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喻的荒谬:“堂堂一朝少师,天下士人表率,你难道不知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有那些昏聩荒唐、愚蠢轻狂之人,才奉之为解忧药!你竟和他们一道,自甘堕落吗?” 她话说得其实不狠。 可很久没人敢跟他这样说话了。 回首过往某些夜深长坐灯前等待天明的时候,谢危安静极了,认真地慢慢道:“往后不会了。” 姜雪宁心头莫名跳了一下。 紧接着连眼皮都跳了一下。 分明平凡的一句话,在谢危的注视中,竟说出了一种缱绻而郑重的意味,仿佛这是他对人许下的承诺一般。 而这个人,正是自己。 若说方才不客气地推开门走进来质问,是怒极上了头,一时想不过,那在谢危这句话出口的一刻,姜雪宁所有的冲动与怒火,都如潮水一般退了,只留下光秃秃的礁石,让她陡然惊醒—— 这里不再是山野了。 她若不审慎地保持与谢危的距离,很有可能会使自己卷入一场身不由己的旋涡。她不应当对谢危有所僭越,有的界线一旦越过,不仅会引起误会,也会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 谢危仍旧温温地看着她:“我不骗你,你不相信吗?” 姜雪宁心底越觉凛然。 她悄无声息地收敛了,眉眼也低垂下去,回想自己旧日与这位当朝少师相处的模样,勉强笑了笑,道:“先生一言九鼎,自然重诺。如此学生也就放心了,方才之言多有冒犯,但实也心系先生安危,还望先生不怪。” “……” 谢危嘴角弯存的那一点隐微的笑意,忽然之间,慢慢消没。 他是何等敏锐的人? 几乎瞬间察觉到了她态度的生疏,距离的拉远,好像意识到先前做了什么了不得、不应该的大事一般。也或许是被他方才的某句话吓到了。 姜雪宁被他注视着,可也没听见他说话,莫名一阵心慌意乱,还有点对自己的埋怨。 她与谢危有过格外特殊的共同经历。 这导致她稍有不慎便会露出本性,不够小心,也不够谨慎。而谢危会因此寻隙而入,更进尺寸,她那时再醒悟过来抽身,可就晚了。 此刻姜雪宁简直想夺路而逃,可她也知道倘若就这样走了,无疑默认两人的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改变。 而这并非她想要看到。 所以她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合适的话题,稍稍镇定回来,问:“如今我等滞留济南,与边关尚有千里之遥。燕临乃是罪臣之身,且已经提前赶往边关,他没我们照应,不知会否遇上难事。要救公主,就要打鞑靼,要打鞑靼就必有兵权。先前一路上不敢询问,可如今……不知兵权,从何而来?” 难道就这样举义旗反了? 可燕临一族流放,人都在黄州,就算有豢养私兵,也不可能远赴千里去边关作战。光那动静就瞒不了人,打草惊蛇之下,朝廷不可能眼睁睁看着。 届时又如何成事? 所以姜雪宁的问题,可以说问到了点上。 只是谢危此刻并不是很想回答。 他静默地注视着她,似乎想要把她从皮看到里,挖个透透彻彻,明明白白。 过了好半晌,才道:“矫诏。” 矫诏?! 姜雪宁被这两个字惊得头皮一炸,然而迅速地思考一番,便发现这几乎是个天i衣无缝的计划!谢危常在内阁议事,对朝廷一应动向了如指掌,若由他出面,带着所谓的“圣旨”,将边关的兵权交与燕临之手,谁人敢有质疑?等边关向朝廷确认,或者开战的消息传到中原,只怕仗都已经打完了! 待得公主既安,再举兵入京又有何难? 至于届时公主会有什么反应…… 姜雪宁却不愿往下想了,因为她并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也并没有资格阻止含冤忍辱的人们洗雪复仇。 她缓缓地舒了一口气,似乎想要借此平复为谢危这二字忽然激荡起来的心绪,然后便想顺理成章地说什么“先生果然高瞻远瞩”之类的屁话,就此告退。 没想到谢危忽然叫了她一声:“宁二。” 姜雪宁一怔,抬头:“先生有何指教?” 谢危抬了手指,轻轻拨弄了一下琴弦,那琴弦立时颤颤地震动,流泻出颤颤的余音。 他眸底光华流转,望着她笑。 只是那笑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揶揄和戏谑,轻飘飘道:“我还以为,你是记恨,恼我说你做的东西难吃,来兴师问罪的。” “你凭什么敢说这话?!” 姜雪宁顿时像是被人踩了尾巴的兔子似的,差点跳起来!正所谓是“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谢危这是明明白白的嘲讽!她从昏迷时就积攒的怨怼,一瞬间全炸开了,哪儿还记得克制审慎、疏远距离? 愤怒的话脱口而出。 “吃都吃了还嫌东嫌西!没本事马后炮,有本事你吐出来啊!” 她脸都涨红了,仿佛就要跟谁一决生死荣辱的小兽亮出獠牙似的,浑身紧绷。可落在谢危眼底不过就是只没长成的小兽,凶巴巴露出并无多少威慑力的乳牙。 他舒坦极了。 瞳孔里的笑意,像是柳叶梢尖那一点清透的春日风光,只道:“我没本事,吐不出来。往后做给你尝尝,但叫你心服口服,如何?” 赤I裸裸的打脸! 姜雪宁的脸跟那浸了水的工笔画似的,什么颜色都有,只觉在这地方多站片刻都要气死,趁着理智尚存,她径直冷笑一声:“可不敢劳您尊驾!” 说罢拂袖转身便朝门外走。 她怕自己一个忍不住,冲上去把这位讨人嫌的摁住暴打一顿! 谢危也不留她,就这么笑看着。 只是姜雪宁走到门口,一手扶在门框上,却好像终于回忆起了什么关键的事一般,身形忽然僵硬,真个人跟石化了似的。 谢危故作不觉,若无其事问:“怎么啦?” 姜雪宁这一刹已经想明白,对方根本就是故意激怒,自己万万不该炸毛!只这三两句话,便使她先前为与谢危保持距离所做的一切前功尽弃,全都白费! 但要改正已经晚了。 姓谢的阴险狡诈,老狐狸套路太深了!!! 她不由为之咬牙切齿,声音近乎从牙缝里挤出来,一字一句道:“我没事,告辞。” 说完她就迈步走了出去。 从刀琴剑书身边走过时还勉强没有异样,然而等转过回廊,到了无人看见处,终于还是抱住自己的脑袋,只恨小不忍乱大谋中了谢危的圈套,懊恼至极,忍无可忍大叫了一声。 “啊啊啊啊——” 谢危坐在这边窗下,能听见个大概,脑海想想她捶胸顿足懊丧不已的模样,一根手指压在唇上,实在没忍住,终于笑出声来。 刀琴剑书在外头面面相觑。 谢危笑了有一会儿,才慢慢停下,抬眸望着那雪白透亮的窗纸,菱花窗格在上面留有模糊的阴影,也在他眸底留了几道阴翳。 他静默片刻,皱了眉道:“剑书,找几只猫来。” 别说是剑书了,就是刀琴也瞬间感到悚然! 两人都半晌没动。 谢危却已收回目光,垂眸掩去那一掠而过的戾气,只把面前的琴推开,淡淡道:“去。” 第203章 破罐破摔 九月底十月初, 是秋末才入冬的节气。 只是济南毕竟已在淮河北,天气几已经和南方的冬天一样冷。 姜雪宁这两年来大多在南方度过,已经许久没经历过这样干燥 、寒冷的天气, 乍又遇到, 还有些不很适应。随同谢危一道盘桓在济南府的这段时间, 连出门看个热闹的心都没有,全窝在了屋里。 她身体恢复起来很快。 毕竟在山中那段时间虽然过于紧绷, 可被谢危背回来的一路上就睡了个好觉, 醒来后身子虽然发虚, 可大夫调养得好,没两天就跟普通人一样活蹦乱跳。 谢危却着实有一番折腾。 那周大夫说是在雪地里走久了, 腿脚有冻伤, 短时间内最好不要随便下地乱走。又有见着煎好的药时不时往屋子里端, 大夫背着药囊带着针灸,推拿活血。 直到第六日, 姜雪宁偶然推开窗, 才瞧见他站在了走廊下。 谢危毕竟是皇帝近臣、朝中重臣。 打他来到济南府之后,山东省的不少官员都跑来拜谒,他也完全跟在通州时似的来者不拒, 对人却分毫不提自己要去边关的事,反而说路上是遇到了不明人的截杀伏击,责令济南府与沿路各省严加追查审问。 谁会对此起疑心呢? 自然是各省回去彻查此事,只疑心是天教作乱, 并且立即如实将此次的事情上报朝廷。 姜雪宁有时候都不敢想:果真不愧是将来能血洗皇宫的乱臣,这种冠冕堂皇、胆大妄为的事, 他竟然也敢做,而且因为前期的借口找得好, 根本都不会有人怀疑他。 可怜这些个官员唯唯诺诺,战战兢兢…… 哪里知道,这位圣人似的谢少师,根本就是心怀不轨的反贼呢? 重新出得门来的谢危,气色比起她去看的那一日,似乎又好了许多。墨发只用一根乌木簪束了,大半都披散下来,身上也是轻袍缓带,只那雪似的道袍简单到了一种返璞归真之境,反衬出一种不染浮华的清净。 是种静逸的风流。 她瞧见他时,他也朝这边看了过来。 姜雪宁眨了眨眼,现在都还记得自己醒来那日去看他时所遭遇的“套路”,心里是又懊恼又发怵,纠结于自己要如何与对方保持距离的事情,后来几天却是无论如何不敢前去探望了。 可眼下视线对个正着,总不能当没看见吧? 她硬着头皮,抬起自己的爪子来,远远示意,打了个招呼。 谢危看她半晌,似乎打量着什么,末了只一笑,既没说话,也没有要走过去的意思,反而是顺着长廊继续往前走,出去后便往南边走。 那并不是大门的方向。 这些天姜雪宁虽然没出过门,可院落就这么大点,平日散步都摸了个清楚,一眼就看出南边分明是厨房。 一时之间,她为之哑然。 脑海里却冒出当日谢危那句“往后做给你尝尝,好叫你心服口服”来。 这人该不会是认真的吧? 姜雪宁心底打鼓,眼看着谢危身影消失在走廊上,出于某种对事情成真的慌张,二话不说把窗扇给关上了,生怕自己看着点什么不该看的。 可一刻过去,两刻过去…… 她人坐在屋里,总觉心神不宁,时不时就要按捺不住,扒开窗缝来悄悄往外头瞧瞧。 也不知过去有没有大半个时辰,姜雪宁正琢磨觉得谢危也就是开个玩笑,毕竟君子远庖厨,怎么着人也是半个圣人,不至于这么跟她较真吧? 可这念头才一划过,窗扇便轻轻震动起来。 有人站在外头,用指节轻轻叩击:“开窗。” 是谢危的声音! 姜雪宁简直汗毛倒竖,正坐在那窗扇下的身体立刻僵硬,抬起头来便瞧见隔着那雪白的窗纸,隐约能瞧见一道颀长的影子投落。 她心念电转,干脆不出声,想假装自己不在。 毕竟刚才打照面是刚才的事,难道不兴她出去散步了不在屋里? 只可惜,谢危并非那么好糊弄的人,声音再次隔着窗纸传进来,已挂上点似笑非笑:“什么时候改属乌龟了?” 很显然,人家看破了。 姜雪宁不能再装下去,泄气地推开了窗扇,果然瞧见谢危站在外面,只是一边袖子已挽起来一截,一手端了碟糖色诱人的花生酥。 微微清甜的味道和花生炒熟后的独特香味,混合在一起,一下顺着小风吹了进来。 姜雪宁在窗里,视线飞快地往那花生酥上瞟了一眼,又迅速地转回了谢危身上,挂起笑容来,先是不尴不尬地叫了一声:“谢先生。” 谢危把那碟花生酥给她搁在了窗沿上。 姜雪宁前阵子已经领教过了此人的深沉套路,早暗中告诫自己要提高警惕,此刻一见连忙道:“先生厚爱,学生不学无术,怎么敢当?从来只有学生孝敬先生的,还请先生收回成意。” 谢危沉渊似的眸子定定瞧着她,倒无多少调笑之意,淡淡道:“口腹之欲都要忍耐,百般谨慎顾忌,你这般活着,又比我痛快多少?” 姜雪宁怔住。 谢危说完,却也不看她是什么神态,何等反应,便转身负手又顺长廊去了。 姜雪宁过了好久才反应过来,重新低头看。 那碟花生酥就这样静静搁在窗沿上。 她直觉谢危说这话不过也是“套路”的一种罢了,可脑海中一阵翻涌,偏偏觉得他这话本身对极了,振聋发聩似的,还有一种莫名的煽动力。 她一时不好判断,是太过认同谢危这句话,还是眼前这碟花生酥散发出来的香味太过诱人,使她在忍了又忍之后,终于控制不住地,伸出了自己罪恶的小手…… 一口下去,糖皮甜得正好,裹在花生仁上,犹如淋了一层油,焦黄的琉璃似的凝固在上面,却偏是焦而不糊。花生又酥又脆,咬碎之后与糖混合在一起,那味道完全超越了糖或是花生任何一种,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在人舌尖炸开。 姜雪宁差点没把舌头一起吞下去。 太好吃了! 上辈子她也就有幸尝过姓谢的烤的野兔子,做的桃片糕,但毕竟野兔子是在荒山野岭,桃片糕就那么几片,前者味道上差一筹,后者吃没一会儿就没了。 这一世,还是头回吃到谢危做的别的东西。 简直不敢相信,世上有人做东西能好吃到这地步! 还有没有天理? 读书读第一也就罢了,毕竟据传姓谢的早慧,自小聪颖;弹琴弹得好,谋略比人高,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可这人竟还下得一手好厨? 姜雪宁突然有了一种被人狠狠拍脸、从上到下羞辱了个遍的错觉。 可手上却控制不住。 吃了一块再拿一块。 不用说,她没能防住谢危的“套路”。 正如世上的男人找外室、养小妾一样,姜雪宁管不住自己,越了界,吃谢危的、喝谢危的,也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吃都吃了能怎样? 吐出来不成? 何况谢危那句话实在说得没毛病。她实已经重活一世了,纵然人世间的确没有真正的自由,可口腹之欲这一点小小的愿望都不能达成满足,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何况当初还是她对谢危信誓旦旦说,自己舍不得死,就是舍不下这人世间之种种的牵挂与欲求。 吃就吃了。 人在屋檐下,哪儿能不低头? 她想自己还要去边关,找燕临,救公主,有求于谢危的地方多着呢,总有说软话的时候,人家愿意给她做吃的,她就受着呗。关系搞坏了,那还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破罐破摔,干脆心安理得跟着谢危混起了吃喝。 没过两天,别院里厨子烧的菜她就吃不下去了。 可谢危又不真是厨子能顿顿做,姜雪宁便只好瞧见他从走廊上往南边厨房走,便以“孝敬先生”的名义跟过去,守着那刚出锅的吃。 谢危本是隐士文人气。 可外袍一脱,袖子一挽,做起菜来竟也像模像样。 偶尔她把视线从案板或者锅里那些食材上抬起来,看过去,倒觉得这般沾了浓重烟火气的谢危,比起高居庙堂、运筹帷幄的那半个圣人,要顺眼得多。 这些天来谢危好像也不急着出发。山东省的官员们也都见完了,别院里清净下来,他就偶尔弹弹琴,看看书,做做菜。 很耐得住性子。 虽然耽搁了行程,可却半点不见慌乱;明明心中有所成算,可除了给姜雪宁做点吃的之外,并无多余举动。 姜雪宁被他温水煮着,几乎都要忘记自己最初的警惕了。 她什么也不会,厨房里只能看下火。 就这样还偶尔要被谢危嫌弃她控制不好火候,要坏了食材的口感。 今日已经是进了十月了,冬日的凛冽初见端倪,厨房里一边是热着水的炉子,一边是烧着火的灶膛,倒是暖烘烘一片。 公主被困鞑靼的消息早传遍了大江南北。 街头巷尾都议论不休。 姜雪宁往灶膛里添了根柴,想起这些天来好像都没看见刀琴,盯着那火焰半晌,便没忍住抬起头来看向谢危。 谢居安修长的手指压着砧板上那片新鲜的柔软的鱼肚肉,不疾不徐地下刀,一点一点地拉成薄片,神情间那种平淡的认真与读书、弹琴没有什么差别。 面前的锅里有小半锅已经开至蟹眼的水。 他撩起眼皮看一眼水,都不用再看姜雪宁,就知道她不知又开什么小差:“添的柴不够。烧个火也走神,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 姜雪宁一听便觉气闷,可如今指望着他做吃的,便老老实实又往灶膛里加上两根柴,道:“在济南已经待了这么久,不是说雪至之前就去边关吗?” 谢危片鱼的刀都没停:“我都不怕你怕什么?” 姜雪宁翻了个白眼:“那你不是说燕临已经先去边关了吗?你要矫诏,可——” 谢危打断她道:“‘圣旨’已经在去边关的路上了。” 姜雪宁顿时震骇,脑海中于是想起这些天来不见了影踪的刀琴:“我就说刀琴怎么不见了人!” 只是…… 她又不由皱了眉:“我们不到,燕临那边能成事吗?” 谢危垂着头,手顿了一下,声音里竟有一种无由的淡漠:“倘若没我便不能成事,那他这些年流徙之苦,便是白受。” 姜雪宁心底莫名一悸。 过了好半晌,她才带了几分犹豫地问:“那我们什么时候启程?” 谢危终于把鱼片完了,看她一眼,然后拿过边上几枚生姜来切,声音平稳而镇定:“不着急。” * 残阳如血。 边城荒芜。 朔风从西北方向刮来,陈旧的旌旗覆满尘埃,只在城头招展。外头便是边军驻扎的营房,连成一片。高高的点将台上,落叶飘洒,铜铸的麒麟爪牙无人擦拭磨砺,已然锈迹斑斑。 青年的轮廓,比少年时更深邃鲜明了些,一双眼也比旧日多了些沉稳和内敛。 只是偶然抬起,仍如无鞘的剑—— 灿若骄阳,锋芒毕露! 深蓝的一身劲装,袖口绑紧,结实的手臂有着流畅的线条,腰背挺直,更有种蕴蓄着力量的美感。因为刀剑磨砺而长了些茧皮的手掌,却慢慢从那锈蚀的麒麟铸刻上抚过。 有什么东西顺着陈旧的纹路爬了上来。 分明是如此地冰冷,燕临却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滚烫。 点将台离地三丈,宽有百尺。 五万边军阵列于下! 却只他一人,独立高台之上。抬望眼,唯荒野苍茫,旌旗迎风,地滚彤云,剑如覆雪! 第204章 边城 “离开黄州, 一路往北?”早朝过后,沈琅留了机要大臣下来议事,可就这时候, 外头忽然来了急报, 他仔细听完后, 一张本就阴鹜的脸越见阴沉下来,只道, “可查知了他将往何地?”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新义额头上都冒出冷汗来, 哆哆嗦嗦回:“听下面人说, 看路线,似乎、似乎是往边关的方向去……” 边关?! 在场诸位朝中辅臣、六部要员, 无不为之倒吸了一口凉气, 面面相觑。 张遮本要奏报今年刑部秋决事宜, 闻得此言,更是眼皮一跳。那一张沉默寡言的脸上, 少见地由于惊诧而有了一丝松动。 然而随即又平复。 他甚至恍惚了一下, 目光垂落时,瞧见自己官服袖袍上那细密爬上的云雷纹,才想起, 这一世与上一世是不同的。 上一世,她同乐阳长公主沈芷衣交恶,也无力营救勇毅侯府于水火。而这一世,长公主殿下在宫中待她不薄, 勇毅侯府虽被抄家却保住了大半力量,只流放黄州。她甚至成了谢居安真正的学生, 麾下更有前世富能敌国的尤芳吟,若人在南方, 势必还会遇到卫梁…… 那样多的人,命迹因她而改。 那么今时今日,燕世子比上一世更早地有所异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这件事却大大出乎了沈琅的意料。 他高坐在御座上,额头太阳穴的位置却有些突突地跳动,只觉一股气血往脑袋上冲,抬手慢慢压住了,才咬牙切齿地续问:“只他一个人擅离黄州?燕氏一族其他人呢?!” 王新义跪到了地上:“发觉燕临离开黄州后,当地州府官员便立即搜索,可,可……” 沈琅骤然一把拍在御案上,厉声道:“说!” 这“砰”地一声响,案上笔墨皆在震动。 王新义整个人立刻全伏了下去,额头贴着冰冷光滑的地面,声音里一片惶恐:“回圣上,不见了!燕氏一族不见了人,全都逃了!” “胡说八道!” 沈琅的面容近乎扭曲,御案上所有东西几乎都被他一把扫落在地,奏折笔墨,一片狼藉。 “燕氏一族上百口人,一个燕临跑了尚不足为奇,怎么可能一族上下都没了踪影?!他们哪里来的本事,逃过朕重重耳目,逃过州府重重关卡?!” 这一下,是所有大臣都跪了下来,齐呼“圣上息怒”。 毕竟这两年来,皇帝对政务越发疏懒,信奉长生之道,常服五石散,性情越来越喜怒不定。朝中官员动辄得咎,也不是一回两回的事了。 众人即便舍得这一身官服、一顶乌纱帽,也得要顾虑一下自己肩膀上这颗脑袋。 唯独张遮慢了那么半拍。 年事已高的刑部尚书顾春芳,心底叹一声,先跪下来。转头一看自己得意门生还扣着那封事关今年秋决名册的奏折立着,便抬起手来扯了他一把。 张遮扣着奏折的手指用力几分,便突出几分凝滞冷厉的线条。 到底还是没拂顾春芳好意。 只是屈膝前,一眼瞥见从御案上滚落到脚边的贡品松烟墨,似乎是嫌挡着地上,便轻轻一脚拂了开。 顾春芳瞥见,不由看了他一眼。 满朝文武都战战兢兢,唯有边上立着的一名和尚格格不入。 生得面方耳阔,有些凶相。 穿着一身大红僧衣,却偏做高僧之态,得闻燕氏一族遁逃消息,也不过微微皱了眉。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当朝国师,圆机和尚。 这些天来,朝野上下就没什么好消息。 内有天教作乱、搅得民不聊生不说,外有夷狄窥伺,原本绝密的乐阳长公主被困鞑靼王庭、向朝廷求助的消息,不知怎的竟走漏了风声,传得满城风雨,百姓们议论纷纷,都在猜
相关推荐:
亵渎红楼
似是故人来
难追
囚徒(百合abo)
乱世红颜
医道狂尊
权色仕途
情欲的盛宴[百合花传奇]
COS太宰治的我穿进了柯南剧组
我家徒儿总想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