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填饱肚子,没有哪个部族愿意流浪。 大明给他们划分土地,提供农具种子,还有几个部族愿意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 只要他们固定下来,就有了同化他们的条件。 可以说,想要实现对辽东的有效统治,单纯靠武力是无法做到的。 粮食才是首要问题。 正因为明白这一点,徐允恭才更加的佩服陈景恪。 刚打下辽东,别人还沉浸在欢喜之中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布局研究稻种。 当初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准确说是所有人都不以为然。 就连徐允恭自己,都觉得毫无意义。 大明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人手,怎么能把宝贵资源浪费在这里呢。 是陈景恪一力坚持,才把这个项目推行了下来。 现在,事实再一次证明,他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他就好像是提前知道了结果一样,一出手就直指最正确的那个答案。 高瞻远瞩这句话真的是说了不知道多少遍,但知道了他的布局,还是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去说。 考察过水稻研究室,带着满满的资料,徐允恭再次踏上了归途。 越靠近中原,人口就越密集,也就越繁华。 到了辽宁行省的时候,这里除了气候比较寒冷,论人气已经与中原的偏远地区差不多了。 尤其是几个交通要道所在,说一声繁华都不为过。 这让徐允恭对东北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就如南方一般,唐朝时期江南还是贫瘠之地,到了南宋时期就成为经济中心了。 而现在,就连流放犯人的岭南,都变得繁华起来。 总有一天,大明也能将东北变成繁华之地。 一路继续走,很快就到了北平。 然后他就被这里的繁华给震惊了。 百姓安居乐业,大街上行人不绝,时不时就能看到一队商旅走过。 如果不说这里是北平,他几以为到了江南重镇。 作为小舅子,他对朱棣颇为关注。 在确定去天竺建立封国之后,朝廷解开了对朱棣的限制,允许他发展自己的力量。 这几年燕王府的实力爆炸式增长。 北平作为燕王府的临时封地,被顺带着发展起来并不意外。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竟然发展的这么好。 于是他就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答案也并不复杂,很快他就知道了个大概。 一切都源于那个叫道衍的和尚。 燕王忙于草原事务,将燕王府的政务托付于他。 他就在北平推行起了新政——经过他改良之后的新政。 再加上,这里是去草原和东北的陆上交通要道,地理条件优渥,发展的自然就快。 一个和尚竟然有如此大的才能,实在让人惊叹敬佩。 徐允恭决定亲自去拜访这个能人。 燕王府的人听说是徐大公子驾到,自然非常恭敬。 然后就告诉他,道衍陪着白郎中去了官厅山。 朝廷准备在那里修建一座水库,他陪着勘探环境去了。 听到白郎中,徐允恭眼睛一亮,决定立即去官厅山。 白郎中就是白英,是大明最忙的人之一了。 一年四季基本都在全国各地奔波。 梳理几大河流的水系,对现有的河道布局进行调整,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修缮堤坝、水库等等,都是他的工作范畴。 前年他就去过辽东,对辽河进行了治理。 辽河是辽东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辽东的辽字就是这么来的。 然而这条河流带给当地百姓更多的是苦难。 每到夏季辽河就会泛滥,下游方圆七八百里都会变成水泽。 不但严重威胁当地百姓的生命安全,还阻碍了交通。 白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奉命去梳理辽河水系。 徐允恭亲自去保护他的安全。 作为护卫,徐允恭陪他走遍了辽河水系,亲眼目睹了他是如何的呕心沥血。 对他,自然发自内心的敬佩。 按照他的方案进行治理,现在辽河已经被束缚住。 下游的水泽,变成了肥沃的平原。 朝廷在辽河平原上建了一座城,命名为白辽城。 以此表彰他的功绩。 而当地百姓也自发为他建了生祠。 在别处给活人建生祠,会被朝廷打击。 但辽东这块地方,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而且当地衙门还发现,只要一提到白英的名字,百姓马上就变得通情达理了。 以至于现在,他们有啥政策推行不下去,总把白英拿出来安抚百姓。 这一招还非常好使。 言归正传。 得知白英在这里,徐允恭自然不能不去见一见。 问清楚官厅山的位置,就带着人赶了过去。 成功在一座峡谷里见到了本人。 白英今年才不到四十岁,可看起来犹如五六十岁的老汉。 见过礼之后,徐允恭有些激动的说道: “白郎中,你要保重身体啊。” 白英笑道:“谢徐将军关心,这座水库设计好,我就可以好好歇歇了。” 见他不解的样子,就解释道:“朝廷要修书,不只是百家经典,还有百工技艺。” “治水也包括其中。” “陈伴读让我协助修书,可不就是要好好休息了吗。” 徐允恭还是第一次听说修书的事情,不过他并不关心此事,而是笑道: “那再好不过了,要论治水,这天下还有谁能比得过你。” “正好一边修书,一边修养身体。” 之后徐允恭又和道衍打起了招呼: “数年不见,大师风采更胜往昔啊。” 道衍淡淡的笑道:“阿弥陀佛,徐将军谬赞了……” “倒是要恭喜徐将军,出师了……” 道衍的变化确实不大,咋一看和七八年前并无区别。 就好像时光从未在他身上留下过痕迹一般。 变化当然也有,那就是比以前更加的从容。 在道衍看来,徐允恭的变化很大。 几年前那次相见,徐允恭还显得稚嫩。 现在的他神情沉着冷静,并不算特别魁梧的身上,带着一股自信和肃杀之气。 有点盛年徐达的影子。 显然,这些年的军旅生涯,使他得到了足够的磨砺。 跟随长辈学习的理论知识,都融会于胸,成为了自己的用兵之道。 寒暄了几句之后,三人就转而聊起了正事。 先聊的自然是脚下的官厅山。 经过白英介绍,徐允恭才知道具体情况。 北平的情况和辽河流域非常相似。 虽然下游有大片的平原,河流也非常多,但水量分部非常不均匀。 少雨的季节,河流干涸,下游陷入干旱。 多雨的季节,下游就变成沼泽。 北平坐拥广大平原,农业却始终发展不起来,与此有直接关系。 “这几年北平发展的不错,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大项目。” “陈伴读就建议在官厅山修建水库,调解全年的水量。” 徐允恭还没有开口,道衍却先说道: “北平下游每年都会经历洪涝灾害,无数百姓受困于此,且严重制约了当地发展。” “我想过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却一直不得要领。” “没想到陈伴读远在洛阳,却能熟悉的掌握这里的一切,还能想到解决的办法。” “实在让老衲佩服。” 白英就更别提了,语气充满了敬仰: “陈伴读胸怀天下,黄河、淮水、珠江、辽河……现在的北平……” “所有的问题,他都娴熟于心,并且还知道解决之法。” “我能有今日成就,全靠他的指点啊。” “只是他不愿居功,才让我享受了这些功劳。” 听到别人夸奖他,徐允恭也心有荣焉。 毕竟那是自己兄弟啊…… 至少曾经是。 至于以后……总之是自己对不起他啊。 道衍和白英两人逮着陈景恪吹捧了好一会儿,能看得出他们都是发自信心的敬佩他。 区别是,白英侧重点在治水和谦虚方面。 而道衍的侧重点,则是高瞻远瞩的能力。 见过两人之后,徐允恭本来想就此回京的。 哪知道道衍却说,他在这里等待燕王回京述职,不妨多等几天,大家一块儿回去。 徐允恭很是惊讶,这时候回京述职? 莫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道衍也没有瞒他,直接告诉他朝廷准备对天竺动手了,招燕王回去商量此事。 徐允恭更震惊了,怎么好好的,突然要对天竺动手了? 不是要休养生息吗? 只是道衍也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有了此事,徐允恭也不着急回京了,就留在这里陪白英一起勘探官厅山地形。 第391章 新大陆 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海洋上,一支三艘船只组成的船队,在数丈高的海浪中艰难的航行。 船上所有人都动员了起来,在陈永和的指挥下操纵着脚下的船只。 所有人腰上都拴着一根绳子,以免被掀下船。 在这种环境,掉下船就意味着尸骨无存。 海水冰冷刺骨,却没有一个人喊冷,所有人都全神贯注的完成自己的任务,与风浪做斗争。 陈永和用绳子将自己捆在船舵上,扯着嘶哑的嗓子呐喊着下达一条又一条命令。 不知道过了多久,风浪终于过去,海面平静了下来。 但所谓的平静,也只是相对而言。 海浪依然有五六尺高,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 不过对于这群劫后余生的船员来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风平浪静了。 陈永和却顾不上休息,大声喊道: “马上清点人员和物资,看看有多少损失。” “联系另外两艘船,确定他们的情况。” 大家也知道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统计。 很快就有了结果。 物资倒是没有损失,船体也没有什么大的损伤。 但有两个人永远离开了大家。 一个人绳子断裂被甩进了海里,一个人头部撞在柱子上,被活活撞死了。 两个人的折损,让大家的情绪有些低落。 很多人开始后悔,为什么要出来冒险? 事实上,陈永和也有点后悔。 不过他不是后悔出来冒险,而是觉得太莽撞了。 第一次冒险,不应该走这么远。 他们从朝鲜王国出发,先是去了苦叶岛,再去了虾夷。 在那里得到了鲸海(日本海)之王松下纯太郎的帮助,并拿到了极北海域的部分海图。 之后他们从虾夷出发,顺着北部的岛链到达了传说中的流鬼国(堪察加半岛)。 在这里休整了一些时日,并打听清楚了周围的环境。 得知北方天气寒冷他们决定转向,从流鬼国往东探索。 一开始运气很好,时不时的就能碰到一座礁石岛屿什么的。 每隔几百里,都能有一座大型岛屿,上面有动植物果腹,最关键的是有淡水。 有些岛屿上甚至还有人居住。 这让陈永和他们大受鼓舞,很显然这是一条岛链,顺着岛链往前走很可能会有大收获。 然后他们很快就遭遇了第一次打击。 大风暴来了,风浪大的似乎要把船狠狠的拍进海底。 还好,当时他们正在一座岛屿上休整,幸运的避过了风浪。 当时他们还没当回事儿,以为就是一场罕见的风暴而已。 等风浪平息,就继续出发了。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情况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这里的风暴太频繁,风浪也太大了。 而且越往深处走风浪就越大,平常的日子都能有三五尺的风浪。 如果不是时不时出现的岛屿,以及在这些岛屿上生存的人类,他们早就退回去了。 这些岛屿上土著,靠着狭小的木舟都敢出海捕鱼,去别的岛屿进行交流。 他们有三艘大船,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凭什么不敢前进? 就是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们咬牙前行。 一路上走走停停,几个月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期间不知道多少次偏航,陈永和他们靠着丰富的经验,又一次次的找回方向。 有二十四名同伴,因为种种原因死亡。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具体有多远,更不知道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 人的韧性也是有极限的,尤其是在前途未知的情况下。 更何况,就算找到了新大陆又能如何? 沿途风暴如此汹涌,他们还能回去吗? 越来越多的人打起了退堂鼓。 陈永和又是利诱、又是威胁,用尽了办法才将大家安抚下来。 但随着又有两名同伴死亡,这股情绪终于爆发了。 就在他们度过风浪后的第二天,半数船员找了过来。 大家没有闹,也没有争吵,只是这么静静的看着他。 陈永和却知道,是时候给大家一个交代了。 不过都走到这里了,就这么返回他心有不甘。 于是就做了最后的努力:“七天,如果七天后还没有发现,咱们就返航。” 毕竟当了这么久的船长,还是有一定威信的,见他给出了准确时间,大家也没有再闹。 一天……两天……三天…… 依然没有任何发现,传说中的海岸线也没有出现。 大家都已经做好了返航的准备。 然而陈永和看着手中的海图,以及上面新标注的岛屿大笑起来。 笑声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大家都担忧的看着他。 莫非压力太大,将自己逼疯了? 大家都担心不已。 陈永和无视大家担忧的目光,举起手中的海图,大声说道: “兄弟们,你们看这里……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众人都疑惑的看去,却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其中一个人挠了挠头,不确定的道: “这里岛屿似乎变多了……挨的也很近。” “砰。”陈永和一拍桌子,大声说道: “对,就是变多了,以前三四百里,五六百里才有一座岛屿。” “可是最近几天,几十里就有一个岛屿,百里范围就有一座能供人生活的岛屿。” “这说明什么?说明前方就有一座岛屿群。” “想想南洋的环境,岛屿群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离大陆不远了。”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大家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变得忧心忡忡起来。 略微一想就知道原因了。 大家以为他故意找借口不想回去,更怕他反悔不愿意遵守约定。 他心下苦笑,再次强调。 七天后,如果大家不同意继续前行,就准时返航。 如此,大家才算放下心来。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 岛屿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走出几十里就有一座岛屿,而且还是比较大的那种。 风浪也越来越小了。 这下就算反应再迟钝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有靠近大片陆地的地方,海面才会比较平静。 现在的情况意味着,他们至少靠近了一座大型岛屿群。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精神大振。 莫非真的找到了陆地? 不说新大陆,就算是南洋那样的岛屿群,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啊。 陈永和抓住机会,游说众人继续往前走。 “都走到这里了,就此返回你们甘心吗?如何向死去的兄弟们交代?” “现在岛屿变多,风浪变小……何不趁机再往前探索一番。” “不论前方是什么,对自己,对死去的人,都是一个交代。” 总之,这番话确实说动了大家,继续前行。 半个月后的一天,风平浪静。 陈永和正躲在船舱睡觉,忽然被一阵吵闹声吵醒: “快看……快看……那边……那边……陆地……” 陈永和眼睛都没来得及睁开,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夺门而出。 来到甲板上,发现这里已经站满了激动的人群。 他顺着大家的目光看去,只见一道无边无际的海岸线出现在前方。 ----------------- 洛阳码头,一支船队缓缓靠岸。 朱棣、徐妙云、徐允恭、道衍等人鱼贯而下。 早已等待多时的朱雄英、陈景恪和朱高炽上前迎接。 双方见过礼之后,趁着朱棣和朱雄英叔侄叙旧,陈景恪走到徐允恭面前,重重一拳砸在他肩膀上。 “你个混账,终于舍得回来了。” 朱雄英扭头说道:“把我那一拳也锤回来,揍狠一点。” 正忐忑不安的徐允恭心中一松,激动的道: “我……对不……” 他刚开口,陈景恪就再次重重一拳砸在他肩膀上: “这是太子让打的,别怪我。” 同时也把他道歉的话砸了回去。 徐允恭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把到嘴边的话换成了: “好好好,你打击报复,这个一拳我记下了。” 陈景恪冷笑一声,故作不屑的道:“就你?呵……” 旁边的徐妙云见此,也放下了担忧。 作为亲姐姐,她知道当初发生了什么,也知道这些天自己弟弟一直在担心什么。 换成是别人,她肯定会劝徐允恭,做不了朋友就不做,谁稀罕。 作为魏国公长女、燕王妃、未来皇后的姐姐,她是有资格说这个话的。 然而,对面那俩人是例外。 一个是太子,未来的皇帝;一个是大明的掌舵人。 她引以为傲的身份,在这俩人面前都不起作用。 关键是,和这俩人关系处不好,未来……堪忧啊。 一路上她也在想办法,如何化解之前的不愉快。 只是任她再聪明,也有点束手无策。 不过还好,太子和陈伴读宽宏大量,事情就这样轻轻揭过了。 对这个结果,她自然非常开心。 简单的寒暄过后,众人就登上马车前往内城。 路上,徐允恭给陈景恪讲了一下白英的事情: “白郎
相关推荐: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吃檸 (1v1)
凄子开发日志
盛爱小萝莉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烈驹[重生]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取向狙击
醉情计(第二、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