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大家广泛认同的说法。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剑鞘,也是他和群臣之间的润滑剂。 有她在,和没有她在,朱元璋就是两个人。 而现在君臣和解,就是最好的证明。 “李百室特别小气,又好面子,还总是装作大度的样子,惹出了不少笑话……” 马皇后也很高兴,一直在讲述过往的事情,说了很多没人知道的小秘密。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就成了最好的听众。 三人一直谈到二更天,马皇后才去休息。 陈景恪打了个哈欠,说道:“睡觉睡觉,明天还一大摊子事儿呢。” “咳……”朱雄英干咳一声,似乎有什么话想说。 但犹豫了好一会儿也没说出口,最后恼羞成怒的道: “滚去睡觉吧。” 说完转身离开了。 陈景恪一脑门黑线,神经病吗这不是。 他不知道的是,第二天朱雄英就找到徐妙锦,谈起了朱元璋和李善长和解的事情。 并感慨万千,要是皇爷爷当年冲动把人砍了,这会儿肯定会后悔。 多亏了皇祖母当日的劝谏,这些年又两头调和,才有了今日的和解。 然后故作不经意的道:“要是将来我冲动了想杀重臣,你也要如皇祖母劝皇爷爷一般劝我。” 徐妙锦自然懂他的意思,眼珠子一转,故作糊涂的道: “好,我一定会劝您的。” “不过也要看是什么人,要是陈景恪敢背叛您,那就把他碎尸万段。” “啊?”朱雄英懵了,连忙问道:“不是……为什么啊?” 徐妙锦严肃的道:“您如此信任他,他还背叛您,这种忘恩负义之人,不杀了留着做什么。” “啊这这这……”朱雄英快要晕了,我不是这个意思啊。 怎么你比我还义愤填膺,咱俩到底谁劝谁啊? 正当他想着怎么解释的时候,徐妙锦忍不住笑了起来。 朱雄英哪还不知道自己被耍了,张牙舞爪的道: “好哇,你竟敢骗我,看我怎么收拾你。” 徐妙锦假装害怕的躲来躲去。 远处马皇后看着他们玩闹,露出慈祥的笑容。 ----------------- 李善长没有直接去上任,而是大肆操办,将在京的七品以上官员全都请了过来,庆祝自己复出。 还摆了三天的流水席,宴请所有百姓。 好似生怕别人不知道一般。 如此高调的行径,着实出乎大家的意料。 很多人都在议论,得意忘形,难得长久。 也有人疑惑,李善长不应该是这么愚蠢的人,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部分人却已经明白,他就是故意做给天下人看的。 他越高调,复出的动静闹的越大,知道的人就越多。 大家对皇帝的评价也就越高。 而且他毕竟退隐太久,朝堂已经换了好几遍人。 正所谓人走茶凉,还有多少人愿意听他的,很难说。 他如此高调,也是告诉世人。 李善长依然是那个李善长,少在我面前打小算盘。 这么做的效果确实很明显,不论大家心中怎么想的,都不得不打起精神,来面对这位开国第一功勋。 三日后他正式走马上任。 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用自己的亲信将吏部空缺填补。 他是大明初代行政系统的设计者,虽然退隐数年,但亲信依然众多。 此时复出,根本就不愁没有人手可用。 这也意味着,文官集团失去了对吏部的掌控。 面对这种局面,文官集团集体失声。 想要反抗,却发现毫无办法。 因为李善长代表的从来都不是他自己,他背后站着的是勋贵集团。 自胡惟庸以后,朱元璋有意分割文武。 勋贵集团逐渐退出了行政系统,只保留了对军队的掌控。 而文官集团则前进一步,接管了行政系统。 现在李善长掌握吏部,代表着勋贵的势力重新介入行政系统。 面对这种局面,文官集团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如此弱小。 以前他们还能说,皇帝要靠我们来治理天下。 但现在,不一样了。 确实不一样了,李善长根本就没有理会文官集团的想法。 在掌握吏部之后,就将邱广安提供的名单里的官吏,一个个提拔了上来。 计官正式掌控了户部,原本松散的计官群体,正式蜕变成了集团。 势力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金钞局、仓储等机构。 虽然实力远不如文官集团,更不如李善长代表的势力。 但也有足够能力站稳脚跟,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毕竟他们掌握着国家的钱袋子,除了吏部谁都要看他们脸色。 文官集团再次保持了沉默,有李善长压着,他们还不敢明目张胆的出手攻击计官群体。 至于私下采用小手段…… 小手段只能恶心人,改变不了大局。 邱广安得偿所愿之后,立即带领热血沸腾的一众计官,开始制定全套的阶梯收税方案。 只用了四天时间,方案出炉。 朱元璋审核过后,颁发全国施行。 “一个月内新政通传全国,两个月后正式开始实施。” “有推诿阻拦、阳奉阴违者,严惩不贷。” 这一次,再也没有人反对了,至少朝堂之上没有了反对的声音。 至于地方上会不会抵触,还有待观察。 就在文官集团以为,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到阶梯性收税上面,不会再整什么幺蛾子的时候。 李善长再次出手,弹劾大理寺的官员失职。 证据就是积压的大量案件。 这些案件积压,有些确实存在疑点,有些则是故意的。 司法独立之后,需要通过刑名科考试才能担任司法官。 所以,新任司法官基本都是精通律法之人。 他们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依法执法’。 但众所周知,古代是没有现代法治精神的,人治才是最普遍的。 而‘人治’的依据就是儒家的纲常伦理。 然后问题就来了,司法官依法判决的结果,和儒家纲理伦常有所冲突怎么办? 就古代那种粗糙的法律,出现这种情况,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以往出现这种情况,大理寺会将案件打回去,重新判就可以了。 即便双方有不同意见,那也是内部矛盾,商量着来就行了。 但现在司法独立,总能碰到几个愣头青。 我就是要依法判,你打回来我也不改。 事情就僵住了。 大理寺这边想的是,胳膊扭不过大腿,你不听我的,我找机会把你换了。 事情自然就解决了。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李善长复出了。 这些故意积压的案件,就成了他们懒政的证据。 朱元璋直接给出了处理结果:既然你们想偷懒,那就干脆别做官了,回家想怎么歇着都行。 不过在罢官之前,先让锦衣卫调查一下。 底子干净的才有资格退休,底子不干净的去诏狱走一遭吧。 于是大理寺也空了出来。 李善长立即从司法官系统里,选拔了部分人进入大理寺填补空缺。 和计官群体主动追求掌控户部不同,司法官群体其实并没有独立出去的想法。 对于这份烫手的山芋,他们并不想要,至少大多数人不想要。 但形势不由人,朝廷逼着他们独立,这烫手的山芋不接都不行。 但仅凭这些,依然不足以让司法真正独立。 虽然朝廷一直在喊着司法独立,不受外力干预。 “然而正如陛下所说,儒家对这些衙门的掌控时间太久。” “不是朝廷喊几句话,任命几个官员就能解决的。” “它需要一种独立的思想来支撑,才能做的到。” 朱元璋一脸疑惑,什么玩意儿?还需要什么思想?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你之前想要借助司法体系复兴法家,就是为此是吗?” 李善长还是第一次听说此事,换成以前他肯定直接怼过去了。 你小子知不知道什么叫法家? 虽然法家也带个法字,可和司法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但经历这么多,他也学会了收敛脾气。 所以用略微缓和的语气提醒道:“法家思想很庞大,不弱于儒家。” “想靠司法官复兴法家,很难。”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说道:“韩国公所言甚是,想靠司法官复兴法家,几乎不可能。” 朱标更加疑惑了,说道:“那你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当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当时他也只是个普通穿越者,对治国没有什么经验。 对改革也没有系统性计划,只能想到一样做一样。 现在回头看看,很多想法都比较天真。 司法系统独立就是其一。 没有独立的思想支持,司法所采用的理论依据依然是儒家的那一套,就不可能独立。 现在,是时候完善这个不足了。 “法家虽然和司法不同,但它比其余诸子百家更加注重规则。” “这种思想,其实完全可以化用到司法体系里去。” 作为法家传人,李善长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不知陈伴读有何高见?” 陈景恪说道:“高见不敢当,只是一些不成器的零散想法。” “法家讲究‘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我以为这一条可以作为司法的根本。” 李善长眼睛一亮,情不自禁的道:“好好好,信赏必罚方能取信于人。” “司法严格遵照律法,才能提高律法的威严,震慑万民……陈伴读高见也。” 陈景恪也不禁感到佩服,李善长果然不愧是这个时代法家的集大成者。 只是简单的一句提醒,就能联想到这么多。 只不过受限于时代,他依然无法超脱前人的窠臼。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继续说道:“我将这八个字进行拓展,延展出了一个新的思想,法治。” 李善长追问道:“法治?” 朱元璋和朱标、朱雄英也满脸疑惑,什么意思? 陈景恪解释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朱元璋三人依然一脸懵逼,什么玩意儿? 然而李善长已然震惊的失去了言语能力。 ---------------- 就在文官集团以为,皇帝的针对该结束了的时候,蒋瓛那边拿出了厚厚一摞子口供。 全是打入诏狱的官吏招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当官的没几个是经得起查的。 区别是贪的多少,上面想不想追究。 现在进了诏狱,这些证据随便一审就出来了。 而且那些人还攀咬出更多的官吏。 有中枢大员的,也有地方官吏的。 拿到口供之后,朱元璋连演都不演了。 将罪名比较大的几十人直接下了诏狱,剩下的则区别对待。 给你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努力推行新政,既往不咎。 否则,全部进诏狱吧。 第314章 伟大思想 文官集团对于大理寺的变动,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正如陈景恪所说,司法的底层思想逻辑不变,不论换多少个人,大理寺依然是儒家的大理寺。 为啥当初朝廷要搞司法独立的时候,文官集团没有反对,反而视之为己方力量的扩大? 原因就在这里。 朱元璋虽然有些失望,但提前得到陈景恪的提醒,也没有再瞎折腾。 能把户部剥离出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接下来还是全力推行阶梯性收税为主。 想要推行新法,依然离不开基层官吏的执行。 说来说去,还是要依靠儒家官吏。 换成别的皇帝,在打了一棒子之后,就会给儒家一颗甜枣,希望他们支持新政。 但朱元璋没有,他的办法始终如一。 如果一棒子不够,那就再来两棒子三棒子…… 要么你执行我的命令,要么我把你打死换个人上来。 所以,在他的明示下,蒋瓛那边拿出了一摞子口供,被供出来的各级官吏三百余人。 朱元璋下令,将其中几十名典型打入诏狱。 然后告诉剩下的人,给咱努力推行新政,否则也去诏狱呆着去吧。 事实证明,面对屠刀的时候,能坚持己见的人不多。 尤其还是在他们被抓住小尾巴的情况下,那是死了都要被钉在耻辱柱上。 他们只能不情不愿的,加入推行新政的行列。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朱元璋又放出风去。 新抓入诏狱的这些人也招了…… 有一个词叫做贼心虚,于是又有更多人背叛了自己的出身。 当然了,朱元璋也没有将全部希望,都放在儒家官员身上。 已经组建完成的预备役体系,也开始发挥作用。 通过临时军训,将新政的信息传达到基层。 并且还鼓励百姓,举报隐瞒土地情况的士绅地主。 税务稽查司也出手,给每一家土地超过千亩的地主,送去了一份税务清单。 朝廷颁布了新税法,这是您明年需要缴纳的赋税。 怕您不知道新政,漏缴触犯律法,我们特意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哦。 绝不是什么威胁。 请遵守国家税法,准时缴纳赋税。 您最忠诚的伙伴,大明税务稽查司。 税务稽查司成立时间虽短,但其凶名已经可以和锦衣卫比肩。 而且他们比锦衣卫更加具有主动性。 锦衣卫是听命办事,皇帝下发命令他们才会出动。 税务稽查司不同,他们是为自己的腰包干活。 朝廷规定,追缴的税款七成上缴国库,一成作为办公经费,剩下两成归办案人员。 那可是足足两成。 就连贵为皇帝的老朱,都心疼的想反悔,更别提下面的官吏了。 在如此巨额的利益面前,他们的积极性有多高可想而知。 且行事风格非常狂野,堪称六亲不认,亲爹都能送进去。 但凡家产达到税务稽查司监督标准的,无不战战兢兢,生怕被找上门。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商业的发展。 但他们为朝廷创造的税收,以及节约的行政成本,远远超过了造成的负面影响。 老朱虽然很心疼那两成的税款,却也认为这个钱花的值。 此时,那些士绅地主,突然收到税务稽查司的税务清单,有多紧张可想而知。 有些知道阶梯性收税的,已经在考虑如何应对了。 不知道新政的,则主动开始打听相关消息。 等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心里自然一万个不愿意。 然而一想到那张税务清单…… 总之,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局面出现了。 一个月后,宣传新政的工作正式完成。 粗略统计,税务稽查司的效率是最高的,远远超过其他几个部门的总和。 而且在他们的震慑下,大批中小地主,主动对自家土地进行了拆分。 他们还不是拆分到一千亩以下,而是五百亩以下。 因为按照新税法,五百亩以内正常缴纳田税。 超过五百亩开始计算累进税,超过千亩税就高到赔钱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累进税他们也是不愿意缴纳的。 “还有一个原因,普通地主其实也没多高的学问,他们对新政的深远影响并无多少认识。” “对他们来说,把地分给儿子,肉也是烂在自家锅里了。” “对于地主的儿子们来说,以前没有继承权,现在可以分到一份土地,自然是非常乐意的。” “甚至,如果父母不给他们分田,他们还会主动举报。” “真正抵制新政的,是累世官宦之家。” “他们有更高的政治诉求,也很清楚累进税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 “而我们真正要打击的,就是这个群体。” 听完陈景恪的分析,朱元璋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咱会让锦衣卫重点盯着这些官宦世家的,敢阻挠新政的,休怪咱不客气。” 这话是带着血腥味儿的。 上次借助赵瑁案打击地方大户,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 猪也养肥了,正好开宰。 就在老朱磨刀霍霍的时候,边关先后传来消息。 晋王顺利拿下河西,燕王击破乃儿不花和咬住部。 漠南已经没有成型的蒙古势力了。 接到消息,老朱兴奋的连声叫好。 两个儿子,都没有让他失望。 “将战报公布出去,咱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国祚稳如泰山。” 在朝廷的有意宣传下,战报迅速传扬开来。 随着教化工作的展开,百姓已经对大明建立了一定的认同感。 此时大明旗开得胜,他们自然也跟着一起高兴。 而官僚集团则感到心慌不已。 朝廷越强,他们反对新政的危险性就越大。 尤其是,这次统军的还是两个亲王。 等两个亲王率军归来,恐怕皇帝的手段会更加强硬。 一想到这些,本就已经脆弱不堪的心理防线,也迅速的破碎。 很多士绅地主选择分拆自家土地。 而他们的背叛,也加速了内部的分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降。 剩下的顽固派,已经无法阻挡大势。 不过,分拆土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即便上下一心都需要至少半年时间,更何况还有人抵制拖后腿。 朱元璋的计划是,明年征收夏税的时候,完成此项任务。 “嘿嘿……明年夏税开征还未完成分拆的,咱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阶梯性收税。” “这么一想,咱反倒希望他们不要分拆了。” 对于他的恶趣味,大家就当没看到。 都忙得团团转,谁有空陪他闹啊。 陈景恪自己也是忙的脚不沾地。 除了参与各种政策的制定,他还要重新梳理自己的改革计划。 上辈子他只是个普通医生,穿越后靠着超前的知识勉强
相关推荐:
小白杨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数风流人物
误打误撞(校园1v1H)
大胆色小子
吃檸 (1v1)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云翻雨覆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醉情计(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