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是智者应该说的。 想到这里,陈景恪内心不禁发出感慨,朱雄英真的长大了啊。 不再盲从于人,也不再是借用别人的智慧。 而是真正的开始独立思考,并付诸行动。 想想他的年龄,才十三,还是虚岁。 这才是真正的天才啊。 老朱家的血脉,确实有说法的。 要么出人杰,要么出奇葩,要么就是人杰加奇葩。 “你的考虑很有道理,不过就这样坦白,也同样非智者所为。” “换个方法,或许事情会更好。” 朱雄英笑道:“我就知道你肯定有更好的办法。” 陈景恪说道:“写一封奏疏给陛下吧,内容就是摊丁入亩。” “就说,你在和蛮夷部落打交道的时候,发现很多人不愿意归顺,就是因为丁税。” “蛮夷是人,大明百姓也是人。” “蛮夷苦丁税,大明百姓也同样苦丁税……” “你苦思冥想,想出了摊丁入亩之法……” “奏请陛下推行此法,减轻万民负担……” “等和番蛮部落首领会面的时候,你直接将奏疏给他们看。” “既可以打消他们的顾虑,也能让他们加尊重你。” 朱雄英眼睛一亮,也觉得这个主意很好。 不过很快他就反应过来,摇头说道: “不行,这是你的功劳,我岂能抢夺。” 陈景恪笑道:“我又不缺这点功劳,你就放心拿去吧。” 朱雄英坚决的道:“不行,这是原则问题。” “今天我能拿你一份功劳,明天就能拿走更多,有些头绝不能开。” “这份奏疏还是你来上吧,效果也是一样的。” 陈景恪非常欣慰,说道:“不一样的,现在正是你树立威信的时候,需要发出更多的声音。” “如果真觉得心有不安,将来就写一份回忆录,将此事公之于众不就可以了。” “到那时天下早已大定,大家知道真相也不会说什么。” “反而会认为你光明磊落,我也能落一个好名声。” “这……”朱雄英也迟疑起来。 陈景恪直接说道:“别犹豫了,就这么说定了,去写奏疏吧。” 朱雄英郑重的说道:“总有一天,我会将一切还给你的。” 陈景恪笑道:“好,我等着。” 之后朱雄英亲笔写了一封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往应天。 至于此时公布摊丁入亩之事,是否会引起不利影响。 陈景恪是经过深思的,并不会。 经过大半年的清查,人口和土地数量,都已经查的差不多了。 现在是深挖阶段,看看还有没有漏网之鱼。 宁愿当黑户也不愿意入籍的百姓,大有人在。 原因就是丁税和徭役。 现在将摊丁入亩的风声放出去,反而会让很多藏起来的百姓,主动站出来入籍。 至于百官会不会反对…… 看看龙椅上坐着的是谁,反对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家户口本够不够厚。 大部分官吏不但不会反对,还会赞颂太孙仁慈。 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仁政。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此时大部分土地还掌握在朝廷和百姓手里。 那种富者阡陌连田的局面,还没有出现,推行摊丁入亩的阻力并不是很大。 若等到王朝中后期,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官僚大地主阶级手里。 再想搞摊丁入亩,就没那么容易了。 奏疏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手里,一同送来的还有一封书信。 信里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 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朱元璋非常高兴,连声称赞: 咱的乖孙有王者之气。 马皇后在高兴之余,对陈景恪也提出了表扬。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将奏疏传递给文武百官查看。 群臣无不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真是太孙想到的? 少数知道的真相的,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也能想到是在给太孙造势。 自然不敢将真相说出来。 朱元璋并没有立即拍板,而是让群臣考虑此策是否可行。 同时还下令刊印邸报,通告全国讨论此事。 听到最后这句话,群臣哪还不明白,所谓讨论不过是走个过场。 皇帝这是已经决定施行摊丁入亩之法了。 否则不会通告全国的。 原本对此事还有一些不同意见的人,也很识趣的改变想法。 既然无法反对,那就一起赞颂吧。 而且此法确实是仁政,太孙能想到这种利国利民之法,不正说明他乃仁圣之君吗。 这一刻,文管集团更加认定,太孙就是他们需要的君主。 吹捧,狠狠的吹捧。 一定要将太孙的事迹传遍全国,让他的储君之位稳如泰山。 退朝后,摊丁入亩之事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整个应天城。 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传播。 这其中,固然有文官集团讨好朱雄英的原因。 但最主要的,还是摊丁入亩本身。 就算是对朝廷要求再苛刻的人,都不得不承认。 这条政策受益最大的,就是穷苦百姓。 是一条前所未有的仁政善政。 由小见大,太孙果然是仁圣之君也。 不光是有仁善之心,还很聪明。 否则也不会想到摊丁入亩,这样前所未有的良法。 天命太孙的含金量已经拉满了。 正如陈景恪所预测的那般,随着这个消息的传播,越来越多藏匿的隐户主动现身入籍。 这也导致,很多试图瞒天过海,藏匿百姓的大户暴露出来。 让锦衣卫的屠刀下,又多了一些冤魂。 也让更多的财富和土地,回流到朝廷手里。 这一次大清查,仅仅是抄没的钱财,就超过了大明两年的岁入。 对朝廷来说,这也算是个意外之喜。 也让朱元璋更有动力去推动改革。 ----------------- 且说陈景恪这边,等他们到达梧州府的时候,摊丁入亩之事已经先一步传开。 百姓们听说此事后,自然是欣喜若狂。 太孙在南方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人还未到万民伞就已经先送过来了。 各番蛮部落,不论是已经归降的,还是未归降的。 也都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太孙确实是个讲信誉的仁慈之君。 有这样的君主,身为臣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于是更多还在犹豫的部落,选择走出山林。 而两广的各部落,在听说了摊丁入亩之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太孙值得信任,更值得追随。 所以,这一次的谈判出奇的顺利。、 针对两广的复杂情况,朱雄英和陈景恪提出了更具体的政策。 除了之前有的,还加了几条,诸如各部落不得相互用兵。 部落之间有了纠纷,若不能自己解决,就找当地衙门调解等等。 这其实就相当于是,为后续朝廷插手部落事务,留下了一个口子。 本来他们两个还以为各部会拒绝,谁知道对方全盘接受这些条件,且没有额外提出任何附加条款。 并且各部还承诺,若两广有人胆敢作乱,只需太孙一道手谕,各部就出兵协助朝廷平叛。 包括番蛮部落作乱,他们也会出手。 对此,朱雄英自然非常高兴,当场赐予一样自己的信物。 持有信物,他们可以随时入京求见。 “如果地方官吏针对你们,或者你们有别的困难。” “不要再如以前那般起兵,拿着信物去京师找我。” “任何问题,我都会想办法帮你们解决。” “但是我也希望你们慎用此物,若不然我只能将其收回。” 各部也非常满意,他们要的就是太孙的承诺,而不是朝廷的狗屁律法。 现在太孙表现出了诚意,他们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做。 各部首领当场立下誓言,绝不滥用信物。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番蛮部落的首领们为了表示诚意。 反手就把之前勾结他们的,官僚士绅宗族全都出卖了。 其中宗族势力十一家,官僚士绅多达百人。 拿到名单之后,朱雄英眼睛里浮出一抹杀意,迅即就掩去。 并且做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说道: “都是大明子民,何至于此啊。” 然后名单就出现在了朱棡手里。 对此他并不意外,在来两广之前,他就派人先一步过来调查情况。 有宗族势力勾结番蛮造反,他早就知道了。 只是不知道具体有哪些人,不好动手。 现在有了确切的名单,那还等什么,抓。 一夜之间,两广上百名官吏被抓捕,十三家大宗族被围剿。 当然,不可能把宗族所有人都杀了。 抓的都是骨干人员,普通族人只是看管起来,随后会打散安置。 在审理的过程中,有人交代了更多的问题。 比如,有宗族和倭寇勾结,里应外合之事。 朱棡听闻此事也是大吃一惊,他只是傲慢,并不是目中无人。 倭寇大多都是亡命之徒,战斗力是非常强的。 若真按那些人的的计划,自己不知情闯入陷阱,事情还真的很危险。 感受到威胁的朱棡,变得更加危险,于是更多的人被牵连。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主动去找他谈了谈心,他才有所收敛。 而这落在其他人眼里,也更加坐实了太孙的仁善之名。 但朱雄英却对这个大帽子嗤之以鼻:“什么狗屁仁善,我只是不喜欢乱杀无辜罢了。” 陈景恪也只是笑了笑,一起生活这么久,他太了解朱雄英的脾气了。 朱家或许真的有那种心慈仁善之人,但绝不会是他。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只是不喜欢随便迁怒他人而已。 碰到该杀之人,他的手一点都不软。 否则这份名单也不会那么快,就出现在朱棡手里。 不能对内迁怒,朱棡就将目光放在了倭寇身上。 因为锦衣卫的动作太快,和倭寇勾结的人,没来得及将消息传出去。 当然,这其中和禁海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严格的禁海令之下,即便是他们这些地头蛇,想要出海也非常麻烦。 仓促之下,根本就没有机会将消息传出去。 也就是说,倭寇并不知道大明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 对朱棡这样的军事统帅来说,这些信息差足够布下一张天罗地网了。 于是,没多久朱棡就大张旗鼓的,前往长乐县。 停靠在澎湖列岛的冈本日川,也得到了准确情报。 鱼已经上钩,可以开始行动了。 冈本日川非常兴奋,但他是个谨慎的人,并没有轻易出兵。 而是要求派人去长乐县查看情况。 派来联络的信使一开始很为难,知道他威胁要退兵,才不得不答应下来。 一番有惊无险的实地考察,确认情报无误。 冈本日川终于打消了心中的顾虑,约定三日后出兵。 第222章 此生仅有的机会 本来冈本日川想要白天发起进攻,在这个年代晚上行船实在太危险了。 即便是老水手,走最熟悉的航道。 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夜间行船。 可和他们联络的宗族信使,却坚持晚上出兵。 “晋王不是一般人,他是战功赫赫的塞王,可以正面与北元军队交锋。” “且为了防止有人作乱,他身边随时带着一百亲卫和五百锦衣卫。” “如果白天进攻,很容易被他察觉到异常。” “到时他组织城中军民抵抗,只需顶住一两日的进攻,周边大军就能支援到。” “就算我们顺利打开城门,他要是带着人逃走怎么办。” “三日后我们会宴请朱棡,到时将他灌醉。” “再趁夜打开城门,你们悄无声息的杀进去,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果。” “而我们,也能除去心中的仇寇。” 冈本日川其实并不在意朱棡是否逃走,他的目的是劫掠长乐县城和太平港。 只要将这些东西抢走,别的都无所谓。 然而他心中很清楚,大明内奸的目的就是除去朱棡。 如果自己不答应,对方就不会打开城门放自己进城。 缺少攻城武器,正面进攻长乐县城,难度实在太大了。 所以,他只能无奈答应了对方的要求,趁夜攻城。 到了约定当天黄昏,冈本日川率领的舰队,提前一步到达长乐县外海。 这一支舰队共有五千四百余人,大小船只两百余艘。 这些船的样式也是五花八门,大多都是渔船和商船简单改造而成,有些就是小舢板。 真正的战船少之又少。 可他们就是靠着这些破船,纵横大明沿海,逼的明廷下达了禁海令。 一想到这里,冈本日川心中就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心中对大明也充满了鄙视。 空有庞大的身躯,不还是被我们给打怕了吗。 等劫掠了长乐县,抢了太平港里的船只,他要组建一支更加强大的舰队。 再正面打败明朝水师,重新将对马岛夺回来。 然后威胁明廷每年上供…… 到那个时候,他就是日本的大英雄。 裹挟大势回国,不但要重现家族荣光,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幕府。 冈本幕府。 一想到这个名字,他就忍不住激动的颤抖。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看不到的海面,有一支更加庞大的舰队静静的停在这里。 这支舰队拥有四艘二十四丈长的巨型战舰,其他各种船只多达三百余艘。 大明舟山水师,除了两千人去对马岛执勤锻炼,剩余主力七成都在这里了。 郭英亲自爬上主舰的桅杆,用望远镜观察着倭寇的船队。 目测对方至少有五千人,这也意味着活跃在大明沿海的倭寇,七成都聚集在了这里。 他恨不得立即出兵,将这群盗寇全部歼灭。 不为了立功,只为了出这口恶气。 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冲动。 真打起来倭寇非他一合之敌,可对方根本就不会和大明水师正面决战。 看到大明的舰队,远远的就四散而逃了,每次都战果寥寥。 现在好不容易用计将对方弄到了一起,可千万不能冲动坏了大事。 作为高级勋贵,他是知道一些朝廷动向的。 明年就会解除海禁。 在开海之前将倭寇解决,对他们这些将领来说,是大功一件。 对朝廷来说,消除了开海后的隐患。 为了将此事办好,必须要小心万分。 绝不能让煮熟的鸭子给飞了。 ----------------- 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眼看着就要到了动手时间。 不知道为何,冈本日川突然有一种心神不宁的感觉。 崇信鬼神的他,心中不禁泛起了嘀咕,莫非这是天之御中主神降下示警? 对方有诈,还是今天不宜出战? 可是一想到太平港里的那些大船,他心中又是一热。 这么好的机会,很可能就是今生仅有了。 如果错过,自己会后悔一辈子的。 对方是合作许多年的人,从来没有出过问题。 且这么多人大老远的跑过来支持自己,若就因为一个不知所谓的担忧,就下令撤走。 恐怕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威信,也将彻底失去。 重现家族荣光就真的是奢望了。 想到这里,他深吸口气,将所有杂念全部排除。 风浪越大鱼越贵,若是前怕狼后怕虎,如何能成大事。 这一搏,他赌定了。 就在这时,桅杆上的瞭望手传下来一个消息,岸上有篝火升起。 这是之前约定好的信号,篝火亮起就说明城里已经得手。 而且篝火还能起到导向的作用。 箭在弦上,冈本日川也不再犹豫,冷静的下达了命令: “按照之前的计划,开动。” 随着命令下达,整支船队动了起来。 快船在前方开路,大船紧随其后,其余小船跟在大船后方。 每艘船之间都保持着安全的距离,数百艘船竟没有出现任何混乱。 由此可见,这些倭寇能在大明沿海肆虐这么久,还是有些东西的。 尤其是冈本日川,临时召集的舰队,竟也能指挥的有模有样。 足可证明还是有几分能力的。 当然,若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有那么多追随者。 也不可能让那么多倭寇听他的指挥。 而远处的郭英,在看到篝火出现后,也下达了开拔的命令。 整支舰队一分为二。 一支从北往南包抄。 另一支向南越过长乐县海域,然后调头从南向北形成包围。 这一战的目的,就是全歼眼前的倭寇。 将这些人灭了,剩下的零星倭寇将再无法形成威胁。 ----------------- 远在梧州的朱雄英,遥望长乐县方向: “不知三叔那边的情况如何了。” 陈景恪安慰道:“晋王乃统帅之才,连北元大军都不是他的对手。” “这次还是和武定侯联手,倭寇翻不起浪花。” “之前水师拿他们没有办法,是因为他们非常滑溜,很难抓得住他们。” “就好像是北元一样,仗着草原地利才能和大明拉扯。” “现在他们主动现身攻打城池,就是以己之短攻我之长,焉有不败之理。” 朱雄英点点头,又摇摇头道:“我就怕他们不上当,或者出现别的意外。” 陈景恪说:“他们不上当,最多就是带着人撤走。” “城池和晋王都是安全的,就更不用担心了。” “至于意外……只要倭寇肯现身,他们就已经输了,不会有任何意外。” 朱雄英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我还是担心啊。” 见此,陈景恪也不再劝。 朱雄英紧张也是难免的,毕竟此事他也参与了。 这是他第一次参与
相关推荐:
小白杨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数风流人物
误打误撞(校园1v1H)
大胆色小子
吃檸 (1v1)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云翻雨覆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醉情计(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