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新。 比如,凡是有犹大犹教存在的地方,都不会受到妈祖庇护。 船上有相关物品? 对不起,妈祖不保佑你。 当陈景恪看到这一条的时候,彻底放下心来。 妈祖亲自下场,犹大这辈子都别想进入中国文化辐射的海域。 以华夏今日今时的世界地位,尤其是在贸易圈的地位,约等于他们告别了海洋。 在大航海即将到来的时代,无法下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尤其是对犹大这样靠商业生存的流浪族群,后果更是致命的。 而且别忘了,这个时代基教也同样反犹。 如果东方的反犹信息传到西方,他们会怎么做,相信不用多说。 说个冷知识,大家都认为伊教极端。 然而事实上,在过去的千年里,伊教对犹大相对来说是比较的。 讽刺的是,几百年后犹大反噬宿主的本性再次暴露。 他们还说出了那句很著名的笑话:犹大被屠杀的时候,没有得到过任何帮助。 实在是让人笑拉了。 宗教方面做好准备之后,陈景恪终于展开了下一步的行动。 将编写好的《犹大书》刊行天下,并且售卖价格极低。 很多读书人奔着陈景恪的名声,购买了此书观看。 然后他们震惊了。 不是震惊于世界上竟然有这样卑劣的族群,而是震惊于陈景恪的狠辣。 你和这个犹大到底有什么仇啊? 竟然将人家给抹黑到这种程度? 是的,大家普遍并不相信书上的内容。 虽然我们华夏看不起蛮夷,可那也不是因为他们多么邪恶,而是因为他们愚昧落后。 你这书里,将犹大描写的简直十恶不赦。 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族群? 肯定是他们得罪过陈景恪,所以他才会如此不要脸的抹黑。 而且还将蒲氏和犹大放在一起,更是荒谬。 锦衣卫去查蒲氏的原因,也终于有了。 肯定是陈景恪干的。 为了泼脏水,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对于读书人的看法,陈景恪并不理会,完全没必要。 因为很快他们就会知道,这上面的东西都是真的。 接下来,陈景恪给几个市舶司写信,以后所有的船只上都必须有这本书。 每一个出海的船员,都要熟悉上面的内容。 否则,不允许出海。 这一下文官集团终于坐不住了。 一开始陈景恪利用宗教、刊印书籍,去针对一个族群,大家还能装作没看到。 哪怕他利用了锦衣卫去查,大家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在竟然要利用行政系统强行推广此书,那绝对不行。 一来是触动了行政系统的利益。 二来我华夏虽然骄傲看不起蛮夷,可如此针对一个族群,也非仁者所为。 但是,等他们拿此事弹劾陈景恪的时候,早有准备的朱标也拿出了一份调查报告。 “这是锦衣卫的调查报告,《犹大书》上记录之事基本为真。” “背叛南宋,屠杀南宋宗室和士大夫的蒲氏,就是潜伏在华夏的犹大领袖。” “哗……”这下群臣不淡定了。 赶紧接过调查报告看了起来。 锦衣卫是得到了陈景恪指点的,跑到南方港口城市,找各个部族的胡人调查。 得道的情报五花八门,有说犹大好的,也有说他们不好的,还有无所谓的。 关于同一件事情,甚至能出现许多不同的看法。 这是正常的,大家站的立场不同,接触到的信息也不同,看法也就千差万别。 但锦衣卫将情报汇总之后发现,陈景恪之前说的那几次种族灭绝事件,都真实存在的。 他们左右横跳,攀附一个又一个强者,也是真实存在的事情。 至于蒲氏那边的情报…… 蒋瓛是个聪明人,很清楚上面想要什么样的证据。 尤其是还得到了陈景恪的暗示,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蒲氏的后人就供出了很多所谓的隐蔽信息。 他们确实是大食国犹大,祖上迁徙大宋,想要在这里获得一块土地建国。 只是华夏重农轻商,他们蹉跎几代人都未能如愿。 一直到蒲寿庚时期,靠着钻营和犹大集团的支持,终于进入了官场。 甚至一度成为参知政事——这是能左右军国大事的中枢高官。 他们终于看到了建国的曙光。 可惜南宋自身难保,他们眼见事不可为,就背刺南宋投降元朝。 蒋瓛是审讯高手,更知道什么样的口供容易取信于人。 他审问了很多蒲氏族人,拿到了很多口供。 有些人的口供啥都不知道,有些人的口供乱七八糟,有些人的口供则说的比较有条理。 但人就是这样,高度相似的口供,会怀疑是伪造的。 杂乱的口供,大家反而觉得更加真实。 文官们看到这份前后矛盾的口供,果然没有怀疑。 并且很快就从这些口供里梳理出了有用信息。 蒲氏确实是犹大……一切都是为了找一块土地建国。 当这两条信息被确定,剩下的已经不重要了。 此时,他们只有一个想法:犹大必须死。 第333章 永恒的变 问:儒家会讨厌犹大和犹教吗? 答:会,他们会非常讨厌,甚至将其视为异端。 儒家主张仁德,犹大搞种族灭绝。 儒家讲礼仪道德,犹大道德沦丧。 儒家讲究忠义,犹大背信弃义。 儒家重农抑商,犹大以商业为生。 儒家……犹大…… 可以说,不论是从行为还是思想,亦或者是经济模式上,儒家和犹大都背道而驰。 如果双方没有直接关系,以当前儒家的保守程度,大概率会轻蔑的说一句: 蛮夷之辈,不通教化,愚昧无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可现在双方产生了交集。 犹大支持蒲寿庚窃取华夏之地,想来一手鸠占鹊巢。 他们还背叛了儒家最喜欢的宋朝,杀死三千多宋朝宗室。 关键的是,当时跟随宋室南逃的士大夫,也全被他们杀了,数量无法统计。 被杀死的士大夫里面,很可能就有大家的师长先辈。 这就不一样了啊。 切肤之痛啊。 再联想到《犹大书》里记录的种种劣迹,这犹大简直就是儒家思想的反面。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朝堂上。 当确定书里的内容为真,文官集团瞬间就改变了立场。 查的好,此等卑劣的族群必须消灭。 于是朱标顺水推舟,下令将犹教列为邪教加以打击。 并且还下令,将《犹大书》刊行天下,让世人知道这个族群的真实嘴脸。 万不可使我天朝百姓被欺骗。 早朝上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扬开来,民间沸腾。 啥? 那本书里写的都是真的,不是陈景恪故意抹黑? 犹大的行径比书里写的还要恶劣千百倍? 最开始大家还都有些将信将疑。 还是那句话,个别人邪恶大家能理解,整个族群都如此卑劣,实在超出了世人的认知。 关键他们还一直如此卑劣,从未改变过。 等证实这不是谣言,而是真实的时候,大家的情绪瞬间被拉满。 这样卑劣的族群,必须要撵出大明。 其中尤以儒家读书人最为激进,甚至喊出全部诛杀的口号。 他们不光喊,还写文章为此定性。 这可一点都不夸张,前文已经说了。 前世因为蒲寿庚背刺南宋,屠戮宗室和士大夫,一直被明朝文人唾弃。 文人的喜好影响到民间风气,导致有明一朝,民间对犹都不友好。 现在陈景恪编写了《犹大书》,重点强调了某些东西,这种厌恶情绪直接被拉满了。 如果再有人煽风点火,让儒家喊打喊杀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至于是谁在背后火上浇油,陈景恪表示我不道啊。 我正忙着教导朱樉呢,没空管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作为治国思想的儒家出手,等于是为事情定了性。 犹可灭。 然后佛道两家眼见舆论大势已成,也顺势推出了自己的补丁。 在华夏这片大地上,儒释道三家联合出手的威力有多大,想想就知道了。 大明境内为数不多的犹大,在短时间就被清空。 而且这次他们想通过改名易姓藏匿都做不到。 三家联手,他们就是藏在十八层地狱,都能给揪出来。 眼见反犹大势已成,陈景恪长出了口气,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舒服。 ----------------- 朱樉问道:“你很忌惮犹大?”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还要在基和伊之上。” 朱樉很是疑惑:“为何?他们的行为虽卑劣,然只要略加防范就可让他们无可乘之机。” “比起基教和伊教,那点威胁似乎不值一提吧?” 陈景恪叹道:“正因为你认为他们威胁不大,所以他们的威胁才是最大的。” 这话很拗口,朱樉却立即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越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危险,越是致命。 今日你认为他们不值一提,明天就会有人觉得针对他们小题大做。 后天就会有人放开对他们的限制。 然后,一切都将再次重演。 一旁的朱雄英也补充道:“况且对方还是一个流浪两千多年,都始终没有消散的族群,如何重视都不为过。” 朱樉表情凝重的说道:“是我太自大了。” “大明轻易就解决了境内的犹大,让很多人产生了轻视之心。” “连我都产生了这种错觉,更遑论他人,这一点你们要注意。” 陈景恪颔首道:“我知道,很快就会有进一步措施跟进。” 正说话间,仆人通报:“阿扎萨到了。” 陈景恪说道:“好了,不说这件事情了,咱们继续了解安西的情况。” 朱樉毕竟被圈禁了这么多年,世界变化很大,他需要重新学习。 有些东西跟着朱标就能学到,有些只能跟着陈景恪学。 还有些则是陈景恪请人来教他,比如阿扎萨就是被请过来的老师。 阿扎萨得知朱樉即将出任安西总督,立即就知道,这个人会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以后数十年,两人都要相互打交道。 所以,他对朱樉非常的尊敬,教的也非常用心。 深入浅出的为其讲解了西方的情况。 朱樉虽然傲慢,却也知道对方将是自己在西域最大的盟友,所以表现的也是彬彬有礼。 暂时来看,两人相处的还是很不错的。 对于大明突然针对犹大的行动,阿扎萨也非常奇怪,自然也找陈景恪问过原因。 陈景恪悠悠的道:“两千年来,犹大更换出卖了那么多任宿主,自己却传承至今,难道还不可怕吗?” “我华夏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然,提前布局针对或许显得小题大做,但也比事到临头再后悔要强的多。” 阿扎萨有些不以为然,我波斯也几度被灭,不一样传承至今吗? 陈景恪岂会猜不到他的想法,说道: “人家流浪两千年,信仰从未改变过,你们波斯人的信仰改过几次了?” “关键是,人家一有机会就搞族群灭绝,你们波斯人敢这么做吗?” 阿扎萨不说话了,不过内心里依然认为陈景恪小题大做。 陈景恪也没有多劝,听不听在于你,被反噬的时候别后悔就行了。 除了每天教导朱樉,陈景恪依然将剩下的时间用来学习儒家文化,尝试着对其进行修改。 随着改良的深入,他发现自己的进度越来越慢。 究其原因,还是学问不够深。 但这事儿也没办法求助别人,只能自己一点一点的啃。 大明的变革依然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朱标的执政思想很简单,大局方面以休养生息为主,但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微观方面的变革,依然在激烈的进行。 深化革新可不是用嘴说说那么简单,要落到实处需要付出很大的行政成本。 朱标将自己的心腹派出,去各个地方巡察监督革新工作。 五年计划工作小组,也派出了二十余支工作队,深入基层指导计划的实施。 然后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大明竟然同时有六十多个中央特派组,在全国巡视。 这还不算锦衣卫的密探组织。 可以说亘古少有。 但这些巡查组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朱元璋时期的各种变革,快速的落实到了基层。 比如苛捐杂税,很多地方依然在变相的征收,只是没有以前那么猖獗了而已。 这次也来了个彻底的肃清。 无数百姓到这会儿才知道,原来国家竟然出台了这么多惠民政策。 皇帝果然圣明啊。 都是当官的不好,皇帝制定的好政策,竟然敢藏着不实施。 随着革新的深入,老朱一家子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是节节升高。 这会儿就算朱标真出什么害民政策,百姓也只会认为是当官的瞒着皇帝干的。 压根就不会怀疑是皇帝的问题。 老朱虽然退休,但也时刻在关注着外界的信息。 得知这种情况,自然是非常开心。 对陈景恪的变革,也就更加的信任…… 五年工作计划的推进,就非常缓慢了。 这其实在意料之中,这不只是官员能力的问题,人手不足也很关键。 一个县衙才四个入品的官,其余都是吏。 这四个人还各管一摊,哪有多余的精力去搞什么工作计划? 交给下面的吏? 别扯淡了,吏基本都是本地地头蛇。 将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们,那就是帮助他们揽权。 所以只能慢慢的来。 不过对此大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并不着急。 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被大家默认为试运营和教学。 但这种靠官员自发摸索的形式,实在太过低效。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之后,陈景恪正式拿出了他的特区计划。 “特区就是以前常说的试点,不同的是,以前的试点都是临时的,特区是常设的试点。” “特区归中枢直接管辖,各种改良变革,都可以优先在这里试运营。” 朱标疑惑的道:“试点随时增设和撤销更加方便,设特区岂不是多此一举?” 陈景恪说道:“陛下,很多政策需要时间才能看出优缺点,这一点是临时设置的试点所无法做到的。” “人力有时而穷,再聪明的人,肚子里的良策都有用完的一天。” “而且,人都会受限于时代,很难看的太过于长远。” 众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向他,你说这话之前,要不要先照照镜子? 陈景恪挠了挠头,决定换个说辞:“咱们不能一直寄希望于天才的出现。” “如果天才迟迟不出现呢?世界就不转了?” “所以我们要想个办法,摆脱对天才的依赖。” 众人表情依然怪异,这话倒是没什么问题。 可从陈景恪嘴里说出来,总觉得很怪异。 一个天才要设计一种制度,让世人摆脱对天才的依赖。 这叫啥? 自掘坟墓,还是断后来者的路? 只有朱雄英,胸膛挺的笔直。 看看,看看,你们都看看。 什么才叫真正的君子,这就是。 我的好兄弟。 李善长接话说道:“你说的特区,真的有如此大的作用?” 陈景恪说道:“且听我细细道来……” “新制度优先在特区推行,通过长时间的运行,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它的优缺点。”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完善的办法。” “新区一直使用的都是新政策,总是快其它地区一步。” “它遇到的问题,将来其它地方也大概率会遇到。” “朝廷就可以提前做出应对,避免这个问题在全国爆发,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而且我们还要允许特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非原则性制度进行微调。” “这种微调就是一次次尝试……” “失败了大不了改回来,影响也只限于一地,不会引起全国动荡。” “正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尝试的次数多了,总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更何况,失败本身也是一种经验积累。” “当经验积累的足够多,正确的道路自然就出现了。” “朝廷再将这正确的经验归纳总结,然后在全国推广。” “如此一来,岂不就减少了对天才的依赖。” 众人听完皆犹如醍醐灌顶。 朱雄英一拍大腿道:“好办法啊,景恪你果然从不让人失望。” 众人也都是同样的想法,虽然在特区尝试变革依然需要杰出人才。 却将对天赋的要求拉低到了正常水准。 毕竟,陈景恪这样的人,千年也才出这么一个啊。 旁听的朱樉在赞叹之余还有些疑惑:“此法说起来也并不复杂,为何以前就没人能想到呢?” 朱标看的比较透彻,说道:“因为自古以来大家都不喜欢变,历朝历代也都将‘变’视为洪水猛兽。” “禁止都来不及,怎么会主动去探索呢。” 朱雄英语调激昂的道:“只有我大明才会主动追求变,这是我们和历朝历代最大的区别。” 陈景恪说道:“变才是永恒的,如果我们否认变,选择止步不前,早晚会被变所击倒。” “历朝历代莫不是因此而亡。” “大明接受了变的存在,在思想高度上,已经远远超过前朝了。” 关于‘变’的论证,也是他新思想的一部分,并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只不过现在还没有正式完成。 话说到这里,众人都已经被他说服。 特区制度全票通过。 不过特区自然不是说说就能成的。 从选址到制度设计,再到官吏配置,都要经过仔细
相关推荐: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镇痛
捉鬼大师
小白杨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差生(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