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庶的应天城。” “本不应该如此了解民间疾苦,为何会有如此悲天悯人的性格?” 朱元璋说道:“他身上的谜团太多了,摸不清楚。” “咱只要知道他能为大明所用,就足够了。” 马皇后肯定的道:“他这个人太纯粹了,换个人有如此能力,换成我都不会放心用他。” “可偏偏他就是让人怀疑不起来。” 朱元璋说道:“我对他放心,是因为他太善良了,这种性格成不了大事。” 马皇后点点头。 能当开国帝后,两口子可没有一个是善茬,对这一点了解比任何人都深。 陈景恪的性格,放在乱世活不过三天。 这也是他们放心用他的其中一个原因。 眼见话题就要跑偏,朱元璋又出手给拽了回来: “放宽人口限制,咱心里始终有些不放心,你给咱分析分析是否可行。” 马皇后没有回答,而是起身来到床头,将枕头拿开露出一块木板。 将木板推开,下面又是一块木板,只是这块木板上赫然有着一个锁孔。 从身上取下钥匙打开,下面是一个一尺见方的空间,里面装着一口小箱子。 将箱子取出来打开,里面全是相似的纸张,有半箱之多。 朱元璋探头看了看,说道:“都这么多了吗?什么时候咱们将这些整理成册,传给后世子孙。” 马皇后将手中的这一卷纸放进去:“现在哪有空整理这个啊,等你退位再说吧。” “况且景恪的很多思想,还需要时间来验证真假,急不得。” 朱元璋颔首道:“这些年咱有空就琢磨他的话,获益良多啊。” “不过有些内容确实很危险,咱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进行改动。” 马皇后将箱子锁起来,说道:“你改不改有什么用,别忘了你的好孙子,最终决定权在他那里。” 朱元璋苦笑道:“还真是,罢了罢了,咱就不操那份心了。” “就按照他原本的意思整理一下,然后传给乖孙吧。” “要不要改,怎么改,随他去吧。” 马皇后将箱子藏好,笑道:“这么想就对了。” “不过咱们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可以将自己毕生所学写成书传下去。” “后世子孙愿意相信哪个就相信哪个。” 朱元璋连连点头道:“这个想法正合咱的意,等咱退位了,就好好写书。” 第258章 无题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再次陷入了忙碌之中。 帝国计划需要进一步完善,淡马锡商贸之城的制度建设,雇工保护法也需要关注。 还要抽出时间给徐妙锦上课…… 可以说,每天都忙的脚不沾地。 这期间,福清负责编写的《麻六甲海盗》正式定稿,陈景恪检查没有问题之后,拿到皇宫给朱元璋看。 老朱相当无语:“你们是真闲的慌啊,写什么不好,写个海盗算什么。” “还什么海洋代表着自由,拥抱海洋就是拥抱自由。” “真是会给自己脸上贴金,贼永远都是贼,洗不白的。” 陈景恪能咋回答,总不能说上辈子特别喜欢某船长吧。 “就是希望激起大明百姓对海洋的向往……” “海洋广阔无边,光靠朝廷的力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探索。” “借助民间的力量,效率会高上许多。” 朱元璋很不以为然,民间力量能和朝廷比? 不过他也没有再说什么就是了。 一本神怪小说罢了,又没有什么反帝反大明的内容,没必要大动干戈。 “要是有空,就让福清把驸马传继续往下写,民间可是流传几十个版本呢,她才改编了几个故事。” 比起什么海盗、神怪,他更喜欢驸马传。 虽然名为驸马传,但皇帝的戏份也是很重的,且形象非常高大上,太符合老朱的胃口了。 陈景恪说道:“海盗写完就准备着手续写驸马传,素材都已经收集好了,很快您就能看到下一部了。” 朱元璋点点头,突然说道:“福清今年已经十八了……” 陈景恪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是是是,我知道了……” “那什么,殿下那边还有事,陛下您先忙,我去那边看看。” 说完落荒而逃。 朱元璋有些懵,啥情况? 不就是提了一嘴生孩子的事儿吗,又没有强迫你怎么着,至于这么害怕吗。 他却不知道,陈景恪这是前世被催婚催生给整出心理阴影了。 逃出老远陈景恪才停了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很是无语。 没想到穿越了还能被催生,还是朱元璋亲自催,压力山大啊。 不过老朱不提这一茬,他都快忘记了。 按照虚岁来算,福清确实已经十八了。 而且洪武二十年即将走完,她实岁也到十八了。 确实该考虑这事儿了。 现在外面一直疯传他是遭了天谴,虽然堵住了后来求药的人,却也带来了很多麻烦。 尤其是陈远和冯氏夫妻俩,嘴上不说,脸上写满了担忧。 不行,回去就和福清好好研究一下,用实际行动破除谣言。 ----------------- 古代出书基本属于倒贴钱行为。 没有版权保护的时代,但凡一本书火了,定然是盗版满天飞。 不,都不能叫盗版了。 因为都无所谓正版,又何来盗版之说? 所以,想要出书基本都要自费。 可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人想要出书,出书的人无不期望盗版满天飞。 皆因一个字:名。 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 出书就是立言。 对于重视历史,重视身后名的华夏人而言,意义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过陈景恪并没有操太多心,麻六甲海盗和立言之间的差距超过十万八千里,实在没必要花费太多心力。 反倒是福清比较上心,毕竟是她一字一字写出来的吗。 按照之前商量好的推广套路,先是找说书先生四处传播。 重点还是放在了沿海城市,借用了一点市舶司的力量,将此书推广到了海商群体。 确实引起了船工们的喜爱。 尤其是当里面写的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法,被证实是真的之后,这书就更火了。 几乎每个商船上,都有一套海盗小说。 这些事情陈景恪一概不知,他每天忙的脚不沾地。 以前只需要操心政务,现在又多了一项任务,造孩子。 属于劳心又劳力了,实在没工夫关心这些事儿。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很快他就听到了这本书的消息。 还是在朝堂上听到的。 有言官弹劾此书带坏社会风气,要求列入禁书行列。 把他吓了一跳,莫非这书惹出事来了? 仔细一问才知道并没有。 这个言官就是在行使自己的本职工作,闻风奏事。 陈景恪很是无语,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本来就是人家的本职工作,也不能说人家错了。 更何况这书是用笔名发表的,很少有人知道是出自他们两口子的手笔。 也不能怪言官不长眼。 朱元璋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则乐开了花,让你小子瞎折腾。 不过还是要给女儿女婿面子的,就说不过是一神怪小说而已,无需大惊小怪。 此事就此揭过。 那个言官也没有揪着不放。 这事儿说白了不值一提,但言官风闻奏事,就是要将社会上一些比较大的动静汇报给皇帝。 他汇报了,本职工作完成了。 皇帝也处置了,就没必要穷追猛打。 不过能被言官拿到朝堂上弹劾,也足以说明海盗火了。 退朝之后,陈景恪去了解了一下情况。 发现这本书确实火了,只是火的方式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在社会的上层,属于黑红。 毕竟海盗确实不受待见,但故事性确实强。 大家属于是一边鄙视,一边偷偷的看。 看完就凑在一起贬低。 在中下层就是真的火了,普通百姓才不管主角是什么人,故事好看就行。 但要说这本书在哪个群体最受欢迎,毫无疑问是沿海地区的百姓以及海商群体。 至于原因,就不多赘述了。 但要说这本书带来最大的影响,不是促进了海盗行业的发展,也不是吸引大批百姓向往大海,而是妈祖的祭祀。 本来妈祖祭祀,只在东南沿海几个港口城市流行。 随着这本书的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神灵。 更多沿海城市的百姓,开始自发的信奉妈祖。 尤其是很多海商,本着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出钱出力修筑妈祖神祠塑造神像。 更是刺激了妈祖信仰的推广。 要说反应最快的,非道教莫属。 龙虎山立即抓住机会,将妈祖请进了龙虎山祭祀,随后东南道教各分支也相继效仿。 妈祖正式成为道门正神,让妈祖祭祀更加规范化。 后来这本小说随着海商的足迹流传到了海外,南洋各岛屿上也相继出现了妈祖祭祀。 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度,也有了它的信仰。 还有一点是陈景恪始料未及的,那就是海盗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剧情构造,影响了后来小说的发展。 在未来被捧上了极高的位置。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得知海盗小说火爆,尤其是想要推广的内容都被重视,陈景恪就彻底将这件事情给放下了。 ----------------- 没过多久,新的宗藩体系规则率先被制定出来。 里面更细致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军事、外交、商业等方面。 以前大明和藩属国之间,更多的只是名义上的宗藩关系。 藩属国名义上称臣,大明天子承认其国家的地位。 除了礼部制定了一套朝觐标准,就在没有别的制度方面的约束了。 而这套宗藩规则的出台,意味着大明和藩属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这套全新的宗藩法,群臣都给予了支持。 虽然他们不知道帝国计划,却也知道这套新规则的好处。 到了这会儿就算再傻的人都知道,大明要对外扩张,要将皇子封到本土之外的土地上当王。 那么之前旧有的宗藩制度自然就不适用了,出台新法案是很正常的。 而且这套新法案怎么看都对大明有利,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唯一受伤害的,可能就是之前的那些异族藩属国了。 但可惜的是,面对大明的强势他们连反对意见都不敢提,就这样全盘接受。 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在鸿胪寺设置了一个外遣官的职务。 该官吏常年驻扎在藩属国,监督各藩属国执行新规的情况。 让各藩属国叫苦不迭,却又不敢拒绝,别提多难受了。 所谓外遣官,其实就是现代各国普遍存在的驻外大使。 陈景恪给朱元璋讲这玩意儿的时候,被狠狠的嘲讽了一番。 什么驻外大使,懂不懂什么叫宗主国? 咱派使节过去,那都是宣布圣旨,监督指导工作,不是为了什么方便沟通交流。 不过,老朱虽然嘴上傲娇,行动上还是很老实的,就在鸿胪寺设置了这么个职务。 -----------------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十月,北伐大军正式班师回朝。 朱标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随后就是献俘仪式。 朱元璋亲自去祭祀苍天,以表功绩。 之后就是盛大的庆功宴…… 冯胜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灭了高丽他的功绩直追徐达,一时间是真的风光无比。 其次就是蓝玉了。 这次北伐看似劳师动众,实际上没打几个硬仗。 最大的一场硬仗,反而是他率军突袭庆州一战。 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庆功宴上的二号功臣,不知道多少人围在他身边说着恭维的话。 其他立功的将士也都笑的合不拢嘴。 与之相反的,是被邀请来观礼的诸多藩属国使节。 心情无比的沉重。 然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顺从。 祈求大明君臣看在他们恭顺的份上,能容许他们继续存在。 这些都略过不表,对于陈景恪来说,他更关心的是自家好兄弟徐允恭。 “黑了、胖了……看来在军中的日子过的还不错。” 徐允恭的变化很大,皮肤变得黢黑粗糙,身材却更加的魁梧,还多了一股剽悍之气。 “看来还是军中更锻炼人啊。” 见到好兄弟,徐允恭也非常高兴,滔滔不绝的介绍起辽东的情况: “那里真是好地方啊,野外到处都是猎物。” “随便一个水洼,里面都有成群的鱼。” “野兔子都不怕人的,你看着它,它也看着你。” “尤其是一种叫傻狍子的……” “土地也非常肥沃,那黑土用手一捏都能滴出油来。” “只可惜,冬季太冷又太漫长,不适合居住。” 陈景恪心下也向往不已,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前世经过大开发之后,这种情况基本消失,他也只能在书本上看一看这样的描写。 但要说多喜欢这种环境,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真要让他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开发后的环境。 谁要是说喜欢这种原生态,就先去深山老林里待几天,出来后看还能有几个坚持不改的。 “辽东始终未能得到开发,不是因为气候寒冷,而是因为动乱。” “等彻底平定草原,辽东也能安定下来了,到时朝廷会着手进行开发。” 徐允恭点点头,没有多关注此事。 他心思全在用兵打仗上面,不想插手内政方面的事情。 给陈景恪说这些,也不过是觉得那里环境独特而已,并不是要讨论如何治理这块地方。 接着他就将话题转到了军事方面。 “纳哈出虽然投降,但他手下很多人并不想投降,只是被裹挟身不由己。” “很多降将降卒中途逃走,甚至有一支想要劫掠运粮队,差点酿成大祸……” “虽然后来我们加强了防范,但局势还是非常混乱。” “朝鲜的情况要好的多……没有册封朝鲜王的时候,也是叛乱不止。” “后来恢复朝鲜国号册封朝鲜王,局势反而平定了。” 陈景恪说道:“都是为了利益罢了。” “最开始他们以为大明要在那里建立郡县制,那简直就是在要他们的命,自然会跳出来反抗。” “后来发现大明恢复了朝鲜国号,依然重用原本的权贵。” “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自然就不愿意反叛了。” 徐允恭点点头,说道:“使节团的作用也很大,冒着危险去游说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不少人为此牺牲。” “后面又帮助新建的朝鲜国梳理政务……” “我们能顺利撤军,他们居功至伟。” 陈景恪心情沉重了几分,说道:“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的,封赏会如数交到他们的家人手上。”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忽然问道:“你见到方孝孺了吗?他现在如何了?” 第259章 乱认祖宗 说起方孝孺,徐允恭一脸的敬佩,道: “方先生真国士也。” 陈景恪虽然有各种渠道,可以获得朝鲜那边的信息,但毕竟远隔重洋,了解的并不细致。 见徐允恭都如此敬佩,非常的好奇: “哦,他都做了什么?竟让你如此夸赞。” 徐允恭娓娓道来,将事情大致讲了一遍。 最初的时候,高丽很多人心中是非常仇视大明的。 一些原本亲大明的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从而走上了敌对之路。 甚至使节团里的很多读书人,都认为大明此举非义战。 方孝孺第一个站出来反驳这种观点。 虽然无法说服心怀成见之人,却让支持大明行动的读书人,更加的理直气壮。 之后他又第一个走出去,联络以前认识的高丽文人,为大明争取人心。 期间遭受的刺杀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最危险的几次离死只有一步的距离。 “保护他的精锐将士都牺牲了二十三人,可见他面临的危险有多大。” “可是他毫不退缩,继续去游说高丽文人,甚至还在各大城市公开演讲辩论。” “使节团的文人受到他的感染,也纷纷出动为大明争取人心……” “前后共计六十七人死于敌人刺杀。”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牺牲,逐渐挽回了高丽文人之心。” “为后续平定叛乱,建立朝鲜王国,奠定了基础。” 陈景恪端起酒杯:“敬义士。” 然后一饮而尽。 穿越后第一次喝酒,呛的他非常难受。 徐允恭连忙给他倒了一杯水,说道:“不会喝酒就别勉强自己。” 陈景恪灌了几口茶,说道:“我是高兴,大明文人的脊梁还在。” 这些事情有些是他知道的,有些是第一次听说。 作为一名华夏人,他心中对那些人充满了敬佩。 “大明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陛下已经决定,授予参与此事的文人军功。” “以后但有空缺,会优先任用他们。” 徐允恭也由衷的感到高兴:“陛下英明……相信经此一事,大明会有更多文人站出来。”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继续说,方孝孺最近在做什么?” 徐允恭回道:“正带领一群高丽文人,说是要编写一本朝鲜史,为朝鲜溯本归源。” “此事现在已经成为朝鲜最大的盛事,无数文人想要参与其中。” 写史?陈景恪眉头微皱:“此事上报朝廷了吗?” 徐允恭颔首道:“朝鲜王呈送了一批
相关推荐: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镇痛
捉鬼大师
小白杨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差生(H)