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卿直言不讳,朕这才知道,原来储埏、张海之流并不是个例,只是他们运气不好,只是唐赛儿等人把事情闹得太大,所以他们瞒不下去了,这才会因此倒霉被全部斩首示众对吧?” “士绅不当差不纳粮,百姓独担赋税,还要承担徭役!” “富者田连阡陌,贫民地无立锥,我大明竟然已经到如此地步了,尔等还有脸跟朕叫嚣祖制?” 朱高煦暴怒之下,直接将御桌上面的奏章抓起,然后摔在了群臣面前。 “什么是祖制?” “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是让尔等用来贪腐受贿、欺压百姓的吗?” “要不要朕送尔等下去面见太祖高皇帝,尔等亲口去问一问,这就是太祖高皇帝的祖制吗?” 权谨死死地低下了头,满脸苍白毫无血色。 他意识到自己完了,成功触怒了龙颜。 张本、郭璡二人也好不到哪儿去,毕竟武德皇帝一旦发怒,那可真没人拦得住他!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杨士奇听令,着你为内阁令,主持推行摊丁入亩新政,赐你便宜行事之权!” “七部百司,各官署衙门,务必全力配合内阁令推行新政,胆敢有暗中阻扰、敷衍了事之人,处以极刑!” 杨士奇强忍着内心的激动,朗声叩拜道:“臣杨士奇领命!” 内阁令,当是“中书令”吧? 杨士奇脸上露出了笑容。 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 皇帝陛下从未负我杨士奇啊! 第808章 朝鲜!进击的杨荣! 一场早朝,天下哗然! 因为杨士奇提出摊丁入亩之策,原本平静安宁的大明,再次掀起了滔天波澜! 只是这一切,都与内阁另一位大学士杨荣毫无关系。 杨荣此刻坐在值房里面,脸色一阵阴晴不定。 原因很简单,这一次他被杨士奇给比了下去,而且还是全方位地碾压! 自武德皇帝即位之后,他杨荣与杨士奇就成了内阁大学士,负责统筹兼顾内阁事务。 内阁里面除了他们二人外,也再无其他重臣,都是一些负责制诰文书的中书舍人。 但,这并不代表着,内阁就没有权势地位。 要知道内阁可是皇帝陛下的顾问机构,杨荣和杨士奇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则成了满朝文武眼里的御前红人。 光是这一块,就没有人敢轻视他们二人。 先前杨荣和杨士奇可谓平级,有什么事情都是商量着来,但是现在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 内阁令! 其实就是中书令吧? 中书令那是什么? 宰相啊! 可太祖高皇帝曾定下铁律,任何人不得提及复议宰相一事,否则杀无赦! 恐怕皇帝陛下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专门设了一个“内阁令”。 看似内阁令只负责内阁事务,可是不要忘了,皇帝陛下可是开了口,七部百司、各部寺监都必须全力配合,任何人胆敢暗中阻扰新政或是敷衍了事,处以极刑! 这句话一出,那就等同于杨士奇这位内阁令直接拥有了宰相的实权,七部百司都得服从他的命令,与宰相没有任何区别! 内阁令,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杨士奇啊杨士奇,你真是好大的气魄啊! 杨荣喟叹了一声,他直到现在才发现,杨士奇野心如此之大! 同在内阁三年之久,杨士奇这位内阁大学士,基本上没掌握什么实权。 杨荣同样如此,他还以为杨士奇与自己一样,已经熄了权势之心,只想恪尽职守罢了。 可是谁能够料到,人家杨士奇不过只是一直都在等待机会罢了。 现在一遇风云便乘风而起,直接摇身一变成了内阁令! 那他杨荣呢? 如今该如何是好? 杨士奇通过摊丁入亩这项新政,成功更进一步,荣升内阁令。 只要他杨士奇将摊丁入亩推行成功,那这个内阁令的位置,他就会一直坐到老坐到死,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冕宰相! 平白被人压了一头,杨荣心里面自然很不得劲。 自己哪里比这杨士奇差了? 论出身,杨士奇不过是个教书先生,靠着荐举入仕,而他杨荣可是进士及第,正宗的科班出身! 论才华,杨荣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被朝野比作唐代名相姚崇,远非杨士奇可比。 论政绩,杨荣一手主持了辽东灭蛮一事,不仅肃清了盘踞辽东境内的蒙古、女真等外族,而且还帮助勋贵集团在辽东站稳了脚跟,光是这份政绩就足以让他杨荣傲立朝堂了。 而杨士奇呢? 不过是开拓南洋有功罢了,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 论出身,论才华,论政绩,杨荣自问不输杨士奇! 可是为什么,皇帝陛下会选中杨士奇,推行摊丁入亩,而不是自己呢? 一时间,杨荣迷茫到了极点,也有些委屈。 正当这个时候,一名宦官匆匆而来。 “杨大人,陛下召见!” 听到这话,杨荣心中一惊,急忙跟着宦官入宫。 不一会儿,他就来到了御书房,见到了武德皇帝。 “杨荣来了?快坐吧!” 朱高煦笑呵呵地开口道,丝毫没有注意到杨荣的失落。 “今儿个找你过来,是想问问你对新政的看法。” “那些个士绅缙绅可谓是沸反盈天,弹劾奏章一封接着一封飞了过来,恨不得让朕立马诛杀了杨士奇!” 杨荣闻言脸色微变,试探性地回答道:“皇上,这毕竟是千百年来的成例,天下读书人也都习惯了朝廷的优待。” “现在朝廷突然要废除他们的功名特权,这些读书人自然就能够接受了,也是人之常情!” “那你觉得这新政是对还是错?”朱高煦笑眯眯地追问道,压力给到了杨荣。 杨荣额头上冷汗直流,哪里还不明白朱高煦的意思,立马就开口表了态。 “皇上放心,摊丁入亩政策乃是利国利民的仁政善举,臣等就算粉身碎骨,也会配合内阁令将其推行下去!” “很好!”朱高煦笑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枉朕这么看重你啊!” “你杨荣与杨士奇,可都是宰辅之才,不然朕也不会提拔你二人进入内阁了。” “不过你知道朕为什么让杨士奇主持此次新政推行,而不是选中你吗?” 听到这话,杨荣浑身剧震,下意识地抬起了头。 他也很想知道答案,无关权势无关地位,他只是不想输给杨士奇! 朱高煦收敛笑容,一副认真模样。 “历朝历代,革故鼎新之际,势必都会伴随腥风血雨!” “所以每一项新政推行,都需要一位能力卓越之人主持,杨士奇无疑是绝佳的人选。” “而你杨荣谋而能断,以武略见重,所以并不适合推行新政,而是适合谋划边防事务!” 不得不承认,朱高煦的评价很是中肯。 只是杨荣还是高兴不起来。 因为大明如今四海升平,四夷八荒没有一个能打的,他就算再武略超群也没有用武之地啊! 嗯…… 等等,好像…… 杨荣眼睛陡然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大明周围如今还剩下一国,那就是藩属国朝鲜! 皇帝陛下突然召见自己,然后又说了这么一通话,难不成他的意思是……图谋朝鲜? “皇上,臣听闻高丽参润实而甘,补气益血,堪称神药,但得之甚艰,臣为皇上取来可好?” 朱高煦听到这话只是笑了笑,随即点了点头。 与聪明人说话就是舒服,不用他多费口舌,人家就能明白自己的意思。 “朕也听说过高丽参的名头,如此天材地宝,合该为我大明所有!” “距离上次辽东拓荒,也过去了三四年之久,当年灭蛮一事乃是你一手策划,此次就由你去辽东看看吧!” “朕会册封你为辽东巡抚,着辽东上下全力配合于你,尽快补全这一块拼图!” “不过你要记住一句话,能不动刀兵那样最好。” “皇上放心,微臣明白!” 杨荣兴冲冲地点了点头。 这可是谋一国啊! 要是事情做成了,那就算杨士奇将新政推行成功,政绩方面也远远比不上他杨荣! 所以,图谋朝鲜,势在必行! 第809章 杨荣的苦恼!聂兴的考验! 文渊阁。 自从杨士奇晋升为内阁令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推行新政。 内阁之中,倒是只有杨荣闲了下来。 好在不久前皇帝陛下交给了他一个任务。 不过杨荣细细翻阅了一下锦衣卫收集的朝鲜情报,看后眉头顿时皱成了一个川字。 无他,这朝鲜可不好搞啊! 其一,朝鲜作为大明的藩属国,一直朝贡不绝,十分听话。 洪武元年,太祖即位,当即遣使持书前往高丽谕告。 次年,高丽国王颛也遣使上表庆贺大明开国,并请封号。 太祖朱元璋应其之请,于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文诰,封王颛为高丽国王,从而确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此后朝鲜贡献数至,元旦及圣节皆遣使朝贺,岁以为常,始终未绝。 甚至高丽国还曾派遣一百五十多人前往南京国子监留学,并参加科举大考,两国和睦关系可见一斑。 到了洪武二十一年,高丽东北面都指挥使李成桂发动兵变,除高丽权臣李仁人,囚禁了国王辛禑,十月辛禑让位于子昌,洪武二十四年王瑶让位于李成桂,奉太祖朱元璋之命改国号为朝鲜。 李成桂依旧沿袭高丽的对明“事大”政策,其即位后不久,明皇太子朱标死讯传来,李成桂率群臣毕恭毕敬地为其举哀。 他不仅每年派人到大明进贡,每逢正旦、圣节(朱元璋生日)、千秋(皇太孙生日)等重大节日也会派人朝贺,而他对大明最重要的诉求就是请求太祖朱元璋颁赐诰命、册封自己为正式的朝鲜国王。 到了永乐元年,朝鲜太宗遣使朝贡,主动认可永乐皇帝的合法性,也因此大明与朝鲜走上了藩属国与宗主国的正轨。 如今的朝鲜国王乃是李裪,此子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任用贤才,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文治武功上均有颇多建树,而且还创制了朝鲜民族文字训民正音,也一直努力保持与大明王朝的稳定宗藩关系。 这么看起来的话,杨荣还真是不太好对朝鲜出手。 毕竟人家可是一直都很听话啊,终年朝贡不绝,而且朝鲜现任国王李裪明显又是一位开创太平盛世的圣君,在朝鲜国内深得民心。 这个时候,大明要是对朝鲜出手,而且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那只会激起朝鲜军民的拼死反抗,即便大明通过绝对武力强行占据了朝鲜国土,那也不利于大明稳固在朝鲜的统治。 要知道当年大明出兵安南,那可是应了安南陈朝遗孤之请,所以才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出兵理由,但即便如此,这么多年过去了,交趾行省始终反叛不绝,以致于朝廷不得不派遣英国公张辅坐镇交趾。 这要是直接出兵朝鲜,哪怕是打下来了,对他杨荣而言,也算是失败了! 毕竟皇帝陛下将这个差事交给他杨荣,就是看中了杨荣武略超群,可不是让他挂印出征,直接拉着大军去打的! 那么,现在该怎么办呢? 杨荣陷入了沉思。 正当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到来,让他急忙起身相迎。 聂兴大大咧咧地走进了文渊阁,然后坐在了杨荣身边。 “杨大学士,筹谋得怎么样了?准备何时动手?” “皇上可是给了本座一个命令,东北锦衣卫全部交给你差遣,你可不能让兄弟们失望啊!” 聂兴大笑道,提出了他的要求。 锦衣卫当年虽然被废置了,但是并没有完全废置。 在京的那部分,被东厂那群阉人吸纳,成了监察百官的特务人员。 而在外的锦衣卫,则选择了蛰伏,继续侦查四夷八荒的情报动向,等待锦衣卫重建的那一天。 毕竟锦衣卫并不全是只会严刑拷打官员的屠夫刽子手,他们中大部分可都是在前线浴血搏杀的铮铮男儿,拿命去刺探敌情的国家英雄! 此次皇帝陛下图谋朝鲜,并且下了死命令,让锦衣卫动用在辽东朝鲜所有力量,配合杨荣行事。 聂兴不愿见到自己麾下的兄弟白白送命,所以一接到消息之后,立马就主动找了过来,想要听听杨荣的计划。 如果这个杨荣没什么真本事,那聂兴可不会惯着他,就算亲自去找皇上开口求情,他也要保下辽东朝鲜那些锦衣卫兄弟。 杨荣也明白了聂兴的来意,这是一次针对自己的考验。 但他没有其他选择,毕竟想要谋攻朝鲜,他就绝对少不了锦衣卫的帮助。 “聂使尊,说实话,这个差事很难啊!” 杨荣叹了口气,直接先摆出了面临的难题。 “一来大明与朝鲜一直保持和睦关系,二来那朝鲜国王李裪励精图治,在朝鲜国内深得民心!” “如此前提之下,我大明若是直接动用武力,只怕会不得人心,哪怕打下了朝鲜也难以稳固统治,只会反叛不绝遭受抵制。” 聂兴闻言点了点头。 “这个道理本座也明白,不然你以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明周边异国蛮夷全都被横扫一空,却唯独留下了这个朝鲜,还不是因为他们太过听话,让我们没有出兵的理由!” “皇帝陛下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就是看中你杨荣的武略,所以现在你得好好想一想,为我大明王师寻一个适当理由了!” 杨荣听到这话,苦笑着摇了摇头:“陛下未免也太看得起我杨荣了啊!” 顿了顿,杨荣收拾起了情绪,认真扫视着那些朝鲜情报。 聂兴也没有打扰他,自顾自地喝着茶水。 不知过了多久,杨荣眼睛陡然一亮。 “聂使尊,可有那李褆的情报?” “当然有!”聂兴也是神情一振,命人取来了李褆的信息。 这李褆可不是简单人物,而是朝鲜太宗与元敬王后闵氏所生的嫡长子,初为朝鲜王世子。 永乐六年,李褆还亲率使团入大明朝贡,觐见永乐皇帝,二人相谈甚欢。 只是可惜这李禔于永乐十六年被废,降封为让宁大君,他弟弟忠宁大君李祹因此得以上位,晋升为王世子后不久就即位朝鲜大王。 让宁大君,李禔! 杨荣看着此子的情报,脸上露出了笑容。 聂兴见状,好奇地问道:“杨荣,你这是准备从李禔下手?” “不过我可是听闻,这李禔是知道李祹才华不凡有明君之像,所以才故意装成放荡不羁、不学无术的样子,又劝说比忠宁大君李祹年长的孝宁大君出家为僧,以便给李芳远立忠宁大君为王储的机会!” 听到这些谣言,杨荣不屑地笑了笑。 “这世间犹有圣人耶?” 这些个说法,无非是朝鲜王室为了维护脸面与尊严放出的谣言罢了。 明明是王世子,朝鲜王位唾手可得,却被他人给抢了去! 换做任何人,想必都忍不住吧? 李禔,就是突破口! 第810章 新政阻碍!杨荣出动! 乾清宫。 杨士奇看着朱高煦。 “皇上,自新政推行至今,天下沸反盈天,各地甚至出现了士子聚众作乱的现象……” “这些都是小事。”朱高煦点了点头,丝毫不以为意。 “当初我们商议此策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个场面。” “毕竟是动了人家的命根子,还不让人家闹事,这怎么可能嘛!” 杨士奇苦笑着摇了摇头,沉声道:“只是如此一来,那新政推行的难度可就大了!” “老百姓毕竟愚昧无知,经过这些士子读书人煽动怂恿,只怕到时候连他们都会抵制这项新政!” 朱高煦闻言收敛了脸上笑容,陷入了沉思。 地方士绅缙绅掌握百姓话语权,这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现象。 所以杨士奇有这般担心,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不能说老百姓愚昧无知,只能说他们生活的圈子太窄太小,可能一辈子见过最大的官儿就是士绅豪强,所以这些士绅豪强说什么,他们就会信什么,也只能相信士绅豪强的话语! 当然,针对这一现象,朱高煦也不是没有准备。 “放心,朕会给鲁铁面下一道旨意,让通政使司宣扬新政内容。”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通政使司在地方上也有了一股力量,而且大多都是新学子弟,他们不会跟地方士绅同流合污。” 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杨士奇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那臣就告退了。” “嗯,以后这些小事不用来汇报。” 朱高煦给足了杨士奇信心。 “朕既然擢升你为内阁令,统率七部百司推行新政,那你就要放开手脚去做,七部百司凡是用得上的地方,不要跟他们客气。” “如若有人胆敢阳奉阴违、敷衍了事,你直接告诉锦衣卫指挥使聂兴,或者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他们二人自会前去解决!” “杨士奇,朕给了你机会,你可千万别让朕失望啊!” 听到这话,杨士奇神情动容,立马跪倒在地。 “皇上放心,臣就算粉身碎骨,也定将新政推行下去!” “好,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去忙吧!” 杨士奇走出了乾清宫,却恰巧撞见了前来面圣的杨荣。 二人寒暄了一阵,随即各自离去。 看着杨士奇的背影,杨荣目光里面是无穷战意。 内阁令,杨士奇,摊丁入亩,风光无限! 但是,我杨荣并不输你分毫! 等我杨荣谋一国后,再来一较高下! 杨荣收拾好心情,匆匆走进了御书房。 “免礼,直接说正事。” 朱高煦摆了摆手,制止了杨荣行礼。 “怎么样?” “想出了什么计划没有?” 杨荣躬身回答道:“回禀陛下,朝鲜之事并不容易……” “废话!”朱高煦没好气地笑骂道:“要是容易的话,朕还会让你亲自出马吗?” “要是容易的话,朕早就把朝鲜给打下来了,还用得着等到现在?” 朱高煦这番话那可真是心里话,或者说实诚话。 先前大明出兵,不管是倭国还是安南,那可都是有正当理由的。 比如倭国与大明之间的恩怨,随便都能拎出来三五条。 当年太祖高皇帝都险些出兵攻打这个秉性卑劣的弹丸小国,最后要不是考虑到劳师远征这才放弃,倭国早就被踏平了。 而南洋那些海外藩国与土著部落,就更是没人在意了,反正朝野上下对这些土著蛮夷也没有什么感官。 反倒是朝鲜这个国家,与先前那些完全不一样。 要知道“朝鲜”这个国号,可都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赐给李成桂的。 这其后朝鲜一直保持对大明王朝“事大”的恭敬态度,老老实实地做孙子装孙子,而且还时常派遣朝鲜子弟进入大明留学,学习明王朝先进的文化知识与政治体系,从而形成了朝鲜儒学。 真要是说起来,朝鲜就是全方面学习明王朝,与大明十分类似。 而且因为朝鲜的“乖巧懂事”,朝野上下都对其感官不错,再加上同为儒学一脉,那些个朝臣就对朝鲜更加满意了。 此外就是现任朝鲜国王李裪也是个人物,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任用贤才,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文治武功上均有颇多建树,被誉为“海东尧舜”,深得朝鲜民心。 总而言之,大明要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就突然对朝鲜动手,那不但朝鲜军民会视大明为仇寇,大明国内这些士绅缙绅也会沸反盈天。 所以,这个差事并不好做。 但是对杨荣而言,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皇上,臣以为破局关键在于朝鲜那位让宁大君李褆身上!” “哦?李褆?”朱高煦笑了笑,“接着说下去。” “当年李褆入大明觐见先帝,先帝对这李褆颇为夸赞,如今我天朝可以此为由,责问朝鲜为何废除王世子李褆!” “按照宗藩制度,藩王册封或废除王世子,都需要征得宗主国同意,而朝鲜并没有做这一步,所以这倒是一个好机会。” “你的意思是……挑起朝鲜内乱?” 朱高煦笑眯眯地看向杨荣。 “没错。” “臣欲亲自前往朝鲜,召见李褆与李祹,责问其当年
相关推荐:
醉情计(第二、三卷)
小白杨
突然暧昧到太后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镇痛
总统(H)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差生(H)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