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的御医招了招手,那御医将诊箱打开,里面放了一坛五粮液,还有两个精美的酒杯,御医打开酒坛,赵凌凑上去闻了闻,咂嘴道:“好酒啊!” “诶!还有卤牛肉,朕秘制的,外王父病成这般,恐也无福消受了。” 王翦咽了咽唾沫,轻叹了口气,睁开眼睛,双目炯炯有神,单手一撑,从床榻上坐了起来,看着赵凌,语气诚恳:“陛下请治臣欺君之罪,撤去臣的爵位。” “外王父这是说的哪里话?”赵凌拉着王翦的手,道,“外王父之前病重,实乃因对朕的思念导致,朕未能即时来看望外王父,是朕的过失,如今外王父病情有所好转,朕欲与外王父共饮一杯。” 王翦看着赵凌,一时间老泪盈眶,双手紧握赵凌的手,眼睛盯着御医手中的酒坛子,泣不成声:“还是陛下知老臣心意,那不孝子王贲,竟断了老臣的酒,府上这些不中用的仆人,无人敢给老臣饮酒,人老了,都没个知心的。” 赵凌也是汗颜,老爷子一开口就让他治其欺君之罪,实则也是明哲保身,如之前跟嬴政索要良田、财物如出一辙。 将己身之罪责亲自送上,皇帝就有了降罪于他的理由,不必担心王家功高震主脱离控制。 看来当年武安君白起的事情给老爷子的影响很大啊。 第116章:爷孙俩心照不宣 “外王父病重,的确不宜过多饮酒,朕会命御医每日前来问诊。” 赵凌的话叫王翦甚是欢喜。 一只老狐狸,一只小狐狸,那御医每日前来问诊,诊箱里面的东西是真香。 赵凌令御医关上房门,与王翦跪坐在条案前,共饮了一杯。 王翦喜酒,但终究已七十有二,在这个年代已能称作古来稀,赵凌也不敢让他多饮。 “陛下此番前来,是有要事吧?”王翦面色红润,身体健朗,他虽不是宗师高手,但也是常年习武,战场上的伤没能要了他的命,如今再见赵凌,心中郁结一扫而空,心情大好,脸上挂着久违的笑容。 赵凌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问道:“外王父,当年李信伐楚失败,是否另有隐情?” 王翦饮下一杯酒,深深地看了赵凌一眼,笑道:“看来陛下是从之前的文书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嬴政当年横扫北方,准备南下灭楚,便先问王翦,老将军若是灭楚,需要多少兵马? 王翦答:“六十万。” 嬴政大惊,那时候六十万兵马可相当于全国的兵马,当年白起打赵国的长平之战,才五十万兵马。 而且集全国之兵马攻楚,所耗钱粮过于巨大,嬴政便问了当时刚得青睐的李信。 李信说他只需二十万兵马。 李信这属于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直接打了王翦的脸。 嬴政当时亦觉得,楚不能与赵想比,二十万大秦将士,足以灭楚。 于是有了王翦第一次称病回家,李信带领二十万秦军灭楚…… 至于结果,便是众所周知的,李信几乎成了王翦灭楚的欲扬先抑,成了王翦的陪衬。 甚至也有人觉得,当初就是嬴政小气,对局势分析不够清楚,担心王翦将所有的兵马领出去之后造/反云云。 若是直接让王翦领兵六十万,哪里还有开始的战败? 李信也被当做了眼高手低的秦国赵括。 实际上,无论是赵括还是李信,都是冤得不能再冤了。 赵括当年临危受命,赵国国力不如秦国,对手还是武安君白起。 白起啊!! 后世那些说风凉话的,说什么纸上谈兵,换他们上去,能统领45万大军与白起统领的五十万秦军一战? 且不说赵括,但李信败得的确很冤。 王翦深深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当年李信率兵南下,很快攻占了楚国的平舆、寝丘,但是他并没有机会再继续向东或向南扩大战果,而是调头攻打陈邑和鄢陵。” 陈邑曾是楚都,但陈邑和鄢陵当时已经是秦国的属地,属于自己的大后方。 秦王政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有关陈邑的事情几乎都成了空白,朝中大臣对那些年所发生的事情讳莫如深。 赵凌如果不是入主章台宫,翻阅到了一些文书,根本也不可能知道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赵凌以前了解的历史是,李信大军被楚国军队追击三天三夜,秦楚前线的两层防御壁垒被破,李信大败。 嬴政后来请王翦出山,说的也是,李信令秦军蒙受耻辱,令李信背了锅。 “始皇陛下令昌平君在伐楚之前回到了陈邑。” 王翦说到这里,又顿了顿:“昌平君乃是华阳太后的侄子,也是楚人,始皇陛下欲让楚人治楚地,却不曾想到,昌平君在李信深处楚地之后,昌平君起兵反秦,截断了李信的归路……” 说到这里,李信战败的原因便水落石出。 昌平君是华阳太后的侄子,也就是嬴政的表叔,他身上流着楚国贵族的血统。 他曾与吕不韦平定嫪毐之乱,更在吕不韦之后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大秦丞相。 战国时期,各国王室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是为何到了灭国之战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昌平君便是秦国的外戚势力,楚国公子。 当李信率兵灭楚之际,这位曾经的秦国丞相,嬴政的表叔,在背后捅了刀子,截断李信的粮草,令他进退两难,以至于大败。 王翦说到这里的时候,眼底闪过一丝光芒,赵凌在章台宫的文书中恐怕也已经知道真相了。 揣着答案来问问题。 他要问的是李信为何大败? 那么多年的事情了,李信大败又与王翦无关,他专程到府上,摆如此大的阵仗来问他这个问题。 是想说什么? 王翦端起酒杯,道:“当年始皇陛下过于信任外戚,以至于酿成李信大败,陛下万不可如此!” 外戚! 谁是外戚? 如今赵凌是皇帝,大秦上下,王家就是最大的外戚。 王翦乃武成候,王贲乃彻武侯,赵凌生母被封皇太后。 如此权势滔天的外戚,比之当年的昌平君如何? 赵凌举起酒杯,道:“外王父劳苦功高,王贲将军更是从龙有功,朕实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王贲将军乃朕的亲舅舅,亦是朕的依仗,乃大秦坚强的后盾,朕欲重用王离,外王父以为如何?” “善!”王翦说完,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赵凌亦对饮此杯。 赵凌说得很清楚了,王翦、王贲的战功已经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他已经直言,但王贲是他舅舅。 当皇帝的一口一个外王父,一口一个舅舅,分明就是说,我们是一家人,但确实没什么可以赏的了,您老人家别见怪。 以后王贲也别再立什么战功了,朕依旧会重用王家,王离以后会继承王家的荣耀。 但也借昌平君背刺大秦的事情轻轻点了一下。 亲戚归亲戚,赵凌现在是皇帝,不能看着外戚势力无限扩张。 王翦经历白起之前功高震主的事件之后,本来就急流勇退,七十高龄,断然也不可能再复出了。 称病明哲保身也是王翦惯用的套路。 就冲赵凌对他的恭敬,王家依旧是赵凌坚强的后盾。 老爷子也支持他打压外戚势力,借老爷子的口跟王贲说。 这一杯酒饮下,王家依旧是大秦的顶梁柱,只是王家之人必定会低调,不会结党营私,对于赵凌下达的政令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第117章:每三日一诊 “陛下,昌平君一事,还望陛下莫要再提。” 王翦一共喝了六杯白酒,微醺道:“当年非始皇之过。” 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如今都鲜有人提及昌平君,嬴政可是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始皇帝啊,他怎么允许自己的人生履历上存在这样的污点。 李信自然也成了背锅的。 赵凌笑道:“此本非始皇之过。” 一般人若是在知晓当年李信被昌平君截断后路,多会武断地认为,此乃嬴政用人有误,才导致伐楚失败。 实际上嬴政当年并没有做错什么。 昌平君可是他的表叔,也曾为他定下嫪毐之乱,昌平君更曾是嬴政定下的大秦丞相,陈邑曾是楚都,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的都是楚人,让曾经楚国的公子去管理楚人,定当地的民心。 这有错吗? 他用人不疑,可他又怎能想到,昌平君竟然会背刺他? 当年秦国平定六国,国内又是赵国势力,又是楚国势力,要灭他们的国,何其的难? 国内会受到何等的阻碍? 后世之人只道,华夏大地,哪怕四分五裂,最后都将走向统一。 民无二主! 可他们又何曾想过,战国时期,各国的言语、文字、生活习惯皆不相同,而且都以不同的国家生活了上千年,突然有个人出现,他要将这些国家合并成一个国家。 这是何等的疯狂? 本来各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仗实属正常,灭国却是何其的难。 嬴政能将全国之兵力交给王翦和蒙武,统一之后,不杀功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样的君主,后世皇帝,谁又能比得上? 赵凌拥有后世两千多年的记忆,嬴政搭建起华夏此后两千年来的统治基础和框架,而且他做的那些事情都是前无古人,并无任何参考的,但他几乎全都没做错。 后世将他的璀璨之光短短几句话归纳,说完功业,就开始讲他如何败家,如何迷恋长生,导致二世而亡。 甚至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进行等量齐观,在赵凌眼中,秦始皇明显是自成一档的。 除了那位建立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人,谁又能与秦始皇相比? 吾皇之壮哉,岂能因为错用一个昌平君而给他抹黑? 赵凌身同感受,嬴政一生何其艰难,前有吕不韦把持朝政,又有赵姬嫪毐乱政,十三岁继位,三十九岁一统六国,身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缠绵星洲(1v1虐爱)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赘婿
祸国妖姬
偏执狂
沦陷的蓝调[SP 1V1]
我以力服仙
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