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此事你们难道忘了吗?”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听完这番话后,陈洽也不敢再劝了。 他已经看到了武德皇帝陛下的决心,更明白此次出兵已成定局。 既然如此,那多说无益,反倒会触怒皇帝陛下。 张辅自然不会反对,而是巴不得地支持出兵。 他可是勋贵武臣,更是勋贵的魁首。 对于勋贵武臣而言,什么最重要? 两个字,军功! 没有军功,勋贵武臣怎么晋升? 没有军功,自家子弟怎么往上爬? 但军功怎么来呢? 还是两个字,战争! 只有通过发起战争,勋贵武臣和勋贵子弟才有猎取军功的机会! 所以就算这仗再怎么难打,他们也必须要打,打出一个个将种勋贵来! 再者勋贵武臣的传承,并不像文官缙绅那么简单。 文官缙绅通过科举大考,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新鲜血液补充,但勋贵武臣呢? 要是天下承平,他们只能被迫解甲归田赋闲在家,家中子弟也会沦为游手好闲的纨绔废物,还有个屁的传承可言! 所以,不管怎么样,这仗都必须要打起来! 勋贵武臣沉寂了这么久,苦苦等了这么久,张辅会拒绝才怪! 一想到这儿,张辅立马就起身跪倒在地上。 “陛下所言极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帖国蛮夷亡我大明之心不死,现如今我大明国富兵强,正是出兵的最佳时机!” “臣不才愿挂帅出征,为我大明开疆拓土!” 朱高煦闻言大笑不止,急忙起身将张辅给了扶了起来。 “放心,此战主帅非你张辅莫属!” “不过出兵一事还得征得那些朝臣同意,你可先召集军部诸将议事,把风声先放出去!” 听到这话,张辅心中泛起了嘀咕。 自古武夫主战,文臣反战,这是双方利益不合造成的固有矛盾。 打仗这种事情,对武夫而言是一件大好事,但对文臣缙绅而言却是一件大坏事! 一旦爆发战争,那肯定就会抽调青壮民夫。 你把青壮都给征集去打仗去输送粮草了,那谁来给我们这些读书人老爷们耕田种地啊? 所以文臣缙绅的利益会因此受损,这矛盾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陛下,那些个文臣缙绅会同意吗?” 要知道这一次可不是小打小闹啊,而是一次远征,少说都会耗时几年之久,那些个读书人会同意才怪! 朱高煦闻言却是神秘一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放心吧,他们会同意的,而且还会不遗余力地支持!” 张辅:“???” 第856章 哈密卫!朝堂风向变了! 朝会。 百官齐聚。 武德朝至今,百官也算是摸准了武德皇帝的脾气。 这位皇帝陛下性子比较惫懒,可以是大明开国后历代帝王中最懒散的那一位! 没事儿的时候,就是三天一大病五天一小病,朝会政务这些全都扔给了太子朱瞻壑处理。 有事儿的时候嘛,陛下龙体就突然好了,龙精虎猛的模样,哪里有半分生病的样子! 而每当遇到大事的时候,这位武德皇帝陛下就会亲自上朝开会。 是以当文武百官见到朱高煦来了后,立马都是神情震动,神情紧绷如弦。 不知道这一次,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啊! “哈密卫那边出事了!” “甘肃总兵官费瓛上奏,哈密二王争权夺利内乱不断,甚至对我大明派遣去的长史纪善都出言不逊,颇有一副想要自立门户的架势!” 此话一出,满朝哗然。 哈密卫,或者说哈密国,这可是一块战略要地啊! 此地位于西域的最东边,是西域的东大门户,是西域通向大明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西域门户”之称! 洪武年间,名将傅友德率五千精锐部队,从甘肃凉州(今甘肃武威)出发,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攻占凉州、永昌、扫林山、甘肃镇(今甘肃张掖)、别独山,西征军于是又攻乘胜攻占瓜、沙等州,将元朝军队全部赶出河西走廊,明朝自此收复票整个河西走廊! 而河西走廊的玉门关以西地区,便是属于西域的地区,太祖高皇帝便在河西走廊最西的一处隘口,离玉门关不远处,又修筑了嘉峪关,出了嘉峪关,便是西域的地界,和哈密国开始接壤! 这哈密国乃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后裔所立,疆土极小,而且国力弱小,所以对大明造不成任何威胁,大明对待哈密的态度是招抚为主! 但哈密乃是大明朝疆域的西北端,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位于古丝绸之路枢纽,丝路是存在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贸易商路,因此这条路线也被称为“金路”,是以始终这么交给外人打理,总归有些不放心。 直到永乐年间,哈密国发生内乱,国王被人给毒死,永乐皇帝趁机抓住了机会,将一直在大明当人质的安克帖木儿的侄子脱脱放出来,派人送到哈密国,扶持脱脱登基。 说白了,大明就是需要脱脱这种傀儡国王统治哈密,一切都听大明朝廷的指挥,为了确保脱脱能真正控制哈密,使得哈密真正成为大明的西域情报中心,永乐皇帝还在哈密设置卫所,同时又派遣大明官员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亲王讲授官),此举相当于哈密的军政事务都需要大明参与,由此大明将哈密国牢牢控制住。 而这个西域门户之地,也也由此成为大明关西情报网的中心,“使为西域襟喉,凡夷使入贡者,悉令哈密译语以闻。” 哈密卫除了刺探西域乃至整个中亚的情报外,还可以钳制瓦剌、鞑靼等西北游牧部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正因为如此,大明王朝对哈密之地一向都十分重视。 现在骤然间听说了这个消息,群臣都很是愤怒。 你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一直都给我大明当小弟,现在竟然还敢起了反心? 怎么,翅膀硬了是吧? 难道你想单飞了不成? 真以为我大明战兵都是摆设不成? 群臣议论纷纷,开始窃窃私语。 蹇义看向了夏元吉,后者神情很是古怪。 皇帝陛下刚刚说的这个消息,前面那一段,夏元吉是相信的。 因为当年永乐皇帝陛下出于掌控哈密的战略目的,将脱脱指定为安克帖木儿从兄之子,空降哈密承袭忠顺王位,尽管脱脱不是兀纳失里三兄弟之后,但同属察合台后裔,血统尊贵,由他袭位符合成吉思汗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正统观念。 但是这么一个国王空降下来,哈密王室自然肯定就不乐意了啊,所以自脱脱以来,哈密内乱不断,各种斗争始终不停。 甚至到了最后,朝廷为了安抚哈密国原本的王室,不得不册封了两个国王,脱脱那一脉是忠顺王,原王室那一脉成了忠义王,出现二王并立共同治理的可笑局面。 一个屁大点地方,就因为大明朝廷插手,硬生生地被玩坏了。 可也正是这么屁大点地方,国力又弱人口又少,这哈密俩小王疯了才敢挑衅大明王朝,那不是主动找死吗? 是以皇帝陛下后面这半句话,夏元吉那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相信。 太假了啊! “陛下,此事或许有待求证!” 夏元吉本能地察觉到了什么,所以立刻出列,想要堵住朱高煦的嘴。 朱高煦见此情形,顿时就乐了。 “还查证什么?” “费瓛乃是名臣之后,受国重寄,坐镇甘肃至今十五年有余,你还敢质疑他不成?” 费瓛的爷爷费愚,洪武时期任燕王朱棣府左相,后改任燕山中护卫指挥使,传给儿子费肃,传到费瓛时,随从明成祖朱棣起兵有功,累升为后军都督佥事,所以费瓛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而且还是靖难老臣之后。 虽然费瓛武略不咋地,可胜在他为人老成持重,并且治军严厉,是个擅守的好将军,也正是因为如此,朱棣才会把西北门户交给他执掌。 夏元吉一听到这话,脸都快要绿了。 “陛下明鉴,臣并无此意!” “只是此事颇有蹊跷,以哈密国之弱小,怎敢突然挑衅我大明天朝……” “夏大人!”这英国公张辅突然出列,打断了夏元吉继续狗叫。 “夏大人不懂战事,还是不要开口的好。” “此事真相已经了然,臣请陛下降旨,发兵西域,震慑一众宵小!” 张辅这一出列,勋贵武臣也纷纷跟上,他们早就得到了消息,所以此刻很是激动。 夏元吉见到这一幕,心中不安更甚。 可还不等他开口,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他整个人都愣在了原地。 只见兵部尚书陈洽施施然地出列,奏道:“陛下,英国公所言极是,不发兵征讨,不足以平息民愤!” 紧接着,解缙、王景、顾佐等朝堂重臣竟然也纷纷出言,请求朝廷出兵! 在他们身后,是七部百司的所有官员,全都站了出来,高喊着要朝廷出兵! 武主战,文反战,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啊? 这些文臣缙绅为何也会支持出兵? 怎么会是现在这样? 第857章 一毛不拔夏元吉! 因文武百官大都同意。 所以皇帝陛下当即拍板,命英国公张辅为征夷大将军,率西北战区精兵五万出兵西域,荡清哈密乃至整个西域的不臣蛮夷。 散朝之后,夏元吉仍旧神情恍惚,至今都没有反应过来。 蹇义在后面追上了他,脸色很是凝重。 “维喆,风向变了啊!” “现在这个武德朝廷,已经变了个模样啊!” 蹇义长叹了一声,正准备再说些什么。 可正当这个时候,一名宦官匆匆赶来,直接将夏元吉给带走了。 来到了乾清宫御书房,夏元吉行礼之后就老老实实地坐下。 朱高煦见他这副神情恍惚的样子,忍不住乐出了声。 “怎么?还没有想明白?” 夏元吉闻言苦笑着摇了摇头。 “陛下,武主战文反战,这是历朝历代的普遍常识。” “可是为何今日会是这般,勋贵武臣主动请战也就罢了,那些文臣缙绅非但没有反对,反倒是也出列支持,这实在是令人费解……” “你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朱高煦笑道,“那就是利益问题!” “确实,以往都是武主战武反战,但归根结底还是,那是因为战争只对勋贵武臣有好处,而对文臣缙绅没有丝毫益处,反倒是会导致他们利益受损!” “不管是什么规模的战争,只要战事一旦爆发,那民夫青壮就会被征抽调,从田地里面奔赴前线战场。” “可这些田地的主人,正是那些个文人士大夫,现在主要劳力全都去支援打仗去了,何人给他们耕田种地?何人给他们生产粮食?是以历朝历代的文臣士大夫都会坚决地反对战争!” “甭管他们说得再正义凛然,说得再天花乱坠,他们反对战争的真正原因,都是因为利益问题!” 皇帝陛下一席话,将夏元吉说得哑口无言。 虽然他很想为文臣缙绅辩解一下,但问题在于,他没办法辩解啊! 随着杨士奇摊丁入亩政策的不断推行,士绅缙绅暴露出来的贪腐问题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这一次,他们不是在官位上面贪腐,而是靠着自己的功名特权和官职便利,在老家乡野大肆兼并田产土地,可谓是不择手段丧心病狂! 是以,摊丁入亩这项国策,确实没有错,而是利国利民的国策,甚至是救国救民的国策! 夏元吉现在也能够明白,为何武德皇帝一直都对文人缙绅抱有偏见了,从他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开始不遗余力地打压文臣缙绅! 事实上,这真不能怪人家朱高煦,实在是这些文臣缙绅太不争气了啊! 活该有此一劫! “但是现在,情况却是不一样了啊!” “主要原因,那是神器土豆带给士绅缙绅的莫大信心!” “这些年以来,大明士绅缙绅的主要重心,全都放在了岭北行省,也通过开荒种植土豆赚了个盆满钵满!” “在利益驱动之下,试想朝廷准备再次出兵,准备去占领掠夺更多的田地,你说这些士绅缙绅会不会心动?” “只要神器土豆在手,甭管什么样的田地,那都能够种出粮食来,就算条件再差,那还能够差得过漠北草原吗?” 夏元吉闻言一怔,随即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神器土豆,确实改变了整个大明。 因其超高的产量,和超强的适应性,使得土豆几乎可以种植在大明所有田地里面,包括那些尚未开垦的荒地,无愧“社稷神器”之名! 而这土豆又是完全可以作为主粮的存在,那意义就更是不一般了! 粮食,就意味着人口,就意味着利益,就意味着一切! 夏元吉执掌户部至今,对钱粮一事尤其敏感。 时至今日,大明税收已经翻了十倍不止,而随之而来也涌现出了不少问题。 那就是大明人口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带给了大明王朝难以想象的海量劳力,可问题在于,大明人口增长太快,而大明田地只有那么多,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场面。 于是乎,朝廷早就做好了准备,辽东大开发计划,岭北大开发项目,反正有了神器土豆,就可以将荒地变成耕地,变成适合百姓耕种居住的良田好地! 辽东开发了,岭北也开发了,现在整个大明可以开发的区域,好像还真没有了。 那下一步该怎么办? 大明现在拥有足够多的粮食,百姓的日子比起先前好了百倍不止,不但可以吃饱穿暖,还能存下不少余粮。 正所谓饱暖思淫欲,这样一来,人口就会越来越多,增长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那么,下一步,该开发哪里呢? 新的疆土! 而想要获得新的疆土,就必须要发动战争! 西域之地,恐怕只是一个借口! 夏元吉深吸了口气,整个人都有些不安。 西域,哈密是西域的门户,而西域则是中亚的门户! 眼前这位武德皇帝,他真正的目标,只怕不是西域,而是那中亚之地啊! 想明白了这一点,夏元吉就忍不住开口劝道。 “陛下,此事……还请三思啊!” “中亚距离我大明太过遥远,沿途王师所需辎重钱粮,只怕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啊!” 朱高煦听到这话,只是欣慰地笑了笑。 夏元吉不愧是夏元吉,转眼就看出了他的真正目的。 “这个问题,朕自然明白,所以这不是来找你了吗?” 夏元吉:“???” 找我? 啥意思? 想让我户部出钱?! “不可能!” “此事绝无可能!” 夏元吉立马叫嚣道:“陛下可不要忘了,当初我们可是分了财权的,您执掌矿税商税,供养战兵并且军费开支。” “这行军打仗正是属于军费开支的一环,理应由皇室负责,与户部国库毫无干系……” “哎哎,说的什么话!”朱高煦佯怒道:“夏爱卿这是说的什么话!” “朕当然知道,这是军费开支,当由皇室内帑出钱,可问题是水师刚刚出海,远洋贸易也方才启动,等他们回来还不知道得多少年呢!” “所以啊,朕就想着反正你国库里面堆了那么多钱粮,不如先让朕挪用一下,先把这仗打完了再说……” “什么?挪用公款?”夏元吉怒了,“绝无可能!” 此刻的夏元吉,就如同一只护食的小猫,哪怕面对大明皇帝朱高煦,他也敢龇牙咧嘴的那种。 朱高煦见状顿时就怒了,一拍桌子喝道:“夏元吉,你不要太过分嗷!” “什么叫“挪用公款”,朕是大明皇帝,这整个大明都是朕的,你把嘴巴放干净一点……” “陛下,这先河不能开!”夏元吉神情严肃地开口道,“国库钱粮只能用于民生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财权分割的意义所在!” “陛下英明神武,臣一直明白,但陛下的子孙后人呢?万一出现了……是以这先河绝不能开!” 话听到这儿,朱高煦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你啊你,真是一毛不拔,混账至极!” “这样吧,朕给你打个条子,算内帑借的,等郑和回来之后就还给你!” 夏元吉闻言一愣,随即笑眯眯地开了口。 “陛下,您要是这么说的话,那我们可就得好好商量一下了。” “商量什么?”朱高煦一愣,“朕打条子,你批就行了,商量你大爷啊!” “既然是借,那总得有利息吧?而且借多少何时归还,这些都得商量清楚吧?万一陛下您想赖账……” “你特么给老子滚出去!” 第858章 武德皇帝的最后一仗! 朱高煦大怒! 这个夏元吉越来越猖狂了嗷! 老子身为大明皇帝,九五之尊,给你面子才跟你商量,结果这混账东西竟然还想这收利息,真是岂有此理! 夏元吉眼瞅着皇帝陛下发飙了,也是觉得有些好笑,急忙改了口。 “陛下,这钱粮可以借给您,但是臣要知道,陛下这仗究竟要怎么打?要准备打多少年?最后要打到哪里才算结束?” “就知道瞒不过你这老狐狸。”朱高煦也笑了。 “帖木儿帝国你知道吧?现在变成了哈烈国,由死瘸子帖木儿的第四子沙哈鲁执政。” 夏元吉点了点头。 帖木儿帝国他还是知道的。 毕竟当年帖木儿曾经率军东征大明,曾一度打到了西域。 彼时的大明王朝,正处于永乐初年,靖难之役刚刚结束的时候。 当时帖国大军渡过了锡尔河,帖木儿命令右路军总司令、他的皇孙哈里·苏丹加紧进军,务必在三月初拿下蒙古斯坦。 他这位皇孙打起仗来还是不负众望,于二月下旬推进至别失八里,距离大明帝国西部边界重镇哈密卫还剩大约四百公里。 直到哈密卫察觉到情况不对,立刻上报了大明朝廷,朝廷这才发觉可能要出事。 因为没有人知道哈里·苏丹是打算就此止步,还是南攻嘉峪关,或东走居延海。 总之,最后结果是“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 反观大明王朝这边,朝廷正处于内忧外患。 燕王朱棣起兵之日,良臣猛将尚多,但此时张玉、王真、陈亨、张武、谭渊等大将均已死,邱福、刘才、陈珪、郑亨、孟善、火真诸将皆为一勇之夫,“或从起籓封,或率先归附,皆偏裨列校,非有勇略智计称大将材也。” 而能独当一面者,惟朱能一人,却折在了征安南途中,以谋略著称者,也独姚广孝一人,降将中,平安、何福、顾成虽号称宿将,但都难堪重任,盛庸、耿炳文则早已自杀。 撇去缺乏良将劲卒不谈,明朝此时最大的问题有二:一是信息不灵,对帖木儿来袭缺乏准备;二是内部潜在叛徒颇多。 众所周知,甘、凉军士中回族、蒙古族多,尤其是穆斯琳多,此次事件显然与前一年帖木儿东征有关,这些外邦蛮夷既能私送回回行贾京师者出境,还敢“泄漏边务”,当然也会在战场上临阵倒戈。 至少,多异族内奸的大明西北军队内部组织能力堪忧,在面对帖木儿帝国这种穆斯琳国家的强大攻势面前难免出内奸。 是以当时整个大明都紧急动员了起来,朝廷各方争吵不休,勋贵武臣请求出兵抵御来袭敌军,文臣缙绅却以国力空虚为由坚决反对,双方因此爆发了数次激烈争吵,以致于皇帝陛下都不敢轻举妄动。 结果大明朝廷还没商议出个结果,帖木儿自己却突然暴毙了,他这一死皇室子孙忙着争夺汗位,竟是仓皇撤军抢着赶着返回中亚都城,一场由帖木儿掀起的浩大东征,竟然最终以帖木儿暴毙而虎头蛇尾地结束。 但毕竟险些被人打上门来,因此大明也加强了对帖木儿帝国的探查,大致了解了帖国的后续变化。 “陛下,为何要将目标定为哈烈国?” “沙哈鲁即位之后,一向与我大明交好,还恢复了藩属国身份,向我大明称臣纳贡,而且此人尤爱文学,没有什么野心……” “你说的这些,朕心中都有数。”朱高煦
相关推荐:
云翻雨覆
蔡姬传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镇痛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