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望,明儿再去兵仗局吧!” “老奴明白,王爷尽管前去。” 海寿太监也是无奈,只能点了点头。 这个金忠,晕倒得真不是时候啊! 不过汉王殿下已经答应了,那也不急于这一天。 海寿太监心中也很焦虑,他听说汉王有意让军器局与兵仗局形成竞争关系,通过竞标争取军队的订单。 现在军器局不但完成革新,还掌握了鸟铳制造工艺,兵仗局已经落后太多了! 如果不能跟上汉王爷的脚步,那兵仗局最后只会被淘汰,甚至从内府八局除名! 怀揣着满腹委屈,海寿忧心忡忡地回到了兵仗局。 “传令下去,告诉我兵仗局的匠人们,谁能够改良火器,本座做主赏赐他们百金!” 第133章金忠病倒!大胖胖慌了呀! 金府。 兵部尚书金忠作为靖难时期就跟着朱棣,为永乐帝出谋划策的功臣,他所在的府邸距离皇宫本就不远。 与唐太宗李世民相仿,朱棣对待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更是十分大方,完全不同于心狠手辣的太祖爷朱元璋。 金忠好歹是兵部尚书,毕竟是当朝的二品大员,该有的排场并不寒酸,占地面积同样也不小。 朱高煦出了军器局,没走几步就到了金府。 汉王爷人还未走到,就已经有门房提前通报了去。 刚到金忠府邸,就已经有人站在门口迎接了上来。 “小的见过汉王殿下,太子爷已经到了。” 金府管家很识趣地透露了一个信息,大胖胖朱高炽已经到了金府。 其实按道理而言,金忠是朝野皆知的太子党,金文作为金府管家,不会怎么搭理汉王朱高煦。 奈何如今是汉王朱高煦监国理政,夺嫡势头正猛的时候。 金文可不想这位汉王爷在自家老爷病重的时候,突然开始犯浑! 朱高煦扫了金文一眼,笑着点了点头。 走进了金府,很快迎面走来了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正是金忠独子金达。 瞧见来人,朱高煦神情一肃道:“金达,你爹情况如何?” 金达叹了口气,拱手道:“有劳汉王殿下挂念,太医院的一众御医正在给家父诊脉,想必很快就有结果了。” 二人说话间,朱高煦已经在金达的带领下来到了病房外面,却见大胖胖正满头大汗地在此来回踱步。 “哟,老大,来得挺早嘛!” 大胖胖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表示并不想跟他说话。 朱高煦见状也不恼怒,他知道金忠对于太子爷的重要性。 作为明成祖朱棣的心腹重臣,金忠为朱棣治理国家、太子朱高炽监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但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维护大胖胖的太子大位。 金忠是大胖胖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好圣孙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的重要推手,为辅助太子仁政监国,保护太子及东宫辅臣,与汉王夺嫡势力作斗争,历经艰难,功勋卓著。 换句话说,金忠就是太子党的标杆人物,是太子党的中流砥柱。 他如果真出了什么闪失,于国而言是莫大的损失。 但是对太子朱高炽而言,那无疑是一大重要靠山轰然倒塌! 所以大胖胖朱高炽得知消息后,立马就心急火燎地赶了过来。 况且眼前这位太子爷的仁义,可并不是说说而已。 不管是对汉王赵王这两个心怀不轨的弟弟,还是对追随他的臣子,都是真心相待。 朱高煦知道大胖胖那心急火燎的心情,所以出言宽慰道:“老大啊,别太担心了,我估计老金头就是一时的劳累过度,静养一段时间就好了。” 太子爷听了这话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只是那紧皱的眉头并未舒展开来。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好了。 然而谁都知道,金忠如果身子骨没有问题,哪会突然晕倒? 想着,大胖胖又忍不住叹了口气,眉头紧紧皱在了一起。 朱高煦见状也很无奈,他知道不等太医诊断完毕,亲耳听到金忠,这个傻老大是放心不下来的。 兄弟二人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时间悄然间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几个身上穿着绿袍黄鹂服的御医从屋子里推门走了出来。 几人都是头发花白,显然是经验丰富的老御医。 但是此刻他们全都是眉头紧锁,忧心忡忡的模样,令大胖胖心中一沉。 几名御医瞧见太子爷与汉王时,明显愣了一下,而后赶紧上前行礼: “臣太医院柳青……参见皇太子殿下,汉王殿下!” 朱高炽摆了摆手示意其免礼,急切问道:“几位神医,金尚书情况怎么样了?可有大碍?” 御医扫了一眼大胖胖身边的朱高煦,眼神颇为隐晦忌惮。 “太子爷,金大人年事已高,加上这些天日夜操劳,应该是昨夜受了冻,感染了风寒。” “如果金大人年轻力壮,或许还能抗的过去,但是……现在只有看金大人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了!” 听到这话,朱高炽如遭雷击,瞬间脸色惨白。 朱高煦同样脸色一变,神情顿时凝重了起来。 感染风寒,这病放在后世,那就是个小感冒啥的,根本就不能算病。 然而放到古代,感染风寒可是要人命的! 要知道,史上权势最大的太子,朱元璋最偏爱的儿子,懿文太子朱标就是感染风寒而死! 所以御医们的这句话,无异于差不多给金忠下了病危通知了。 “几位神医,可有其他医治办法?” 朱高炽深吸了口气,声音颤抖着问出了这句话。 然而柳青等太医却是面露难色,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正在这个时候,房屋再次打开,金忠独子金达忧心忡忡地走了出来。 他先是向众人拱手行礼,而后看向太子朱高炽,沉声道:“太子殿下,家父请您进去。” 大胖胖闻言点了点头,调整情绪后,孤身走了进去。 金达则在立在门口,显然是不准备让旁人偷听二人的谈话。 屋内火盆烧得正旺,朱高炽都感到有些发热,然而金忠却是面色惨白,身上还盖着被子。 瞧见此景,太子爷一颗心顿时沉了下去。 眼瞅着金忠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大胖胖立马上前握住了他的手,制止了他行礼。 “先生不要多礼了,养好身子要紧。” 这声“先生”,朱高炽叫得心甘情愿,金忠听得也是神情动容。 老金头又挣扎了一下,想要起身行礼,却是没能使上力气,苍白的脸上露出了苦笑。 “劳太子殿下挂念了,还请殿下恕臣不能行礼了。” “先生说的什么话,没有先生,哪有我这个太子?” 金忠闻言笑了笑,只是那面容苍白的模样,让人看了心疼。 “太子殿下,接下来臣说的话,殿下一定要牢记于心。” 大胖胖闻言面色大变,心中一片惨然。 因为听他这话的口气,这位一直鼎力支持自己的国家柱石,仿佛在向自己交代后事! “汉王虽然最近风头正盛,但这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皇上此次命汉王监国理政,并非动了易储的念头,而是……让汉王做殿下的手中刀!” 朱高炽愣在了原地,满脸错愕惊容。 父皇,想让老二,做自己的手中刀? 第134章汉王爷,你是不是吃错药了? 屋外。 朱高煦跟金达在大眼瞪小眼。 作为金忠的独子,金达家教甚严,为人刚直敢言,现任礼科给事中。 所谓“六科给事中”,干的活儿与御史一样,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 比如金达这个礼科给事中,就是专门监督礼部官员,以及督查礼部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 其实金达能做这个礼科给事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还多亏了朱高煦。 汉王爷监国第一天就点爆了都察院刘观等人的贪腐大案,大肆清洗了这些贪官污吏。 随后比肩大宋包拯的顾佐顾独坐出任都御史,提拔了许多刚正不阿的官员,比如金达。 然而金忠是朝野上下出了名的太子党,作为他独子的金达自然敌视朱高煦。 尤其是汉王爷嚣张跋扈,以往多次倾轧太子及其追随者,铲除异己,因为他的原因,杨士奇、解缙等忠良直臣至今还在牢狱里面。 正因为如此,金达对朱高煦很是敌视。 二人就这样大眼瞪小眼地互相瞪着,谁也没有开口说话,气氛诡异到了极点。 良久之后,屋门大开。 太子爷忧心忡忡地走了出来,神情复杂地看着朱高煦。 “老二,金尚书请你进去。” 听了这话,朱高煦有些傻眼。 他今日前来,不过是想看看金忠的病情,聊表心意罢了。 二人之间不但没有交情,相反还有些互相敌视。 当然,那是之前一心夺嫡的汉王爷。 毕竟这金忠乃是永乐大帝的心腹重臣,他如今病重了,朱高煦现在监国理政,不来一趟怎么都说不过去。 只是朱高煦没有想到,金忠竟然想要跟他私下会面。 这是什么意思? 怀着满腹疑惑,朱高煦抬脚走进了屋内。 刚刚走进去,他就感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令他下意识地打了个冷颤。 朱高煦环顾四周,只见房间四角都放着火盆,里面蜂窝煤烧得正旺。 然而当他看到金忠时,却是惊掉了下巴。 这么高的温度,金大尚书还躺在床上,身上盖着几层棉被。 你娘咧! 你这是病入膏肓了啊! 金忠顶着一张惨白的脸,面无表情地看着朱高煦,脑海中思绪万千。 曾几何时,他与眼前这位汉王爷也算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一同追随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得了这大明河山。 但是等到靖难成功后,因为立场不同,理念不同,导致靖难功臣们分为了两大派系。 如丘福、柳升等靖难大将鼎力支持二皇子朱高煦入主东宫,但金忠与姚广孝等靖难谋主却极力反对,他们支持身宽体胖的大皇子朱高炽成为大明太子! 两大派系互相倾轧,从建文末年到永乐二年,皇上犹豫不决,储位始终空悬! 那段时间,两大派系的明争暗斗不计其数,只为扶持自己选中的人君上位! 然而最终的结果,正是大皇子朱高炽胜出,成功入主东宫成为大明太子! 因为,大皇子有一个好儿子,皇上宠爱器重的好圣孙,朱瞻基! 好圣孙,可旺大明三代! 即便大皇子朱高炽已经入主东宫,成为大明太子,受封汉王的朱高煦却还未放弃。 此子心怀叵测,仗着皇上对他的偏爱,多次动用下三滥的手段与伎俩,在皇上面前构陷太子爷,导致太子爷多次遭受无妄之灾,被皇上怒骂痛骂,太子党官员也因此受到牵连。 本就不和睦的父子二人,因为汉王朱高煦的构陷,关系更是紧张无比。 直到现在,太子府属官还在诏狱里面,杨士奇、解缙、杨溥这三位忠良直臣至今身陷囹圄! 这一切,都是因为眼前这个罪魁祸首。 但是这位汉王殿下自从受伤后,脾气秉性一改往日,甚至多次主动请求前去云南就藩。 金忠扪心自问,他已经有些看不透这位汉王爷了。 以前的汉王殿下,嚣张跋扈,恣意妄为,祸乱朝纲。 但是现在的汉王朱高煦,似乎失去了夺嫡的心思,甚至还提出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国策。 想着,金忠暗自叹了口气。 他今日主动面见汉王爷,就是存了一份试探的心思。 金忠想要知道,汉王还是不是那个汉王,他做这一切究竟有什么目的! 汉王是真心不愿夺嫡,还是故意伪装出这副模样?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第十六计,以退为进? 金忠眯着眼睛打量着朱高煦,随后率先开了口。 “汉王殿下,请恕臣无法行礼了。” 朱高煦自然听出了这老货语气里的冷淡,不过转念一想原主的所作所为,他也就释然了。 太子党的核心骨干人物,会给你汉王爷好脸色才怪! “行了老金头,本王早就让你回家休养,结果你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 听了这话,金忠一阵气闷。 他是兵部尚书,如今皇上御驾亲征北伐瓦剌,他怎么可能安得下心在家休养? “汉王殿下,皇上已经出征了,老夫这个做臣子的,又怎么能闲的下来……” “没有什么闲不下来的,兵部的事情你不用操心了,你安心静养就可以了,什么时候养好病了,再回去处理兵部政务!” 朱高煦大手一挥,相当霸气地开了金口。 “朝廷里的贤臣干吏不少,少了你老金头一个,地球又不是不能转了,你何必如此为难自己……” 此话一出,金忠脸色微变。 “地球”是啥意思? 汉王这是什么意思? 想趁机赶走自己,安插汉王党执掌兵部吗? “敢问汉王殿下,您口中的‘贤臣干吏’又是何人?” 朱高煦没想到他会这样追问,一时间有些愣神。 兵部事务本就繁多,如今永乐帝又御驾亲征北伐瓦剌,麻烦事情那就更多了。 结果金忠这个兵部尚书把自己累垮了,那该让何人去主持兵部事宜? 这个人选,威望,资历,经验,三者缺一不可。 想着,朱高煦也有些犯难,总不能什么事儿都让他这个汉王殿下亲力亲为吧? “老金头,你是兵部尚书,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金忠闻言一愣,满脸错愕惊容。 他没想到,汉王爷竟然让自己举荐暂代兵部事务的贤才。 眼下局势,对于汉王朱高煦而言,可是一个安插汉王党接掌兵部的大好机会啊! 他竟然让自己举荐接替的人! 汉王爷,你是不是吃错药了? 这是你应该说的话吗? 第135章老金头,我觉得你可以抢救一下! 茫然。 不解。 金忠愣了。 他本以为,汉王想趁机夺取兵部大权。 如今他朱高煦监国理政,自己又突然病倒,汉王爷随便安插一个汉王党官员主持兵部事务,那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吗? 金忠此次主动与他会面,也是为了此事。 要知道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太祖高皇帝一怒之下“革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升六部为正二品衙门,尚书正二品! 自从那以后,六部权柄大大增加,直接对皇帝负责! 加之当今天子朱棣又是位马上天子,大明战事一直不断,兵部权势更是炙手可热! 一旦兵部落入汉王朱高煦手中,那太子朱高炽的日子,将会愈发难过。 一心“为君分忧”的金忠主动会见汉王爷,也是想趁着自己还有时间,替太子爷解决掉这个隐患。 结果汉王朱高煦反倒好,竟然让自己举荐贤才接掌兵部! 你可是野心勃勃的汉王爷啊! 你现在怎么成了这副模样! 你脑子有问题吧? 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是这是个大好机会。 金忠深吸了一口气,试探性地开口道:“汉王殿下觉得杨士奇如何?” 朱高煦:“!!!” 对啊! 还有杨士奇啊! 这老杨头上次替刘观等人求情,被朱老四扔进诏狱里面,现在都没有放出来! 让杨士奇暂代兵部事务,那绝对是绰绰有余! 杨士奇是什么人? 赫赫有名的“西杨”,“三杨”之首! 三杨正是杨荣、杨溥、杨士奇三人,三人均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内阁重臣。 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大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 并且正是因为大人的卓越政绩,使得大明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了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 明代著名学者焦竑评价曰:“西杨(杨士奇)有相才,东杨(杨荣)有相业,南杨(杨溥)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要不是这三位贤相死的太早,朱瞻基那个混账儿子,只怕成不了“大明战神”,搞不出土木堡之变这种丧权辱国的事情。 现在杨士奇与杨溥还在大牢里蹲着,只剩下一个杨荣在内阁独立支撑。 都是人才啊! 这样可不行啊! 那可是西杨与南杨,让他们继续蹲大牢,有点大材小用了。 至于解缙这个明朝第一大才子,把他扔去编纂永乐大典,或者进国子监教书育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朱高煦正想着,只听得金忠缓缓道:“杨士奇心思缜密,以布衣之身入翰林,谈事有灼见,皇上对其人才华十分看重。” “加上杨士奇之前也曾在兵部任事,对兵部也是十分熟悉,所以老夫斗胆向汉王殿下举荐此人,暂代兵部事务!” 毕竟在立嫡这个问题上,杨士奇一直都是力保太子朱高炽,与自己理念相合。 此刻无辜入狱的三位贤才,杨士奇、解缙、杨溥三人,均是鼎力支持朱高炽的太子党。 但是,解缙为人恃才傲物,高调张扬,多次上奏弹劾朱高煦,以致于被朱高煦怀恨在心,永乐九年就被捕下狱。 而杨士奇却不一样,此子聪明太多,讳莫如深,不热不冷,没有人能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二人这一比较,金忠自然更加欣赏杨士奇。 至于杨溥此子,为人太过谨慎,甚至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 凡事过犹不及,太过谨慎就会失去临时决断的果敢与魄力。 所以金忠在这三位太子党贤才里面,选择举荐杨士奇,试图让他官复原职,并暂代兵部事务。 在他满怀期待地注视之下,朱高煦直接就点了点头。 “行吧,等会儿本王就去诏狱里面,把杨士奇拎出来!” 听了这话,金忠顿时大喜过望,有些难以置信地追问道:“汉王殿下说的可是真的?” 朱高煦闻言很是无奈,苦笑着解释道:“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都是经世奇才,只不过现在都还年轻,少了些许磨炼。” “让杨士奇去兵部,杨溥去礼部历练个几年,并且入内阁参预机务,老金头觉得如何?” 金忠:“!!!” 麻了! 彻底麻了! 这位汉王殿下,脑子真出问题了! 他不但同意了自己的提议,还要顺手把杨溥从诏狱里捞出来! 这算什么? 买一送一? 想着,金忠急忙点了点头,又有些尴尬地提醒道:“咳咳,汉王殿下,解缙此子有大才。” “此子被逮入诏狱,拷打至极,已经有两年之久,汉王殿下要不顺手……” “老金头,有些过分了!” 朱高煦似笑非笑地看着他,直接出言拒绝。 开什么玩笑? 解缙得罪的人,又不是他这个汉王,而是永乐大帝! 这个明朝第一大才子,是被朱老四亲自下令打入诏狱的! 朱老四前脚刚走,自己后脚就去把解缙给捞出来,到时候朱老四会怎么想? 咋滴让你监国几天,你丫就膨胀了,敢拆朕的台? 金忠闻言讪讪地笑了笑,识趣地没有继续出言。 虽然这解缙与杨士奇都是皇上亲自下旨打入诏狱,但二人下狱的原因却是完全不同。 杨士奇下狱是因为牵扯到刘观等御史贪腐案,他不愿汉王将打击面扩大,导致朝堂动荡不安,结果撞到了天子暴怒的枪口上,这才无辜入狱。 而解缙却是不同,为人恃才傲物,行事放浪不羁,多次犯颜直谏,皇上早就对他心怀不满。 只不过是因为解缙才名惊世,在朝野士林中有着极大的名气,皇上这才没有杀了他罢了。 “行了老金头,你安心休养吧,我这就去诏狱捞人!” “对了,你这病不好治,但也不是没法治,本王觉得可以抢救一下。” 金忠闻言一愣,直接当场懵逼。 啥? 病入膏肓了……还能治? 难不成这位汉王殿下还懂医术? 朱高煦仔细观察了一下金忠的病情,心里也有了个大概猜想。 反正这老金头都已经这样了,试试那些办法也没有错。 “回头本王写个方子,你只要按时服药休养就行。” “反正你也离死不远了,死马当活马医吧!” 金忠:“???” 第136章纲子啊,你目光太短浅了! 诏狱。 出了名的臭名昭著。 周围全是骁勇
相关推荐:
云翻雨覆
蔡姬传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镇痛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