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凑上前去。 这几位名宿大家,除了陈济这位史学大家是他亲自去请出来的外,其余几位可都是锦衣卫直接抓进来的。 是个人遭受这样的无妄之灾,心里肯定都有火气,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名宿大家。 要不是见你朱高煦长得高大魁梧异常雄壮,他们恨不得跳起来给你几个大嘴巴子。 朱高煦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发现这几位大家正在讨论新学教材的内容分布,各个科目该占多大的篇幅。 毕竟他们都是每个领域的名宿大家,现在汉王爷想弘扬新学,压制儒学,也是给了他们一个大好机会,弘扬自身所学。 这也是为何众人即便无辜入狱,也能接受这个任务的根本原因。 汉王爷静静地听了片刻,没有多说一句,而是默默地走了。 新学教材这件事情,放手交给这些名宿大家去处理,才是最佳的选择。 想着,汉王爷来到解缙身后,叹气道:“公豹啊,你在这儿蹲着干嘛?你这是消极怠工啊!” 解缙听到这个万恶的声音,当即转过身来,恶狠狠地盯着朱高煦。 后者这才发现,堂堂解大才子,竟然被人揍成了熊猫眼,脸上还青一块紫一块的。 “汉王啊汉王,都是因为你,解某差点被……” “混账!这是谁干的?还有王法吗?还有天理……” 话音一落,朱高煦脖子一缩,感受到莫名的杀气。 他回头一看,只见陈济等人已经停下了讨论,杀气腾腾地看着自己二人。 那小眼神望着自己,汉王爷立马打了个寒颤,讪笑道:“出手之人一看就是位高洁雅士,否则这伤势也不会如此均匀……” 听到这话,陈济等人这才冷哼一声,继续先前的讨论。 解缙:“???” 你大爷! 你说的是人话吗?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朱高煦不敢久留,安抚道:“公豹啊,吃亏是福,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本王还有政务要处理,就不多待了,你抓紧把新学教材弄好,本王告辞!” 话音一落,不等解缙开口,朱高煦便脚底抹油直接开溜。 他今日前来本就是为了检查新学教材的进度,哪里有功夫听解公豹诉苦。 解缙:“!!!” 东宫太子府。 书房内。 杨士奇道出了自己的猜测。 大胖胖眯了眯眼睛,脸色颇为凝重。 “杨师的意思是,老二准备对倭国动手?” “应当是的,汉王不过是借倭国副使,给大明一个合理插手倭国内政的理由。” 那日早朝,杨士奇冷眼旁观了一切,看得比他人更加清楚。 尤其是汉王下朝之后,又见了郑和三人,而后马不停蹄地跟着他们视察了大明水师。 种种迹象表明,汉王朱高煦只怕真要对倭国动手,不仅仅是插手倭国内政那么简单。 太子爷突然叹了口气,语气变得有些沮丧。 “相比于倭国,孤一直担心的,是陈济先生等人。” “不知为何,孤总觉得老二在准备一个针对孤的大杀招,准备将孤彻底拉下马来!” 听到这话,杨士奇也有些无奈。 陈济等人被关押在诏狱,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又是条疯狗,连太子爷的面子都不给。 他们想要弄清楚,汉王究竟让陈济等人在干什么,如果不解决掉挡在前面的纪纲,根本就不可能。 除非…… 杨士奇脑海中划过一道亮光,压低声音道:“殿下,镇抚司是天子亲军,应天出了任何事情,都瞒不过皇上,何不从皇上身边下手?” 大胖胖闻言一怔,随即反应了过来。 “杨师的意思是……胡广先生与金幼孜先生?” “此次皇上北伐,胡广与金幼孜随行,可以尝试一下!” “孤明白了。” 第172章胡元澄!大明火器之神! 大胖胖跟哈士奇的小动作,朱高煦并不清楚。 即便他知道了,也不会放在心上。 等到陈济等人将新学教材编好,到时候育部新设,朝野上下自然明白他想做什么。 此刻朱高煦再次降临兵仗局,视察水泥生产工作。 海寿太监虽然是个没卵子的货,但是这些宦官胜在一个听话。 朱高煦因山东雪灾一事,勒令兵仗局抽调匠人全力生产水泥。 这道命令,海寿太监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冒着延误北伐军机的风险,在工部的帮助下,抽调了兵仗局大部分匠人,远赴山东河北等重灾区,生产水泥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仅凭这一点,就令朱高煦对海寿的态度改观不少。 难怪永乐帝喜欢重用宦官,这种机敏听话的太监,比起那些清高自傲的文人士大夫,是要好用不少。 海寿太监亦步亦趋地跟在朱高煦身后,谄媚笑道:“王爷,山东河北那边传来消息,百姓对咱兵仗局的水泥赞不绝口,更是对王爷您感恩戴德。” “奴婢甚至听说,不少百姓自发地为您在家中立起了长生牌,感念您的恩德,为您祈求福寿。” 听到这话,朱高煦有些发蒙。 这……不太好吧? 要是此事落到老大与太子党耳中,指不定会骂他又在收买人心。 想着,朱高煦也是叹了口气。 平民老百姓本就淳朴憨厚,谁对他们好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要怪就只能怪朱高煦心软,见不得百姓吃苦受罪,总想做点什么。 “行了别拍马屁了,有一点你要注意,水泥的生产工艺现在还不能泄露出去,不然会成为商贾敛财谋利的工具!” 朱高煦脸色一正,神情严肃地提醒了他这一点。 水泥乃是建筑神器,现在这个阶段需要掌握在朝廷手中,大力建设民生发展与军事基地,不能草草推广出去。 海寿太监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王爷放心,奴婢自然懂得。” 水泥制作工艺可是二局唯一能够与一局争锋的东西,海寿太监自然无比重视。 那些派遣出去的工匠,都是兵仗局的老人,而且妻儿老小都在兵仗局内,临走前海寿太监亲自警告了他们一番,绝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 只是这样一来,二局算是抽调人手支援灾区,还如何与一局争锋? 想着,海寿太监就硬着头皮开口道:“王爷,只是这样一来,二局怕难以与一局争锋啊!” “而且两局竞争的主要是军备,这水泥对军队而言,远远不如武器辎重来得重要……” “嗯,本王明白你的意思,今儿就是来解决这个隐患的。” 朱高煦笑着摆了摆手,“本王特意请来了一位人才,想必你二局很快就有自己的竞争力火器了。” 海寿太监闻言大喜过望,同时也对汉王殿下口中的“大才”充满了期待。 很快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很快一位年过四旬的青袍官员走了进来。 海寿太监一见到此人,脸上绽放出的笑容如菊花般灿烂。 “下官胡元澄,见过汉王殿下,海寿公公!” 朱高煦立马上前,笑着将他扶了起来。 “孟源快快请起,无须多礼,本王一直想着见见你,可惜琐事缠身。” 这话倒不是场面话,而是汉王爷的真心话。 毕竟眼前这位传奇人物,可不是一般人啊! 胡元澄原名黎元澄,本是安南权贵及胡朝君主胡季犛的长子,曾任陈朝司徒、胡朝左相国等职。 这胡季犛原是陈朝外戚,而后趁势夺权党同伐异,最终篡夺了陈朝王位,改国号为大虞。 说白了,这就是个乱臣贼子,偏偏他还不安分,上奏朱老四自称陈朝皇室绝灭,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为皇帝,请求册封。 天远地远地,朱老四也不知道真相,直接就册封了他儿子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结果不少幸免于难的遗臣逃到了大明境内戳破了这个谎言,朱老四派遣都督黄中护送假冒宗室陈添平归国即位,结果胡季犛直接伏击了大明使团,将陈添平凌迟处死。 胡季犛的愚蠢行为,彻底引得朱老四暴怒,直接下令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新成侯张辅为右副将,丰城侯李彬为左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领兵八十万征讨安南。 在大明的浩荡天威面前,胡朝军队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大明吞并并且郡县安南,灭亡胡朝。 胡季犛、胡元澄父子被俘,同众多胡朝的文臣武将一起被押送至帝都关押。 这就是大明灭亡安南之战。 而后胡元澄因善长兵器,得到朝廷重用,朱老四授命他“督造兵使局铳箭、火药”。 就连胡元澄本人都感到意外,称这是一次“奇遇”,全身心投入到大明火器建设之中。 大明神机营的出现,胡元澄可谓功不可没,深受朝野敬重,被誉为“大明火器之神”! 此后胡元澄官运甚为亨通,累功升任工部主事。 朱高煦可是知道,眼前这位兵器大家,未来还会坐到工部尚书的高位! “孟源,本王请你过来,是想解决一个难题。” “我大明铁制火炮不但十分沉重,还极易炸膛,铜制火炮虽然性能优良,然而成本太高,根本不能量产,孟源可有良策解决这个困境?” 一边说着,朱高煦自己都觉得好笑。 打仗打仗,敌人都还没打到,自己先被火炮炸死了! 这让将士们上哪儿说理去? 胡元澄眉头紧锁,并未急着开口,而是在海寿的带领下巡视了整个铁匠工坊。 良久之后,他才开口道:“王爷,问题根源,出在冶铁工艺上!” “我大明的铁矿石和煤炭,冶炼出的生铁极脆极硬,远远没有木炭冶铁的韧性好,由此制成的大炮不但十分沉重,而且韧性很差极易炸膛!” 此话一出,朱高煦顿时就明白了,说到底还是因为铁矿石和煤矿石中磷和硫的含量比较高,导致产出的钢铁质量极差! 当初他改造军器局的时候,曾经提过一嘴,改良钢铁的生产方式,如今军器局搭建出了不少高炉炼铁,但是坩埚炼钢还未实现。 眼下水师即将出海剿匪,并且征伐倭国,火炮与火铳乃是重中之重,必须全力生产。 那就意味着,坩埚炼钢这个难题,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 第173章太子求援!金幼孜的苦恼! 北平,旧王府。 朱棣每次回到这座府邸,都会心生慨叹。 想当年朱允炆这个小王八蛋,即位不久就采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作为实力最强大的塞王,朱棣自然惊怒无比,于是他选择了表面上装疯卖傻拖延时间,暗中则加紧练兵赶制军器。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拉开了帷幕,他燕王朱棣以区区北平一地对抗整个天下,直至最终杀入金陵即位称帝! 想着,朱棣自己都忍不住叹了口气。 这座王府,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有痛苦,也有美好。 北伐大军已至北平,距离宣府大同一带也就不远了。 顶着凛冽风霜行军,三军将士早已疲惫不堪,加之年关将至,朱棣也不愿强人所难,于是下令大军停驻北平,待年关后继续行军至宣府大同,与主力大军汇合,挥师北伐! 三军将士闻讯欣喜不已,对大明天子感恩戴德。 朱棣也难得可以暂时休息,翻阅着从应天府传过来的奏报。 这些奏报中,很大一部分,全都是言官谏臣弹劾监国汉王爷的。 看着这些弹劾奏章,朱棣忍不住冷笑连连,直接命人扔进了火盆里。 老二苦心竭力地革新国策铲除弊政,这些文人士大夫不支持也就罢了,还敢在这儿上蹿下跳地叫嚣! 有那么一瞬间,朱棣真想下一道圣旨,让老二去推行他那劳什子新学,刨了这些程朱文人的根! 但他毕竟是永乐大帝,终究还是忍住了,没有被情绪左右。 陛阶之下,左侧胡广金幼孜等文臣注意皇上又开始烧奏章,顿时眉头紧锁。 几乎不用多想,他们就知道皇上烧的是什么折子。 皇上如此偏爱汉王爷,这对大明而言,是祸非福啊! 右侧薛禄柳升等大将却是老神在在地站着,心情显得很是不错。 就在前不久,皇上告诉了他们一个好消息,户部追加了一千万两的军费! 这个消息一出,柳升等人都快高兴疯了! 那可是一千万两的军费啊! 而且还是追加的! 老子这辈子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皇上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虽然有稳定军心的嫌疑,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后勤绝对充足,那么带来的就是士气如虹军心高涨! 他们现在巴不得就出塞北伐,直接跟瓦剌蛮子干上一仗,打得他们嗷嗷叫! 毕竟打仗对武官勋臣而言,意味着军功,意味着爵位,意味着一切! 朱高燧站在右侧武官之首,时不时瞟了一眼站在左侧文臣之首的朱瞻基,有些不爽地挖着鼻孔。 这个大侄儿,真是心计重啊! 他都是太孙幼军第一团团长了,本应站在武官之列,结果他偏偏选择立在左侧,这是摆明了站在文官集团那边。 想着,朱高燧就觉得很是不爽。 要是老二在此,看到这混账小子如此不上道,指不定会再暴打他一顿! 大殿内文武官员心思各异,各自思索着接下来的北伐战事。 正当这个时候,朱棣突然拍案而起,竟朗声大笑了起来。 群臣见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他们也只能露出一个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笑容。 “好!真是太好了!” “老二啊老二,你真是让朕刮目相看啊!” “接近两万万两白银,难怪夏元吉那老抠货如此大方!” 文武官员:“???” 啥? 啥两万万两? 是我耳鸣听错了吗? 那他娘的可是两万万两白银啊! 朱棣见群臣满脸茫然,顿时笑着解释道:“还记得汉王爷推行的新盐法吗?已经落实到位了,光是前期代理费,大明就赚了接近两万万两白银!”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朱棣话音一落,整个大殿就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之中。 只能听见某些人不争气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个汉王爷,敛财手段太恐怖吧也? 朱高燧愣在了原地,随即露出了狂喜之色,为老二默默点赞。 朱瞻基同样当场懵逼,神情逐渐变得复杂了起来。 二人心中都清楚,新盐法落实,且第一年就给大明带来这般惊天利润,那汉王朱高煦的地位将会水涨船高,足以与太子爷比肩! 甚至很有可能,在当今天子心中,只怕汉王朱高煦的分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太子朱高炽! 想着,朱瞻基当即出列,跪地高喝道:“新盐法落实,我大明百姓人人皆可吃上新盐,这是大明之福,百姓之福,天下百姓都会感念皇上的恩德!”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下一刻胡广金幼孜等人全部出列,跪地高唱出差不多的赞美之语。 朱高燧愤怒地注视着朱瞻基,薛禄等武官却是不敢,只能垂下了头。 太孙殿下这话不难理解,新盐法落实,不但朝廷有了巨额收入,而且百姓人人都能吃上新盐,这是一份天大的功劳。 而太孙殿下毫不客气地,将这份功劳,放在了天子头上。 虽然在场之人,包括当今天子,都知道这新盐法从新盐提取到盐法落实,全是汉王朱高煦一力为之,但是他们这些做臣子的,难道敢去跟皇上争功? 太孙朱瞻基将这功劳划拨给皇上,才是他最精明的地方。 因为无人胆敢在此刻跳出来反驳,那是忤逆犯上之罪! 朱棣看着眼前这有趣的一幕,只是深深地看了朱瞻基一眼,随即淡淡道:“这是汉王的功劳,朕大捷还朝后自会封赏!” 此话一出,朱瞻基脸色微变,胡广等人面色惨白。 朱高燧冷哼了一声,就差大笑出声了。 这个好大侄儿,还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薛禄,后勤充足,就让将士们过个开心年,吃饱喝足才能上阵杀敌!” “臣明白,皇上放心。” “今儿就到这儿吧,朕有些乏了。” 群臣见状,识趣退走。 朱瞻基眉头紧锁,正准备离去,却听见身后传来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声音。 “我说大侄儿啊,走这么快干什么?难道是想去给你二叔报喜吗?” 听到这话,朱瞻基停下了脚步,回头露出了一个和善笑容。 “三叔,二叔立下了如此大功,瞻基自然为他感到高兴。” “呵呵,想必你二叔听到这话,肯定感到很欣慰。” 金幼孜看着皮笑肉不笑的二人,只觉得有些头皮发麻,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 然而等他回到自个儿房间后,却是见到了一封书信。 拆开书信一看,金幼孜吓得愣在了原地。 这他娘的竟然是一封……太子求援信? 汉王逼迫陈济等人,在诏狱里准备大杀招? 这都是些什么鬼东西啊! 金幼孜懵了,心中一万匹羊驼奔腾而过。 望着眼前这封书信,金幼孜陷入了沉思。 太子爷的目的很简单,请他弄清楚汉王究竟让陈济等人在诏狱里干什么。 但是这个任务,对金幼孜而言并不简单,毕竟他只能接触到寻常奏章,锦衣卫传递而来得密信,皇上阅后即焚,他根本接触不到! 然而太子爷将他的处境摆在眼前,金幼孜作为这苦命孩子的先生,又岂会坐视他当真被汉王拉下马来? “太子啊太子,你这真是让老夫为难啊!” 第174章一个憨,一个精,一个蠢! 翌日。 金幼孜如往常那般,随侍皇帝左右。 朱棣不仅很欣赏金幼孜的文采,而且对金幼孜本人也极为爱重,两人话很投机,所以时常深谈到夜半二、三更。 作为每次皇帝北伐的扈从重臣,金幼孜在北伐军中的地位一向颇高。 此刻他正同朱棣闲谈着北平的地理优势,为将来皇帝迁都北平打下理论基础。 朱棣对金幼孜的识趣上道很是受用,欣喜之余甚至命人拿来了美酒,君臣二人相谈甚欢,一壶美酒很快见底。 皇帝陛下似乎酒量颇差,刚放下酒杯,便倚靠在软榻上假寐了起来。 金幼孜见状有些哭笑不得,正准备识趣地起身离去。 然而正当这个时候,赵王朱高燧却突然走了进来,正准备开口,被金幼孜及时拦住。 “赵王爷,皇上方才兴起饮酒,现在尚在假寐,切莫高声喧哗。” 听到金幼孜这话,朱高燧脸色微变,瞄了一眼正在假寐的皇帝陛下,只能跟着金幼孜走出了寝宫。 “我说小金头,你这越来越不像话了啊,大中午的跟老头子饮什么酒?” 兵部尚书金忠是老金头,那地位资历威望都比不过他的金幼孜,只能屈居小金头了。 金幼孜听到赵王这话,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那里想到,今日皇上突然来了兴致,非要拉着他喝酒。 你说喝酒就喝酒吧,一大壶酒被你自己喝了大半…… 咋滴,我金某人不配喝那一百八一杯的宫廷玉液酒? 最让金幼孜感到无语的是,皇帝陛下喝完就迷了,直接倚靠在软榻上假寐。 想着,金幼孜只好叹道:“赵王教训的是,臣日后一定注意。” “日后注意有什么用?”朱高燧没好气地冷哼了一声,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这是应天府急报,等着老头子过目呢!本王还得去安排人手刺探瓦剌军情,现在可怎么办才好?” 应天府急报! 这几个字,顿时让金幼孜心中一动! 他几乎没有过多思考,当即表态道:“既然如此,赵王不如将急报交于老臣,老臣等待陛下苏醒,再上呈给陛下。” 听到这话,朱高燧大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而后点了点头。 “行吧,瓦剌军情涉及北伐大业,半点不容延误,本王可将这应天府急报交给你了,出了什么差错你自己担着。” 话音一落,赵王爷直接将密信塞给了金幼孜,而后径直转身离去。 金幼孜看着怀里的应天府急报,整个人都有些发蒙。 太子爷交代的任务,这么轻易就完成了? 怀揣着满腹狐疑,金幼孜来到一处隐蔽角落,犹豫挣扎了良久,最终还是大逆不道地打开了这封密信。 这封信虽然没有署名,但金幼孜清楚,应该是
相关推荐:
云翻雨覆
小白杨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凄子开发日志
差生(H)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
鉴昭行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突然暧昧到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