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变了脸色,接过密报一看,顿时一张脸阴沉了下来。 这密报里面的内容,正是他这个汉王暴薨的谣言在京师甚嚣尘上,程朱缙绅反对各项新政。 紧接着解缙突然被逐出解氏开除宗籍,国子监学子油性示威,怒骂解缙是逆种文人,他这个学部尚书也被太子爷罢官去职,打入诏狱! 呵,真是有意思啊! 朱高煦当即起身,直接向外走去。 “老二,你做什么?” “回京,杀几个人!” 第388章 失望!朱高煦的怅然! “老二!站住!” 永乐帝低喝一声,有些急了。 老二这个时候赶回去,那可真是回去杀人的啊! 什么“汉王暴薨”的谣言都是小事,关键在于解缙被打入了诏狱! 这个学不尚书,是新学的牌面人物。 毕竟解缙是百年大才,被誉为五百年来读书最多的人,在士林之中拥有莫大影响力。 正因为如此,老二才会请他做学不尚书,为的就是借用他这身影响力,帮助朝廷推行新学! 可是因为一场国子监学子的油性示威,解缙这个百年大才,直接就被污蔑成了“逆种文人”! 最令人糟心的是,老大这个监国太子爷,非但不维护解缙这块新学金字招牌,反而顺着那些人的心意,直接将解缙打入了诏狱! 这是什么行为? 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新学是伪学,解缙是逆种吗? 一想到这儿,永乐帝就很是糟心! 老大这个孩子,哪儿都好,就是太过优柔寡断了! 这种关键时刻,他就应该快刀斩乱麻,镇压住一切反对的声音,全力推行新学新政! 因为他这一瞬间的犹豫,解缙这块金字招牌没了,新学还如何推行得下去? 现在老二怀着怒气匆匆赶回金陵帝都,他不屠了那些程朱缙绅才怪! “老二啊,听爹一句劝,这事儿……” “爹啊!”朱高煦扭头看向朱棣,冷声道:“我还准备放程朱缙绅一马,让太子爷驾驭他们,不至于日后大明再成为某种学说的一言堂,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可是现在事实证明,咱们那位太子爷驾驭不住这些程朱缙绅,甚至被他们所逼迫所左右!” “既然如此,那些程朱缙绅也没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话音一落,朱高煦直接转身就走,对永乐帝的呼喊充耳不闻。 这一次,汉王爷是真的怒了! 当初会试舞弊谋逆案,朱高煦想着给程朱一条生路,所以没有将程朱一棒子给打死,只是废了翰林院一众翰林,将其流放出去布政。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当初他一丝仁慈,竟然酿出了今日的恶果! 咒老子死也就罢了! 可是他们还敢反击新学,对解缙下手! 怂恿解氏族老将解缙逐出解氏开除宗籍,再鼓动国子监学子游行示威,逼迫太子爷将解缙罢官去职打入诏狱! 这一步步计划端得是个阴损毒辣,下作无耻! 偏偏朱高炽这个死胖子,也是个优柔寡断的死脑筋! 大胖胖难道看不懂解缙对于新学的重要性? 直接就把解公豹给打入诏狱,彻底坐实了他逆种文人的身份! 还是说这位太子爷,动了某些小心思,决定反对新学了? 废了解缙,无异于给新学抹黑,使得新学推行更加困难,受到的阻碍抵触只会更大! 以往那朝堂,都是程朱缙绅的一言堂,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甚至发展到大明中后期,自土木堡之变后,武官勋臣集团遭受灭顶之灾,文臣势力迅速崛起,逐渐演变成程朱缙绅把持朝政,皇权就此旁落。 以致于万历帝想要更立储君,文官缙绅坚决反对,双方明争暗斗了一辈子,整整三十年不出宫门不上朝,直接开始摆烂,最终彻底葬送了大明朝最后一丝气运。 事实证明,不管是程朱,还是陆学,或者公羊,无论什么学派一家独大,对大明对朝廷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帝王心术便是制衡之道! 朝堂想要安稳,同样要平衡各方势力! 不然他朱高煦吃饱了撑得,非要得罪天下缙绅,苦心竭力地去扶持什么新学,将程朱拉下马来? 大胖胖啊大胖胖,老子路都给你铺好了,可你却要这样玩,那可就真没意思了啊! 一想到这儿,朱高煦就有些怅然。 如果大胖胖真动了什么心思,那可如何是好? 他这个太子爷带头反对新学,那新学定然是推广不下去的! 除非…… 朱高煦叹了口气,不敢再继续想了。 他回到自己的大帐,唤来了聂兴与郭登。 当初一同赶来北疆的扈从四人,郭兰为了救他壮烈战死,杨荣作为天子宠臣自然留在皇帝陛下身边。 徐滨则在朱高煦的授意下,主动向朱棣请求为大明坐镇岭北,永乐帝对徐滨的才华也是颇为欣赏,直接任命他为岭北布政司右参政,等大军回京之后治理岭北军民事务。 “准备一下,我们即刻回京!” 聂兴闻言一愣,不明白发生了何事。 郭登倒是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不敢多问。 朱高煦托着下巴思索了片刻,随即对聂兴开口道:“聂大头,去告诉朱瞻基那小崽子,带上他的太孙幼军,轻装简行人配快马,随本王一同回京!” “王爷,为何要带上太孙幼军,这样不是会拖慢我们的速度……” 聂兴更加纳闷了,王爷明白是想快点赶回金陵帝都,可是带上太孙幼军不是会拖慢行军速度吗? 朱高煦瞪了他一眼,后者立马老实了,乖乖地前去传令。 而后他又看向了郭凳,叹气道:“带上你兄长的骨灰,本王带他回家!” 郭登眼眶微红,重重地点了点头。 中军大帐。 朱棣脸色铁青,三个小崽子也不敢吭声。 突然一人入内禀报,永乐帝脸色这才好看了些。 “你们三个皮猴子,回去准备一下,即刻带着太孙幼军,随汉王回京!” 三人:“???” 啥? 回京? 这么突然的吗? 为啥要我们跟汉王一同回京? 太孙朱瞻基面露不解之色,赵王世子朱瞻塙则是满脸茫然。 唯有汉王世子朱瞻壑满脸欣喜,兴冲冲地直接领命而去。 终于要回京了啊! 回京之后,他就能见到那个朝思暮想的佳人了! 若薇,你还好吗?你有在想我吗? 三个小崽子一走,永乐帝这才轻笑了一声。 老二主动带太孙瞻基回去,这是在告诉自己,他不会乱来啊! 毕竟有瞻基瞻壑从中调和,就算老大与老二真个闹急眼了,也不会出现兄弟阋墙那等悲剧。 老二这个家伙,真是有心了。 慨叹了一阵,永乐帝随即命人唤来了随军文武。 “岭北战役,到此也就结束了。” “杨荣,朕授你为岭北布政司布政使,你可愿意?” 杨荣毫不犹豫地跪地谢恩领旨,引得他人齐齐侧目。 这是杨荣与朱棣商议后的安排,他主动请求外放,不愿再进入朝堂。 说到底,这位贤才,心中还是有着不服。 杨士奇可以在南洋为大明开疆拓土,他杨荣同样可以在岭北镇守一方! 朱棣见状叹了口气,有些不舍,但也尊重他的选择。 “金幼孜,你屡次忤逆朕意,朕本该斩了你,但念在你多年扈从有功,朕授你为岭北布政司左参政,你可愿意?” 听到这话,金幼孜面容灰败,最终却是只能跪地领旨。 相比于杨荣的不舍,朱棣对金幼孜就是痛心了,这个扈从老臣先前的所作所为,令他感到极其痛心甚至是厌恶,索性直接将他扔在岭北,眼不见心不烦。 最后一位,正是布衣出身的徐滨,超擢为岭北布政司右参政。 朱棣随即又看向了一众大将,最终目光锁定在了隆平侯张信身上。 当年建文皇帝削藩时,这个张信奉朱允炆之命去前来缉拿自己,但却偷偷把此事告予自己,自己因此十分感激他,称帝后给了张信很多赏赐。 可是没过多久,张信就开始恃宠而骄,恣意贪污、强占田地,端得是个横行不法。 但念在他告密之功,朱棣也不好整治他,现在倒是个不错的办法。 “张信,朕有意授你为岭北都指挥使一职,你可愿意?” 张信听到这话,整个人都懵了,他完全没想到吃瓜还能吃到自己身上! 这特么蛮夷之地的都指挥使,谁愿意做啊? 张信张口就想回绝,然而当他注意到皇帝陛下那冷冽眼神时,立马吓得身子一个激灵,直接跪地谢恩领旨。 至此,岭北布政司的架子算是搭起来了,剩下的就是治理与建设了。 朱棣总算是放下心来,当即下令道:“大军孤悬在外,劳民伤财,且京师不稳,传令三军,今夜庆功,明日班师!” 群臣闻言纷纷大喜,很快欢呼之声响彻整个大营。 此刻朱高煦已经带领幼军将士,踏上了回京之路。 金陵帝都,满朝文武,准备好迎接汉王爷的怒火了吗? 第389章 老夫看你们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圆审,又称“九卿会审”。 大明定制,遇大案、要案及难决之案,三法司会审仍不决,便会同吏、户、礼、兵、工五部长官,通政使司通政使共同审理。 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史,则是朝堂九卿。 原本陈公甫一案,按照正常流程,交由三法司会审即可。 但在大理寺卿汤宗与刑部右侍郎金纯的倡议之下,最后此案交由九卿圆审,以此彰显大明律令之公正严明。 圆审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这其中大理寺卿汤宗发挥的作用最大,毕竟大理寺乃是中央司法复审机关,对此次圆审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金忠蹇义三巨头看着这最终处置结果,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户部尚书夏元吉瞥了一眼大理寺卿汤宗,幽幽叹道:“尔等如此行事,可曾想过后果?” “汉王殿下即将大捷还朝,若他得知尔等如此宽容此次涉案学子,只怕尔等会吃不了兜着走!” “呵,老夫看你们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啊!” 话音一落,夏元吉起身就走,不想再参与这糟心事。 兵部尚书金忠与吏部尚书蹇义对视了一眼,而后急忙跟上了上去。 礼部尚书王景冷哼了一声,同样径直起身离去。 工部尚书宋礼听得瞌睡都快出来了,看见有人走了,他也趁机开溜。 通政使鲁穆面无表情,相比于这件案子,他更加关心自己的邸报一事。 汉王殿下即将回京,当初他走的时候可是撂下了狠话,要是自己还没办好这邸报,会被这厮吊起来打! 一想到那等可怕场面,鲁穆直接开溜了。 左都御史顾喷子与刑部侍郎张胥面面相觑,他们二人也很想开溜,但他们是司法官,与金忠蹇义夏元吉他们这些行政官不同,所以走不了。 九卿圆审结束,将由他们三大司法高官一同面圣,将圆审结果汇报给皇帝陛下,由他亲自做出决定。 而此刻皇帝陛下不在帝都,那就只能汇报给太子殿下了。 大理寺卿汤宗脸色不太好看,因为户部尚书夏元吉的突然斥责,令他一颗心也紧张了起来。 毕竟,汉王朱高煦的凶名,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汤宗转念一想到,皇帝陛下同样也会回京,而且自己是根据大明律令如实办事,所以也没有什么顾忌了。 这最终的圆审结果,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的流放,刑罚已经很重了! 就算是狗贼汉王爷回来了,想必他也挑不出什么错! “二位,随本官去面见太子殿下吧!” 汤宗看向了张胥与顾佐,后二人只能点了点头,三人一起结伴赶往东宫。 很快三人便见到了正在伏案批阅奏疏的太子殿下,直接将九卿圆审的结果呈了上去。 大胖胖接过一看,眉头顿时紧锁。 “三位,这样的处罚,会不会……轻了些?” 是的,轻了,甚至可以说是包庇! 主犯原兵部侍郎方宾自当秋后问斩,而且抄家流放。 这一点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方宾这等搅弄风雨损人利己的贼子,谁都不会喜欢,更何况这厮先前还仗着陛下恩宠恣意跋扈,所以杀了也就杀了! 但是,汤宗对那些闹事学子的处罚,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周文方等动手行凶的十四名落榜学子,按照大明律令,直接枭首,家族流放! 这一点,也没有什么问题。 周文方等人把朝堂重臣当街殴打致死,别说是殴打致死了,他敢殴打朝堂重臣,这都是一个死字。 更何况,他们这些蠢货,还把人给生生打死了! 所以,他们必死无疑,这点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然而问题出在后面,那些没有动手的学子! 汤宗给出的处罚,分为了两种。 一种是扔了碎石的落榜学子,革除功名,不得参与科考。 换而言之,这近百名学子算是废了,这辈子都别想做个文人老爷。 另外一种,则是站在人群后面,还没来得及动手,也没扔石子的。 这一批处罚那就更轻了,仅仅只是三年不得参加科考,就跟没有处罚一样! 这他娘的朝廷为了配合新学推行,已经暂停了科举大考。 别说三年了,五年都不一定会举行! 可你现在倒好,拿这个当做处罚? 大胖胖扭头看向汤宗,神情有些不悦。 “这就是你们九卿圆审的结果,会不会太轻了些?” 汤宗一脸正色,沉声道:“太子殿下,这已经极重了。” “为首祸乱者方宾,秋后问斩,举族流放!” “动手行凶者周文方等,直接枭首,举族流放!” “参与动手者,革除功名,始终没有动手之人,三年不得参加科举大考!” “太子殿下,首恶既诛,就能堵住幽幽众口,至于剩下的那三百余名士子,能轻饶就轻饶了吧!” 顿了顿,汤宗叹气道:“太子殿下,读书人乃是我大明朝的根基,如果朝廷苛责这些文人士子,恐将引起大乱啊!” “这些年轻士子寒窗苦读十余年也不容易,革除功名不得参加科考,对他们而言已经是极为严重的处罚了。” “如果真把他们全都枭首示众的话,只怕天下士子都会寒心啊!” 听到这话,大胖胖一怔,随即同样叹了口气。 读书人,真是让人头疼啊! 当初太祖高皇帝立国后,大量的文人却不愿意入大明朝为官,而且这些文人尤以老朱家的龙兴之地与帝都所在的江浙之人为主。 一种宁肯被高皇帝杀掉也不为官,大多是“不忘故国”元朝的遗老遗少,高唱什么“忠臣不事二主”,连自己祖宗是谁都快忘了。 第二种则是因战火纷飞,真正无心入仕的隐逸之人,干脆就隐逸于山林乡间,治学著书,讲学授课。 而太祖高皇帝对待这些文人的处置办法也很简单粗暴,甚至可以说是血腥。 士大夫不为君用,诛其身而没其家! 你不肯为君所用,那就杀了你全家! 正因为如此,洪武朝严苛的政治环境,导致大量文人儒士抵制入仕。 这些个文人老爷们,好不容易熬到了建文朝,这才得以等来了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君主,所以纷纷涌入大明朝堂。 现在到了永乐朝,皇帝陛下是同太祖高皇帝一样的马上皇帝,铁血帝王! 而自己这个太子爷,似乎又跟朱允炆一样,成了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完美仁君! 如果自己真挥起了这把屠刀,将周文方等三百四十二人全都枭首示众,那真有可能如同汤宗所言,天下士子对永乐朝廷感到寒心,再次拒绝入仕! 不管如何,朝廷都是离不开这些文人儒生的! 皇帝贵为九五之尊,需要文人儒士替他牧民,替他处理政务,这就注定了朝廷必须优待文人儒士! 一想到这儿,朱高炽就叹了口气。 “罢了,就按照你们的圆审结果,布告天下吧!” “此案影响极其恶劣,通知各道州府县官,如若再有发生这等荒唐事,孤绝不留情!” 汤宗闻言急忙点了点头,一颗心终于放回了肚子里。 顾佐面无表情,心中冷笑不止。 这个蠢货! 再任由你再蹦跶几天吧! 等汉王殿下回京了,你就会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390章 彻底寒心!文人士子弹冠相庆! 得了太子殿下同意。 大理寺卿汤宗立马带着顾佐与张胥赶回了刑部衙门。 为防出现变数,他要尽快宣布这个结果,直接释放了大部分的学子。 刑部大堂,威严肃穆。 除却锦衣卫外,刑部大狱就是人犯最畏惧的地方。 刑部、大理寺与都察院组成的三法司,乃是大明朝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而作为审判机构的刑部衙门,足以决定大部分人犯的生死。 再者说来,锦衣卫诏狱那是专门关押重要案犯的地方,甚至大多数都是由皇帝陛下亲自下旨捉拿,基本上都是朝臣官员。 有的人犯想要进诏狱,那也是没有资格。 此刻刑部大堂之内,乌泱泱地跪着一地“人犯”。 只不过这些“人犯”有些特殊,大部分都是百姓口中的“举人老爷”,最差者都是一脚迈入士绅阶层的“秀才老爷”,清一色地都是饱读诗书的书生士子。 原本按照朝廷律法,这些文人老爷享有“见官不避”、“功名抵罪”等种种特权,本不应该如此毫无体面地跪在大堂地上。 但昨夜这些个高呼“逆种文人”、“舍身取义”的文人士子们,早就被送入锦衣卫诏狱拷问了一整夜。 锦衣卫十八般酷刑加身,身体的疼痛与精神上的折磨,已经击碎了他们身为文人老爷的骄傲与自尊。 此刻连同周文方等学子在内,只希望这场大案能够早点结束,他们能够早点回家,安抚一下受伤的身心,寻求一些慰藉。 至于什么“士人风骨”,他们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此刻肠子都快悔青了! 文人儒士就是如此,对下欺软之时恨不得敲骨吸髓整死对方,对上怕硬之际又恨不得摇尾乞怜卑微乞活! 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凭借着朝廷赐予的种种特权,都能够享受到各种优待,还从未曾有过被严刑拷打这等屈辱经历。 大理寺卿汤宗看着堂下这群文人儒生,愤怒之余,也未免有些痛心。 是的,痛心。 早在大明立国之初,高皇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将“养士取士”定为国策。 大明虽然承袭蒙元的教育政策,但先帝开陈出新,创立了一套极为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 包括金陵帝都的国子监,以及天下各地遍布的府学、州学、县学、宗学、社学、武学、医学、阴阳学、四夷馆等等官学,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都极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从县学到州学府学,再到最高学府国子监,朝廷为了培养士子,无论出身高低贵贱,皆为一视同仁,通过科举大考,便赐予优待功名,让他们安心进学修德,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为他们打造了一条步入仕途的通天之路! 但是,最终培养出来的士子呢? 都是一些血气方刚,不忠不孝的蠢货! 只不过因为一个没有证实的谣言,加上方宾那贼子的故意怂恿,这些文人儒生就敢违法聚集作乱,当街将朝堂重臣殴打致死,丝毫没有考虑过此举给自己给家小带来的影响! 枉顾朝廷优待恩遇,这就不是不忠! 一意孤行给家族带来灾祸,这就是不孝! 如此不忠不孝之徒,朝廷要之有何用? 如果不是考虑到天下士子可能会寒心,汤宗又何必费尽周章地为他们奔走求情,直接全部枭首示众了事! 但他是大理寺卿,朝堂九卿之一,大明律令的公正维护者,更是名教子弟。 一想到太子爷的恩准,汤宗顿时松了口气。 “陈公甫一案,经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与六部宰执九卿圆审后,事实已经查清。” 一听到这话,跪倒在地的一众学子都是身子颤抖,紧张惶恐到了极点。 九卿圆审,这意味着现在得到的结果,就是最终的判决,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化了。 方宾不在此处,他秋后问斩已成定局,
相关推荐:
醉情计(第二、三卷)
鉴昭行
小白杨
屌丝的四次艳遇
盛爱小萝莉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镇痛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突然暧昧到太后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