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不失一。王旦月后果然将这位医师请到京城,医师检查了王素的身体后,即于次日为他种了痘,第7日小孩发烧,12天后种痘处即结痂。王素活到85岁也从未感染天花。这个生动的事例,虽然是数百年后一位曾为皇室子孙等种痘获得成功的种痘专家朱纯嘏追记的,清御纂并颁行之《医宗金鉴》(1742年)也宗此观点,但参考孙思邈接种脓血以防疣目、疖肿的方法,比孙氏晚300多年的峨眉山神医用接种人痘脓汁以预防天花也就不是不可信的了。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12世纪初已发明应用人痘接种法以预防天花的意见,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 ——《中外医学交流简史》 * 1795年5月14日,詹纳将从人手背上的牛痘脓疱中提取的淋巴液滴在一名少年两臂上各长约2厘米的伤口中。没过多久,少年就出现了牛痘症状并病倒了。随后他很快复原,并被植入天花病毒,身体却没有任何反应。由此,詹纳更加确信牛痘可预防天花。之后,詹纳又继续对35人进行实验,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提交给英国皇家学会,并在1798年正式出版。然而,一部分宗教界和医学界人士却反对牛痘法。有人主张,攻克上帝为惩罚人类而降下的传染病是对神的冒渎。另一方面,人们对“牛的脓疱放入人体内”这一事实十分反感,这种反感不断扩散,甚至出现了接种牛痘就会变成牛的谣言。当时英国施行的还是人痘法:通过接种已感染天花病人的脓疱来预防天花。 由于与人痘法相比,牛痘法的感染更加轻微,过程更为安全,所以在遭受无数反对的情况下,牛痘法还是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推广。 ——《问学:思勉青年学术集刊》 * 种痘法从最初引进中国以后曾消失过两次。两次都是重新再由Luconia(吕宋岛)传来。 …… 牛痘疫苗供给如此频繁中断,原因是什么?前面已经提到,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长时间安全地保存牛痘疫苗,而只能通过用人体保菌的方法来保存和传递,所以在一定的时限内,如果没有牛痘接种者和活着的牛痘菌(痘浆),牛痘疫苗就会中断。如果天花不继续流行,人们对天花的关注就会降低,接种者自然也会减少。另外,故意制造的关于种痘医师的谣言以及对牛痘本身的迷信(将牛痘种到人身上会留下遗毒的传言),都会使接种者减少。特别是中国传统人痘接种师因牛痘法的盛行,将导致饭碗被砸,故对牛痘法更是坚决反对。 ——《问学:思勉青年学术集刊》 * 除此之外,在《引痘略》中还加入了五行思想和气论的内容。欧洲曾出现过如何解释将牛的脓疱移植于人体内的这一难题,中国同样如此。邱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牛在五行中属土,人的五脏中的脾脏也属土,故牛与人的脾脏属于同气的理论,反驳了一般人认为的牛和人属于不同气的主张 ——《问学:思勉青年学术集刊》 * 8510年,行商代表伍秉鉴、潘有度、卢观恒出资白银3000两,免费提供牛痘接种,并向接种者给予报酬(果金),使得接种者源源不断地前往接种牛痘。免费接种及附赠报酬,成为贫苦阶层参与牛痘接种的最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牛痘疫苗也借此得到稳定保存。 ——《问学:思勉青年学术集刊》 * 第145章 今谢氏洛水远赴海外,历时二载,得回神种。大功!封洛县县侯 牛痘是牛患的一种轻度天花。 想要实行牛痘法,还得找到患天花的牛。好在这并不难找。 除此以外,老皇帝还召集天下有名医者,共商预防天花,这件事的威力……怎么说呢,一位医者已经八十多了,他家小孩怕他舟车劳顿,人直接没了,想要为他回绝官府,这位医者表示,就是抬,也要让人把他抬到京师! 全天下的医者:通通给我滚开,光宗耀祖就在今天了! 前晋王妃卯九州也进了皇宫,与其他医者一同翻阅那本古籍,商量人痘和牛痘的可行性。 最后商讨出来的结果是:“牛痘确实优于人痘,然而牛痘不能乱种,地域、气候、时辰,乃至提供牛痘的人的身体情形,都会影响疗效。” 他们举了粤东地区举例。 粤地卑湿,人多得疯疾,假如从此种人身上获取牛痘,注入他人体内,为害不浅。 对此,卯九州提出:“切勿着急种痘,此本古籍还需完善。” 许烟杪坐在旁边,全程的赞叹声就没停过。 这件事能够提上日程,许烟杪就放心多了。 现在摆他面前的,是另外一件事—— 老皇帝召集所以大臣,要看远航船队从美洲拿回来的土豆、红薯、玉米了! * 秦关侧头看了一眼谢洛水:“很紧张?” 谢洛水抿着唇点头。 毕竟事关她能不能封侯。 秦关决定说点什么来转移她的注意力:“小董的牙齿怎么样了?卯神医怎么说?” 谢洛水脸上露出悲色:“已经烂透了,治不好了。” 两年的海上漂泊从来不是什么轻松的事,船上的人或多或少都得了病。 秦关提到的小董也是如此。 这人如今已经吃不动带筋骨的食物了,白米饭外加青菜豆腐之类才能入口,而且一定要煮得特别烂,想吃大鱼大肉,根本不可能。 哪怕是谢洛水的体质,也在船上生过好几场大病,只不过她好的快而已。 秦关拿右拳头一捣左手心,道:“我跟陛下多年,他向来赏罚分明,绝不会辜负我们,辜负船上弟兄的。” 谢洛水也信这话。 两人一同看去上首,陛下在当众打开他们带回来的,用来展示实物的箱子。 ——至于种子,当然是另外存放着,不可能随意拿出来接触外界。 老皇帝那只弯弓搭箭稳得不行的手,竟然颤抖了。 盖子掀开,布一层层解掉,他先看到了玉米。 它差不多有孩童手臂那么粗,由绿皮重重包裹,老皇帝将它拿出来,拨开那一层又一层的绿皮,露出里面那好似妍丽女子露齿而笑,流转着光华的玉粒。 当它被举到众人面前时,这群掌握国之中枢的官员齐齐失了声。 不止是因为这个叫玉米的东西长得好看,还因为谢洛水说的:“此物亩产一百八十斤!” ——他们到达美洲时,没多久就是收成的时间。正好方便测量。 而现在大夏主食的平均亩产分别是: 粟一百一十二斤。 麦一百一十二斤。 稻三百五十三斤。 稻谷产量虽多,但太挑地了,而玉米,据谢洛水说,能种在山地里!也就是说,它对水源及土地肥沃要求不高! ——当然,许烟杪早就说过这话了,但他们得为自己知道这事找个来源,对吧?总不能他们表现得比亲自去了美洲的谢洛水更了解情况。 老皇帝拨开三五个玉米,从里面掏出土豆,这东西个头宛若林檎(苹果)。 谢洛水高声:“此物亩产五百七十二斤!” 老皇帝又拿出红薯。 谢洛水几乎把嗓子扯哑了:“此物,亩产——” “千斤!!!” 千斤啊! 麦粟的十倍!稻谷的三倍! * 玉米、土豆、红薯在这些官员手里传递,他们用力擦着玉米上面的泥土,掰开叶子小心地抚摸上面的玉齿;小心地捧着土豆,轻轻嗅着上面令人熟悉的,地里刨出来的气息;红薯放了半年多,早已发芽了,干瘪了,像是老人的手指头,丑陋而干巴,然而,没有人嫌弃它。 他们捧着这些东西,没忍住一下子哭出来。 哭饥荒,哭灾年,哭以前所有饿死的人。 不会挨饿了!以后都不会挨饿了!再穷,也不会有人饿死了! 哭着哭着,又笑起来。涕泗横流的笑,难看得不行。 但他们想笑! 老皇帝高高举起手中红薯:“往后!大夏境内,天灾再不会带来饥馑!” 你说!怎么会不值得笑呢!!! 那一天,欢呼声、喝彩声、大笑声响彻云霄。 唯有伊拉拉这个美洲土著格格不入,倍感寂寞。 他有些困惑地看着这些大夏人:怎么突然就抱着那些地里挖出来的东西又哭又笑了? 玉米是太阳神,抱着祂又哭又笑他能理解,但其他两个东西,怎么也引得他们那么大反应? * 伊拉拉会被邀请来大夏,自然是秦关和谢洛水商量过后,决定请个土人来教导他们怎么种植土豆、玉米、红薯。 除了种植,还有如何储存,如何选种,这些如果靠他们自己摸索,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才能推广。 虽然他们语言不通,但可以一个做,一个跟着学啊! 比如,巴拉圭人就掌握了一种土豆冻干技术:把土豆洗干净再冷冻,化冻后挤干水分,在室外晒干。这样就能长期储存土豆了。 ——这个方法,他们至少用了两百年。 还有土豆病害——他们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形容这事,他们只知道曾经有一个部落,只种一种土豆,那个部落后来就饿死了, 美洲的土地上有数百个品种的土豆,在巴拉圭人热心的引导下,谢洛水等人成功挑选了十来种土豆带回华夏。都是个头大的。 “谢洛水!”老皇帝一手拿着红薯,一手招呼她上前。 谢洛水约莫猜到了什么,心脏猛地一跳,硬是愣了十几个呼吸都没回过神来。 老皇帝对此很有耐心。 他依旧带着微笑看谢洛水,直到谢洛水回神,小跑到他面前。 老皇帝打趣:“朕瞧你若不是在朕面前,都想跑着跑着翻个跟头了吧?” 谢洛水大大方方,笑着说:“回陛下,洛水确实极为兴奋。” 老皇帝也笑了:“确该兴奋。” “封侯受赏。朕不食言。” 谢洛水的手指扣紧手心,发声都有些艰涩:“臣,谢陛下厚恩!” “哈哈哈!先别急着谢,你还不知自己该封什么侯呢!” 天统大帝朗声大笑起来。脸色突而一肃:“谢洛水上前听封!” 谢洛水脸色突然平静下来。 仿佛已经做过千百遍那样,沉稳地上前,跪下。 大帝垂眼看她:“有功乃得封侯。今谢氏洛水远赴海外,历时二载,得回神种。大功!封洛县县侯,食邑五百户。” 仿佛有着什么声音冲击着她的耳膜与心脏,每一声心跳都像是要撞出喉咙。 有那么一瞬间,谢洛水脸上的表情和脑海中的思想都化作空白。 她似乎听不到其他声音了,只能抓住一句“封洛县县侯”。 此刻她感觉自己仿佛风中的草芥,轻飘飘,晃悠悠,不争气得好似随时可以晕过去。 洛县是她从小到大住的地方,皇帝将她封在这里,就是为了让她能够衣锦还乡。 这还不够。 她再次听到陛下的声音。 “设渡海将军一职,阶从七品。特官封汝渡海将军。” 谢洛水没有吭一声,只是低下头去,重重给皇帝磕了个响头。 作者有话说: 最初的牛痘苗多采用牛□□旁的天然痘浆和已种牛痘的婴儿所发的痘痴,但受地域、气候、时间及供体的影响,既不能及时接种,又因痘苗质量不一使疗效下降。中国医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发现“粤东地势卑湿,不无疯疾(注:指麻风、梅毒等传染病 ),若误取其浆,传之无疾小儿,为害不浅。” ——《种痘术及其中外交流》 * 民国时期的数据更能反映清代的单产。民国时期,玉米、番薯新品种并未大面积推广,品种改良也是以稻麦为主,玉米、番薯仍沿用以往的农家种,在外部生产环境没有显著改变的前提下,民国的统计数字完全可见清代的一般水平。如吴宝华的统计简单运算后,可知玉米亩产为850市斤、番薯亩产为1000市斤;吴传钧的为玉米209市斤、番薯1125市斤;冯和法的为玉米151市斤、番薯993市斤;均能代表清代玉米、番薯一般亩产水平 ——《商贸演进视角下的货币金融变迁》 * 据1935年对甘肃32县马铃薯的统计,种植528592亩,产量2985059担,平均亩产量572.2斤 ——《农村经济史研究:以近代黄河上游区域为中心》 * 印第安人还发明了一种土豆冻干技术:将土豆清洗、冷冻,化冻后用脚踩踏挤出水分,再在室外晒干。这种风干脱水的土豆能够长期储存,不再受季节的限制,可以应对天灾人祸,也有助于王国大兴土木 ——《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 土豆在美洲原产地有几百个品种,爱尔兰偏偏种植了一种名为“垄坡”(Lumper)的单一品种。疫情暴发时,根本找不到其他能够抗病的替代品种。在没有农药的年代里,病害第二年注定会在田间重新开始。8545年爱尔兰岛的土豆减产1/3,第二年和第三年疫情持续暴发,愈演愈烈,土豆几近绝收。 ——《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 从前农民都喜欢
相关推荐:
斗罗:投靠唐三,我收了小舞!
在那遥远的边疆[60年代]
[快穿]被反攻略的宿主
叶宁有三个师傅的小说
这个小孩很好养(H)
【咒回黑化】锁链,早就不需要了
最远是身旁(H)
惊!师尊竟然暗恋我
致命吸引
尊敬的扫帚骑士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