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人手严重不足。” “扩编势在必行。” 朱元璋和朱标都不禁颔首,确实如此。 锦衣卫缺人是早就存在的问题,只是以前勉强够用,为了不刺激群臣就没有扩编。 当然,朱标自己不喜欢锦衣卫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内部变革需要加强监察,更多新大陆和新势力的出现,也需要锦衣卫去打探情报。 扩编已经势在必行。 几位内阁学士的表情非常纠结,今天陈伴读这是想干啥? 为啥非要提这些让人为难的建议? 他就不知道,消息传出去他会被骂吗? 别说是外面的人了,就连他们这些内阁成员,都想骂人了。 然而他们终究是不敢真的骂出口的,连反对都不敢太大声。 老朱对于这个提议,自然是一万个支持: “好,这个建议咱同意了,将锦衣卫扩编成两个卫,不够了再说。” 然后他又对群臣说道:“也不怕告诉你们,咱准备离京继续巡视地方。” “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这股贪腐之风。” “告诉下面的人,谁落到咱手里,就等着被抄家灭族吧。” 众人听得心中一惊,太上皇这把刀,终于又要出鞘了。 这次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倒霉。 当老朱拍板同意将锦衣卫扩编成两个卫的时候,事情就已经成了定局。 太上皇开口,这还反对什么。 怕不是嫌自己命长是吧。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不能真的把文官集团推到对立面,否则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党争,永无宁日。 打了对方一帮子,就得给一颗红枣,于是他就提出了今日的第三个议题。 “……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知识浩如烟海。” “只是承载这些知识的书籍,或是散佚,或是毁于战火……” “能保存到现在的百不足一,此乃我华夏最大的遗憾。” “今日我大明承天命而坐天下,自当……” 他先是说了一大番的开场白,歌颂赞扬了先贤的伟大,惋惜了书籍的损失,无数知识失传。 然后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建议,朝廷组织大儒,收集天下典籍加以汇编……”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此书若成,可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好。”一道叫好声响起。 众人望去,竟然是朱元璋。 只见他高兴的道:“景恪真是深知咱的心思啊,人家都说大明只有武功缺少文治。” “咱早就想编写一部这样的文献,堵住那些人的嘴。” “只是编写此书耗费甚大,而大明当务之急是变革不宜分心,所以咱就没有去做。” “今日倒是被你小子给抢了先。” 朱标也笑着说道:“太上皇是战火里走过来的,亲眼目睹了无数典籍毁于战火,曾数次与我说起此事。” “说将来大明国泰民安之后,一定要编写一部文献,将天下典籍汇总……” 瞅瞅,要不还是朱标会说话。 将事情的性质,从为自己争口气,上升到了为往圣继绝学层面。 其他人自然知道这时候该说什么,纷纷吹捧陛下圣明什么什么的。 其中吹捧最热切的,是三名儒家出身的学士。 编书的主力自然是他们这些文人,这是妥妥的功绩和声望。 随着变革的进行,理学的地位被客观现实倒逼的必须做出改变。 最让他们难安的还是方(唯物)学的出现,直接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速度不应该如此快。 在这个年代学问传播速度很慢,方学想打开局面,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传道。 这也意味着,不论方学多么优秀,想动摇理学的地位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行。 然而大明周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它的销售渠道遍布全国每一个县,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短期内,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全国百姓。 每一期周报上,都会刊登几篇方学的文章。 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大明出现了一种新学说,名为唯物学。 理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试图强迫翰林院,不要刊登方学文章。 解缙可不惯着他们,当场拿出了朱标的亲笔题词: 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守法为民、公正真实。 十六字真言一出,这群大儒立马不吱声了。 没办法,他们只能写文章对方学进行全方位批判。 然而不论是批判也好,唾骂也罢,抵制也好,都无法阻挡方学的扩散。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 而且,有句话叫理越辨越明,尤其是在朝廷主持公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理学大儒的批判,反而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唯物学。 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唯物学。 当然,那些人选择唯物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朝廷的支持。 朝廷是没有直接亮明态度,可允许方学在周报上刊登,就是最好的表态。 既然朝廷支持,那自然就有人去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做官。 虽然现在理学依然强势,可方学也已经站稳脚跟并迅速的发展。 一家独大的局面即将被打破。 现在理学急需一个大动作,重振自家的声威。 编写一部巨著,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陈景恪的这个提议,可以说毫无阻碍的全票通过了。 本来朱标计划,在翰林院内部设立一个机构,召集三五百人进行编撰。 然而陈景恪却直接将这个数字扩大了十倍: “先辈留下的书籍浩如烟海,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关系国民生计……” “我们既然着手编写这部文献,那就做到最好……三五百人根本就不够用。” “我建议,从全国挑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齐聚洛阳编撰此书。” “人数暂时就定为五千。” 五千?众人都震惊不已。 本来他们以为,这次修书最多也就是宋朝《太平御览》那种规模。 虽然也是大功一件,可有先贤事迹在前,总归是少了点震撼。 现在才知道,自己还是太低估陈景恪的气魄了。 五千人参与,堪称史上之最啊。 两相比较,《太平御览》就不值一提了。 然后就是隐隐的兴奋。 如此庞大的人数,此书的规模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若编成,必将是华夏文明一大盛事。 对所有参与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荣耀。 怎么说呢。 总编纂有资格在华夏史书上单开一页,普通的参与人员,也能在族谱上单开一页。 但…… 朱标皱眉道:“这……规模如此之大,所需费用定然不小。” “现在朝廷到处用钱,若是因此耽误了变革就不好了。” 陈景恪笑道:“陛下无需担忧,现在朝廷不缺钱。” “要考虑的是如何合理的让这些钱粮流动起来,变成实实在在的物,为世人提供便利。” 说到这里,他朝朱标使了个眼色。 朱标虽然不明白他要做什么,但出于信任还是点头道: “也好,那此事就暂时这么定下了,具体该如何做咱们下去再详谈。” 诸位大臣都非常激动的齐声赞颂陛下圣明。 之后众人又讨论了一些别的事情,今日的会议才算结束。 然后三名儒家学士一溜小跑的离开了,显然是要去将这个好消息公之于众。 等人都离开之后,朱标才问道: “景恪,你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朱元璋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编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不成吗? 陈景恪这才将原因和盘托出。 “那些大儒在地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的施行。” “事实上,他们已经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阻碍新政和新思想的推行。” “南洋那边的局势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我估计那些土著势力马上就会有所行动。” “到时候朝廷出兵南洋,正式施行大分封,必然会遭到儒生的反对……” “编写这部文献,既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抚,也正好借机把他们全都弄到京城看管起来。” 到了京城可就由不得他们了,离开了地方,他们就是没牙的老虎。 再难阻挠新政和新思想的推广。 这个方法不是陈景恪首创,而是老祖宗的智慧。 从汉朝开始,朝廷强势的时候就会找各种借口,强行把地方富户迁徙到京城周边居住。 包括地方上有名的贤人,也会被强行征召入京为官。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削弱地方政治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陈景恪不过是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活学活用了一下而已。 既削弱了地方政治力量,为变革扫清了障碍。 又可以集中文人的力量编修书籍,尽可能的将老祖宗留下的财富保存好。 上辈子《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文献散佚,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巨大的损失。 至于《四库全书》,说是修书实为毁书。 好不容易逃过各种天灾人祸,保存下来的书籍,都毁在了满清手里。 这一世,陈景恪必然不会再让类似的事情重演。 等这部文献编纂好,他会用活字印刷术印上几千套。 然后在全国各地修建图书馆,将这套书籍放在里面。 不光是这部文献,其他所有的藏书能刊印的,就尽可能多的印刷出来。 每个地方都藏一套。 就不信还能全都失传喽。 第387章 大明二代之臣纷登场 “卖报卖报……朝廷欲扩编锦衣卫……” “卖报卖报……朝廷征召五千大儒进京修书……” “卖报卖报……希直先生再发文……” “卖报卖报……陈伴读再发文章,重新解读‘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提出新理论……” 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发行,报童重新变得活跃起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 他们也学会了如何宣传。 专门挑选最具有爆炸力的新闻大声吆喝,吸引更多的客人购买。 放在前世互联网时代,那都是合格的标题党。 这一招确实很好用,很多原本没打算购买报纸的,听到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心痒难耐。 兜里不差钱的,就会来上一份。 比如眼下,杨士奇就被召集大儒进京和陈景恪的新理论的新闻给吸引住了,喊住报童买了一份报纸。 然后随便找了个街边摊,点了一份吃食也不动筷子,而是拿起报纸就翻看起来。 摊位老板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他早就习以为常了。 有时候碰到脾气好的,他还能上前问一些上面的内容,然后作为吹牛的资本。 他可不是白吹牛,而是以此吸引顾客来吃饭。 不少回头客,就是冲着这一点才来的。 此时他就悄悄打量着杨士奇,看能不能找机会问上几句。 只是对方神情冷漠而严肃,让他不敢开口。 杨士奇并不知道摊位老板的打算,就算知道了也懒得理会。 他熟练的翻开报纸,不出意外头版头条是太上皇的文章,看标题就知道内容是关于吏治的。 他只是扫了一眼就略过去了。 现在报纸头版默认是皇家专场,太上皇的文章多为吏治,皇上的基本都是改革方面的。 太子的文章就五花八门了,什么题材的都有。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博学多识。 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这货想一出是一出,想起什么就写什么。 不过说他博学多识也没错,能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变成合格的文章,没点才华是做不到的。 后面还有关于政策方面的变动以及解读,比如这一期的重点就是扩编锦衣卫方面的。 杨士奇依然是一扫而过,直到在第二页看到关于修书的政策才停住。 仔细阅读,发现传言竟然是真的。 几日前就有消息传出,说是朝廷要征召五千大儒修书,。 只是大多数人都产生了怀疑。 不是怀疑修书,盛世修书这也算是一个流程了。 大明立国已经二十五年,虽然离盛世还有段距离,可也不差了。 朝廷决定修书是合情合理的。 大家怀疑的是规模。 五千大儒,这是什么概念? 几乎将地方上有名气的读书人一网打尽了。 可能吗? 杨士奇也同样关注此事,毕竟事关自己的仕途。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四处求学终有所成。 但因为缺少名师系统的教导,在经典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学问博杂。 还不是博而不精的那种,而是学的都挺好的。 虽然比不上专门研究这些学问的人,却也够用了。 尤其是对历史,颇有一番研究。 毕竟历史这玩意儿不讲究什么微言大义,事儿就在那摆着,只要识字都能看。 这些年他四处游历,靠教授学生为生,也算是闯出了一些小名气。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当官。 有这种想法无可厚非,读书人又有几个不想做官呢。 然而,他那在日常生活中‘够用’的学问,在科举中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除非他能沉下心苦心钻研,弥补自身短板。 然而,已经年近三十的他,并不愿意走这条路。 很简单,等他学有所成都四五十了,就算考中又能如何? 况且自视甚高的他也一直认为,当官不需要那么深的学问,够用就行了。 与其专研学问,不如好好研究如何治国。 至于当官,他决定走举荐这条路。 可是这条路并不比科举好走,谁没事儿会举荐他一个陌生人? 他只能挖空心思去结交权贵,只是并没有什么收获。 大明周报的创刊,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不过他很清楚,自己的文章写的并不算特别突出,想被采纳就要出奇制胜。 想要一鸣惊人,就更不能走常规路线。 最开始他选择附和陈景恪的大同世界,如果能入了陈伴读的法眼,那真是踏上终南捷径了。 然而投的几篇文章都石沉大海。 一开始他还不服气,学术方面自己承认不如人,可治世方面他自认为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只是等他看了被采纳的那几篇文章,才知道自己太自大了。 不论是赞同还是反对的,都言之有物。 尤其是人家对政治的认识,更是远远超过了他。 很多看问题的角度,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 这个现实让他备受打击。 不过他并未心灰意冷,而是决定选另一个赛道。 这次他将目标对准了唯物学。 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问博杂,对历史比较精通。 别人很难理解的唯物学,他反而很快就入门了。 对于方孝孺的才华,他发自内心的敬佩。 然后……他选择投稿批评唯物学。 很简单,虽然他对唯物学有了一点了解,但因为没有接触过全貌,也只了解了一点。 发文吹捧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 还不如抓住自己了解的那一点狠狠批判,说不定就能被录用了。 果不其然,他的那篇文章成功刊登在了大明周报上。 这块敲门砖确实好使,从此以后不论他去到哪里,只要说自己的文章被周报采纳过,总是能被人高看一眼。 他并未就此满足,而是准备再接再厉,利用唯物学打响自己的名声。 想要批判一样东西,就必须先了解它。 为了更好的了解唯物学,他决定来洛阳,这里才能接触到第一手的资料。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前天到达。 还没等他安顿好,就先听到了朝廷要修书的传言。 他顿时就心动了。 修书? 简直太适合自己了啊。 于是他就开始打听相关信息。 只可惜,他一个外来者能打听到的消息非常有限。 况且想被选中去修书,也要有名气才行,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要名声。 于是在安顿好,他就出门购买唯物学相关书籍。 走到半路听到最新一期报刊上有相关信息,他立即就买了一份观看。 细细的将报刊看完,他脸上露出欣喜之意。 传闻是真的,朝廷真的要征召五千人修书了。 唯一有点小出入的是,这五千人不全是大儒,还有各行各业的顶尖从业者。 对杨士奇来说,这个消息已经足够了。 接着他又翻到了陈景恪的那篇文章。 谁都知道,大明的真正掌舵人是陈景恪,想当官必须要讨好他。 研究他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时下读书人必须做的事情。 杨士奇自然也在研究。 他从来都不是迂腐之人,也不是什么道德君子。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知道要如何才能达成目的。 自己可以批判唯物学扬名,但绝对不能和陈景恪唱反调。 想要在官场有一番作为,就必须要学会配合对方。 所以,他一直在收集陈景恪的政策、文章等等。 只可惜,陈景恪不太喜欢公开发表什么意见,很少有相关文章流出。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他不擅长这玩意儿。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医术高明,政治精通,总不能学问也高深吧? 直到‘大同世界’的刊登。 别管这个理想世界能不能实现,仅从文章本身来看,他的文学功底是相当深厚的。 对百家学问都有极深的研究。 之后的几篇文章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而且这位陈伴读对经典有着独到的理解,往往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来解析先贤之言。 当然了,新颖的角度就意味着争议。 陈景恪的几篇文
相关推荐:
小白杨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数风流人物
误打误撞(校园1v1H)
大胆色小子
吃檸 (1v1)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云翻雨覆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醉情计(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