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蓄意勾引(np) > 第162章

第162章

,我们不能真的晚上才到吧?” “那哪儿成!” “要不,我们提前去晓兰家,帮阿姨做饭?” 这个是可以有的。 周丽敏又补充一点,“我们总不能空手上门吧!” 谁家也不会这样教孩子,第一次上门做客,多少要拎点东西去。 只是307寝室的几人,家庭条件都不同,东西买贵的还是便宜的,是个问题。平时话不说的陈依一主动发言,她声音特别温柔,是个很通透的姑娘: “让谁买都不合适,大家凑一凑份子钱,我们买几斤苹果去,或者再买点鸡蛋,晓兰家也能用上。” 顶好吃的国光苹果也不贵呀。 鸡蛋比较贵,一块多钱一斤呢。 但307寝室除了夏晓兰也还剩7个人,一个人出一块钱,买苹果和鸡蛋也差不多呢。 陈依一的提议,让杨永红都心情轻快,“我同意依一的提议,你们有意见吗?” 杨永红家是最困难的,一块钱她都能承担,其他人更不可能有意见。 大伙儿把钱凑到一块,陈依一和周丽敏去买东西。苹果买了点,剩下两块钱,要买两斤鸡蛋都不够,陈依一拿出自己的钱包:“剩下的钱我给了吧,我生活费有空余的。” 周丽敏拉住她手腕,“咱俩一块儿给,我就知道你不带老大来买东西,就怕老大多出钱。” 杨永红基本上是不从家里拿生活费的,全靠学校发的生活补助过日子,就这钱杨永红都要靠攒,陈依一不想杨永红为难,才出了主意。 陈依一也没和周丽敏争,两人一块儿把剩下的差价补了,提着东西往回走。 307寝室不是人人都买了自行车,没买车的就搭其他人的车,现在的自行车后座都有架子,随便搭一个女生没问题。苏静是京城人,什刹海她还是知道的,到了那地方再找夏晓兰家呗,反正也给了地址。 一群年轻姑娘,嘻嘻哈哈的骑车往什刹海去,很快就到了地方。 “这地方真好看!” “当然好看,以前就给达官贵人们游玩的地方。” 反正都来了,正好顺着什刹海骑了一圈,才找去夏晓兰家。 “是这家吧?” “应该是,走,去敲门问问。” 年轻的女孩儿,身形不臃肿,朝气蓬勃,就没有丑的。一群这样的年轻女孩儿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说话,吵的隔壁赵大爷家鸟儿也很躁动。 刘芬早就在家等着,于奶奶跑去给店员们上培训课了。 听见有人敲门,她开门就认出了杨永红。 “阿姨,刘阿姨是吧,这就是晓兰她家,没找错!” 刘芬听见杨永红的冀北口音就亲切:“没找错,是晓兰家,你们都快进来。” 七嘴八舌的叫着阿姨好,跟着进了屋。 苏静还以为夏晓兰家买房,是买了四合院里某个单间,哪知道小六家阔气成这样,整个院子只有刘芬一个人,没有违章搭建,没有吵闹的邻居,这院子都是晓兰家的? 苏静偷偷咂舌。 这居住条件,可比绝大部分京城人强好多。 现在个体户这么赚钱了? 苏静觉得,夏晓兰家绝对不是简单的个体户。 她们来之前,刘芬在择菜,为晚上的饭菜做准备。这七个人一来,刘芬就被按到了椅子上坐着,“阿姨,您看电视,我们来做饭。” 也没谁是上不得台面,夏晓兰不在,也不耽误她们和刘芬聊天,个个都有自信,把东西从厨房搬到了客厅,大餐桌充当了案板,一边看电视,一边揉面干活儿,分工还挺明确呢。 基本上是轮流介绍自己,刘芬发现自己一会儿就把七个人谁是谁,都给记清楚了。 刘芬当然高兴,这些女孩儿们性情好,人聪明,晓兰能和她们交朋友,证明晓兰本身也很好。 等夏晓兰回家时,发现她妈已经快成了大家共同的妈……原本只是腰酸背痛,现在连心都有点酸,她有点小醋,苏静那个厚脸皮哄得她妈眉开眼笑,夏晓兰自己还被宁学神冷冷拒绝。 这世道,真没天理。 “晓兰回来了!” “可回来了,快坐快坐。” 刘芬满口夸夏晓兰室友们,这群姑娘真热情。 夏晓兰量了一天的尺寸,明天还要再去,累的脑袋一片浆糊,她总觉得自己忘了一件事,应该是挺重要的大事,一直没想起来。 756:预言成真?(3更) “我听见夏晓兰邀请你去她家玩,你为什么不去?” 宁彦凡不解。 宁雪顿了顿,“没什么好玩的,我和她又不是特别熟。” 夏晓兰邀请了307寝室的室友去家里,宁雪和她们都不太熟,跟着夏晓兰去,307寝室的人说不定会尴尬。宁雪也知道自己不太好相处,不习惯和人打交道,她不愿意去破坏气氛。 经营友情同样要花精力,如果不是爷爷的要求,宁雪不可能和夏晓兰有这么多接触。 至于和夏晓兰当朋友么,宁雪也不是抗拒,但想要她更主动也不可能,她和夏晓兰还没好到要上门做客的地步——事实上宁雪也不懂,同学和朋友是两种状态,当同学是因为考到了同一所学校,报考了同一专业,分到了同一班,这些又能证明,同学感情就能很轻率的转变成友情了? 宁雪把自己的疑惑向爷爷讲了,宁彦凡有点吃惊: “阿雪,你怎么能这样想?同学之情质朴珍贵,学校的环境很单纯,你们虽然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性情也不同,但你们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学建筑……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就能成为朋友,你以后再也遇不到这样的机会。” 同学之间争什么? 争谁的专业成绩好,争竞赛,争奖学金。 这些竞争都是良性的。 等宁雪出了校园,不管是分配到哪个单位工作,和同事之间的竞争就意味深长了。为了一次评优、一次晋升,相互扯后腿的事永远不会断绝,同事之间的竞争是成年人的世界,同事之间要转变成真朋友,才很艰难。 宁雪若有所思。 宁彦凡说她需要朋友,宁雪看一下身边的人,好像也只有季江源和夏晓兰顺眼点。 季雅拉低了宁雪对季江源的印象,她认为季江源太软弱,竟然无法制止季雅蛮横无理的行为,这让宁雪很失望。 至于夏晓兰,给宁雪的观感很复杂。 一会儿干点让宁雪欣赏的事,宁雪想把她划入聪明人的阵营,夏晓兰又要干点让宁雪不认可的事。 宁雪对夏晓兰有种恨铁不成钢的观感……她觉得自己这个想法很危险,夏晓兰怎么样,她为何要这么关注?! …… 夏晓兰的室友们在她家渡过的半天总体来说很愉快。 刘芬觉得她们热情,她们还觉得刘芬通情达理好说话。加上没有其他人打搅,院子很清静,说什么话都不用顾虑,饭菜还是大家共同劳动协作的成果。 手艺好不好是其次,热闹有趣最重要。 所以第一次到夏晓兰家,所有人都挺开心。 等夏晓兰送走她们,刘芬还在笑,她听出来女儿在寝室很受欢迎,能有这么多朋友,刘芬很高兴! 要知道以前在乡下,夏晓兰是没有朋友的。 一个是夏晓兰掐尖要强,本身就不好相处,再一个村里的环境气氛不对,就说和夏晓兰年纪相仿的夏红霞,还是亲堂妹,与夏晓兰向来都是针锋相对,夏晓兰可没带过同学回家。 “你今天去给宁老师当助手,咋样?” 夏晓兰把自己的本子拿出来,“量了一天尺寸,宁老让他孙女带我,他孙女也是我们专业的,专业成绩特别好!” 宁彦凡是谁,夏晓兰给她妈讲过,刘芬知道是华国特别厉害的建筑大师,大一的学生给宁彦凡当助手?宁彦凡连研究生都要挑,通常博士是及格条件! 这都亏得于奶奶的关系。 刘芬心里很感激,于奶奶其实没当回事儿。 夏晓兰要是太笨,宁彦凡也瞧不上啊,是夏晓兰自己够争气,考上了华清建筑系。这就相当于一个门槛,能让于奶奶在宁彦凡面前提起来,毕竟宁彦凡的亲孙女,也是念的华清建筑系。 “阿芬,你明天还要去羊城,行李收拾好没?” 这次去羊城,不能再带现金,西单和秀水街两个门店,要把春装的货铺满,怎么也要七八万。 以现在华币的面值,就相当于后世带着七八十万现金出门……刘芬一个女同志,夏晓兰不放心。学校那边不好请假,要不然夏晓兰都想陪着她妈一起去。 刘芬已经跑过几次羊城,对于出远门并不怕。 选好货,给了钱,货都是靠火车运回来的,也不需要刘芬自己扛。 难就难在选货上,一下子开了两个服装店,要是她选回来的货卖不动怎么办? 夏晓兰叫她不要犯愁: “没有卖不动的衣服,只有不够努力的销售员。” 别人是摆摊,夏晓兰开店。 别人随便招个人,夏晓兰从礼仪到销售技巧都教,就是为了让刘芬省力。 唯一不能放开让店员去搞的,就是货源,这个必须刘芬亲自去挑。 第二天早上,夏晓兰亲自把她妈送上火车,自己又跑到大观园接着测量和画图,周末两天的辛苦,让夏晓兰累的倒床就睡。 鹏城。 同样的时间,杜兆辉也结束了忙碌。 过年那几天,杜家的走私船再次被扫,这个年也只有杜兆辉过得太平,香港那边据说是鸡飞狗跳。杜兆辉是真的忙,夏子毓那个神叨叨的预测,早被他抛在脑后,夏子毓本人也早就离开鹏城返京。 失踪的夏家人也没消息,杜兆辉也没用心找。 夏大军就是个保镖,保镖的家人还能抵得上集团在特区上亿的投资? 可是3月11号这天,杜兆辉睡到中午才从宿醉中清醒,一个助理敲门进来。 “大少,苏联真的有大事发生……原领导人在昨天因病逝世,今天早上,新的领导人上任。” 助理说话也磕磕巴巴。 苏联那个大个国家,选领导人就像开玩笑。一夜之间就变了朝代,现在新闻都还没出来,是杜兆辉让人特意留意苏联的动静,助理此时才有消息汇报。 “你说什么?!” 杜兆辉都忘了这件事,现在是几个意思,夏子毓一个女大学生,是具有预言能力,还是有什么了不起的情报渠道? 助理把得到的消息又讲了一遍,杜兆辉仍然觉得难以置信。 直到晚上的新闻联播,邻国的领导人更换这种新闻,不可能被无视。 新闻联播不仅要通报这则新闻,还要介绍苏联新上任的领导人,一个原本掌管农业的官员,在各方势力的妥协商议下,出乎意料成为红色大国的领导人。 晚报几乎是和新闻播出时间一块儿发行的,在京城,夏晓兰瞧见报纸,终于想起来自己遗忘了什么大事——换届,把苏联葬送的领导人,就是在这天登上了历史舞台! 757:主动权(4更) 居然忘了这样的大事。 夏晓兰看着晚报,也就嘀咕两声。 她记得更清楚的是苏联解体的时间,因为那和她切身的利益有关,夏晓兰想不记住都难。 至于这事儿,她只有模模糊糊的记忆,还是上辈子看人物传记给记住。废话,上一辈子的1985年,夏晓兰还是个8岁的小丫头,被表姨妈收养了,整天琢磨着如何讨表姨妈全家的喜欢,又不是妖孽,咋会关注这种事。 夏晓兰捏着报纸抖了抖,有时候当先知很寂寞。 也就只剩下6年多的时间,苏联就要解体,说出去谁信! 苏联解体的时间可是清清楚楚记在了她的小本子上,拉着一火车皮的小商品,能把苏联的飞机换回国的段子,只有苏联解体,陷入一片混乱的时间,才有可能发生。 一本万利的买卖,没有一个商人会拒绝。 这样的盛况,夏晓兰不可能不记下来。 但也仅限于此。 夏晓兰也只是对新闻感慨一番,这事儿对国内的大环境影响不大,对她的个人生活影响更小。 她就是社会主义的小螺丝钉,操心这种国际大事,没意义嘛! …… “子毓,你怎么有点心不在焉的?” 开学好些天了,夏子毓也从鹏城回学校,王建华觉得她人回来了,魂儿却没回来。 在特区到底发生了什么,王建华感觉到自己和子毓有了隔阂。 “没什么,建华,我想去学校外面走一走,你陪我去吧。” 学校里看不成电视,夏子毓今天一整天都心神不宁。杜兆辉真是高看她了,她根本没有资源去接触到什么情报,华国的情报部门,也不可能预测到苏联上一任领导人会在3月10号去世,而新的领导人连夜就会上任。 夏子毓需要新闻报道的确认,来让自己心安。 王建华只能陪她出去。 “二叔也算苦尽甘来了,现在跟着香港老板工作。” 一路上,王建华没话找话,夏子毓心不在焉,当保镖算什么苦尽甘来。香港的小开,还能真的看重保镖不成?她二叔要是还能站起来继续在杜兆辉身边工作还好说,要是从此只能坐轮椅了,很快会被杜兆辉忘记。 但二叔存在的使命完成了,要不是夏大军,她也不可能接触到香港的小开。 她还知道香港首富有钱呢,但无亲无故的,首富为啥要见她? 夏大军在杜兆辉身边当保镖,夏子毓才有了和杜兆辉对话的机会。 她本来是信心满满想要和杜兆辉合作,哪知香港的小开自视甚高,仗着有钱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逼的她不得不搞一个“预言”。 这是夏子毓不想走的一步,预言成功一次,杜兆辉可能就要期待第二次。 然而她也不是次次都能预言成功! 夏子毓哪有心情去理会王建华,见识过香港人的有钱程度,夏子毓现在特别躁动。 如果王建华注定了要成功,而王广平现在又帮不了他,是不是意味着王建华的成功,还得靠她出一部分力?靠摆小吃摊赚钱来出力吗,还是大学毕业后,被学校随意分配到一个地方,拿着死工资……这样的她,都和其他同龄人一样,从不凡沦为平庸,连自己的顾不上,谈何帮助王建华上进? 夏子毓焦躁,她以前觉得有很多时间,现在夏晓兰那边发展的好,她不愿意输给夏晓兰,也怕被夏晓兰报复,就想赶紧给自己找个新靠山。 夏子毓走到学校外面,直奔报亭而去: “大爷,今天的晚报有没有?” 报亭大爷没见过买报纸这么急的,“你来得巧,晚报才刚送到!” 抽出一张晚报给夏子毓,夏子毓不用翻了,头版就瞧见了新闻,她手指抓紧报纸,嘴唇紧紧抿着,脸颊上的肉都在颤动。夏子毓这不是紧张,而是激动,她终于对了这么一回,感觉之前的郁气都吐了出来。 王建华看夏子毓抓着报纸不动,只得自己把钱给了。 报停大爷一看夏子毓这样,忍不住也多看了报纸两眼。苏联换领导人,这姑娘咋激动成这样?报亭的大爷很是感慨: “我看这位女同学精神状态不对,你呀,劝劝她。” 报亭的大爷见多识广,王建华和夏子毓这样的,一看就是搞对象的,普通的男女同学,谁会吃了晚饭出校门遛弯儿呢! 夏子毓恍如踩在云端上,王建华见她这样,也只能把她送回宿舍楼下。 “子毓,你回去早点休息。” 王建华也纳闷儿,夏子毓去了一趟鹏城回来人就不对劲,从前是围绕着他转,整个人一心扑在他身上,现在人明明在身边,心在哪里,王建华第一次不确定起来。 是什么让子毓变了? 是在鹏城发生了什么事,还是他爸职务调动的事,让子毓有了意见? 王建华不能确定。 夏子毓这时候哪里顾得上王建华的情绪,拿着报纸游魂般上了楼,寝室里几个室友原本在讨论着什么,瞧着夏子毓回来,马上收了声。 一个室友从前和夏子毓最要好,后来虽然疏远了,看她失魂落魄的样,到底有两分不忍心。 “子毓,你上学期挂了两科,打起精神来,重新补考就行了!” 大一时,夏子毓成绩还中等偏上,在学校也很讨同学和老师的喜欢。 大二上学期,因为补习班的事,夏子毓先是挨了一个大处分,人际关系跌落谷底,期末考试还连挂两科……简直各种倒霉。 室友是好心安慰,夏子毓本人却不太在意: “挂就挂吧,我重考就行了。” 她好像没把挂科放在眼里,那是为什么心不在焉?等等,这心不在焉里,好像并没有难过啊,而是激动。 室友也看不懂了,挂了两科还激动,干脆也闭嘴不谈了。 剩下的几个室友挤眉弄眼的,现在谁也看不懂夏子毓。 夏子毓把报纸又看了一遍,折叠的整整齐齐放在枕头下。她现在才不关心室友关系如何,她落难的时候,也没有谁站出来帮她,夏子毓根本不在意这些人了。 她需要在意吗? 大家的人生以后会是两条线,她和这些井底之蛙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现在,只要静静的等待杜兆辉来找她,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了她的手里! 这一晚,夏子毓于睡梦中都带着笑意。 758:魂归故里 西南某偏远山村。 石凯的老家就在这里。 穷是真穷,要不石凯也不会十几岁去参加工作。 石凯没有周诚的运气和实力,参加工作没两年就火速提干,石凯是慢慢熬起来的。 但方圆几十里,提起石凯,那也是真优秀。 石凯比周诚大好几岁,他前两年被领导逼着回家相亲,已经是回乡娶了媳妇儿,石凯媳妇也争气,夫妻来三年见了没几次面,她为石凯生了两个孩子。 大女儿两岁,小的才几个月。 除了下有小,石凯还上有老。 石凯早年丧父,由半瞎的老娘抚养长大,他还有个弟弟,智力有些问题,就留在家务农了。 这么个家庭情况,就算石凯提了干部,工资全部往家里寄,也改善不了根本环境。 周诚看见的石家,特别穷。 看石凯的性格,阳光积极的,哪里会想象他老家穷成这样? 周诚带着石凯的骨灰回来,到了石家,就给石凯他娘跪下了。 半瞎的石母看不见,影影绰绰能瞧见个人影儿: “娟红,是不是小凯回来了?” 石凯媳妇儿魏娟红捂着嘴,哭的不成人样,石凯回来了,不是走着回来的,是被人装在小坛子里捧着回来的。 石母瞧不见远处,魏娟红瞧的清清楚楚,一个年轻的干部捧着骨灰坛跪在婆婆面前,更多穿制服的人站在院子外面。 篱笆墙将院子里外隔离成两个世界,那么多穿制服的,一点动静都没闹出来。 家里的狗狂吠不止,闻到了陌生人的气息。 石母终于觉得不对劲,她看不清眼前的人,全靠用手摸。 她的手搭在周诚脸上,“小凯的脸比这圆,鼻子没啷个高……你不是小凯啊!” 石母的手抖啊抖啊,石凯弟弟在旁边流着鼻涕,“不是哥,不是哥——” “妈,石凯他……” 魏娟红嚎啕大哭,泣不成声。 家里那个几个月没断奶小娃子也哭。 周诚把骨灰坛抱的牢牢的,给石母磕头:“大娘,我把石凯给带回家了,您节哀!” 石母眼前是雾茫茫的一片。 她觉得自己不仅是眼睛瞎,耳朵也不好使了,每个字她都听的见,就是不懂那意思。 魏娟红哭的她心慌。 小孙子也在哭。 本来计划生育,石凯不能生两个孩子的,因为石凯弟弟智力残疾,石凯和魏娟红才多了一个生育的名额。 农村人的想法不同,贫穷不会促使大家少生,只会想方设法多生孩子来分摊养老的压力。 石家的情况又额外不同,石凯肯定得管智力缺陷的弟弟一辈子,现在第二个孩子倒是生了,石凯却走了,魏娟红觉得天塌了! 守在院子外面的人走进来,有石凯单位的领导,也有学院的人。 语气沉痛交待了石凯牺牲的事实。 “……授予石凯同志烈士称号,他将被葬入烈士陵园,愿英魂安息。” 还没有说到烈士抚恤金和亲属的工作安排,石凯家人已经哭成一团,让单位的领导也说不下去。听见这样的哭声,谁能不动容?单位的领导也最怕干这样的工作,烈士当然光荣,可对烈士的家属来说,实在太沉痛! 周诚后来是被人扶起来了,他跪的膝盖都快没有知觉了。 通知石家人后,要把石凯葬入当地的烈士陵园,石母是被人扶着去的。石凯弟弟知道大哥装在了小坛子里要被埋到土里,又哭又闹。 魏娟红抱着两个孩子默默流泪,谁看了都辛酸。 “石凯走了,这一家子可啷个过哟!” 周诚听见村里的人这样议论。 他也在想这个问题,国家会发放一笔抚恤金,以现在农民的收入来说,这笔钱不算少。 但坐吃山空,石凯家情况特殊,现在基本上只剩下魏娟红一个劳动力,她要养石母,养智力残疾的小叔子,养两个孩子,钱总是会花完的。 “单位会协调地方上给亲属安排工作,这是符合国家政策的,你别担心。” 都知道周诚心里有个疙瘩。 遇到这种情况,也能理解周诚。 石凯不仅是在周诚面前被炸死,他还是推开周诚自己死了。 石凯推开周诚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要死? 现在谁也不知道石凯当时的想法,也就那一瞬间的决定,现在活的人是周诚,死的是石凯——石凯家里又是这样的条件,让周诚怎么能放心? 任务结束,周诚一路跟在到石凯的家乡。 石凯顺利下葬到烈士墓园,周诚看着石凯老家这么穷,家里条件差成这样,总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了。 告诉自己石凯家属有国家照顾,会生活的幸福美满? 那是自欺欺人!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劳动力只剩下刚过门三年的魏娟红。 魏娟红还这么年轻,万一人家改嫁呢,石凯的一双儿女,半瞎的老娘,智力有残障的弟弟,谁来照顾? 但周诚也没那个脸对魏娟红说“你不能改嫁”。 当家属就够辛苦了,男人一年可能就回来一两次,石家这种情况,哪怕石凯是干部,魏娟红从前也不可能随石凯去…… 她当家属了,家里的婆婆和小叔子咋办! 当烈士遗孀,比当家属还沉重。 周诚见过不少烈士遗孀,在前方牺牲的同僚,他全国到处跑去倒腾香烟时,都去探望过。 远的不说,条件最好的烈士遗孀是康伟的妈妈,谢芸这些年活成个什么样? 这还是物质生活好的,还有物质生活差的,比如眼前的石家。 周诚现在特别想找人聊聊。 这情况,潘三哥遇到了会怎么办? 想找晓兰聊,晓兰那么聪明,总有妥当的办法。 现在潘三哥和晓兰都不在,周诚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去谈。 石母已经是病倒在床,石凯弟弟没办法正常交流,周诚能找的只有石凯的遗孀魏娟红。 “嫂子,您以后有什么打算。” 魏娟红眼睛肿的只剩下一条缝,周诚和她说话,她的反应特别慢。 什么打算? “石凯说他进修完了还能往上升,他说要涨工资了,他说要回来……他说以后要转业了,能在县里工作,一家人就团聚了。” 现在石凯睡在烈士陵园里,这个年轻的干部问她什么打算? 她只想石凯能活着! 759:周诚的责任 只要石凯能活着。 不用去进修。 不用晋升,不用涨工资,也不用换工作,哪怕还是像这样,一年见一两次面,只要人活着,魏娟红就有指望,有期盼,家里的顶梁柱在,日子就能过得下去! 周诚心情苦涩。 他没那么高尚,如果能活着,周诚也不想死的。 看看现在的魏娟红,如果周诚死了,他都不敢想晓兰会如何,他父母会如何,还有爷爷奶奶。 所以石凯死了,他却活下来,这难道不是他欠石凯的? “嫂子,我知道你现在很悲痛,我和你说这些话可能不合时宜,但你真的要考虑将来的打算。国家会发放一笔抚恤金,还会协调地方政府,给你或石二弟安排工作。鉴于石二弟情况特殊,你和石二弟一起被安排工作的可能性很大。但这工作,也就是在勃通县里……县里大环境就这样,特别好的工作不会有。” 石家穷,是石家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等着吃饭的人比干活的人多,怎么不穷? 但石家所在的勃通县,本身就是贫困县。 拿晓兰的老家安庆县来说,安庆县有两大支柱厂子,一个是农机厂,另一个是肉联厂。这两个大厂解决了很多职工岗位,也拉动了县里的经济。 工人有钱消费,县里的经济才行。 经济好了,自然能发展别的。 勃通县连一个像样的大厂都没有,只有些小规模的火柴厂,肥皂厂……要周诚说,这样的小厂遍地都是,给魏娟红安排工作,也就是勉强饿不死。 也不可能把魏娟红安排到政府单位去,去了也是食堂之类的地方干后勤,因为魏娟红的学历太低。政府单位基层公务员的工资都低,干后勤的也高不到哪里去。 石凯弟弟的情况更复杂,智力残疾的人能胜任的工作本来就不多,对正常人来说很安全的岗位,对石凯弟弟来说可能都有各种危险。 敢让他下车间吗? 他不会操作机器,反而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石凯弟弟能干的活儿,大概就是在火柴厂糊一糊火柴盒之类。 周诚和魏娟红讲的很透彻,以他的理解,把各种情况都给魏娟红讲了,就怕没人出主意,石家不理解这些工作安排,上面的人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 这个问题魏娟红显然没想过,周诚把石家接下来必须要面对的事摊开讲,魏娟红脑子里是一片混乱。 “晓不得……” 她当然不知道。 魏娟红不是夏晓兰,她就是个见识不高的农村女人,除了在家种地,盘算着石凯寄回来的工资要怎么省着花,是不是要攒着钱送婆婆去看看眼睛的病,能不能替小叔子娶个老婆……魏娟红的生活全被这些琐事填满了,哪有空去想别的。 她和石凯也是相亲结婚的,石家条件差,石凯个人却很优秀。 石凯是干部,魏娟红的日子早晚能熬出头。 都是这样告诉魏娟红的,魏娟红本人也是这样想的,说啥爱情不爱情的,结婚三年了,石凯拢共也没回家几次,那有啥爱情……但没有爱情,石凯也是她魏娟红的男人,是她孩子的爸爸,现在石凯一走,以后全家的日子该咋过? 周诚的话,让魏娟红不得不提前面对这些。 周诚说的也对,悲痛好像没用,石凯没了,她得考虑一家人的日子该咋过。 “嫂子,你仔细想一想,有什么要求就提出来,组织上能替你解决的就一次性解决了,组织上比较难办的,我替你们想想办法。” 魏娟红僵着脖子点头。 “谢谢、谢谢你们,谢谢单位和国家——” 魏娟红是不知道眼前年轻人为啥处处替石家考虑,她就知道周诚是石凯的同事,是好心帮助她家的,她得领人家的情! 魏娟红的感激让周诚不是滋味,他想说石凯救了他的命,旁边的领导看着不对劲,把周诚叫走了。 “周诚,你现在的个人情绪有点不对劲。” 周诚承认这点。 领导让他注意影响,一些话容易刺激到石凯家属情绪的,就不要说了。 石母病倒在床,石凯弟弟智力残障,魏娟红只能找来娘家人商量。魏家听说要给烈士家属安排工作,顾不上替去世的女婿难受,让魏娟红把娘家弟弟安排去工厂,还说魏娟红: “你啷个年轻,以后不嫁人哟?还是自家人靠得住!” 魏娟红气的抖,“安排工作是石凯拿命换的机会,肯定要喊石平去,不能是我弟去!我也不嫁人了,不靠娘家!” 她嫁什么人啊,魏娟红自认还有良心,夫妻两地分居,她在乡下照顾着婆婆和小叔子,石凯因此对她算千依百顺。家里大小事都是她说了算,工资基本上全寄回家,石凯连烟都舍不得买……现在把半瞎的婆婆和弱智的小叔子丢下,让这俩人啷个活! 何况她和石凯还生了两个小孩儿,让她带着孩子改嫁,谁要两个拖油瓶? 让她把两个孩子扔在石家,大的两岁,小的几个月大还没断奶,谁来带这俩孩子! 娘家不靠谱,没人给她出主意,魏娟红只能自己琢磨。 最后她也只能去找周诚,周诚和石凯关系可能比较好,一直在替是石家考虑,她听见别人叫周诚是队长,也就跟着叫了: “周队长,我想好了,优先给石平安排个他能干的工作……第二能不能替我婆婆治一治眼睛?” 周诚皱眉,“你就这两个条件?” 这算什么条件,原本就应该做到的。 魏娟红惴惴不安,“那先给石平安排工作,我婆婆的眼睛我带她去治。” “嫂子,你没替自己考虑过?” 周诚把话都说的那么明白了,魏娟红居然还不懂。 石家情况特殊,石凯又是真烈士无疑,单位那边提要求,地方上能把魏娟红和石平的工作一起给安排好。毕竟魏娟红有两个孩子要养,多给石家人一个工作机会,石家以后的日子要好过不少。 周诚的意思是让魏娟红想想具体的条件,他能帮上忙,尽量给她和石平安排更好的工作。 还有孩子以后念书上学的问题。 结果魏娟红战战兢兢提的,是烈士家属原本就该享受的待遇,周诚一点也没觉得轻松,他觉得更难受了。 760:琤荣奖学金(3更) 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了周诚的肩膀上。 他和魏娟红说不清楚,因为魏娟红的见识不多,好些事就只能周诚去替石家人考虑。 周诚带石母去医院检查,眼睛看不见的主因是白内障,还合并了一些其他眼病。 “手术是能治白内障的,病人病情比较复杂,建议还是去上级医院。” 这已经是勃通县所属的省城医院,再上级的医院,照周诚看来,只能去京城看病了。 “他早叫婆婆去京城看病,婆婆说我刚生了孩子,再缓缓……” 结果这一缓,魏娟红生了大女儿,又怀孕生了小儿子,两三年间,石家都围着魏娟红的肚皮打转,石母的眼病就一直拖着。拖到现在,石凯再也不可能带石母去京城看病,魏娟红想起来又想哭。 人一走,想起来都是好的,石凯一个人养家多年,是个值得托付的好男人,她嫁男人没嫁错,就是命不好。 石母还没从儿子牺牲的悲痛中缓过劲来,来医院检查还是魏娟红劝她,说国家要给石平安排工作,也要给她安排工作,石母治好了眼睛,以后能帮忙带孩子。 魏娟红跪着说自己不改嫁,就想一家人齐心协力把石凯的两个孩子带大,石母才同意来看眼睛。 现在听说省医院都治不好,要去京城,石母浑浊的眼睛又有了水光。 她连流泪都很困难,这些天已经把眼泪都快哭干! 周诚握住石母的手,“大娘,您不要担心,咱就去京城治病,京城治不好咱再去别的地方,现在医学发达了,您的眼睛问题不大。” 省医院都能做手术,白内障的手术已经比较成熟了。 只是为了手术效果更好,才建议石母去上级医院治疗。京城是华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医疗条件也是最好的,如果能在京城治疗,后遗症的几率会降低。 周诚准备带石母回京城治病。 任务结束后,他是有假期的,回京城也能看看他媳妇儿,看看家里人。 周诚知道自己现在情绪不对,他也在努力调节。 …… 因为宁雪的缘故,夏晓兰提前接触到了建筑平面图。 周末两天时间把大观园的尺寸量了,一些细节还要具体画的时候再落实,这意味着在图画好前,夏晓兰需要一直往大观园跑。 现在她闭着眼睛,已经有了大观园建筑的规划分布。 按课表上完课,就是夏晓兰自己画图的时间。 仅靠宁雪教的还不够,她还得自己去查资料,不懂的问老师,还能咋办? 307寝室凑钱买的东西,夏晓兰领了心意,老大杨永红条件不好,她花一块钱,夏晓兰都替她心痛。那也不能直愣愣把钱退给杨永红,夏晓兰干脆给307寝室的人带吃的。 她还就带鸡蛋了,带的不是生鸡蛋,是煮熟的茶叶蛋。 天气还不热,带一兜子茶叶蛋能放两天,夏晓兰自己在家就能做,豫南省本来就产茶,家里三个女同志没人喝茶,夏晓兰就把茶叶用来煮鸡蛋了。 她妈去了羊城进货,家里就只有一个于奶奶在,晚上虽然不在家里睡觉,没课的时候她还是要回去转转。 店员还在培训,夏晓兰每天都要和她们讲一个小时,加上宁雪给布置的课外作业,夏晓兰晚上休息的时间被压缩到了极致。晚上她差不多是最晚回寝室的,大二才刚开学,夏晓兰拼命成这样,让307寝室的人都很紧张。 谁也不想下学期把寝室卫生给承包了啊! 周二的时候,让全校同学都很关注的琤荣奖学金名单公布了。 84届建筑系有三个人拿‘琤荣奖学金’的一等奖,一学期240元,其中就有夏晓兰! 当然也有宁雪,算上宁雪发表的论文,她的综合评分比夏晓兰还高,不拿一奖实在没天理,除了夏晓兰和宁雪,另一个是一班的男生。 307寝室,土木系的杨永红也拿了琤荣的一奖,杨永红专业成绩好,对所有人都很热情,操行分很高,还加入了学校好几个社团,各种加分凑在一起,再加上杨永红她班主任的拼命争取……307寝室出了两个拿琤荣一奖的。 杨永红是最高兴的,这240元钱,能解决她这一整个学期的所有花费! 还有学校每个月发的生活补助和尚未公布的国家奖学金,以杨永红节约的程度,她能攒下不少钱反哺回家。 夏晓兰松了口气,她本人不缺这200多块钱,显然其他学生很需要。 不管杜兆辉出于什么考虑向华清大学捐款几百万,这个做法的确是惠及了一些学生,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真的很需要这笔钱,这的确是在做好事! “晓兰,你不用再往寝室带茶叶蛋了,你每天往家跑,多累啊。” 琤荣奖学金的资金充裕,钱发到拿奖的学生手上很快,杨永红年纪也不是白长两岁,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她知道夏晓兰一直往寝室带鸡蛋的用意。 砸吧下嘴巴,杨永红有点回味:“……虽然还挺好吃的,那也不能每天吃两个鸡蛋啊,由奢入俭难,不能动摇军心!” 享受过好日子,再过差的日子就难熬了。 都去看过夏晓兰家的房子,谁不知道夏晓兰家有钱?对比杨永红家,那还不是一般的有钱。 越是这样,杨永红越是不想占夏晓兰太多便宜。 夏晓兰敬佩自尊自强的女孩儿,使劲点头:“那我过段时间再给你们带别的,于奶奶做的包子可好吃,可她难得下厨,我妈也会蒸,等她回京城了,我请大家尝尝。” 这个杨永红倒是没拒绝,高高兴兴答应下来。 她手里宽裕了,夏晓兰照顾大家,她也能给适当的回报,不像前几天去夏晓兰家做客,买了冀北到京城的火车票,杨永红全部家当还剩不到10元钱,一块钱她舍得花,就是身上的钱花完了,说不定就要断粮了……幸好学校很快把琤荣奖学金发了,杨永红拿着240块钱,接下来一学期都能安心学习! 307寝室,还有个拿琤荣二奖的,是平时话不多的陈依一。 夏晓兰和杨永红有多拼,大家是看在眼里的,陈依一这个真是不声不响的拿了奖学金,寝室里的人看她的眼神都有点敬畏——这才真是人狠话不多的典范啊! 761:羊城巧遇(4更) 琤荣一奖是240元,一个系只有3个名额。 琤荣二奖是100元,这个名额要多几个。 还有个琤荣三奖,是60元。 307寝室也有个拿三奖的,是年纪最小,整天挂着耳机背单词的吕燕。 这奖学金发的,让苏静挺受打击。 虽说还有国家奖学金还没公布发放,按两个奖学金能重复领取的尿性,苏静觉得自己多半还是没戏。大一上学期,她的确是蹦跶的有点欢,摆脱了辛苦的高三,考上华清大学后苏静需要放松下自己……她加入的社团也不少,都是些花架子,不像杨永红目的明确,就是为了拿奖学金才加入的。 苏静能考上华清当然是聪明的,稍微一放松在别的地方没毛病,在华清这种强人辈出的地方,这一放松,就争不过别的同学了。 吕燕年纪最小,反而比苏静沉得住气,英语竞赛失利了,人家在别的地方没放松,拿了个三奖。 苏静不是缺那60块钱,她是心理不舒服。 同一个寝室八个人,四个拿奖的,四个不拿奖的,没拿奖的肯定不好意思。 一时间,307寝室的气氛还有点怪,夏晓兰问苏静: “大家约定的规矩还贴在墙上呢,你下学期想承包寝室卫生打扫吗?” 苏静瞪她一眼:“少用激将法,我不吃这套!” 不吃这套? 寝室里其他人还是吃的。 周丽敏也没拿奖啊,她看得开: “努不努力,骗的了别人骗不了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的耕耘不够,要想拿奖,今年就认真点。” 考进华清是很优秀,但进了华清,大家起点又一样了,大家都聪明又努力,要想脱颖而出,那就只有比其他人更努力! 苏静可以不在乎奖学金那钱,但奖学金本身她是在乎的。 大家都是华清毕业的,毕业分配时谁去好单位?学校只能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来,拿了几次奖学金,得了几次先进,评优有没有……这些都刷满了,那就是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肯定得往好单位分配,单位也愿意要。 全寝室,恐怕只有拿一奖的夏晓兰不在乎工作分配了。 她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很清晰,就算分配了工作也干不了两年。 她这么努力,不是为了拿奖学金,是喜欢挑战,不想辜负这大好的光阴,希望能多学点知识。 但拿了奖学金,夏晓兰也没矫情到不要。 寝室的气氛调解好了,夏晓兰想着兜里

相关推荐: 氪金大佬和菜鸡欧神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捉鬼大师   蔡姬传   突然暧昧到太后   差生(H)   鉴昭行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