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他们在边疆稳住脚才能跟过去。 告别家人之后,他先去了省都指挥使司,在这里见到了其他被召回的老兵,共计六百余人。 之后大家一起被送到了洛阳。 大都督府早就准备好了场地,他们将会在这里接受系统的培训。 他们到达的时候,这里已经有四千余人。 之后又陆陆续续来了六千多人,总人数达到了一万一千多人。 直到此时他们才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 高原。 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并没有谁退出。 毕竟来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 很快朝廷派来培训的老师纷纷就位。 本来大家以为,会培训一些管理百姓的方法,追捕盗贼技巧之类的。 哪知道,大多数时间,教的都是高原历史,以及高原的现状。 还有到了高原之后,他们的具体任务。 说白了,既当爹又当妈。 任务如此繁重,大家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高兴。 能来这里的,都是不甘平凡,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人。 越是艰苦的地方任务越重,立功的机会就越多,目前的情况正合他们的心意。 在培训的第十天,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圣皇、太上皇、皇上、安平侯,全部都来这里看望他们。 大明三皇,以他们的身份地位,这辈子都没机会见到任何一个。 今天不但见到了,还一次性见到了三个。 还有传说中的天降贤臣安平侯。 光宗耀祖啊。 不少人激动的热泪盈眶。 尤其是三皇分别对大家的牺牲表示了认可,并称赞他们都是华夏英雄。 更是让他们心中生出无限自豪,恨不得为大明赴死。 陈景恪看着激动的将士们,心中也是百感交集。 华夏英雄,他们当之无愧啊。 事实上三皇一起来探望大家,就是他提出的建议。 高原太苦了,没有去过的人永远都无法想象那里的艰苦。 前世很多人都说什么挑战318线。 就这么说吧,现在的高原,比前世的318线艰苦一万倍。 每一个愿意去高原的人,都是英雄。 再多的赞誉之词,放在他们身上都名副其实。 ----------------- 就在大明为治理高原做准备的时候,护送宝瓶的使节团一路不停歇,只用了一个月就到达了目的地。 然后就召集高原各土王,宣布了皇帝的命令。 不出意料,此举遭到了高原各大势力的强烈反对。 看起来抽签很公平,可谁都知道这玩意儿是不可能公平的。 掌握宝瓶的人完全可以决定,谁能成为活佛。 这就意味着,活佛的任命从此就掌握在朝廷手里了。 名义上灵童的选拔依然由各部落推荐,可若想让自己推举的灵童当活佛,就必须得讨好朝廷。 主动权掌握在朝廷手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就不用多说了。 只要不是政治小白,都不会同意宝瓶制度的。 不过他们也不敢公然对抗朝廷,毕竟大明以无敌之势横扫天下,重现汉唐雄风。 正面对抗他们没有任何胜算。 所以他们的反抗也显得非常礼貌。 各家联合上疏,表示灵童和活佛乃是佛的旨意,凡人不能干涉,否则佛祖会震怒的。 而且活佛选拔措施已经深入人心,贸然改变恐怕会引起信徒的不满。 若是他们因此生乱,就不好了。 皇上的仁慈之心我们感受到了,并且感激涕零。 但为了高原的安宁,为了不触怒神佛,还是不要改变什么了。 接着他们又拍了一通马屁。 这封奏疏写的很有水平,可以说讨好里夹杂着威胁,示弱里也透露着一股坚决。 使节团早就得到过吩咐,在拿到奏疏后没有做丝毫停留。 以八百里加急将其送回洛阳。 回的时候比去时用时还要更短。 当高原土王的奏疏,出现在朱雄英御案上的时候,时间才二月底。 朱雄英毫不意外这个结果。 那些土王若是同意才见鬼了,正常人都不会同意的。 可大明要的就是他们不同意。 于是第二天早朝,朱雄英大发雷霆,认为高原土王不尊天子。 高层早就知道是咋回事儿,但此时都故作不知,表现的义愤填膺。 其他不知情的臣子就更别提了。 大明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天子啥时候受过这样的气? 必须得教训他们。 于是,出兵就成了唯一选项。 至于派谁去,那还用说吗,自然是驻扎在川蜀的神机营啊。 群臣也都觉得非常合适。 徐允恭刚刚带领神机营,轻而易举就解决了大小凉山问题。 大家对他们的能力,是非常信任的。 再加上从川蜀上高原也非常方便,一举多得。 于是,圣旨和大都督府的调兵令,同时发出。 早就做好准备的徐允恭,接到命令后立即挥师西进。 平定高原之战正式打响。 第600章 尾声(八) 可以这么说,没有人想到朝廷会在这个时候对高原动手。 别说高原上的土王们,就连大明内部,也只有高层一小撮人知道这个计划。 所以,当朝廷决定出兵,朝野都很惊讶。 怎么说打就打起来了? 作为官方口舌的大明周报,及时发行了最新一期。 上面详细介绍了高原与中原的关系,总之一句话,自古以来。 接着又着重介绍了目前高原百姓的惨状,以及皇帝是多么的不忍,希望高原土王学习大明,善待百姓。 结果高原权贵都无视皇帝的旨意,还驱逐大明派遣的宣慰使。 因为推举宗教领袖之事,高原时常陷入内斗,更是生灵涂炭。 皇帝就制作了宝瓶,还请了佛道两家的高人开光。 哪知道高原土王非但不感激,甚至还裹挟高原百姓威胁朝廷。 总之就是,高原土王恶贯满盈,大明忍无可忍遂决定出兵征讨不臣。 看过报纸之后,大明上上下下可谓是义愤填膺。 敢无视我皇旨意,该打。 读书人也觉得,高原人太野蛮了,竟然还使用奴隶制度。 我大明有义务解救当地百姓,宣扬圣人之道。 就连普通百姓,都心生恻隐之心。 虽然大明的日子好过了许多,可对以前的苦日子记忆还是非常深刻的。 本来他们以为,当年自己的日子已经很难了,没想到还有比那更惨的。 再想想自己现在的日子……真是皇恩浩荡,感谢圣皇、太上皇、皇上。 于是,皇家和大明又收获了一波民心。 对于大明出兵解救高原百姓……大明普通百姓则认为,国家大事朝廷决定就好了。 我们相信皇上,他是不会错的。 大明轻而易举的就将人心凝聚起来。 各项物资,也源源不断的送往前线。 罗不弃等一万多征召回来的老兵,也踏上了前往高原的道路。 神机营负责攻城略地,他们的任务是接手土地,并完成治理。 ----------------- 而此时,徐允恭也已经率军来到雅州(雅安),休整一日后攀登飞越岭。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第一个挑战。 不是来自于敌人,而是来自于环境。 飞越岭海拔近八百五十丈(2830多米),很多士兵出现了高原反应。 徐允恭早有准备,率军在这里逗留了两天。 高原反应严重的一百多名士兵,被带回雅州休养,其余人在略微适应之后就继续出发。 没多久他们到达了大渡河岸边。 大渡河是一道天险,只要对方沿河布防,就算神机营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渡过的。 然而早在十几年前,傅有德平定西南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建立了千户所。 牢牢扼守住了大渡河天险。 徐允恭的大军没有遇到任何阻碍,轻松就渡过了这道天险,正式进入土王控制的土地。 而此时的高原土王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大明会对他们出兵。 关键是,大明出兵的速度实在太快了。 按照常理算,他们拒绝朝廷的宝瓶制度,等消息传回去,大明要开会讨论,还要做前期筹备。 想要出兵至少得等到年底了,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 但事实上是,徐允恭渡过大渡河的时间,才刚刚进入四月。 比他们预料的足足提前了大半年。 所以高原土王们根本就没有任何防备,神机营大军可以说长驱直入。 当徐允恭出现在康巴地区的时候,当地的土司还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当确定明军真的打过来的时候,他们虽然很惊慌,却也没有束手就擒。 他们普遍认为。 汉人不适应高原气候,贸然到这里来走路都能喘死,更别提作战了。 所以他们还是很有信心能获胜的。 然而等双方真正接触,他们才发现情况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明军根本就不给他们肉搏的机会,隔着百十丈的距离,就发起了进攻。 他们也知道火器是什么东西。 但据他们了解,那玩意儿射速很慢,不利于野战。 可面前的这支军队不一样,火器好像不用装填子弹一样。 能连续不断的射击。 关键是,他们竟然还有炮。 这些人是怎么把那么笨重的大炮,运送到高原上来的? 而且还能拖着大炮快速行军,这不科学啊。 就在这样的疑惑中,康巴权贵们绝望地看着自家好不容易组建的军队,被轻易撕碎。 野战?枪炮齐鸣。 据堡垒防守?大炮轰炸。 打打不过,防防不住,留给他们的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逃跑,还有一条是投降。 大多数权贵都选择了投降。 高原早在唐末就陷入分裂了,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地盘。 逃到别人的地盘上,和找死没什么区别。 别说他们没地方逃,就算能逃他们也不会走。 毕竟逃了就意味着放弃家族经营多年的财富和基本盘。 而且在他们想来,大明就算打赢了,也得靠他们这些地头蛇来治理地方。 不过是变换一下大王旗而已。 而且明军还能赖在高原不走了不成? 到时候他们依然是高高在上的权贵。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徐允恭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却也将所有官吏、豪强都控制了起来。 之后大军四出,将地方上的恶霸头目全都抓捕。 同时也开仓放粮,赈济当地的穷苦百姓。 百姓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给他们发粮食? 这怎么可能。 以往高原发生兼并战争,不论谁输谁赢都和他们关系不大。 因为不论谁赢,他们都是最底层的奴隶,不会有任何改变。 现在明军不但没有屠杀奴役他们,还给他们分发粮食。 这种情况,他们别说见,听都没有听说过。 难道这就是王师吗? 于是,拿了粮食的百姓,直接成了大明的拥护者。 甚至希望加入进来,一起讨伐那些欺凌他们的肉食者。 其中以年轻人居多。 徐允恭自然不会拒绝这些人的加入,从中挑选了五千青壮整编成军。 自然不是让他们一起打仗,而是让他们作为预备役,维护康巴地区的局势。 而且他还让懂当地语言的将士给他们上课,告诉他们什么是大明、什么是天子。 什么是王师。 之后又让这些人去各个村寨,现身说法教化当地百姓。 他们的话更加有说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拥护大明。 康巴地区的形势彻底翻了天。 如此这般,徐允恭整整在康巴地区待了二十多天。 不是他不想继续进攻别的地方,而是情况不允许。 一是他要等后续行政队伍到达,来接管这些地方。 二是随着深入高原,将士们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已经有数十名将士因为高原反应永远倒下。 他需要停留一段时间,让将士们继续适应。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他需要时间,将明军入高原的消息传出去。 以前打仗都讲究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明军现在很多仗,都是反思路去打的,故意告诉你我来了。 高原土王定然会集结主力抵抗,能省去明军寻找敌人的时间。 徐允恭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等将敌军主力击溃,大军就可以化整为零,深入民间清剿残余。 争取在年底之前,奠定高原大局。 然后再用一年时间彻底扫清残余,正式将高原纳入朝廷的统治范围。 这是大都督府拟定的作战计划。 用冷兵器时代的眼光看来,太过于激进了。 可现在大明的高层却一致认为,太保守了。 打一群兵器都不全的蛮夷,竟然还要用两年? 不过战略计划嘛,总归是要留一点余地的,所以才定了两年的期限。 又过了七八天,罗不弃等万余行政人员,以及大军的后勤部队相继到达。 略作休整,他们就开始接管地方行政。 第一件事情就按照计划,给百姓登记户籍,同时对贪官劣绅进行打击。 之后又按照均田制,给百姓分发土地,并且还免除了所有人五年的赋税。 当然了,光靠这些还不够。 大明想要的是认同‘华夏’的百姓,想要从思想上彻底改造他们,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 大明任重而道远。 当大明在康巴的所作所为传开后,整个高原为之震动。 土王们顿时就坐不住了,连忙征募壮丁打造军队。 各个势力之间也暂时放下了仇恨,准备联合起来抵抗明军。 与此同时,他们还没忘记向朝廷派出使者请罪。 俺们知道错了,宝瓶制度是英明神武的陛下对我们的关爱。 之前是我们不识好歹,现在我们给跪下了。 请仁慈的陛下大发慈悲,饶了我们吧。 非但如此,他们还派出使节,带着钱财酒肉来犒赏徐允恭的大军。 王师的将士们辛苦了,我们已经跪了,就不劳你们跑一趟了。 然而徐允恭将钱财酒肉留下,将使节全部斩首祭旗。 之后他率军直扑打箭炉、理塘,并轻易击溃这里的守军。 这次他没有再逗留,而是率军继续西进深入高原腹地。 而高原的土王们,还在为谁当大军的统帅,该采用何种战术,又该在哪里布防争执不休。 ----------------- 就在神机营纵横高原的时候,三函之地也发生了动荡。 起因是一个叫‘一’的学派请愿,希望三函部落彻底回归大一统。 之前就说过,大明一直在三韩部落施行教化。 尤其是方孝孺学派,更是其中的主力。 那里大部分年轻一代,基本都是方学门徒。 这些年轻人有的在大明谋求出仕,有的返回老家出仕。 这些返回老家的年轻学子并不甘心。 如果他们没有见过更大更广阔的舞台,还能接受在这一隅之地自娱自乐。 可是他们见过了,就再也无法甘于平凡。 这个时候,某些看不见的大手稍稍动了一下,一个名为‘一’的学派诞生了。 “一”意为天地一统。 他们的述求和宗旨,就是彻底回归天朝主体,正式成为一家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壮大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学派,没有之一。 七八成的年轻人,都加入了这个学派。 他们四处宣扬天朝美政、宣传一统的好处,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受到影响。 尤其是前几年大明以无敌之势灭亡小岛,这种声音就更加强烈。 只是,在朱梓别有用心的操作下,目前王国的高层几乎都是保守派。 这些行将就木之人,只想维护既得利益,反对回归大明。 所以一学派的影响力,始终只能停留在民间。 当然了,这主要是陈景恪不希望操之过急。 别看王国的行政大权被保守派控制,但回归的真正阻碍并不是他们。 而是基层的百姓。 百姓没有接受过教育,不懂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族群意识。 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给国王和当地贵族纳税、效力,已经成为习惯。 突然让他们效忠远在万里之外的所谓天子,他们第一反应是无法接受。 大明要做的,是利用一学派,影响基层百姓。 高层爱咋咋滴,等时机成熟,回不回归就由不得他们了。 陈慕华(松下纯太郎)入职鸿胪寺之后,开始按照计划,在诸侯国内搞一些活动。 陈景恪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和平演变领土。 陈慕华到了这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着手重组了一学派,让其成为严密的政治团体。 之后就是谋取政治权力,高层进不去,就进中低层。 这些读书人家里多多少少都是有关系的,很容易就能混进名利场。 一个人的权力很小,当大家结成一张网,能动用的力量就很庞大了。 不过这么做也触碰到了朱梓和保守派的神经。 有大明在,他们自然不敢明着打压一学派,但私底下设置了不少障碍。 陈慕华依然没有着急,在与保守派起了几次冲突之后,他就引导一学派深入基层。 向最底层的百姓宣扬华夏思想,鼓吹天下一统。 百姓无所谓跟着谁,但见到这么多年轻俊杰,都说回归好。 他们自然而然的也就支持回归了。 直到年初,陈慕华终于接到了陈景恪的命令。 大戏收场。 第601章 尾声(九) 朱棣也是在年初收到的密信,看过之后他非常的愤怒: “老八胆子肥了,竟然敢忤逆犯上。” 徐妙云接过信看了一遍,也是眉头微皱: “老八真是……就算朝鲜王国不内附,有老五在也轮不到他当国主啊。” “真是利令智昏。” 朱棣冷哼一声,道:“这个家还轮不到他做主,我去一趟朝鲜,看他是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徐妙云连忙说道:“你不要冲动,老八并未公开表露异心。” “若你逼迫太甚,将他恐吓到了,他真可能会铤而走险。” 朱棣不屑的道:“铤而走险?呸,就他也配?我一只手就把他给捉回来。” 徐妙云说道:“陛下明显不想事情闹大,让你去也是震慑他,你可别真把他给逼反了。” 朱棣不耐烦的道:“啰嗦,我岂能不知道皇帝的意思,放心好了坏不了事。” 之后他就安排好漠北事宜,就带着五百亲卫动身前往朝鲜。 徐妙云担心不已,带五百人可太危险了,万一老八那里真的狗急跳墙…… 郑和安慰道:“娘娘别担心,大王看似鲁莽实则心细如发。” “否则陛下也不会将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他。” “而且蜀王可还在辽东呢,北海舰队的驻地也在旅顺口,陛下那里定然已经有了安排。” 徐妙云一想也是,这才放下心来。 ----------------- 朱棣并没有直奔朝鲜,而是巡视了沿途的防线和堡垒情况。 顺便敲打了一下沿途的官吏和将领,巩固了边防。 一直到五月中旬,他才慢慢悠悠的来到辽东。 朱椿亲自带人出城迎接,见面兄弟俩少不了一番寒暄。 之后他们就屏退侍卫,进行了密谈。 朱棣说道:“老八那边什么情况?” 朱椿无奈的道:“安平侯扶持一学派,宣扬大一统思想。” “八哥虽然没有公开反对,却利用保守派打压一学派,阻止他们获取更大权力。” 朱棣冷哼一声道:“想世袭朝鲜王,我看他想吃屎。” 朱椿耸了耸肩,对朱棣的话无比的认同。 论嫡俗你前面有好几个嫡子,论年龄你是个老八,论功劳就更排不上号了。 凭你也配当朝鲜王? 只是作为弟弟,这话他是不能说的。 朱棣又问道:“朝廷那边有什么具体计划没?” 朱椿颔首道:“有,就等你来主持大局了。” 朝廷的计划很简单,先让一学派主动请愿回归。 当初老朱是许诺过的,让朝鲜以独立藩属的身份存在。 如果现在朝廷主动要求让他回归,那就是食言而肥。 对朝廷的信誉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 当然,如果事情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也不是不能这么做。 但现在有更好的办法。 那就是通过教化,让他们主动内附。 你看,不是我想让你们回归,是你们主动要求的。 身为天朝上国,我不能拒绝子民的殷切希望啊。 虽然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可有这层遮羞布在,朝廷的行为就是符合礼法的。 诸侯王也挑不出刺来。 请愿的事情,自然就交给了一学派。 所以在确定朱棣到达辽东之后,陈慕华就指使一学派,向朱梓递交了请愿书。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家书也送了过来。 上面的内容很简单,你去朝鲜这么多年也没回来谈过亲,带着家小回来一趟吧。 没有直接说朝鲜回归的事情,可以说给足了他面子。 但朱梓却不这么想,当了这么多年朝鲜王,岂是说割舍就能割舍掉的。 而且大明周边已经没有土地可分,让出朝鲜,他就只能封到万里之外了。 不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都是他不想看到的事情。 于是他选择了沉默对抗。 对外声称突发恶疾无法理事,然后将政务尽数托付给了保守派。 既然生了重病,自然也就无法回洛阳探亲了。 保守派拿到授权后,立即对一学派进行了打压,而且他们还拿出了大义名分。 朝鲜作为独立藩属存在,是圣皇亲口允许的,你们这是在违背圣皇旨意。 一学派也是有备而来,自然不会被难倒。 圣皇是允许朝鲜王国独立存在,可也没说不让我们回归啊? 现在回归大一统是万民所愿,是天道所彰。 希望你们能尊重民意,顺应天命。 保守派就攻击一学派数典忘祖,一学派就说他们背祖弃宗。 双方就这样陷入了骂战。 整个朝鲜的政局,也因此变得动荡起来。 在辽东的朱棣得知局势发展后,终于决定出手。 朱椿也认为不能再让那边闹下去了,是时候出面结束这场闹剧了。 他就准备抽调辽东大军,去鸭绿水震慑朝鲜。 同时还给北海舰队传令,让他们出动主力前往朝鲜水域演习。 朱棣却说道:“收拾个老八而已,哪用得着那么麻烦,我一个人足矣。” 然后不顾朱椿劝阻,带上自己的五百亲卫直接进入了朝鲜。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驻扎在朝鲜王国的军队,得知是燕王到来。 那是毫不犹豫的就打开了城门,甚至还派出了一部分军队为他开路。 就这样,朱棣一路畅通无阻直接来到了平壤城下。 平壤毕竟是保守派大本营,他们虽然不敢拿朱棣怎么样,却也关闭城门阻止其入内。 之后还派出使者,询问燕王为何无故进入朝鲜王国境内。 朱棣戏谑的道:“听说老八病重,我这个当哥哥的怎么能不来看看呢。” “你们紧闭城门是什么意思?想破坏本王兄弟情谊吗?” 使者不敢多言,连忙回去传递消息。 那些保守派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能将烫手的山芋抛给了朱梓。 再说朱梓这边,他内心对父兄其实是有着一种恐惧的。 虽然鼓起勇气,准备做一次垂死挣扎,可内心却始终惶恐不安。 当他听说朱棣来到城外,吓的面无人色。 “完了,完了……四哥肯定是奉圣皇之命来杀我的。” 他身边的人完全没有
相关推荐:
女奴的等价替换
新年快乐(1v1h)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恶蛟的新娘(1v2)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旺夫
树深时见鹿
我的傻白甜老婆
婚里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