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蓝玉吓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得意忘形了。 “谢定远侯提醒,我差点犯下大错。” 王弼心中也松了口气,他还真怕蓝玉打了打胜仗得意忘形,那样对他们都没有好处。 现在竟然如此听劝,看来脾气确实有所收敛。 他没有再提此事,而是说道:“经过审问,伪帝带着伪太子趁乱逃走了,我们该怎么做?” 蓝玉略微思索之后,就做出决定:“追,一事不烦二主,此事就交给定远侯你了。” 王弼当即就说道:“是,末将这就带人去追。” 蓝玉叮嘱道:“注意安全,若遇强敌不可恋战。” 之后他又命令大军四处出击,彻底扫清捕鱼儿海一带的部落。 等命令下达完毕,他才对手下说道:“将北元王廷的财物全部登记造册封存好,一个铜板都不能差。” “再将俘获的北元贵族全部看押起来,尤其是女人要单独看管,不容许任何人去碰她们。” “如果有谁敢乱伸手,休怪本帅不讲情面。” 众将心中一紧,连忙应是。 这事儿的轻重他们都很清楚,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乱碰的。 否则前一刻还是大明功臣,后一刻就身首异处了。 更何况那位朱皇帝,可从来都不是一个眼睛里能容沙子的人。 虽然自赵瑁案之后,就再没有大规模屠戮百官,可老虎打盹那也是老虎。 ----------------- 随着蓝玉一声令下,十五万大军除了五万看守俘虏,剩下十万四处出击清扫周围部落。 前面已经说过,去年为了应对辽东之战,北元将辽东一带的部落全都迁走了。 其中一部分就安置在捕鱼儿海附近。 开春之后陆续有一部分迁走了,可还有一部分依然留在当地。 这一下就全成了明军的战利品。 半个月后,战事基本结束,各军又俘虏了约莫六万余人,俘获的牛马牲畜数百万头。 王弼也在此时率军返回,他顺着天元帝逃跑的方向一路追逐。 最终因为其他部落迟滞了脚步,并未追上。 怕离大部队太远遭到围攻,只能引军返回。 这让蓝玉非常遗憾,这一战的战果不可谓不丰厚,甚至可以说是不世之功。 可没能抓住天元帝,始终是一个遗憾。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时沙尘暴遮挡了北元的视线,掩护了明军的进攻。 也反过来遮挡住了明军的视线,为天元帝逃跑创造了条件。 只能说,天意如此。 作为主帅,蓝玉可没功夫在这遗憾,很快就收拾情绪投入到新一轮的战事之中。 第265章 合格的宰相 接下来蓝玉将大军分成三路,再次横扫了方圆数百里的地界。 虽然收获寥寥,却也极大的压缩了北元普通牧民的生存空间。 而且春季正是牲畜繁殖季节,不利于迁徙。 在明军的进攻下,各部落牧民只能四处逃窜,导致大量怀孕的母畜死亡。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草原牲畜产量将会锐减。 而对游牧民族来说,这是极为致命的。 待做完这一切,蓝玉命王弼率领五万大军前去和唐胜宗会和,然后双方一并撤回辽东。 而他自己则率领十万大军,押送缴获的战利品踏上了归程。 至于捕鱼儿海,已经化为一片废墟。 最终蓝玉还是放弃了在这里筑城的计划,原因无他,太深入草原了。 离最近的庆州还有七八百里距离,在这里筑城必然会受到北元不间断的袭扰。 面对北元骑兵的骚扰,所谓垦田更是无法进行,只能从后方运送粮草。 而这八百里距离,对大明来说就是死亡之路。 至于沿途修筑堡垒,则代价太大且实用性也比较低。 这个战略最佳的实施方案,是从北平、山西、陕西三省边界同时动工。 一点点修筑工事向北推进,然后形成一张网蚕食草原。 背靠三省,原材料运送之类的都非常方便,进退更加自如。 这其实也是军方推演出来的最佳方案。 比花费巨大代价,在捕鱼儿海修筑城池更加可靠。 蓝玉作为高级将领,自然也是知道这个计划的。 之前说要在捕鱼儿海修筑城池,不过是为了鼓舞部下士气而已。 这会儿真达成了战略目标,实现了对北元王廷的打击,自然不会干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 大军后撤的路上非常安全,一路连个人影都见不到,更遑论北元的阻截了。 不过蓝玉依然没有放松警惕,一路可以说小心翼翼,直到回到庆州城才松了口气。 然后自然就是庆祝,同时派人向朝廷汇报战果。 战报送到应天时,已经是六月底。 当时朝廷已经做好了迁都前的所有准备,朱元璋正准备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洛阳。 战报的到来可以说满朝沸腾。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蓝玉第一次挂帅出征,竟然就找到了北元王廷? 莫非这真的是天佑大明不成? 关键这个战报还是迁都前收到了,实在是喜上加喜。 朱元璋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蓝玉真是好样的,没有让咱失望啊。” 朱雄英兴奋的道:“古往今来,有此功绩者寥寥无几,永昌侯就是我大明的卫青和李靖啊。” 陈景恪也觉得惊讶,尤其是得知他们是如何打探到北元王廷所在的时候,更觉得不可思议。 还是那句话,农耕文明攻打草原民族,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找到人。 这情报直接送上门,这还真是天意啊,合该他们立着一大功劳。 然后他就想起了一件事情,貌似上辈子蓝玉就因为这个功劳得意忘形。 私分北元王廷财物,奸淫北元王妃,更是纵兵毁坏了喜峰关。 只希望这辈子,他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明军远征漠北,捣毁北元王廷的消息很快传出,应天沸腾。 不知道多少人高呼吾皇万岁,天佑大明。 因为迁都引起的一点点人心动荡,也彻底平息。 本来因为大明连年征战,内部频繁改革,而有所异动的各异族部落,也纷纷消停了下来。 大明依然是那个大明,威势更胜从前。 唯一能对他造成威胁的北元都被摁着头打,其他势力就更不是对手了。 要说高兴的还有一个人,徐达。 徐允恭这一战可一直冲锋在前,立下了很多功劳。 关键是,他发现了北元王廷所在,是头功。 仅凭这一份功劳,就足够让他在军中站稳脚跟了。 有句话说的好,前半生看父敬子,后半生看子敬父。 现在徐达正处在两者之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 能不能继续获得尊敬,就看徐允恭的表现了。 而徐允恭交上的答卷相当完美。 以后徐达也能拍着胸脯骄傲的说一句:徐允恭,我儿子。 朱元璋很快就拟定了对主要功臣的封赏。 蓝玉晋封护军、梁国公,王弼爵位不变,勋位从第四等的庶长晋为第三等的都尉。 其他将领也各有赏赐。 至于徐允恭的封赏,不外乎就是升官赏赐财物。 勋爵之类的就不用想了,作为嫡长子他只能等待继承老父亲的爵位。 关键是,一门双爵乃至多爵,一般只存在于开国那一批人。 后来的享国者再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非常难了。 这只是关于高级将领和大功之人的封赏,下面一般将士们的封赏,还要等详细的战报送过来。 由五军都督府会同兵部、礼部共同拟定。 朱元璋很懂得拿捏时机,一边命人召回蓝玉大军,一边启程前往洛阳。 他要在洛阳,为凯旋大军举办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以此来为迁都造势。 同时也让当地人感受一下,什么叫大明天威,什么叫国运昌隆。 这种方法是非常管用的,能迅速稳定人心,有效的避免许多小麻烦。 七月初一,是钦天监选定的黄道吉日,宜出行、迁居。 朱元璋在这一天,率领文武百官,从应天港口登船前往洛阳。 随行的船队绵延四十余里,可见规模之庞大。 登上龙舟,看着港口站的密密麻麻的百姓,朱元璋也是感慨万千。 “咱在至正十六年进入应天,眨眼就三十二年过去了。” 马皇后也感慨的道:“是啊,那年你才二十九正值壮年,今年已经六十一了。” “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朱元璋说道:“咱的半辈子都在应天度过,若不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真不愿意离开啊。” 群臣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才好。 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应天是大明的龙兴之地,也是他们这群人的起家之地啊。 他们的半辈子,也同样是在这里度过的。 之前还不觉得什么,这真要走了才发觉,是如此的难舍。 这时朱雄英出来说道:“皇爷爷才不老,您和皇祖母都能长命百岁,以后日子还长着呢。” “况且洛阳和应天有水运连通,往返非常方便,您以后可以随时过来走走看看。” 看到宝贝孙子,朱元璋心中的惆怅顿时消去了许多,笑道: “哈哈,还是英儿会说话,那皇爷爷就努力活到一百岁。” 皇帝情绪好转,群臣才敢说话,纷纷发表自己对应天的不舍。 然后就是对新都的期待,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陈景恪默默的站在后面,他对应天也有极深的感情。 毕竟从出生到现在,也在这里生活了十八个年头了,骤然离开自然有诸多不舍。 最不舍的其实还是老一辈,陈远和冯氏两口子走的时候,那才是一步三回头。 不过他们并不是跟随大部队一起走的,而是提前半个月就由福清带着去了洛阳。 其目的自然是去好好打理一下新家。 不只是他们家,大多数人家其实都是如此,先一步派人过去打理。 等他们到了,可以直接入住。 只不过人家家大业大人口多,可以派遣管家之类的过去。 陈家人丁稀少,只能福清亲自过去。 朱元璋也不是婆婆妈妈的人,感慨了一番之后,很快就收拾情绪下令开拔。 船队缓缓启程,从长江进入大运河一路向北。 而这也意味着,大明的政治中心北移,也代表着一个全新的格局即将呈现。 等路过山东段的时候,朱元璋站在船头说道: “京都放在洛阳,确实很有必要恢复隋唐运河,不知道白英那边计划的如何了。” 陈景恪回道:“早就计划好了,只是大明连年征战,内部又变革不断,实在不宜上马大工程了。” 朱元璋点点头:“这几年确实苦了百姓了,接下来你可有什么大计划?” 陈景恪摇头说道:“暂时没有了,我准备好好经营书院。” 开书院传授新式学问,这是早就计划好的,朱元璋也同意了的。 就连书院都有朝廷亲自筹建,和洛阳新城一起修筑的。 所以朱元璋并不奇怪,而是挥退跟在身边的人,问道: “你对大明接下来的政策,有何建议?” 陈景恪说道:“有,我建议接下来五年,大明以休养生息为主。” 朱元璋眉头一挑:“哦?这和你以前的激进完全不同啊。” 陈景恪解释道:“说起来也不怕您生气,以前的大明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座四处漏风的房子。” “虽然您已经在尽力修补了,但您实在不擅长修房子。” “表面看这座房子在您的修缮下已经稳固了,实则留下了大量的隐患。” “在这种时候,我只能用激进手段将有隐患的地方拆除,然后重新夯实地基,并重新加固。” 这话要是别人说,朱元璋肯定会嗤之以鼻,什么玩意儿也敢说咱的政策有问题? 但陈景恪说,他却觉得理所当然。 “是啊,若非你出现,咱还不知道大明有如此多的隐患。” “你现在建议缓一缓,可是觉得地基已经夯实?” 陈景恪点头回道:“是,也不是。如果大明的目标是汉唐,这些已经足够了。” “要想走的更远,想实现帝国计划,还需要做的更多。” 朱元璋并不意外这个答案,而是继续问道:“那为何你要缓下来呢,需知时不我待啊。” 陈景恪回道:“张弛需有度,之前我们连年对外征战,内部又进行大变革,已经让百姓不堪重负。” “现在是时候让他们好好歇息一下了。” 大明连年征战,国库和民间都已经没有存粮了,再打下去就会陷入汉武帝的窘境。 内部变革虽然都比较顺利,但也带来了动荡,极大的影响了生产力。 比如强迫百姓迁徙,虽然稀释了部分地区的人口,让更多百姓分到了土地。 可那些土地不会自己长出粮食,需要人花费三五年的时间,把荒田改造成良田,然后才能生产出粮食。 说白了,大明表面看强盛无比,内里实则已经被掏空。 现在需要时间重新积蓄力量。 “而且很多新法的推进其实并不彻底,很多地方依然是新旧法并行……” “大明也需要时间将新法贯彻到每一个人……” “开海之后必然带来工商业的发展,朝廷也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 “交趾需要时间才能消化,楚国也需要时间才能打造好……” “云南那边的土司叛服不定,也需要时间去处理……”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我预计是五年。” “所以接下来五年,大明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政治环境。” 朱元璋眼睛里露出一丝赞赏,继续问道:“为何是现在呢?” 陈景恪回道:“因为北元,不把北元彻底打痛,他们是不会让我们休养生息的。” “而且我们休息的同时,他们也在积蓄力量……” “到时候双方就会陷入无止境的拉扯中去。” “现在永昌侯一举击溃了北元王廷,虽然让伪帝逃走,但直属于伪帝的部众损失惨重。” “他已经无力再弹压下面的大贵族……” “据我所知,也速迭儿一直对汗位虎视眈眈。” “如果我是他,定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所以接下来几年,北元内部大概率会陷入内乱。” “这正是我大明坐山观虎斗的好时机。” 朱元璋反问道:“难道大明不应该趁此机会扩大战果吗?” 陈景恪摇头道:“如果大明继续进逼,面临生死存亡,他们反而会放下成见联合抵抗。” “只有他们感觉安全了,才会斗的更狠。” “不过草原人有个习惯,为了彰显自己的强大收获人心,必然会南下劫掠。” “所以我推测,接下来几年有志于竞争汗位的草原大部落,必然会频繁南下叩关。” “大明最好做好防守反击的准备。” “而且咱们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计划了那么久的碉堡网计划,也可以慢慢的实施了。” 朱元璋终于大笑道:“哈哈……好好好,你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宰相了。” 第266章 无题 “张弛有度?”马皇后惊讶的说道:“这真是他说的?” 朱元璋颔首道:“是啊,谁都能看得出来,他的很多革新有未尽之意。” “咱以为他会趁着迁都,大刀阔斧的推进变革。” “没想到他竟然说要休养生息五年,着实出乎咱的意料。” 马皇后欣喜的道:“好好好,他有此认识我们也就放心了。” “大明立国二十一年,从来都没有消停过,百姓已经不堪其扰,是时候歇息一下了。” 朱元璋赞叹的道:“若他再年长二十岁,咱不介意恢复丞相制,让他来当大明的丞相。”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说道:“你这是恩将仇报,没看到他一直在竭力避免权势吗。” 朱元璋嗤笑道:“呵……规避权势?他太天真了,站在那个位置上,很多事情都由不得他了。” “以雄英对他的信任,以及他的能力,将来必然要行宰相事的。” “虽然他竭力避免与权贵相交,可他的计划总要有人去实施。” “他弄一帮子人研究算学形学,其目的就是从中选拔合适的人才。” “现在又准备开办书院,教授他的那一套学问……” “将来他培养的人出仕,必然会推着他前进的。” “嘿……到时候他就知道,什么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 马皇后也知道此事在所难免,只能无奈的说道: “希望他们君臣能善始善终吧。” 朱元璋不在意的道:“儿孙自有儿孙福,那时咱们早已经是冢中枯骨了,操这个心做什么。” “不过他能知道张弛有度的道理,应当也知道如何保全自身,咱们就别瞎担心了。”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雄英心中有股气,想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景恪以前行事更是雷厉风行。” “我就怕他们两个做事太冲动,反而坏了大事。” “现在我已无忧矣。” 朱元璋点点头,也非常认同这个说法。 然后他又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既然接下来五年以休养生息为主,咱是不是可以让位给标儿了。” 马皇后哭笑不得的道:“你就这么不想当这个皇帝?” 朱元璋连忙摇头道:“妹子你是懂咱的,不是不想当这个皇帝,而是该让了。” “这五年朝廷也不是什么都不做,陈景恪说要深化革新。” “可是现在咱已经无法理解他的革新了,再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是拖后腿。” “让标儿来当皇帝,他就可以名正言顺
相关推荐:
致重峦(高干)
凄子开发日志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屌丝的四次艳遇
大胆色小子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
取向狙击
天下男修皆炉鼎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