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个皇子公主见了他,反而要客客气气的。 当然了,陈景恪自己也恪守本分,从来不逾矩不揽权。 虽然不拘小节,却从不失大礼。 双方确实算得上是互相成就了。 朱元璋将话题拉回最初,说道:“帝国体系,完全超出了咱的认知。” “他们讨论的东西,咱听都听不懂……” “与其赖在这个位置上,不如将位置让给标儿,让他放手施为。” 马皇后能理解他的无奈,但并不支持他的做法: “照理来说,标儿年龄也大了让位给他也不是不行,还能为后世树立榜样。” “但他的身体实在让人无法放心啊。” 这可以说是两口子最不愿意触及的痛处。 提起这件事情,他们都恨不得将朱樉给弄死。 朱元璋重视亲情,大侄子朱守谦屡次挑衅嘲讽于他,他都能原谅。 马皇后向来贤惠,得饶人处且饶人。 两口子这么多年都无法原谅亲儿子朱樉,足见此事对他们的刺激有多大。 “现在又正值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 “虽然有景恪指引方向,可压力最终还是要落在君主头上。” “标儿身体本来就不好,如果再让他承受这份压力,我怕他撑不住啊。” 朱元璋也很是头疼:“你说的咱也考虑过,只是帝国计划咱是真不懂,还是要标儿去做。” “这份压力,怎么都要落在他的肩膀上……” “你说景恪也真是,就不能等几年雄英长大了再提出这个计划吗。” 马皇后失笑道:“现在南洋就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他作画。” “过上几年南洋制度成型,再想改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想必这也是他在此时拿出帝国计划的原因。” 朱元璋点点头:“咱懂,就是随口抱怨几句。” 马皇后正色道:“虽然事情需要标儿来做,但你站在那里,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支持,帮他分担很多压力。” “况且谁说你什么都做不了了?” “虽然你不懂帝国体系怎么构建,最基本的是非对错总是知道的吧?可以帮他们查漏补缺啊。” “而且大明内部建设也远还没有结束,景恪的很多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 “还有北元、西域、日本三分方向的大敌未除。” “你将这些事情做好,让标儿可以专心去做帝国计划。” “还有雄英,也能帮你们分担一些压力。” “父子同心其利断金,你们祖父孙三人齐心协力,何愁天下不治。” 朱元璋心情好转了不少,说道:“还是妹子你会安慰人,那咱就再多干两年。” 马皇后莞尔不已,说道:“你就好好的当你的皇帝吧,别天天都想着撂挑子。” “就算你想退位让贤,至少也要等到新的宗藩体系步入正轨以后。” 朱元璋不解的问:“哦,为何是新宗藩体系成型?” 马皇后分析道:“商业联盟虽然很宏大,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景恪并不看好它的长远未来。” “他真正重视的是宗藩体系,这才是大明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 朱元璋恍然大悟,说道:“对对对,他是怎么说的来着……小院高墙,对,就是这个。” “宗藩体系就是大明的小院高墙。” 马皇后说道:“小院高墙,很贴切的比喻。” “他打造小院高墙,说明并不看好商业联盟的未来,或者说在防范联盟崩溃的那一天。” “虽然我不知道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担忧,但他的布局向来是走一步看十步,且从未失算过。” “所以,我觉得还是给予他足够的信任为好。” “况且就算没有商业联盟,仅仅是新的宗藩关系,也足以让大明受益无穷了。” 朱元璋点头道:“咱不是怀疑他,只是被你这么一提醒,对他的计划认识更清晰了。” “妹子你真是咱的贤内助啊,这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马皇后笑道:“哪有那么容易就能参透其中的秘密,不过是略有所得罢了。” 接着两口子围在一起,开始仔细剖析帝国体系,竭尽所能的去理解。 有了马皇后帮忙,朱元璋总算是窥探到了其中的一些奥秘。 尤其是宗藩体系,他的感触更深,甚至还想到了一些不错的办法。 之后拿着这些感悟,去和陈景恪他们探讨,总算有了点参与感。 这让老朱心中好受了许多。 大家都知根知底,见他从原本的懵懂,变得都能献计献策了,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朱标只是笑笑,没有揭穿。 朱雄英则私下偷偷的嘀咕:“这老头脸皮真厚,拿着皇祖母的法子当自己的用。” 陈景恪忍住笑,说道:“陛下和娘娘夫妻一体,何分你我。” 朱雄英羡慕的道:“这就是贤内助的好处啊,妙锦能和皇祖母一样就好了。” 然后他看着陈景恪,严肃的道:“你可一定要把妙锦给我教好了,我也要一个贤内助。” 陈景恪失笑道:“你就不怕她抢了你的风头?” 朱雄英得意的道:“嘿,妙锦性子清冷,不是那种出风头的人。” 徐妙锦的性情确实有些清冷,喜静不喜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软弱好欺负,恰恰相反,这姑娘心有主见性子坚毅。 有她在,朱雄英的后宫出不了什么乱子。 至于能不能在事业上给予他帮助,这事儿谁都说不准。 陈景恪也只能尽力去培养她。 朱元璋(马皇后)的加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大大加快了新宗藩体系的成型。 不过因为太过于投入,以至于忽略了别的事情。 群臣很快就发现,皇帝、太子、太孙最近都不正常。 整天都见不着人,有时候上朝都能跑神。 神神秘秘的,也不知道再搞什么鬼。 徐达等人仗着和朱元璋关系亲密去打探,结果都碰了个软钉子。 越是如此,他们就越好奇,皇帝他们肯定有大谋划。 他们都是知道分寸的,朱元璋既然不告诉他们,肯定是不希望他们知道。 尽管很好奇,却也没有胡乱打听。 至于政务方面的事情,其实早就安排好了,群臣按部就班的去做就可以了。 重点就是楚国的事情。 五军都督府派遣了一支水师驻扎楚国。 吏部也选拔了第一批前往楚国的文官。 大明灭亡吕宋建立楚国,本应该在读书人群体引起轩然大波。 但这次文官集团站在了朝廷这边,主动将此事给平了。 至于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再赘述。 藩属国也是大明体系内的势力,当吏部放出需要官吏的消息,很多郁郁不得志的人主动报名。 吏部很轻松就选拔出第一批登岛官员。 只有官还不行,必须要有民。 户部抽调了一千户百姓,一同赶往楚国建造定居点。 后续还会有更多百姓迁徙过去。 朱元璋对自己儿子自然是没话说,准备三年内迁徙十万户百姓过去。 有这些百姓,足够楚国立足了。 相比起这些大事,新的度量衡制度的颁布,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最近几年大明的变革实在太多,有些变革堪称天翻地覆。 与之比起来,颁布新的度量衡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况且度量衡的标准其实一直在变,每个朝代都不一样。 就以长度单位为例,宋朝的一尺就要比唐朝的一尺长一公分左右。 到了元朝又出现了变化。 新朝新气象,大明建立新朝,采用全新的标准是符合礼法的。 唯一有一点点小争议的,就是将一斤十六两改成十两。 很多人都说失去了寓意。 但朝廷给的解释也很有意思,一斤十两寓意十全十美,且还方便计算。 于是,就没人再说什么了。 主要是,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这个皇帝很强势,实在犯不上为了这点事儿和他杠起来。 宫里。 随着对宗藩体系讨论的加深,难免会聊到一些别的事情。 其中关于富民还是富国,双方还是产生了一定分歧的。 朱元璋和朱标认为,应该严格约束百姓,不能让他们拥有太多钱财。 这其实也是历朝历代一直在做的。 陈景恪则不同意,并问出了一个问题: “大家经常说盛世,历朝历代也都在追求盛世。” “那么,大家所谓的盛,到底盛在哪里?” 第253章 我毕生的追求 话题的起因,还是和帝国体系有关。 陈景恪主张保护雇工权益,设立最低薪酬标准,让百姓手中能有所盈余。 “商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让百姓手中有钱。” “百姓有了钱,才能消费才能去买东西,制造商品的人才能赚到钱。” “制造商品的人手里有了钱,就可以扩大生产,雇佣更多人干活。” “一般会接受雇佣的,都是失地的百姓。” “他们有了一份儿稳定的工作能养家糊口,就不会铤而走险,有利于社会稳定。” “还有我一直强调的生产力,主动去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 “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去研究的,只有大商人才有能力。” “他们手中有钱,为了赚更多的钱,就必须去研究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更多的商品。” 朱元璋不解的道:“那这和你设立雇工最低薪酬、确保他们权益有什么关系?” 朱雄英接话道:“谁才是消费的主力?百姓啊。” “富人整天穿金戴银,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也微乎其微。”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大宗商品才是经济的大头。” “但是百姓手里有钱才能消费,钱从哪里来?” “有地的人钱从地里出,没地的就给人做工。” “雇工拿到薪酬去消费,才能进一步刺激工商业发展。” “工商业发展了,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才能给雇工发的起工资。” 朱元璋更加疑惑:“对啊,这不是挺好的吗?为何还要多此一举。” 朱雄英耐心的解释道:“但是商人是要赚钱的,想要赚钱就要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生产技术,降低商品的制作成本;二是压缩雇工的薪酬。” “生产技术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不一定就能有收获。” “而压缩雇工薪酬,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达成的。” “如果朝廷不用法律确保雇工权益,恐怕大多数商人都会直接选择这个办法。” “到时候雇工干一天活,连肚子都填不饱,拿什么去消费?” “而且做工也会有受伤甚至死亡的可能,谁来赔偿?” “如果雇主不需要负责,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的压榨残害雇工……” “百姓手里没钱没办法消费,就会百业凋敝,我们的商业联盟直接就崩溃了。” 朱标缓缓颔首,说的很简洁很直白,他也能听明白其中的道理。 陈景恪很是欣慰,这小子学的不错。 不过资本并不会一直处在正向循环,也会有衰退期。 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眼下说太多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忧虑感。 如果帝国体系能够构建完成,大明有的是办法度过衰退期。 所以暂时没必要说太多。 朱元璋则有些头大,他感觉自己明白了,可这和他以往学到的知识相悖啊。 难道前人都错了? “你说的咱有些懂了,可朝廷的利益在哪里?” “百姓手里的钱再多,也不会进入国库啊。” “而且百姓也保不住自己的钱财,最终所有钱都会流入商人手里。” “这对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标也不禁点头,是这个道理啊。 藏富于民往往会养出一群尾大不掉的豪门豪商,反过来掣肘朝廷。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富民和强国,在现代人看来是相辅相成的。 但在古人看来两者就是相对的,至少在大多数时候是相对立的。 有人将之归结于思想的差别。 陈景恪却以为,更大的原因在于,古代朝廷缺少足够的手段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 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现代科技发达,国家在需要的时候,有无数种办法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 最简单最常用的办法,国债。 所以民富则国强的概念才能实现。 可在古代,朝廷缺少这样的手段。 国库没钱就是没钱,百姓手中有再多钱,朝廷调用不了也没用。 而加税,往往会被官僚地主利用,成为他们进一步压榨百姓的手段。 让真正贫穷的人更加活不下去,最终只能造反。 而且朱元璋说的事情也确实存在,财富是向少数人汇聚的。 财富兼并没有办法阻止。 直到陈景恪穿越前,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各国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延缓这个过程。 然后利用税收,对财富进行二次分配,让最底层的人有一口饭吃。 仅此而已了。 那么多大佬都没解决的事情,陈景恪自然也解决不了。 所以他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 “就算不这么做,土地财富兼并也不会停止。” “发展工商业,让百姓手中有钱。然后让钱流动起来,朝廷从这个过程中征收到足够的赋税。” “有了税,朝廷就能做许多事情。” “比如养活一支强大的,只效忠于朝廷的军队。” 说到这里,陈景恪就没有继续再往下说。 但他的意思,大家都听懂了。 掌握住刀把子,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朱雄英舔了舔嘴唇,说道:“都是韭菜而已,长的旺盛了才好收割。” 话题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 但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样收场,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还没有说出来,怎么能结束呢。 “陛下、殿下,你们觉得我方才那套推理逻辑对吗?” 朱元璋愣了一下然后怒了,啥意思? “老子都相信了,你别和咱说刚才那一套是错的啊。” 朱标也一脸疑惑,方才的推理逻辑完全没有问题啊。 朱雄英先是疑惑,然后似乎想到了什么,恍然大悟: “答案没错,但推理过程错了。” 朱元璋更疑惑了,什么意思? 朱标也很疑惑,推理过程就是有钱了才能更好的消费,才能促进商业的发展,才有助于提高生产力。 答案就是给百姓松绑,让百姓有钱能消费的起。 这个过程没错……不对。 想到这里,他也恍然大悟,说道:“这是商人思维,一切以营利为目的。” “朝廷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不能只考虑利益,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是否如此?” 陈景恪赞道:“殿下英明,正是如此。” 朱元璋也终于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说道:“你小子是真会忽悠人,咱都被你给忽悠住了。” “你就直接说吧,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陈景恪正色道:“正如殿下方才所说,朝廷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那么为什么朝廷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又是什么?” 朱元璋眉头紧皱,在他想来这不是一句废话吗。 朝廷就是朝廷,统治黎民苍生,不就应该要承担更大责任吗? 朱标却陷入了沉思,对啊,朝廷为什么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这个责任是谁赋予的? 现在官面上的说法是天赋皇权,大家都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天给的任务。 可朱标自己是不信这一套的,那么没有‘天’,这个责任是谁给的? 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陈景恪曾经讲过的大禹治水故事。 “契约论,百姓给国家缴纳赋税,换取朝廷的保护。” 朱雄英连连摇头,接话道:“不对,至少不全对。” “契约论虽然比天赋皇权先进,但也是一种片面的说法。” “比如,没有人希望死亡,百姓不会赋予国家杀死自己的权力。” “可国家确实存在着死刑,这不符合人性的基本逻辑。” “不过您能有这一番认识,已经很不错了。” 朱标是最见不得这小子嘚瑟的,放在平日里肯定会训斥一顿。 今天却没有生气,反而谦虚的求教道: “你可有更好的解释?” 朱雄英干脆的道:“没有,但我知道,不论是谁赋予了国家这样的责任,我们都要将其做好,否则就是改朝换代。” 朱标点点头,又将目光看向陈景恪,希望他能给出解答。 陈景恪依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盛世盛世,什么叫盛世,标准是什么。” 朱元璋理所应当的道:“外无强敌,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清明,可为盛世。” 朱标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 朱雄英的回答就霸气多了:“万国来朝,物产充足,百姓富足,可为盛世。” 陈景恪回道:“殿下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可为盛世。” “那么问题来了,国泰和民安,谁在先谁在后?” 不等他们回答,他就先自顾自的说道:“在朝廷来看,自然是国泰在前,民安只是实现国泰的途径。” “大家嘴上喊着国泰民安,实际上真正的目的就只有国泰。” “只是因为民安了国才能泰,所以才会去追求民安,才会将民安提高到很高的地位。” “那么,如果民不安也能实现国泰,又有几个朝廷还会在乎民安?” 朱元璋面色阴沉,一句话都不说。 朱标嘴巴张了张,想要反驳,却说不出一个字。 朱雄英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过了
相关推荐: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凄子开发日志
镇痛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误打误撞(校园1v1H)
痞子修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