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也有朝代采取过分封,但那些分封都已经变了质。 不再是‘尊王攘夷’,而是分饼子,或者直接说是利益集团分赃。 关键是,他们分的饼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他们做的,是把饼子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然后当成自己的去瓜分。 最终的结果是,或因分赃不均,或因有人贪心,最终都酿成了祸端。 其中以晋朝的八王之乱为最。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忘记了‘尊王攘夷’这个核心。 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曲解,才让‘分封’污名化了。 让大家误以为分封会掣肘中央朝廷,是取祸之道。 大明将亲王分封在四夷之地,抵御蛮夷拱卫大明。 是溯本归源,是正统的分封,是标准的‘尊王攘夷’。 所以才说,大明的分封是符合周礼的。 可以预见的是,华夏疆域将在百年后,迎来新一轮的大扩张。 华夏文化,也必将因此更加璀璨。 先贤教化天下的理想,也将会在大明的手里,再上一个台阶。 看到这里,一众士子犹如醍醐灌顶。 “尊王攘夷,原来夏商周的分封竟有如此深的用意。” “难怪夏商周用分封国祚绵长,后世朝代采用分封,反而导致国家大乱。” “后世之分封,只得其形未得其意,实乃东施效颦也。” “方唯物果然不愧是一代宗师,难怪当初他力主复兴周礼。” “是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方先生学问之精深,我被难望其项背也。” 众人越讨论,就越觉得方孝孺的观点非常精妙。 兴奋的众人,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尊王攘夷最早是齐桓公提出来的。 其目的是为自己称霸提供思想依据。 这句话的本意,是号召诸侯国尊奉周王室,不要打内战,共同抵抗蛮夷侵扰。 靠着这杆大旗,他将自己摆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成为了春秋第一任霸主。 现在方孝孺将尊王攘夷和分封联系在一起,堪称神来之笔。 将两者的内涵,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也为大明的分封,提供了一个更加符合‘礼’的思想依据。 毕竟,为了解决宗室内斗才搞分封,这个理由太功利了,也不方便拿到台面上来说。 ‘尊王攘夷’,就非常的高大上了。 至少读书人更加喜欢这个理由。 所以,他们马上就接受了这个理论。 对方孝孺的吹捧,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就算是最虔诚的理学教徒,在这篇文章面前,也不得不称赞一声方孝孺大才也。 眼看着讨论就要变成对方孝孺的吹捧,有人忍不住催促道: “后面呢,快将后面的内容读出来啊。” 众人这才安静下来,听他们读后续内容。 后面的内容多是畅想,如果大明的分封政策能落实,将会带来哪些具体好处。 说白了就是给大家画大饼。 不过有了尊王攘夷思想,这个大饼大家吃的很香。 在文章的末尾,方孝孺用遗憾的语气说道: 夏商周的分封,除了尊王攘夷,还顺便解决了勋贵势大掣肘王权的隐患。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只是时代变了,大明没办法分封勋贵,只能封皇室宗亲。 听说海外领土广袤无边,分封几千个诸侯国都没问题。 只可惜,皇室成年男丁还是太少了啊,根本就封不过来。 并且他还大胆的预测,将来大明的分封如果有不完美的地方,那肯定是皇室男丁不够用导致的。 至于解决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 但…… 写到这里,文章戛然而止。 然而,只要不傻都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 依照周礼分封勋贵为诸侯王。 可是……这个提议实在太大胆了啊,说是造反都不为过。 不过想想说这话的是方孝孺,众人又觉得正常了。 毕竟当年他就主张全面恢复周礼。 现在提议分封诸侯王,也符合他的人设。 而且以他今时今日在学术界的地位,皇上就算不喜欢这种论调,也不会说什么。 况且,他也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暗示了一下而已。 听完最后的暗示,众人下意识的思考了一下分封勋贵的可行性。 最终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如果依照周礼分封诸侯王,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蛮夷之地有了诸侯王管理,就不会对大明产生威胁,而且还解决了勋贵集团尾大不掉的隐患。 至于这些诸侯王会不会坐大,然后学习秦朝反过来吞并大明…… 理智的人都知道,王朝覆灭在所难免。 可诸侯国想造反,就要先兼并其他诸侯国壮大自己。 这个过程需要几百年。 一个朝代享数百年国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有人心中一动,想到了什么,就提醒道: “大家想想前一篇,说成年亲王数量不够……” 得到提醒,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前一篇文章说成年亲王数量不够用,问大家该怎么办,后一篇文章就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如果说两者没有关联,谁都不信。 第一篇文章,很有可能就是方孝孺用笔名写的。 莫非他真的支持大分封? 胆子实在太大了啊,完全就是不怕死。 不过……倒也符合方孝孺的行为。 紧接着,又有一个人提醒道:“大明周报是朝廷口舌,这两篇文章能出现在这上面……” 众人再次震惊。 莫非,朝廷真的有意大分封? 还是说,这篇文章是某些野心家的一种试探行为? 这时,一名三十多岁的儒生咽了口吐沫,压低声音说道: “我是洛阳人,早在数年前就听说过一个传闻。” 众人的目光都向他看来,什么传闻?和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 那个儒生似乎有些紧张,深吸口气才说道: “有勋贵醉酒之后口放厥词,说太上皇许诺他们……分封诸侯国……” “嘶……”众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竟然有这样的事情? 有性子急的开始催促:“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第408章 造体系 后来? 那人说道:“当时大家很震惊,不过并不相信他的话。”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有。” 众人不禁点头,开国皇帝打天下的时候,为了拉拢人心都会给出一些许诺。 比如裂土封王啊,比如什么共富贵啊之类的。 但这种公开的承诺,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传出。 大家确实没有听到过任何此类传闻。 大概率是那个人酒后吹牛不打草稿。 不过,敢吹这样的牛,是真的找死啊。 那人继续说道:“他酒醒之后,也说自己是酒后失言,还上书请罪。” “幸好今上仁厚没有治他的罪,只是罚了半年俸禄略作薄惩。” 敢公开宣称要裂土封侯,这是妥妥的死罪。 只是罚俸确实是薄惩了。 他特意强调是今上,可见也是认为,换成朱元璋在位,这个大嘴巴勋贵大概率是要没。 众人也都非常认同,不禁连连称赞,皇上仁慈啊。 今上登基,真是天下人的福气。 话题很快回到事情本身,那名勋贵被惩罚之后,关于分封的事儿也就没什么人提了。 后来倒是又出现过几次传言,但大家都认为是那个大嘴巴勋贵酒后失言的后续。 前世信息爆炸时代,好多古早话题,都能被人翻出来二次炒作。 更何况是信息闭塞的古代,有人几个月后才听说这件事情,就当成新闻私下传几句很正常。 但这些传言都没有掀起什么浪花。 当然,谣言之所以没有传开,很大一个原因是不敢传。 别的谣言也就罢了,这种列土封疆的谣言,真要追究起来所有说过的都要受罚。 在皇权时代,尤其是在拥有锦衣卫的大明,没人敢乱传这一类信息。 此人并没有说酒后失言的勋贵是谁,大家也没有追问。 都是有志于科举的士子,谁都不想还没步入官场,先得罪一个位高权重的勋贵。 当然,大家自己私下去打听,就和他无关了。 不过这件事情大家也都是当成趣事来听的,没人认为太上皇曾经许诺过分封。 更没人将这件事情,和报纸上刊载的文章联系在一起,只以为是巧合罢了。 在八卦了一会儿之后,大家就继续讨论大华夏概念以及南洋分封。 毕竟这关乎他们的科举成绩。 就在众人讨论的不亦乐乎的时候,只见楼上走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正是洛下书院的算学先生方广津。 他对身边的二十余岁青年说道:“伯允,真不准备参加科举了?” 其他人也纷纷劝道: “学习这么多年,不试一试你甘心吗?” “是啊,行与不行,试上一试又何妨。” “至少对自己是个交代,以后回想起来也不至于后悔。” 酒楼其他人都诧异不已,听对话好像是这个年轻人要放弃科举,他的朋友都在劝他。 这……还剩下三个多月就考试了,人也已经到京城了,为何不试一下? 大家倒也没有轻视他,有资格参加京考的,那都是获得举人身份的。 举人身份有出仕的资格,属于已经完成了阶级跃迁。 比如海瑞,就是举人出身。 刘伯允倒是非常洒脱,说道:“谢方先生、诸位同窗的好意,然自家知自家事。” “我的成绩并不好,几次预考都排在末尾,参加科举不过是自寻烦恼。” 所谓预考,就是模拟考试。 古代有正经老师教的,一般都会拿历届真题做模拟考试。 方广津说道:“预考和正式考试有很大区别,不能因此就盖棺定论。” “你去参加科举,未尝没有胜算。” 一旁的吃瓜群众恍然大悟,原来是算学生。 然后有见多识广的认出了方广津的身份,让在座的人都忍不住肃然起敬。 盖因他不但是洛下书院的先生,还是算学研究班的核心成员。 众所周知,科举被理学把持,但算科除外。 这个科目是国子监算学班在负责,而算学班几乎都是陈景恪算学圈子的成员。 相当于算学圈子掌握着算科考试。 以方广津在算学圈子的地位,约等于算科士子都是他的门生。 计官群体掌握着户部、金钞局,等于掌握着国家的钱袋子。 现在因为改革,因为量化管理,计官又开始掌握各个衙门的钱袋子。 随着计官群体的壮大,方广津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虽然没有出仕,但其影响力超过许多朝中大佬,谁见了他都得给几分面子。 眼前的这群考生,可不敢在他面前失礼,说话的声音都压低了许多。 同时大家也对刘伯允好奇不已,这位是什么人? 让方广津如此重视,还要亲自来劝。 对于自己成为众人目光中的焦点,刘伯允表现的非常淡定,说道: “院长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必要死磕科举。” “只要用心去做,不管做什么都能发光发热。” 见他把陈景恪都搬出来了,方广津一时间有些无语。 院长那是为了宽慰你们,不想你们有太大压力,你怎么还当真了? 不参加科举你怎么做官? 刘伯允似乎猜到了他的想法,说道:“出仕的事情我已经想好了,我是举人,可以直接出仕。” “我老家是云南的,那边缺少人才,尤其缺懂算学的。” “我家乡县的府君,得知我跟随先生学习算学,且获得了举人身份,数次邀请我回去造福乡里。” “只是以前我学业不精,怕坑害了乡里没敢答应。” “现在总算是勉强将先生教的东西学会了一二,自觉有能力担当重任,所以决定回乡。” “府君可是许诺了我户房主事之职,这起点比大多数进士都要高了。” 大明地方衙门的机构设置,模仿了中枢六部,设置了六房。 户房掌管一县的钱粮物资,类似于现在的财政局局长和仓储部负责人。 对普通人来说,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 大明科举改制之后,进士有两年的观政期,在这期间他们只能干最基层的工作。 就算两年后吏部正式授予官职,一多半人也只能担任乡长一类的职务。 起点也远不如他这个户房主事。 但方广津却依然不满意,说道:“举人总归低人一等,将来升迁也要看人脸色。” “想迈过五品的门槛更是难上加难……” 一二三品为高级官吏,布政使、六部侍郎、尚书等以上的职务,全都是这三个品级的官员担任。 四五品为中级官吏,中央各衙门的主要负责人,州府的知府、推官等,一般都是这个级别。 六七八九品就是低级官吏,乡长、县令、下等府的知府等等,都是这个级别。 上中下之间的门槛很高。 九品官靠熬资历就有机会成为六品,但没有突出政绩或者贵人相助,绝无可能跨过五品。 进士比非进士,更容易跨过这道门槛。 想成为高级官吏更麻烦,不是光有政绩就能办到的。 目前默认,要么是勋贵有功绩在身,要么是进士出身。 在这个前提下,还要有足够的政绩才有可能。 方广津劝他考进士,显然是寄予厚望的。 刘伯允心下非常感动,但又有些好笑: “我的先生啊,就算是进士出身的人,又有几个能跨过五品门槛的?” “有生之年能让我摸一摸六品就满足了。” “况且当地方主官要求异地任职,这与我造福家乡的意愿不符。” 行政主官,如县令、主簿、司法官等等,必须异地任职。 吏员或者副职,可以在本地任职,但想更进一步也必须遵守异地任职原则。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士绅做大。 见方广津还要劝,他正色道:“先生心意学生明白,非常感谢先生的器重,然我意已决。” 闻言,方广津只能无奈的道:“罢了罢了,人各有志,既然你想通了,那就去吧。” 刘伯允躬身行礼道:“谢先生。” 然后他转移话题道:“回乡之后我会开办书院,教授算学知识。” “若是发现了有天赋的苗子,会推荐给书院,希望先生能给他们一个进学的机会。” 方广津摆摆手说道:“说的什么话,你的学生就是书院的再传弟子,来书院进学理所应当。” 刘伯允脸上露出喜色,道:“我先代家乡学子,谢过先生……” 说话间几人就离开了酒楼,只留下鸦雀无声的一众士子。 听听人家说的话,举人出身,起步就是户房主事…… 关键当先生的还不满意。 一股酸味弥漫,像是恰了柠檬。 要知道,他们这些考进士科的,四五万人抢五百个名额。 好不容易抢到了,两年观政期要去基层部门磨炼。 两年后授官,大部分人也做不了户房主事。 当然,进士自然也有优势,前几年只要不犯错,升迁是很快的。 稍微出点成绩,就能去县里担任主官,踏上青云路。 可正如刘伯允说的那样,这五百个进士,能顺利当上县令的又有几人? 考中进士就能担任县丞县令的年代,早已经成为历史了。 这时,有人幽幽的说了一句: “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 是啊,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 再想想几年前,众人更觉得讽刺。 当年理学要和算学切割,理学生要把算学撵出国子监,科举也不考算科了。 可是现在,随着新政的推广,计官越来越重要。 全国各个衙门,都急缺这方面的人才,算学人才成了香饽饽。 尤其是国子监和洛下书院培养出来的算学生,更是极为抢手。 每天都有大把的人守在两处的门口,征募算学生去本地衙门就业。 起手都是主事级别的职务。 还别觉得高,不论是国子监还是洛下书院的学生,对此都不是很感冒。 他们想走的是科举路线,这样将来的路会更好走。 除非是确认科举无望,才会接受地方衙门的征辟。 比如刘伯允就是这种情况。 说一千道一万,现在学算学的就是高人一等。 不服气你可以和他竞争啊,他能做的工作,你要是也能做,你就可以取代他。 可惜,进士科就算不懂,蒙也能蒙一篇策论出来。 算学不懂就是不懂,蒙都蒙不了。 总不能参加工作之后,拿着一份表格闭着眼睛乱填吧。 真这么干了,顶头上司怎么想不知道。 传到太上皇耳朵里,大概率会认为你在挑衅。 那后果……报纸头版头条上写着呢。 所以即便心里很酸,他们也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个现实。 倒是有人在朝堂上说过这事儿,认为有违官吏选拔标准,长此以往会破坏官吏选拔晋升体系。 这个后果会非常严重。 朝廷倒也没有讳疾忌医,而是郑重的开会讨论,然后下令各地方衙门征辟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不能让滥竽充数的人混进来。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在现实的需求面前,地方官该征辟人才的时候依然毫不犹豫。 人家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新政要求量化管理,可是我们这没人懂这个啊。 向吏部打报告,要求调拨一名计官过来,吏部以人手不够推诿。 我们能咋办?总不能工作不做了吧? 只能自己征辟计官。 然后这些人掉过头就开始痛骂反对此事的官吏。 你们在京中享福享惯了,压根就不知道基层的情况啊。 反
相关推荐: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总统(H)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鉴昭行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镇痛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