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数学,还能勉强忍受。 用这玩意儿作图,实在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 陈景恪弄的这个钢笔,是蘸墨样式的。 笔尖里面包裹的不是笔舌,而是一个开口的小容器。 在墨水里面蘸一下,小容器里就会装满墨水。 墨水顺着预留的缝隙,流到笔尖上,可以写出字。 小容器里的墨用完了,再蘸一下就可以。 还是比较方便的。 至于长度单位,他没有采用前世的的公制,厘米、分米、米、千米什么的。 而是从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里,抽出了一组比较合适的: 厘、毫、分、寸、尺、丈等。 全都是十进制,十厘等于一毫,十毫等于一分,以此类推。 但对于里这个单位,陈景恪有点头疼了。 明朝以一百八十丈为一里,不是十进制很不便于计算。 想来想去,他心一横就将里的长度,扩大到两百丈。 这样半里就是一百丈,也算是百进制了。 当然,这个方法暂时只能在算学小圈子里用,等以后算学影响力扩大,再推广全国也不迟。 将这一切都弄好,他才带着自己弄出来的工具,和编写的形学书,找到程一民。 对于他的到来,程一民非常的惊喜: “陈伴读,你怎么来了。” 眼睛却死死的盯着陈景恪手里拿着的包裹。 陈景恪也没有吊胃口,直接将包裹打开: “看看这书怎么样,能不能吸引算学大家加入。” 程一民激动的拿起那本形学书,翻开一看就先愣了一下。 这上面的字,线条非常细,字形也很小。 标准的蝇头小字。 不像是用毛笔写的,到更像是用针写出来的。 不过他并未着急发表看法,而是埋头看起书上的内容。 第173章 黄河决堤 程一民只是翻看了几页,就被里面的内容所震惊。 他知道陈景恪出手肯定不同凡响,但怎么都没想到,比他想的还要厉害。 此时他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难怪敢称之为形学。 此书一出,陈景恪就可以自称为形学鼻祖了。 这还真不是夸张。 陈景恪在这本形学基础书里,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并给出了许多新的设定以及公式。 比如角的定义。 中国很早就对角有了认识,比如观测天象,就经常用到这个概念。 民间工匠也离不开角。 只是在民间并不叫角这个名字,而是叫倨勾。 但百姓只知道有倨勾,却不知道倨勾的度数。 而在数学上,也同样并没有清晰的‘角’概念。 反倒是道教,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深一点。 但道教研究这玩意儿,是为了方便画各种符箓图案,而不是为了研究算学本身。 所以,相关研究也就仅止于此了。 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 其实中国很多学问启蒙都很早,但可惜就可惜在,没有继续深入。 陈景恪在这本书里,详细阐述了角这个概念。 并提出了很多定理。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 比如,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这些还只是比较常见,比较浅显的定理。 稍微深入一点的,坐标系概念,更是属于首创。 嗯,这里只能委屈一下笛卡尔了。 …… 总之,只是粗略翻了一下,程一民就再次被这本书的内容所折服。 也为陈景恪的学问所折服。 陈景恪等他合上书籍,才笑道: “如何?” 程一民用敬仰的语气说道: “陈伴读学问之深厚,程某心服口服。” “你的心胸气度,更是让我折服。” 算学只能算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这门形学,完全可以看做是开山立派之作。 虽然很多内容,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 但前人只是零碎的发展,且不成体系。 陈景恪将其梳理成体系,还首创了很多概念。 更何况,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和是不是开山立派,并不冲突。 诸子百家,哪一家不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实践得出的? 也不妨碍他们以创始人自居。 所以,陈景恪完全当的上是开山鼻祖。 这是程一民最真实的想法。 他并不知道国外已经有了《几何原本》,但这并不构成什么影响。 而现在,陈景恪竟然将这本书贡献出来,给大家一起研究。 虽然他还是开山鼻祖,但功劳远不如自己独立出书大。 等于是他将自己的学问,属于自己的声誉,无偿的分给了大家。 或许他对算学圈子有要求,可是和贡献比起来,他所要求的东西根本就不值一提。 这种心胸气度,让程一民彻底折服。 陈景恪很满意这种效果,笑道: “我可不是为了让你夸我啊,此书能不能吸引算学大家加入?” 程一民肯定的道:“能,太能了。有此书在,天下算学高手,任凭你挑选。” “那就好。”陈景恪笑了笑,话锋一转道: “但这次让谁加入,咱们就要好好甄别一番了。” 程一民严肃的道:“你放心,我心中有数,绝不会再让上次的事情重演。” 陈景恪点点头:“这次的组织形式,要和上次的区分开。” “一定要将纯粹的算学爱好者维护好,他们才是算学的未来。” “至于别的,也可以一些招进来,让他们当管事都无所谓。” “但绝不能将核心研究交给他们,至少不能让他们一个人负责核心研究。” “防止将来有人退出,导致他负责的那一块要重新去做。” 技术圈子,只要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在,就散不了。 陈景恪已经计划好,等形学书籍编写完成,就正式开始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 之后,他又将钢笔、新式作图和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告诉了程一民。 “这些工具,都是我请宫里最优秀的工匠制作而成。” “你们仿制的时候,就以它们为标准,减少误差。” 因为看过一些形学的内容,程一民更能明白这一套工具的重要性,小心翼翼的将其收起。 “还有长度单位,我也进行了统一。” “从古人传下来的长度单位里,挑选了一些作为标准长度单位。” “为了方便计算,我挑选的都是十进制单位。” “里这个单位,我们就按照两百丈来计算,半里为一百丈……” “先在我们自己的小圈子里使用,将来视情况看能不能广泛推广……” 研究过算学,程一民自然知道,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更知道十进制百进制优越之处,自然不会反对。 将这些东西介绍完,两人又商量了一下形学编纂组如何组建。 这一次,他们搭建了严谨的组织框架,明确了各个职务的权力和义务。 拿定大体框架,具体的工作就要靠程一民去做了。 不过还好,有算学编纂组的底子在,找人变得非常方便。 他直接从上一次合作的人里面,挑选了几个还不错的,作为自己的助手。 大大减轻了工作量。 而且已经返京的邱广安,也会抽空过来帮忙。 陈景恪也没有再和上次那般,当一个纯粹的甩手大掌柜。 时常抽空出宫,亲自参与建设,让大家习惯自己的存在。 又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陈景恪要重新组建算学小圈子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开。 算学圈子里的人,自然非常高兴,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加入。 尤其是计官体系,给予了最高关注。 之前算学圈子解散,少了这个纽带,还没有正式建立起来的计官体系,再次成为散沙。 说的难听点,在衙门里放屁都不响。 没人喜欢过这种日子,尤其是品尝过好日子,再重新落魄,大家更难忍受。 所以,他们对这个圈子的关注度是最高的。 打心眼里希望,这次的圈子能维持的久一点, 但也有少部分人,心情很复杂。 当初想争夺话语权,结果好处一点没落着,反倒惹了一身骚。 关键陈景恪突然就成了准驸马,地位更高了。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和他闹不愉快了。 总之就是俩字,后悔。 外界对算学小圈子重建,反应并不大。 基本很少有人关注。 如果说有,那就是儒生了。 他们嘴上嘲讽陈景恪天真,被背叛了一次竟然还不吸取教训。 但心里却再次提高了对算学的重视程度。 不过也仅此而已了,算学只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思想领域和儒家不构成任何竞争。 儒生重视,也只是觉得算学抱团了,以后不能随意欺负了。 也就仅此而已了。 别人怎么看,陈景恪是懒得理会的,只要不跳出来阻止,随便别人怎么说。 因为有算学编纂组的底子在,这一次的小圈子组建速度非常快。 半个月后,组织架构就正式完成,形学编纂组开始投入研究中去。 办公室,看着外面大厅里,正埋首学习形学的数十名算学高手,程一民高兴的: “应天府周围的算学大家,都已经被邀请过来。” “外地还有一些,我也已经写信邀请,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赶到。” “到时形学编纂组才算真正完全。” 邱广安颔首道:“不错,陈伴读的形学确实高明,我都忍不住想来这里,跟着大家一起学习了。” 陈景恪笑道:“那可不成,你要是来这里学习,户部怎么办,到时候陛下可不会饶过我的。” 邱广安打趣道:“没关系,让八公主替你求求情就好了。” 陈景恪很是无语,怎么都喜欢拿这事儿开玩笑。 看来不把媳妇娶回家,这个梗是过不去了。 “算了,不和你说了,我去给大家上课。” 形学即便是对算学大家来说,也可以看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靠他们自研,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问题。 所以只能陈景恪这个‘开创者’亲自上阵,先将一些基础知识交给大家。 然后再让他们做进一步论证和研究。 看着他的背影,邱广安赞叹的道: “比起当初,陈伴读成长了许多啊。” 程一民深以为然的道:“是啊,现在的他越来越有大将之风了。” “最可喜的是,他的心没有变。” 邱广安没有说什么,只是点点头表示认可。 陈景恪处理算学小圈子的手段,并不算高明。 大家都能看的出来,他想将不听话的人踢出去。 只是这个圈子,是靠他的学问才组建起来的。 所以没人能指责什么。 真正让邱广安刮目相看的,是这一次小圈子的重建过程。 陈景恪亲自参与,各种手段用的非常娴熟。 既凸显了自己的地位,又不让人反感。 和上一次的荣誉总编纂不同,这一次他是真正的小圈子领头羊。 所有人,都是凝聚在他的大旗之下。 不知不觉间,陈景恪竟然已经成长到这种程度。 这让邱广安不禁有些恍惚。 现在陈景恪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年轻,还没到扛旗的时候。 否则,此时的他已经可以拉一批人马,打出自己的旗号了。 不过这也是他的优势所在。 时间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可以慢慢布局。 太孙伴读,驸马,未来不可限量啊。 只可惜,自己年龄大了,或许等不到那一天到来了。 算学小圈子很快就步入正轨。 陈景恪亲自授课,学生全是算学大家,所以进程非常的快。 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基础方面的知识,就已经学的差不多了。 陈景恪已经准备着手,进行下一阶段教学。 算学小圈子外的事情,他也在关注。 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 军方按照计划,一个军一个军的放还民籍,此时已经完成三分之一的工作。 预计两年内完成全军转型。 不过军功的重新审核,已经完成了六七成。 最迟年底会拿出完整的名册。 也就是说,今年过年朝廷必然会进行一次大授勋。 可以说是万众期待。 行政方面的改革进程就更快了,乡官已经基本就位。 不过配套的吏员,还需要慢慢选拔。 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官不够用了。 即便将恩荫官全都填进去,又通过举荐从民间遴选了一批,缺口也非常大。 于是吏部就请旨,让一部分举人直接出仕吧。 举人也是可以出仕的,但一旦授官也意味着,不能再参加会试。 所以,只有放弃考进士的举人,才会选择直接出仕。 而且一般只能当辅佐官。 如果当主官,最多能做到县令一级。 恰好现在缺的就是大量辅佐官,正好适合。 朱元璋也是没办法了,只能同意。 这才勉强缓解了官不够用的难题。 不过这并非长久之法,还是要培养更多后备官员才行。 朱元璋已经下旨,明年二月将再举办一次恩科。 时间很快就进入到了八月份,陕西、河南等地普降大雨。 对于缺水的两地来说,这本是一件好事。 然而雨水也导致黄河水位暴涨,于是在开封决堤了。 所幸,这次决堤的地方,正好在黄河新河道的下方。 这一带的居民,大部分都被迁走了。 没迁走的,居住点地势也比较高,所以并未造成多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而且,为了减少黄河改道带来的风险,白英在黄河上修建了一道巨大的水闸。 一点点增加放水量。 同时利用适量的水,搞‘束水攻沙’,冲刷新河道。 此次下方有决堤,他就将位于上方的闸门打开,减少下游水量。 然后率领修建黄河的役夫,不慌不忙的赶过去,将缺口给堵上了。 等到这边的口子堵住,再将闸门落下来一些,控制水流量。 一场本应该造成重大损失,并被郑重记录在史书上的大事件,就这样戏剧性的结束了。 朱元璋及群臣得到消息,无不感到震惊。 然后就是欣喜。 朱元璋下旨对白英进行了表彰,同时还调拨粮食,犒赏了所有参与的役夫。 但群臣并没有高兴太久,很快一个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入应天。 黄河役夫中爆发了疫病,已经有数千人感染。 第174章 异常 疫病? 陈景恪心中一惊,连忙找到朱元璋询问情况。 朱元璋倒是挺平静的,并没有表现的很着急: “天下这么大,每年都会在局部地区发生几次疫病,影响基本都不大。” “如此大规模的征用民夫,更是容易发生疫病。” “历朝历代不愿意大规模征用徭役,除了浪费民力,影响农业生产。” “还有个原因,就是容易发生疫病。” “得益于你编写的《防疫手册》,这次还算是好的,快半年了才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疫病。” “要搁往常,少说也要爆发上两三次了。” 陈景恪不禁咋舌,心中更是沉重,说道: “一般爆发的都是哪种疫病?” 朱元璋说道:“最常见的就是伤寒、痢疾等病,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地方爆发几次。” “这次爆发的就是伤寒。” “据李祺和白英的奏报,这次伤寒是降雨引起的。” 伤寒的种类很多,流感也可以算作其中的一部分,确实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这玩意儿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前世医术发达,大家并不是很在意这种病。 但在古代,医术落后又缺医少药,流感就是瘟疫。 不过……感谢张仲景,攻克了大部分的伤寒病症。 又经过后世医家高人增补,基本上常见的伤寒症都被攻克了。 “每个地方的衙门,都要准备一批治疗伤寒的药物。” “如果爆发了伤寒,可以直接用库存的药物,及时控制。” “就算控制不住,也能为朝廷争取到调拨药物的时间。” “黄河改道征用了那么多的役夫,朝廷早就做了相关准备。” “洛阳那边也准备了大量药材,随时可以支援过去,所以你不用担心。” 听完朱元璋的介绍,陈景恪放心了许多。 同时也为先辈感到佩服。 真的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 这不禁让他想起了,前世听过的一个故事。 刚建国的时候,我国派出了一批专家,去国外学习他们的行政管理技术。 结果人家一听咱们的来意,也很诧异。 我们也是研究你们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才建立的现在这套体系。 你们放着自家的经验不学,跑来学我们的干啥? 一开始咱们这边的学者还不信,研究了一番之后才发现,还真就是如此。 然后大家才醒悟过来。 要论行政管理经验,自然是传承久远,又有大一统背景的国家,更加的完善啊。 当然,并不是否认别人的先进之处。 西方确实后来者居上,超过了我们。 但咱们也不用妄自菲薄,有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是真的非常实用的。 比如处理央地矛盾,所有的大国里面,中国是这方面做的最好的。 这就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不过话虽如此,面对疫病陈景恪又岂能不担心。 因为前世的某些经历,他对这两个字非常敏感。 思前想后,最终做出一个决定: “陛下,我想去一趟河南。” 朱元璋眉头微皱,说道:“你不相信那些郎中的医术吗?” 陈景恪摇摇头道:“伤寒的治疗之法已经很成熟,只要药物足够,并不难控制。” “我只是想亲眼看看,修黄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朱元璋点
相关推荐:
小白杨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数风流人物
误打误撞(校园1v1H)
大胆色小子
吃檸 (1v1)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云翻雨覆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醉情计(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