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天倾之后 > 第177章

第177章

,依旧让所有人惊叹不已。 天高云淡,无边无涯的树叶给这片绿色大地抹上了温暖鲜嫩的黄色,白色的树木笔直优雅,随风而起的落叶在眼前飞舞,远处弥漫着淡淡的云岚,云雾缭绕,霜气弥漫。 即便看过雪淞中的桦树林,李青文也觉得秋天的这里依旧美如画。 就在所有人醉心于眼前景象时,李青风已经冲了下去。 好看的有啥用?! 所有人回过神来,也跟着下坡。 此时的边城营地,蒋立平带着几个力气大的人喊着号子,一点点的将梁架到房上,旁边的地上全是晾干的野草,只等着树皮回来后便要封顶。 加紧赶路到桦树林边,停下后,江淙拿着刀在树皮上割一周,再竖起一刀划下,李青文抓着树皮一角慢慢撕扯下来。 别的树这样剥皮就活不成了,桦树不一样,它里面还有一层嫩皮,剥掉外面的,以后又会长出新皮。 这个很容易,大家一起动手,不一会就把几个车给装满了。 李青风如愿以偿的在树上找到了灵芝,虽然不大,但是形状非常好。 胡立川说正好拿回去煮汤,李青风一下就瞪了大眼睛。 等到听说他们已经吃过不少灵芝炖肉后,李青文看他小四哥的眼神都晃了几晃。 想着正在盖的房子等着树皮做顶,大家没有深入林子,立刻赶车往回返。 上了坡以后,李青宏还在往后看,这里已经看不到桦树林了,但心中那股震动好似还没平息。 回去的路上,明显感觉到变冷了,白日里还好,早晚冻的冷不丁的会发抖。 而且,来时看到的都是绿色,这才几天的功夫,草尖已经发黄,快到营地时,更是满目苍黄,仿佛一夜之间,就进入了秋天。 这个速度,真的可以说是肉眼可见。 李青文他们走时,三座房子的墙才有一人多高,回来时,不但梁架好,土房里面晾晒的差不多,灶台和炕搭好后都烧过几次火。 泥土和着枯草在房顶抹上一层,在铺盖上桦树皮,房子便是盖好了。 来不及庆祝新家的建成,所有人拿着镰刀扑向田地,开始抢收。 李青文半夜被冻醒时,突然察觉到,冬天快要来了。 那一瞬间,他就明白,边城的秋天比他想的更加短暂。 李青文用旧衣服裹着头和脖子,拿着镰刀,割下一个个高粱穗子,装满麻袋的高粱穗子会被背到车上,然后拉回去。 这时,不但甜枣得忙起来,马厩和牛棚也都是空的,牲口此时不比人空闲。 每日每夜的把地里的庄稼收回去,高粱秸秆还没割完,天上竟然飘起来了雪花。 就连种了几十年地的李茂贤也懵了,才下霜,咋就下雪了?! 不管咋样,大家还是顶着雪把秸秆给收了回去,冬天还指望着这东西烧炕取暖呢。 成垛的黄豆被雪压在下面,高粱穗子也没埋的看不到一点红色。 眼瞅着快要到交粮的日子,大家不敢耽误,坐在屋里头,一人拿着一块木板,用力刮干松的穗子,高粱粒子哗啦哗啦落到盆里。 用这种手工脱粒的法子,他们一群人两天多硬是把弄够了数,立刻交了上去。 还没歇口气,孙永浩求上门,他们不但没收完,粮食也不够交。 蒋立平这口气都没叹出来,又带人冒雪出去割地,李青文和李青风他们则帮着脱粒。 孙家人少,地也少,要交的粮食也少,虽然晚了些,倒也交了上去。 但交完了,他们家也没剩下啥粮食,好再他家平素里挖了很多野菜,又攒了不少干蘑菇,孙永浩也学会捕鱼,节省点倒不至于会饿死。 第52章 边城的第一场雪下的突然, 打的所有人措手不及,牛马的草料不足,这差事自然又落到流犯身上。 蒋立平他们骂骂咧咧的拿着链枷打黄豆, 打的尘土飞扬,灰头土脸,忙了不少日子,弄的七七八八了, 把豆秸当做草料送去喂牲口。 上次李青文带的那几十斤甜高粱种子被江淙种下去, 得了十三亩多甜高粱,甜杆都在棚子里堆着。 李茂贤用剩余的木料叮叮当当做出个简陋的甘蔗床, 几个人就开始榨糖汁。 高粱秸秆里能榨糖,这是蒋立平他们头一次见,一边长见识一边帮着榨。 糖汁一多,立刻放在锅里煮,加石灰澄清, 浓缩后糖液比他们在杨树村时得到的糖液还要粘稠透亮,尝起来更甜。 李茂贤仔细看过后啧啧称奇,他们只加热和放石灰水, 什么都没有变,之所以会这样,只能说这甜高粱受边城的水土影响变了。 种地的人都知道, 水土对庄稼影响很大, 有的会更好,有的会变坏,这个没人能预料。 可惜的是, 他们甜秸秆收的时候被冻了, 后来榨的秸秆出糖汁的量少了几分, 这个也实在没有办法。 但十几亩地的秸秆弄出来的糖汁可不少,做出来没有多余的东西盛,老邢头自己拿出了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空酒坛子,他不知道去找谁又要了许多,一个人便解决了这个困难。 毕竟还肩负着养马喂牛的活,他们的新房子没有盖太远,离马厩也就几百步,老邢头也顺理成章的搬来跟他们一起住。 原来的那三个屋子也没空着,摆放着一筐筐的土,里面有的已经长出了青菜,有的才发芽,有的刚下种子。 除了青菜,还有几筐里面的东西长的像草又像树苗,这是李青文留给江淙的种子,春天的时候种下的,一直浇水,长了大半年还不到膝盖那么高,谁也没认出来这是啥东西。 这个屋子的灶也不能停,但也不用看着,烧着之后装满干牛粪,几个时辰看了一次就成。 李青风和李青宏拿着榨完的秸秆去喂羊,发现它们还挺爱吃,这可挺好的,边城被雪覆盖半年以上,这羊的草料就有了着落。 高粱榨完,大家又重新把屋子收拾干净。 因为人多,这三座土房盘的是通炕,前面屋子大长炕,两灶台在后屋,要做的饭食多,通常俩灶台都要同时烧,这样就不分什么炕头炕梢,躺在哪里都不会凉。 这房子盖的急了些,有些低矮阴暗,但也比马厩旁边的杂物屋子强多了,起码窗子就很大,糊了纸后在屋里还算很亮堂。 所以,搬到新房子后,李茂贤就拿出了誊抄好的厚厚的书。 李青文掏出了笔墨纸砚,半天背书,半天练字,安排的妥妥当当。 自知三心两意只会事倍功半,李青文收敛心神,认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看着李青文前一瞬还慢腾腾的,拿起书本或者笔后,立地便聚精会神,大家伙心里佩服,都会特意去别的屋子,尽量不打扰他。 江淙早晚练功,其他大部分时间会出去干活,偶尔会留下,他很安静,偶尔会给李青文磨墨,裁纸,并不主动开口说话。 有时见他看书练字久了,江淙就会喊歇一会儿,李青文四仰八叉的躺在炕上,江淙给他按手腕。 李青宏在旁边看着,心里感叹,这要外人看,真不知道谁和谁才是亲兄弟。 李青文眼睛累了,就做一会儿眼保健操,这个手法简单,可以缓解眼睛疲劳。 他教给其他人,但大家伙也不读书,用不着这个,江淙倒是认真的学了。 窗子大了最大的弊端就是漏风,冷,把缝隙堵上后还是能感觉到凉风,白天没啥事,晚上睡觉在窗户上挂上毛皮当帘子。 在刘家兄弟和郭大永他们看来,这场雪很大,在蒋立平他们眼中,这算是小雪,一点都不碍事,雪停之后就出去接着干活,啥都不耽误。 高粱穗子还得接着脱粒,要不他们就没啥吃的了,毕竟从种地开始,官兵就不给流犯发粮食了,以后都要靠自己。 高粱穗子就比黄豆更麻烦些,颗粒多且密,一次脱不干净,得两次,第一次用木板,第二次用锄头的尖头。 边城这里可是一天碌碡都没有,只能暂时用这种粗笨的法子来打粮食。 即便两次,穗子到底也不能脱的干干净净,端着成筐的穗子给骡子和马吃,它们会挑出上面的高粱粒吃掉,剩下的拿回去引火最好用不过。 郭大永他们这里有手巧的,用高粱秸秆扎了笤帚、炊帚、箅子和篮子,这些东西看起来不起眼,平时用处可大,老邢头要走了好些个,送去了伙房,然后换回来一些白面。 马永江听李青风和李青宏说了沙琪玛,很好奇,问李青文能不能做点给大家伙尝尝,当然,他现在口中的“大家伙”只是他自己。 蒋立平他们打猎后都习惯把肥肉或者油脂给炼了,他们现在各种油不少。 李青文把面和好,江淙去揉,切好后放进油锅里炸,炸完的面条蓬松焦黄,再把热糖稀浇上去拌,放在木板上开始压制,凉了以后就成了四四方方的一大块,切开给大家伙分了。 因为是马永江撺掇的,所以给他块更大,从他噘着的嘴来看,算是勉勉强强接受了。 马永江比李青文大了几岁,是他们这里面年纪最小的,第一年做府兵,被他爹娘特意送到蒋立平的营中,结果头一年就栽了进去。 因为岁数小,他颇受大家照顾,尤其是蒋立平,虽然蒋立平天天使唤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一定会用心照看。 马家家境尚可,马永江有点小骄纵,从洪州走到边城来就老实多了,先前还天天蒙着被子哭,现在好很多。 在杨树村想吃到甜的不容易是因为穷,在边城能吃到一口糖,更是不容易。 面条被炸透,十分酥脆,再淋上浓浓的糖液,格外香甜。 有人两三口便吞下,有人细细的品尝,李青文

相关推荐: 篮坛大亨   山有木兮【NP】   虎王的花奴(H)   镇妖博物馆   顾氏女前传   我的风骚情人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深宵(1V1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