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侯爷的掌心娇是朵黑心莲 > 第269章

第269章

下令停止征收所有的苛捐杂税,连人头税都免了,现在除了田税再无别的赋税。” “那真是几千年没有过的善政。” “我们老百姓只是见识少,又不是真的不知道好歹。” “这样的明君,感谢还来不及,怎么会去恨他。” 远处的几个老农见他们聊天,也好奇的凑了过来。 纷纷打开话匣子,述说着以前的苦,以及今日的甜。 总之,话里话外对目前的生活非常的满足。 对太上皇和皇上,更是感恩戴德,期望他们都能长命百岁。 “大明合该坐拥天下,太上皇、皇上还有太子,都是明君啊。” “三代明君,未来的日子能有多好,不敢想,不敢想啊。” “对对对,还有太子殿下,别看年龄小,将来肯定是明君。” “我们南方的血吸虫病,哎呀当年把我们祸害惨了,多亏了太子才给治住。” “要不都说太子是天命圣君吗,还有陈伴读也是天命贤臣。” “织布机就是陈伴读改良的,用了新梭子,织布比以前快了十倍。” 朱元璋的脸色好转了不少,但还是感觉火辣辣的。 因为按照他的本心,巴不得多征税,从来没有考虑过减税的事儿。 这些惠民政策,都是陈景恪力主之下才推行的。 但老百姓不知道这些啊,将功劳归在了他身上,对他感恩戴德。 妥妥的属于白捡的便宜。 当然了,朱元璋的强势,才是这些政策落实的主要因素。 在这件事情里,他的功劳并不比陈景恪小。 可是对于他来说,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后来的功就忘记之前的种种苛政。 所以,他依然觉得羞愧。 马娘娘见他脸色有所好转也放下心来,继续问道: “朝廷强制拆分宗族,将部分百姓迁到北方去,听说民间反对声音很大?” 那老汉顿时就乐了:“嘿……说起这事儿才好笑。” 另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也乐呵呵的道: “可不是咋地,很多人的亲戚朋友都被迁走了。” “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没少骂朝廷。” “后来朝廷将腾出来地分给剩下的人,就没人骂了,都夸朝廷政策好。” 众人都笑了起来。 什么邻居,什么亲戚朋友,有地重要吗? 他们不走,我啥时候才能分到地? 最初的那个老汉说道:“我家以前没地,只能给人家当佃户。” “就是那次迁徙人口,朝廷给我家分了八十亩水田。” “看到这两只羊了吗?就是去年才买的,家里还喂了好几只鸡。” “以前地里的一根草都是别人家的,上哪养得起羊啊。” 其他人也你一言我一语的述说起来。 宗族被拆分的最厉害,当地百姓突然发现,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乡绅恶霸就没了。 再加上分了地,顿时就成了新政的拥护者。 家家户户分了地,养起了猪羊鸡等家禽家畜。 自己当然是舍不得吃的,都是卖给有钱人家。 不过有了钱,逢年过节还是能见到一些油腥的。 总之就是,洪武十六年十七年之后,百姓的日子就变好了。 马娘娘听的欣慰不已,老朱也终于恢复常态,重新加入进来。 众人一直聊到半晌午,那几个老汉各自起身离开,不一会儿一人提着两个罐子重新回来。 “聊着聊着就到了用饭时间,老弟、弟妹你们别嫌弃,一起用一点如何?” 远处的汤和见状就想过来,被朱元璋摆手给阻止了。 “哈哈,谢谢几位老哥,那咱就不客气了。” 这会儿民间依然是一日两餐,早上起来干半天活儿吃第一顿饭。 有些人是再干半天吃第二顿饭,还有些人则是干完一天活,晚上回家之后才吃第二顿。 因为吃完饭就睡觉,早上起来又饿了。 百姓就会觉得浪费,往往都是对付两口就当是吃过了。 所以仔细算起来,每日只吃一顿半饭。 这就导致百姓普遍营养不良,大街上十个人有九个是麻秸秆。 几人打开一个瓦罐,里面装的是水。 怕两人不懂,一个老汉解释道:“这是开水……血吸虫会在水里产卵生长,我们这里现在都喝热水。” 另一个老汉紧接着附和一句道:“这也是分了田的好处,以前没有柴,谁家都不舍得喝热水。” “现在有田了,稻谷的秸秆可以当柴烧,一年都烧不完。” 老朱不禁想起了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此言大善啊。 为了防治血吸虫,要喝热水。分了田百姓才有柴火烧,才能喝得起热水。 一环扣一环啊。 大家匀出一个碗倒满水递给老朱:“老弟别嫌脏,凑合着用一用吧。” 老朱大笑道:“哈哈,老哥这是把咱当那些享清福的大老爷了,咱也是泥腿子出身呢。” 几个老汉笑而不语,你们两口子真当俺们老汉眼瞎是吧。 老朱也知道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也不在多言。 接过碗大口喝了起来,没有一点嫌弃的样子。 见此,几个老汉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哈哈,现在我信了,老弟你是真的吃过苦的。” “是啊,换成别的老爷,看到我们的碗眉头都快拧成疙瘩了。” 说笑间,几个老汉动手打开了第二个罐子。 朱元璋好奇的探头看去,却发现里面竟然是一个个的菜团子。 说是菜团子也不合适,大概有十分之一左右的米,算是米菜混合的饭团子。 这玩意儿他太熟悉了,穷的吃不起饭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口粮。 或者说,这就是以前老百姓的日常吃食,只是多加了一点米。 可是…… “几位老哥,刚才咱不是说日子有所好转吗?为何还要吃这些东西?” 最初那个老汉笑道:“老汉就是贱命一条,吃不了好的,这些东西已经足够了。” 花白头发老汉说道:“是啊,你看看这菜团子,可都是最肥的野菜,没有一点草根。” “我还咬牙掺了一把米……哎,浪费,太浪费了。” 另一个秃头老汉说道:“都被白米饭养刁了,以前草根树皮都吃不上,现在这么好的饭还嫌弃。” 几个老人见老朱不信,纷纷说起家里的情况。 “我家这五年时间盖了三所房子,地基足足用了五十层砖。” “盖完这些房子,现在家里还余下一千多斤稻谷。” “那可是一千多斤上好的稻谷啊……以前哪敢想这样的好日子。” 百姓的房子,日子稍微好一点的用土坯,最多地基用三五层青砖,防止水浸泡。 日子差的直接用泥垒,日子再差的就只能露天睡了。 能用得起青砖的,那都是大户人家。 用五十层青砖打地基,足见他们家的日子确实不错。 “我家男丁少,倒是没盖那么多房子,不过我两个闺女嫁人的时候,家里穷没给嫁妆。” “女人出嫁没嫁妆,在夫家就直不起腰杆子做人。” “我给每个闺女补了三千斤稻谷做嫁妆,现在夫家都拿她们当宝。” …… “我家置办了不少家具,又买了一头牛,现在家里也有余粮。” …… 朱元璋总算听明白了,这些百姓普遍分到了六十、七十、八十亩不等的土地。 别觉得多,古代采用轮耕制,且产量很低。 一半田耕种,一半田休耕养肥,所以真正产粮的只有三四十亩地。 昆山属于南方,水稻一年两熟。 早稻产量高,亩产在一百八九到两百斤,晚稻产量低在一百斤左右。 一亩地一年能收获三百斤不到,三四十亩地也就是一万斤左右。 除去种子粮,再交过田税,能落下六七千斤的样子。 这些粮食单纯用来吃,一家子撑死也吃不完。 但换成钱去做别的事情,比如盖房子,就显得不够看了。 游戏世界,造出一个农民丢在田地里,时间到就能产出粮食。 然而现实世界不是如此,想要活下来需要的因素更多。 总而言之,还是以前太穷了,家里什么都没有。 现在有钱了就要从零开始置办,处处都要钱。 这六七千斤粮食,又显得如此的微薄。 五年时间才算是让家里有一点余粮,并不奇怪。 这还是没人生病的情况,要是倒霉一点,家里有个三灾五难的,可能还是一无所有。 江南底子比较厚尚且如此,其他较为贫穷底子薄弱的地方,情况只会更差。 这也是为何陈景恪力主休养生息的原因。 第355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 了解过真实情况,老朱也不在说什么,接过菜团子就吃了起来。 酸涩带着一股咸味儿,没有一点油腥,口感寡淡难以下咽。 可是老朱和马娘娘却面不改色,津津有味儿的全吃了下去。 这让几个老汉更加的高兴,这两口子虽然现在富贵了,却不是忘本的人,不错不错。 所以吃完饭,大家也没有散开,继续聊了起来。 “老弟不好好在家享福,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老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借口:“家里开了布庄,苏州府的棉布丝绸那是有名的好,我来采购一些回去。” 家乡被夸,老汉们非常高兴:“老弟是有眼光的,我们这里的丝绸棉布,都卖到海外去了。” “我的婆娘、儿媳妇,全都是织布能手,每年卖棉布赚的钱,都快赶上二十亩水田的产量了。” 老朱眉头一挑,说道:“哦,卖布的收入能有这么多?” 老汉信誓旦旦的说道:“有,怎么没有。” “村子里每天都有商贩过来采购,棉布还在织布机上,就被人订走了。” “要不是老汉手笨,恨不得自己一天十二个时辰坐在织布机上。” 秃头老汉抱怨的说道:“就因为棉布能卖钱,现在我们这里好多人家都不种粮食了,改种棉花。” “这些人呐,就是见钱眼开,才过几天好日子就瞎折腾。” “都不种粮食了大家吃什么?遇到灾年,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提起此事,一群老人都骂骂咧咧的。 尤其是改种棉花的,大多都是军户安置村以及外族安置村落,更是让着群老人愤怒不已。 “上好的地都给他们糟践了,要是给太上皇他老人家知道了,一个个把他们的头给摘了。” 朱元璋和马娘娘只能无奈安抚。 这本身就是朝廷的政策,他们还真不能说什么。 当年军制改革,将军户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江南安置的也不少。 军队消息是较为灵通的,尤其是朱雄英搞的抚慰使计划和陈景恪的文明治军计划。 在给军人上政治课的同时,难免会讲一些别的。 所以军队在思想方面反而比较开放。 思想更加开放的军人自然会影响到家属,所以这些军户村子,比起传统村庄也更加开放。 普通的村子,还在为多收了三五斗粮食开心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转型种经济作物了。 苏州府的丝绸天下闻名,他们就养蚕缫丝。 因为海贸兴起导致棉布紧俏,他们就改种棉花搞纺织业。 至于异族村落,则是一些投靠大明的蛮夷部落,被打散安置在大明各地。 比如辽东各族,比如一些内附的蒙古部落。 还有一些是本地的蛮夷部落,在大明的各项政策保障下,迁徙到平原地区定居。 朝廷给他们取汉名,穿汉族服饰,吃汉族的食物,周围接触的也全是汉人,最多一两代人就变成汉人了。 啥,害怕他们作乱? 不好意思,异族村落旁边就是军户村,乱一个试试。 异族普遍不善农耕,相比起种粮食,他们反而更喜欢种桑养蚕。 于是当地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普通农村主要种粮食,挤出一些边角的地方种植一些棉花,或者种植几颗桑树。 军户村子棉花和桑树种的都有,异族村子则以种桑居多。 军户村和异族村自己的粮食不够吃,就拿钱去买普通村子的粮,属于是三赢局面。 然而对于世代为农的老农民来说,如此好的田地竟然用来种棉花和桑树,简直是暴殄天物。 换成几年前宗族势力还没有被打散之前,搞不好会因此发生械斗。 现在吗,一边骂对方是蠢货,一边高高兴兴的把粮食卖给对方。 买粮食的人多了,粮价自然就涨,能多卖钱当然高兴了。 关于南方人把良田拿来中棉花和丝绸,也是朝廷有意引导的,相关技术就是朝廷给的。 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经济。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多的良田改稻为桑为棉,会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呢? 放在以前肯定会,现在完全没啥影响。 北方现在也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已经能自给自足,不再需要朝廷补贴。 这就大大减轻了朝廷的粮食压力。 然后就是对南洋的开发。 交趾已经逐渐稳定下来,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大明供应粮食。 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以及南洋诸岛屿,也学会了用粮食从大明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 为此,朝廷还做出了一个规定: 大明商船出海归来,必须要有三分之一的空间装满粮食,封顶三千石。 事实上,这个封顶限制完全是多余的,海商巴不得多运一点粮食回来。 原因很简单,他们出海的时候船舱装满了货物,回来的时候船舱几乎是空的。 现在的世界贸易,大明是单方面的商品输出国。 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糖、玻璃等等商品,畅销全世界。 可是其他各国的商品,大明都不感兴趣——香料除外。 前世直到清朝末年,西方工业国拿中国都没有什么办法。 英国因此恼羞成怒发动鸦片战争,用武力逼迫满清政府做不平等贸易。 现在是大明初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一船船商品运输出去,拉回来的是金银铜贵金属,外加一点当地的特产。 有些聪明的,已经开始在当地采购原材料,运回大明卖给作坊主,生产成商品再卖出去。 还有些人被逼无奈,连生铁都采购,拉回来重新熔铸卖给朝廷。 但工业化之前,全球生产力都不咋地,哪有那么多原材料给他们买? 所以,大多船都是空着回来的——不,是拉着一船的压舱石回来的。 大明需要粮食,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 反正船空间多的事,能买粮食拉回来也好啊。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在南洋采购大米,顺路带回大明出售。 虽然利润不高,但也比空船回来要强的多不是吗。 这其实也是陈景恪商业计划的一部分,他很清楚粮食安全才是底线。 无论做什么,都要先保证粮食供给。 本国发展工商业会影响粮食生产,那就去国外采购。 事实上,大明户部已经是目前最大的粮商。 每年从各地采购新粮填充各大粮仓,再将各粮仓内的陈粮流入市场平衡粮价。 海商运回来的粮食,主要流入民间市场。 多了一个粮食来源,更有利于控制粮价。 至于如何确保粮价,那简直不要太简单。 可以通过行政和商业两个手段。 用行政命令规定各种主要口粮的价格区间,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否则以操控物价的罪名法办。 商业手段,自然是朝廷用海量的粮食,来平抑物价。 大明有义仓、储备仓等各种粮仓,交趾、楚国等地都是产粮大区,朝廷随时可以动用船队运输粮食。 粮食想要多少有多少。 就算这些手段最后都失效,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屠刀。 至于大批外粮涌入会不会压低粮价,导致谷贱伤农,这不需要担心。 至少现在大明的粮食储量,还没多到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 而且朝廷未雨绸缪,已经在引导百姓饲养家禽家畜。 解决肉蛋奶的问题,也要从点滴积累的。 至于效果吗,只能说比不提倡的时候要强一些。 主要是百姓穷怕了也饿怕了,是舍不得用粮食来喂养牲畜的。 除非大明能够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不闹粮荒,百姓习惯了不缺粮的日子才会这么做。 只能说,任重而道远啊。 这些深层次的计划,自然没必要对几个老农说,说了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 对于他们的抱怨,老朱和马娘娘只是附和几句,并没有发表太多看法。 不过他们也只是抱怨几句,并没有特别生气,自家的地产粮够吃才是最重要的。 人家的地想种啥就种啥。 接着几人又聊起了别的事情,从各种惠民政策,到民间的现状,再到东家长西家短,想起什么就说什么。 老朱要的就是这些信息,听的非常用心,时不时的就插嘴问几句。 大家话语里对当前生活非常的满意,对皇帝也是感恩戴德。 这让老朱非常的高兴,目前大明的状况,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毫不夸张的说,比他想象中的所谓盛世,还要好很多倍。 而这,才只是陈景恪计划的开端。 每每到这个时候,他就由衷的庆幸。 还好当初遇到了陈景恪,还好选择了给他一个机会。 否则哪会有今日的盛况。 当然了,目前远未到十全十美的地步,缺点依然很多。 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缺医少药。 周围几个村子,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医师,只有两个跳大神的。 最近的一个医师,还在十几里外的镇子上。 医术还不咋地,只能治一下普通的风寒、拉肚子之类的小病,而且

相关推荐: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   吃檸 (1v1)   蔡姬传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差生(H)   鉴昭行   氪金大佬和菜鸡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