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了就给官。 但这种招贤比科举简单多了,只要不是特别差都能授官。 区别是,考核成绩好的当大官,成绩一般的当小官小吏。 要搁正常时候,皇帝要一口气招用这么多人,必然会遭到群臣反对。 可还是去年,老朱杀了太多人。 虽然靠着朱标留下的家底,维持住了朝廷运转。 可官吏数量方面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人才储备也见了底儿。 朱雄英的招贤令,能极大的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可以说,这个招贤令,来的太是时候了。 朝野上下一片称赞,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招贤令也在极短的时间,就帮朱雄英树立了威信。 额……用树立不准确,而是他之前就积累起来的威信,在这一刻爆发兑现了。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皇宫里朱雄英也非常开心。 “哈哈……被卖了还帮着数钱,就是这样子吧。” 陈景恪好笑的道:“别说是他们,我都没想到你会来这一手。” “话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 朱雄英得意的道:“你要是能想到才怪,这可是我和妙锦商量了许久才想到的。” “大明已经有近十年没有迁徙过富户,现在民间富户可是不少。” “我爹当政那几年,推行国家计划,也让不少人发了大财。” “关键是,能在国家计划里面发财的,必然和官府有所勾连。” “这样的人家,往往对地方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能架空地方衙门。” 陈景恪深以为然。 朝廷和地方豪强的斗争,贯穿了整个帝制时代。 朝廷强势的时候,通过迁徙富户削弱地方势力,确保中央权威能延伸到基层。 朝廷弱势的时候,无力施行这个政策。 富户就会壮大成为豪强,垄断地方权力,让皇权很难下到地方。 大明目前自然没有地方豪强,尤其是陈景恪刚出山那几年,朝廷调整人口分布。 宗族势力遭到巨大打击。 但上千年形成的人口结构,不是短期就能瓦解的。 依然有很多小家族聚居在一起,只不过影响力非常小了。 可时间长了,这种小家族又能演变成大宗族。 尤其是朱标执政后,施行国家计划,更是让一大批有门路的人富了起来。 这些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家族成员众多。 人多力量大,家族人口少是很难在地方上站稳脚跟的。 其二,在衙门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加入国家计划工程中去。 其三,在地方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百姓的工作有多难做,接触过的才知道。 没有地头蛇或者地方上的遮奢人物出面,什么事儿都干不成。 这样的人家,如果长期放任不管,是必然会发展成士绅豪强的。 但如果朝廷明牌迁徙这些富户,他们肯定会想办法隐藏自己,把别的人推出来当替罪羊。 他们有衙门的关系,很容易就能做到。 所以朱雄英就变换了一下思路,让他们主动跳出来。 招贤令发布之后,各地衙门必须要推举贤才入京。 那么,地方衙门会推举谁? 不排除有清官好官,出于公心推举地方上真正的贤良。 可对于大多数官吏来说,推举的肯定是有关系的富户。 而面对出仕的诱惑,地方富户也必然会心动。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有钱了必然会对政治提出诉求。 古今中外都不例外。 到时候朱雄英只要按照名单,将他们背后的家族全部迁走,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朱雄英兴致勃勃的,诉说着自己的全套计划: “我准备在今年,分两批向全国招纳民间贤才,再额外向南方招募两批贤才。” “总共招募三万贤才出仕。” “如此一来,当能对全国的大户有个大致的了解。” “待明年,将这些家族全部迁徙到几个固定的地方居住。” 陈景恪笑道:“你就不怕这些官吏心怀怨言?” 朱雄英毫不在意的道:“那怎么办?事实就是,人才大多都是从这些富户家里产生的。” “除非我们不顾后果,坚决不用富户出身的人才,但这是不可能的。” 陈景恪点点头,这就是现实。 倒不是富户子弟更聪明,而是只有富户,才有资源去系统的培育人才。 朱雄英继续说道:“迁徙富户,本就是历朝历代都在采用的措施。” “那些朝代也是一边打压富户,一边任用富户出身的人才,也没见谁出问题。” “事实证明,这些人被迁徙固然难受,但还不至于过不下去。” “人,只要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就不会主动寻死。” “况且,在自己的仕途和家族利益面前,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的。” 尤其是大明鼓励分户,很多大家族被拆分成一个个小家庭。 自己小家庭的利益和大家族的利益,哪个更重要这还用说吗。 更何况,又不是一开始就让他们掌握实权。 大明的用人制度已经固定,新出仕的官吏,必须去基层观政两年。 两年后再次考核,根据平时表现和考核成绩,正式分配职务。 而且也多是从基层做起。 就算这些人心有怨言,等他们有能力破坏朝纲,都到啥时候去了。 这么长时间,心里的怨气也早就没了。 更何况一旦加入这个体系,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又有几个人会去毁灭这个体系? 所以,完全没必要担心这个问题。 说到这里,朱雄英突然严肃的道: “我这么做可不只是为了打击地方富户,也是为了集中资源,打造几个样板地区出来。” “然后再以点带面,盘活全国的经济。” “你觉得我这个计划如何?” 陈景恪赞道:“好,实在太好了,此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尤其是打造中心经济圈,以点带面盘活全局,更是可行又务实之法。” “在经济之道上,你已经走在了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前面。” 得到他的肯定,朱雄英也更加的自信,说道: “哈哈,跟着你学了这么久,看也能看出一些门道来了。” “不过,你既然知道以点带面,为何前几年不提出来?” “要不然,中心经济圈应该已经有雏形了。” 陈景恪解释道:“时代的进步,不是一两个人推动的,而是需要全民一起创造。” “之前官民的思想和认知,依然停留在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贸然打造经济圈,是得不到万民支持的,事倍功半。” “就算打造成功了,也很难带动周围的经济……” “因为大家的思想,依然停留在过去,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加入这个新的圈子。” “朝廷之前的种种政策,包括第一个国家计划,真正目的是开启民智。” “告诉天下百姓,时代要变了,大致往哪个方向走。” “等天下人都有了心理准备,打造中心经济圈就能借助万民之力,事半功倍。” “而百姓也能自发的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嵌入这个新的经济圈。” “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点带面均衡发展。” “而不是吸别处的血,打造几个样板城市,结果导致其他地方更穷。” “之前我之所以不将这个计划告诉大家,就是怕圣皇和太上皇心急。” “现在你自己琢磨透了这一点,我也就没必要在瞒着你了。” 朱雄英点点头,这个解释他能接受。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陈景恪藏着很多东西没说,也能猜到他有顾虑。 但之前积累的信任,让大家并没有强迫他全吐出来。 因为都相信,时机到了他肯定会说的。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 时机到了,他自然就说了。 既然开了口,陈景恪也就没有再藏着,将这方面的东西整理出来,一点点讲给朱雄英听。 这个课程会很长,更何况陈景恪自己对这方面的理解也非常浅显,很多东西也要摸索着来。 不知道多久才能讲完。 不过两人都年轻,有的是时间。 就在大明皇位更替,新皇雄心勃勃欲大展拳脚的时候,安西也再起波澜。 ----------------- 燕国。 朱高炽看着眼前这座庞大的全新城池,心中充满了骄傲。 又有几个人,能在二十岁的年纪,拥有他这般成就? 半年时间在身毒南部立足,然后半年休养生息,又用一年平定整个次大陆。 成为该地区唯一的霸主。 在边角地方还有许多小势力,但已经不足为虑。 后续腾出手来,随便派一员将领就能平定。 姚广孝也同样很是自得,当年立下的誓言都完成了。 得到君主的信任,能施展全部才能,在两年时间就征服敌人建立了一个偌大的国家。 虽然这个敌人有点不堪一击,但这块儿足够大啊,弥补了这点瑕疵。 眼前这座城,就是用不到一年时间建立的。 是身毒上等种姓贵族,为了表示臣服,自己发动当地百姓(奴隶?)建造的。 而且还是充满了华夏风格的建筑——当然,这一点是姚广孝坚持的。 其原因,就是怕燕国贵族在身毒建筑里生活久了,被别人给同化了。 而居住在华夏风格的城市里,就是身毒人被逐步同化了。 这座城池的规模,比起洛阳自然是远远不如,就连应天城都比不上。 可在这片陆地……甚至在大明之外的其他地方,都是数一数二的巨城了。 朱高炽和姚广孝等人商议之后,决定将这里确立为新都城。 并由朱高炽为其命名:明城。 叫这个名字的原因自不用多说。 今天就是他们进入新都城的日子。 刚到达城门口,就看到了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张辅。 张辅是张玉的儿子,燕王府第二代最优秀的人才之一。 姚广孝称赞其能出将入相。 在平定整个身毒的战役里,他立功最大。 若非朱高炽有意提拔任命了几个将领分功,他的功劳还能大上几倍。 这次迁都,张玉就受命先一步入城,进行全面搜索确认安全性。 朱高炽他们既然来了,就说明一切安全。 在张玉的身后还有一个人,蒋英。 一个让朱高炽内心异常别扭的人。 倒不是蒋英得罪他了,而是……他是蒋瓛的儿子。 老爷子将他送过来的时候,特意强调隐姓埋名,不能让人知道他们是蒋瓛的家人。 朱高炽当时冷汗都下来了。 这妥妥的是敲打啊。 不过这也让他彻底卸下了心中的担忧,这说明老爷子是真的不追究张玉的事儿了。 了解了蒋英的情况,发现他家学渊源,在刺探情报方面很有一手。 就让他在军情处任职。 军情处和锦衣卫不一样。 说实话,他很讨厌锦衣卫这样的机构,但和陈景恪一起长大,他又很清楚情报的重要性。 尤其是他们在身毒属于外来户,情报就更重要了。 于是就设立了军情处。 没有锦衣卫的种种特权,只负责打探情报,主要是外敌。 蒋英在这个部门干的还不错,这次过来检查新城,朱高炽就将他派了过来。 一番见礼之后众人正式入城。 明城被划分了好几个区域,最中心的区域自然是燕王城和燕王宫。 燕王宫就是朱高炽的办公居住场所,燕王城则是明人居住的地方,也只有明人才能随意出入。 身毒人里面,只有获得允许的上等种姓人才能进入。 没有获得准许,就算是上等种姓人也无法进入。 至于下等种姓人,连靠近都不允许。 毫不夸张的说,燕王城里扫大街的,地位都比普通身毒人高贵。 从这一点就能看得出,朱高炽、姚广孝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种姓制度,并对其进行了改良。 进入都城,朱高炽饶有兴趣的带领大家参观了一下,才意犹未尽的进入王宫。 不过他并不是个耽于享乐的人,很快就恢复了常态。 还警告众人:“燕国尚未完全统一,还不是享受的时候。” “若非为了稳住雅利安人心,我是不愿意搬迁到这里来的。” 对于他的表现,姚广孝更加满意,说道: “世子所言甚是,比起大明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才刚刚起步。” “大明尚且革新不断,太上皇不顾年迈,常年巡游全国……”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更何况,下一步我们即将面对真正的强敌,帖木儿。” 这会儿才建章六年末,朱雄英登基的消息还未传来,所以他们依然称呼老朱为太上皇。 提起帖木儿,众人都心中一凛。 人的名树的影,帖木儿当了二十多年的西域霸主,威慑力还是很大的。 虽然上次败给了秦王,可后续迅速稳住阵脚,与秦国进入对峙状态。 虽然大明有长远布局,准备三方围猎帖木儿。 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在与秦国的对峙里,帖木儿是占据主动地位的。 秦国虽然实力发展很快,可在领土上却不敢有任何动作。 这样的敌人,燕国诸将自然不敢轻视。 接下来话题自然就转到了帖木儿身上。 “秦王前年就做好计划,秦晋燕三家围猎帖木儿。” “只是帖木儿也是老狐狸,虽然某有窥破我们的布局,却也察觉到不妙。” “用装病硬生生拖了一年时间。” “不过这也正好给了我们一统身毒的时间。” 燕国起步时间太晚,去年这会儿还在南方休养生息。 如果那会儿就攻打帖木儿,他们是无力出兵的,实际上就是秦晋两国合谋帖木儿。 等打赢了,他们燕国就没有资格分润好处了。 当然,燕国没有想过从晋王手里占便宜,他们只是想要解决一个隐患。 那就是开伯尔山口。 次大陆最重要的路上咽喉。 然而,这个咽喉对次大陆来说,更像是诅咒。 因为开伯尔山口靠近次大陆的一侧,方圆数百里都是不毛之地。 真正的鸟不拉屎。 在这里驻军,粮草军需甚至饮用水,都必须从几百里外运送。 代价太大了。 如果次大陆一统,靠着大一统国家的实力,还能勉励支持。 问题是,这块大陆从未统一过。 所以,这个咽喉始终处在无人防守状态,反而方便了外敌入侵。 历史上几次外敌入侵,都是从这里进入的。 更戏剧的是,开伯尔山口外侧水草相对肥美的多,适宜人口居住。 外敌甚至可以就地驻扎,就地放牧生产,不断壮大自己。 等实力强了,就跨过山口去次大陆肆虐一番。 身毒人没有能力防守这里,燕国很有忧患意识,这种咽喉之地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既然在内侧筑城防守代价太大,那就将外侧的土地划一块出来,筑一座城。 然而想要达成这个战略目的,就必须在攻打帖木儿之战中做出贡献。 否则,即便是亲兄弟,秦王和晋王也不会白白将土地让给燕国。 按照秦王的计划,他们肯定是赶不上了。 当时姚广孝还忧心了好一段时间。 哪知老天保佑,帖木儿竟然开始装病,反而帮他们争取到了一年时间。 燕王府上下都知道这个隐患,心里都憋着一口气,打起仗来完全不要命。 往往几百人就敢朝着身毒上万人冲锋。 一次两次三次……慢慢的身毒人的胆子就被吓破了。 这燕人太能打了,以一当百。 莫非真是天神派下来统治人间的? 于是,到后面就演变成了,燕军还未到,身毒人就主动投降。 这座明城,也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投降的雅利安人(身毒高种姓)主动修筑的。 才刚刚完成一统,还没等他们喘口气。 安西就传来消息,帖木儿终于不装了。 不是他不想装,而是没办法装了。 他装病不但给了燕国时间,也给了死敌脱脱迷失休养生息的时间。 经过数年的积蓄,脱脱迷失大军扩充到了二十万,终于决定复仇。 “脱脱迷失发兵十五万,主动进攻帖木儿,让他没办法在装病。” 姚广孝面色严肃的道:“这也意味着,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第472章 水无常形 时间是给所有人的。 帖木儿休养生息,燕国一统次大陆的同时,其他国家也同样在发展。 在安西这一片地域,秦国的变化无疑是最大的。 朱樉虽然喜好杀人,但他的军政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这两年他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稳定人心、发展经济。 前所未有的宽松政策,吸引了大批流浪族群依附。 目前秦国拥有汉人七十余万,其他各部族人口四百二十余万。 经济方面,现在秦国占据的沙姆(当地名称)地区,本来就是人类文明起源地之一。 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农牧业非常发达。 之前只是因为动乱导致产业被破坏。 秦国建立后,数年的和平,以及轻徭薄赋,让这里的农牧业迅速发展。 粮食不但能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对外出口。 商业经济就更别提了,这一块本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核心枢纽。 现在他又拥有了大明各种商品的独家代理权。 无数商人汇聚此地,带来了金银珠宝以及天南海北的商品,也为秦国带来了难以计数的赋税。 充足的粮食、富裕的国库,让秦国以不足五百万的人口,养活了一支高达三十万人的常备军。 其中骑兵就有五万,水师五万。 就这还不算白袍子等部族的附庸
相关推荐:
凄子开发日志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数风流人物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烈驹[重生]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盛爱小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