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商贾岂能于子贡先贤相提并论?” 陆贾也不与他争论,而是继续说道:“在下以为,商人不耕不织,却能增加天下米粮布匹之总数,先生以为如何?” 叔孙通愣了片刻,怒笑道:“这便是陈院长的学识吗?此等哗众取宠之言,尔是如何说出?!难道陛下重商之举,便是受你蛊惑?当真妖言惑众,妄为儒家弟子!” 盖邱坐在一旁,依旧悠然自得,仿佛陆贾与叔孙通他们之间的争论与他无关。 淳于越和伏生则是皱起眉来,疑惑地望着陆贾,他们实不能理解,陆贾怎会说出这等无稽之谈? 简直荒谬! 既然都说了,他自己也说了,商人不耕不织,那商人如何能增加天下米粮布匹的总数? 陆贾不急不怒,而是笑吟吟地望着叔孙通,道:“先生莫急,若学生能说出个道理来,证明商人的确能增加天下米粮布匹之总数,那先生可愿亲笔写下商人有利于天下的文章,并登报传扬天下?” 第250章:他知道他输定了 商人于国无利,乃是国之蠹虫,这是已有定论之事,陆贾前言还说商人不事生产,后言便讲商人能增加天下米粮布匹之总数,岂非是自相矛盾? 叔孙通闻言只觉可笑。 至于后面说什么,若能证明云云,让他亲笔写下商人有利于天下的文章,并登报传扬天下,那就更是可笑了! “若你真能真能证明商人能增加米粮布匹的总数,老夫不仅写,还在尚学宫亲自与学生授课!”叔孙通端坐在那里,冷笑道,“可若陆院长你证明不了呢?又当如何?” 盖邱抓起一把瓜子,磕了一颗。 “咔哒——” 嗑瓜子的声音并不大,但很清脆。 这瓜子炒得很好。 原本这气氛就很紧张了,叔孙通登门为客,却与主人家争执起来。 盖邱却若无其事看戏的模样,他好像就是来嗑瓜子喝茶的…… 叔孙通听到嗑瓜子的声音,眼角微微一跳,有些不悦…… “嚓嚓——” 又是一阵短促的清脆声响。 叔孙通眉头微皱,目光落在了盖邱身上。 盖邱又一颗瓜子塞进嘴里,见叔孙通朝他望来。 “嚓嚓——” “先生不必管在下,你们讨论便是。” 盖邱丝毫没有不好意思的模样,反而是满脸笑容。 他与陆贾关系不错,早就听过那套《辩商》的理论了,后面是怎么的结局,他早已料到。 陆贾胸有成竹,笑道:“若在下证明不了,那在下便向陛下辞去科农院院长一职,一生不入朝堂!” 淳于越心里咯噔一跳。 完了!要出事! 他虽然也想不明白,商人怎么就能增加生产了,但皇帝料到他们会来陆府啊! 那是皇帝啊! 也就是说,他们如今的一言一行可能都在皇帝的预料之中。 陆贾和叔孙通所说的话,可能全在皇帝的预料之中。 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会让刚刚封的科农院院长辞官? 皇帝是想让他们儒家进入报社写文章! 想明白这些问题之后,淳于越已经预见了结局。 主要是赵凌给他的感觉过于高深,仿佛满朝臣子皆在他的掌控之中。 若将今日论点作为一场辩论,哪怕淳于越什么都没想起来,他也认为,叔孙通输了! “一言为定!那便请陆院长言汝之高见!”叔孙通的神色似乎平复了下来,作了一个请的手势,然后认真地看着陆贾,一副求教的模样。 陆贾这才说道:“那学生便打个比方,若先生擅长耕田,先生一年可种出25石粮食,学生擅长织布,一年可织10匹布。” “先生为免饥寒,便需得再织布,粮食便只能种出15石,因不善织布,便只能织布2匹。” “而学生为了不受饥饿,哪怕不善耕田,也只得耕田,便只能分出织布的时间来耕田,于是布只能织5匹,粮食只获3石。” 淳于越和叔孙通他们全都愣住了,露出思索的神色。 好像哪里不对! 粮食和布匹的产量减少了! 原本的两个人可以生产出25石粮食,10匹布。 然后怎么就变成了18石粮食,7匹布? 术业有专攻,这个道理,三位大儒不会不明白,所以陆贾这个例子并不是胡乱言语。 叔孙通也没有因为陆贾说他耕田云云而生气,因为他本身就要耕田。 “所以……”叔孙通眼前一亮,瞪大了眼睛盯着陆贾,“商人在中间进行交易,让善耕田者耕田,善织布者织布,然后各取所需……” 由此得出的结论便是,没有商人在中间进行买卖,的确会使生产力下降。 陆贾点头道:“朝廷收取市税,关税原本就比田租、口赋更重,如今陛下更是近乎免了农民的田租,因此并不会导致太多的农民去行商,反而只能激励原本的富贵之家和权贵行商,此为平衡之道。” “农为国之本,但国不可无商!”陆贾继续说道,“若是无商人,那些既不耕田又不织布的匠人,他们得了钱财如何获得粮食和布匹?他们又如何生存?” “若无匠人,房屋宫殿又叫谁来修建?” “《管子·小匡》中也有言,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管仲对齐桓公曾主张士、农、工、商四民应分业定居,各自传承技能,并认为四民在维系国家运转中的作用无高低之分。 叔孙通有些失神,嘴唇微微颤动,喃喃自语:“一人一年竟然多出七石粮食,三匹布?若是放眼天下……” 陆贾:“……” 不是?!你还在想布匹和粮食的事? 淳于越和伏生望着陆贾,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他们苦学儒经,却也并不是腐朽之人,道理一说便通。 商人的存在便是让精于做某事的人专心做某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再由商人从中买卖。 而商人进行买卖这个过程中的确也会获利,但朝廷也从中收取了高额的市税和关税。 如此国库才能充盈! 赵凌登基之后,免去了农民的田租,鼓励富人行商,天下一片欣欣向荣,国库也越发充盈,可见此政令也是正确的。 “先生?”陆贾见叔孙通失神,还真怕这位老爷子因为丢了脸面气血攻心。 皇帝吩咐他,让儒家的大儒来写《辩商》,可没让他把人给气坏了。 之前久久不出门迎接,本来是等盖邱进来,意思就是,你儒家不写,道家有人写。 他没想到吴公路过与淳于越他们争执起来,再不去出,人就走了。 到现在,很显然他已经辩论赢了,但若叔孙通被气坏了,那可就不好了。 叔孙通突然起身,躬身对陆贾行了一礼:“陆先生,请受老夫一拜!” 这一拜,让陆贾连忙上前搀扶:“先生这是作甚?你为长辈,哪有向学生行礼的道理?快快请起!” 叔孙通却执拗地垂头:“只是这《辩商》出自先生之口,此精妙之言论,当由先生亲笔写下,老朽不敢代笔!” 陆贾只能往后退了三步,躬身回礼道:“先生德高望重,方能服众,学生才疏学浅,只知比方,并无文采,还请先生就此论写一文,解惑天下!” 陆贾也不想沽名钓誉,但皇帝下了命令,这功劳还必须他接下来,让他折服这些大儒,他也是无可奈何,只能推说自己没有文采。 茶过三巡,陆贾与三位大儒就商人这个论点谈到黄昏,最后决定由三位大儒共同执笔,三日后登报,他们也同意今后为大秦日报的主编。 天色渐暗,叔孙通他们告别陆贾,登上马车。 叔孙通登上马车后,脸上露出一抹轻松的笑容,喃喃道:“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他何尝不知商人对一个国家的作用? 相比淳于越,他才是更懂得隐忍的那一个人,他一直认为儒家思想更适合政权稳定后的治理。 秦始皇禁私学、打压儒生时,叔孙通未像如淳于越那样直言进谏,而是选择隐忍妥协,表面顺从秦制。 今日前来,他的一切暴戾孤傲也不过是装出来的,当陆贾开口那一刻,他就知道,他输定了。 输重要吗? 重要的是儒家会不会被皇帝重用! 第251章:会错意了 “大秦报社开业!长安候任社长!儒家三位大儒为主编!” “大秦日报!大秦日报!匈奴使者将在今日入咸阳称臣!” “论匈奴乃大秦子民!” …… 清早,匈奴使者还在咸阳城十里地外,咸阳城中便多了一些卖报人,他们拿着报纸在咸阳城街头巷尾叫嚷着。 “你这大秦日报是何物?”一名普通百姓问了一句。 卖报人:“大秦最新发生的事情!还有大儒们的论言文章。” “给我来一份!” 卖报人:“一两金。” “抱歉!我忘了我不识字。” 那人转身边走,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对啊!他一个平民怎么可能识字? 百姓虽说是不识字,但卖报人已经说了个大概。 另一个衣着华贵的中年男人闻言,一两金一份大秦日报? 还事关长安候、儒家三位大儒,还有匈奴称臣之事? 这些大人物的事,还有天大的事情,是他们可以知道的吗? 还有大儒写的文章? 平日里,他们这些小贵族想要见一下儒家的大儒,人家根本不待见的,害他们想要附庸风雅一番都做不到。 一两金虽然有些贵! “来一份!随我去府上拿钱!”中年男人说出这句话时,不觉腰杆都挺直了几分。 寻常人家,哪怕是咸阳的权贵也不可能随时身上背着一两黄金,让人随他去家中取钱并不算丢人。 哪怕到了家门,说不买了,至少在街上都能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有钱!识字! 别看淳于越、伏生、叔孙通这些人在朝堂上并没什么实权,甚至之前还不得秦始皇重用,但那些曾经齐国的贵族对他们是敬
相关推荐:
祸国妖姬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高达之染血百合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我以力服仙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修仙有劫
她太投入(骨科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