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女主她好不对劲[快穿] > 第328章

第328章

这位武德皇帝还是汉王爷的时候,推行出来的那劳什子新学,培养出了一股不容朝堂忽视的崭新力量! 这批以学部尚书解缙、原学部侍郎王冀为首的新学子弟,数量高达上万人,而且规模还在不断增加。 他们先是参与了周忱一条鞭法的推行,而后又跟从杨士奇清丈天下田地,现在大部分都已经登堂入室,直接绕开科举大考,由杨士奇举荐入仕,全部下放到了地方出任县官。 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瞬间引得无数学子争相效仿,纷纷转投新学门下。 而这所谓的新学,就两大主题。 一个是忠君爱国,另外一个则是实践出真知! 相比于只知道高喊口号的程朱缙绅,新学子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最喜欢干实事。 据说某位地方县官,亲自带着老百姓在地里面耕种,因此被地方百姓赞为“田亩知县”,名动天下! 所以,他们这些老一批的程朱缙绅,确实并非无可替代! 龙椅上面的这位武德皇帝,早就在他还是汉王爷的就开始布局,硬生生地培养出了一批完全不一样的新学子弟! 这是什么概念? 一朝天子一朝臣! 可人家也只是换了朝堂重臣! 眼下这位武德皇帝的架势,是准备将他们全都给替换干净啊! 朱高煦觉得火候也差不多了,也就重新坐回到了龙椅上面。 “蹇义,宣读一下考成新法!” 考成法? 还有全新进阶版本? 一听到这话,满朝文武都下意识地看向了蹇义。 蹇义得令起身,然后不慌不忙地掏出了一个小本本,看得一众朝臣腹诽不已。 这天杀的老东西,竟然早就跟皇帝陛下勾搭上了! 而且连一点消息都不透露给他们,真是混账到了极点! 蹇义看向朱高煦,后者点了点头。 “因三法司即将改制,进驻地方扩大规模,所以官员会大量增加。” “吏部为配合朝廷新政,特意推出这考成新法,还请诸位同僚听仔细了。” “考成法主要用于考核官员,所以经吏部与皇上商议之后,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日后官员晋升贬斥也主要依据这三项内容进行考评,勿谓言之不预!”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都支起了耳朵,唯恐自己听漏了什么。 现在要是听漏了,那过不了多久,都察院可就会上门抓人了啊! 那什么都察院的“廉政司”,可是享有独立审问批捕权,比之刑部还要令人畏惧! 勿谓言之不预! 意思就是我丑话先说在前面,你要是犯了错,那就怪不得其他人了。 “第一项,官员执行任务的具体情况!” “这也是旧版考成法抓的主要重点,所有朝廷命官都要将当月所做事情全部记录在案,交由六科给事中审查,都察院负责抽检工作。” 这第一点,百官都听明白了,还是以前那样子办,老老实实地完成工作。 “第二项,官员的主观能动性!” “若是一名地方官员循规蹈矩、故步自封,一直因循守旧,毫无出彩之处,那这一项吏部考评自然会是下等;若一名地方官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亲自带着老百姓耕田种地,比如因地制宜扶持发展地方特色产品,那这一项吏部考评则会是优等!” 听到这第二点,不少朝臣都是眉头一皱。 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未免也太难了吧? 要知道官场讲究一个“因循守旧”,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潜规则。 因为官场不同于其他地方,你要是稍微做错了什么事情,那等待你的可就是身陷囹圄、打入天牢了! 所以不只是大明王朝的官员,历朝历代的官员都是如此,宁愿不做,也不要做错! 可是现在武德皇帝是逼着他们去做事,逼着他们拿出政绩来啊! 这一项内容,那就比较难办了! “第三项,官员的政绩!” “朝廷考虑到新政推行后,官员凭借先前的俸禄,恐难以养家糊口,所以正式推行高薪养廉国策,所有官员俸禄按照对应官职品阶将会上涨三倍到十倍不等!” 此话一出,满朝哗然。 先前还满脸愁容的官员朝臣们,一听到这话顿时全都露出了喜色。 涨俸禄啊,这可真是喜大奔普的好事情啊! 要是俸禄足够,他们哪里还需要去贪腐受贿,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干那些蝇营狗苟之事啊! 以前贪腐受贿,还可能不会被发现。 但是现在贪腐受贿,那势必会遭殃倒霉。 因为盯着你的不只是都察院,还有锦衣卫,还有东厂! 正是因为如此,永乐朝后期到武德朝前期,官员贪腐现象大为减少,主要还是他们真的怕了,就算是要贪腐也不过象征性地收点罢了,不敢再像以往那般气焰嚣张。 “但是,俸禄并非直接增加到原先俸禄上面,而是与官员的政绩挂钩!” “上涨的俸禄会以奖金的方式下放,依据吏部考核结果对照相应奖金等级下放,比如某位官员当月考评结果为下等,那不但没有奖金,还会是受到警告,若连续三月皆是下等,那吏部会奏请皇上将其罢官去职,永不录用!”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上官安排下来的任务,这属于本职工作,并不属于官员政绩这一环,如若本职工作都难以完成,那就证明此人能力不足,并且德行极差,并不适合当前的职位,吏部也会奏请皇上将其罢官去职,不予录用!” 话听到这儿,满朝文武都有些傻眼了。 你啥意思啊? 这特么土匪行径啊! 故意设置一个奖金放在那里,激励官员去奋斗去创新? 而且屁股后面还有人在追赶,要是继续偷奸耍滑、尸位素餐,还会面临被弹劾丢官的危险! 你这是把朝廷命官当成驴使唤啊你! 这未免有些太过分了吧? 一众朝臣面面相觑,先前的喜悦早已荡然无存。 这个天杀的土匪皇帝,一套接一套地反击手段,直接把人都给打蒙了! 他们这些在京官员还好,那些地方官员才是真的惨。 不但时刻有中央三法司盯着,而且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然考核不通过,政绩不达标,别说奖金了,还会被罢官去职! 如此过分的手段,简直就是丧尽天良! 第842章 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 “尔等都听明白了吧?” 朱高煦看着一众官员。 “考成法进阶版推行之后,官员一切升迁贬黜,均以政绩为主!” “除却三法司之外,其余朝堂七部也会逐渐进驻地方,下放至州府行省一级,比如学部的教育局,比如吏部的人事局,全都会逐步推进下放权力!” 此话一出,满朝哗然。 一众朝臣都很是吃惊,被震撼得无以复加。 起初他们以为,武德皇帝让三法司进驻地方,是针对地方士绅的一次犀利反击! 可是这句话一出,他们才终于明白,原来还是他们格局小了! 小了,格局真的小了! 这位武德皇帝是想将皇权彻底延伸到州府郡县去啊! 原来,这才是武德皇帝的真正目的! 他是想要借此机会,真正向地方士绅宣战! 朱高煦看着瑟瑟发抖的文武百官,眼神里面满是凝重。 自古以来,都有着“皇权不下乡”的说法。 用一句精辟言论来解释,那就是“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 皇权之所以无法掌控郡县乡野,就是因为郡县乡野里面藏着一个个宗族,藏着一个个士绅! 自秦朝一统六国后,便开始了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道路,摒弃了分封制,设立郡、县、乡、里、亭之制。 但是无论是秦汉,还是隋唐,乃至明清,皇权委派的官员到了县这一级便结束,触手难以触及乡野之间。 原因,就在于这些士绅,在于这些宗族。 为何朱高煦厌恶程朱理学? 一是程朱禁锢百姓思想,二是程朱弊病太多! 在那些个程朱理学家看来,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的团结稳定,对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只有公卿大夫的宗族团结了,才能建立起忠义观念,而忠义又是朝廷的根本,宗族不稳,则国家不安。 就连苏轼苏大家也曾上书宋神宗,极言宗族团结之利:“今欲教民和亲,则其道必始于宗族”。 除了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外,隋唐世家大族的消亡,以及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也让越来越多的平民能够通过寒窗苦读改变命运,甚至高喊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就形成了一批批的士绅! 士大夫随着门阀大族消亡了,可是士绅就填补了这个空白应运而生。 这些地方士绅,要么是告老还乡的官员,要么是官员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要么就是读过圣贤书获得功名的秀才举人,说白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地主老财! 这些人,就是士绅! 中国帝制时代虽然实行逐步施行中央集权制度,但碍于中国地广人多的特点,皇帝即使想要完全主导具体的地方事务也会是有心无力。 因此在最底层的乡野之间,具体地方事务往往由士绅阶层主导,由此形成了“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地方宗族自治体系。 可这些宗族自治靠的是伦理道德,并不是大明律令! 而他们那些伦理道德,又全都是士绅说了算的! 换句话说,大明乡野之间,真正的主人,并不是朱高煦这个大明皇帝,而是那一个个的宗族以及一个个士绅! 宗族士绅成功填补了县级以下的权力真空。 但他们这种权力一是“非正式权力”,二是“相对”的自治,在大型国策面前,依然要在县级官员的管辖之下。 也就是说,士绅这种权力,并未得到朝廷认可! 但是,朝廷却不得不依赖他们维系地方治安,算是变相承认了他们的存在。 比如大明王朝的县官全都是异地上任,可他们到达地方县城后,就是一个孤家寡人,还要仰仗地方士绅宗族,配合他这位县令执行朝廷的政策,完成上官交代的任务!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他偏偏就是大明县官的真实写照! 以致于大量地方县官要么选择与地方士绅同流合污,要么就是自命清高被地方士绅给彻底架空,只能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吉祥物,尸位素餐冷眼旁观! 此外,这些宗族士绅通过兼并田地,掌控了地方百姓话语权,握住了地方百姓的命脉根基! 换句话说,地方士绅就是土皇帝,而他们当地的田地,则是他们的疆土,他们当地的百姓,则是属于他们的臣民! 朱高煦想要推行摊丁入亩,想要打掉宗族士绅,想要均平田地赋役,这些宗族士绅就是绕不过的难关! 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皇权下县甚至是下乡! 地方宗族士绅,可以与地方官员勾结,欺上瞒下互相包庇! 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并不会这么做。 他们有着锦绣前程,不会因为一些利益就毁了自己一生! 再者三法司率先进驻地方,构筑地方监察体系,等这一切完备之后,朝廷再派遣其余机构进驻,那样也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官员贪腐受贿。 三法司进驻地方,构筑监察体系,朝廷七部紧随其后,权力延伸到州府一级! 等到杨士奇在江南五府试点成功,就可以正式将这项新政推行天下,到了那个时候,这些中央进驻地方的部门机构,则会成为新政推行的最有利武器,不至于再如眼下这般,杨士奇还得在江南拐带一些士子书生! 总而言之,朱高煦做这一切,矛头只有一个,那就是地方士绅! 宗族这种东西,毕竟是以血脉为纽带,所以可以存在,但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多! 至于士绅这种东西,那还是先清理一批得好! 士绅太多,田地太少,百姓的日子就会很苦,承担的徭役赋税也会太重! 时不时地清理一批,将他们兼并占据的田地分割出来,重新还给老百姓,这才是延续王朝寿命的有效手段。 朱高煦很清楚,他这次改革过后,要不了多久,可能是朱瞻壑在位,也可能是他的孙子在位,大明天下各地又会冒出来一批批的士绅缙绅! 这是谁都阻止不了的事情,只要科举还在,只要朝廷还在,那总会有士绅缙绅! 哪怕朱高煦现在废除了读书人的功名特权,尽力做到让士绅缙绅与平民百姓一样承担徭役赋税。 可问题在于,权力是一个好东西,可以让人变成人上人! 到了那个时候,只能希望大明皇帝是个明君,会效仿他这位武德皇帝,再次展开一次大清洗,为大明王朝延续寿命! 第843章 科举改制!一整个大动作! 今日早朝,将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武德皇帝先是宣布了三法司进驻地方,紧接着又颁布了考成法进阶版本,矛头直指地方官员与地方士绅!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地方将会不再是士绅宗族的天下,朝廷将会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也皇帝的权力和意志也将辐射到整个大明天下,包括乡野之间! 但,这还远远不够! 朱高煦给了学部尚书解缙一个眼神。 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才子,本该被纪纲埋在雪地里面冻成冰棍的傲气书生,历经百般磨难终于破茧成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朝堂新贵。 只是他先前一直忙于官学挂改制与建设书院,所以鲜少在朝堂上面发声。 但这一次,解缙不再沉默了,他要配合皇帝陛下,给予地方士绅致命一击! “陛下,臣有本奏!” 解缙跪地高喝道,瞬间引起了所有朝臣的注目。 解缙解公豹,他突然在这个时候开口,想要做什么? 对于这个解缙,朝堂缙绅都是看不起的,不屑鄙夷者占了绝大多数。 毕竟解缙当年可是被解氏开宗除籍逐出了家门,彻底沦为了一个孤魂野鬼。 再者解缙作为学部尚书,一直致力于推广弘扬新学,更是为程朱缙绅所不容,双方早就没有了缓和的余地。 哪怕他解缙现在官居学部尚书,武德朝廷的公卿重臣,但看不起就是看不起,敌视就是敌视。 可即便再怎么敌视,众臣也不得不承认,解缙此獠难以撼动。 毕竟他这个学部尚书,可是武德皇帝的心腹重臣,而且天下新学子弟都以他为首。 新学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再加上武德朝廷的鼎立支持,早已取代了程朱,成为大明第一官方学说。 可想而知,这是一股多么庞大的力量! 现在解缙一开口,众臣都有些心肝发颤。 只见解缙堂而皇之地开了口,矛头竟然直指科举制度。 “陛下,臣巡视地方多年,深感官员能力浅薄,大明必须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眼下的科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明的需要,急需要改革!” 此话一出,群臣哗然! 改革科举制度?! 解缙你真是够狠啊! 朝堂缙绅为什么可以做到底气十足,敢跟皇帝陛下拜拜手腕? 还不是因为他们有着科举这条补充后备力量的途径,可以保证传承不会断绝! 无论是开国勋贵还是靖难勋贵,最终都会泯然众人矣,不是因罪被废就是传承断绝,这也是武将为何始终都斗不过文臣的真正原因! 因为武将爵位只有战功才可以得到,但一个王朝不可能总是在打仗,大部分时间都是承平盛世,那武将自然就没了用武之地,也没办法获得战功猎取爵位! 但文臣缙绅不一样啊,他们只需要埋头苦读然后参加科举大考,就可以入朝为官成为士绅缙绅! 正因为科举制度的存在,就保证了大明王朝永远都会有士绅缙绅! 哪怕现在武德皇帝不惜一切代价地疯狂打压士绅缙绅,他们也完全不慌,或者说心里面还有底气。 只是老天爷无眼,前任太子爷朱高炽英年早逝,白白让这武德皇帝坐上龙椅罢了。 现在遭受武德皇帝的疯狂打压,士绅缙绅既然不能反抗,那就暂时隐忍退让呗。 等到武德皇帝驾鹤西去,下一任皇帝坐上龙椅,他们卷土重来与新任皇帝掰掰手腕也丝毫不迟! 因为文臣缙绅等得起! 背靠科举制度,他们完全不怕! 自己等不到那一天,自己还有子侄! 一代一代士子书生通过科举入朝为官,完全等得起熬得过这段黑暗时光。 想想当年洪武皇帝多么暴虐不仁,文臣缙绅不还是一样的熬过来了吗? 建文皇帝甫一上位,就拨乱反正,打压武将勋贵,扶持文臣缙绅。 偌大一个建文天下,可谓是文臣缙绅的盛世! 现在不就一样的道理吗? 武德皇帝残暴不仁,想方设法地打压士绅缙绅。 他们还能怎么办,总不能真个聚众造反吧? 那就暂时隐忍退让呗! 等到武德皇帝驾崩了,等到新帝即位了,他们同样可以卷土重来! 但前提是,科举制度会一直存在,并且不会落入皇室手中! 恰恰解缙现在就是要对科举制度下手,公然提出改革举制! 这个解缙,真该死啊! “解爱卿有话直说,朕听着呢!” 朱高煦含笑点头,目光冷冽地扫视全场。 解缙会心一笑,郑重开口道:“陛下,如今的科举大考太过死板僵化,完全就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士子书生只需要苦读四书五经将其背诵记住,就可以通过科举大考入朝为官!” “虽然在永乐年间,陛下曾对科举进行改制,可科考内容改变得并不多,还是四书五经占据了主要地位,仅仅只有少部分士子书生选择转修新学!” “如此一来,那些士子书生哪怕通过了科举大考,也只会是一个个书呆子,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知道,又何谈入朝为官治理好地方呢?” “而且新科进士的起点太高了,毫无任何治政经验可言,就被外放为一地知县,连基本的账册账目都看不懂,被那些地方士绅宗族玩弄于股掌之间,丢尽了朝廷的脸面!” “更有甚者与地方士绅同流合污横行一方,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沦为大明王朝的毒瘤!” 不得不承认,解缙这话说的有些极端,颇有些以偏概全的味道。 不过朱高煦就是想要这样的结果。 不把问题说得严重性,他怎么好借机发飙呢? “故而臣请陛下降旨,改革科举制度,内容全部以新学为主,四书五经为辅,尤其是新学中的实用之学,如科学、数算等等,必须作为科举大考的主要内容,四书五经则为辅即可!” “朝廷考什么,士子就学什么,如此一来才能革除眼下科举的弊病!” “此外新科进士也不能直接外放为一县主官,外放为佐官贰官跟在主官身旁学习几年,从最基层做起,然后一步一步地积攒经验培养能力,经吏部考核通过之后方可成为主官!” “再有……” 解缙洋洋洒洒地说了很多,听得群臣头皮发麻。 好毒啊! 这个解缙真是太毒了! 这样一来大明王朝的科举制度,可就完全变成为新学服务了啊! 而且解缙此举明显就是为了配合武德皇帝方才那两项新政,极力打压地方士绅! 这对君臣早就设计好了,就是在这儿等着呢! 第844章 陈济病逝!为什么考四书五经? 解缙声音不大, 却能清晰地传入满朝文武耳中。 但此刻他们也别无他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皇帝心腹改革科举。 所有朝臣都看明白了,这是武德皇帝针对地方士绅的反击,所以他们不敢开口阻拦,更不敢吭声。 所以此次科举改制,很顺利地就当朝通过。 朱高煦留下了学部尚书解缙与礼部尚书王景,准备再商议一下科举改制的一些细节。 群臣自行散去之后,吏部尚书蹇义与户部尚书夏元吉却是神情凝重。 “维喆,陛下这么做,是真的大错特错啊!” 蹇义忧心忡忡地开了口,脸色很是难看。 先前不管朱高煦做什么,蹇义都哪怕不能接受,也从未出言反对过。 一是明哲保身,二是朱高煦占着理。

相关推荐: 吃檸 (1v1)   致重峦(高干)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镇痛   氪金大佬和菜鸡欧神   误打误撞(校园1v1H)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醉情计(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