断了那些平民百姓的科举之路! “多谢老先生教诲!” “朕……知错了!” 朱高煦诚恳地道歉。 陈济听到这话,终于安心地闭上了眼睛,彻底撒手人寰。 “大兄!” “老先生!” “老大人!” 众人见状,无不神情悲痛。 朱高煦眼底划过了泪水,随后哽咽开了口。 “追封先生为太子太师,谥‘文贞’!” “传旨下去,辍朝三日,为先生哀!” 第845章 教育问题!增加教育拨款! 乾清宫,御书房。 朱高煦召见了朝堂公卿。 陈济之死,对他打击颇大,尤其是老先生最后那番嘱托。 历代朝廷,为什么要考四书五经,又为什么只考四书五经? 朱高煦原本还不能理解,甚至对此嗤之以鼻,果断命学部尚书解缙着手改革。 可是听了陈济那番话后,他才终于恍然大悟,险些惊出一身冷汗。 其实也很好理解,历代贤才干吏那么多,能臣英才无数,难道他们就看不出这科考的弊病吗? 可即便如此,这个弊病还是持续了这么久,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朝廷不是不想考实务考策论,不是不想筛选出真正的贤才干吏,而不是一些只知道苦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 但问题在于,这根本就做不到,或者说违背了科举的公平性! 实务具体怎么考,策论又如何出题,这都是摆在面前的问题。 这对于那些贫寒子弟而言,根本就是一个噩耗! 他们没有多余的钱财去购买其他书籍,只能买一些传播最广最为便宜的四书五经。 他们也没有任何臂助,可以了解天下大势,可以获悉朝堂政局! 在这个消息并不灵通的时代,贫寒子弟只能在家中拿着那些最廉价最普及的事实埋头苦读,这也是他们参加科考的底气所在,这也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机会! 而什么书籍最为廉价最为普遍? 只有四书五经,也只能是四书五经! 一旦他朱高煦直接将这内容给改了,那天下间的贫寒子弟,将再无出头之日! 整个大明朝堂,都将会沦为士绅缙绅的猎场! 他们多的是银子,去购买那些新学书籍! 他们多的是关系,去洞悉朝堂政局和天下大势! 原来,朱高煦当真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怀揣着这些思绪,朱高煦看向了一众朝堂重臣。 “行了,都说说吧,这科举……怎么办?” 朱高煦叹了口气,主动开口服了软。 “先前是朕思虑不周,以致于出现了岔子。” “现如今各地官学和书院,都在传授新学讲解新学,过去了这么多年了,科考内容却一直以四书五经为主,确实有些不太妥当。” 群臣一听到这话,顿时惊为天人。 什么情况? 皇帝陛下这是主动认错了? 蹇义和夏元吉对视了一眼,尽皆看出了对方眼中的喜意。 真是不容易啊! 他们二人冒着被皇帝陛下严惩的风险,去求陈济老爷子出手,总算是把皇帝陛下给劝回来了。 “朕的要求只有一个,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四书五经不能作为科考主要内容!” 朱高煦沉声开口道,直接道出了他的目的。 四书五经,先贤圣言,确实是华夏文化的根基,也值得天下学子苦读铭记。 但科举大考乃是朝廷的抡才大典,是专门为朝廷筛选贤才干吏的,而不是要一群群的书呆子! “以往会试殿试筛选出来的新科进士,诸位爱卿心中想必也清楚,大多都是些不通实务的书呆子。” “说得好听点,叫做储备官员,说得难听一点,那就是些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优秀的那些一甲二甲进士,直接让他们进翰林院或是进七部学习观政个两三年,然后才真正开始做官,但那些二甲吊车尾的和三甲同进士,直接就将他们下放到一县做一县主官,这是对天下百姓极大的不负责任!” 朱高煦抿了一口茶水,沉声道:“这些官员一张嘴就是引经据典,没有任何治理政务的经验,也没有任何实务知识储备,当面临到那些州府郡县一个个问题时,顿时就变得哑口无言,连最基本的解决办法都拿不出来!” “再加上地方士绅豪强坐大,这些新科县令要么选择与士绅豪强同流合污,要么就是被士绅豪强给架空了手中权力,甚至还要受辱于伧徒胥吏之手,这难道不是国朝最大的悲哀吗?” 说起来,这件事情,朱高煦也有原因。 当年他监国理政的时候,就深感这些新科进士全都是些书呆子,所以一口气将他们全都踹出了京师,外放到地方县衙为官。 结果事实证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除了那么几个优秀杰出的英才外,如于谦、陈循、陈鼎等人,其余新科进士可谓是丢尽了朝廷的脸面! 不是被衙门胥吏耍得团团转,就是被士绅豪强架空了大权,沦为一个吉祥物,甚至还有的人直接与地方士绅同流合污,一起搜刮着民脂民膏。 总而言之,朱高煦那一次的尝试,效果很是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极差! 这之后朝廷又恢复了以前的制度,一甲进士入翰林院,二甲进士入七部百司观政,吊车尾的三甲同进士外放地方为官。 群臣听到这话,全都低下了头。 皇帝陛下方才说的这些,他们哪里又不懂? 毕竟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当初可就是一步步从基层爬起来的啊! 但是问题在于,就算知道了科举存在弊病,可是又能如何呢? 难不成真像陛下之前想的那样,以为换掉四书五经这主考内容就可以了吗? 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却不能更改! 因为四书五经一改了,那真正受益之人,反倒是士绅缙绅,而受害之人,则是贫寒子弟! 这个道理,解缙自然也明白。 他沉思良久之后,提出了两个方案。 “陛下,眼下四书五经还不能妄动!” 解缙沉声开口道:“至于新科进士不通实务这一点,倒是可以采取其他措施弥补。” “比如新科进士可经由吏部进行实务考核,考核通过之人方可直接出仕为官,考核不通过之人则降为州府县衙的佐官贰官,跟随在上任知府县令身旁,学习处理政务的能力,积攒实务经验,待到期满之后方可接替出仕。” “而与此同时,朝廷当增加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刊印新学教材办设免费学院,保证寒门子弟亦有书了读有学可上,等到这些免费学校建设到了天下各地州府,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届时再更改科考内容!” 毫无疑问,这是眼下最合适的做法。 先办好免费学校,将新学知识彻底传播出去,保证就算是贫寒子弟也可以学到这些知识,然后再对科举大考的内容进行改革! 朱高煦听后思索良久,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行吧,那就这么办,夏元吉准备打钱!”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教育拨款专款专用,除了学部之外,任何人不得插手过问!” “陛下?为何是我户部出钱?”夏元吉愣了。 朱高煦闻言一愣,随即破口大骂道:“夏元吉,这办学校是民生啊!你不会想让朕自掏腰包吧?” “可是国库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陛下您那内帑有着远航贸易之利,就不能多承担一些……” “夏元吉!” “陛下您说!” “滚出去!” “……” 第846章 免费教育!这是兴国之道! 夏元吉很伤感。 议事嘛,大家和和气气的嘛。 不就是在一个“议”字,你觉得不满意,大家继续商议嘛! 哪有像他朱高煦这样,直接一言不合就让人滚出去的! 老夏头好歹也是历仕四朝的老臣了,又为大明王朝执掌户部多年,那也是有脾气的嗷! 于是乎夏元吉麻溜地走了,结果还没走出乾清宫,身后就听见了宦官追赶过来的声音。 “夏大人留步!” “议事已经结束,陛下召见夏大人回暖阁!” 听到这话,夏元吉明显一愣。 不过他也没有多想,老老实实地又转身回去了。 等他再次回到暖阁,只见里面只剩下了两个人。 一个武德皇帝朱高煦,一个学部尚书解缙。 “夏爱卿坐吧!” “朕留下你们二位,就是要商议一下这免费办学的事情!” 夏元吉闻言心中一动,直接开始叫起了苦。 “陛下啊,这免费办学,投入太大了啊!” “先不说那些孩童入学堂读书,读书的费用谁来出,就说如果每个州县乡镇都设立一个免费学堂,那这学堂谁出钱来建造?这些学堂的先生又从哪里找?先生的束修俸禄又由谁来出?” “这钱如果全都让朝廷来出,让户部来拨款,朝廷哪能承担得起啊陛下!” “这不是一两个学堂的事情,而是真真正正的一笔天文数字啊!” 眼瞅着朱高煦脸色越来越难看,但夏元吉还是没有选择放弃。 他深吸了一口气,硬着头皮继续开了口。 “就比如一县之地,村镇少说也有几十上百个,而因为宗族群居的原因,这些村镇之间大多互不往来,而且对于孩童学子而言距离也比较远,总不能就设立那么一个免费学堂吧?” “哪怕退一万步来说,这上百个村落都只建设一个免费学堂,那一个学堂至少要有四五十个先生执教,一县之地一个免费学堂,四五十个指教先生,我大明共有一千一百余个县,那就意味着至少也要五六万名负责执教的先生,这还只是一县百里之地只建设一个学堂的数据,要是按照一个村镇建设一个,那这数量还得翻上百倍!” “咱们且不说这些先生从哪里找,就说这些先生的月俸谁来出?这些执教先生水平肯定低了,最少都得是个秀才吧?现如今朝廷又正在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废除读书人的功名,让他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些秀才举人本就因此对朝廷感到不满,他们又岂会在此刻响应朝廷号召,去执教那什么免费学堂?” “再者俸禄给执教先生开低了,自然就没人愿意前去执教吃这份苦受这份罪,而俸禄开得开了那对朝廷而言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百万名执教先生每月的俸禄,都快要赶上大明官僚的数量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何等恐怖的数字!” “陛下啊,请您三思啊!” 夏元吉一口气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然后就垂首低眉,等着皇帝陛下斥责。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未等来斥责,反倒是等来了赞赏,来自于皇帝陛下的赞赏。 “不愧是执掌户部这么多年的老尚书啊,转眼间就理清了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朱高煦笑呵呵地开口道:“但你担心的地方,朕其实都有考量,方才也已经与解爱卿商议过了。” “你且先听听我们商议出来的章程,然后再考虑此事是否可为。” “其一,三法司进驻地方肃清地方官场之后,七部将会是第二步进驻地方州府的机构,尤其是学部,将会于各大府县开设分支机构,由行省教育分部到州府教育局,再到地方县教育处,专司学堂、书院、科考等一切教育事业。” 听到这话,夏元吉脸色一沉。 皇帝陛下这是要疯狂扩大朝廷规模啊! 但是这样一来,就免不了会出现冗官冗员的局面。 但夏元吉也明白现在不是进言劝谏的时候,所以还是耐着性子听了下去。 “其二,不管是维持学堂正常运转,还是先生俸禄,免费学堂一应开支都交由地方州府自行负责,中央朝廷只会拨出前期筹建学堂与招收先生的费用,后面一切都会交给地方州府自行负责,从税收中截留出一部分,用以这项开支,你要知道摊丁入亩政策推行之后,地方税收会是之前的百倍不止,哪怕是同时承担地方官员的俸禄和地方学堂的开支,也完全绰绰有余了!” “而且以后地方学堂的建设情况与地方学子的进学情况,将会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内容,由不得他们不加以重视尽力支持学堂书院发展,所以这一点你大可以放心。” 听完这第二点,夏元吉一颗心才放回了肚子里。 如果说户部只负责前期费用的话,那此事倒还可以接受,只要这些免费学堂由地方州府自行负责维持运转,那朝廷前期投入一些钱财自然是可以接受的事情,毕竟这可是惠及天下学子的仁政之举啊! “其三,至于你方才所说的执教先生问题,那就更加好办了!” “诚然,朝廷现在是在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引得那些士绅读书人不满,但若是朝廷出台规定,凡学堂先生可以不用当差不用纳粮呢?夏爱卿觉得那些士绅读书人还愿不愿意去做这教书先生?” 此话一出,夏元吉惊得身子一颤,满脸骇然之色。 学堂先生不用当差不必纳粮! 那岂不是意味着,他们就变成了跟朝廷命官一样,成了仅存拥有功名之人? 摊丁入亩这项新政,一是清查了士绅名下的田地,二是剥夺了他们的功名特权! 但是,朝廷命官并未被剥夺这项特权,毕竟你总不能让朝臣去服苦役吧? 可是现在,皇帝陛下却增加了一类人,那就是学堂里面的先生! 这突如其来的神之一手,简直就是妙到了极点啊! 不但可以分化那些士绅读书人,让部分士绅读书人抓住机会守住自己的功名,更会让教书先生这个职业瞬间就变得炙手可热起来,不再是先前那般无人问津的可怜地步。 换句话说,只要朝廷这政策一出,那些个士绅读书人哪里还坐得住啊,只怕会为了这执教先生的名额抢破了脑袋! 这一招,真绝啊! 夏元吉心服口服地叹了口气。 “陛下英明,臣明白了!” “嗯,爱卿当尽力协助学部筹备此事。” 朱高煦意气风发地开口道:“办免费教育,这是兴国之策,如此才能真正为大明养士为朝廷取士!” 第847章 杨荣的手段!朝鲜国内斗开始! 科考一事,暂且告一段落。 鉴于眼下的形势,还确实不太好进行改革。 好在陈济提醒得及时,不然朱高煦还真会酿成大错。 但还不等他休息片刻,聂兴就匆匆赶了过来。 “陛下,辽东急报,朝鲜国似乎有异动!” 朝鲜国? 杨荣! 朱高煦立马接过急报一看,随即脸色

相关推荐: 醉情计(第二、三卷)   小白杨   突然暧昧到太后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镇痛   总统(H)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差生(H)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