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况且,操之过急只会引起朱元璋的反感。 此事可以慢慢来,反正时间多的是。 不过今天的收获已经足够大了,有了老朱的旨意,那些儒生当会有所收敛。 最关键的是,科举恢复了算学科目。 正如朱元璋所说,只要能做官,就会有人争着抢着来学。 到时候儒生再想打压算学,就没那么容易了。 事实上陈景恪不知道的是,今天他无意中挽救了算学。 前世朱元璋废除科举算学考试,算学彻底没落。 洪武二十六年,儒生们成功将算学驱逐出国子监。 要知道,国子监的算学班是古代唯一培养算学生的地方。 计官也大多来源于此。 没了这个培养机构,大明的计官素质直线下降。 财务系统一片混乱,各项数据造假严重的不忍直视。 就连最重要的人口统计,也只在洪武年间真正完成过一次。 洪武年间人口六千多万,成化年间六七千万,正德嘉靖年间还是六七千万。 事实上,根据史学家推断,当时大明人口已经过亿。 三四千万人口的差距,固然有官僚欺上瞒下,但和计官体系的没落也有很大关系。 没有强力的计官,各项数据都是混乱的。 而越乱,就越有利于官僚们谋取私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景恪不只是挽救了算学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明的命运走向。 第60章 老狐狸 目的达成,陈景恪心中不无得意。 狠狠地给儒生们上了一次眼药,又给算学争取到了一些福利。 圆满完成任务。 嘿嘿,想必国子监那群儒生被斥责的时候,表情一定…… 卧槽,不对。 陈景恪猛然醒悟,那群儒生连朱元璋的面子都敢扫,又岂会因为几句口谕就‘洗心革面’。 他们听到口谕后,不但不会悔改,只会变本加厉的找算学的麻烦。 老朱那么聪明,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那他为何还要下口谕斥责? 答案很简单。 挑起两者的矛盾,给儒生们制造麻烦。 多给算学科一百个招生名额,估计也是觉得算学生力量太小,没办法给儒生制造太多麻烦。 增加一百个名额,肯定也斗不过儒生,但至少在国子监内部有了还手的余地。 双方斗的越狠,对朱元璋来说就越有利。 难怪他会这么痛快的又是下口谕斥责,又是给名额,又同意恢复明算科考试。 原来还有这个目的在里面。 而且此事是自己提议的,新算学教材自己也是总编纂,根本就无法置身事外。 也就是说,自己将走向儒生们的对立面。 想到这里,陈景恪苦笑不已。 果然,和这些史上留名的老狐狸比,自己还是太嫩了。 不过…… 对立面就对立面,你朱元璋就算再聪明,在远超时代的布局下,也要入我的坑。 我本身就没有想过和这群儒生搅混在一起。 毕竟,我要走的路,可是被儒生批判为‘奇技淫巧’的玩意儿。 本来我还在发愁,该怎么布局。 现在有了,就从这群算学生入手。 说起来,之前儒学也包括算学,毕竟孔子六艺其中一项就是数。 只可惜,儒生自己不当人,把算学当成了敌人踩在脚下。 其实这种事情之前他们就已经做过,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现在也就只剩下礼、乐、书了,射、御早就被抛弃了,眼下他们准备对数下手。 可以说,‘数’是被他们生生逼到对立面的。 你们不稀罕,我稀罕啊。 我还要感谢你们的逼迫,否则还没机会拉拢算学生呢。 毕竟儒家独大,跑过去给算学生说,咱们一起和儒家斗吧。 估计会被人家当成疯子。 现在他不需要刻意拉拢,只要站在算学生一边就足够了。 借着编纂算学书,将这个时代的算学精英聚拢到一起。 数学是理科的基础,靠着这群人慢慢培养弟子,为后续发展理科打基础。 至于儒生带来的压力,完全没必要放在心上。 这群玩意儿除了口头嘲讽几句,也做不了什么。 等过上一些年,算学的基础打好,招收更多的弟子,再顺势发展理科。 当一项项足以改变世界的工具被发明,理科就可以正式和儒家抗衡。 嗯,还有兵家,简直就是天然盟友。 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先进技术,都会优先被用于军事,然后才往民用普及。 比起处处歧视兵家的儒家,理科和兵家才是真爱。 而且理科出身的人,一样可以做官,儒家最大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不过要完成以上计划,需要很长时间。 眼下他要做的就是蛰伏,悄悄的积蓄力量。 ----------------- 朱元璋做事情向来是雷厉风行,第二天早朝,太子朱标就上奏: 计官缺口巨大,严重影响钱粮运转,请开启明算科,录取更多计官。 国子司业赵大光提出异议: 儒生稍加培养亦可为计官。 且儒生自幼饱读诗书,不论是学问还是德行,都远超算学生,实无必要另开明算科。 朱元璋反问道:“历代科举皆有明算科,依你之意,前人都错了不成?” 赵大光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儒家讲究尊古,他岂敢说古人错了。 当然了,他倒是知道该怎么反驳这句话。 可他又不觉得自家族谱上人多,给他十个胆子,都不敢在朝堂上和老朱打嘴仗啊。 “你支支吾吾什么?真以为咱不知道你心里是什么打算吗?” 朱元璋冷笑道:“早就听说国子监的儒生打压算学生,处处刁难他们,本来咱还不信。” “没想到今日竟然敢当着咱的面打压他们,真是让咱开了眼界。” “指望你们这些,一加一等于几都不知道的腐儒掌管钱粮,咱还没疯。” “回去都好好反省,再让咱知道你们欺凌算学生,休怪咱将你们全都撵出国子监。” 赵大光吓的浑身大汗,心中无比懊悔,为何要站出来。 心中对那群算学生也更加的恼怒,若没有你们,我岂会被陛下训斥。 等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朱元璋似乎觉得这样还不够,又说道:“朝廷对计官的缺口很大,国子监培养的算学生远远不够。” “咱决定,每年允其多招收一百名学子。” “还有,国子监算学博士程一民要编写一部算学书,任何人不得阻拦。” 朱元璋再次乾纲独断,将此事确定下来。 户部尚书曾泰苦笑不已,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国子监这群儒生好好的闹什么幺蛾子? 自古以来,算学都是国子监的重要一环,也是朝廷计官的主要来源。 你们竟然想将他们驱逐出国子监。 没了国子监培养的计官,靠你们这群人来掌管国家钱粮吗? 难怪陛下天天骂这群儒生,我都想骂人了。 ----------------- 当陈景恪得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后,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拉偏架拉的这么明显。 老朱这是生怕儒生们退缩啊。 看来要提醒程一民他们,最近要低调点。 事实上不用他提醒,程一民已经告诉算学生们,最近要拿出唾面自干的心态来。 陈景恪担忧的道:“你这样也太过了,学生们能接受吗?” 程一民道:“平时肯定没办法接受,算学生也是五品以上官宦家的子弟,哪会受这个气。” “不过,这不是朝廷开了明算科吗。能参加科举,这点气就又算不得什么了。” 陈景恪啼笑皆非,还真是现实啊。 不过这样也好,能省去不少麻烦。 “编纂算学书的事情筹备的如何了?有多少人愿意参加?” 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 这群算学精英,比陈景恪想象的还要积极。 尤其是得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皇帝替算学张目,并乾纲独断重开明算科。 他们的情绪就被‘士为知己者死’支配了。 当然,主要是此事有利可图。 还是那句话,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陈景恪的《算书》是什么水平。 以此为蓝本重新梳理算学体系,绝对是青史留名的巨著。 如此盛举,又怎么能错过。 所以,参与培训班的四十三名算学高手,尽皆参与了进来。 且大家都毫无保留的,将家传算学书籍贡献了出来。 倒不是他们真的就如此无私,主要是他们家传的那点学问,和陈景恪的《算书》实在没有可比性。 拿出来还能落个好。 至于办公地点,选来选去还是放在了国子监。 用程一民的话来说:“地方比较大,国子监有足够的算学书籍可供参考,还有算学生可以帮忙打下手。” “这种经历对算学生自己也是大有好处,只要肯用心,几年就能成为算学高手。” 众人都觉得这个提议不错。 但也有人提出质疑,户部侍郎邱广安就说道: “国子监的儒生向来仇视我算学,前日朝堂上被陛下点名批评。” “他们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若将地点放在那里,恐会被他们刁难。” 众人一想也犹豫起来,这事儿确实麻烦。 陈景恪却胸有成竹的道:“不急,我给诸位看一样东西。” 说着他郑重的取出一个圆筒,打开后抽出一张纸。 展开只见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洪武算经 邱广安用颤抖的声音说道:“这是陛下的笔迹。” 陈景恪心下很是得意:“陛下亲笔题字,诸位觉得这样稳妥否?” 在提议编写算学书的时候,他就决定这书就叫《洪武算经》,并请朱元璋亲笔题写书名。 这是朱元璋登基后第一部文化类巨著,是文功的象征。 老朱自然非常开心,二话不说就提笔‘刷刷刷’写了下来。 邱广安连声道:“妥妥妥,有此字在,谁都不敢来闹事。” 程一民朝皇宫方向拱手行礼道:“谢陛下洪恩。” 其他人也纷纷跟着行礼:“谢陛下洪恩。” 有了这幅字,大家都放下心来。 说句阴暗点的,他们巴不得那群儒生来闹事,到时候……嘿嘿。 陈景恪趁机说道:“陛下对算学如此重视,我等唯有以死相报……在此我只对大家提两个要求。” 众人安静下来,目光看向他。 陈景恪心中暗喜,操作了这么久,总算是在这个群体建立了一定威望。 “其一,将算书编写好,这是对陛下最大的回报。” “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儒生是如何欺辱我等的,诸位都有切身体会。” “俗话说,不蒸馒头争口气。编写好这本书,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还击。” 程一民激动的道:“陈伴读说的好,于公于私我等都要编好此书。”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军心可用,陈景恪心下更是开心: “其二,诸位应该都听说了,太子殿下上书朝廷缺少计官,陛下才决定重开明算科。” “但算学多为家传人数稀少,就算重启明算科,也没有多少人参考。” “在座的诸位皆大明算学精英,我希望大家勿要敝帚自珍,多招收一些弟子为国育才。” “而且,说句自私的话,算学生多了才没有人敢欺负我们。” 邱广安附和道:“说得好,回去我就再收十名弟子。” 他是算学出身,对此感触是最深的。 即便他已经成了户部左侍郎,可是经学出身的人依然瞧不起他。 还不是因为算学出身的官吏太少,且职务都不甚高。 朝廷开明算科,大家广收弟子,五年后中枢各衙门的计官全是他们的这群人的弟子,看谁还敢拿捏他。 之前他没有这个号召力,也不敢这么做,否则最少也是一个结党营私的大帽子。 现在不用担心这个了。 《洪武算经》可是陛下亲自点名允许的,大家可以光明正大的抱团。 只要不做祸国殃民之事,就没人能用结党来对付他们。 接下来众人又进行了分工,陈景恪这个总编纂无人反对。 此事是他提倡,《洪武算经》又是以他的算书为蓝本,不让他当总编纂说不过去。 不过他毕竟只是挂名,不管具体事务,所以下面又设了两个副总编纂。 分别为邱广安和程一民。 邱广安是户部左侍郎,政务繁忙,属于半挂名,真正负责事务的就是程一民。 下面又分了数个小组,推选出了组长。 众人又根据各自的擅长,去了所属小组。 如此这般商议下来,洪武算经的编撰工作正式展开。 陈景恪也松了口气,然后心中涌出无尽喜悦。 总算在外朝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为日后的计划开了一个好头。 ----------------- 朱标的动作越来越大,最开始只是在应天府修建了五座仓库。 大家还以为是为了备荒,并不觉得奇怪。 毕竟丰年修建大量仓库囤积物资,是历朝历代的做法。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不对劲儿,因为紧接着他又下令,在应天府境内修建三十多座大型仓库。 这还不算完,朱元璋下令抽调民夫,往边关重镇输送大量军需物资。 这怎么看都是要兴兵打仗的架势,而且还是那种大仗。 一时间朝野哗然。 又恰逢各地士子赴京赶考,读书人聚在一起自然少不了针砭时政。 没多久,所有人都默认朝廷要大举兴兵了。 对此,有的支持,有的认为不该如此大动干戈。 当这个消息传到周边各国,藩属国们都吓的瑟瑟发抖。 纷纷派出使节团进贡,以表臣服之意。 北元是最紧张的,生怕大明发动攻势,抽调了大量青壮牧民组成军队严阵以待。 秋季马正肥,是草原战斗力最强大的时期。 北元大军磨刀霍霍,已经做好迎头痛击的准备。 到时候再顺便南下劫掠一番,就可以更好的度过冬季,简直完美。 然而他们左等右等,始终不见明军打来。 又不敢主动进攻,只能这样干耗着。 一直等到第一场大雪到来,他们才确信大明不会出兵。 然而已经晚了。 秋季是草原储备粮草过冬的时期,大量青壮被抽调,导致许多部落准备不足。 今年的冬季,难熬了。 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 北元如此想并不奇怪,就连大明内部,也都认为朝廷要打一场大仗。 民间议论纷纷,军方的反应更加激烈。 各地边军全员就位,枕戈待旦。 但是军方将领却并不觉得高兴,皇帝支持打仗这自然是好事,可现在真不是全面出击的时候啊。 强行开打,危险性太大,折损率也高。 于是几位统帅纷纷给朝廷上奏。 由于朝廷还没有明确下旨开战,他们也不好直接说自己的意见。 只能假借汇报工作,来阐述自己的意见。 基本上都是介绍敌我形势,然后隐晦的表示,眼下开战时机不成熟。 朱元璋看到这些奏报,也是哭笑不得。 不过他并没有解释,借着这个机会让军方提高警惕,同时震慑一下列国也不错。 陈景恪得知此事,相当的无语。 咋牵扯到军方了。 不过这样也好,就更不会有人怀疑朝廷的真实用意了。 到时宝钞改革就能进行的更加顺利。 这也算是另类意义上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了吧。 ----------------- 纷纷扰扰中,万众期待的科举终于即将到来。 本次科举是十三年来第一次,且还是恩科。 所以举办时间并不是二月份,而是放在了十一月份。 报名方式也是特事特办,只需在县里面参加一场考试,获得名额之后即可直接赴京参考。 明年的正式科,则放在了二月份,这是历朝历代举行京考的固定时间。 如此安排,对考生也有好处。 十一月份没考中,在京城住上几个月,再参加来年的就可以了,省去了来回奔波。 还有些离的比较远的,比如云南那边的考生,估计是来不及参加十一月份的恩科了。 只能参加明年二月份的正科。 再往后就没有这么容易的事情了,必须先考秀才,再考举人,然后才能来参加京考。 报名条件前所未有的宽松,导致大量读书人齐聚应天府。 秦淮河两岸就不提了,但凡能住人的地方全都被住满。 就连城内大大小小的客栈,也全部客满。 很多考生找不到客栈,就想办法住在百姓家里,算是早期的民宿了。 还有些考生借宿在寺庙道观。 这么多年轻人聚在一起,也带动了应天府的消费,各种商家都赚的盆满钵满。 秦淮河上的画舫,日夜不休。 朱元璋大怒,接连下旨申斥,才止住了这股风气。 但读书人嘛,懂的都懂,私下依然有不少人偷偷摸摸过去享受。 只是不敢这么明目张胆了而已。 朱雄英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读书人聚在一起,也非常感兴趣。 就和朱元璋说了一声,想要见识一番。 朱元璋自然不会阻拦,只是叮嘱他不要泄露了身份。 陈景恪作为伴读,肯定也要跟在身边的。 一行人乔装打扮离开皇宫。 先是在城内转了一圈,朱雄英觉得不过瘾,就去了秦淮河畔。 但给陈景恪十个胆子,都不敢让他去青楼画舫,于是转了一圈之后就去了本地最大的一座酒楼。 状元楼。 从大门口那个崭新的匾额就能看得出,这个名字大概率是新改的。 陈
相关推荐:
小白杨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数风流人物
误打误撞(校园1v1H)
大胆色小子
吃檸 (1v1)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云翻雨覆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醉情计(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