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雄英这会儿也冷静了许多,谦虚的道:“皇祖母说的是,若无景恪教导,我怎能说出这番话来。” 马秀英更是满意:“不错,你没有因此骄傲自大,祖母心里更开心。” “满招损,谦受益。望你日后也能虚怀若谷,善纳谏言,莫要刚愎自用。” 朱雄英郑重的道:“谢皇祖母教诲,孙儿记下了。” 这时,朱元璋殷勤的道:“妹子说的太好了,乖孙能这么聪明,你才是首功。” 马秀英瞪了他一眼:“你现在才知道啊?” 朱元璋连忙道:“咱早就知道了,你教导标儿的时候咱就知道了。” 马秀英给了他一个算你识相的眼神,然后道: “今日我高兴,告诉御膳房晚饭可以弄得丰盛一点。” 闻言,朱元璋眼睛一亮,连忙说道:“好好好,丰盛点好,告诉御膳房,将肥鸡肥肘子都给咱端上来。” 马秀英横了他一眼,却也没有反对,而是对陈景恪说道: “景恪,你也留下一起用膳吧。” 第68章 小小朱驳老朱 你见过朱元璋抱着肥鸡肥肘子狂啃的画面吗? 陈景恪算是见识到了。 说是狂啃有点夸张,但筷子确实就没停过。 如果不是马秀英拦着,都恨不得上手了。 陈景恪非但没有嘲笑,反而很是感慨。 洪武年间皇宫里的伙食,也就比一般人家好一些,稍微有钱的富户都比宫里吃的好。 马秀英规定,三日才能吃一次鸡,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一次肘子。 据说刚立国那会儿吃的更差,现在国力恢复了一些,才有所改善。 当然,这里说的吃鸡指的是整鸡,平日里还是能见到一点油腥的。 具体来说就是,早上吃包子白粥就咸菜,中午主食加一荤一素一汤,晚饭也比较清淡。 像这种整鸡整鸭整肘子,隔几天才能吃一次。 朱元璋小时候穷日子过惯了,啥都没吃过,落下个好吃的毛病。 现在阔了,自然想山珍海味奇珍异兽都品尝一遍。 只不过他懂得克制,这份食谱也是他和马秀英两个人一起制定的。 怕自己忍不住偷吃,就让马秀英来监督执行。 朱元璋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在勤政节俭这一块,堪称历朝历代君主里的独一份。 对此陈景恪只会佩服,又岂会嘲笑。 相比较老朱的粗犷,马秀英和朱标就比较注意礼节了,吃饭细嚼慢咽。 朱雄英倒是很想模仿老朱,但在祖母的照看下,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吃。 陈景恪自然没资格和他们同桌,一个人单独坐在一边。 但对臣子来说,依然是莫大的荣宠了。 当朝也就只有徐达、汤和等人,才有这样的殊荣。 在欢乐中,一顿饭吃完。 陈景恪本想就此告退,将空间留给一家四口, 哪知朱标却将他留了下来,商讨起宝钞的具体操作。 朱标先说了自己的计划:“我准备在明年二月秋税结束,宣布可以用宝钞交税。” “如此到下一次夏税征收还有四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尽可能的回收宝钞。” “如此,等来年夏收的压力就要小的多。” 陈景恪不禁点头,明朝前期推行两税法,分为夏税和秋税。 夏税是从夏收开始,到八月份结束。秋税从秋收开始,到来年二月结束。 所以,收税结束的时间,离来年夏税开征间隔有四个月时间。 利用这个四个月时间,足够回收市面上大部分宝钞,余下的那些已经无法对夏税造成冲击。 “殿下此法稳妥,臣无异议。” 在朱标心里,陈景恪就是当世最懂钱币的人,得到他的认可心里也松了口气。 “先用一月时间,将此消息传遍全国,让百姓知道宝钞可以交税。” “等到三月份再宣布可以用宝钞直接采购食盐,同时在应天府开启宝钞回收。” “如此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百姓的损失。” 虽然这么做依然会有些人利用信息差,从百姓手中收购宝钞。 但没有盐商加入,情况会好很多。 此时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帮百姓止损罢了。 闻言,陈景恪起身郑重的行礼:“殿下宽仁,臣代天下万民叩谢天恩。” 朱标叹道:“此乃朝廷政策之误导致,现在也不过是补救罢了,你不用谢我。” 陈景恪默然,这一点确实没办法否认。 宝钞弊政,皆源于朱元璋对货币认识不清所致。 不过还好,他不是那种讳疾忌医之人,及时补救尽可能的挽回一些损失。 之后两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陈景恪再次提出了建议: “建立专门的宝钞管理机构,负责研究钱币的发行,关注宝钞的流通情况……” 朱标颔首道:“说起此事,我正要找你。” “新的宝钞司已经在筹建之中,只是懂钱币的人太少了。” “就连父亲和我都一知半解,更不知道这宝钞司具体负责什么工作,又如何开展工作。” “还需你拟出一个章程,若有更详细的指导书籍就更好了。” 陈景恪苦笑道:“臣也是一知半解……” 朱标严肃的道:“现在不是谦虚的时候,你已经是当世最懂钱币之人。” “若你也不敢肩负责任,恐怕不久后宝钞弊政就会重演。” 这时朱元璋、马秀英和朱雄英也走了过来。 朱元璋不满的道:“你小子怕个鸟啊,赶紧将书给老子写出来。” 马秀英知道他的顾虑,安抚道:“用你的话来说,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 “不出事最好,出了事也不意外,没有人会怪罪于你。” “有任何事情,咱们再想办法解决就是。” 有了马秀英这话,陈景恪才放下心来:“是,我会尽快将所知写下来,供陛下参考。” 朱元璋说道:“这才像话,有劲儿就给咱好好使,咱还能亏待你不成。” 陈景恪唯有苦笑。 你老朱是什么人自己心里没点数吗?我就是怕出问题,到时候你将我给杀了。 要不是马皇后开口,你今天就是说破天,我也不会写这玩意儿。 又聊了一会儿宝钞的事情,几人就转移了话题,继续谈起状元楼里的见闻。 对于方孝孺的学问和人品,大家都表示了认可。 对于他的政治智慧,大家也一致认为很幼稚。 但相对于优缺点明显的方孝孺,老朱对别的学子的表现是极为不满的,鄙夷的说出了评价: “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朱雄英竟然反驳了他的话:“皇爷爷,我以为也不能全怪他们……” “大户人家姑且不论,一般人家倾全家之力才能培养一个读书人,指望其出人头地。” “科举只考经书……学习别的只会分心。” “他们本就没有名师教导,想脱颖而出就只能一心专研经书……” 朱元璋、马秀英、朱标三人都惊讶的看着他。 反倒是朱雄英被看的有些忐忑起来:“我说错了吗?”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没有,你说的太对了,这是你自己想到的吗?” 朱雄英摇头道:“不是,是景恪告诉我的。” 三人脸上露出释然之色。 马秀英赞道:“景恪看人看事总是这么独特,令人深思。” 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 朱元璋一拍大腿道:“咱一直纳闷,读书人应该是个顶个的聪明。” “为何科举选拔上来的,多是空谈之辈,原来问题出在了这里。” “要不咱就增加一些科目,考较读书人做事的能力?” 陈景恪连忙说道:“万万不可,普通人供养一个读书人本就困难,已无余力供其读更多的书……” “若增加科目,恐怕用不了多久满朝皆是公卿子弟,普通人再无翻身的可能。”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的点点头:“你说的对,是咱考虑的简单了,你可有法子解决这个问题?”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摇头:“办法有,但以现在大明的国力,极难做到。” 朱元璋猛然就坐直了身躯,问道:“你说要怎么做?” 马秀英和朱标也同样看向他。 陈景恪心中一动,决定趁机给他们普及一下生产力的概念。 不管有没有用,先灌个耳音,时间长了总能有点效果的。 “发展生产力。” 朱元璋虽然不懂,却非常的兴奋。 盖因陈景恪每说出一个新词,都会提出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是,这个新方向都是有的放矢,能帮助到大明。 所以这会儿又听到一个新词,他自然很高兴。 马秀英和朱标也差不多。 朱雄英对陈景恪更是信服,听到他要讲课也很是高兴。 “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 陈景恪就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详细的给他们解释了一遍。 “远古时期人们茹毛饮血,掌握了火,就开始吃熟食……” “有巢氏发明了房屋……人们从树洞山洞走出,在平原居住……” “神农氏尝百草,人们掌握了医药,寿命得到延长……” “铜铁的发明和使用,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 “原本做一套家具需要几个月,锯子、凿子等工具出现后,只需要十几天。” “曲辕犁出现……原本需要两人两牛才能做的活,现在只需一人一牛……” “同样的人畜,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良种的培育、水肥的使用等等,都有效的提高了粮食产量。” “千年前亩产不过百斤,现在可达两百斤,若耕种得法三百斤亦非不可能。” “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靠手抄非常珍贵,只有高门大户才能读的起书。” “印刷术出现后,书籍价格降低到了普通人也能购买,一般百姓人家也能读的起书。” 随着一个个例子说出,众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就越发深刻。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百姓能读得起书看起来很简单,深究起来就是数千年发展生产力的成果。” “若无房屋火焰,若无铁器曲辕犁,若无粮食高产,若无纸张印刷术的出现……” “就不可能有现在百姓可以读书的大好局面出现。” “所以,这一切都可归功于生产力的发展。” “若大明重视生产力发展,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未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工者有其业……百姓衣食无忧,亦非不可能。” 朱标喃喃道:“耕者……这就是大同之世啊,真的可以实现吗?” 朱元璋也有些向往,但随即就清醒过来:“你小子别忽悠咱,你也说了,数千年才发展成这个样子。” “且这些发明多为不可控,我大明就算想发展也无能为力。” 陈景恪心中叹息,反问道:“陛下,若您对火炮的威力不满意,会如何做?” 朱元璋随口答道:“自然是让军器局想……” 话才说一半,他突然停住了。 马秀英和朱标也同时醒悟过来。 军器局可以研究出威力更大的火炮,那别的衙门和工匠,自然也能研究出别的更好的东西。 生产力自然也能用相同的方法来提高。 只有朱雄英挠了挠头,不明白皇爷爷说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不说了。 不过这会儿众人可没空理他,都各自陷入了思考。 朱元璋迟疑了片刻道:“这需要投入大量钱粮啊。” 陈景恪说道:“是的,而且投入了钱粮还不一定会有成果。” 朱元璋点点头,叹道:“以咱大明现在的国力,没有多余的钱粮投入其中啊,此事将来再议吧。” 陈景恪心下有些失望,不过也没有继续多说。 盲目的去搞科研就是浪费人力物力,没有任何意义。 今天不过是给他们做个科普,让他们知道生产力的重要性。 等将来算学圈子壮大,他会慢慢的给大家传授一些基础理科知识。 再弄出一些高价值的成果,比如玻璃。 透明玻璃、平面镜在这个年代,那就是稀世珍宝,赚钱的速度堪比开印钞厂。 他为什么不在现在搞发明,帮老朱解决困境,顺便给自己赚取财富? 一开始确实是时机不成熟,现在则是在等一个机会。 一个让朱元璋重视理科和科研的机会。 马秀英赞道:“虽然暂时朝廷还无法主动去研究,但今日景恪又为我普……普及了一个新的知识。” “也为大明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前进方向。” “我向来以为自己读书多,懂的道理也不比任何人少。” “与你一比才知道,我其实和那些好空谈的读书人一般,读的都是死书啊。” 朱标也深以为然的道:“是啊,景恪说的例子我都在书上看到过,可从来都没有想过将其联系在一起……” “都说读史可以知兴替,我们也都在读史,期望找到王朝兴衰规律,延长朝代寿命。” “……但真正会读史的,天下唯有景恪一人也。” 朱元璋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表情里也透露出深深的认同。 从认识到现在,陈景恪已经在史书中,为他们梳理出了好几条线。 每一条线,都能带给他们巨大的启发,影响着后续国策的制定。 有些已经在改变大明的国策。 陈景恪入宫才不到半年时间,对大明的影响,已经超过了除开国功勋外的大多数人。 照目前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未来他必然是大明的中流砥柱。 想到这里,朱元璋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第70章 开启华夏纪元 陈景恪并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什么,对马秀英和朱标的夸奖,自然是谦虚应对。 话题聊到这里,差不多已经可以完结了。 毕竟听过他梳理出的生产力这条线,朱元璋三人也没兴趣再关注,他们在宫外的那点事情了。 不过陈景恪却准备继续说一个计划。 一个早在给朱雄英讲华夏领土扩张的时候,就想好的计划。 之前还在想,该怎么将这个计划抛出,现在正是时候。 于是他就说道: “虽然暂时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读书人能力问题。” “但我刚刚想到一个主意,或许可以略微改善一下这种情况。” 朱元璋眉头一挑,道:“哦,是何主意?” 马秀英和朱标也惊讶不已,没想到还有这转折。 只有朱雄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甚至认为理所应当。 在他心里,这个世界就没有陈景恪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麻烦。 如果有,那也只是外部条件不合适,他不愿意多说。 陈景恪说道:“方才娘娘和太子殿下说读史可以明智,可以知兴替,那不如让读书人读史。” 朱元璋皱眉道:“史书浩瀚,咱也才只看过其中一角,那些读书人又能读多少?” “况且你也说了,普通人家供养一个读书人就已经竭尽全力,哪里有钱买这许多史书。” 陈景恪笑道:“此事好办,朝廷编撰一部华夏简史即可。” 朱标疑惑的道:“简史?” 华夏他懂,史也懂,简史还是第一次听说。 “简史顾名思义,就是简略的史书。” 陈景恪就将简史的概念解释了一遍,然后说道: “我们可以从上古传说的有巢氏、燧人氏等为起点,简略的讲述华夏文明史。” “只介绍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阐述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过程和后果,造成的影响……” “比如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造成结果。” “整个夏朝只需要简单的讲一讲大禹、夏启和夏桀,就足够了。” “再梳理一下各个朝代的特点,衰亡的原因等等。” “如此华夏数千年历史,可以浓缩成数十万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其实已经足够了,更多的细节他们读之也无用。” “如果他们真对历史感兴趣,待功成名就之后,再购买书籍研究也不迟。” 朱元璋却眉头皱起,虽然没有直说,但很明显并不支持此法。 对此陈景恪并不意外,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看来,读史是必须的。 甚至国家为了增加民族凝聚力,还要求义务教育必须学历史。 可在古代恰恰相反。 古人最初写史并不是为了记录文明什么的,而是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参考资料。 这也是‘读史可以知兴替’的由来。 后来随着学问普及,贵族政治的没落,史书才逐渐走入民间。 统治阶级虽然没有阻止,却也并不希望太多人读史。 因为读史还可以明智,懂的道理就会变多,想法也会变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心乱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其核心,还是愚民政策。 朱元璋现在是皇帝,自然也不能例外。 不只是他,马秀英和朱标也都是差不多的想法。 陈景恪也知道这一点,既然提出了这个建议,自然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老朱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尤为重视大明的正统性。 为了证明大明的正统性,他不惜承认元朝。 而陈景恪也正是要利用这一点,来达成目的。 “陛下,华夏简史不只是可以帮助读书人明智。” “只需一点小小的改动,更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就是天地正朔华夏正统。” 果不其然,听到这话朱元璋马上就坐直身子,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他: “细说。” 陈景恪见他上钩,就知道事情成了一半,很是开心: “可以启用双重纪元法,就是黄帝纪元加陛下您的年号纪元。
相关推荐:
差生(H)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烈驹[重生]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突然暧昧到太后
取向狙击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