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绩。 就连那位至圣先师都说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等儒家圣言,可想而知他的徒子徒孙们,又会采取什么措施愚弄百姓。 朱高煦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启民智,打消这劳什子神秘感,让天子走入民间! 夏元吉鲁穆二人一顿叨逼叨后,这才安静了下来。 “说完了?该本王说了吧?” “二位,你们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应该没少学些愚弄百姓的办法吧?” 听到这话,夏元吉心头剧震,脸色逐渐难看了起来。 这位汉王殿下,对读书人,意见大得很啊! 说到底,我们这些读书人愚弄百姓,还不是为了你老朱家能够坐稳江山? 难不成你还想开启民智,淡化你们老朱家的君权? 真到了那个时候,谁还愿意听你老朱家的号令? 那不是打着灯笼进茅房——找死吗? 鲁穆一向头铁,梗着脖子问道:“汉王殿下此话何意?” “很简单啊,字面意思,你们这些程朱读书人,那有恃无恐的底气,还不是来源于你们能帮助朝廷愚弄百姓,稳固朝廷的统治?这话没说错吧?” “你们成天张口闭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都是如何愚弄百姓的坏水,真不知道你们哪里来的脸!” 夏元吉:“???” 鲁穆:“???” 你大爷! 这话你能说? 还不是为了你们老朱家? 你堂堂一个天潢贵胄,怎么有脸说出这话的啊? 不过话说到这儿,他们也算是看明白了。 这位汉王殿下创办那大明新报,竟然是想要开启民智!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掘墓吗? 夏元吉叹了口气,正准备开口,却被头铁的鲁穆抢了先。 “汉王殿下,此言大缪!” “百姓淳朴耕田种地自给自足,这是王朝稳定的前提,更是王朝长治久安的基础!” “而读书人读书习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晓大义明辨是非,所以可为天子牧民!” “倘若天下百姓如读书人这般开启民智,他们将会不满于当前现状,欲望如杂草般蔓延生长,届时何人还愿意辛苦劳作?” “汉王殿下,心如欲壑,后土难填,一旦开了这道口子,只怕我大明江山不稳啊!” 这番言辞恳切的话语,如果落到他人耳中,只怕会觉得是金玉良言。 然而朱高煦是后世进步青年,听到这话只是觉得可笑无比。 “开启民智,让百姓了解朝廷大政方针,让百姓敢于反抗剥削压迫,这就是在动摇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那你的意思是,继续保持现状,任由读书人鱼肉百姓,奴役子民,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朱高煦冷笑到:“鲁穆啊鲁穆,枉你被誉为‘铁面御史’,竟然也是个程朱文人!” “你还记得,方才本王问你那句话吗?你方才如何回答的?” 鲁穆一怔,但他还是朗声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下臣从不敢忘!只是……” “那你告诉本王,现在大明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臣……臣……”鲁穆一惊,不知该如何回答。 汉王爷见状叹了口气,“让本王告诉你吧,鲁大御史。” “天下百姓,十中有八九,沦为士绅佃户,剩下那一二耕户,还要替士绅缴纳沉重赋税!” “这方面问题,你可以多问问户部尚书夏大人,他应该了解得最清楚,对吧,老下头?” 此言一出,夏元吉眉头紧锁,久久都说不出话来。 乡野土地兼并之风,他一直有所察觉,却始终不敢面对。 因为,土地意味着一切,牵一发而动全身! 见此情形,鲁穆心头剧震,满脸骇然之色。 难不成……汉王说的都是真的?! 天下百姓,大多都成了士绅的佃户奴仆? 那些少得可怜的自耕户,还要缴纳本该不属于他们的赋税? 那这个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 是皇室的天下? 是百姓的天下? 还是说…… 这是士绅读书人的天下?! 第200章 办报纸!拉下神坛第一步! 麻了! 彻底麻了! 鲁穆此刻心乱如麻! 他自认为为官至今恪守本心,禀公执法,吏不容奸,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然而今日从汉王口中听到的这些,却是令他整个人都陷入了恐慌! 泱泱大明,亿兆子民,竟然十之八九都沦为了士绅的佃户! 剩下那一两成的耕户,还要承担本该属于士绅的沉重赋税! 谁都无法想象,这些平民老百姓,日子过得会是多么艰难! 为什么? 这不是太平盛世吗? 是谁给了那些士绅的权力? 又是谁明明心知肚明,却还在粉饰太平,侈人视听? 这些该死的狗东西! 鲁穆气得面容铁青,死死地握紧了拳头! 他豁然转身,看着户部尚书夏元吉,沉声问道:“夏大人,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夏元吉闻言一怔,整个人仿佛丢了魂一样,显得落寞无比。 “希文(鲁穆字),自古历代帝王首重农桑,土地农桑也是我华夏延续至今的根基。” “不止是帝王,我华夏子民安土重迁,读书人如此,老百姓更是如此。” “汉王殿下说的对,自建文年间起,乡野间就出现了士绅豪强兼并土地之风,发展到永乐年间,虽然称不上严重,但确实已经影响到了朝廷的农税。” 鲁穆听到这话,当即怒喝道:“夏大人明明心知肚明,为何不上奏陛下,让朝廷出面制止这种兼并之风?” “呵,制止?” 话到此处,这位掌控户部十几年的老尚书,也忍不住长叹了口气。 “怎么制止?万一那些百姓是自愿成为佃户的呢?” “什么?自愿成为佃户?这怎么可能?” 鲁穆傻眼,他虽然刚正敢言,但终究还是年轻,为官经验太少,哪能与夏元吉这等经年老臣相比。 “希文啊,读书人考取功名之后,是可以免税的,也就是说他名下的田地全都不用向官府交税!” “这样一来,就给了他们获利的机会,当地百姓为了逃避官府日益沉重的赋税,会将土地主动送给这些有功名的读书人,也就是地方士绅。” “他们私底下签一个协议,此土地只是名义上送给地方士绅,借助其读书人的功名,就可以不向朝廷缴纳沉重赋税罢了。” “可那些地方士绅也不可能白给你帮忙,你得给他们足够多的好处,这些士绅才能给你抗下风险,至于他们要的好处也自然不多,只是比官府收的少一点而已。” “希文,你仔细想想,如此一来地方士绅什么不用干,但是每年都有大量田地收成,成为佃户的地方百姓也因为不用缴税日子比以前稍微好过那么一点,最后亏的会是谁?” 地方士绅得了田地收成。 百姓免于上缴沉重赋税。 最后,谁亏了? 朝廷! 只有朝廷! 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遏制,任由那些士绅豪强兼并下去,只怕最后大明朝廷将会无税可收,无粮可收! 但是这个念头刚一出现,瞬间就在脑海中烟消云散了。 因为鲁穆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完税乃是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那这些地方官,为了完成税额,会做什么? 霎时间,鲁穆脸色瞬间惨白。 巧立名目。 苛捐杂税。 最后……官逼民反…… 而且朝廷主要的财政收入,便是农税与盐税,其余像商税这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旦农税出了大问题,那么大明江山,只怕也不稳了。 朱高煦始终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夏元吉这番话语倒是令他眼睛一亮。 永远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啊! 也许人家明明心知肚明,但就是装作糊涂,难得糊涂! 鲁穆沉思了良久,突然发问:“夏大人,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没有,土地农桑是王朝的根基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 夏元吉神情有些黯然,“老夫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隐患,奈何兼并土地之人,大部分是像你我这样的读书人。” “读书人耕读传家,以安天下,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一个读书人获得了功名,就会想方设法地攫取田地,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共识!” “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天下士绅又何其多也?” 话听到这儿,朱高煦总算是听明白了。 原来夏元吉这个老货,早就注意到了土地兼并一事,甚至意识到了土地兼并的恶劣后果,但他却装作不知,是因为这么些个理由。 其一,无非因为他也是文人,老夏头不想贸然改革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毕竟古往今来的改革家,大多没有什么好下场。 改革意味着开陈出新,意味着从既得利益者手中抢走利益,这就注定改革是一条充满血腥死亡的道路。 其二,夏元吉怕了,因为兼并田地的士绅太多,而且兼并田地的人,还不仅仅只有士绅! 这就意味着,他真敢对这事儿下手,他夏元吉可能要与整个大明为敌! 就算是朱老四获悉真相后选择力挺他,那又能如何? 只怕小算盘真这么做了,最后算盘珠子都得被人给扬喽! 鲁穆听得怒发冲冠,周忱在一旁沉吟不语。 朱高煦见火候差不多了,轻咳两声笑道:“不必这么悲观,本王还活着呢!” “土地兼并这个事儿,不是不可以解决,但必须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 看着汉王爷脸上那意味深长的笑容,夏元吉心中生出了强烈的不安。 鲁穆听到这话,当即拱手道:“臣愿为此尽心竭力,如何做还请殿下示下!” “简单,第一步,你接手通政司后,将邸报办成两种,一种为内刊,也就是以前的邸报,上面的内容只能让官员知道,不能让百姓知道,比如某些该保密的朝政国策。” “另一种为外刊,也就是本王之前说的新报,向天下百姓发售,至于内容就是朝廷近期的大政方针,比如新盐法的内容与新盐六十文一斤的价格!” “内刊就跟以前的邸报一样,至于外刊毕竟是给平民老百姓看的东西,售价几文钱即可,日后你通政司需在地方设立分部,设宣政吏游走于乡野市井,将外刊内容念给百姓听,读给百姓听!” “你们不要老是想着搞神秘脱离群众,要主动走入民间,让老百姓们知道你们这些官员一天都在干什么,又真真切切地给老百姓做了哪些仁政,这样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才能让老百姓信赖朝廷!” 鲁穆急忙掏出了个小本本,一脸认真地开始做起了笔记。 夏元吉倒是听得眉头紧锁,这些可都是拉拢人心的手段啊! “当然,这是新报外刊的主要板块,你还可以开辟一些板块,刊登一些有关百姓民生的事情,还有我大明官员将士的那些英雄事迹,都可以刊登在上面,甚至才子佳人的花边新闻也可以……” 听到这话,鲁穆突然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汉王殿下,这样一来新报的成本可就太高了吧?” 又要在地方设立分部,又要增加乡野宣政吏,还要印刷外刊新报,而且售价才几文钱…… 以前通政司就是个整理奏疏的清水衙门,哪儿来这么多的公款? “钱不是问题,本王会提高通政司的资金,另外你也可以招商引资啊,在新报上留几个边边角角犄角旮旯,让那些商贾购买用以宣传打广告……” 鲁穆:“???” 夏元吉:“???” 你娘咧! 你真不要脸了啊? 汉王爷这敛财的本事,真是旷古烁今啊! 前宋六贼听了都要流泪! 第201章 自古得国之正,无出其右者! 鲁穆手中动作一僵。 “汉王殿下,国家大事,岂容那些商贾掺和?” “这大明新报一旦创办,那可就是朝堂公器,怎么能让满身铜臭的卑贱商贾参与其中,臣请汉王殿下三思!” 神特么“招商引资”! 这大明新报可是朝廷的新政! 你让一群卑贱商贾参与其中,那不是变了味道了吗? 朝廷发行天下的大明新报,上面竟然出现商贾打的小广告,鲁穆只要一想起就觉得膈应人! “商贾怎么了?他们满身铜臭又怎么了?难道商贾就不是我大明子民吗?” 朱高煦笑了,对鲁穆的说法嗤之以鼻。 然而鲁铁面那是相当头铁,据理力争道:“汉王殿下,商贾不知忠义不事生产,他们为了钱财四处游走流窜,就是一群唯利是图之辈,朝廷允许他们做生意养家糊口已经算是天大的恩德了,怎么还要助其发展……” 此话一出,汉王爷都被气笑了。 不过他也没没有发怒,毕竟这不只是鲁穆一个人的看法,而是整个大明朝的看法。 这古代的商贾,无论有钱还是没钱,那地位可以说是比狗都不如。 如那元末明初的江南巨富沈万三,富甲江南甚至富可敌国,结果还不是被朝廷想收拾就给收拾了。 士农工商士农工商,这些士大夫们,那可是谁都看不起! “老铁啊,看在你这么上道的份儿上,本王教你个乖。” “天下商贾虽然在你们眼中,都是不知忠义、看重利益的卑鄙小人,但是先贤不是也说过一句话吗?” 周忱静静地听了良久,立马举起小手补充道:“法家先驱管仲有言:‘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朱高煦扫了他一眼,继续道:“恂如说的不错,士农工商,乃是国家柱石,缺一不可。” “国家要兴旺,社会要繁荣,工、农、商的发展,同样缺一不可!”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句话你们要铭记于心!”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这句话如同一记惊雷,响彻在三人耳畔。 毕竟这话意思粗浅易懂,没有农业,王朝就不稳定;没有工业,国家就不富足;没有商业,经济生活就不活跃。 周忱眼睛一亮,暗自赞叹王爷这话精辟。 夏元吉兀自呢喃了几遍,同样琢磨出了些许味道。 倒是鲁穆鲁铁面,有些不太能接受。 毕竟他从未接触过财政方面的工作,与其纠结汉王爷这话有没有道理,不如继续商讨自己的工作。 “汉王殿下,您刚才说让通政司于各地州府设立分部,还要设置什么‘宣政吏’游走乡野,这方案看似没什么问题,可是……” “可是什么?但说无妨!本王不是在于你商议嘛!” 对于这位刚正不阿的铁面御史,朱高煦给予了极大的尊重。 鲁穆也没有迟疑,索性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如此设置官吏,地方官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这会给朝廷带来极大的负担!” “而且这样大肆扩编地方官员队伍,仓促之下极易造成某些人投机取巧,给了他们入仕为官的机会,届时只怕我大明将会有前宋的三冗之患啊!” 所谓“三冗”,通俗点讲就是就是“冗兵”、“冗费”、“冗员”。 北宋的军队因为防止军队作乱,所以时长调任主帅,而最高的指挥权则在枢密院的文官手中,又因为正规军也就是禁军被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开管理,所以各个分开的衙门也就在各自扩张。 而且除去禁军外还有厢兵,这些地方上的武装依然快速扩张,虽然兵员越来越多,但财政还是依靠中央的。 长此以往下去,兵员的战斗力低下,装备也越来越差,但他们上报的军费却是越来越多。 朝廷如果想要裁军,就会侵害一些靠着当兵吃饭的军户的利益,激起将士哗变,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守旧派的不满。 这就是前宋的“冗兵”。 “冗员”指的就是文官,北宋的行政体系其实比较先进,职能部门众多,而且被层层细化,每一个部门都有好几个官员,几乎与后世相似。 例如如有的负责审批,但盖章不属于他管,得着其他人。 这样细化的衙门带来的问题就是办事拖沓,且互相推诿踢皮球,与后世极其相似。 而且前宋是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越来越多的官员士大夫互相抱团,形成了朋党派系党同伐异,最终结果就是尾大不掉,吏治腐败! “冗费”就简单多了,就是“冗兵”、“冗员”等诸多原因下来产生的经费越来越多。 前宋的GDP在整个封建王朝那都可以说是惊为天人,虽然支付了周围蛮夷外爹大哥的岁币,但这点钱通过海上贸易是可以赚回来的。 然而前宋末年依然国库空虚,其根本原因就是冗费。 鲁穆这话虽然说得有些夸大其词,但不可否认,这样做还真有可能导致“冗员”的问题。 “这事儿可以放到明日的朝会上议一议,本王只是有这个想法,到时候让朝臣们拿出个章程来。” 听到这话,鲁穆总算是放心了。 二人继续兴致勃勃地大明新报的细节,夏元吉在一旁越听越觉得心慌,终于忍不住开口道:“汉王殿下,当真打算开启民智?” “对啊老下头,你有意见?保留!” 夏元吉:“???” 你大爷! 你未免太霸道了吧? “汉王,一旦开启民智,朝廷没了威严,皇上没了威严,那百姓自然就会不满于现状!” “老臣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语,凭什么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不是他们自己?” “这种想法一旦蔓延开来,那我大明危矣,天下乱矣啊……” 夏元吉这话意思很简单,人人都开启了民智,那些老百姓意识到你老朱家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为何还要听你号令服从于你? 心如沟壑,后土难填! 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 朱高煦闻言也不发怒,而是笑问道:“老下头,我老朱家是如何坐上九五之尊这个位置的?” 小机灵鬼周忱又跳了出来,慷慨激昂地高喝道:“当然是因为太祖高皇帝驱逐勒虏、恢复中华,救万民于水火,拯救黎民于倾倒!” “自古得国之正,无出其右者!” 这句话,是对朱元璋一生功绩最大的肯定! “既然如此,我老朱家还需要怕什么?” “鲁穆,大明新报的头版头条,就刊登太祖高皇帝的生平与功绩,堂堂正正地告诉天下百姓,我老朱家有资格坐在这个位置上面,从来不是因为什么‘君权天授’,而是因为我老朱家驱逐勒虏、恢复中华,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自古得国之正,唯我泱泱大明,无出其右者!” “这一点,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要让整个大明都知道!” 第202章 本王就喜欢污人清白! 正月初五,朝会! 文武百官难得过了个好年,喜气洋洋地聚集在午门之外。 不得不说,汉王爷虽然嚣张跋扈,蛮横霸道,不当人子…… 但是自他监国理政以来,大明朝还真是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新气象。 原本朝廷规定的休沐日是自正月十一日为始,赐百官节假十日。 然而监国汉王爷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自腊月三十开始就命百官休沐。 直到今日,才举行一次朝会。 而且最令百官感到高兴的是,他们的俸禄终于涨了,不必再向以往那般,整日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累的活,为了生计还得昧着良心收受贿赂…… 一想到这儿,众多官员都是感慨莫名,纷纷聚拢在一起议论纷纷。 现在时间尚早,他们小声议论,倒也不至于受到惩处。 今儿个是永乐十一年第一次朝会,意义非同凡响。 虽然皇上御驾亲征北伐瓦剌去了,但是监国汉王爷还在,太子爷也在。 今日朝会宣布的重大国策,很有可能决定大明朝这一年的走向。 所以在京的文武官员全都来了,老老实实地准备上朝。 事关切身利益,由不得他们不重视。 连侥幸熬过寒冬的金忠金老爷子都赶来上朝,更何况其他那些在京官员。 户部尚书夏元吉忧心忡忡地走来,无视了向他打招呼的群臣,默然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昨日汉王府的谈话,至今盘旋在他脑海之中。 夏元吉到现在都没有想明白,汉王朱高煦究竟有什么办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是,你是监国汉王爷,你嚣张跋扈,
相关推荐: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醉情计(第二、三卷)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盛爱小萝莉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
氪金大佬和菜鸡欧神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