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切肤之爱 > 第46章

第46章

么感觉赵凌是站在他这边的? 他公然反对赵凌的政令,这无疑是对赵凌皇帝权威的质疑和打击。 赵凌竟然能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 话已至此,扶苏只能继续说道:“其三,士族门阀以及诸子百家争先恐后地救济百姓,给其钱财和粮食。” “此会让百姓不劳而获,好逸恶劳,长期以往,何人还愿开荒垦地?” “百姓都有钱财,钱币的价值也会降低。” 赵凌眼底闪过一丝异彩,扶苏当真是不简单啊,这问题他是想到过,但他在后世狩猎极广,见识也非当今绝大多数人可以比拟的。 扶苏竟然看到了这一点,真是叫人佩服。 说白了就是,相当于有钱人在政府的怂恿下散财散粮给百姓,如果穷人就能获得救济,那么谁又愿意辛勤地劳作? 等着发钱发粮不就完事了。 可能你辛辛苦苦干一年,还不如穷人躺着等救济来得多。 特别是当穷人都有了钱,又不劳作,钱币的价值就会失去意义,造成通货膨胀。 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经济危机,若是恶性循环下去,大秦的经济就会迅速崩塌。 扶苏的话说完,朝堂之上一阵议论纷纷。 有科农院的学子是跟着赵凌学经济学的,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他站起身来,对赵凌行了一礼,道:“陛下,臣以为,扶苏公子言之有理。” 科农院的官员都是赵凌的门生,也是他的嫡系。 赵凌当了皇帝之后,这些人也直接从一介白丁进入朝堂。 “冯瑜,先等等,朕知你早就看出倪端,朕现在想问问扶苏,可还有什么问题,若朕非要实施此政令,可有改善之法。” 冯瑜是赵凌的得意门生,他的心思缜密,被赵凌也教得很好,赵凌也相信冯瑜有解决的办法,但他现在想看的是扶苏的才干。 自家学生有什么本事,他这位当老师的还能不清楚吗? 扶苏和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看向冯瑜。 什么意思? 科农院的官员是赵凌的门生,这件事他们都是清楚的。 赵凌这话是想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科农院官员可以解决扶苏提出来的三个弊端? 赵凌还知道他能解决…… 岂不是说,赵凌早就知道这条政令存在诸多弊端。 孔鲋和淳于越他们细思极恐,赵凌从三川郡带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扶苏深深地看了冯瑜一眼,这个年轻人亦不过弱冠之年,白白净净,相貌也不算英俊,却是神采飞扬,他的眼中似乎藏着一团炙热火焰。 赵凌有解决之法,他是故意在考自己? 扶苏再次转过头看向赵凌,四目相对之下,扶苏从赵凌的眼中看到了期待。 赵凌的眼眸也特别的亮,那种光亮仿佛要照耀整个天下。 扶苏沉吟了片刻,说道:“陛下若非要实施此政令,亦有办法。” 赵凌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此时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出言打断。 扶苏侃侃道来:“若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可由常奉府撰写一套教化百姓的典籍,天下百姓皆习之,典籍之中,教其忠君爱国,礼仪廉耻,耕种医术,诸子百家皆可择其优,录入其中。” “天下一统,世人共同习之。” 统一! 就是始皇帝的统一。 却不是独尊某家,而是百家争鸣,择优而录。 从而也达到一个平衡。 赵凌问道:“此典籍若成,融合诸子百家,何人为师?” 扶苏道:“为师者,当精通百家之学,上报皇帝,方可至郡县乡里教导百姓。” 赵凌脸上笑意渐浓,却一点不作停留,继续问道:“天下何来如此多精通百家之学的有识之士?他们又为何愿去乡里教书育人?” 扶苏对答如流:“因此不可急于一时,儒家若是愿意,可先教百姓识字,不教儒家典籍,待国强民富,陛下以三年时间培养有识之士,以纸质书籍成册,编写典籍,再令人去郡县乡里教黎民典籍。” “善!”赵凌哈哈大笑,目光落在孔鲋身上,问道,“孔老先生意下如何?” 扶苏这一策,让儒家一马当先,先教百姓识字,却不教儒家典籍。 等三年之后,再由赵凌去培养的人才去教他们编写的典籍。 儒家的确占了先机,在百姓之中会取得一些名望,但有点为他人作嫁衣的意思了。 赵凌和扶苏这兄弟俩一问一答,直接给儒家挖了个大坑,费时费力的事情交给他们做了,看似有些好处,但又不多。 只是教人识字,可不能立碑留名啊。 第71章:名垂青史的机会 “儒家愿先行一步,令门生前往各郡县乡里教人识字。” 孔鲋自然是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教人识字,岂有单个教的?要使百姓明其理,潜移默化地就会引经据典,就算不能在当地立下功德碑,亦可在万民之中留下好的印象。 哪怕三年之后,赵凌编策典籍教化百姓,儒家依旧比起其他流派学说,占尽先机。 “孔老先生大德!”赵凌大喜,“新设博士御监,统领宫中博士,封孔鲋为博士御监,封孔鲋为儒家领袖,率领儒家教化百姓。” “赐孔鲋笔墨纸砚一套,另赐宣纸十张,其余常丰府博士,宣纸各一张。” “谢陛下!”孔鲋和一众博士儒生感恩戴德。 孔鲋本就是当今儒家领袖,赵凌新设博士御监,相当于给了孔鲋一个官方的职位,后面封他为儒家领袖,也只是相当于官方的认可,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赏赐。 后面赏赐的东西,在赵凌这里也是极其便宜的东西,但他知道,这东西只现世一套,那就是稀世珍宝,孔鲋必定会感恩戴德。 宣纸如果大范围的推广,的确有利于传播学说,教化百姓。 现在却还不是时候。 百姓大都食不果腹,靠着救济勉强度日,他们又要耕作垦地,这个时间节点,你叫他们去识字? 谁家百姓都快饿死了,还去学识字啊? 赵凌赐得少,便越显得宣纸的珍贵。 咸阳城中的勋贵世家那么多,满朝文武通过赵凌的赏赐得知宣纸的珍贵,今后宣纸还不在咸阳城内大卖? 西文彦正是负责售卖纸张的,这老狐狸此时眼睛里面已经开始放光了。 赵凌继续说道:“百姓耕种开荒依旧不可废,儒家此行,只教六岁至以十岁孩童,百姓若能开荒五亩良田,家中亦可有一人习字,再无年岁限制。” “孩童一月内识得十字,可得粮食五石。” “十岁以上,一月内识得十字,可得粮食十石。” 秦朝得低级官吏年俸也不过50到200石之间。 赵凌这样的奖励绝对算得上丰厚了。 那些家中没有六至十岁孩童的,必定也会加快开荒的步伐,读书就可以得粮食,不至于荒废了耕种。 赵凌宣布完这些之后,又问:“常奉西文彦何在?” 西文彦连忙拱手:“西文彦在!” 赵凌笑吟吟地望着他:“孩童习字,需得吃饱,一日两餐,爱卿可愿供应?” 朝堂之上的臣子大都不解地望着赵凌,孩童习字,竟然还供应餐食? 供应餐食,不该是国库出钱吗? 怎就找到西文彦了? 西文彦又不蠢,以一家之财富供应天下孩童一日两餐? “臣……”西文彦也是一愣,脑中快速权衡利弊得失,不过片刻,就应道,“臣西文彦愿为陛下分忧,愿供天下孩童餐食。” 众人纷纷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西文彦。 不少正直之人更是当着赵凌的面,冲西文彦深深行了一礼。 “常奉大人忧国忧民,乃我等楷模!” “常奉大人当真仁义!必当名垂青史!” 一家之财富供天下孩童识字,这是何等的格局,何等的慷慨? 就算是圣人来了,也得朝西文彦拜上一拜。 大臣们先是觉得不可思议,随后都用一种敬仰的眼神望着西文彦。 西文彦也在一声声赞美崇拜中差点迷失自我。 他哪里是心怀天下?他方才权衡了一番,只不过想的是,他全权卖宣纸,那不是赚得钵满盆盈? 天下儒生有多少?有学之士何其多。 赵凌今日赐给博士们宣纸,让满朝勋贵都知道这东西的珍贵,他独家出售,赚来的钱币再去买些粮食便是,那还不简单? 天下六至十岁的孩童又能有多少,每日两餐下来,他怎么都是赚的。 由此还能获得无尽的声望,以及赵凌的肯定,这一波赚麻了。 赵凌龙颜大悦:“史官何在?还不速速记下西文彦常奉的仁德壮举?” “命人在咸阳城内,为西文彦常奉镌刻石像,立碑写传,以供百姓瞻仰。” “微臣惶恐!”西文彦吓得连忙跪了下来。 他这次是真的惶恐了,他以为赵凌是觉得他抢了风头,已经大怒。 在咸阳城内为他一个臣子立石像,还立碑写传?史书留名! 自古以来都无臣子有这等待遇,赵凌这般做,若是假意,他怕离死不远了。 “爱卿有何惶恐?”赵凌笑道,“爱卿为天下计,不惜家财,不重己利,朕授你五年出售宣纸之权,天下仅此一家,为天下臣子,天下商人之表率。” 赵凌之前的确是有答应让西文彦独家出售纸张,但并未在朝堂上提及。 他提高商人的地位,却也不曾在这种正式的场合指认西文彦为商人。 今天趁着这个机会,让西文彦站出来。 这样德高望重的氏族组长都是商人,以后谁还敢说商人是贱籍,那你就等着跟西文彦干仗吧。 大秦如今人口在2600多万,六至十岁的孩童可有将近200万,儒生们去郡县乡里教人识字,但凡这条政令下去,满足条件的孩童就算不为了习字,为了吃口饱饭,也是要来的啊。 这可是长期的救济,每天都要疯狂撒钱,还有派人去买粮做粮。 其中耗费绝对不是小数目。 赵凌此番作为也是为了

相关推荐: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人妻卖春物语   姑母撩人   偏执狂   我以力服仙   缠绵星洲(1v1虐爱)   媚姑   沦陷的蓝调[SP 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