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侯爷的掌心娇是朵黑心莲 > 第359章

第359章

某个角度来说,也不过是在重走周王朝走过的路罢了。” “所以,我又怎么敢对‘明昭’不满,反而会觉得自己现在还配不上这个年号。” 陈景恪非常欣慰:“咱们认识这么久,今天你是最让我意外的一次。” “我穿……出山至今,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培养出了你。” “希望你能永远保持这份清醒和谦虚。” 朱雄英本来被自己一席话说的心潮澎湃。 看看,看看……什么叫雄主明君的气魄。 然而陈景恪一席话,却让他非常的无语,恨恨的道: “你……真会扫兴啊。” 陈景恪大笑道:“哈哈……要说鼓励的话,也有。” “我觉得你不用妄自菲薄,周王室的功绩虽然伟大,但伟大又不是只有一种。” “我们可以在别的地方,做出同样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伟大功业。” 朱雄英高兴的道:“你知道前路怎么走了?” 陈景恪笑道:“你糊涂了,我们不是已经在路上了吗。” 朱雄英一愣,然后郑重的道:“是的,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没有人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砥砺前行。 然后将一切交给历史去评价。 最后回顾一生,能做到无愧于心就足够了。 当年周公代掌天下制定礼法的时候,想必也是抱着这般的心态吧。 之后朱雄英拿着这三个年号,象征性的去征求了老朱、马娘娘和朱标的意见。 他们三个不约而同的将‘皇明’给划掉了。 然后告诉朱雄英,剩下两个随你心意吧。 朱雄英就将自己的选择告诉了他们。 对此三人并不觉得意外,这小子可从来都不是墨守成规的人。 他要是选明章,那才有问题。 不过对明昭这个年号,以及朱雄英的志向,他们还是很满意的。 基础已经打好,大明必将在他手上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如此才能对得起陈景恪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晚上回到东宫,朱雄英就拿出这三个年号,非要让徐妙锦猜他选的是哪个: “你要是猜中了,今晚我服侍你。要是猜不中,今晚你服侍我。” 徐妙锦:“……” 不过她分析了一番之后,还是很确定的将明昭圈了出来。 这让朱雄英非常开心,什么叫夫妻一心,这就是了。 钦天监那边也很快给出了吉日,腊月二十一日,并且明确表示这是本月唯一的黄道吉日。 于是,皇位更替就被确定在了这一天。 朝野上下开始为此做准备。 布置宫殿、邀请观礼人员名单、大赦天下之类的,这些事情就略过不提了。 不过比起朱标继位那一次,是没法比的。 这也正常。 朱标登基那次光筹备都用了好久,有充足的时间策划布置,能多隆重就有多隆重。 朱雄英这次,总共就只剩下九天时间,可谓是非常仓促了。 这倒也符合朱雄英的意思:“没必要大操大办,太繁琐了累。” “下旨给各边军统帅和封疆大吏,上一封贺表就可以了,人不用来。” “严禁献贺礼,我不缺他们那点东西。” 他这样表态,自然是皆大欢喜的。 群臣更是非常赞赏,皇帝不喜奢华,这是好事啊。 在此期间,也有一个小插曲。 朱元璋给嫡长孙取了个正式的名字,朱文基。 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基’字咱可是留了好些年了,一直都没舍得给别的孩子用,就等着这小子呢。” 为何? 基有基业之意,就是希望这小子能继承守护大明基业。 而且老朱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前给嫡长孙取名字? 这都是有深意的。 朱雄英登基后,肯定要册封皇后皇太子的。 皇太子人选总不能连个名字都没有吧? 现在取名字,就是为了给后续册立做准备。 但凡看明白这一点的,无不感叹这嫡长孙的地位,真的是稳如泰山啊。 然后纷纷去徐家和陈家送礼。 老朱也没有厚此薄彼,给朱文基取名字的同时,还没忘了给团团圆圆取名。 马娘娘则认为,这么大的事儿不能将孩子的祖父祖母给忘了。 于是把陈远和冯氏也叫过来,大家一起闲聊,顺便把孩子的名字给取了。 至于陈景恪和福清……这俩谁啊,边玩去。 陈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准备从草药里选取两个寓意不错的,为孩子命名。” 这倒也符合他们家的家学,老朱和马娘娘也觉得不错。 经过商议,最终确定姐姐叫白芷,弟弟叫子芩。 白芷蕙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 子芩也同样如此。 这两个名字,也寄予了长辈对他们的关怀与期望。 陈景恪也是事后才知道孩子取名的事儿,得知是根据药材来取的,心中不禁有些吐槽。 干脆取名叫雪见、重楼,朱文基改名叫景天,多好。 直接上演仙三。 当然,他也只是吐槽。 雪见、重楼、景天是好听,但寓意完全没办法和白芷、子芩相比。 老朱他们选的这两个名字,确实很不错。 时间很快就到了腊月二十一,登基大典在奉天殿举行。 老朱为朱雄英换上了皇冠,朱标则将玉玺放到了他手里。 群臣参拜之类的就略过不提,之后朱雄英首次以皇帝的身份,祭祀的苍天和宗庙。 如此流程才算走完。 接下来就是大赦天下之类的,这些都很好说,按照流程走就行了。 关于朱元璋和朱标的尊号变动,这才是大事。 事关孝道和礼法。 朱标成为太上皇,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难的是老朱的尊号。 三皇在世,这是亘古未有之事,尊号自然也出现了空白。 倒也不能完全说是空白,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独特的例子。 南北朝时期,北齐皇帝高纬,眼看就要亡国了就赶紧禅位给太子,自己当太上皇。 然后他又来了个骚操作,让儿子再次禅位给任城王高湝,他自己自称无上皇。 只不过他的圣旨还没送到高湝手里,北齐就亡国了。 所以他这个无上皇,事实上就没当成。 不过无上皇这个尊号,倒是因此被发明了出来。 群臣就准备给老朱上无上皇的尊号。 这老朱哪愿意啊,气的饭都吃不下了: “欺负咱老了是吧,竟然将咱和高纬那等亡国之君相提并论?” “无上皇这破称号,谁想要谁要去,反正咱不要。” “谁要是想给咱上这个尊号,咱就给他的墓碑刻上大奸臣三个字。” 这下群臣束手无策。 无上皇不能用,别的尊号也不能随便乱取啊。 问朱雄英,他说这是群臣的事儿,摆明了故意刁难人。 于是众人就求到了陈景恪头上:“安平侯,这事儿你可得拿个主意才行啊。” 陈景恪也是无奈,这事儿还真不能说老朱无理取闹什么的,而是很多东西真的要看人。 “宋真宗之后,再没皇帝提封禅泰山之事。” “宋高宗之后,再没帝王想用高宗当庙号。” “秦桧之后,这个名字也没人用了。” “无上皇这个尊号,是高纬发明出来的,他老人家不愿意用实属人之常情。” “你们啊,确实欠考虑了。” 邱广安仗着和陈景恪关系最近,说道:“陛下……嗯,陛下刚登基政务繁忙,将此事交给了我们。” “可这是给他老人家的尊号,哪是我们做臣子的能决定的?” “只能从古人那里找经验,可他老人家又不满意……我们还能怎么办啊。” 其他人纷纷恭维道:“都知道安平侯圣眷冠绝天下,我们只能来求你帮忙了。” “是啊,劳烦你去问问陛下、太上皇和他老人家的意思。” 陈景恪倒也没推辞:“也好,你们先回去等消息,我问过陛下之后,自会通知你们。” 于是群臣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然后陈景恪就去东宫见朱雄英。 离过年也就剩下几天时间,这时候让老朱从乾清宫搬走,显得太急切了一点。 目前老朱依然住在乾清宫,朱雄英暂时在东宫办公。 等过完年,老朱再将乾清宫腾出来。 他到的时候,就看到朱雄英在一大堆文案里奋笔疾书。 不分古今都是一样,年底的时候各种汇总、计划什么的,那是一大堆。 目前朱雄英要处理的,就是此类工作。 这还是内阁帮他分担了一大批的缘故,否则不敢想有多忙。 都说老朱上辈子死于孤独和劳累,那是一点都不假的。 也有人说雍正是累死的……有一说一,这是被《雍正王朝》影响了。 真实的雍正,是一位长生丹药爱好者,长期服用各种丹药。 还在圆明园养了一大批的道士、和尚为他炼丹。 众所周知,长生丹基本都是金石入药……重金属中毒了解一下。 说他是累死的,不如说他是吃长生丹吃死的。 只不过他有个孝顺的儿子,帮他将这个污点给洗了洗。 言归正传。 见到陈景恪过来,朱雄英放下手中的笔,长吁口气道: “如何,那些人是不是求到你那去了?” 陈景恪在他身侧坐下,说道:“刚把他们送走,我就到你这里来了。” 朱雄英笑道:“态度是不是很恭敬?” 陈景恪颔首道:“有求于人吗。” 朱雄英说道:“那就对了,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谁说话才算数。” 是的,之前朱雄英当甩手掌柜,可不是为了为难人。 而是要借此机会,替陈景恪立威。 原因也不复杂,陈景恪没有实际职务,他的权力来自于皇家的信任,以及和群臣之间建立的关系。 上一届的内阁学士、部堂高官,和他相熟,也承认他的地位。 现在朝堂大换血,很多人是新提拔上来的对他不熟悉,下意识的就会忽略他的存在。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服气,故意忽略他。 对此,陈景恪自己倒是无所谓,慢慢大家熟悉了,自然就好了。 但朱雄英却不乐意了:“朝廷大事不断,哪有时间给他们慢慢适应。” 于是就想到了借这个机会,帮陈景恪确立在朝堂的地位。 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 朱雄英作为皇帝,在某些事情上拒绝和群臣沟通,却愿意听陈景恪的意见。 仅此一点就足够了。 如果还看不明白,那在朝堂也待不久了。 事实证明这一招确实很好用,群臣马上就求到了陈景恪头上。 之后两人就商量起朱元璋尊号的事情。 经过一番讨论,最终他们确定了一个称呼:太圣皇。 对此老朱也没什么意见,只要不是无上皇,别的他都能接受。 然后陈景恪就找到群臣:“新尊号已经确认,为太圣皇。” “已经得到太圣皇、太上皇、皇上的认可。” 于是,群臣都松了口气,解决了就好了。 同时那些新晋的部堂高官们,终于亲身感受到了陈景恪的真正地位。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这些琐碎的事情处理完,时间就到了元日(新年)。 虽然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但并没有大肆庆祝。 没办法,去年实在是多事之秋,大家高兴不起来。 朱雄英按照旧例召开大朝会,宴请了群臣、社会名流。 当然,也在这天接受了藩属国使节的朝拜。 不算大明分封的诸侯国,来自天下各地的藩属势力,有数百家之多。 很多甚至来自于遥远的安西。 说一句万国来朝,一点都不夸张。 这还仅仅只是一次正常的元日大朝会,若是朝廷事先做准备,藩属使节能再扩大两三倍。 面对这种盛况,朝野都非常高兴,直呼汉唐盛世再现。 但不论是陈景恪还是朱雄英,对此并不在意。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名义上的藩属,而是一个纳入大明宗藩体系的诸侯国。” “将来这些所谓的藩属,一个个都要被大明册封的诸侯王所取代。” “到那时在庆祝也不迟。” 过完年之后,很多政策相继实施。 比如改元,这是计划中的事情。 建章朝结束,明昭朝到来。 朱雄英也如计划那般,册封徐妙锦为皇后,朱文基为皇太子。 让群臣没想到的是,朱雄英专门为陈景恪发明了一个职位: 大本堂堂主。 大本堂自然就是教导太子、诸王的场所,只不过以前并没有专门的负责人。 教谕之类的,都是临时挑选,大家轮流去讲课。 朱雄英封陈景恪为大本堂堂主,就等于是将皇子的教育重任交给了他。 以后他就是太子及诸王师。 这种信任,太让人眼红了。 然而,没人敢说什么,也没人会说什么。 这个职务换成谁,都会有人不服气,唯独陈景恪没人不服。 他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那是有目共睹的。 别的不说,看看年轻的皇帝就知道了。 这可是陈景恪亲手带出来的。 陈景恪对这个职务,也是非常满意的。 还是那句话,培养继承人,有时候比改革本身更重要。 ----------------- 对于朱雄英当皇帝,群臣是欢迎的。 毕竟也是众望所归。 但大家都有些担心,怕他年轻气盛,一上来就要搞大动作。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自己多虑了。 朱雄英虽然年轻,可经验却一点都不少。 他并没有搞什么新皇登基三把火,而是选择了求稳。 比如在政策方面,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革新意见,而是要求对以往的革新进行深化。 同时也下达了求贤令,要求各地官吏推举地方贤才。 “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大明富民何止十万。” “这些人家定然产生了不少人才,各府县官吏当择优举荐。” 对于求贤令,群臣非常的高兴,新皇有古之圣王之风啊。 纷纷将自己辖区内的人才举荐了上来。 然而他们还不知道,朱雄英已经挖好坑等着他们了。 第471章 时间是给所有人的 朱雄英登基后并没有采取什么大动作,这让群臣安心了许多。 第一条正式行政命令,竟然是招贤令。 这多多少少有些出乎群臣的意料。 第一条正式诏令,往往昭示着皇帝的内心。 招贤说明皇帝是想有一番作为,这其实也是群臣乐于见到的。 谁不想参与盛世的创建,名留青史呢? 但区别是,如何开创这个盛世。 老朱那种行为,没几个当臣子的会喜欢。 朱标才是大家希望的那种明君模板。 有想法,有手段,但比较注意方式方法。 朱雄英作为早早就确定的第三代,自然是大家研究的对象。 对他,群臣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不像太圣皇那样残暴,偶尔还能和群臣开开小玩笑。 很多奏疏上的批复,非常风趣幽默,被大家广为流传。 忧的是,他做事不如太上皇那样稳重。 几次出手变革,要么推倒重来,要么平地起高楼,手段堪称霹雳。 这种激进的行为,是群臣不愿意见到的。 风险太大了,没必要这样干。 不过总体来说,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不论是南方治理血吸虫、安抚蛮僚,还是改革鸿胪寺、推行抚慰使计划等等。 这些工作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 朱雄英却能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一点点改变。 这种耐心是一种很优秀的品质。 尤其是对于处在变革时期的君主来说,耐心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新政是需要一点点调整的,有时候数年都不一定能见成效。 君主没耐心,那所谓的变革也不过是朝令夕改罢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宋神宗着急弄钱,逼的王安石急于求成。 关键是,宋神宗自己也很清楚,他的行为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果。 他甚至还拿着这些恶果,去问王安石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能不能解决。 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改变一下自己,继续逼着王安石搞钱,这才是最致命的。 这一点上,朱雄英的表现,是相当让大家满意的。 在大家心里他是具备明君气象的。 否则,群臣又怎么可能会对他心服口服。 不会有人以为,他是太子、皇帝,所以大家就会尊敬他吧? 不过即便如此,朱雄英的第一条正式行政命令是招贤令,还是非常的让人惊喜。 因为招贤令不但代表着皇帝的远大理想抱负,还意味着对人才的重视。 古往今来,重视人才的君主,很少有不能开创大事业的。 而人才在这样的君主手下,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说白了,重视人才一般就不会随意残害人才。 这对群臣可不就是一个好消息吗。 按理说,有了科举,这种招贤令影响不至于这么大。 问题是,去年老朱才暂停科举,大批的读书人出仕无门。 现在朝廷要招贤,可不立即就引起了轰动。 而且朱雄英还规定,每个省举荐五十人,府举荐十人,县举荐两人。 且被举荐的人之间,不能有亲戚、师生之类的关系。 这一点大家都很支持,防止举荐上来的都是一家人,导致某一个家族在地方坐大。 皇帝要是连这点防范之心都没有,那群臣反而要担心了。 太天真的皇帝,也是群臣的噩梦。 大明目前拥有二十三省,三百余府,两千百余县,加起来要举荐八千余人。 这八千多人自然要经过考核的,不是来

相关推荐: 突然暧昧到太后   小白杨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   数风流人物   吃檸 (1v1)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   捉鬼大师   醉情计(第二、三卷)   误打误撞(校园1v1H)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