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对太祖旧制予以改动,简直就是解决眼前困境的完美策略! 金忠等人有些惊讶地看着朱高煦,眼神中充满了质疑,仿佛第一次认识他似的。 朱棣同样满脸惊色,他当真没有想到,自家老二能提出这么好的主意。 这个家伙,真是开了窍了啊!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诸位爱卿,这计策如何?” 朱棣心情大好,笑眯眯地问道,引得群臣连连点头。 “既然如此,那就即刻拟旨,将其推行天下!” 第63章有钱了!原来还有这种赈灾方式! 三日后,锦衣卫查清所有涉案之人,除却那四十三名御史外,还牵扯出高达上百位地方官员。 朱棣勃然大怒,下旨将所有涉案人员抄家没收脏款,下狱论罪。 首犯左右都御史刘观与吴中二人,更是被处以剥皮揎草的残忍酷刑,阖族流放奴儿干都司。 四十三名涉案御史处以斩刑,抄家流放,三代以内不得科考。 新任都御史顾佐匆匆回京,率蹇义临时为他搭建的草台班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腐斗争,对朝堂上下进行了一番清洗,成功扭转了自建文以来官员贪腐成风的局面。 一场惊天大案,就此落下帷幕。 当年朱允炆即位称帝后,针对洪武时期朱元璋实行严苛政策的弊端,进行改革推行建文新政,实行惠民之风,教化百姓,宽刑省狱,减少杀戮,形成了以仁治天下的新气象。 然而物极必反,建文帝过度的宽仁,加上他重用文人士大夫,反倒使得文臣气焰嚣张,洪武朝被打压到极致的贪腐之风剧烈反弹。 到了永乐朝,贪腐之风更是大行其道。 官员们不思精忠报国,反倒是互相宴请、招妓作乐,甚至竞相攀比奢华。 文人士大夫们终日沉湎于秦淮河畔,夫子庙千百年来积攒的浩然正气,都掩盖不住十里秦淮的冲天脂粉味。 直到汉王朱高煦勘破刘观这场惊天大案,皇帝以雷霆手段肃清了所有涉案人员,新任都御史顾佐接连弹劾数十名贪腐官员,引得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如履薄冰。 永乐朝堂这股贪腐之风,总算是刹住了脚。 然而最大功臣朱高煦此刻却很是烦恼,因为朱棣解决了这案子后,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依旧以龙体抱恙为借口,让他这个大冤种监国! 监国也就监国吧,毕竟财政不那么紧张,需要朱高煦关心的事情很少。 这场贪腐大案中,朝廷抄没的赃款总价值高达三百余万两,勉强支撑得起户部开支一段时间了。 但最让朱高煦闹心之处在于,顾佐顾礼卿这个大喷子,不知为何对他始终抱有敌意。 朱高煦不上朝监国,喷他! 朱高煦上朝坐在小板凳上,喷他! 朱高煦上朝的时候挖了一下鼻孔,照样喷他! 汉王爷都快无语了,你这王八蛋好歹也是老子举荐的,就算是不投桃报李,也不用这样恶心人吧? 此刻他正与顾礼卿大眼瞪小眼,夏元吉金忠等人则在旁边看着好戏,险些乐出声儿来。 这就是刚正直臣啊,不愧被比作大宋包拯! 户部有了银子,夏元吉现在也是眉头舒展,精神矍铄,笑道:“汉王殿下,赈灾银已经到了山东与河南,我等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先前汉王立下军令状,强行让他夏元吉把仅有的二百万两,拿去赈济灾民,自己去筹措北伐粮饷军资。 如果出了任何问题,由他这个监国汉王一力承担。 而后便闹出了刘观这场惊天大案,汉王爷也成功抄没赃款三百余万两,足以支撑皇上明年开春北伐了。 所以现在,他们可以松一口气了。 不料朱高煦听了这话,却是微微变了脸色。 “老夏头,以往朝廷赈灾,都是怎么个法子?直接开棚施粥、发放粮食吗?” 听了这话,夏元吉一愣,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对啊汉王殿下,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啊!有什么问题吗?” “嗯,有问题,而且问题大了,你们思想太保守局限了,做法也太蠢了,自古以来这样做,难道就是对的吗?” 朱高煦没好气地嘲讽了一句,却惹来了大喷子顾佐的怒目而视。 眼瞅着这大喷子就想开喷,朱高煦急忙解释道:“想必你们这些老东西都没亲身去过灾区,经历过赈灾吧?” 老东西? 你说话太粗鲁了吧? 一众巨头满脸涨红,怒视着朱高煦。 顾佐咳嗽了一声,不料朱高煦抢先一步,叹道:“爆发灾荒的时候,灾民吃了上顿没下顿,直接开棚施粥发放粮食,效果往往极差!” “这些灾民大多成了流民,吃饱了的人无所事事,滋生祸端,养成依赖,没吃饱的人则是铤而走险,偷盗抢夺,人心不稳,这也是为何灾区往往劫匪横生,且赈灾不见成效的原因。” 夏元吉捋了捋白须,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不得不承认,汉王这些话语,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他们都成了灾民了,还能怎么办? “那汉王殿下有什么高见?” “高见谈不上,朝廷可以以工代赈嘛,多大点事儿。” 朱高煦有些无奈,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以工代赈?这是什么意思?” 金忠、顾佐、夏元吉几个人一听,顿时面面相觑,有些发愣。 他们几位可都是饱读诗书的贤臣干吏,不说学富五车,至少都是博览群书的人。 可是这“以工代赈”,他们压根就没听说过,还真是第一次听到。 夏元吉皱着眉头,仔细琢磨了片刻,还是主动问道:“汉王殿下,何为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嘛,就是指爆发灾荒后,在灾区进行灾民救济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发放粮食,还应该想办法将灾民组织起来干活,比如修筑河堤、疏通河道、修建城防、建造新屋舍之类的。”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起到了赈灾的作用,百姓也填饱了肚子,二是灾民有工作之后,也会更加安分守己,可以减少不法事情的发生,三是也做了不少民生工作,增强百姓对朝廷的凝聚力,四是可以算作灾区百姓的劳役……” 朱高煦一口气念出了以工代赈的好几个优点,听得夏元吉等人一愣一愣的。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赈济灾民,都是直接发放粮食。 救灾是救灾,劳役是劳役,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项目。 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从未想过还有这样互利互惠的新奇法子。 夏元吉思索片刻之后,欣喜地点了点头。 “这倒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办法,而且非常有效,灾荒年代,人心思动,朝廷不但给减免他们的赋税劳役,还给他们提供饭食,甚至共同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发展民生!” “汉王殿下这以工代赈的法子,确实是很是不错!” 其他几人接连点头,纷纷认可赞同。 顾佐有些诧异地看了朱高煦一眼,却是冷声道:“汉王若是想要借此收买人心,生出不该有的心思,臣必定上奏天子弹劾于你,绝不留情!” 朱高煦:“???” 你娘咧! 收买人心? 你丫有病吧? 汉王傻眼,群臣憋笑,看这二位对掐真是有意思极了。 第64章朱高煦:大明的冬天真冷啊! 确定了以工代赈的法子,那么灾民一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朱高煦象征性地提出些许意见,今日朝会总算是到此结束了。 刚刚走出乾清宫暖阁,身后立马便有宦官送上了一件棉袍。 暖阁里面烧着炭火,所以众人没有察觉到寒冷。 但是一脚跨出暖阁后,却仿佛是进入了冰天雪地里面。 十一月的应天府(南京),真是格外的冷啊! 特别是南方的冬天与北方极为不同,一个是寒冷,一个是阴冷。 北⽅的干冷是物理攻击,多穿⾐服就可轻松防御;南⽅的湿冷却是魔法攻击,穿再多⾐服都没⽤,得要有抗性! 南方不懂北方的寒冷,北方不懂南方的阴冷。 一阵妖风陡然席卷而来,刮在众人脸上一阵生疼。 陡然间,身后传来了一阵剧烈咳嗽声。 朱高煦回头望去,却见咳嗽的人,正是兵部尚书金忠。 史书上这老金头在两年后就积劳成疾去世了,现在看来他这身子骨已经虚弱到了极点。 朱高煦走到他身前,劝慰道:“老金头,你都老成这样子了,别再操劳了,回去休养一段时间!” 金忠一愣,苦笑着摇了摇头,“劳殿下挂念了,但北伐在即,兵部还有太多事情需要调度处理,不容耽搁啊!” 这个老金头,真不愧是朱棣的肱骨心腹啊! 都已经虚弱到了这副模样,还不忘尽忠职守,坚守岗位! 现在朱高煦监国理政,他自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金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 “杨荣,现在由你暂领兵部尚书事务,可能胜任?” 众人闻言大吃一惊,有些不太明白这位汉王的意思。 金忠脸色微变,“汉王殿下,老夫身子并无大碍,许是感染些许风寒罢了……” “行了行了,别叨叨了,来人送金大人回府静养,再让太医院派遣专人看护,什么时候太医说你无恙了,再重新工作。” 金忠愣了,咋还有强制让人休假静养的说法? 黄淮等大佬也愣了,金忠就这么被汉王给赶出了朝堂? 那可是金忠啊! 靖难功臣里难得鼎力支持朱高炽的人! 眼瞅着金忠被几个锦衣卫力士架着就走,夏元吉顿时急了,“汉王殿下,金尚书可是靖难旧臣……” “废话,本王能不知道吗?等太医给他诊治过,你们就知道老金头病得多严重了!” 众人闻言一怔,心中不免担忧了起来,难道金忠当真病入膏肓了? 朱高煦没好气地摆了摆手,不愿意跟这些巨头纠缠此事。 这些巨头,总算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披着棉袍,朱高煦依旧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他这才陡然惊觉,现在可是在大明,没有暖气,更没有空调。 方才在暖阁里面,可以烧炭取暖。 但是这木炭,对百姓而言,却是昂贵到了极点。 烧炭取暖? 那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才能享受到的优渥待遇! 别小看这一盆木炭,足足抵得上数十两纹银! 在没有空调暖气的大明,老百姓所能拥有的取暖燃料,屈指可数,无非就是木炭、煤炭和薪柴这三样。 三者之中,木炭取暖体验最佳,但价格极其昂贵,一般只有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才能配备得上! 因为这烧制木炭,也是一个十分辛苦的体力活儿,山民们从早到晚几乎没有时间歇息,从砍柴到截成一段段的木头,再到劈柴、垒窑直至烧成木炭,大概需要十天的时间。 而且采集的柴木一般都是硬木,才能烧制出耐烧无烟的上品。 如大明皇室过冬的御用木炭,便是“红箩炭”,皆由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每根长尺许,园径二三寸不等,气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燃烧时还有轻微的香气! 这等上品木炭,产量稀少,价格昂贵,即便连皇室都不够长期使用,更何谈民间百姓了! 木炭昂贵,煤炭便宜,但老百姓没人敢烧煤炭取暖啊! 现在这些人又不懂什么是有毒气体,还他娘的不知道做好通风措施! 一盆煤炭烧得旺,全家一起火葬场! 何况这煤炭向来由朝廷管控,用于冶炼钢铁制作兵戈,加之开采难度系数太大,流落民间的自然少之又少! 木炭烧不起,煤炭不敢烧,柴火薪炭更是少之又少。 缺薪少柴,这可是那些苦寒文人,历来诗兴大发的哀咏主题之一! 想当年,连诗圣杜甫都住在茅草屋里,一遇到下雨雪天,也是被冻得够呛,更不用提天下广大的穷苦老百姓了。 木炭烧不起,煤炭不敢烧,柴火没得烧! 这可真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啊! 那些平民百姓可怎么办? 他们如何度过这酷寒无比的严冬? 大明帝国即将进入小冰河时期,连连天灾不断,气候恶劣至极,每一年的严冬,对于那些底层百姓而言,都将会是一道生死难关! 身体好,挺过去,还能再活一年! 身体弱,挺不过去,那就少吃一年的苦! 这个世道,便是如此!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难怪历朝历代的底层百姓,在严冬之中,被活生生冻死者,不知凡几!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朱高煦喟叹了一声,满清那位爱新觉罗乾狗皇帝,能坐在暖和无比的紫禁城中诗兴大发,吟诗作对,坐视子民挨饿受冻生不如死,他这位汉王爷却做不到。 “老夏头,老宋头,过来。” 朱高煦向户部尚书夏原吉与工部尚书宋礼招了招手,二人见状一愣,但还是加快脚步走了过来。 只见汉王爷满脸忧容,沉声道:“这天儿这么冷,还只是十一月初,我们可以烧炭取暖,但老百姓可怎么办?” 夏元吉与宋礼闻言一怔,脸色瞬间涨红,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他们都知道,每年严冬都有不少百姓冻死冻伤。 但这是自古以来的惯例,所以无人在意,无人关心! 因为,每年严冬,都是这么过得啊! 对于满朝文武而言,这是一张难以启齿的遮羞布! 只要不撕开,他们依旧可以歌功颂德,高唱四海承平,自夸君圣臣贤! 如果这张遮羞布被撕开了,那下面却是无数冤魂,累累白骨! 但是,他们这些朝臣,又能怎么办呢? 天地之力,凡人如何抗衡? 即便能够抗衡,那也是少数权贵的特权! 朱高煦注意到了二人的脸色,心中顿时了然。 “走吧,跟本王去工部匠作坊。” “凡事总得尽力,才不会心生愧疚。” 夏原吉与宋礼闻言一怔,随即叹了口气,跟在了他身后。 这些汉王殿下,似乎真的有些不太一样了! 第65章军器局!坑人的户籍制度! 大明立国之后,太祖朱元璋为保障武器装备标准化生产,在中央朝廷尚未建立统一武器制造机构的情况下,允许各地卫所自造武器。 直到洪武十三年,朝廷才在工部虞衡清吏司下设立军器局和鞍辔局,负责武器装备制造工作,同时加强对各地制造武器特别是火器的控制。 不久后后,太祖又在内府下设兵仗局,同样负责武器生产。 至此,大明中央武器制造分属工部和内府两个系统。 工部尚书宋礼并不知道汉王口中的匠作坊是什么地方,不过听着像是军器局,一边介绍着,一边把他带了过来。 军器局很大,据宋礼介绍,大概有一千多名工匠在里面劳作。 朱高煦听了宋礼的介绍,还以为这中央第一军备制造中心,会是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地方。 然而整个军器局,包括那些工匠在内,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 环境脏,管理乱,设施差。 明明是掌握着技术的核心人才,却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混的还不如金陵城里的乞丐! 这哪里是大明最顶尖顿时兵工厂,分明就是一个乞丐窝! 朱高煦看着这些诚惶诚恐、神情麻木的匠人,顿时就怒了。 “我说老宋头,你们工部就是这样对待匠人的吗?” 宋礼闻言一怔,愣在了原地。 汉王这话是什么意思,自己做错了什么吗? 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本就卑贱,只比那些以逐利为生的商人高出了些许。 让这些工匠能够吃饱穿暖,有活可干,就不错了,自己做错了什么? “敢问汉王殿下,臣何错之有?” “太祖定制,我朝继承元朝匠籍制度,军匠属于军籍,专门负责武器、军装、仪仗等的制造和修理工作,子子孙孙,世代承袭……” 朱高煦一听这话,顿时就明白了。 又是因为大明这该死的户役制度! 大明立国之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选择继承元朝的“诸色户计”户籍制度,将户籍分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民户务农,并向国家纳农业税、服徭役;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 并且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农民的子弟世代务农,工匠的子孙世代做工,军户的子孙世代从军。 这也就意味着,爷爷是什么,儿子就是什么,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辈子都没有变更的机会。 太祖朱元璋企图用这样的一种畸形制度,来维持整个大明帝国的千秋万代,规定了所有人的身份,并且这种身份是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不能有任何的变动。 其本质上,还是“士农工商”阶级的延续。 工匠原本地位就低下卑贱,还得承担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得到的报酬却是几乎没有。 如此一来,他们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清苦,甚至远远比不上那些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 别说吃饱穿暖了,连养家糊口都成了难题,甚至子子孙孙都会跟自己一样,这辈子都没有翻身的可能。 看着眼前这群如同乞丐的军匠,朱高煦心中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眼前这些匠人们,是如何苟延残喘下来的。 指望这样的一群活得如同乞丐一般的工匠,创造一个工业国家,那简直是比大明称霸地球都难。 这些本来是大国重器的顶尖匠人,随便放在后世一个重视工业的国家,每一个都应该是国宝般地位崇高的存在。 但是他们在这煌煌大明,永乐盛世,却过的不如富贵人家的狗,长此以往下去,他们手里制造的军备能有质量可言吗? 没有可能! 一个人没了希望,子孙也没有希望,那这个人就会变得麻木不仁,毫无进取之心。 宋礼依旧在侃侃而谈,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做了什么蠢事。 朱高煦冷眼看着他,顿时对这位名臣大失所望。 这个宋礼倒不是什么贪官奸臣,而是以敏捷干练、持法严竣闻名朝野的贤臣干吏。 老宋头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疏浚大运河,奠定了永乐迁都的基础。 只不过这老货终究是个文人,骨子里看不起地位卑贱的工匠,正如史书记载那般,不恤匠人。 想着,朱高煦就摆了摆手,打断宋礼继续出言。 “老宋头,你说让他们吃饱穿暖了,可是你现在看看,这些匠人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你怎么有脸说得出口?” 宋礼闻言一怔,脸色顿时难看了起来。 “汉王殿下,这些匠人们虽然辛苦劳役,但工部也会拨给他们应得的俸禄,臣不知他们为何会这样……” 话音未落,宋礼陡然转身,怒视着大腹便便的军器局大使! 朱高煦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只见这个军器局大使是个肥头大耳的货色,还挺着一个大肚子,顿时就反应了过来。 还能因为什么? 贪腐呗! 军器局大使这个职位,可是如同后世采购部的肥差。 朱老四是个战争狂热分子,没事儿就挥师北伐,那么军备辎重自然就是紧要物资。 工部军器局与内府兵杖局掌控军备制造,这个军器局大使想要贪污简直太容易了! 比如将制作兵器的铁料倒卖出去,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眼见众人目光不善地盯着自己,军器局大使李文辉瞬间面色惨白,哆嗦着身子张了张口,却是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他哪里想过,今日汉王殿下会前来视察,还如此关心这些卑贱的匠人! 朱高煦见状懒得跟他废话,冷哼道:“聂兴,抓人,将军器局封了,揪出所有蛀虫!” 聂兴这厮自从洗白之后,很快便适应了锦衣卫的嚣张身份,尤其对贪官污吏格外痛恨。 得了汉王命令,他直接带人上前将李文辉制住,并命手下查封了整个军器局。 宋礼见状面色大变,“殿下,万万不可啊!” “眼下北伐在即,朝廷需要大量的武器辎重,您如果查封了军器局,那会延误北伐大计啊!” “对啊,汉王殿下。”夏元吉见状也不由叹了口气,出面提醒道:“军器局如果停摆,那就没法为明年北伐打造足够的武
相关推荐:
醉情计(第二、三卷)
小白杨
突然暧昧到太后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镇痛
总统(H)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差生(H)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