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量的理科老师,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理科人才。 可以说,洛下书院这些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就算是吊尾车也都有安排了。 实在没有多余的人手可用了。 每每想到这一点,老朱就懊悔不已。 早知道理科的作用这么大,就应该让洛下书院多培养一些学生。 这个情况几位管事自然也是清楚的,所以他们就说出了真正的目的: “给我们一些有算学基础的年轻人也可以,我们自己手把手培养。” “况且将来相应的作坊建成了,也需要技工去管理,将来这些人就是作坊的技术骨干。” 老朱立即就说道:“这好办,咱回去就让吏部征募一批通算学的人过来。” 几位管事大喜,连忙谢恩。 老朱在作坊里参观了一圈,并鼓励了工作人员,还去食堂陪大家一起用了餐。 当他发现大家的伙食比想象的要差一些,当即下令,以后食堂必须餐餐有荤有素。 苦了谁,都不能苦了干实事儿的大家伙。 让众人感动不已,纷纷表示为国效忠。 一直到下午,老朱才离开作坊返回皇宫。 第594章 尾声(二) 朱元璋去参观工业化研究基地的时候,陈景恪也去了洛下书院研究中心。 大明目前有四个半研究基地,洛下书院研究中心、蒸汽机研究院、工业化研究基地、武器研究院。 半个则是周王朱橚的生物学兼医学研究中心。 其中洛下书院研究中心规模最小。 但它却是最前沿、技术含量最高、最重要的研究所。 其它三个半研究所的人员和技术,主要来自于这里。 陈景恪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过来看一看。 真的只是看一看,最多在方向上给出一点提示,很少干涉具体研究了。 一来,正所谓一日不练手生脚慢,穿越到大明他就很少研究理科了。 很多东西都已经遗忘了,也很难再在具体的研究上给出指导。 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在部分研究的大方向上,给出一些提示,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二来,大明的科技研究,总要学会自己走路的。 一直靠某一个人扶着,不利于长久发展。 得让他们知道,每一项新发现,都是无数试错之后得到的结果。 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弄出来的。 三来,很多发现其实充满了偶然,本来想研究某一样东西,结果走着走着发现了另一样。 陈景恪也担心自己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会少很多‘意外惊喜’。 目前来看,在这方面大明的科研体系还是很健康的。 随着大批优秀学生学有所成,在新发现方面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比如他们对空气的组成进行研究,成功分离出了氮、氧、二氧化碳,还有部分稀有气体。 阿合马就参与了空气研究实验室,并和队友一起分离出了氢气。 在生物学研究方面,也有着重大进步。 比如在陈景恪的提示下,他们已经成功弄出了青霉素和链霉素。 这两种药物的问世,意义有多大稍微了解过的都知道。 除了这些,机械领域他们也同样有研究。 毕竟这个世界第一台正式蒸汽机,就是他们手搓出来的。 之后又手搓出了第一台机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还弄出了抽水机。 后来这方面逐渐被剥离,弄了个蒸汽机研究院。 蒸汽机研究院可不只是研究蒸汽机,同时还研究蒸汽机的应用。 他们就搞出了蒸汽机带动的锯子、冲压机等等。 不过,虽然被剥离出去了一部分,并不代表就放弃这一块了。 恰恰相反,他们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研究制造机器的机器上面,也就是机床。 每隔一两年,都会有新一代机床出现。 就在半年前,他们研究出了丝杠传动机床。 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个大螺丝杆,来回转动调整刀架的机床。 这个发明对机床领域来说,是划时代的。 将来撰写工业发展史书的时候,必然会大书特书。 只不过眼下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就连陈景恪都不知道这一点,毕竟他不是搞机械的,对这方面了解有限。 今天他来研究中心,属于是被邀请过来的。 陈修远兴奋的道:“院长您看,这就是我们研究出来的小型蒸汽机。” 陈景恪看着眼前这一台六尺长,五尺高,四尺宽的长方体机械,也不禁露出兴奋的表情。 虽然他对机械方面了解不多,可也知道发动机小型化的意义。 可以说,这是蒸汽机从国家走向民间的基础。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以蒸汽为动力的作坊出现,甚至蒸汽抽水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普及。 从蒸汽机发明那天开始,就一直在研究小型化。 只是受限于材料和加工精度等方面的问题,始终无法弄出实用性小型蒸汽机。 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给研究出来了。 这让他也不禁很是激动,问道:“怎么样,动力如何?” 陈修远说道:“动力方面没有问题,能轻松带动大部分小型设备。” 陈景恪又问道:“成本呢……算了,成本不是问题。” “只要能解决批量生产问题,成本就能压下来。” 陈修远笑道:“批量生产也没问题,关键的气缸等部件,全都是用丝杠机床加工出来的。” “其实我们能解决小型化遇到的问题,多亏了材料和机床方面的突破。” 陈景恪点点头,这点他还是了解的,材料是机械研究的基础。 没有材料,也就无所谓机械研究。 只能说,材料的突破,解决了小型化最根本的问题。 丝杠车床解决了批量生产的精度问题。 果然,世界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点的突破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不过…… 陈景恪拍了拍他的肩膀,夸赞道: “即便如此,若没有你们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也不会这么快就解决蒸汽机小型化的问题。” 陈修远被夸的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道:“都是大家的功劳。” 看着这名弟子,陈景恪欣慰不已。 陈修远是当初书院收养的三百孤儿之一。 在书院一边学习,一边去机械班勤工俭学,参与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制造。 当时他才十岁出头,只是跟着打打下手。 后来选专业,自然而然的就留在了机械专业,并参与了蒸汽机小型化研究室。 只是因为材料不过关,小型化进程停滞。 大部分老师和师兄弟都转去研究别的了,他选择了留下。 后来就成了工作室的负责人,终于在今天拿出了成果。 实际上他的天份并不算突出——并不算顶尖天才,还是有一点天份的。 能取得这个成绩,真就是九十九的汗水和坚持。 对于陈景恪来说,当初收养的孤儿取得成绩,也让他倍觉开心。 事实上,陈修远并不是第一个取得成就的孤儿。 洛下书院每隔一两年,都会收养一批孤儿进行培养。 目前总人数在四千多人,占大明理科人才库的三成。 很多重大发现,都有他们参与甚至主导。 每每想起此事,陈景恪就由衷的感到开心。 心里不止一次畅想,将来后人编撰科技发展史,不知道会如何看待此事。 之后他表扬了陈修远和团队其他成员,并许诺会为他们申请民爵。 众人都兴奋不已,这可是他们科研工作者,最高荣誉啊。 自从民爵颁布以来,已经有九百余人获得。 这不是滥发,恰恰相反,因为大明科技进入井喷期,授爵的标准还提高了不少。 没有重大发现,你都不好意思提民爵的事儿。 甚至很多成果,因为在应用方面表现欠佳,导致民爵申请被押后。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获得,那是因为成果太多了。 陈景恪并没有干涉民爵审核的事情,负责此事的一大半都是洛下书院出来的,不用担心会故意卡着不批。 目前审核机构还处在摸索阶段,标准也没有确定下来。 只有一些毫无争议,在应用方面表现良好的,才会秒批。 别的都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给予认证。 陈景恪也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正因为不知道,他才没有插手。 万一在他的干涉下,制定出一套有问题的评选标准,那才是真的致命。 不过尽管他不插手,却依然对民爵评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凡是他主动帮人申报的,全部都是秒批。 所以,现在他说要帮陈修远等人申报民爵,约等于爵位已经到手了。 大家自然非常兴奋。 在表彰过大家之后,陈景恪单独将陈修远叫到办公室: “你对蒸汽机的未来,还有什么想法吗?” 陈修远摇摇头说道:“暂时没有,目前我的计划是继续改良小型蒸汽机的机构,提高功率。” 陈景恪斟酌了一会儿,才说道:“这个工作很多人都能做,你做这个有点大材小用了。” “我有个想法,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陈修远眼睛一亮,兴奋的道:“有有有,院长您有什么吩咐尽管给我说,我一定好好干。” 陈景恪反倒是先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我也不知道目前的材料,能不能支撑这一项研究。” “如果不行,可能你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有大的成就了。” 陈修远毫不犹豫的道:“我不怕,搞科研哪有必然。” “正如您所说的,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 “就算我研究不出成果,也能给后来者留下足够的经验。” 院长就是神,他的每一个想法,都代表着一样革命性的东西。 整个理科体系,谁不想从院长嘴里掏出点东西来研究啊。 现在馅饼砸在自己头上,他怎么可能不同意。 陈景恪非常满意他的态度,说道:“好,有这个决心和认识,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接着他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对方。 说白了,他想让陈修远研究内燃机。 这才是发动机领域的未来。 之前之所以没有提,是因为水平没到那一步。 连蒸汽机小型化都做不到,搞内燃机会扯着淡的。 虽然他不知道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否支撑内燃机。 但既然蒸汽机能小型化,也是时候试一下内燃机了。 而且材料研究,很多时候也是看需求的。 先去研究内燃机,确定什么样参数的材料才能达标。 然后将这个需求告诉材料学科的人,让他们去研究符合标准的材料。 听到内燃机这个概念,陈修远别提多兴奋了。 虽然这玩意儿还停留在概念上,可只要懂物理学的都知道,减少热量传递的过程具有多大的意义。 院长真是理科的神啊。 之后陈景恪做主,将小型化蒸汽机的技术转给了蒸汽机研究院,让他们继续研究。 而陈修远和他的团队,则开始着手研究内燃机。 ----------------- 另一边,回到老朱刚回到皇宫,朱雄英就带着专项行动的阶段性汇总来报喜。 “哈哈……”看着各地汇总上来的情况,老朱笑的别提多开心了。 “处理了贪官污吏,打击了地方恶势力,缓解了百姓的负担,让新法深入人心……” “还顺带着解决了诸侯国人口问题。” “什么叫一举多得,这才是一举多得啊。” 朱标也点点头,说道:“这次专项行动来的恰到好处。” “不过破坏性也很大,好不容易繁荣起来的商业,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您看各地方衙门上报的数据,有超过四成的作坊、店铺被查抄,七成多的富人都被施以各种处罚。” “没有三五年的时间,恐怕是很难恢复到去年的水平的。” 朱元璋毫不在意的道:“这么多人被处罚,说明问题很严重,更说明专项行动做得好。” “只要粮食生产不被破坏,百姓就不会乱,百姓不乱国家就乱不了。” “至于商业,治安好了民间富足了,商业自然会繁荣起来的。” “景恪不是说了吗,这一次行动成功之后,民间将会爆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朱标说道:“确实如此,但接下来几年朝廷也确实不宜有太大的动作了。” 马娘娘也说道:“标儿说的有道理,不能一直折腾,得缓缓劲儿才有力气折腾。” 朱元璋说道:“这事儿你们得问问雄英和景恪,他俩说了才算,咱们说了都不算。” 朱雄英笑道:“父亲说的是,我和景恪也是同样的意见。” “接下来十年,大明都不会再大动干戈了。” “对内将以稳固改革成果为主,对外也将一改之前的积极扩张,全力消化已占领区域。” 老朱插话道:“工业化也得搞,今天咱去研究基地看了,真是壮观啊。” 马娘娘也说道:“现在大明的疆域太大了,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帝国的统治极限。” “虽然目前我们用分封制,解决了统治问题。” “但周朝的教训告诉我们,分封制也不是万能的。” “而且直属于大明朝廷管辖的土地,很多现在只能算是羁縻地,有个风吹草动都会再度丢失。” “要真正消化这些土地,我觉得只能靠工业化了。” 别的不说,工业化能解决钢铁产量问题。 有了足够的钢铁,才能将铁路铺开。 而有了铁路,朝廷才能真正掌控远方的领土。 几人又聊了一会儿工业化的事情,再次将话题转回了专项行动方面。 朱雄英的意见是,明年继续。 “受限于可动员的力量太少,很多偏远地区并未被照顾到。” “明年除了进一步巩固行动的成果,还要彻底将行动的风,刮到每一个角落。” “而且,明年朝廷还需要动一次兵。” 朱元璋心中一动,说道:“要对高原用兵了?” 朱雄英颔首道:“是的,神机营已经全部换装新式火铳,我们也培养了一批基层官吏。” “是时候将最后这一块毒瘤给拿下了。” 第595章 尾声(三) 高原算是大明境内最后一个毒瘤了,早在很多年前朝廷就在做针对性计划。 军旗推演攻略高原,算是目前大都督府的保留节目。 但这个计划被陈景恪给强压了下来。 打是必须要打的,就冲它亚洲水塔的地位,也必须得掌握在华夏手里。 只是没必要现在去打。 高原环境太恶劣了,平原地区的人过去,高原反应就得减员一大批。 勉强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十成力气发挥不出三成。 即便能打赢,损失也会大的让人无法接受。 他的计划就是,等新式火器研制出来,直接去就突突了。 轻轻松松。 除此之外,高原虽然自古以来都是华夏的一部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是独立发展的。 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制度体系。 想要从头改造,就需要大批基层干部深入民间。 当时大同思想还没有完全成型,大明内部变革都没有完成,去改造人家那不是闲的吗。 目前这两点都已经达成。 大同思想成型,经过专项行动也已经将人权概念普及开来。 这些年也培养了一些官吏,尤其是抚慰使制度下,大批将士的思想都得到了改造。 他们完全可以就地转化为基层官吏。 火器方面,新式步铳、六管火神铳、迫击炮等等全部定型并批量生产。 经过一年的制造火器营已经有一万五千人完成换装。 在这个年代,后勤补给没问题的情况下,这一万五千人能横推所有陆军。 打高原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现在大明周边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对手了。 打高原少说也得多出来十几个诸侯王的名额,其他大小军功就更多了。 一大群渴望军功的少壮派,眼珠子都绿了。 其中以徐允恭最为积极,这可是当初许诺好的,由他挂帅出征。 朱雄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重提平定高原之事。 对此老朱并没有给出任何意见,而是道: “这件事情你们看着办,我要把精力放在工业化上。” 说到这里,他左右看了看问道:“嗯?景恪哪去了?怎么没和你一起过来?” “我正想和他讨论一下这件事情呢。” 朱雄英笑道:“书院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完成了蒸汽机小型化,他过去查看情况了。” 老朱高兴的道:“小型蒸汽机造出来了?好好好,实在太好了。” “走走走,咱也去看看去。” 说着他就起身准备往外走。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你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天色了,明天再去。” 老朱这才反应过来,有些尴尬的摸了摸后脑勺: “嗐,高兴糊涂了。” “小型化蒸汽机可是好东西啊,如此一来就可以在民间推广开来了。” “你们想想,要是每个村子都有十台八台的,别的不说,起码不用担心旱灾了。” 现在属于有水井,但缺乏把水从井里弄出来的办法。 靠水龙和水桶,效率实在太慢了,一天也浇不了几分地。 抽水机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儿一天轻松几十亩地。 一个村子有个十台八台的,可以大幅度降低旱灾带来的影响。 而且小型化的蒸汽机可不只是能抽水,用处可大着呢。 之前陈景恪就说过,大型蒸汽机成本太高不可能大规模推广开。 想要让全民都享受到工业化的便利,必须得蒸汽机小型化,解决动力问题。 现在关键的一步解决了,工业
相关推荐:
小白杨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数风流人物
误打误撞(校园1v1H)
大胆色小子
吃檸 (1v1)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云翻雨覆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醉情计(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