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么大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悄无声息,很快就汇报给了上头。 陈景恪听闻此事非常震惊,这些人想造反吗? 就准备出宫去找徐达,让他约束一下下面的人。 只是还不等他动身,就被福清公主给拦住了: “几十万军卒在地方横行,形同谋反。” “若是没有上面的命令,他们敢这么做吗?” 陈景恪惊讶的道:“谁这么大胆子,敢下这样的命令?” 福清公主说道:“除了爹爹和大哥,谁敢下这样的命令?” “不过剃发这样的小事,爹爹才懒得管,是大哥下的令,魏国公执行。” 陈景恪不敢置信的道:“殿下为什么要这么做?” 福清公主叹了口气,解释道:“你想想,哪些人最支持你剃发。” 陈景恪想了一下,道:“军方,此事基本靠军队支持才得以推行。” 福清公主摇摇头,说道:“表面看是军方,实则是勋贵们。” 出勋贵最多的地方,就是军方。 “大明立国之初,有两大派系,淮西勋贵和江浙派。” “经过胡惟庸的打击,江浙派实力大损,就化整为零融入了江南文官集团。” “后来胡惟庸造反,重重打击了勋贵的势力。” “在这件事情里,江南文官集团出了很多力。” “勋贵们都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赵瑁案爆发后,勋贵们本想利用这次机会,打击文官集团。” “但毛骧的疯狂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同时对勋贵和江南文官出手,双方都损失惨重。” “经历过此事双方也都消停了,不愿意再为了一点仇怨,闹的两败俱伤。” 陈景恪苦笑不已,没想到私底下竟然发生了这么多事情。 他处在皇宫,竟然没有丝毫察觉。 果然,除去穿越者带来的超前知识和思想,自己就是个普通人。 福清公主停了一下,给他消化吸收的时间,然后才说道: “可有些人总是记吃不记打,这次军改和政改,文官又开始作妖。” “按照计划,文官担任乡令,从军户中选拔青壮充当游檄和缉盗。” “可是文官集团在认命了乡令之后,迟迟不肯落实后一项政策。” “在军功审核上,他们也处处设置障碍,军方和勋贵们对此是极为不满的。” “恰好你在此时提出要剃发。” “勋贵和军方就顺水推舟,借助此事给文官们一点教训。” “所以,表面看剃发是你提出并推行的,实则勋贵和军方才是推手。” 说白了就是,你被人家利用了。 陈景恪除了苦笑还是苦笑,他终于知道,在洛阳的时候那些将士为何会如此听的话了。 深吸口气,他问道: “那殿下为何要参与进来呢?” 以皇太子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派系斗争,是很不理智的。 福清公主回道:“大哥在告诉勋贵和军方,他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 “而且他确实对文官很不满,如此重要的改革,竟然还要搞内斗拖后腿。” “你等着看吧,如果文官们还不收手,后面的打击会更重。” 立国之初,掌握军队的勋贵才是国家的基石。 朱标自然要表态拉拢。 难怪他突然给所有人放假一个月,原来是出于这个目的。 只有自己最单纯,以为他是为了帮助宣传剃发。 而且他还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徐达和徐允恭。 自己将他们作为至交好友,没想到到头来也只是一枚棋子罢了。 这是最让他无法接受的。 福清公主一直偷偷观察他的表情,自然也看到那一抹痛楚,非常的心疼。 鼓起勇气牵住他的手,安慰道:“这些都只是我的猜测,不一定就是真的。” “而且你还年轻,又要操心那么多事情,才没有留意到这些。” “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你一定会做的更好的。” 陈景恪抬头看着少女洁白的脸庞,第一次发现她竟然如此漂亮。 强忍着拥抱她的冲动,挤出一丝笑容,说道: “谢谢,我没事的。” 躲在拐角处的朱元璋,看到这一幕眼皮子直跳,差点跳出来。 被马皇后及时给拉住拖走了。 老朱不满的道:“你拉我做啥。” 马皇后没好气的道:“你出去做啥?是责备福清不自爱,还是责骂陈景恪调戏福清啊?” 老朱也冷静了下来,哼哼唧唧的道: “那也不能就这样便宜了他。” 马皇后翻了个白眼,转而说道道: “福清这丫头聪明啊,也懂的藏拙。” “什么都看在心里,从来不说也不表露出来。” “若不是关心景恪,恐怕这番话一辈子都不会说出来。” 朱元璋得意的道:“那是,也不看看是谁的种。” 然后又恨恨的道:“就是便宜陈景恪那臭小子了。” 马皇后没有理会他的吐槽,而是说道: “你说景恪会不会想不开啊?” 朱元璋也担忧的道:“还真有可能,等会儿你去开导开导他吧。” 马皇后摇摇头,说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让天德自己去解释吧。” 然后她就叫来一名内侍,如此这般的安排了一番。 他们两个在宫里闲溜达,不知不觉走到这里。 恰好听到福清在开导陈景恪,就躲在一边偷听起来。 然后就看到了方才那一幕。 老朱虽然嘴上说着不乐意,也并没有真的折回去搞破坏。 俩人的婚事都已经确定了,私下拉拉手也不算什么。 不过这样总归是不好,他当即就做出决定: “等过了年就将婚事给他们办了,免得年轻人惹出什么事端来。” 马皇后颔首道:“也好,景恪的想法是好的,但有些天真。让福清帮衬着点,我们也能放心。” ----------------- 另一边,被未婚妻抚慰了一番之后,陈景恪心情好转了不少。 中午时分,他准备出宫回家。 马上就要过年,自然是要做一些准备的。 刚走到宫门口,就见一人迎上来道: “陈伴读,家主请您过府一叙。” 这个人陈景恪认识,徐达的家将。 看到此人,他马上就明白,上午宫里的事情传出去了。 大概率是朱元璋做的。 他倒是想听听,徐达准备如何解释这件事情。 反正两家也是顺路,去一趟也方便。 “前边带路。” 沿途街道上热闹非凡。 毕竟是应天城,这里的百姓还是比较殷实的,节日的气氛也更加浓厚。 搁往日,陈景恪肯定会好好欣赏一番,但今天实在没这个心情。 一路来到魏国公府,在大堂见到了徐达。 他正埋头写对联,徐允恭则为他打下手。 见到他进来,徐允恭脸上一喜,然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又有些尴尬。 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陈景恪也没有如往日那般亲切,只是公式化的行了一礼,就站在一旁等着看徐达是个什么章程。 徐达一气将手中的这幅对联写完,将笔放下,挥手让旁边伺候的仆人都退下。 然后才说道:“遭到背叛,心里很难受吧?” 陈景恪坦然的道:“是。” 徐达说道:“难受就对了,难受才会长记性,知道你这一次犯了多少错误吗?” 陈景恪讥讽的道:“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轻信他人。” 徐允恭有些着急,想要解释。 徐达挥手阻止,笑道:“看来你确实很生气……你知道什么是党争吗?” 陈景恪生硬的回道:“不过是党同伐异而已。” 徐达失笑道:“而已?看来你很看不起党争。可你忘了,变法也是党同伐异。” “朝廷所有的斗争,都可以看做是党同伐异。” “你进入这个圈子,就离不开党争,就必须正视、学习党同伐异。” 陈景恪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不管怎么美化,党同伐异始终贯穿政治活动。 徐达继续说道:“你认为党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大家打嘴仗,通过辩论说服对方,让对方认同自己?” “还是利用各种手段,彻底压服对方,要么遵从自己,要么毁灭?” 第186章 老狐狸们的课 “党争就是势与势的碰撞,争的也不是对错,目的也不是消灭对方,而是攫取最大的利益……” “还有一种是道统之争,更加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势强的时候,就施展雷霆手段,获取最大的话语权和利益。” “势弱的时候就蛰伏,慢慢积蓄自己的势,等待时机来临。” “王安石数次拒绝朝廷征召,用三十年养望,就是在积蓄自己的势。” “然后一遭为相,就开启变法,强行推动自己的政策……”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养望蓄势的做法,就是党争的真谛所在。” 陈景恪不禁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徐阶斗严嵩就是这个套路。 蛰伏二十年积蓄自己的势。 没有什么刀光剑影,更没有快意恩仇,有的只是苟且。 一直等到时机到来的那一天,顷刻间天翻地覆,一举将严嵩父子扳倒。 可是……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徐达为什么要没头没脑的说这番话? 徐达看出了他的疑惑,却并未直接解释,而是说道: “王安石为相之后,从未试图用嘴说服对手,而是雷厉风行强行推动变法……” “因为他知道,大家的矛盾不在于谁对谁错,更不是简单的利益冲突,而是道不同不相与谋。” “道理还有辩论的机会,利益还可以妥协,道统之争有进无退……” “与其浪费口舌,不如先推行自己的道。” “等变法成功,对手自然而然会自己去调整,适应新的法度……” “如果失败,则道统毁灭……” “你和儒生们的斗争,往小了说一文不值,不就是一个长发短发吗?” “但往大了说就是道统之争……” “你是不是觉得,这次斗争为何如此简单?儒生们的反抗也不是很激烈?” 陈景恪点点头,儒生们确实没有怎么抗争。 除了写写文章打打嘴仗,什么都没做。 不过,在他看来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就是一个发型,一个风俗习惯而已。 或许涉及那么一点礼法问题,可也不应该这么严重。 就算剃短发又能如何? 自己又没有提出什么学说思想,撼动不了儒家的地位。 突然,他想到徐达方才的话,剃发往小了说不值一提,往大了说涉及到道统。 很明显,儒家选择了大事化小。 可为什么他们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答案很简单,自己背后站着的是皇帝,又有徐达和蓝玉表态支持。 如果他们强行抗争,很可能会招致皇帝的打击。 最后抗争失败,儒家的脸面丢的更大。 或者说,文官们也知道,这是勋贵群体对他们的反击。 知道争不过,又理亏的情况下,选择了视而不见。 所以,从始至终都只是普通儒生们在抗议,大儒全都保持了沉默。 文官系统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应激反应。 可还是那个问题,我今天来不是听你讲课的。 你不应该解释一下,为何利用我吗? 就算想找个机会打击一下文官。 以咱们的关系,你直接告诉我,我会不同意吗? 徐达就像是没有看出他在想什么,继续说道: “剃发不论是道统之争也好,利益之争也罢,你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可你竟然没有行雷霆手段,以最快的速度推行此法,而是试图说服别人。” “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可你的想法太幼稚了,幼稚的可怕。” “不服气是吗?” “你完全可以等剃发完成之后,再告诉大家,为何要这么做。” “你觉得是通过讲道理,让百姓剃发容易。” “还是剃完发再给百姓讲道理,百姓更容易接受?” 陈景恪嘴巴张了又张,答案自然是后者。 纵使剃发有一万种好处,可传统更加深入人心。 想让他们剃发,宣传防疫知识反而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破除心中的障碍。 可是如果用强制手段,给他们把头发剃了,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头发都已经剃了,他们心中的障碍也就不存在了。 接下来就是单纯的科普防疫知识,难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你的方法,在强势的时候显得保守。” “磨磨唧唧的,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了内耗上。” “处在势弱的时候,又显得过于激进。” “过早的暴露了目的,必然会遭到对方的打击。” “此时你应该先不提剃发,只宣传防疫知识。” “告诉大家长头发容易藏污纳垢,要勤打理。” “这叫蓄势。” “等到所有人都知道,并认同这个观点,再找机会尝试推广短发。” “如此才能更好的破局,并达成目的。” 陈景恪彻底沉默了,被徐达这么一分析,他发现自己确实用了最愚蠢的办法。 徐达拿起杯子一饮而尽,长出口气,又说道: “你想推行剃发,有太多的办法,根本就无需大张旗鼓。” “说服陛下,先在军队里施行剃发,对你来说要容易的多。” “然后通过军队来影响他们的家人,再通过军户来影响乡里。” “如此无声无息间,就可完成计划。” “就算有儒生反对,在不知道是谁的主意的情况下,他们也找不到攻击的目标。” “而你直接选择正面硬碰硬,还让方孝孺写文章吸引火力。” “可谓是最愚蠢的办法。” 陈景恪被说的有些抬不起头,已经忘了自己是过来讨公道来了。 这时,徐达语气凝重的道: “如果是别的,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危的事情,你这么做还情有可原。” “就算失败了,大家也会称赞你一句忠贞之士。” “可剃发算什么?也值得你这么做?” 陈景恪忍不住争辩道:“关乎百姓的生命健康,难道不值得吗?” “呵……”徐达嗤笑道:“不剃发就一定会死吗?” “人类顶着一头长发过了几千年,也没有灭绝。” “况且,在衮衮诸公眼里,人命是最不值钱的。” “大明有六千万人,就算死五千万,还有一千万。” “用不了百年,损失的人口就能恢复过来。” “你为了一个剃发,就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 “那不是仁慈,而是愚蠢。” “你活着才能造福于民,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陈景恪虽然很不认同,却也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自己重视人命,不代表别人就会重视。 过早的暴露自己,反而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说到这里,徐达叹了口气,终于谈到了‘背叛’的事情: “你可知道,明知你犯了失误,为何陛下、娘娘、殿下都没有提醒吗?” “不是为了利用你达成什么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这件事情,好好磨炼一下你。” “有些道理,别人说再多你都不一定能懂。” “只有自己亲自经历了,亲身体会了,才会吸取教训。” “一般的小教训,可能起不到什么效果。” “黄河改道这样的事情又太过重要,不容有失,也不适合。” “剃发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成功了最好,失败了也没什么影响,正好适合给你练手。” “至于我们用这件事情教训文官,不过是顺手为之罢了。” 徐允恭终于憋不住了,说道:“是啊,景恪你千万别误会,我们真的没有利用你的意思。” 陈景恪面无表情的道:“你早就知道了是吗?” 徐允恭点点头,解释道:“我爹叮嘱过我,全力配合你的计划,但不要给你任何提醒。” “如果你能看出端倪,就及时给你解释,防止误会。” “如果看不出来,就等回京再说。” 陈景恪心情极为复杂:“为了我,你们还真是煞费苦心。” 徐允恭还想解释,再次被徐达阻止: “你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足见你接受的教育并不完整。” “若你是普通人,并无什么影响,也不妨碍你名垂青史。” “但你不是普通人,将来必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缺陷是致命的。” “我们这么做,就是为你补上这一环。” 陈景恪长叹一声道:“让你们失望了吧,若非公主提醒,恐怕我现在还蒙在鼓里。” 徐达说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一是你对我和允恭很信任,从未想过我们会利用你。” “二是你当年应该是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做学问上,否则不会有这般深厚的学识。” “所以,在政治上表现迟钝一些,也是正常的。” 陈景恪除了苦笑,还是苦笑。 有一点徐达确实说对了,他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政治培训。 前世他就是个普通人,考上大学当了医生,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过日子。 离政治活动最近的时候,就是和别人摆龙门阵侃大山时。 有人总觉得当官很简单,自己去一样能做好。 事实上,并不是有学问有天赋,就能搞好政治。 系统的培训,也同样重要。 权贵子女从小耳濡目染,对政治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思维方式和政治眼光,和普通人是有很大区别的。 当然,事无绝对,总是会有例外出现的。 有些人祖祖辈辈都是普通人,稍加锻炼就是顶级政治高手。 比如朱元璋、徐达、李善长等等
相关推荐:
差生(H)
误打误撞(校园1v1H)
捉鬼大师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屌丝的四次艳遇
总统(H)
鉴昭行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