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更强。” “所有有损于华夏的事情,都是违法的不道德的,是要被惩处的。” “要为皇帝服务,这就是忠。” “皇帝是天子,代天行道,是万民的君父,是华夏的领袖。” “效忠天子和领袖是道义,也是华夏的礼仪道德所定。” “也要为民服务,因为我们都来自于民,做人不能忘本。”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民脂民膏,享受了他们的供奉,自然要给予他们回馈。” 朱元璋不禁说道:“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咱命人将这句话刻在各衙门,就是为了警示天下官吏,不可虐待百姓。”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说道: “陛下英明,我也是从这句话受到的启发,才有了这个‘服务意识’的想法。” “我们不能以管理者的身份,粗暴的对待万民。” “而是要转变思维,用服务万民的心态来做官。” 说到这里,他心中灵光一闪,又有了新想法。 可以把服务意识,和五年计划联系起来啊。 他迅速组织语言,继续说道: “大明的五年计划进展缓慢,其实就是因为传统的官僚缺少服务意识。” “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维护一方安宁,然后把税收上来。” “这个安宁,标准非常低,百姓不发生动乱就可以了。” “百姓日子过的具体如何,那都是次要的。” “很少会有官吏愿意主动去改善百姓的生活,比如修桥铺路,比如修建水渠。” “现在朝廷主动变革,推行五年计划,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在他们看来,朝廷就是多事。”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思想,就是缺少服务意识。” “换个角度想,官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 “那么当官的就会去琢磨,如何服务好辖区百姓呢?” 朱雄英接话道:“路不好走,就想办法把路修好。” “缺水就想办法打井,开挖水渠。” “有鳏寡孤独,就建立抚孤院加以照顾。” 老朱有些意动,但很快就冷静下来,摇头说道: “太理想化了,官就是管理者,这是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 “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就改变的。” 陈景恪说道:“他们信不信不重要,只要这个标准被天下人接受。” “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声誉着想,他们装也要照着这个标准去装。” “对于百姓来说,即便当官的只是假装善良,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 老朱深有感触的点点头。 这两年在基层反腐,他见过太多类似的事情。 那些愿意装善良的人,一般做事都比较有分寸。 在这样的官的治理下,大部分百姓的日子其实过的还不错。 可怕的是装都不愿意装的人,下限低的就没法看了。 不过他依然不看好这个概念的推广: “几千年的思想,就怕百官无法接受服务者这个概念啊。” 朱标表情一动,似乎想说什么,却被朱雄英给抢了先: “不接受?难道皇爷爷的刀钝了吗?” “这次要肃清勋贵队伍,正好一并将这个概念推行出去。” “我就不信,在四百多勋贵的尸体面前,还有人敢不怕死反对。” 朱标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别总是杀杀杀的,真以为杀能解决所有问题啊。” 这话本来没错,然而…… 老朱看了看桌子上的四百多人死亡名单,心里顿时就不爽了: “混账,你当了皇帝胆子也肥了,指桑骂槐是吧。” 朱标连忙解释道:“没有没有,爹您误会了,我怎么敢说您呢……” 老朱眉毛一竖:“不敢?那就是心里腹诽是了。” 朱标那还不明白,老头子是帮孙子说话呢,解释是没用的。 索性也就放弃了解释,说道:“您老人家就宠着他吧,再宠他就上天了。” 老朱嫌弃的道:“咱乖孙这么聪明,宠着他怎么了。” “你当年要是有他一半聪明,咱也不至于天天拿剑追你。” 朱标:“……” 好好说,不就是那次不肯下跪给您的妃子送葬,才被您拿着剑给追了吗。 怎么就变成天天了? 再说了,也不知道是谁,拿剑追完我,回去就给我娘低三下四的赔罪。 我还没说您呢,您还好意思说我了。 当然,这话他肯定是不敢说出来的,只能心里腹诽几句。 一旁的陈景恪和朱雄英则有些无语,商量正事儿呢。 你们俩能不能正经点,有个太上皇、皇上的样子。 真是让人头疼。 朱标也知道,和自家老头子没道理可讲,连忙转移话题道: “我以为景恪的这个服务意识说的很好,但不能一步到位。” “几千年的老思想,不是说变就变得,我们可以分阶段来实施。” 玩笑归玩笑,老朱对自己的这个儿子还是非常满意的。 谈起正事,他也收起了玩笑心思,问道: “哦,怎么个分阶段法?” 朱标说道:“先告诉他们,当官不能总抱着管理者心态,还要有服务意识……” “等过上一些年,他们接受了这个概念,就再告诉他们,官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 “再过上一些年,则改成当官必须要有服务意识。” “将来时机成熟了,就彻底把官是管理者这个概念剔除。” “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反对了。” 陈景恪不禁点头,这一招其实也不错。 属于温水煮青蛙了。 关键是,大明三代继承人都秉持着同样的想法。 至少未来四十年乃至五十年,政策不会出现大转变。 不用害怕因为继承人的变动,导致政策被废。 当政者可以放心的,制定十年二十年,乃至三五十年的长远计划。 这实在是一件及其幸运的事情。 老朱对这个办法自然是赞同的,说道: “如此也好,你尽快将计划制定好,等处置完这些人,就和学院计划一并施行。” 陈景恪提醒道:“勋贵的礼仪,诸侯王的职责,这些也要制定好。” “还有教育海外百姓所用的教材,教化土民的教材,也要进行编撰。” “最好是一并拿出来。” 朱标颔首道:“这些东西直接交给文官就可以了,想必他们是很乐意做这些事情的。” 众人都笑了起来。 那可不是吗,文官集团和勋贵天然不对付。 现在有机会给勋贵套紧箍咒,他们肯定比谁都积极。 大致方针确定,接下来话题又回到了最初。 那个培训书院的事情。 本来老朱想将这个任务交给国子监,毕竟他们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陈景恪却觉得应该给吏部:“国子监的级别还是不够高,职权也不够重。” “那些人获得了官身之后,不会太在乎国子监的权威。” “而且,国子监虽是培养后备官吏的地方,但本质上依然是书院。” “将培训班放在那里,会让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入职前培训礼仪的地方。” “从而产生轻视之心,最后培训班流于形式。” “所以我觉得直接交给吏部是最合适的,没有哪个官员敢无视吏部的权威。” “而且由吏部掌管,也能和普通书院区分开来。” “让那些人明白,培训班不是走形式,而是必须经过的一道考核。” “培训的内容也不是简单的礼仪问题,而是原则性问题。” “如此一来,就没有人敢忽视培训班和培训内容了。”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不错,交给吏部比国子监要更合适。” 陈景恪继续说道:“最好由皇上出任书院的院长,没事儿的时候皇上还能去给他们上上课。” “如此一来,百官就都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了。” “而且也能通过这种培训,挑选一些中意的人才。” 老朱三人都不禁点头,这个提议非常好。 加强了君主和百官的联系。 陈景恪忽然想起一件事情,连忙说道: “而且还能借此机会,玩一手秘密政治。” 老朱眼睛顿时就亮了,说道:“秘密政治?快给咱详细说说。” 第419章 无题 所谓秘密政治,就是满清时期的密折制度。 官场是不允许越级奏事的,一般都是找直接上级,越级属于违反潜规则。 县令的奏疏想送到皇帝面前,要经过好几道审查。 在地方上要经过知府、布政使、按察使等人的手,送到中央了还要先被内阁筛选。 最后才能进入皇帝的视线。 任何一道审查都有可能给扣下。 就这么说吧,一个县令想把奏疏送到皇帝面前,比登天还难。 在这种情况下,言路很容易就被堵塞了。 皇帝稍微弱势一点,直接就会被堵耳朵。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唐朝时期武则天弄了个铜匦制度。 但她弄这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官吏相互告发,防止有人造反。 根子就不正。 明朝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堵耳朵。 只是锦衣卫属于把秘密政治公开化了,缺少了一点神秘性和黑箱属性。 到了满清,就创造性的弄出了密折制度。 这是标标准准的黑箱政治。 皇帝挑选信任之人,给予他们直接向皇帝奏事的特权。 密折内容也没有限定范围,也就是说什么都能写。 听到的趣事、对政策的看法,甚至打同僚的小报告。 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 写毕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再装入特制皮匣。 皮匣的钥匙只有两把,一把在上奏折官员手中,一把由皇帝保管,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法开启。 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 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这个特权有多重要,想想就知道了。 皇帝多了一条了解外界的渠道,降低了被架空的可能。 而且这个身份还是保密的,不允许向外泄露。 也就是说,谁都不知道,哪个人拥有上密折的权力。 周围任何一个同僚,都有可能是皇帝的小喇叭。 臣子之间就会互相猜忌,变相的加强了皇权。 而且官僚心中有了更多顾虑,贪腐的时候就不敢那么猖獗了。 对遏制反腐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当然,密折制度也有害处,会因为猜忌影响到行政效率。 也会让官吏趋于保守,不敢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会导致整个社会缺少活力。 但反过来说,如果朝廷规定五年计划是国策,那官吏们也不敢再阳奉阴违。 必须去想办法将这个任务做好。 否则,就要小心被竞争对手告密了。 总之,任何制度都有两面性,不能因噎废食。 满清两百多年统治证明,密折制度利大于弊。 至少在信息不畅的封建时代,这项制度是非常有用的。 听完他的讲解,朱元璋祖孙三人眼睛亮的吓人。 老朱更是一拍大腿说道:“要说玩弄人心,还得是你陈景恪啊,这种阴损的主意都能想得到。” “若是给外面那些人知道,你给咱出了个这样的主意,肯定会跳脚骂你。” 陈景恪:“……” 不是,您老人家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呢? 朱标心下莞尔,说道:“此法确实非君子所为,然非常的实用。” “和锦衣卫互补,能有效防止君主被堵耳朵。” “若用好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善政。” 朱雄英很干脆的说道:“什么君子不君子,好用就行。” 君主注定和君子无缘,哪个君主想践行君子之道,那才是国家的不幸。 朱标点点头,说道:“那就这么定了……”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忽然说道:“咱们三个各自挑选信任的人,各自建立自己的秘密渠道。” “平时互不干涉,定期交流信息……” 陈景恪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不愧是你啊老朱,真要说手腕,一万个我绑起来都不如你一根头发。 祖孙三人建立三条线,嘿……文武百官天天都玩真人版狼人杀。 朱雄英高兴地道:“皇爷爷高啊,真是太高明了。” 朱标则微微皱眉,倒不是觉得这样妨害了他皇帝的权威。 而是如此玩弄人心,不利于国家政治体系稳定。 很简单的道理,老朱的小喇叭会认为,我是太上皇的人。 朱标的小喇叭会认为,我是皇上的人。 朱雄英的小喇叭则认为,他是太子的人。 到时候官场自然而然的就会分裂成三派,这是非常危险的。 不过考虑到目前的情况,他也没有反对。 陈景恪倒是没觉得怎么着,大明开国三代君主相互信任。 他们不光相互信任,使用的班底也是同一套,只是做了一些微调。 朱标当了皇帝,朝中骨干依然是老朱留下的,他的重心放在了培养新官吏上面。 而这些老臣对朱雄英也同样非常忠诚。 可以说,这些臣子既是老朱的人,也是朱标的人,同时也是朱雄英的人。 这种情况,世所罕见。 以后会不会有不知道,但出现的概率不大。 所以,这种三个人各自建立一条秘密信息渠道的事情,大概率也就是存在这一段时间罢了。 不会对大明的政治体系产生太大的影响。 当然,如果朱雄英和他的儿子关系好,也想这么干。 他会站出来阻止的。 因为这么做,确实会导致官僚体系分裂,到时候就真玩脱了了。 想想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就知道了,情况只会比那更加严重。 陈景恪不知道的是,朱标和他其实是一样的想法。 目前情况确实复杂,大家都在摸索着前进,搞三条秘密渠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所以他没有反对朱元璋的提议。 等将来大明的各种政策逐步稳定,他会把三条线收成一条。 而且他已经大致计算好了时间,就是自己退位的时候,一并交给朱雄英。 既不会引起父子龃龉,也不会造成官僚体系震荡。 只是他没有将这个打算说出来,没有那个必要。 说出来反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等将来去做就可以了。 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秘密政治制度就此确立。 至于后续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如何挑选合适的小喇叭,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陈景恪没有参与。 而且因为老朱的建议,让他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政治集团割裂,党争。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严重的党争,一次是唐朝的牛李党争,一次是北宋的新旧党争。 还有一次就是明朝中晚期的东林党。 不过这三次党争也是有区别的,牛李党争属于两个派系的权力斗争。 他们争斗,单纯就是为了权力。 是皇权旁落之后必然出现的结果,没什么好说的。 北宋的新旧党争,虽然也是为了权力,但其中还夹杂着思想之争。 真要说起来,这个党争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最终新党胜出,搞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 只不过后来带宋出了靖康之耻这档子事,拉低了这场党争的含金量。 明朝中晚期的东林党就略显奇葩了。 这就是一群疯狗,逮谁咬谁的那种。 不光四处出击攻击其他人,连党派内部的人也互相攻击。 大明晚期的政治乱局,东林党要负主要责任。 但是,疯狗一样的东林党,在崇祯朝却没有掀起什么风浪。 原因很简单,崇祯的个人能力且不去说,他是真的知道该如何对付党争。 那就是一个字,杀。 你弹劾别人是吧?可以。 朝廷会去调查,如果是假的,就狠狠的给你穿小鞋,如果还不老实就直接杀了。 不过崇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东林党的问题。 后来这群人投靠李闯,搞党争。 去南明,继续搞党争。 满清入关他们再次投降,然后还想搞党争。 满清就不惯着他们了。 多尔衮直言不讳,你们这群人打着正义的旗号,干着世间最龌龊的事情。 你们真要有德,就应该随大明一起赴死。 明朝就是被你们这群虫豸给弄没的,现在还想来祸害大清? 于是下旨言官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是出于党争目的乱弹劾,还要从重处罚。 东林党被这一记重拳给打没了。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问题了,东林党凭什么做大? 因为明朝士绅力量强大,他们背靠士绅集团吗? 答案是否定的。 士绅集团的支持固然重要,可如果朝廷没有为他们提供生存的土壤,他们也壮大不起来。 崇祯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作风强势,东林党马上就消停了。 那么问题来了,东林党生存的土壤是什么?他们是靠什么兴风作浪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言官风闻奏事的特权。 这是自古就传下来的规矩,言官不需要任何证据就能弹劾人。 老祖宗设计这套制度最初目的,是让言官帮忙查漏补缺,顺便监察百官。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学问的进一步普及,读书人的数量暴增。 尤其是南方富庶地区,读书人更是一抓一大把。 这么多人能出仕做官的凤毛麟角,大量找不到出路的年轻人聚集在民间。 他们也想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也想有一个团体能容纳自己,慢慢的就抱团形成党派。 这些人自认为怀才不遇,恨国家恨朝廷恨世道恨当政者。 他们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可想而知。 后来东林党脱颖而出,成为其中最强大的一支。 然后他们就不满足于私下讨论
相关推荐: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氪金大佬和菜鸡欧神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云翻雨覆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大胆色小子
差生(H)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取向狙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