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朱元璋一声才行。 于是两人就找到老朱,将目的告诉了他。 朱元璋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 “咱对经济之道一直稀里糊涂,只听你们说海贸好,但咱始终想不明白好在哪里。” “海贸虽然能获得很多金银珠宝,但换不来粮食。” “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粮食不够吃要再多金银珠宝又有何用?” “况且新宝钞已经解决了钱荒问题,大明对金银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了。” “开启海贸,从事经商的人多,种地的人就少了,会影响粮食产量……” “你好好给咱解释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朱雄英很自觉的找个板凳坐好,又要开课了。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陷入了一个误区,大明的粮食足够养活数亿人。” “之所以还有人挨饿,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有人占有的粮食多,家里的米粮堆积如山。” “有些人一无所有,只能饿死。”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个道理。”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道:“这个咱知道,你以前就说过。” “朝廷收税就是一次财富再分配的过程……” “可是开通海贸和财富再分配,有什么关系吗?” 陈景恪说道:“如果将财富再分配,全部系于税收,就太危险了。” “一旦税收出问题,朝廷的财政就会破产……” 朱元璋点头说道:“这个你也说过,所以咱才要搞税改,才要组建税务稽查司。” 陈景恪很想说,您老人家怎么这么爱插话,是您说还是我说? 但想到自己干不过老朱,只能认了,继续说道: “陛下英明,就是如此。” “但不论我们怎么改,都无法保证税务不会出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因素。” “一个因素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可以支撑。” “海贸的利润,足以成为那个因素。” “方才我们说过,大明的粮食产量是足够养活所有人的,只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百姓占据的生活资料太少,手中没有钱,买不起粮食。” “那么我们就想个办法,让百姓手中有钱。” 朱元璋再次插话道:“海贸富起来的都是大海商,百姓如何能获利?” 这时朱雄英忍不住了,站起来说道:“错了错了,皇爷爷错了,百姓也是可以获利的。” 朱元璋非但没生气,还饶有兴趣的道: “哎呦,那乖孙给皇爷爷说说,哪里错了啊。” 朱雄英说道:“您想呀,海贸出售的商品是哪来的?还不是民间生产的吗。” “海商从民间采购商品,百姓手里不就有钱了吗,有钱就可以买粮了呀。” “海贸出口最多的商品就是丝绸、瓷器和茶叶。” “就以茶叶为例,现在大明的茶叶只能自产自销,价格压的很低。” “很多干脆就卖不成价,白白浪费了。” 茶叶当前最大的消费者,其实就是草原人。 可现在大明和北元是死敌,这条路子断了。 对外贸易,又因为禁海令给废了。 至于茶马古道……云南去年才被打下来,残敌到现在还未被全部肃清。 这条黄金商路现在还没有兴盛起来。 况且就算兴盛起来,仅靠这一条路又能卖出去多少? 所以,当前大明的茶叶是供大于求的。 “海贸会增大茶叶的需求,抬高茶叶价格。” “百姓家里种几棵茶树,每年都能多得一笔额外收入。” “那些拥有茶园的大地主,要雇人管理、采摘、加工,百姓可以通过做工赚取一些额外收入。” “运输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百姓们还能搞运输赚钱……” “仅仅是茶叶一项,就可以为百万人提供生计。” “瓷器也是一样,海贸出口增大了瓷器的需求量。” “为了生产出更多的瓷器,那些作坊也要雇佣更多的工人。” “丝绸亦然……” 朱元璋高兴的道:“乖孙说的真好,比皇爷爷懂的都多。” “你这么一说,皇爷爷就知道海贸的好处了。” 陈景恪补充道:“但不论是瓷器、丝绸、茶叶,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只能惠及部分地区的百姓。” “要说潜力最大的还是棉布,棉花易种植,产量稳定,全国各地皆可种植。” “棉布保暖性和舒适性都非常高,价格百姓也能承受的起。” “如果对外出口,定然会非常畅销……” “到时候那些海商,就会大批量收购棉布。” “收的人多了,棉布的价格自然会变高。” “百姓利用农闲时节织布,拿出去卖掉,就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朱元璋眼睛一亮,说道:“这个好这个好,棉布这个好。” “咱当年在全国推广棉花种植,就是看中了它的这些优点。” “现在大明家家都种的有棉花。” “若真如你所说,确实能惠及全国百姓。” 陈景恪又说道:“海贸还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百姓有钱赚,就会想办法去研究,怎么更好更快的织布……” “瓷器作坊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烧制出更好的瓷器。” “种地的百姓,为了抽出更多时间去做工赚钱,就会想办法提高耕种效率……” “虽然我们还是未能解决,分配端的问题,却完成了开源。” “通过开源,让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赚到钱,有钱就饿不死。” “而且问海商收税,要比问士绅宗族收税更容易。” “只要朝廷将港口控制住,就可以直接问进出商船收税。” “巨额的税收,能有效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而有了钱,朝廷就可以养一支强大的水师。” “海商为了保证自己安全,也会主动向朝廷举报倭寇、海盗的情报……” “到那个时候,军民一心,区区倭寇弹指可破。” 朱元璋很是意动,不过却还保持着清醒,说道: “你的设想不错,也可以试一试。” “不过眼下大明正值内部革新的紧要关头,开海之事过几年再说吧。” 陈景恪倒也不失望,眼下确实不是合适的时机: “臣明白,所以只是想提前了解一下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免得将来真的要开海了,什么都不懂。”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行,咱知道了,你们去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就来到大善殿。 里面的藏书其实并不多,大约也就三五千部的样子。 大多都是各种史书、应用类书籍。 比如《战国策》、《史记》、《太平寰宇记》、《熙宁使虏图抄》,以及各种兵书等等。 诗词歌赋、传奇小说之类的,反倒是非常少。 在其中一个房间,陈景恪看到了那副大明混一图。 比起前年看到的版本,这一幅多了许多内容。 不过大多都是陆地部分,海洋方面的很少。 没办法,至少现在大明的重心还是在陆上,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 找到大善殿管事,让他取来相关书籍,两人就翻阅起来。 两人的关注点不尽相同,朱雄英更关注海贸、海战这一块。 陈景恪更关注造船业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拓展海洋空间,必须要有合适的船。 至少在现在,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 能造出长一百五十米、宽五十米左右的大船。 并且拥有完整的造船工艺,从设计到施工,技术都非常成熟。 造船不是有技术就行,还要有材料。 造船需要的木材,是非常苛刻的,要求具备耐腐蚀、防水、稳定等特点。 这种木材基本都属于名贵木材,生长周期长。 前世网上就流传一个梗。 十八世纪,丹麦的舰队被英国给毁灭。 他们想要报仇,可是没材料造船怎么办? 只能自己种。 于是他们就种植了九万棵橡木,期待着成材后打造海军报仇雪恨。 结果一直等到二十一世纪,这批树才成材。 至于报仇的事情,早就成过眼云烟了。 虽然这个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也能看得出,材料是多么的重要。 而且这些树不是砍下来就能用,还要花至少两年时间阴干,然后才能用来造船。 中国突出一个地大物博,传承久远。 船木?有,种类还很多。 各种储备木料,也非常多。 历朝历代的皇室,都会储备大量木料。 主要是用来造宫殿的,但很多也能用来造船。 各大船厂储备的木材就更多了。 尤其是元朝,对海运是非常重视的,储备有大量的船木。 所以,大明想发展海洋,优势是非常大的。 但也有缺点,主要来自于船型上。 中国古代更重视陆地,造船首先是为了内河运输。 所以船型较宽,船底较平。 这种设计吃水浅,能最大程度的增加载重量。 但在风浪大的海洋上,这些优点就变成了缺点。 吃水太浅,遇到风浪容易翻覆。 这也就导致,没办法在外海航行,只能在靠近陆地的内海走。 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就可以看出,走的基本都是内海航道。 只有在风浪较小的海域,才会走深海。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海战,白江口之战。 因为要进入深海区域,大唐直接给所有参战的将士加了一级军功。 不管最后有没有参与作战,只要出海了,全都给军功。 足见平底船出海的危险性有多高。 所以,想要拓展海洋空间,就必须在船型上做出优化。 至于优化方法,陈景恪虽然不懂造船,却也知道海船的大致形状。 缩窄船的宽度,将船底设计成V型或者U型。 前世中国的主要战舰,基本都是U型底。 陈景恪就将这些想法都记录了下来,找机会告诉船工,让他们去设计新船好了。 以大明当前的技术积累,造出海船并不难。 到那个时候,大明才真的是被插上了翅膀。 这天,陈景恪正如往常一般翻阅资料,就见一个内侍过来通报,永昌侯有请。 说是一个姬妾即将临盆,让他过去坐镇。 陈景恪算算时间,好像确实到了预产期,就连忙起身准备去永昌侯府看看。 蓝玉这俩孩子,可是倾注了他不少心血,一定要去亲眼看着才行。 朱雄英一听有热闹可看,也要跟着一起去。 两人一起找朱元璋请假。 老朱自然二话不说就准了,并且还开玩笑说道: “若真是儿子,景恪你这送子伴读的名头,就坐实了啊。” 陈景恪也有点哭笑不得,但貌似确实会这样啊。 蓝玉的这俩孩子还没出生,就有人喊他送子伴读了。 这要是真生出儿子,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 俩人一起来到永昌侯府,刚进门就见蓝玉欣喜若狂的大喊大叫: “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 第189章 不结婚就想生孩子? 这就生了?连忙上前说道:“恭喜永昌侯,喜得麟儿。” 蓝玉见到他,直接冲过来深深下拜: “谢陈伴读大恩,蓝玉没齿不忘。” 陈景恪将他扶起,说道:“也是你的宏愿感动了上天,方才降下此麟儿。” 蓝玉郑重的道:“陈伴读放心,我一定牢记誓言,余生多行善事。” 蓝燕敏也欣喜的说道:“我这就去庙里还愿,为佛祖塑造金身。” 她确实有理由高兴。 女子在夫家有没有地位,和娘家有没有人关系很大。 现在她有了弟弟,以后就有人给她撑腰了。 陈景恪却摇头道:“蓝姑娘且慢,神佛之事我不敢妄言。” “然此麟儿乃是永昌侯,向苍天发下誓言才得来的。” “就算还愿,也应该向苍天还,而不是神佛。” “我想苍天也不会在乎什么金身。” “若你们真想还愿,多行几件好事效果会更好。” 蓝玉深以为然的道:“是极是极,我这就在城外设几座粥棚,救济穷苦百姓。” 蓝燕敏此时对陈景恪充满了敬畏,立即改口道: “城南生活了很多乞丐,我这就让人去那边设粥棚。” 一直没说话的朱雄英,出声提醒道: “让粥棚的人盯紧一点,莫要让不知羞的人将粥给骗走了。” 这也是常态了,每次施粥都会有不缺吃的人过来混粥吃。 将施粥的事情安排好之后,蓝玉就滔滔不绝的讲起了全过程。 这次生产的是一个姓孙的姬妾,今年都快四十了。 高龄加上头胎,是很危险的。 蓝玉找了好几个稳婆还不放心,才派人去宫里将陈景恪请来坐镇。 哪知道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 从开始到孩子生下来,总共也就不到一个时辰。 蓝玉也不禁连说,这是苍天保佑。 然后就非要让陈景恪给孩子取个名字。 “这孩子是你帮我求来的,名字必须你取才行。” 陈景恪见推辞不过,就说道:“孩子现在还小,不宜起大名,我就为其取个小名吧。” 古代医疗条件差,婴儿夭折率很高。 加上又比较迷信,认为孩子不取正式的名字,黑白无常就找不到他,无法勾魂。 所以刚开始都是喊乳名,一般到一两岁才取正式名字。 还有个说法,孬名好养活。 名字越土越不好听,就越不容易出事儿。 于是就有了抓钩、簸箕、粪叉、狗蛋等等名字。 陈景恪自然不能给蓝玉的儿子,取这样的小名,想了想就说道: “现在是春天,而春又是四季之首,代表着希望。” “他的乳名不如就叫小春吧。” 蓝玉高兴的道:“好,这个名字好,就叫小春了。” 永昌侯蓝玉有后,这可是一件大事,立即就在勋贵圈子传开了。 大家都准备了一份厚礼,等着上门看望。 还没等大家行动,就传出一个消息,马皇后亲自登门看望。 这就是地位的表现啊,所有人都将贺礼提高了一个档次。 每天来送礼的人,能排出百丈的长队。 而陈景恪,也果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送子伴读的头衔彻底落实。 大家看向他的目光,充满了敬畏。 毕竟这可是掌握了秘法,能夺取一线天机的高人。 谁知道他还有没有掌握什么别的秘法。 既然能让人生儿子,那会不会也有秘法,让人生不出儿子? 这么一想,就更没人敢得罪他了。 然后陈远的那个小药铺,彻底出名了。 之前大家并不是很相信什么秘法,虽然有人过来求药,但被拒绝之后就走了。 现在不一样了,蓝玉今年正好满五十。 这都能给整出个儿子来,还说你家没有秘法? 每天求药生儿子的,把门槛都踏破了,任凭陈远怎么解释都没用。 不过说实话,面对那些人开出的巨额钱财,陈远还是有些心动的。 私下问陈景恪,能不能卖几份。 陈景恪装作脸色大变,说道:“夺取一线天机岂是那么容易的,是要遭天谴的。” “永昌侯发下大宏愿,加上他是太孙的舅公,我才给他开了这药。” “若是不认识的人,表面发誓事后就不认账,老天发起怒来,咱们家承受不住的。” “到时候要是惩罚我生不出儿子,您……” 话还没说完,冯氏就惊呼一声:“那怎么行,以后万万不能再给人开这种药了。” 然后又对陈远嗔怒道:“你要是敢胡来,害的咱们家绝后,我死了也不和你埋一起。” 陈远连忙说道:“瞎说什么呢,我就是这么一问。儿子,这种药可千万别给人家开了啊。” 陈家三代单传,对子嗣更加看重。 说的毫不夸张,给个公侯都不换。 没有子嗣,万贯家财有个屁用,死了全是人家的。 但这么多人来求药,把大门堵的死死的,天天这样也不是办法。 陈景恪就说道:“要不就先将药铺关了,你们去新宅那里住一段时间,等风头过了再说。” 陈远和冯氏经营了半辈子药铺,虽然只能看一些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可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和心血。 自然是舍不得。 但形势逼人,也只能先这么办了。 两口子将药铺门一关,留下一个仆人看家,就搬到马皇后赐的宅院暂居。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半个月后,蓝玉另一个怀孕的姬妾胡氏,再次诞下一个儿子。 这一下整个应天府都轰动了。 蓝玉有多兴奋就略过不提,主要是陈景恪,已经从送子伴读,变成神仙转世了。 其实第一次也不是没有人怀疑,生男生女本就是运气,说明不了什么。 但连续两个儿子,总不能还说是运气了吧? 纵使心中还是不愿意相信的人,也不敢再嘴硬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那些嘴里喊着,‘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读书人,心中也开始发怵。 不敢再拿剃发之事做文章。 就连朱元璋都有些疑神疑鬼:“你小子还说不会仙法,这事儿你怎么解释?” 陈景恪只能苦笑:“您老人家就别拿我打趣了,秘药是啥您又不是不清楚。” “能生两个儿子,只能说永昌侯运气好。” 朱元璋自然知道秘药是怎么回事儿,但还是为蓝玉的运气感到惊讶。 知道真相的朱元璋都尚且如此,不知道真相的就更别提了。 达官贵人见了陈景恪,一个比一个客气,不敢有一丝怠慢。 民间关于他的传闻,更多了。 竟真的有人把他的雕像,挂在身上祈求生儿子。 甚
相关推荐: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总统(H)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突然暧昧到太后
氪金大佬和菜鸡欧神
数风流人物
云翻雨覆
蔡姬传
误打误撞(校园1v1H)
吃檸 (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