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王爷心中的火气顿时烟消云散,他张了张口想要说些什么,最终只能长叹了一声,默默离开了殿宇。 直到朱高煦离去之后,朱棣这才如梦初醒,眼中闪过了一抹悔恨。 “爹啊,您刚才那些话,太伤人了!” “老二这些年可是从未生出过什么野心,还为大明缝缝补补为朝廷出谋划策。” “大哥撒手人寰,我们三个人心里面都不好受,但您也不能由着脾气逮谁喷谁吧?老二当年为了救朱瞻基可是差点死了,这些难道您都忘了吗?” 朱高燧对朱棣的行为极其不满,壮着胆子数落了朱棣一番,还不等皇帝陛下开口,也直接转身离去,徒留下朱棣一人呆在原地。 直到此刻,朱棣才反应过来,他刚刚又干了一件蠢事,一件前不久刚刚发生过得事情。 无端怀疑忌惮自己的儿子! 太子因此心脉受损,直接撒手人寰了。 现在他又这样对待老二,天知道这孩子会怎么想! 朱棣满腔悲愤无处发泄,此刻又是懊悔万分,突然间身形晃动,险些站立不稳。 好在小鼻涕急忙上前扶住了他,哀声道:“陛下!保重龙体啊陛下!” 朱棣强忍着内心的酸楚,自顾自地抹去了眼泪,随即开口道。 “让东厂去查!” “必须揪出那个幕后黑手!” “如果查不出来,朕剁了他们的脑袋!” 小鼻涕点了点头,心中却是有些惶恐。 连汉王朱高煦都查不出来的幕后黑手,东厂就一定能够查出来吗? 换句话说,汉王爷是真的查不出来,还是说其他原因,都不是东厂承受得住的! 太子丧礼还未结束。 大殓是小敛的延续,是生者最后一次见到逝者。 朱棣父子三人全都面无表情,看着太子爷被朱瞻基这些子嗣放入了棺椁里面,妃嫔们把一卷卷的衣服卷好,将四周塞的严严实实,不留空隙。 伴随着哭泣声与呜咽声,甲士上前慢慢盖上棺椁,这也就代表着一切都要结束了。 从脚踝一直往上,直至盖住了面部。 朱棣终于忍受不住内心的痛楚,哀嚎了一声“我儿”,随即昏死了过去。 皇帝陛下再次昏倒,现场顿时忙得手忙脚乱。 那些妃嫔与下人中,不少被选为殉葬者,此刻更是哭得撕心裂肺。 太孙朱瞻基神情麻木眼神呆滞,宛如行尸走肉。 朱高煦无奈主持大局,命王景继续完成太子丧礼,他则将朱棣送回了乾清宫。 这个夜晚,注定有不少人难以入眠。 第583章 站队!汉王党与太孙党! 午门之外,百官齐聚。 距离太子丧礼已经过去了一月时间。 皇帝陛下因太子离世极度悲痛,一连辍朝至今。 文武百官哪怕能够理解,可是朝廷无人主持大局,一直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 就在前不久,六部尚书递上了奏章,请求皇上任命一人监国理政。 继六部尚书之后,一众官员也纷纷递上了奏章。 然而令人惶恐不安的是,这些奏章递上去后,如同石沉大海一般,皇上全都留中不发,没有给予半点回应。 直至昨日皇上下旨上朝议事,文武百官这才匆匆做好准备,一大早便赶来了午门口翘首以待。 群臣心里面都很清楚,今日之朝会,将会决定大明朝堂日后的政局! 因太子朱高炽骤然离世,导致太子储位空悬,上下不安,人心浮动。 所以,今日皇上决定的监国人选,极有可能就是下一任太子殿下,大明王朝的储君。 监国人选,无非汉王朱高煦与太孙朱瞻基二人。 诚然,太孙朱瞻基贵为太孙殿下,占据着大义名分,太子的位置,理应由他继承。 然而这位太孙殿下前不久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寒心,莫说皇帝陛下对他失望透顶,文武百官也都不看好太孙朱瞻基。 年幼无知也就罢了,还早早地暴露出了自己的野心,偏偏还没有与这野心相匹配的实力与能力! 这样的太孙殿下,谁敢支持效忠? 反观汉王朱高煦,不但文武双全功勋卓著,而且羽翼丰满,朝野内外支持拥护他的人多如牛毛。 现在太子朱高炽早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朱高煦就是皇帝陛下的嫡长子,同样有着顺位成为太子的资格! 汉王与太孙,他们之间的争斗,将会决定大明王朝的百年国运! 杨士奇如今挂着内阁学士的名头,却不知自己该站的位置在哪里。 毕竟在南洋待了三四年的时间,他远离中央朝廷太久太久了,现在突如其来地准备上朝,反倒是让他颇为不适应。 “杨大人,站我身旁吧!” 正当这个时候,一道声音响起。 杨士奇回头一看,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 开口之人不是别人,正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 这位都察院的最高长官,此刻已经蓄满了胡须,相貌英武刚毅,给人一股不怒自威的超然气度。 杨士奇思绪有些恍惚,他还记得顾佐当年不过只是个地方小官,却被汉王朱高煦极力推荐,以而立之年入主都察院,成为炙手可热的朝堂九卿之一。 不得不承认,汉王殿下的眼光无人可及。 当年没人相信他举荐的这个顾佐,毕竟顾佐太年轻了,年轻得令人感到不屑。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顾佐不但坐稳了左都御史的位置,还在汉王朱高煦的支持下领导都察院大力改革,直至将整个都察院乃至六科这些科道言官,全都变成了令官员畏惧的特殊存在! 而他顾佐本人,凭借着手中的滔天权势,一跃成为了九卿之首! 哪怕是到了现在,他顾佐也还没有四十岁,还没到不惑之年,依旧年轻得可怕! 三十几岁,便贵为九卿之首,执掌着都察院这柄利器,说他顾佐是朝堂第一人也丝毫不为过。 而且,这个顾佐还是不折不扣的汉王党羽,对汉王朱高煦唯命是从! 顾佐主动向自己示好,杨士奇很是高兴。 原因无他,定然是汉王爷跟顾佐通了气。 杨士奇高兴之处在于,汉王朱高煦终于接纳并且认可了自己,而且这位汉王殿下终于走上了正轨,开始了夺嫡争位! 这是最令他开心的事情! 杨士奇站在了顾佐身旁,很快迎面走来了一人,赫然正是工部尚书宋礼。 宋礼笑呵呵地向二人拱了拱手,随即三人开始闲聊了起来。 没过多久,便有几人接连走了过来。 大理寺卿贾谅,礼部尚书王景,通政使鲁穆…… 一名接一名的大九卿聚拢在一起,开始了喃喃低语。 其他官员见到这副场面,心中更是惶恐不安。 这些可是大九卿啊,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够左右朝堂的局面。 可是现在,他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想要做什么,傻子都猜得到。 杨士奇突然止住出言,满脸错愕地看着一人。 此人面无表情神情淡薄,正冷冷地盯着他看。 原东鲲布政使,新任内阁学士,杨溥! 见到杨溥的第一眼,杨士奇还为好友能够回京任职感到高兴,然而当他感受到杨溥传来的冰冷目光后,先前的喜悦瞬间就烟消云散了。 几乎不用多想,杨士奇就明白了好友杨溥的选择。 杨溥选择了太孙朱瞻基,而非汉王朱高煦。 当年他杨士奇与杨溥一同支持太子殿下,不畏汉王朱高煦的淫威,多次弹劾其不法行为,二人也因为志同道合成为好友。 然而到了现在,几年时间过去,已经是物是人非。 昔年的知己好友,日后恐怕会成为生死仇敌。 一想到这儿,杨士奇忍不住叹了口气。 正当这个时候,朱高煦施施然地走了过来。 眼尖的官员一见到他,立马躬身行礼。 “见过汉王殿下!” “见过汉王殿下!” “见过汉王殿下!” 面对群臣的主动示好,朱高煦只是淡然地点了点头,算是予以回应。 事情发生到了这一步,他确实也没有了退路,只能去争一争那个位置了。 朱高煦走到顾佐等人身旁,向他们点头示意。 顾佐杨士奇等人心中一动,各自盘算着接下来的朝堂计划。 他们今日必须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促成皇上任命汉王殿下监国理政! 太子病逝,皇上病倒,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必须决定出一位监国,处理朝堂政务,确保大明朝廷正常运转。 所以,汉王爷今日必须夺得监国大权! “见过太孙殿下!” 一阵轻喝,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只见太孙朱瞻基面无表情地走了过来,他先是远远地看了朱高煦一眼,随后缓缓走到了与其同等地位的位置上面站好。 杨溥没有犹豫,直接站在了朱瞻基身后,紧接着刑部尚书金纯与众多部堂官员纷纷站了过去。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双方都明白今日朝会的重要性,所以也不用再遮掩什么。 哪怕如此行为,很有可能引得皇上震怒,然而众人已经不在乎了。 只要抢到了监国大权,就等同于夺得了太子大位,这才是最重要的! 兵部尚书金忠、吏部尚书蹇义与户部尚书夏元吉并未选择站队,而是默默地站在了二者之间,在他们身后同样有着不少不愿站队的官员,杨荣赫然就在此列。 然而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们以为病重的皇帝陛下,此刻正站在城墙上面,若有所思地看着眼前这一幕。 “都察院、大理寺、礼部、工部……老二啊老二,你这手伸得够长啊!” 第584章 党争开始!杀手锏夏元吉! 午门大开,百官收敛心神,鱼贯而入。 走过了金水桥,众人抵达朝会殿宇,文武群臣依次列队站好。 朱高煦与朱瞻基对视了一眼,各自站在了朝臣前面。 只不过此刻位列朝堂之上,还是按照文武分列,众人哪怕再傻也不敢在这朝堂上面搞小团体,引起皇帝陛下的猜疑忌惮。 赵王朱高燧则是站在了朱高煦身后,直接表明了他的立场。 很快伴随着一阵宫廷韶乐,永乐皇帝自殿宇后方现身,坐在龙椅上面。 直到此刻,群臣才惊讶地发现,皇帝陛下头发已然雪白,露出了苍老迟暮之态。 朱棣扫了一眼满朝文武,目光在朱高煦与朱瞻基身上略作停顿,不过并没有多说什么。 按照朝会惯例,群臣先是当众汇报了一些国家大事,依次询问皇帝陛下的回复与意见。 实则六部尚书与内阁学士早已经将这些国家大政上报过天子,双方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此刻拿在朝堂上面来讲,不过是为了传达出政治信号,让其余臣子官员心中有数罢了。 很快大政汇报完毕,眼见无人吭声,汉王朱高煦竟突然站了出来。 “皇上!” “一条鞭法已在江南顺利推行!” “经实践证明,此新法堪称利国利民的良策,臣请皇上将之推广天下,以造福我大明百姓!” 此话一出,满朝哗然。 文武百官纷纷交头接耳,开始了窃窃私语。 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这汉王朱高煦竟然如此胆大包天,直接提出将一条鞭法推行天下! 那可是一条鞭法啊! 要是真推行了下去,天下官员的财路可就全断了! 朱棣高坐在龙椅上面,只是淡淡地看着,一直没有坑声。 但很快便有人坐不住了,壮着胆子出列反对。 “皇上,臣以为汉王此言大缪!” 只见一名官员走出,言辞激烈地直接反对。 “敢问汉王殿下,那一条鞭法利国利民之说从何谈起?” “我等只听闻汉王殿下在江南大开杀戒,横征暴敛,难道这便是利国利民?” “你是何人?”朱高煦面无表情,淡淡开口问道。 那人甩了甩袖子,不卑不亢地回答道:“下官戴纶,忝为礼科给事中!” 戴纶? 礼科给事中? 听到这个名头,朱高煦觉得有些无趣。 他还以为朱瞻基会直接跳出来,没想到只是一个小角色。 倒是顾佐脸色有些难看,因为六科已经被纳入都察院,这戴纶也算是他麾下的官员。 在顾喷子印象里面,戴纶颇有才学且性情刚介,是个不错的人才,这怎么就跳出来做这个出头鸟了? “戴纶对吧?本王不知道你从哪里听来的谣言,更不想知道。” “本王在江南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江南五府的百姓可是拍手称快,感念朝廷恩德!” “而且一条鞭法推行之后,朝廷从江南征收到的税粮是先前的数十倍不止!” “如此利国利民的仁政善举,怎么到了你戴纶口中,就变成了本王在江南横征暴敛,鱼肉百姓?” 面对汉王朱高煦的接连质问,戴纶依旧面不改色。 “朝野皆知汉王殿下在江南的所作所为,汉王殿下何必在此惺惺作态?” “偌大一个江南锦绣地,士绅富户被汉王殿下屠戮一空,汉王殿下再将其田地分给百姓笼络民心,此等倒行逆施、丧尽天良之举,汉王殿下莫非以为天下不知?” “皇上,汉王横征暴敛,荼毒百姓,天下皆知,臣请皇上严惩汉王,以儆效尤!” 见此情形,朱高煦都快被气笑了。 这是哪里冒出来的愣头青,直接开始对自己人身攻击了。 朱瞻基倒是觉得很有趣,他没想到这方朝堂之上,还有敢不畏汉王淫威,公然弹劾驳斥汉王的人。 这个戴纶,真是个人才! 有了戴纶在前面冲锋陷阵,一众太孙党官员顿时也坐不住了。 今日朝会的头等大事,是帮助太孙殿下夺得监国大权。 虽然说现在发生的事情,有些打乱了众人的计划,但是如果能够趁现在给汉王朱高煦扣上“横征暴敛”的帽子,那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至少如此一来,他朱高煦德行有亏,这辈子都别想监国理政,入主东宫了! 一想到这儿,杨溥当即出列,选择声援戴纶。 “皇上,汉王横征暴敛或许有待查证,但他在江南肆无忌惮,屠戮地方士绅富户,这是证据确凿的事实!” “而且汉王朱高煦还曾无诏调兵,僭越朝廷制度,臣请皇上严惩汉王!” 伴随着杨溥出列发声,一众太孙党官员纷纷跟上。 他们也绝口不提一条鞭法是否利国利民,而且直接将矛头对准了朱高煦本人。 毕竟他朱高煦在江南滥行杀戮之举,还胆大包头地无诏调兵,这怎么都不能轻易糊弄了过去。 朱棣神情不变,转头看向了朱高煦。 “汉王,你还有什么说的?” 看着弹劾自己的众人,朱高煦脸色没有丝毫变化,反倒是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 “皇上,户部尚书夏大人当时也在江南,臣是否横征暴敛、荼毒百姓,夏大人无疑是知情人。” 听到这话,群臣齐刷刷地转头,看向了户部尚书夏元吉。 夏元吉满脸懵逼,他没想到这汉王如此混账,直接把自己给卷了进去。 眼瞅着所有人都看向自己,老夏头深知躲也躲不过去了,只能苦笑着出列。 “皇上,汉王殿下在江南,从未横征暴敛,更未曾荼毒地方百姓。” “相反,江南士绅富户勾结地方官员,大肆兼并田地拖欠税粮,导致朝廷无粮可征百姓无地可种,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汉王所抄家的士绅富户,大多都是些劣绅豪强,长期拖欠税粮不说,还巧立名目霸占百姓田地,以此搜刮民脂民膏。” “据臣所知,汉王杀劣绅、诛豪强、平赋役、分田地……百姓对此拍手称快,歌颂汉王殿下恩德,感念皇帝陛下恩德,江南民心空前高涨!” 夏元吉话音一落,整个朝堂顿时陷入了诡异的安静之声。 戴纶满脸涨红,如同一只被掐住了脖子的公鸡,再也说不出话来。 杨溥脸色青白交加,直至化作了铁青一片。 其余朝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 如果换做其他人,戴纶和杨溥早就开口喷得他狗血淋头了。 可是说这话的人,那是户部尚书夏元吉啊,无可争议的朝堂巨头! 谁都知道,夏元吉从不参与任何朝堂争斗,一门心思地筹措钱粮维持朝廷运转。 这样一位忠良之臣,你敢喷人家是汉王党羽为汉王张目吗? 换句话说,他夏元吉说的是实话,汉王朱高煦不但没有横征暴敛,反而立下了显赫功绩,不但为朝廷征收到了大量税粮解决燃眉之急,更是为朝廷重新赢得了江南民心! 汉王无过,反而有功! 那之前弹劾他的人,其心可诛啊! 第585章 党同伐异!请恩准太孙监国理政! 大殿之内,鸦雀无声。 随着夏元吉道出江南实情,整个朝堂顿时陷入了诡异的安静之中。 户部尚书夏元吉,乃是朝野上下人尽皆知的“端厚君子”,皇上都亲口盛赞他为“君子中的君子”,甚至亲切地称呼他为自己的“小算盘”。 这样一位忠良名臣,脑子里装的是江山社稷,从来不会参与任何朝堂争斗。 他刚刚这番话,无疑就是真正的大实话! 先前流传京师的各种谣言甚嚣尘上,弹劾汉王朱高煦的奏章也是络绎不绝。 然而此刻夏元吉这番话,却无异于狠狠打了这些官员的脸。 汉王爷轻笑了一声,直接将矛头对准了杨溥。 “杨学士,本王倒是有几个问题想问问你。” “本王在江南的确杀了不少士绅富户,但方才夏元吉也说了,本王杀的都是鱼肉百姓的劣绅豪强、为富不仁的富商巨贾!” “老百姓对此拍手称快,恨不得在江南为本王立碑刻传,他们也对朝廷重新恢复了信心,奉皇帝陛下为圣君明主!” “说白了,本王在江南的所作所为,让老百姓得到了田地,损害了士绅豪强的利益,结果你们这些朝臣却公然弹劾起了本王,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颠倒是非,诬陷栽赃!” “那本王倒是想问问杨学士,这大明江山究竟是谁的天下?” “你们这些士绅缙绅,心中装的到底是天下老百姓,还是你们自己的利益?” 其实朱高煦挺看好杨溥此人,毕竟他可是青史留名的一代贤相,前几年在东鲲也干得十分不错,仅仅三四年时间,就成功打造出了一支东鲲水师,还完成了东鲲水师基地的筹建。 不得不承认,杨溥的确有宰辅大才。 奈何他杨溥选择了太孙朱瞻基,一门心思地跟自己作对,那朱高煦即便再爱才,也不会轻易就放过了他。 朱高煦这些问题可谓极其诛心,直接撕破了脸皮,将士绅与朝廷摆到了对立面上。 满朝文武心中都很清楚,那些官员弹劾汉王朱高煦,不过是因为他要推行一条鞭法,断了天下官员的财路,损伤了天下官员的利益,所以才会引得天下官员争相弹劾。 然而方才夏元吉已经证实,一条鞭法的确利国利民,对百姓有利,对朝廷有益,可就是这样利国利民的仁政善举,却引得官员士绅争相反对,不过是因为损伤了他们的利益罢了。 可是,天子皇帝才是大明江山的主人! 对朝廷有利的仁政,天子自然要推行! 如此一来,朱高煦就把士绅摆到了朝廷的对立面上! 你弹劾本王污蔑一条鞭法,那就是你怀有私心枉顾江山百姓,其心可诛! 杨溥并不愚蠢,转眼间他就想明白了汉王设下的陷阱,所以一时间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这该怎么回答? 汉王有功无过,一条鞭法利国利民,这已经成了既定事实。 在这个时候,谁还敢跳出来反对,那就是真的“其心可诛”了! 但要是顺着朱高煦的想法,朝廷全面推行一条鞭法,那他汉王朱高煦极有可能凭借此事夺得监国大权,太孙朱瞻基可就要彻底失势了! 一时之间,杨溥脸色变换不定,张了张口却说不出话来。 正当这个时候,站在他身前的太孙朱瞻基,却是突然开了口。 “这大明江山自然是皇上的天下!” “杨学士先前远在东鲲,不久前刚刚回到大明,对汉王在江南的所作所为并不了解。” “皇上,一条鞭法的确利国利民,但税法关乎朝廷命脉,轻易间不可妄动,孙臣以为可暂缓推行,等江南五府之地彻底安稳之后,再看这新法效果,是否可以推行至整个天下!” 朱瞻基
相关推荐:
云翻雨覆
蔡姬传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镇痛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